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院论文---论当代中国企业文化中的人本文化
论当代中国企业文化中的人本文化
前言:在写这篇论文之前,我想我应该感谢书院的每一位老师、同学和学友。因为您们,我了解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因为您们,我在书院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境界。回顾近一学期的学习心得,学生作此文如下。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高度发达的物质水平,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已被人们淡忘甚至遭到误解;其次企业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主力军,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一重要国学思想,取而代之的是“苍
狼文化”管理。
再来谈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所在。现在国家正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基业长青,永续经营,从而带动多数人致富;另外企业文化也会被员工及顾客所赏识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概括说来研究这一主
题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均有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相关知识
企业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大至联合国、一个国家、民族、地方政府、政党、工会、学生会、小至家庭、团队。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企业文化应用于形容企业,或各种非营利性组织的文化现象。
何为企业文化?不同的人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较准确的表述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必然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
企业文化有六大功能,分别是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试功能和辐射功能。导向功能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主要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企业目标的指引。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凝聚功能是指企业文化以人文本,领导者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了和向心力。激励功能是指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的以人为本必定会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调试功能是指当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顾客、企业、社会之间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会使经营者和员工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从而塑造企业完美形象。辐射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力不仅作用于企业,还能通过各种
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有五大特质,分别为历史性、人本性、复杂性、动态性和有机性。历史性是指企业文化史历史的产物,必定带有历史的烙印,折射出打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小到一个地方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特征。人本性是指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在企业文化
层面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复杂性是指每个企业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历史阶段、发展程度,以及本身所固有的文化积淀都不相同,因此企业文化是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动态性是指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也随之改变。有机性是指企业文化史一个整体有机系统,企业文化的各构成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以一定的结构形式排列,各要素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同时,企业文化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严密有序的有机结
合体。
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情况
再来谈谈中国的企业文化发展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3、1984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可以定位为知识的传播和认知阶段,争论的主要焦点是适合性问题,也就是企业文化理论适合不适合于中
国企业管理和改革的实践。
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可以定位在低潮徘徊阶段,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内容的正确性,也就是企业文化是不是正确的东西,是不是自由化的东西,还是新型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另外一个焦点在于话语表述的科学
性,应该怎样表述。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可以概括为知识普及和实践启动阶段。其中小平南巡讲话、十四大报告写进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定起到支撑作用等知识的传播启动
了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是普遍实践、深入发展阶段。可以说是
全方位的推进,在组织工作上有组织的推动。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本文化的提出
在倡导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一点文化与民族是分不开的。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就代表着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在此,有欧洲国家和
美国的企业文化为证。
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决定了美国民族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美国的企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即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能动性、个性和个人成就。英国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世袭观念强,因此英国企业家的价值观念比较讲究社会地位和等级差异,他们不是用优异的管理业绩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而是千方百计使自己加入上层社会。法国人因其民族主义、傲慢、势利和优越感的特点表现出封闭守旧的管理思想。意大利崇尚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导致其组织纪律差,企业组织的结构化程度低。德国人官僚意识浓、组织纪律性强、勤奋刻苦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决策集体化。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古老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必然
应用于企业文化中,所以才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以“仁”为核心思想的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曾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的核心思想主张。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是说,执政倘若用恩德执行国政,老百姓就像“群星”般拥护你。除此之外还要“以德治民”。即“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有礼,有耻且格。”孔子言下之意就是用政令和刑罚治理人民,倒不如用道德和礼制去治理人民。诚然,不同时期的道德观念不同,在今天而言,我们就要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去感化人民。其次在施行“以德治民”时,孔子认为执政者要率先垂范。
孔子所宣扬的“为政”思想主张不仅仅适用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任何一个组织、企业、团体可以说都适用。《大学》里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国家”和“天下”要治和平,因此孔子的这一思想不仅仅没有过时,却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现在是科技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的时代。同时很多企业为了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尊重员工,仅仅把他们当做赚取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和机器,于是有了“富士康的十二跳”。还有一些企业在义和利面前,舍义求利,于是有了苏丹红、有了三聚氰胺。所以现在很多企业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因为有孔圣人的“仁政”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生理需要转变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同时企业要发展,靠的就是人才,如果企业无法凝聚一群认同公司理念的优秀人才,企业就不可能有好的发展,更别提永续经营。因此尊重员工,信任员工的“以人为
本”文化史企业发展的首要之物。
四、人本文化的重要作用及我的理解
为了证明人本文化的重要性,在此提出正反两个例子加以分析。
大家众所周知的奥克斯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大集团。
在对待员工上,集团自费给当地路途遥远的员工提供了规模庞大的上下班接送队,同样对于外地员工,奥克斯集团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给他们安排集体宿舍并装有空调,随着规模的扩大,集团还启动400万资金建造员工新宿舍。对于员工的业余生活,集团也十分重视,经常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放松员工身心压力。正是奥克斯集团始终吧员工放在企业中心地位,贯穿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理念,使员工与企业共同站在一种希望、理想的角度上尽其责任何义务。据统计,企业员工流失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
除此之外,奥克斯集团还惠泽乡里,发展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从龙观乡走向世界的奥克斯在实现自身飞跃发展的同时,还出资20多万元修建龙观公路,出资近10万元修筑后隆村公路,光在改善民生的各项资金就超过了200万
元。
再者,奥克斯还十分关心乡里教育发展。其为了让家乡贫困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慷慨解囊捐助百余万元,主动长期资助数十名贫困学生。
另外,奥克斯集团还投资南昌,响应发展中西部地区号召;2002年,它投资7亿元,兴建占地236亩、床位数1200张的浙江省最大的民营医院——明州
医院。
有一句话形容奥克斯集团对待员工的态度:它不保证每个员工在奥克斯吃一辈子饭,但可以保证从奥克斯走出去的每一位员工都不缺饭吃。正因为奥克斯
集团的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使得它成为市场中的赢者。
从奥克斯集团的成功运用以人为本的例子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指企业内部的员工,我想还应该包括外部的顾客乃至全国人民。恰恰是奥克斯集团处处为人民百姓着想,才赢得如此大的市场。对待企业内部的员工,它实行人性化管理,使得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实现了员工的自我价值;对待企业外部的百姓,它仍然为他们着想,以他们为本,于是发展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从而也使自身立于不败的竞争之地。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老师说的一句话:只要你不把敌人当敌人,你就没有敌人。是的,与其你一味地想着如何击垮竞争对
手使自己胜出不如反求诸己把自己应该做的做好。
与其相对立的富士康的“十二连跳”震惊了整个世界,也击碎了富士康头
上的所有光环。
富士康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服从性,领导风格比较强硬,同事关系相对冷漠,是所谓的“铁血管理”。有人曾称“在富士康工作就像一条狗,经常深更半夜被老板的电话叫醒,然后像军队的紧急集合一样,在几分钟内整装完毕赶往厂区会议室参加老板主持的会议。一位媒体记者在富士康“卧底28天”,记下富士康员工的生存状态。为了赚到更多的钱,每个员工都会去签一份“自愿加班切结书”,随后加班时间便不再受法律规定的每月上限36小时的约束。在流水线上,他们被物化成机器的一部分,每天12小时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不得有丝毫松懈。天长日久,员工悲观情绪的持续蔓延和传染,最终造就成这一幕幕令人悲痛的“十
二连跳”。
可以说那十二位员工用生命向我们这个时代提出了企业家要“以人为本”,同时也为新生代打工者的生存情况敲响了警钟。一个企业不能为了自身的规模发展而忽视了员工的思想,他们也是人。如果企业家们都反求诸己,问问自己连续工作12小时累不累?或许他就会体会到员工的辛苦罢。同时作为一个员工,我们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当企业无情地剥夺了我们的休息时间或延长我们的劳动时间时,我们不能忍气吞声,而应该站出来控诉,这样才能避免后来者遭遇类似的事情。
五、如何建设企业的人本文化?
从以上的对比明显可以看出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重要性之所在。而我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与企业领导者的素养密不可分。如果他怀有感恩之心、向善之心、仁爱之心、谦卑之心,他还会苛刻的要求员工、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吗?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首先应当提升自身的修养,时刻怀有一颗
仁爱之心,做到正己化人。
其次还可以有如下方法:
晨会、夕会、总结会
2. 思想小结
3. 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
4. 树先进典型
5. 权威宣讲
6. 开张互评活动
7. 领导人的榜样作用
8. 创办企业报刊
9. 定期进行访问员工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应该落实到现实行动中。在未来发展的日子中,每个企业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自身的成长和
发展,积极贯彻实施以人为本,做到双赢!
1.
第二篇: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摘要:中国教育是这样的模式,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现在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突出的问题:懒惰、不爱自己动手、能力不足等等,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得不拷问中国的大学教育,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教育,且从我们个人的角度应该如何思考。
关键字:懒惰,能力,大学教育,文化,思维方式。
选题依据: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已经经历了高考、考研两道门槛,顺利的考入了自己理想的院校。在别人眼中,我是一名优秀天之骄子,但是从我内心讲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并不是我理想的轨迹,这和我以前的那些憧憬完全相悖,我开始有了一种蔑视大学生的心理。对于外在的这种教育制度我无法改变,因为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已延续多年,可是面对现在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就业形势严峻,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一定的努力,我要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快乐一点。
引言
中国教育的根本价值[1],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高等教育要走多样化的道路。社会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因此中国大学教育制度应该进一步改善,以解决中国严峻的就业现象,形成我们独特的教育文化[2]。
(1)当代大学教育的现状
随便从网上搜索,都可以看到很多搞笑又令人隐隐作痛的事例,譬如大学宿舍的懒虫们不愿意耽误自己打游戏、看电影的时间通过绳子来调取食物,或者花着高额的钱叫外卖,我们的大学生究竟懒到何种的程度,连吃饭都不愿意,那么对于自己的需要动脑动手的学习可想而知;一个女大学生四年八进考场,只为了上大学,考试费用高达三万,可是当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后,忘记了当初的理想;曾经有位自比“范进”高考状元,因为校园盗窃十余起被捕,而他的作案动机却称是为了释放释放学习压力。
试问:当前的大学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高等教育的学位证书与能力的不相称,学习能力与道德的不相匹配,自身能力与升学的不相称,等等的社会与教育的问题,我们该进行何种的反思与应对?
到底什么样的大学教育文化制度才是我们中国真正适应的文化教育体制,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国人去思考。我们所谓的高等大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社会对国家带来的美好前景是不是将来会成为天方夜谭。以前有一位政治老师曾总结一句话:“中国人得诺贝尔奖的条件:要么政治上反对共产党,要么文学上揭露中国黑暗,要么科学上纯粹的没有国界”。我们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是不是真的就培养不出真正的适应时代的人才,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青年动力。当我们看到中国现在的种种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将逐渐的不再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在这个21世纪的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以其无比的穿透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的爆炸性的增长,以及知识获取的平等性将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契机。但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似乎还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以适应这个时代,可以说我们教育的步伐已经根本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脚步了。
我感觉教育的模式的转变是在互联网的出现做为分割点[3],互联网出现以前和互联网出现以后。互联网出现以前指的是每个人的获取信息有限的前提下,我们知识的获取是靠的是高等的大学教育(大部分),故依照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其中的弊端还不是太明显,而且社会发展速度的还不太快,故社会比较的认同大学的教育水平(虽然有的不合时宜,但确实最好的选择人才的方式)。而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以及获取的专业信息已略显不足与滞后,而且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但是外界的社会发展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每天的获取的信息量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无论是身在清华,还是身在一个专科院校,只要你知道你想获取什么样的知识,那么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的找到相应的知识。那就是意味着,学校的等级优劣将来不再会显的那么的重要,关键是个人的见识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社会的观点更加的开放全面,将来将渐渐的不再很关注那些学历的问题,而是一种能力。故,我们的教育方式迫切的需要改变,而且要从本质上改变。
大学到底需要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文化,才是真正的教育文化?大学生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化熏陶,难道就是那些所谓的大学中的文化知识的教育吗? 大学的专业知识交给我们的太少了,况且大学的专业知识也不再能够胜任当前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学习知识的陈旧,以及更新的速度缓慢。现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让老师得以觉悟需要一段时间,老师在闲谈中传授给学生又需要一段的时间,而学生能够理解与体验又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老师依然抱着陈旧的知识—30-40年前的专业知识作为重中之重来教授,那么社会的脱节就成为必然。
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仍然继承着上个世纪的知识,依靠着记忆的功能来熟知这些的知识,并决然的执行着一个教育的通用的法则(记忆产高成绩-成绩升名校)。这个法则的背后产生的是一辈又一辈的记忆机器,我们的个人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仿佛就得不到锻炼。故,面临社会问题,我们要么就是创新,开拓新的想法,要么就是依赖,原有的思想。
(2)中国大学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势
我们的教育体制该怎么走,我们的教育如何与社会接轨、国际接轨,让大学生,研究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宅男宅女,只会谈论社会的表面的信息,却不深入的追究其中的原因。当代的教育的结果不会再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怪象,新的育教体制育出来的是高文凭的创新人才,而不再是一堆的迷茫和懒散的人。那样中国的教育投资才会得到真正的回报。
我认为,大学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人文的教育以及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4],以及信息的时效的抓取,。
人文的教育在于教给学生养成更高的做人的品质,一种节操, 一种德学的修养。思维方式的教育是解决一切事物问题的一种哲学。像李敖大师,毛泽东,邓小平等等人物都是深谙哲学思想,所以能够将生活看透,将事物处理的清晰。而我们每天的喊着十八大,还让同学们写什么十八大的感悟等等的政治的表面的现象的分析结果,除了一堆的吹捧外,几乎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分析,更别说是让我们去决策一件事了。仿佛前面有人提到大多数的是剩男剩女的问题,其实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文化让我们产生的是更多的依赖,女朋友希望依赖男朋友,自己不用怎么辛苦的做事情,就依赖这种的关系就可以坐享其成,而男朋友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事情,就产生了剩女。剩男又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不能拥有自己的爱情,就产生了剩男。这其中的最本质:就是我们的文化教育还不能够更加的合理化。信息的时效抓取,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搜集到相应的资料,快速的熟悉环境的变化,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像变色龙一样能够迅速的根据环境的变化快速的做出反应。写论文也是如此,拟定题目,然后通过各种的方式,在网络,图书馆等等各种的渠道抓取信息,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有能力,有思想,有作为的人。应该破除一些教育的条条框框,应本着有能者居之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而非考试的机器[5]。
同时,我们选拔人才的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再让我们的成绩决定我们的深造学习的机会,而是人才尽其能,使人才各进所用,让同学们有更多的选择权,且为我们选择的方向创造机会。其实,当代中国教育体制不适应优秀特别的人发展。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为什么中国做科研最好的学生会去转行”,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科研好的,是在一方面比较的突出,但是中国的教育是所谓的通俗的教育,人的全面的发展。全面的记忆。不能考上如愿的院校,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新的道路。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与时间的消耗。这样导致的局面就是:能够考上的尽量出国,考不上的不得不改变其方向,为生活奔波。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教育文化是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只有改变中国教育的这种现状,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只要给予希望,中国的教育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 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 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3.[4] http://
第三篇: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
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 【副题名】
【责任者】 许祥文
附加信息
【内 容】
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
许祥文
内容提要:社会系统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文化共同体,一个民族的成员不仅要遵循共同的文化制度和享受共同的文化成果,而且由于社会群体的生活区域、职业特点、审美价值、心理状况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群体文化。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属于群体文化的一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既有文化的整体性,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髓,社会文化又是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生长和发育的土壤,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推动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当代 中国 军事文化 社会文化 理论研究
所谓军事文化是军人在军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斗争方式、思维方法、军人精神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是没有疆界的,但作为系统中的要素,文化是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结构的。军事文化的定位就在于它是属于“军事”,而不是属于“经济”或者“政治”,但是“军事”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它必须受到社会的种种制约。我们既要研究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又要研究各种文化存在着的内在的联系,在交流和碰撞中达到融合和发展的目的。
一、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战略地位
军事文化在文化共同体中的层次结构是多维的,如果从较高层次到较低层次的排列顺序为:第一层次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军事战略文化;第二层次是以条令条例为规范的军事制度文化;第三层次是以战争手段为目的的军事科技文化;第四层次是以军人价值为内容的军事观念文化;第五层次是以精神需求为形式的军事生活文化。这五个层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文化建设的理论。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三性”(即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到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都强调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蕴涵着对军事文化建设的要求。
1.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先进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不仅继承了古代军事文化的珍贵遗产,而且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和创新,它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从地位上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战斗号角。所谓先进社会文化,是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体现具有发展前途的生产力要求的文化。在我国,先进文化应是指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在战争年代,我军的根据地往往是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军事文化的发展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先进文化的水平。正如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当时的军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团结人民的旗帜和战斗号角。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所谓“强势文化”就是指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并具备时代特点的文化系统。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军事文化是属于一种“强势文化”。当代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文化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许多优秀的、传统的、有很强生命力的道德观念、文化形式。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在国际资本主义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西化”或“分化”我国的情况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处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能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宣扬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其先进性和战斗性愈加明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是从结构上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实际存在的综合力量,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互相作用的状况。综合国力竞争的最高形式——现代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越来越取决于交战双方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成就。现在人们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文化也是一种力量。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着复杂的较量。而军事文化已是衡量一个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方面,军队干部战士的文化程度、军队中科技干部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指挥干部的文化素质,成为21世纪质量建军的制高点,自然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是从功能上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所组成的,而每一种文化要素都有实现其特殊文明价值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在军事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建设性功能。军事文化无论是对军队内部还是对军队外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能聚集历史和现实的所有信息和能量,构成军队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二是协调性功能。军人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文化在协调人们关系中起着“调节器”的作用。军事文化在协调军人与民众之间、军人与军人之间、军人与政治、军人与经济、军人与自然、包括军人与整个社会之间都起着粘合剂的作用。三是教育性功能。军事文化对军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治教育、文化媒体、科学知识来实现的。军人在军事实践和生活中必然形成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军事文化能极大地丰富军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途径和手段,它所蕴涵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军人成才的重要内驱力。
2.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首先,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精品”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从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来看,战争与和平,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正是在这一主题下产生了经典性的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也同样如此。在上个世纪中叶,《谁是最可爱的人》、《红岩》、《党的女儿》、《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锋的故事》、《欧阳海之歌》等,影响了几代青年人的进步和成长,也成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繁荣的象征。甚至可以称之为当时主流文化的代表,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高山下的花环》、《西线轶事》等文学佳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90年代以来,军队的理论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把军事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怀着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写出了一大批好书、好戏、优秀影片、优秀电视剧、优秀理论文章。近几年,作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和艺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中宣部向全国读者推荐10部优秀读物,其中有6部出自部队作家之手。还有《和平年代》、《长征》、《突出重围》等电影和电视剧,以及一批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有力度的理论文章,其思想内容和时代特色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其次,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它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社会文化是非常宽泛的范畴,从广义的角度看,它包含了人类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有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等等,军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系统。军事文化是军人生活和实践的客观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各种信息表现出来的,它有相对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表现形式,有其记录、储存、传递和加工的功能。由于军事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差别,反映这两种生活的文化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社会群体文化是不能替代军事文化的,因此,军事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保持其健康向上,繁荣活跃就必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在中国的舞台上,以它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批军事题材、体裁、风格多样的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和文学作品不断问世,其中不乏既有巨大思想感染力又有艺术吸引力的主旋律精品,深受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我军自从成立那天起,便把文艺当作最形象、最生动、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手段,用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目前,军队拥有的电影制片厂、电视宣传中心、报社、出版社等,在满足部队官兵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3.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
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军事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影响、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力,也有间接的影响力,所谓间接的影响力是指通过特定的思维方式实现的。它主要指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受到了军事经验、军事理论、军事知识、军事观念的影响,从而改变了认知结构、价值结构、心理结构,并决定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在我国,“战略”一词是由古代汉语中的“略”字发展演化而来的。“略”字的本意,古代文字学家许慎解释为:“经略土地也。”后来引申为泛指筹谋、策划、方案、方法等,既用于文事,也用于武事。如武经七书中有《三略》、《六韬》。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维博大精深,对当今的军事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依然有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继承了传统军事文化的精髓,像“方略”、“韬略”、“将略”、“谋略”、“兵略”等思想,都广泛地运用于今天的军事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中。
二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军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反作用而显示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到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给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几乎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首先的目的是用于战争,而且许多新的军事技术,本身就带有军民两用的性质。火药的发明,在军事技术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机的出现创造了海上作战的奇观,也开辟了海上航行的新时代;原子弹在战争中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原子能技术却可以造福于人类。激光、卫星、电子计算机……这些新技术开始都源于军事目的,就如美国人的“曼哈顿计划”,不仅造出了原子弹,而且为人类利用核裂变和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开辟了道路。所以,由于军事文化中科学技术含量的增长,必然引起社会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三是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影响。每个社会组织都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单位,文化传统对组织的建构、运行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军事组织作为一个文化系统,它有一套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优良作风、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独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这些管理制度和模式,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已被大量运用和模仿。如军事管理中的效率原则、控制原则、民主原则已成为现代企业家和军事家的共识。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雷厉风行的作风、团结拼搏的作风已成为许多企业创业的口号。一些企业的职工都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军事训练,采用军事化管理,使企业的科研、生产、流通井然有序。总之,在企业制度文化中,隐含着许多军事文化的成分。
二、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异同
从总体上说,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和而不同”。在多元化的文化形式中,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和”是指“共性”,“不同”是指“个性”,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和社会文化在“和”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自身的发展。
1.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性
一是认同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谓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指整个民族和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循的价值判断体系,它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共同文化和心理倾向,是衡量、评判人们生活和实践的最高行为准则。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国际主义以及与这些“主义”紧密相连的艰苦奋斗精神、公而忘私精神、助人为乐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等。无论是军事文化还是社会文化,一切文化艺术和理论宣传都必须紧紧围绕时代的主旋律,突出地宣传社会核心价值观。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社会环境中的军人和公众,都必须受到统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如果军事文化偏离社会核心价值观,即社会的主旋律,必然造成社会文化的紊乱现象。军人与公众虽然各有其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观,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没有趋于一致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必然导致民族的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国家分散主义,成为一个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民族。
二是高扬主体意识。人是文化的创造者、继承者、推动者,人是文化的主体。以人为核心,这是一切文化的出发点。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人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开了人也就无从谈什么文化,不同文化之所以存在着共性,就是因为存在着对“人”的价值的认同。所有文化形式都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宗旨,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把党的温暖送到干部战士的心坎里。这是尊重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就是抛弃了极“左”的影响,积极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在社会文化探索和实践以“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和阐释的基础上,军事文化也提出了“军人是人”的命题。一些以战争为主题的军事文学作品寻找和挖掘了英雄的个性特征和人性基础,把军事文学推向尊重军人本身价值的制高点。进入90年代后,一些描写军人个性和实际生活的文学作品和电影艺术,给人们以崭新的视角,英雄主义的“人性”表现感染力更强,宣传效果更显著,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文化的发展。
三是遵循服务宗旨。在社会发展中,无论是军事文化还是社会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客观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文化必须与现实结合。社会文化必须同市场经济结合,军事文化必须同军队现代化建设结合。谁结合得好,谁就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谁脱离现实,谁就会受损受限,甚至难以发展。第二个要求是文化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社会文化与军事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是一切文化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衡量文化工作的标准,就是群众和官兵喜欢不喜欢?对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是否有利?第三个要求是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文化工作的现实定位与整个社会的主旋律相关,文化工作的运作方式与整个社会经济和军事运作机制相关。但这并不否认文化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相反,能否真正把“结合”和“服务”工作做好,恰恰在于能否真正保持文化工作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2.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个性
任何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理念体系的差异。军事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历史过程中参与不同社会生活的结果。人类不同的社会群体,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参与劳动或者战争,他们不仅创造了别具特色的物质设备、经济生活、工艺技术,也创造了特殊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语言、制度、艺术,等等,这些具有文化特征的理念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实现功能上的整合,于是构成一种文化理念体系。军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明显不同,军人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公众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反映军人和社会公众的文化理念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在当代的中国军事文化中所体现的是对当代战争的文化透视、官兵的文化艺术修养、军事科技进步对战争的影响、军事思维对军事战略的指导、军事文化进步对军事制度改革的作用,等等,以及现代军事思想中蕴涵的军事谋略理念、随机应变理念、不战而胜理念、兼容并收理念,等等,都与社会文化存在着区别。
二是文化主体背景的差异。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明显差异在于:军事文化以“兵”为主体,社会文化以“民”为主体。“兵”字在古代有兵器、军事、战斗、军人等多项含义,一切军事文化都是以“兵”为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如:以战争为研究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军事制度为研究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军事学说和军事思想;以将帅士兵为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将帅的指挥的艺术和士兵的训练技术;以国防建设为研究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全民的国防教育和国防意识;以军营生活方式为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官兵的文化活动方式;等等。这些军事文化主体与社会文化主体在背景上有很大的区别。军事文化是以战争和军人为轴心,以各种形式来“刻录”战争的状态和军人的所作所为。而社会文化则是以社会和民众为中心,以各种形式来“描述”社会的环境和民众的生活方式。诚然,这种文化主体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当一种文化精神诞生以后,势必在不同程度上要渗透到军事领域,军事领域的文化形式也必然会渗透到社会领域。
三是文化审美价值的差异。由于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由于军人与社会公众审美主体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人们的审美价值不仅有各自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审美的能力和尺度上也存在不同的质调。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在“美”的欣赏和判断之间,会对某些对象和事物表现出特殊的喜好和偏爱,表现出一定的审美情趣。在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之间,不但有高雅与庸俗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军事文化的产生过程是一种具体的军事实践过程。它是由军人、军事训练、打仗、执行特殊任务等要素组成。训练过程与战争场面的“美”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军人个体的美。它要求军人有健壮的体魄,英姿焕发、富有生气;其次,是军人集体的美。军事组织要求整齐划一,从服饰到内务,从队列到训练都表现为特殊的风格和气质。再次,是军事环境的美。无论是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军人战斗、工作、学习的环境是恶劣也好,还是优越也好,军人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都能给人一种美的启迪。而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则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美;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一种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美。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提高,被人类创造的美必将空前广泛和无比丰富。
四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得以积累遗传的媒介和手段,充当人类历史经验的记事本和储藏室的角色。文化通过自身符号系统达到的社会信息的记录和保存,从而把人类社会每一时代的社会经验以知识形态加以凝固和保存下来。文化符号所携带的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容易保持自身的特征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同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但任何文化的传承方式从过程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文化的共享性,是指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与理解;②传播关系,是指文化传播中的社会关系;③传播媒介,是指传播关系的工具和手段;④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过程中的模式。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主体不一样,表现的方式不一样,传播的渠道不一样,信息的源头不一样。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原始信息源,中国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中,一直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中国军事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兵书”来体现的。这些兵书中有:早期记载军事资料的群书——经书;如《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等;还有记载军事、战争史料的史书。其中,有以人物为中心的将帅史;有以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为主线的战争史;有以军事制度为系统的通史;有以地方志为主的史志;还有诸子百家的军事学说史。这些军事文化遗产不仅给人们勾画了当时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的各种军事文化理念。可以说,中国军事文化贯穿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的学者把中华社会文化概括为“兵、医、农、艺”,“兵学”文化列为榜首。自古迄今,称得上兵书的至少有两千多种,这些军事文化遗产不仅在军事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哲学史、文学史、科学技术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军事文化占相当的比重,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其他领域。
三、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历史责任
1.共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它对本民族的发展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促进、推动作用。中国军事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中国军人的精神。“军魂”与“国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像“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历代军人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当代中国军人虽然有许多新的精神,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是传统精神的演变和发展。人类文化总是推崇英雄,因为英雄可以给人类带来希望,时势造英雄,战争是英雄的舞台。正如英国学者托马斯·卡莱尔认为:“历史是伟人的传记,每一个真正的人倘若能尊崇确实是高于自己的人,不是也觉得自己更高尚吗…·,·所以,人类总是这样或那样的崇拜英雄,这种崇拜就像是一块富有活力的基石……现代革命史若没有这块坚定不移的基石,就会变成一片无底无岸的海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一幅自强不息、勇于奉献、坚忍不拔、浩然之气的宏伟画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操和气节,培育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义感和意志力。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新的军事时代,这就是对国家、社会、军人的新的理解和思考。
2.共同塑造时代典型
时势造英雄。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涌现符合时代精神、代表先进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各种各样的典型。他们的行为规范、精神风貌、工作业绩超出一般人的水平,具有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性。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教育功能就是要积极宣传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时代典型的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正如江泽民指出:“我们的人民中间,工人和农民中间,知识分子中间,有千千万万个先进的典型,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分子,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的希望。”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时代典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呼唤。在战争年代,我们军队涌现出张思德、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他们对鼓舞部队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和赢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60年代又产生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铁人精神,这些以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为特征的典型,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协调一致,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共同宣传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人民的好军嫂韩素云,服务战线的好工人徐虎,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好党员王廷江等,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无论是军事文化还是社会文化必须塑造时代的英雄,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和军人。
3.共同凝聚军心民心
文化战略不仅关系到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涉及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干部队伍和群众队伍的凝聚力,更好地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它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多次抵御外族入侵,使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代代相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共同的民族精神和巨大的凝聚力。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大肆掠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和激励下,同外国列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保持了民族的独立。在当代,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同任务就是通过各种宣传形式,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保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克服种种困难,争取更大胜利的精神力量。邓小平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曾经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多年来,军队与地方通力合作,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军心和民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亿万人民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4.共同实现创新发展
人类文化总是在不断革新、不断发展,总是处于新旧交替过程中,文化发展的过程又是不同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从异质文化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还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不断地走向辉煌。江泽民指出:“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中华民族文化经历几千年而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有某种程度的开放性,具有提炼和融合各种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加剧,文化的创新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问题。无论是军事文化还是社会文化都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军队和社会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和升华,使之具有新的、特定含义及新的表达方式,成为新文化的有机因素。从而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既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第四篇:论企业文化之安全文化
试论企业文化之“安全文化”建设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
所谓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最高目标、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安全文化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安全物质文化,是指安全设施、装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价值。二是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条例等。三是安全的精神文化,这是安全文化最高层次、最具有活力的核心部分。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意识、观念、道德、目标、精神风貌等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本文探讨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安全的精神文化。“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干部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安全管理干部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人格、道德品质、业务技能及情趣爱好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是影响甚至决定安全管理干部的形象、工作效率、公众信任的内在根源。它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大致可以概括为:较高的理论水平;优良的政治素质;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通的业务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体质和心理。安全文化的内涵不仅要具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职业氛围,还要有催人奋进、勇攀高峰、努力拼搏、与时俱进的昂扬斗志,同时还要有精于勤、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通过建设“安全文化”,要把安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成一支具有铁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充满温馨和谐气氛的团结友爱的集体,从而实现安全管理干部队伍所特有的职业文化、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建立“安全文化”的设想,是对安全文化内涵的最具体诠
释,也无疑是对安全管理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最好协调,从而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坚持良好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
倡导“安全文化”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那么,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它的战略地位究竟应在哪里呢?
1.必须找准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切入点。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种矛盾的交织和新旧观念的并存,会引起一些安全管理干部在思想上出现困惑和忧虑,甚至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明确地说,就是在认识观、价值观出现不平衡的问题。为此,首先注重直觉而忽视理性,不能“跟着感觉走”。如果注重直觉而忽视理性,势必会造成安全管理干部犯片面性的错误,在处理问题上会陷入盲目的误区。其次是在价值取向上不能将注重自我价值列为主体,那样会使某些安全管理干部形成自我意识膨胀,从而忘却了国家和集体的意识而走向极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单凭说教和制度以及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要着重从意识形态的深层次去解决。而“安全文化”的建立就恰恰填补了这种教育的内容,在意识形态中找到了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切入点。
2.必须要抓住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灵魂。建立“安全文化”,对树立安全管理干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在人生的各阶段是不同的,需要不断地去修正。统一的人生模式是没有的,但是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是有的。借助“安全文化”来帮助安全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安全文化”中集体的价值要重于个人价值,坚持集体至上的原则。
3.必须要丰富和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新内容。“安全文化”的建立,对于安全管理干部的人品、人格的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必须要丰富和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新内容。这个新内容,是其他教育方法所无法企及的。作为一名安全管理干部,必须要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的人品,无私奉献的品格,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格,才能做到职业所要求的廉洁奉公,立场坚定等职业规范。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靠行政手段和政治教育为重,尽管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未能达到安全管理干部自觉自悟的目标。建立“安全文化”就是要把强制性外在的教育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觉悟,达到内在观念和外在道德规范的高度统一。
三、建立“安全文化”的途径
建立和发展“安全文化”,必须要立足于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素质这一主题,以围绕生产建设造就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现代安全科学知识的安全管理干部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安全文化”的新路子。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安全文化”的建立。要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方针,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安全文化”的建立就是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要将“三个代表”付诸于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之中。在当前,尤其要将“安全文化”的建立与学习江泽民提出的“责任重于泰山”结合起来,提倡关心人、爱护人、做到尊重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促使“安全文化”建设,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使安全管理干部在工作上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改革开放、为现代化企业建设创造出安全、文明、优良的生产环境。
2.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安全文化”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将受到许多非文化的东西所牵制和约束,所以在建立“安全文化”的过程中,把“破”与“立”要同等对待。破除影响安全管理干部素质建设的作风因素,就是要破除工作飘浮、官僚主义严重,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脱离生产不切实际等陈规陋习。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安全管理干部良好的政治觉悟、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丰富的才能才干、美好的情操和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安全文化”。
总而言之,建立企业“安全文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完善。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树立,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只要广大的安全管理干部不懈地探索和艰苦地努力,它就会日趋完善。
彝良驰宏矿业有限公司机修动力厂
赵高军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第五篇:论“人和”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论“人和”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人和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人和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作用
中图分类号:TU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2-0102-01
企业活力和凝聚力的产生,需要有企业精神的感召、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影响、激励措施的正确运用等一系列企业文化方面的功能发挥,这些功能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根本。企业如果没有保持团结和相互关系融洽的“人和”,也就谈不上由人创造的企业活力。
“人和”作为一种文化不能从措施办法和管理策略中直接体现。但它可以渗透于其中,通过这些措施手段来形成全员共有的目标趋向,确立互帮互助、情谊深长的文化内涵。成功企业在求得“人和”的努力中,实施过程都有很多共同点。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条件,管理上注重相互沟通,激励功能的正确策划,领导者管理行为显示个人魅力等等。
“人和”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至少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建设“亲密性”的人际关系是凝聚力形成的基础
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孤独的,都渴望在组织和群众中得到关心和照顾,获得温暖与友情。企业给一份关心、一份情谊,职工就能感受到一份爱,他们对企业也相应产生一份情感。一个群体对企业共同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团结和谐的亲密氛围,这正是先进企业文化所体现的特征。所以说,在营造“亲密性”文化的努力中,要特别讲究管理中的“人情味”,经营中的许多投入,也许最重要的投入正是“情感投资”。在实践中人们常看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条件和环境并不尽人意,但企业中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融洽,人人都相互关心,使企业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如进军北大荒的创业、新疆戈壁滩上的开垦、大庆油田的建设等,条件都很艰苦,报酬也很低,但上下一条心。劲往一处使,大家都理解国家和企业的困难,不计报酬,自觉奉献。由此可见。奠定企业成功的基础是凝聚力,凝聚力的产生所依赖的必然是“亲密性”的文化托举。
二、“大家庭”文化思想在企业中显示的作用,是优厚报酬和制度约束所不能替代的
“大家庭”可使职工把企业认作是家庭外延的扩大。“亲密性”与“大家庭”的关联密切,但“亲密性”不能替代归属感。在一个企业里,不管如何有钱赚,上下级关系如何处理得好,但工人如果没有像在为自己家里做事的那份情感,那企业只是打工赚钱的场所,工人与企业就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契约关系。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契约关系极为脆弱,很难以有好的维持结果。富士康频繁不断的跳楼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家庭内可能有姊妹不和,但人人都信守家丑不外扬的准则,视家庭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以大家庭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合拍,而受家庭群体指责。家庭的每一件事都与自己有牵连,这样的一种儒家“大家庭”文化。构成了企业“人和”的基础,这种文化已是渗透于很多中国企业的各个细胞,使企业相当部分工作内容都不一定与经营有关,而是直接为职工服务。职工成为企业大家庭的一员,生老病死全部依托于企业。企业效益提高,意味着全体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大家庭”文化可使整个企业成为充满友爱之情,生气盎然、朝气蓬勃的“家”,可给其成员带来无限的激情,在很大程度上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它的激励作用和凝聚人心的合力,无疑将超过金钱的影响,至少它赢得的那份忠诚是金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三、把企业建成职工的社区活动中心是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这一点在中外各种类型的企业中都是比较被看重的。企业的“人和”主要体现在工作交往中,而往往形成于非工作性接触中。人们走入企业除了干活还是干活。那是工作的奴隶。企业不仅是工作的场所,还是员工价值体现、愉快情绪传递和生活爱好表达、思想交流的处所。人们在为企业的成功而兴奋的同时,增强对企业的信任和热爱。经营成功是企业成功的总体目标,它有阶段性和综合性,需要企业许许多多其他的成功烘托,其中包括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员工们通过企业的成功来实现自己的成功,通过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人事业的成功托举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而“人和”文化最注重体现这样的成功。企业需要通过许许多多小集体或每一个个体的成功来表达群体的喜悦,当一个工作班组一名成员在集体的体育或文娱活动中赢得了好名次,班组在企业庆功会上获得了表彰,个人的成功即可扩散为整个工作组成员的成功,一个班组获表彰是班组每一个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这一认识出发,许多企业将组织俱乐部、劳动竞赛、公司运动会、文艺表演团体、艺术类型的展览比赛视作重要的工作,正是为了不断满足职工在企业范围内的自我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表现的需要,企业组织众多的文体活动也是鼓励员工加强非工作性接触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又是企业活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形象的塑造,还可以是员工集体主义和向心力通过文化的无形手段获得聚焦,企业“人和”文化中所显示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企业文化》2013年第7期.[2]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3期.作者简介
刘勇敢,1975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参加工作,冷水江市.城区广告灯饰渣土破占道管理办公室工会主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