第一篇:在直属重点企业效绩评价培训班上的讲话
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是评价国有企业效益好坏和国有资本金保值增值的全新、系统、科学的考评体系。建立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解决出资人缺位问题。出资人到位,首先就要关心和维护出资人的权益。但是出资人的权益体现在哪些方面,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出资人的权益,这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否则,即使实现了出资人到位,也不能很好地来维护出资者的权益。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我省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实现“五个到位”。具体来说,第一个到位是出资人到位,第二个到位是多元的投资主体到位,第三个到位是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到位,第四个到位是“三项制度”改革到位,最后一个到位就是科学的效绩评价体系到位。这不仅是根据*实际提出的,而且也符合中央精神。“五个到位”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系统,缺一不可。前四个到位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但最终成效要通过企业的效绩评价体系来评价和检验。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4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以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此后财政部又先后发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解释》等相关制度,这标志着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开始形成。近两年,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在宣传及应用新的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制定了效绩评价工作方案,并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天,又举办省直重点企业培训班,共同研究效绩评价问题,这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和实现我省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便于大家对培训内容能够很好地掌握,根据我对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下面着重讲以下两个问题。
一、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
第一,关于财产。财产分两大类,一类叫财物,另一类叫财产权利。财物又分为有形物和无形物,有形物按现在的划分又叫动产和不动产。财产权利分为现实的财产权利和预期的财产权利。现实的财产权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债权,一类是产权。预期的财产权利主要是财产继承权。所以,对于财产我们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如,我向别人借了100元钱,我就取得了该笔钱的支配权,借我钱的人具体财产就没有了,而转化成为一种财产权利,即他拥有100元钱的债权。同样,你到股票市场去买股票,这个时候你的财物就变成了一种财产权利,转换成了股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财产权利。
第二,关于企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企业资产按照会计准则划分为六类,即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递延资产和其它资产。其中,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属于财物的范畴,长期投资里面的债权、股权属于一种财产权利,而不是具体的财物。企业是一个法人组织,因此企业资产又称为法人财产。企业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拥有法人财产,经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企业才可以履行法人的权利,才有对外举债的权利。法人财产是履行民事责任的财产基础,包括从银行举债获得的财产或者从其他债权人那里获得的财产,都是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财产。作为独立法人,不管企业是通过负债,还是从出资人那里取得的财产,都是法人财产。企业要偿还债务,是以企业的全部法人财产承担债务责任的。不能说这个设备是属于企业的,其他设备是不属于企业的,只是用来经营的。因此,我们现在经营的企业资产就是全部法人财产,企业要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这一点必须清楚。
第三,关于企业资产的权属关系。企业的总资产等于所有者权益加负债,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六类资产统计后的总和。企业资产的权属关系是一种按价值关系划分的关系,是当企业宣布终止的时候,法人的财产归属关系。从价值上来讲,企业财产的权属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债权人,二是出资人。财产清算的顺序首先要保证债权人,剩余的部分才是出资人的。因此,出资人的权益是净资产部分,这同我们过去对企业资产权属关系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在实行《两则》之前的财务会计制度中,企业的全部资产都是属于国有资产。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是国家把国有资产授予企业经营管理,国家仍然是具体财物的所有者。国家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是代理人,国家是被代理人,被代理人要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现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发生变化后,按照新的会计准则核算制度和资产负债关系,国家在国有企业里的财产权益是国家投资形成的净资产部分,而不是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这和传统的国有企业全部资产属于国家资产的概念大不一样。企业借债得自己还,不是国家替企业还。现在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是有限责任,是以它投入到企业的资本为限。所以,企业中的资产不管是出资者投入的还是从债权人那里取得的,作为全部资产都有法人财产权。由于法人是可以解体、可以终止的,终止了最终财产就归债权人,归出资人,因此法人财产权是一种控制支配权,不是最终所有权。
第四,关于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出资者的一种权益,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财物,而是覆盖企业全部资产的以价值量表示的属于国家的财产权益。企业资产虽不一定全是国有资产,但企业资产的损失也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国有企业过去有一种认识,就是留给企业的利润,是属于企业自有的,政府拿走的是属于国家的。现在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明确了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企业的权利是依法独立支配法人财产的权利。当企业法人终止时,财产的归属是按照债权人、出资人来划分的,没有企业的财产。如果是国家独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剩下的全部是国家的;如果是合资企业,剩下的所有者权益是按照投资的比例分得的。所以,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不是过去的传统概念,它是以价值计量的一种财产权利。但是,企业的资产如果发生损失,会影响到国有资产的权益。一方面,资产减去负债等于所有者权益,如果资产损失了,所有者权益也就减少了。另一方面,企业负债如果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仍然要损失所有者权益。债权人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但拥有偿债优先权,企业终止了,财产的清算首先要还债权人,然后才是出资人。总之,总资产损失会影响到所有者权益,负债不当也会影响所有者的权益,也就是出资人的权益。
第五,关于出资人的权益。所有者权益就是出资人的权益。一般来讲,这个出资人就是财产所有者,二者是重合的,但也不尽然。有的时候财产的所有者委托另外的人去投资,那么实际发生投资行为的叫出资者,谁直接投资,谁就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比如说基金的使用,往往是通过投资公司来实行的,投资公司进行投资的行为,在被投资的企业里,投资公司就是出资人,但是财产不是属于投资公司所有,投资公司只是经营这个财产,基金的购买者才是所有者。所以,我们常说出资人的权益,出资人要到位,而不是讲所有者要到位,这是指具体行使投资行为说的。既然出资人的权益是企业净资产部分,企业就有维护出资者权益的责任,使出资人的权益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保值就是安全,增值就是获益。过去认为上交利润多是件好事,但现在要看它是怎么来的。如果仅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而企业投入又依靠大量的负债来实现,那么,投入以后如果效益不好,虽然利润表面上增多,但是偿债能力下降,最后出资人权益受到损失。所以,单独地看利润指标是有片面性的。目前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是多指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指标的片面性,是比较科学的。现在我们提出要真正做到扭亏,就要做到“四不欠”,即对国家不欠税金,对社会不欠保险金,对职工不欠工资,对企业不欠折旧,其目的就是避免单纯追求利润指标,造成虚假盈利。
出资人的权益是用价值来体现的。具体来讲,出资人主要有以下七项权利:一是投资的选择权;二是投资的获益权;三是产权转让权;四是产权转让的获益权;五是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六是经营管理者的选择权;七是当企业法人资格终止时,有获得剩余财产的权利。与此同时,出资人也要承担以下责任:一是承担财产损失的责任,是以投入的资本额为限,所以这个责任就叫有限责任。二是不能抽回资本金的责任。要改变出资人地位,只能通过出资人权益转让的办法,否则,叫抽逃资本。三是如实注资的责任。注资必须与实际相符,否则就是虚假注资,要承担责任。现在大家要注意,虚假注资和抽逃资本不仅仅是民事处罚的问题,已经被列为刑事犯罪的内容。对于这一点,企业的领导人,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负责出资的同志,一定要有法律意识,不能随便注资后又撤回来。上交利润和撤资是两个概念,一定要把撤资和获取利润区别开来。
要维护国有资产的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评价上就必须关注一些重点的指标。目前实行的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效益状况;二是资产营运状况;三是偿债能力状况;四是发展能力状况。评价体系包括了8组基本指标,16组修正指标,以及8个方面的评议指标。对于出资者,有5项基本指标需要高度关注。第一项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第二项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即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报酬率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第三项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即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通过它的变化,可以知道投资是否安全。第四项指标是已获利息倍数,即企业一定时期内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值。已获利息倍数反映了企业偿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第五项指标是资本积累率,即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资本积累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在企业效绩评价8个基本指标中,这5项指标与出资者的投资安全和获益性联系最密切,需要出资者加以重视。
二、关于我省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
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监督制度,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监督企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重视和研究企业效绩评价问题。财政部从1995年起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经过试点和试行,初步形成一套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和方法。实践证明,这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企业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因此,要高度重视开展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建立新型政企关系的重要举措。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已经由过去层层审批、层层干预的直接管理,逐步转向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的间接管理。机构改革后,政府承担着国有资本所有者代表和社会管理者的双重职能,既要关心资本的安全和收益,又要发挥有效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政企关系。当前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由原来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变成一种社会管理的关系、出资人和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即政府是社会管理者、投资者,企业是被管理者、被投资企业。对此,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或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来行使所有者职能。”我省根据这个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组建了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这一特定组织形式。营运决策会议的成员就是政府的出资人代表,他们相当于股东,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的职能。这种关系要稳固地建立,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所以我们要从推进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个高度,来充分认识新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
其次,开展企业效绩评价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去年,我省共对65户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效绩评价。其中,评价达到优级标准(85-100分)的企业5户,达到良好标准(70-85分)的企业18户,达到中级标准(50-70分)的企业24户,低级标准(40-50分)的企业5户,差级标准(40分以下)的企业13户。在省直13户企业中,差级标准的企业就有5户,低级标准的有3户,中级标准的有3户,达到良好水平的企业只有2户。通过效绩评价可以看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将影响评价的最终结果。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评价,必须针对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坚持全面发展。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要继续深化,企业管理工作还需不断加强。
第三,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是促进企业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过去往往缺乏一个具体的、科学的评价手段。现在建立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既是一个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又是评价企业经营者的指标体系。企业经营者的成绩最终要体现在工作成果上,通过效绩评价可以判断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另外,随着指标评价体系的逐步公开,也有利于群众对企业的监督。
我省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是从1998年开始试行,并被财政部列为首批全国16个企业效绩评价试点省份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最近省财政厅提出了对2003年全省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安排的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同意。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重点将由过去的试行、探索,转到逐步地全面推开。今年要在全省国有企业中普遍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加大力度,务求取得明显进展。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批准设立的9个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省企业工委直管干部的企业和省政府重点监管的企业更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抓好组织落实。
一是要积极促进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这种管理方式扩大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细化了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对企业管的过死,而该管的却没有管住,企业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关系的逐步理顺,政府管理企业的方式也要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和进行宏观调控。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特别是财政、经贸、企业工委、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围绕企业监管履行各自职责,既要掌握企业的基础资料,又要了解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状况。因此,各监管部门要相互配合,做好工作衔接,共同抓好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充分利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做好企业监管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原有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企业效绩评价制度是借鉴国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监督管理的成功经验,企业经营者要在这方面开拓创新,转变观念,积极改进企业管理方式。要转变工作重点,按照新的效绩评价体系的要求,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用全新的评价办法来总结过去的工作。要结合开展效绩评价,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考核管理制度,搞好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等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管理制度上有所创新。
三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重要作用。开展企业效绩评价,目的是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为搞(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好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收益分配、企业管理提供服务。要积极利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搞好对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克服在考核上指标单一和主观随意性,增强考核的科学性。要通过企业效绩评价,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提高企业国有资本的营运水平,实现保值增值,进一步促进企业深化内部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的整体质量。积极鼓励企业搞好自我诊断,引导企业向优秀水平看齐。
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换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看法,许多问题还需要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全省二季度工作已经展开,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着力解决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在推进和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二篇:在直属重点企业效绩评价培训班上的讲话
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是评价国有企业效益好坏和国有资本金保值增值的全新、系统、科学的考评体系。建立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解决出资人缺位问题。出资人到位,首先就要关心和维护出资人的权益。但是出资人的权益体现在哪些方面,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出资人的权益,这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否则,即使实现了出资人到位,也不能很好地来维护出资者的权益。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我省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实现“五个到位”。具体来说,第一个到位是出资人到位,第二个到位是多元的投资主体到位,第三个到位是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到位,第四个到位是“三项制度”改革到位,最后一个到位就是科学的效绩评价体系到位。这不仅是根据*实际提出的,而且也符合中央精神。“五个到位”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系统,缺一不可。前四个到位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但最终成效要通过企业的效绩评价体系来评价和检验。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4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以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此后财政部又先后发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解释》等相关制度,这标志着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开始形成。近两年,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在宣传及应用新的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制定了效绩评价工作方案,并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天,又举办省直重点企业培训班,共同研究效绩评价问题,这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和实现我省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便于大家对培训内容能够很好地掌握,根据我对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下面着重讲以下两个问题。
一、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 第一,关于财产。财产分两大类,一类叫财物,另一类叫财产权利。财物又分为有形物和无形物,有形物按现在的划分又叫动产和不动产。财产权利分为现实的财产权利和预期的财产权利。现实的财产权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债权,一类是产权。预期的财产权利主要是财产继承权。所以,对于财产我们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如,我向别人借了100元钱,我就取得了该笔钱的支配权,借我钱的人具体财产就没有了,而转化成为一种财产权利,即他拥有100元钱的债权。同样,你到股票市场去买股票,这个时候你的财物就变成了一种财产权利,转换成了股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财产权利。第二,关于企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企业资产按照会计准则划分为六类,即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递延资产和其它资产。其中,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属于财物的范畴,长期投资里面的债权、股权属于一种财产权利,而不是具体的财物。企业是一个法人组织,因此企业资产又称为法人财产。企业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拥有法人财产,经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企业才可以履行法人的权利,才有对外举债的权利。法人财产是履行民事责任的财产基础,包括从银行举债获得的财产或者从其他债权人那里获得的财产,都是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财产。作为独立法人,不管企业是通过负债,还是从出资人那里取得的财产,都是法人财产。企业要偿还债务,是以企业的全部法人财产承担债务责任的。不能说这个设备是属于企业的,其他设备是不属于企业的,只是用来经营的。因此,我们现在经营的企业资产就是全部法人财产,企业要以全部法人财产 承担民事责任,这一点必须清楚。第三,关于企业资产的权属关系。企业的总资产等于所有者权益加负债,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六类资产统计后的总和。企业资产的权属关系是一种按价值关系划分的关系,是当企业宣布终止的时候,法人的财产归属关系。从价值上来讲,企业财产的权属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债权人,二是出资人。财产清算的顺序首先要保证债权人,剩余的部分才是出资人的。因此,出资人的权益是净资产部分,这同我们过去对企业资产权属关系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在实行《两则》之前的财务会计制度中,企业的全部资产都是属于国有资产。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是国家把国有资产授予企业经营管理,国家仍然是具体财物的所有者。国家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是代理人,国家是被代理人,被代理人要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现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发生变化后,按照新的会计准则核算制度和资产负债关系,国家在国有企业里的财产权益是国家投资形成的净资产部分,而不是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这和传统的国有企业全部资产属于国家资产的概念大不一样。企业借债得自己还,不是国家替企业还。现在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是有限责任,是以它投入到企业的资本为限。所以,企业中的资产不管是出资者投入的还是从债权人那里取得的,作为全部资产都有法人财产权。由于法人是可以解体、可以终止的,终止了最终财产就归债权人,归出资人,因此法人财产权是一种控制支配权,不是最终所有权。第四,关于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出资者的一种权益,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财物,而是覆盖企业全部资产的以价值量表示的属于国家的财产权益。企业资产虽不一定全是国有资产,但企业资产的损失也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国有企业过去有一种认识,就是留给企业的利润,是属于企业自有的,政府拿走的是属于国家的。现在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明确了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企业的权利是依法独立支配法人财产的权利。当企业法人终止时,财产的归属是按照债权人、出资人来划分的,没有企业的财产。如果是国家独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剩下的全部是国家的;如果是合资企业,剩下的所有者权益是按照投资的比例分得的。所以,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不是过去的传统概念,它是以价值计量的一种财产权利。但是,企业的资产如果发生损失,会影响到国有资产的权益。一方面,资产减去负债等于所有者权益,如果资产损失了,所有者权益也就减少了。另一方面,企业负债如果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仍然要损失所有者权益。债权人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但拥有偿债优先权,企业终止了,财产的清算首先要还债权人,然后才是出资人。总之,总资产损失会影响到所有者权益,负债不当也会影响所有者的权益,也就是出资人的权益。第五,关于出资人的权益。所有者权益就是出资人的权益。一般来讲,这个出资人就是财产所有者,二者是重合的,但也不尽然。有的时候财产的所有者委托另外的人去投资,那么实际发生投资行为的叫出资者,谁直接投资,谁就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比如说基金的使用,往往是通过投资公司来实行的,投资公司进行投资的行为, 在被投资的企业里,投资公司就是出资人,但是财产不是属于投资公司所有,投资公司只是经营这个财产,基金的购买者才是所有者。所以,我们常说出资人的权益,出资人要到位,而不是讲所有者要到位,这是指具体行使投资行为说的。既然出资人的权益是企业净资产部分,企业就有维护出资者权益的责任,使出资人的权益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保值就是安全,增值就是获益。过去认为上交利润多是件好事,但现在要看它是怎么来的。如果仅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而企业投入又依靠大量的负债来实现,那么,投入以后如果效益不好,虽然利润表面上增多,但是偿债能力下降,最后出资人权益受到损失。所以,单独地看利润指标是有片面性的。目前的企业效绩评价指 标是多指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指标的片面性,是比较科学的。现在我们提出要真正做到扭亏,就要做到“四不欠”,即对国家不欠税金,对社会不欠保险金,对职工不欠工资,对企业不欠折旧,其目的就是避免单纯追求利润指标,造成虚假盈利。出资人的权益是用价值来体现的。具体来讲,出资人主要有以下七项权利:一是投资的选择权;二是投资的获益权;三是产权转让权;四是产权转让的获益权;五是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六是经营管理者的选择权;七是当企业法人资格终止时,有获得剩余财产的权利。与此同时,出资人也要承担以下责任:一是承担财产损失的责任,是以投入的资本额为限,所以这个责任就叫有限责任。二是不能抽回资本金的责任。要改变出资人地位,只能通过出资人权益转让的办法,否则,叫抽逃资本。三是如实注资的责任。注资必须与实际相符,否则就是虚假注资,要承担责任。现在大家要注意,虚假注资和抽逃资本不仅仅是民事处罚的问题,已经被列为刑事犯罪的内容。对于这一点,企业的领导人,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负责出资的同志,一定要有法律意识,不能随便注资后又撤回来。上交利润和撤资是两个概念,一定要把撤资和获取利润区别开来。要维护国有资产的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评价上就必须关注一些重点的指标。目前实行的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效益状况;二是资产营运状况;三是偿债能力状况;四是发展能力状况。评价体系包括了8组基本指标,16组修正指标,以及8个方面的评议指标。对于出资者,有5项基本指标需要高度关注。第一项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第二项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即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报酬率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第三项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即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通过它的变化,可以知道投资是否安全。第四项指标是已获利息倍数,即企业一定时期内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值。已获利息倍数反映了企业偿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第五项指标是资本积累率,即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资本积累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在企业效绩评价8个基本指标中,这5项指标与出资者的投资安全和获益性联系最密切,需要出资者加以重视。
二、关于我省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 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监督制度,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监督企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重视和研究企业效绩评价问题。财政部从1995年起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经过试点和试行,初步形成一套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和方法。实践证明,这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企业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因此,要高度重视开展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首先,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建立新型政企关系的重要举措。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已经由过去层层审批、层层干预的直接管理,逐步转向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的间接管理。机构改革后,政府承担着国有资本所有者代表和社会管理者的双重职能,既要关心资本的安全和收益,又要发挥有效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政企关系。当前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由原来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变成一种社会管理的关系、出资人和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即政府是社会管理者、投资者,企业是被管理者、被投资企业。对此,中央xx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或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来行使所有者职能。”我省根据这个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组建了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这一特定组织形式。营运决策会议的成员就是政府的出资人代表,他们相当于股东,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的职能。这种关系要稳固地建立,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所以我们要从推进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个高度,来充分认识新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其次,开展企业效绩评价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去年,我省共对65户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效绩评价。其中,评价达到优级标准(85-100分)的企业5户,达到良好标准(70-85分)的企业18户,达到中级标准(50-70分)的企业24户,低级标准(40-50分)的企业5户,差级标准(40分以下)的企业13户。在省直13户企业中,差级标准的企业就有5户,低级标准的有3户,中级标准的有3户,达到良好水平的企业只有2户。通过效绩评价可以看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将影响评价的最终结果。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评价,必须针对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坚持全面发展。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要继续深化,企业管理工作还需不断加强。第三,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是促进企业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过去往往缺乏一个具体的、科学的评价手段。现在建立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既是一个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又是评价企业经营者的指标体系。企业经营者的成绩最终要体现在工作成果上,通过效绩评价可以判断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另外,随着指标评价体系的逐步公开,也有利于群众对企业的监督。我省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是从1998年开始试行,并被财政部列为首批全国16个企业效绩评价试点省份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最近省财政厅提出了对XX年全省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安排的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同意。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重点将由过去的试行、探索,转到逐步地全面推开。今年要在全省国有企业中普遍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加大力度,务求取得明显进展。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批准设立的9个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省企业工委直管干部的企业和省政府重点监管的企业更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抓好组织落实。一是要积极促进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这种管理方式扩大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细化了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对企业管的过死,而该管的却没有管住,企业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关系的逐步理顺,政府管理企业的方式也要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和进行宏观调控。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特别是财政、经贸、企业工委、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围绕企业监管履行各自职责,既要掌握企业的基础资料,又要了解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状况。因此,各监管部门要相互配合,做好工作衔接,共同抓好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充分利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做好企业监管工作。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原有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企业效绩评价制度是借鉴国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监督管理的成功经验,企业经营者要在这方面开拓创新,转变观念,积极改进企业管理方式。要转变工作重点,按照新的效绩评价体系的要求,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用全新的评价办法来总结过去的工作。要结合开展效绩评价,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考核管理制度,搞好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等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管理制度上有所创新。三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重要作用。开展企业效绩评价,目的是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为搞好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收益分配、企业管理提供服务。要积极利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搞好对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克服在考核上指标单一和主观随意性,增强考核的科学性。要通过企业效绩评价,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提高企业国有资本的营运水平,实现保值增值,进一步促进企业深化内部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的整体质量。积极鼓励企业搞好自我诊断,引导企业向优秀水平看齐。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换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看法,许多问题还需要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全省二季度工作已经展开,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着力解决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在推进和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在直属重点企业效绩评价培训班上的讲话
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是评价国有企业效益好坏和国有资本金保值增值的全新、系统、科学的考评体系。建立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解决出资人缺位问题。出资人到位,首先就要关心和维护出资人的权益。但是出资人的权益体现在哪些方面,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出资人的权益,这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否则,即使实现了出资人到位,也不能很好地来维护出资者的权益。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我省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实现“五个到位”。具体来说,第一个到位是出资人到位,第二个到位是多元的投资主体到位,第三个到位是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到位,第四个到位是“三项制度”改革到位,最后一个到位就是科学的效绩评价体系到位。这不仅是根据*实际提出的,而且也符合中央精神。“五个到位”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系统,缺一不可。前四个到位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但最终成效要通过企业的效绩评价体系来评价和检验。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4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以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此后财政部又先后发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解释》等相关制度,这标志着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开始形成。近两年,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在宣传及应用新的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制定了效绩评价工作方案,并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天,又举办省直重点企业培训班,共同研究效绩评价问题,这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和实现我省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便于大家对培训内容能够很好地掌握,根据我对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下面着重讲以下两个问题。
一、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
第一,关于财产。财产分两大类,一类叫财物,另一类叫财产权利。财物又分为有形物和无形物,有形物按现在的划分又叫动产和不动产。财产权利分为现实的财产权利和预期的财产权利。现实的财产权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债权,一类是产权。预期的财产权利主要是财产继承权。所以,对于财产我们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如,我向别人借了100元钱,我就取得了该笔钱的支配权,借我钱的人具体财产就没有了,而转化成为一种财产权利,即他拥有100元钱的债权。同样,你到股票市场去买股票,这个时候你的财物就变成了一种财产权利,转换成了股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财产权利。第二,关于企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企业资产按照会计准则划分为六类,即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递延资产和其它资产。其中,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属于财物的范畴,长期投资里面的债权、股权属于一种财产权利,而不是具体的财物。企业是一个法人组织,因此企业资产又称为法人财产。企业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拥有法人财产,经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企业才可以履行法人的权利,才有对外举债的权利。法人财产是履行民事责任的财产基础,包括从银行举债获得的财产或者从其他债权人那里获得的财产,都是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财产。作为独立法人,不管企业是通过负债,还是从出资人那里取得的财产,都是法人财产。企业要偿还债务,是以企业的全部法人财产承担债务责任的。不能说这个设备是属于企业的,其他设备是不属于企业的,只是用来经营的。因此,我们现在经营的企业资产就是全部法人财产,企业要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这一点必须清楚。第三,关于企业资产的权属关系。企业的总资产等于所有者权益加负债,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六类资产统计后的总和。企业资产的权属关系是一种按价值关系划分的关系,是当企业宣布终止的时候,法人的财产归属关系。从价值上来讲,企业财产的权属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债权人,二是出资人。财产清算的顺序首先要保证债权人,剩余的部分才是出资人的。因此,出资人的权益是净资产部分,这同我们过去对企业资产权属关系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在实行《两则》之前的财务会计制度中,企业的全部资产都是属于国有资产。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是国家把国有资产授予企业经营管理,国家仍然是具体财物的所有者。国家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是代理人,国家是被代理人,被代理人要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现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发生变化后,按照新的会计准则核算制度和资产负债关系,国家在国有企业里的财产权益是国家投资形成的净资产部分,而不是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这和传统的国有企业全部资产属于国家资产的概念大不一样。企业借债得自己还,不是国家替企业还。现在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是有限责任,是以它投入到企业的资本为限。所以,企业中的资产不管是出资者投入的还是从债权人那里取得的,作为全部资产都有法人财产权。由于法人是可以解体、可以终止的,终止了最终财产就归债权人,归出资人,因此法人财产权是一种控制支配权,不是最终所有权。第四,关于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出资者的一种权益,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财物,而是覆盖企业全部资产的以价值量表示的属于国家的财产权益。企业资产虽不一定全是国有资产,但企业资产的损失也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国有企业过去有一种认识,就是留给企业的利润,是属于企业自有的,政府拿走的是属于国家的。现在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明确了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企业的权利是依法独立支配法人财产的权利。当企业法人终止时,财产的归属是按照债权人、出资人来划分的,没有企业的财产。如果是国家独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剩下的全部是国家的;如果是合资企业,剩下的所有者权益是按照投资的比例分得的。所以,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不是过去的传统概念,它是以价值计量的一种财产权利。但是,企业的资产如果发生损失,会影响到国有资产的权益。一方面,资产减去负债等于所有者权益,如果资产损失了,所有者权益也就减少了。另一方面,企业负债如果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仍然要损失所有者权益。债权人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但拥有偿债优先权,企业终止了,财产的清算首先要还债权人,然后才是出资人。总之,总资产损失会影响到所有者权益,负债不当也会影响所有者的权益,也就是出资人的权益。二、关于我省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
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监督制度,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监督企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重视和研究企业效绩评价问题。财政部从1995年起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经过试点和试行,初步形成一套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和方法。实践证明,这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企业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因此,要高度重视开展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首先,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建立新型政企关系的重要举措。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已经由过去层层审批、层层干预的直接管理,逐步转向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的间接管理。机构改革后,政府承担着国有资本所有者代表和社会管理者的双重职能,既要关心资本的安全和收益,又要发挥有效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政企关系。当前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由原来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变成一种社会管理的关系、出资人和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即政府是社会管理者、投资者,企业是被管理者、被投资企业。对此,中央xx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或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来行使所有者职能。”我省根据这个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组建了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这一特定组织形式。营运决策会议的成员就是政府的出资人代表,他们相当于股东,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的职能。这种关系要稳固地建立,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所以我们要从推进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个高度,来充分认识新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其次,开展企业效绩评价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去年,我省共对65户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效绩评价。其中,评价达到优级标准(85-100分)的企业5户,达到良好标准(70-85分)的企业18户,达到中级标准(50-70分)的企业24户,低级标准(40-50分)的企业5户,差级标准(40分以下)的企业13户。在省直13户企业中,差级标准的企业就有5户,低级标准的有3户,中级标准的有3户,达到良好水平的企业只有2户。通过效绩评价可以看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将影响评价的最终结果。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评价,必须针对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坚持全面发展。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要继续深化,企业管理工作还需不断加强。第三,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是促进企业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过去往往缺乏一个具体的、科学的评价手段。现在建立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既是一个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又是评价企业经营 者的指标体系。企业经营者的成绩最终要体现在工作成果上,通过效绩评价可以判断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另外,随着指标评价体系的逐步公开,也有利于群众对企业的监督。我省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是从1998年开始试行,并被财政部列为首批全国16个企业效绩评价试点省份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最近省财政厅提出了对XX年全省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安排的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同意。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重点将由过去的试行、探索,转到逐步地全面推开。今年要在全省国有企业中普遍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加大力度,务求取得明显进展。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批准设立的9个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省企业工委直管干部的企业和省政府重点监管的企业更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抓好组织落实。一是要积极促进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这种管理方式扩大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细化了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对企业管的过死,而该管的却没有管住,企业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关系的逐步理顺,政府管理企业的方式也要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和进行宏观调控。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特别是财政、经贸、企业工委、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围绕企业监管履行各自职责,既要掌握企业的基础资料,又要了解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状况。因此,各监管部门要相互配合,做好工作衔接,共同抓好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充分利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做好企业监管工作。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原有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企业效绩评价制度是借鉴国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监督管理的成功经验,企业经营者要在这方面开拓创新,转变观念,积极改进企业管理方式。要转变工作重点,按照新的效绩评价体系的要求,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用全新的评价办法来总结过去的工作。要结合开展效绩评价,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考核管理制度,搞好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等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管理制度上有所创新。三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重要作用。开展企业效绩评价,目的是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为搞好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收益分配、企业管理提供服务。要积极利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搞好对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克服在考核上指标单一和主观随意性,增强考核的科学性。要通过企业效绩评价,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提高企业国有资本的营运水平,实现保值增值,进一步促进企业深化内部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的整体质量。积极鼓励企业搞好自我诊断,引导企业向优秀水平看齐。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换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看法,许多问题还需要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全省二季度工作已经展开,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着力解决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在推进和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绩。第四篇:在直属重点企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双山集团召开县直重点企业经济形势分析会,目的是交流一季度县直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和应对“非典”等突发性事件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激励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刚才,县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了一季度县直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11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分别做了很好的发言,顾强生同志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发言中可以看出,各位企业家的决心大、路子明、措施实,这可以看出大家头脑清醒,目光敏锐,熟悉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市场洞察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对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已经作了深刻的思考。下面,我再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分析形势,牢固确立做大做强企业的意识首先,要看到县直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性。重点企业是工业发展的龙头、地区的形象和支撑全县经济的脊梁,它的兴衰事关发展大局,它的沉浮影响经济走向。多年来,我县的县直重点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于全市各县(市)前列,这一成果凝聚了各县直企业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尤其是在座的各位企业家,为企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作出了巨大的奉献。2002年,11个县直重点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元,销售收入16.6 亿元,利税1.6亿元,利润7100万元,分别占县直工业的57.4%、48.3%、65%和75.4%,占全县定报工业的31.3%、25.5%、41%和44.7%,是全县工业经济中份量最重的一块。因此,县直重点企业能否加快发展,直接决定了县级财政的运转状况,直接决定了全县工业化的水平。其次,要看到县直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看不危机,就会迷失方向、丧失优势,被无情的市场淘汰。据统计,欧美国家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8年,许多企业的寿命只有2-3年,其根本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企业都缺乏核心竞争力。今天与会的各位老总所在企业大多有了8年以上的历史,已经渡过了创业之初的波动期,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但同样面临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困扰。从所在行业来看,11家企业主要来自我县的两个重点行业——纺织和化工,这两个行业都是传统行业,产品趋同度高、技术透明度高、市场开放度高,进入门槛低、利润率低,竞争异常激烈。从纺织行业来讲,全国共有8万家纺织企业,初加工能力世界第一,精加工能力世界第四,但无梭织机只占全世界的5.4%,低档产品多,初级产品多,面临竞争淘汰和产品淘汰两种危机。从化工行业来讲,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是以初级产品装置大型化、终端产品技术特色化为方向,加速淘汰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大型企业和化工园区。而我县化工企业装置陈旧,规模较小,布局分散,产品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链发展格局,市场竞争力差,不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临异常严峻的危机和挑战。从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目前正在进入新一轮经济加速发展期,各类企业都在加大投入,扩张规模,抢占地盘。建湖的森达集团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利税2.2亿元,现在又提出打造“百年森达”,向“百亿企业”进军。我县盐东镇的永大纺织公司正在实施总投资3.68亿元的纺织印染项目,其中一期工程投入1.68亿元的纺织项目土建已基本竣工,正在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二期工程投入2亿元的印染及成衣项目已经启动,全部建成后将达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9000万元的规模。这就给我们的县属重点企业敲了警钟,如果再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随时都有被取代和淘汰的可能。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随时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市场风险。伊拉克战争导致国际石油价格起伏不定,而我县的化工企业和化纤加工企业,处于以石油为起点的大产业链条末端,成本受市场影响较大,企业的效益难以预料。非典型肺炎的爆发导致世界经济景气度下降,对国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将产生极大影响,国际贸易保护将进一步抬头,行业竞争将会加剧。去年11月份开始的国内棉花价格上涨,目前仍在持续,我县棉纺企业的原料棉价格每吨比国际市场高出600-700元,且涨幅比棉纱、棉布的涨幅高出6个和10个百分点。反观我县的企业,产品结构单一,销售对象较少,只要市场发生一点点变化,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认识危机才能化解危机,预见危机方可把握先机,必须趋利避害,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市场的各种复杂变化,不断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三,要看到县直企业加快发展的可能性。县直重点企业是我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一批企业。各个重点企业所在的纺织、化工行业是我县的支柱行业、优势行业,产业集中度最高,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最为丰富,市场体系最为成熟,行业运作最为完善,可以讲基础雄厚,实力明显,潜力巨大,完全有可能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超常发展。县委、县政府明确了“重抓本级”的工作思路,决定把纺织、化工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特殊政策,从金融、人才、科技、财税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将给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良机。各个重点企业具有较强的自身优势,有10多种产品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单打冠军”,企业信誉度高,市场认同度高,用户接受度高,这些都是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希望各位企业家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团结和带领所在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迅速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
二、提升整合能力,全面落实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措施
综观当今世界,由于发展要素的活跃性增强,而且不断向强势区域、强势企业流动,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各种资源,不断集聚优势的过程。目前,市政府正在制定培植壮大工业支柱企业的规划,初步规划我县到2010年,要形成销售超5亿元的企业11家,其中超40亿元的2家,超10亿的4家。涉及在座的5家企业,其中,规划振阳到2010年形成销售45亿元,双山10亿元、德发8亿元,巨龙和豪威特超5亿。5家企业要以此为动力,立足于快、着眼于超,力争提前实现这一蓝图;其他企业也要制定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尽可能发展得快一些,好一些,努力跻身全市工业支柱企业“龙虎榜”。具体地说,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双学”活动(学森达、学悦达),致力整合“四类资源”,提高“四个水平”。
1、整合产业资源,提高规模化水平。没有规模就没有实力,没有实力就没有竞争力。做大是做强的前提。今天与会的11个企业年销售最高的6个亿,最低的2000万元,在县内还算是佼佼者,日子也基本能过得去。但对照别人看自己,面向未来看现在,我们这些企业不是大了,而是太小了,必须千方百计尽快把企业盘子做大。在做大企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稳步发展与敢冒风险的关系。“稳”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策略,谁也不希望企业大起大落。但求稳不等于小步前进,更不等于原地踏步。消极地求稳,守摊子,只能使路子越走越窄。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敢冒风险。在座每一位企业家都很清楚,办企业,风险是绝对的,平稳只是相对的。我们对风险要辩证地去看。我认为,不敢冒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机遇往往在风险之后出现。希望大家登高望远,抓住机遇跨越发展。二是自我积累与借助外力的关系。单靠自己的原始积累去做大做强企业,是计划经济的思维,企业要发展,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外力。当前,国家开始放松银根,金融资本大举寻求落户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大家一定要把握难得的机遇,想方设法挖掘素材,包装项目,努力争取多上一些国债项目,争取多一些信贷支持。这里,我还想强调一点,企业家一定要有企业家的眼界、谋略、胸怀和魄力,要敢于让别人参股自己的企业,甚至让别人控股自己企业,只要企业按照《公司法》规范运作,一定会比你手上的摊子运行得好,完全不应该也不必要有什么顾虑。三是专攻一业与多角经营的关系。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只局眼于一个狭小的领域,只局限于一两个产品,肯定难有大的跨越,必须适度进行多角经营。在这方面,振阳的“同心多圆”战略也许对大家都有启发作用,希望每个企业都能围绕主业,加大投入,多上一些配套项目,多上一些前后延伸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链或产品群,增创新的优势。
2、整合组织资源,提高规范化水平。现代企业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企业规则,是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的企业组织保障。“入世”后,企业与国际的接轨,首先是组织结构的接轨。就我们县直重点企业而言,突出的应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加快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步伐。今天与会的企业除化工厂外,其余都已经完成改制,希望化工厂抓紧时间改制到位。已改制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法人治理机制,法人治理机制的核心是决策科学化和提高公司业绩。希望各企业进一步确立公司章程在企业运行中的核心地位,明确公司“三会一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和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中,除振阳、双山这两个股份公司外,德发、豪威特、宏宇、巨龙等销售超亿元的企业要争取用2年左右时间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其他企业也要争取早日跨进股份有限公司行列。二是加快企业内部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用人、分配、激励机制,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努力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统一。三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上市是企业筹资融资、加快技改投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企业规模化运作的重要动力。重点企业要增强上市意识,首先要敢想,上市绝非高不可攀,更非天方夜谭,只要想到了,并全力地盯上去,就一定会大有所获。在这方面,悦达可以说是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成功典范。振阳要加快工作节奏,力争年内通过发审委批准,德发要尽快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辅导期。其他企业也要积极为上市创造条件。
3、整合技术资源,提高信息化水平。企业最终用产品说话,只要拥有优势产品,市场自然会向你敞开大门。我国是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国,但利润却不到2%,单件赢利不到4美元,附加值为法国、意大利的1/4,德国的1/2。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因而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几乎已被挤占。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坚持把构筑以科技为支撑的发展新平台作为努力方向,走科技兴企之路。
一是加大信息化带动力度。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纺织、化工产业,加快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备系统等,推广计算计集成制造系统,促进行业的改造和提升。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二要加大新设备、新工艺引进力度,以技术设备升级带动产品升级,以产品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三要加大创新体系建设力度。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乃至博士后工作站,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同时,深入开展产学研联合活动,做到借力发展、借梯登楼。总之,各个企业一定要把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作为持续的、贯穿企业发展全程的大事,努力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新的盈利点和发展空间。
4、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外向化水平。要做规模企业,必须有规模市场支撑。加入WTO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逐步融合,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大市场。只有眼睛向外,市场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一要叫响产品品牌。当今世界是一个名牌主宰的天下。没有品牌的企业,就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也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产品的成功还不算真正的成功,只有品牌的成功才算是企业真正的成功。在座的企业,硬梆梆、响当当的产品名牌还不多。要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加大创牌宣传力度,力争创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客户认同度高的知名品牌。二要开拓国际市场。一季度,全县自营出口同比增长47.5%,增幅不算低,但绝对值仅有441万美元。可以看出,我县经济的外向化程度还很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也将逐步萎缩。在这方面,有些企业已经有了切肤之痛。我们的企业一定要牢固树立全球市场的观念,通
[1][2]下一页
第五篇:何效祖在全省旅游信息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何效祖在全省旅游信息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省旅游局副巡视员何效祖
(2012年5月20日)
同志们:
“5·19”中国旅游日刚过,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省旅游信息员培训班,对旅游信息员进行专业培训。这既体现了省旅游局贯彻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扎实作风,也体现了省旅游局对全省旅游信息报送工作的高度重视。本次培训班,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省委办公厅综合信息处何谋保处长、甘肃日报文教部尚德琪主任为大家做专题辅导。在此,我代表省旅游局,对何谋保处长、尚德琪主任对旅游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加培训的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省旅游局对本次培训班极为重视,局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培训班的有关事宜,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周会对办好培训班做出重要指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富民多次听取了本次培训班筹备情况的汇报,对办好培训班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昨天下午,我们召集市州及重点县区旅游信息员座谈,大家畅谈了旅游信息工作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省局有关处室、单位安排部署了旅游信息报送工作。在今天的培训班上,何谋保处长、尚德琪主任将分别给大家讲授旅游信息报送、旅游新闻写作知识。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旅游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旅游信息工作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信息工作越来越重要。要做好旅游信息工作,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
第一,旅游信息工作是领导科学决策旅游工作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在实现科学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综合带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国上下掀起了旅游业发展的热潮。无论是国务院41号、省委9号文件的出台,还是《甘肃省旅游条例》的修改颁行,《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旅游信息工作都始终贯穿于决策形成的全部过程。
第二,旅游信息工作是实现旅游业发展两大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各级各有关部门通过旅游信息工作,掌握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提供各方面的旅游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推进旅游业战略性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工作的满意程度,助推实现国务院41号、省委9号文件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战略目标。
第三,旅游信息工作是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信息工作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从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从传统的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的管理方式转变,从传统的营销模式向现代的营销模式转变,从传统旅游企业向现代旅游企业转变。在这四大转变过程中,都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3G移动通信、云计算、多媒体、数字旅游、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等旅游信息化工作。
二、突出重点,切实提高旅游信息报送工作的质量
省局前几天印发了《关于加强旅游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对旅游信息报送工作做出了专门安排部署,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在提高时效性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信息报送的质量,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完善旅游信息报送网络。各单位、各部门要确定1名信息员,实行县区旅游局及旅游企事业单位向省局直报信息制度,建立起省、市州、县区三级旅游局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网络体系。基层单位可同时向市州直报信息,市州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信息。除了加强信息员队伍外,要在相关政府单位、部门及旅游企事业单位、广大游客中聘请兼职通讯员,鼓励各方面人员踊跃报送信息。要与有关新闻出版单位及相关网站建立信息互转互载的合作关系,获得转载新闻媒体信息的授权,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
二是要选好旅游信息报送题材。要站在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高度,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工作的中心,重点抓住各级领导关心的重点问题、相关部门关注的工作情况、旅游部门做出的工作成果、基层单位创造的鲜活经验、广大游客的所需所想选择信息和写作题材。重大新闻题材和重大信息,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深度加工和追踪式的连续性反映,形成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引导旅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要注重旅游信息表达方式。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找准旅游信息反映的侧重点、切入点,选择好写作的角度,围绕信息主题,突出信息亮点,做到“特殊信息单独反映,普遍信息综合反映”。要高度凝练出醒目、吸引人的标题,多用
通俗易懂的语言,少说空话、套话及专业术语,客观准确表达旅游信息内容,全面反映旅游信息动态,切实把旅游信息撰写好。
三、提升素质,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员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富有进取心、综合素质高的旅游信息员队伍是做好旅游信息工作、提高旅游信息报送质量的关键。要按照省委9号文“实施人才强旅战略”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坚持人才支撑取向”要求,把旅游信息员队伍纳入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提高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上下功夫。
一要加强教育培训。各市州都要建立一批信息员队伍,作为工作支撑,并加强业务培训。要营造关心信息员、关爱信息员、培养信息员的良好环境,制定旅游信息员培训培养计划,实施旅游信息员培训工程,通过以会代训、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与旅游信息方面的大家、名家座谈交流,组织信息员赴旅游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不断提高旅游信息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要强化作风锤炼。旅游信息员要增强政治意识、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主动工作中去寻找亮点,在悉心摸索中去发现工作的技巧,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去感受丰收的喜悦。要本着“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缺啥补啥”的原则,端正工作态度,静下心来,沉下身子,学中干,干中学,广泛联系,主动调研,以饱满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做好工作。
三要提高写作水平。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不断锻炼的结果。提高写作水平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通过踏踏实实的长年积累,做到“四勤”。一是脑勤,就是要多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勤于思考和分析;二是眼勤,就是要多看报纸多上网,勤于学习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三是嘴勤,就是要多向他人请教,勤于接受他人的悉心指导;四是手勤,就是要多动手摘录,勤于练习旅游信息的写作。本次培训班机会难得,请大家认真遵守培训纪律要求,认真撰写培训笔记,保持会场秩序,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吸收旅游信息工作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消化吸收两位专家讲座的知识,并向所在单位领导汇报好本次培训班的主要精神,争取单位主要领导对旅游信息的重视和支持。希望大家以本次培训班为契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和改进旅游信息工作,为建成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实现全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