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与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与问题
摘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安全文化理论的提出,为实现安全生存和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中,增添了新的策略和方法。由于建筑施工是高危险行业,加之职工总体安全意识较差,建筑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分析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字:安全文化,安全事故
0引言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安全文化理论的提出,为实现安全生存和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中,增添了新的策略和方法。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建筑业的安全问题更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愈来愈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1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七十年代末,人们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
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至今,有关企业文化的专著约有六十多部,论文分布在十几种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中,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九十年代,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组织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因此,组织文化研究在八十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九十年代,西方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的探讨发展到企业对文化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如:企业文化与组
织气氛、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等。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2我国企业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从美国引入中国,20多年来受到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长期关注和重视,一批优秀企业和知名企业相继建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较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在我国,许多学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2.1企业文化是个复合概念,由“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组成。“外显”指的是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活动等。“内隐”是总目标的倡导,要求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或指这些内容融汇而成的风貌或企业精神。
2.2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精神风貌。
2.3 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反映的是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价值观、目的、行为准则和习惯。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性概念,更多的是体现它的“社会性”,不仅包括传统观念和积淀,也包括现代概念的冲击影响。
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
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根据对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了解和对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1)在中
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2)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3)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
展和变化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我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探索的发展而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践意义在于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供具有可操作化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3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工程建设各方主体没有履行相应职责:有的建设单位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将工程 肢解发包,签订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最终酿成事故。
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虽然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基本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领域法制建设的框架,但配套的制度建设及各专门法之间的衔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随着工程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一个项目中多个工种、多个分包商同时交叉施工,这对安全生产管理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近年来发展的大批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其素质良莠不齐,许多分包商的社会信誉、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较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淡薄、偷工减料、违章指挥、冒险作业时有发生,施工人员又隶属不同企业,给总包单位安全管理造成极大难度,很难实现对安全生产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还不能有效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应利用信息管理手段建立诚信体系和不良记录,把企业市场行为、安全业绩和存在问题全部纳入,与市场准入、资质资格、评优评先、行政处罚直接挂钩。
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65%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民转为工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习惯意识等,还不能适应建筑业的特殊工作条件和环境,他们普遍未经过基本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安全事故。
施工人员素质较低: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65%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民
转为工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习惯意识等,还不能适应建筑业的特殊工作条件和环境,他们普遍未经过基本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安全事故。
材料设备及施工工艺落后,防护设施不全:如人工挖孔桩工程极易造成坍塌、中毒事故,模板大支撑体系、竹木脚手架等受材质影响可靠性低,井字架、龙门架等施工机械安全保险装置落后容易造成机械伤害和高处坠落事故,应严格限制使用或予以淘汰。
安全资料管理有待规范:虽然安全资料不是产生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但安全资料能够直接体现安全管理的水平,是相关部门了解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途径。严格把住安全资料管理这一关,就能够大大的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经常安全资料收集整理中假资料很多,很多资料只是简单复印,或资料收集人代签字。检查资料时会发现,上面的“检查情况”栏中多是“符合要求,满足要求”等字样,而到底怎么样才“满足要求”,填报人不得而知。安全资料还容易出现有头无尾、前后不对应等现象。
4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的建议
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做到:其一,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学习,并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场;其二,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一律凭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操作岗位证书上岗;其三,对进入施工现场持证的架子工等高处作业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其四,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其五,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操作员工一律停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罚。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档案,明确教育岗位、教育人员、教育内容,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体而有针对性。
施工企业应严格执行工程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施工企业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内容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既要做到有针对性,又要简单明了。监测单位对施工中可能遇到影响安全的各种险情,必须按规定做好测、预报工作,及时向项目法人、监理和施工单位建议采取有效的技术防护措施。
加强安全法规制度建设,对存在违章指挥,不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用品,强令民工冒险作业,长期连续作业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企业要建立施工现场工伤事故定期报告制度和记录,并建立事故档案。每月要填写伤亡事故报表,发生伤亡事故必须按规定进行报
告,并认真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调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将安全工作的违章情况、评估评价与招投标挂钩;对于“三类人员”不到位、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企业,不予办理招投标手续;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在参加工程投标时按相应规定扣减商务标书分;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企业,酌情给予暂停投标或降低资质等级处分。
规范施工安全资料整理:除国家有关规范外,一般在地方(地级市以上)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部门都专门编制印发了《建设工程安全资料整理办法》,在每个工程开工之初,就应建立工程安全资料档案,指定专人收集并整理,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不能调动资料管理人员。安全资料必须保持真实、可信、完整的原则。
通过加大科学技术含量的投入,减少和弥补人为的错误,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改变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努力做到建筑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解放生产力,变手工操作为机械作业,变高空作业为地面操作,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因素。掌握并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好施工操作人员的心理、生理特征和状况,避免员工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有效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结论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从人的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认识安全的本质,从文化的角度来全面审视企业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
参考文献
罗云,《中西安全文化与安全意识的差异》
张凤仁,孙柏鑫,《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赵忠,《浅谈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东升,《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唐春凯,杨一伟,崔维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二篇:建筑施工企业工会面临问题与对策
建筑施工企业工会面临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工会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就应用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工会工作;问题;对策;施工企业
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成立于一九五四年,是一家大型省属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各类轻、重工业全套生产设备安装、房屋建筑、室内外装饰、房地产开发等。拥有职工近2 000人。随着施工范围的扩大,职工工作地点的分散,企业的工会工作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本文结合实践作一探讨。
一、施工企业工会面对的问题
(一)职工队伍组成部分分化成不同利益的群体
建筑企业职工队伍分化为不同群体,使工会工作对象变得复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建筑企业职工队伍中出现了不同利益的职工群体,尤其是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有了明显的差距。职工队伍组成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普通职工群体、驻外施工队伍、农民工群体等。这些群体的利益与地位不同,使得工会的工作变得日趋复杂。所面对的问题也不断增多。
(二)职工就业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日渐复杂
随着市场化的程度起来越高,国有施工企业的劳动关系表现为类型复杂化。运行市场化、形成契约化、调节法律化、劳动关系的新变化。经营者,所有者,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增多,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急待改进。
(三)工会面临问题的多样化
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施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在企业机构改革中,许多企业工会成为第一个被合并、精减的组织,工会干部几乎全部转为兼职,有的身兼数职,一批工会骨干和积极分子流失。基层工会干部由于兼职过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思考工会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讲工会工作被削弱了。
(四)传统的工会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企业重组和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创新与活力;干部队伍素质不高,缺乏调查研究和把握宏观形势的能力。专兼职工会干部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国有施工企业工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推动工会工作
创新是工会工作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不竭动力。新形势下,施工企业工会要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就要在创新内容、改进方式、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施工企业的施工环境风险大、条件艰苦、业余文化生活单调,这就要求工会工作必须以创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来开展工作。首先,创新服务理念,要求始终把保持与职工的密切联系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密切联系职工是工会工作的最大优势,工会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要心里装着职工,工作依靠职工,一切服务职工,使广大职工切实感到工会是自己的组织,这样工会工作才能真正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次,创新服务方式,是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需要。工会干部要提高服务意识、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政治思想、经济水平、文化需求及生活工作情况,了解员工的意见、呼声和要求,了解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反映职工的合理要求。同时,要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对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人和事,依法据理力争,充分利用已经构架的两级职代会和两级企务公开体制,加大公开力度,加强监督力度。
(二)工会干部提高自身素质,使工会工作有新突破
面对新形势,工会干部要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工会干部新形象,既是广大职工群众的殷切希望,也是工会组织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不断深入的改革对工会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对工会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工会工作的新突破,更好地发挥工会在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中的作用,工会干部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会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一是表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保持一致;二是要牢记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广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离开企业职工的参与和支持,企业将一事无成,工会将一事无成。所以,工会干部说话办事始终要遵循“依靠”方针,始终要着眼于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这个基本点,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并展示自己的工作才能,使人信服,受人尊敬,塑造博学多能的服务者形象。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工会工作做好。工会干部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悉工会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全面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能,同时对企业经营状况也要有深刻理解。善于将工会工作与企业的现实有效地结合,有效开展工会工作,同时使工会工作做得有成效。
3.增加对有关法律的学习与了解,有效开展职工维权。要把企业职工维权工作做好,必须对有关法律如劳动法等和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深刻的理解,了解其中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要转变、创新工会工作方法
1.创新内容。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一是在内容上由理性化向情感化转变。要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满足于读文件、讲理论、搞讨论、定制度等理性化教育向学精神、抓主题、搞活动、树典型等情感化教育转变,使教育内容通俗化、实用化、民主化。二是在内容上由空泛性向求实性转变。做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做人的工作。加强教育引导,着重针对职工反映比较普遍关心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协调和解决,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赢得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三是在内容上由过去单一性向多层次性转变。针对不同时期职工思想行为不断变化的特点,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找准突破口,有的放矢,着重解决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做法行动的目的,形成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大威力。
2.创新形式。随着形势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更新,思想政治工作也迫切需要建立辐射面广、形象直观、易于操作、形式多样的新形式。一是坚持集中性教育形式。根据工作任务,集中一段时间,对职工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把坚持正面教育与集中整改结合起来,既能帮助职工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又能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一些工作中突出问题。二是坚持职工性参与形式。思想政治工作的聚合力如何,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转化为吸引职工积极广泛积极参与,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引导职工现身说法。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全体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要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劳动竞赛、文化体育活动,结合具体工作任务,以小指标、小考核、小评比、小讲评的灵活形式,有机穿插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达到时间短、方法活、职工愿听的效果。三是坚持典型示范。用职工身边典型引导教育职工,让职工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要通过评劳模、树标兵、创文明岗、争先评优等活动,大力培养各方面典型,广泛进行学习宣传,并通过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报道,营造浓厚和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氛围,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3.创新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一是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宣传转变。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灌输讲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和本质特征。只有将职工迫切需要了解的方针政策,主动地向职工讲清道明,才能使职工了解、掌握和运用政策,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由灌输性教育向启发性教育转变。要从单纯的读文件、作批示、定措施的强行教育向“启发式”自我教育转变。联系职工的工作生活实际,用通俗的政治理论把职工最关心的思想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引导、剖析,让职工心服口服,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三是由单向教育向双向教育转变。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采用过去的干部对职工的单向教育,而要向干部与职工、职工与干部“互动式”教育转变,让领导层进行方向性的引导,有目的地让职工进行完善、补充。
4.创新机制。摸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机制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治本之策。一是要强化结合机制。思想政治工作从指导思想到实际措施,都要服从服务于经济效益。要围绕经济建设工作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经济建设工作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同布置、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奖惩。彻底改变 “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二是健全引导机制。针对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变化的特点,要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经常性组织业务骨干进行学习,掌握职工中的思想动向,及时抓住带有倾向性的苗头问题,分析变化的现状和原因,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防微杜渐,拿出预案,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保持大局的稳定;三是完善检查机制。加强跟踪督促检查,是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常做常新的有效途径,要结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同时检查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要结合对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检查,同时检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处理好建筑企业的工会工作,是促进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既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载体,它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引导职工热爱企业,为办好企业献计出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共谋大计、共创效益、共享利益,为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http://exam.zgjzlw.com/
第三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的探讨范文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在核算对象、核算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核算内容也有所差异,决定了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研究必须从自身特点出发。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与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的定义基本相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就是以货币形式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与核算,并在期末形成会计报告,提供给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施工企业的资金运动。其次,会计核算方法与其他企业不同。一是施工企业由于施工流动、分散的特点,需要在会计核算中形成多层次的分级会计核算;二是施工企业因为经济活动的特点,需要单独设立一些中间科目,以汇集分类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并根据需要以产品或劳动量为基础将费用进行摊销计入成本。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其核心内容也就是资金管理,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既是保证生产经营资金的需要,又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主要有三方面来源,一是企业自有资金,包括投资者投入资金和留存资金,二是施工企业收回的工程款,三是企业向外部机构的贷款融资。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要制订资金使用计划,这是资金管理的基础。首先企业应在满足资金需求的基础上,秉承节约的基本原则,计算确定资金的合理占用量,编制合理的资金计划。资金计划不仅要保证施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需要,还要加强应收账款和备用金等其他应收款项的管理,平衡施工项目的资金收支。其次,施工企业应充分使用自有资金,控制融资额度。随着国家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施工项目不断增加,企业自有资金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但是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在资金紧张时,要注意以合同为依据保证按时收回工程款,增加自有资金拥有量。在运用银行贷款融资时,也要注意控制融资规模,保证企业合理的融资结构和资本成本,要考虑贷款融资带来的效益,保持贷款额度的合理性。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定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必须按照当前的相关规定办法指导实施,为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应对相关办法进行深入分析。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应用分析
我国财政部2003年9月颁布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简称《办法》),并要求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于2004年1月1日执行。新办法的实施对规范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收入的确认问题是施工企业核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且新旧制度办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借此来分析对新会计核算办法的应用。
新颁布实施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对确认收入时点和数额的规定不相同。新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在工程施工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工程合同收入和工程合同费用;在工程施工合同的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要分别不同情况处理。而根据原《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工程价款应于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时,根据结算的工程价款金额确认合同收入。从新旧制度办法的比较来看,在收入的核算方面,新办法更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虽然新会计核算办法以合同成本能否收回为依据对两种情况进行了区分处理。但是,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和障碍:第一,办法规定的完工百分比法和合同成本能否收回的依据判断具有很大的职业操控空间。第二,如果施工企业确认的工程合同收入超过可收回的结算价款,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上将同时增加资产和权益的期末数,这样有悖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二)新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应用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变化,其实施必将对会计行业及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不例外。新会计准则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行业机会均具有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将有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也将对建筑施工企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新会计准则将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其次,新会计准则的应用需要转换与调整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科目。根据新准则中对外投资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外投资主要归类为金融资产,取消了短期投资的概念,转换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的概念,变为持有到期投资,核算方法的规定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及时调整更换相关会计科目与账务处理系统。
三、当前规定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新《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规范、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不仅要学习好相关的规定办法,还要注意特殊业务核算的相关问题。
(一)所得税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所得税计税基础、所得税核算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将会对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一定的影响,是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是所得税的计税基础发生变化。我国新修订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引入并应用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计税基础是指施工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在计税基础上,原所得税会计准则以损益表为核心,主要是从发生额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新准则提出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的概念,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强调施工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日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所存在的暂时性差异,按照其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其次是所得税核算方法发生变化。在所得税确认上,原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施工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再次是递延所得税的减值准备计提。原会计准则没有规定递延税款借项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而新会计准则则规定在一定的情况下,递延税款借项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并可以在将来满足条件时转回。
(二)施工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施工企业集团中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鉴于母公司仍然控制着该子公司,也应纳入合并范围。新准则体系运用的合并理论指导思想下,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合并形成的子公司净资产的计价等方面。原准则下少数股东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项下列示,而按照新准则,少数股东权益按照子公司全部净资产所隐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属于合并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下
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收益属于少数股权的净收益,在合并收益表中是合并净收益的组成部分,新准则规定列示于合并净收益项下;从子公司净资产的计价来看,在用购受法编制合并报表时,对于子公司净资产,不论其属于母公司还是属于少数股权的部分,均按母公司所花代价隐含的公允价值加以反映;从商誉及其归属来看,商誉通过母公司投资成本超过所取得的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异推断而得。由于子公司的所有净资产(包括商誉)都按公允价值计价,因此商誉由全体股东共享;从施工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产生的损益来看,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或推定损益,应当全部予以抵消或确认
第四篇: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
2009-10-21 14:56 王昆芳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分析的缺失
成本分析足指在成本发生之后,依据成本核算资料,把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及其原因汇总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为下一项目目标成本的制定提供改进意见,以使成本持续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目前很多国有施工氽业都没有真正认真进行成本分析,往往是一个项目完工后,该项目的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可能很快又转入下一项目的工作,而很少对本项目的盈亏进行分析,或者是分析很粗略,更别说通过各种方法对成本差异进行详尽客观的分析。因此,在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下无法为下一项目
成本目标的制定提供改进意见,造成第一手资料的缺失。
(二)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施工氽业在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责任,有些工程项目经理更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唯独没有成本管理责任。如果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闷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而浪费人工费;如果技术人员对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成本增大。这就需要工程项目各环节人员改变原来的认识,既分工又协调,才能搞好工程成本管
理。
(三)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考核制度。目前,很多国有施工企业依然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这严重制约着低成本战略的顺利运作。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制约当前国有施工企业激励机制发展的主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改变“盈利的项日经理就是英雄:亏损的项目经理就是狗熊”的片面看法,真正建立起合理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为降低成本创
造一个好的竞争环境。
(四)成本控制能力较弱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材料采购环节执行合格的分供方评价制度不严,材质不符合工程要求,或以大代小造成材料积压和
浪费。
2.材料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限额领料制度不落实,不能准确核算材料消耗水平。
3.机械设备利用率低,窝工现象时有发生。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进行成本分析,寻找项目盈亏的内在因素
工程项日竣工后,一般会有大量成本费用尚未归集到成本账中(例如分包、劳务费、租赁费、加工订货的结算未及时敲定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归集),这就要确定各项费用的结算金额,及时确定该工程的总成本,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该项目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成本分析,找出哪些成本项目节约,哪些成本项目超支,揭示成本差异的原因,掌握单项成本日标的完成情况,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工程成本结果评价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得失,写出总结报告,为成本管理各环前提供必要的资料,落实奖罚制度。成本分析的真正目的是研究和掌握施工项目的成本规律,为
今后的项目提供借鉴。
(二)抓好施王阶段的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1.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是工程直接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工程成本的60%~70%。要控制材料费,需要施工企业从材料的采购到库存以至领用,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材料采购方面,可根据工程计划,进行招投标,大宗材料集中批量采购,可大大降低采购保管费。在离建筑材料市场比较近的情况下,部分材料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虚拟仓库,实现零库存。这样不仅降低了资金成本,而且减少了库存积压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项目部要建立严格的材料验收入库制度,仓库管理员和采购员要“验质、验量、验品种、验发票”。施工领用材料时,要根据预算限额领用,物资保管人根据限额领料单发料,领料必须严格手续,以明确责任,超损耗者从工资中扣除,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目标责任。同时动员施工人员做好余料的回收工作,减少
材料浪费和流失。
2.现场管理费的控制
现场管理费是与工程施工直接相关的成本,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直至保修期满。
(1)做好雨季、冬季施工的准备工作,预防因突然的自然环境变化而影响施工;
(2)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各个专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对于不按照操
作规程作业,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的,由执行负责人负责;
(3)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质量事故会增加返工费、停工费、返修费、事故处理费等。这部分费用可以
通过先进的施工管理而降低;
(4)做好工程施工的预防、检测工作。如及时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做好隐蔽记录,建立质量安全
检查小组,随时检查施工安全、进度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三)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减少事故损失
加强安全管理要着眼于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1.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可增加经济效益。施工项目每一事故的发生,都可能会有设备的损坏、工件的损失以及工作场所恢复费用等。事故发生次数减少,就相应减少了事故处理费用,最后体现于项目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事故减少也相应减少了停工损失费用,表现为项目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
2.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事故、降低风险,但不可能达到绝对安全。因此,需要安全投入,制定万一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方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
低程度。
(四)改进施工工艺,合理组织施工
要加强科技管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工艺,以提高人机工作效率。对施工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劳动定额,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劳动效率。根据施工作业计划,通过网络作业流程分析,充分利用现有工作面,尽可能组织平行作业,扩大工作面,使后续工序提前投入工作,提高工时利用效果,尽可能减少窝
工现象。
(五)完善合同文本,避免法律损失
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出现,如果合同条款不严谨,就会导致施工企业蒙受损失时应有的索赔条款不能成立,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必须细致周密的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首先,应有相对固定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并且精通经济合同法规有关知识,必要时应持证上岗;其次,应加强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三是应制定相应固定的合同标准格式。施工项目合同基本上有以下几类:委托加工合同、购货合同、分包合同、劳务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租赁合同、其他协议等。各种合同条款在形成之前应由工程、技术、合同、财务、成本等业务部门参与定稿,使各项条款内容清楚,严谨不漏。
(六)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控制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是降低成本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有着检查、监督、鉴证、评价和建议的职能,其在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施工都是户外作业,项目经理部一般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项目经理的权力一般都较大。在这种状情况下,加强审计监督,对于施工项目的违规操作能够及时纠正,从而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施工企业的内审工作应强调事中的过程
审计和事后的效益审计。可见,加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也是降低成本的必要保障。总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企业、不同工程项目、不同管理体制其成本管理都有差别。但共同点都是为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及微利经营的空间里,挖掘企业潜在的效益,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探讨
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探讨
三期项目经理部常 莉
„摘 要‟本文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
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常见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合同管理;问题;原因分析;意见和建议
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与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合同及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效,直至合同失效为止。我们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本文就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结合本人在合同全过程管理实践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浅在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目的是在今后的合同管理中使其逐步完善,加强管理,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签订阶段的问题
1、合同主体不当。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
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
2、合同文字不严谨。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有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
3、违反法律法规签订的合同是无效合同。《合同法》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二)合同履约阶段的问题
1、应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作为我们建筑施工企业,更重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关键在于变更要
及时。
2、应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签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时往往由于工期紧、施工工作面大;再加上施工人员的经营意识淡薄、对此并不重视。签证办理就会不及时,也就会造成漏签、不签。比如在BOP永久变更及维修工程中就有这方面的问题,签证办理滞后,就给我们预结算工作带来困难。
二、针对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合同管理中出现以上问题,本人从对合同和合同管理的认识上分析认为: 对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认识。合同管理是合同洽谈、草拟、签订、履行、变更、中止、终止或解除全过程的管理。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往往受到高度重视。一旦合同签订了,施工任务到手了,合同就束之高阁了,甚至忘记了合同履行过程是实现权利义务的过程,而仅仅把它看成是生产过程。因此,合同管理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中期和后期履行阶段。但这并不是说前期阶段就没有问题。前期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多数是由于急于签成合同而过于草率或者对发包人的迁就。
(一)针对合同签订阶段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具体表现为:
1、有些分包商为了获得某个项目的分包合同,总包单位
在进行分包单位资格评审时,虽然其具有符合合同当事人所要求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但在合同签订后分包商又将项目转包给其他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的分包商,这种情况将对本企业的信誉和效益造成损失。
2、本人认为出现合同文字不严谨的原因是合同文本没有
采用标准的合同示范文本,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即使采用了示范文本,但每个具体的合同总会有大量的文字修改,如果没有经过细致的审查和确认,同样会出现文字不严谨的现象,在合同结算时承包商往往会处于被动状态,给企业造成损失。
3、违反法律、法规的合同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
是:(1)合同管理人员不熟悉法律、法规条文,或者法律意识淡薄;(2)在合同签订时,合同用词不够准确,有模棱两可或含义不清处,合同条款就会出现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现象。
(二)针对合同履约阶段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具体表现为:
1、应该办理合同变更或索赔的项目没有办理,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有:施工技术人员只管技术,不关心合同和经营,也没有与合同管理人员相互交流、沟通;而商
52务合同人员不深入现场,不了解现场实际情况。这样 “只奉献无收益”的现象就时常发生。
2、签证但没有办理签证确认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经营意识淡薄,办理签证不及时;施工记录不完整、不全面,工程量确认不及时,以至于造成漏签、不签。
三、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又是当前的迫切需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组织管理人员包括技术、合同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在职定期培训。可根据企业与市场的实际,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与合同有关的法律法规、合同条款、合同示范文本如FIDIC条款等。合同管理需要信息沟通和处理,所以培训可以采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方式进行,加强内外部的信息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管理方面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方法。
2、建立岗位责任制。对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他们的责、权、利,建立竞争机制,对有贡献的企业领域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
(二)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和制度
1、组织健全:合同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分,为此企业要由上而下地建立和健全合同的管理机构,使企业合同管理覆盖企业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落实到个人。
2、制度健全:企业要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制度或大纲,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这些环节包括: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下达、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约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同时企业各层次都应根据上面的制度编制各部门可操作的合同管理程序,例如编制现场施工记录程序、索赔程序、签证程序等。
3、定期检查:企业管理部门定期检查合同管理组织和制度是否适应合同管理的需要和市场需要,对不适应部分进行必要的调整。即对合同管理体系进行动态控制,及时调整,不断完善。
(三)大力推行建设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履约率与合同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好的合同文本有利于履约。大力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将有利于堵塞由于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水平和语文水平而产生的漏洞,有利
53于明确合同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合同争议的解决。对于有些发包方没有使用示范文本而自行草拟的文本,我们应当在审查时注意对照示范文本,防止错漏或产生歧义。
(四)积极参加“重合同、守信用”活动,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
上述三项治理对策,都是企业内部战略措施,积极参加“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则是一项外部措施,目的是借助外部措施,推动内部的合同管理。
企业应主动、积极参与“重合同、守信用”活动,营造“重合同、守信用”的氛围。
四、结束语
企业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应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开展。只有这样,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
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是避免不了的,只有定期和不定期地总结合同履行的全面情况,提炼成功的经验,汲取教训,提出改进合同管理工作的建议,对提高企业合同管理,增进企业效益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制订制度固然重要,执行制度更为重要。无章可循不行,有章不循也不行。而且,随着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合同管理上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原有的合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