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 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全国新技术开发推广协作网的协助下,组织了部分省市经贸委和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25名同志,于2003年9月18日至10月3日,赴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组织单位对整个考察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拟定了具体的考察提纲,确定了企业级研究与开发体系建设为本次考察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联系了德国工业联合会、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等6家相关社会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考察活动顺利结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考察内容的安排,考察团重点访问了德国工业协会,考察了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公司(奔驰汽车公司)、BASF公司、p+S国际公司、DLZE公司和法国达索系统公司。通过双方情况介绍、被考察单位的专题报告、考察团成员提问及相互交流、专题座谈、研发与生产现场参观等方式,使我们对欧洲主要工业国家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和典型类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发挥的作用、主要特色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考察活动主要收获
(一)促进了相互了解
本次考察活动安排在与中国工业界合作项目较多的工业发达的国家,考察的主要单位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型企业,也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企业,既有工业协会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友好交流,使各位考察团成员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的基本结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组织模式,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研发项目的理解及各自职责,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方式和力度,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及运行情况等等,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对欧洲国家的工业经济及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也有初步的了解。
在考察学习的同时,许多成员同对方商谈进一步交流合作事宜,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工业联合会初步商定,将在今年内在北京组织一次工业领域的技术专题交流活动;达索公司初步接受重庆市经委的邀请,在虚拟设计制造技术及CATIAV5软件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共同组织一些活动。
(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1、政治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企业专利工作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保证我国工业经济在国际大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仅要面上号召和引导企业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而且要学习德国政府的做法,重点做好三件事: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加强服务。即利用法律的力量,营造良好的专利发展环境,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服务效能,减少企业申请专利的成本(人力、资金和时间)。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要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培育国际性的现代企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予以足够的重视,抓好抓实,切不可游离于专利保护之外,更不能借专利法规缝隙而生存。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倡导、引导和督促企业重视和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其一,不能误认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企业对技术创新和重要性及其内涵认识已经明确了,政策体系已经完备了。我们属于后发展国家,现代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量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要掌握,先进适用技术需要开发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比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予以更大的重视和更大的投入。但是,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法企业研究开发组织体系十分严密完善(如奔驰公司、达索公司),政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如德国政府2002年投入200多亿欧元,直接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对于这一点,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都应用清醒的认识,行动的迟缓只会带来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和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减弱。其二,不能误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特别重视技术开发工作,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只需作一些产品或工艺的改进。实事上,企业不分规模、所属行业,只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其存在的技术条件,有其核心技术、专有技术或相对优势技术,以及技术所附加的新产品。
3、我国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技术开发项目的组织,应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作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潜能的新的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组织技术开发类项目,通常是自上而下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计划等,研发部门组织项目的实施,完成后再上报告,上层部门予以考核验收并配套以相应的奖励措施等。在考察中,当有的考察团成员询问对方有何奖励与惩罚措施时,对方往往露出茫然的神情。后来才了解到,在德法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属部门或公司提出(更多的项目是下面根据市场或技术发展需要提出),但最终是下属公司或部门更关心自己承担的项目的成败,有的项目的失误会导致一个部门的撤消,可谓生死悠关,又何须更多的奖励和惩治呢?从这里我们可得到更多启发,我们的企业级的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应更多地引进市场经济特性的、非权力与精神因素操纵的新机制,应该认识审视一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基本模式以及照此模式进行的十分严格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制度。
4、产学研联合开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倡导的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在考察德国、法国著名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较普遍的做法,而且技术实力越强的企业(如BASF公司、奔驰公司、达索公司等),产学研联合及企业间的实质性的合作越广泛、越深入(如BASF公司与同济大学,达索公司IBM等),不能理解为“企业技术力量不强,才找大学研究所来帮忙”。因此,我们应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继续做好产学研联合工作。
5、德国工业联合会对于构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促进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好的作法值得我们的工业经济联合会及众多的行业性质的协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学习借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在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政府的帮助。但是,服务于市场经济,必须首先自己走向市场,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生存能力。政府部门在指导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时,就是要帮助相应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增强这种生存能力。(中国工经联赴德国、法国考察团)
第二篇: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为了充分了解和借鉴欧洲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政府部门和骨干企业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在新国际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全国新技术开发推广协作网的协助下,组织了部分省市经贸委和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25名同志,于XX年9月18日至10月3日,赴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组织单位对整个考察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拟定了具体的考察提纲,确定了企业级研究与开发体系建设为本次考察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联系了德国工业联合会、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等6家相关社会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考察团的全体成员本着虚心学习、认真思索、重在交流的态度,积极参加每次考察活动,其认真、严谨、充满热情的工作精神及对相关业务和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给外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考察活动顺利结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考察内容的安排,考察团重点访问了德国工业协会,考察了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奔驰汽车公司)、BASF公司、P+S国际公司、DLZE公司和法国达索系统公司。通过双方情况介绍、被考察单位的专题报告、考察团成员提问及相互交流、专题座谈、研发与生产现场参观等方式,使我们对欧洲主要工业国家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和典型类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发挥的作用、主要特色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1、德国工业联合会(BDI)
德国工业联合会是德国工业界最大的社团组织,是连接德国政府和工业企业间的桥梁,尤其是与德国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国工业协会为中德工业界技术合作与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次在德国的考察活动,也是由协会安排的。
九月十九日,德国工业协会负责人在柏林热情接待了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并由负责协会有关法律、资产和专利事务的菲根女士作了关于德国企业技术专利的专题报告。在德国,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已成为热门话题,得到了政府和工业协会的高度重视。从观念上看,德国政府推动企业专利的目的,其一是奖励企业技术发明,其二是为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专利是对技术发明者(企业或个人)的一种奖励措施,是保护发明权被他人非法盗用。同时,专利作为可立即投入生产的技术(不能仅仅是一种理论),应具有独创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可为其他企业使用,以促进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但必须花钱。在专利申请方面,德国具有较完备的组织体系,企业可在德国、欧洲和国际上申请专利。德国在慕尼黑设在专利局,工业企业每年申请约有5至6万件,集中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其中,西门子公司是德国专利最多的企业,约万件。欧盟对企业专利也十分重视,欧洲专利局成立有13年,在荷兰海牙等地设有专门的审查机构。德国公司每年有2至3万年直接在欧洲申请,企业还可在欧洲的某几个国家申请,通过后在相应国家生效。国际上有120多个国家签字认同的相关国际专利协议,其中包括德国和中国。德国企业对申请国际专利很积极,可通过国家有关机构直接向国际申请。在专利申请改革方面,为了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德国企业在欧洲申请专利费用较高,约5万欧元,而美国、日本只有1~万元),德国和欧盟正在进行专利申请及保护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欧盟有望在XX年前出台统一的欧洲专利法规。
在报告后的座谈中,双方就两国专利申请程序、保护措施、法制建设、政府及协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同时也反映出两国在观念、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Chrysler)
九月23日,考察团应邀访问了总部位于德国南部工业重镇斯图加特(Stuttgart)市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即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由公司机械系统研发部经理ThomasHirth和负责东北亚市场开发与项目部总经理蒋仁才博士较完整地介绍了奔驰公司的发展情况、技术研发机构和项目组织模式等,详细回答了考察团成员所关心的问题,并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是由梅塞德斯汽车集团、克莱斯勒集团(尽管两公司合并,但克莱斯勒公司的那部分仍作为一个单独的业务部分)、商业用汽车部分、服务部分、其他业务活动部门、战略伙伴等部分组成,XX年销售收入为1600亿欧元,其中汽车及其相关的服务收入占99%,是德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研发,“技术和创新领域
中的领
导
地
位(leadershipintechnologyandinnovation)”是公司经营策略四个主要方面之一。公司现有员工36万人(包括全球各公司),而在德国的总公司的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为XX人。XX年研发投入为80亿欧元,占销售收入的%。公司的便是在公司的研究部门主要包括:车身和动力研究部门、电器和机械研究部门、信息和通讯研究部门和公司环境管理部门。研究部门的主要任务是:
1、跟踪(monitoring),跟踪当今世界上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先进技术,跟踪竞争对手的技术进展;
2、技
术
应
用
可
行
性
研
究(appliedresearch/feasibility),针对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基础性研究进行分析,判断哪些是有应用价值的,可转化为实用技术的;
3、应用技术的发展(applicationdevelopment),对于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与开发部门一起把该技术最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4、服务(service),对应用的新技术进行服务。
公司在具体的科研管理程序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公司的研发计划由各研究部门自行提出,在公司董事会上进行评审,一旦通过,即纳入公司财政预算,研究经费由董事会进行分拨;(2)、研究部门研究经费中的50%是通过本部门提项目计划,由董事会分拨的,另外的50%经费是从开发部门的经费预算中获得,这样确保了该项技术的研究最终将应用的实际生产中去,而不是仅局限于实验室;(3)、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通过项目、预算等来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都包含在每个研究小组中,共同确定该技术是否与生产有关。在项目开始阶段,一般由研究部门的人员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员,待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项目研究的指标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经过评审后,项目转由开发部门的人员负责,双方共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把该项技术完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4)、公司研究部门与大专院校在研究方向上有较明确的分工。大专院校主要进行的是基础性研究,而公司研究部门主要进行的是应用性研究,当然,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技术上可能会出现交叉。大专院校的科研经费是由国家拨给,公司有时会提供部分经费,但也是少量的;(5)、在与大专院校的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视各个项目具体情况在合作前由双方约定,有的拥有完全产权,有的共同拥有产权,有的只拥有一小部分产权;(6)、在科研人员的激励方面,他们是按照公司的整个激励体系来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的,并没有单独设计一套激励体系。对科研人员除了物质方面的激励外,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激励,激发他们创造的动力,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发明创造、研究能够被戴姆勒-克莱斯勒这样著名的公司使用,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3、德国BASF公司
德国BASF公司成立于1865年,开始主要从事染料、人工合成材料的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公司发展为具有5大类产品(主要以石油、天燃气为原料的各种有机、无机化工产品或中间体)的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XX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属世界500强企业。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基石,重点考虑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研究开发。公司设有三大研发机构,另外还有众多的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部门。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10~12亿欧元,约占销售收入的%。公司研发投入的分布主要在四个方向: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约占36%;对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改进约占22%;对现有工艺改进约占32%;实施新方法、新工艺约占10%。BASF公司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德国大型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项目的提出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公司根据战略发展需要,提出并下达相关的研发课题,而更多是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根据竞争对手和市场情况提出,构成整个公司的项目计划,遇到困难或成果应用不上时,由公司决策层决定课题是否进行下去。项目经费也主要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投入,项目成败也由其负责。
作为国际性的大公司,BASF公司除自身有较完整的研发机构外,还十分注重同大学、研究机构和其它企业合作开发,仅在欧洲就有800多个合作伙伴,在亚洲也有30多个,从而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创新能力,使其一直处于世界化工技术的前列,而且不断开拓生物化学等新的技术领域。
BASF公司同中国的合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如与同济大学合作研究化学废水处理技术,在上海也有合作生产项目,在南京的扬子乙稀项目已投资30亿美元,XX年在中国研究性投入万美元。这次考察团的到访,BASF公司非常重视,公司负责人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计划到XX年,公司7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中国或亚洲市场。
4、达索系统公司(DASSAULTSYSTEMES)
9月30日,考察团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受到公司十分热情的接待。CATIA软件设计者、达索系统公司创始人佛朗西斯.贝尔纳(FrancisBetrnard)先生亲自为考察团介绍达索公司的发展情况、主要产品和发展战略等,安排参观了研发部门和虚拟现实实验室。198
1年法国马赛达索飞机公司(AvionsMarcelDassault-AMD)决定成立达索系统公司,以便开发新一代的CATIA设计软件,佛朗西斯.贝尔纳受命成立新公司,并与IBM签定了合作伙伴协议,在全球商业化销售及推广CATIA软件。达索系统公司通过与IBM合作,使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全力投入到CATIA软件的深入开发,极大地丰富了该软件的功能,使其成为模块化开放式架构软件,能整合相当数量的尖端应用程序。九十年代初,达索系统公司成业全球航空及汽车制造业最著名的专用设计软件供应商,拥有福特、丰田、宝马、奔驰、VOLVO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用户。通过不断的合作与收购SolidWorks等全球主要机械设计软件开发企业,大大地扩大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人员从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人,使CATIA不断升级面市。XX年同IBM合作,在全球范围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销售,并被评为世界领袖型企业。
达索系统公司在短短的20年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发展成为销售额达7亿欧元、在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软件企业,公司成功经验有:(1)、具有极具明确的战略,制定了不同时期的软件开发目标,从3D到虚拟仿真技术;(2)、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CATIAV5等;(3)、具有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不断扩大研究开发队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5、P+S国际公司(Pickhardt+SiebertGmbH)
9月22日,考察团应邀参观了位于德国汉诺威市附近的P+S国际公司。P+S国际公司是德国以生产壁纸为主的中型规模的企业,也是本次考察活动考察的唯一中小企业。公司生产壁纸有125年的历史,现在发展为能生产区3大类1800多种、7500万平方米壁纸、年销售额3500万欧元的专业壁纸生产企业。
在德国有100多家各类壁纸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P+S国际公司的产品却能在德国市场占有20%的份额,属于德国壁纸生产三大公司之一,而且产品大量销往西欧,是东欧壁纸的主要供应商,在欧洲各大专业建材市场均有产品展示,是欧洲著名的壁纸品牌。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P+S国际公司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公司具有明确市场定位、专有的工艺技术和很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公司是根据市场的需要确定产品结构,针对用户住房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走廊的各种需求信息,开发出不同花色品种和适应不同居住条件的产品,从而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P+S国际公司作为中型企业,仍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公司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每年直接用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资金70万元以上,约占销售收入2%,从而保证了新产品研发的进度和壁纸生产技术在欧洲的领先水平。公司每年有500~600余种新产品推向市场,基本做到所有产品每两年更新一次。不断保持和扩大公司在较专门的产品市场的技术优势,始终拥有专有技术,是百年老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因素。
6、DLZE公司(DienstleistungszentrumEmmerke)
德国DLZE公司是一家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的中小型咨询公司,本次考察活动将此公司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对于剖析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通过借鉴其成功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具有重要意义。
DLZE公司的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公司下设技术维修服务、服务热线及法律咨询、培训等10多个部门,利用他们对市场、各类企业及产品十分熟悉的优势和信息资源,开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技术维修、市场咨询、代客户管理营销合同、物流及工业化生产过程专家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公司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和SAP公司定制开发的资源管理系统,每年接受10万个音频、视频及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的维修、维护项目,发送8万件客户委托的物品,组织流转100万件货物,接受7万个电话咨询,仅技术修护和咨询每年为公司创造450万欧元的营业额,服务业务的利润率在15%以上。
DLZE公司成功的经验在于:其一,能站在德国乃至欧洲市场的高度,把用户的点滴需求汇集成公司系统的有规模的业务,不和大企业争市场。例如,我们在现场看到,有些连国内很多维修部门也看不上的电子设备,DLZE公司却将此做成很大的业务(占公司营业额的50%);其二,整个技术服务业务十分繁杂,DLZE公司充分发挥了管理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创造了较大的利润空间。
二、考察活动主要收获
历时14天的考察活动是在不断地了解、观察、交流、咨询、思索,甚至是观念的碰撞中进行的。全体成员都感到,此次德、法之行,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得到的启示也不少。主要收获有:
(一)、促进了相互了解
在考察团的25名成员中,大部分人从事较为专业的技术工作或技术管理工作,均是本单位的骨干,日常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到国外相关单位考察学习。本次考察活动安排在与中国工业界合作项目较多的工业发达的国家,考察的主要单位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型企业,也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企业,既有工业协会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很有代表性。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友好交流,使各位考察团成员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的基本结构,企业级技术创新项目组织模式,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研发项目的理解及各自职责,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方式和力度,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及运作情况等等,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对欧洲国家的工业经济及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也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考察活动中,各位成员表现积极认真,思想活跃,主动地介绍我国或本单位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和做法,恰当地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使德、法工业界的朋友对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工业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情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考察学习的同时,许多成员同对方商谈进一步交流合作事宜,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工业联合作初步商定,将在今年内在北京组织一次工业领域的技术专题交流活动;达索公司初步接受重庆市经委的邀请,在虚拟设计制造技术及CATIAV5软件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共同组织一些活动。考察活动结束了,但进深的交流与合作还在继续。
(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尽管德国、法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工业发展水平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来说,其工作对象和追赶求的目标相同的,外国新的观念、好的做法、成功的案例,对我们很有启发,有利于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学习、借鉴,改进工作。初步归纳,有如下几点:
1、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企业专利工作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保证我国工业经济在国际大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仅要面上号召和引导企业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而且要学习德国政府的做法,重点做好三件事: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加强服务。即利用法律的力量,营造良好的专利发展环境,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服务效能,减少企业申请专利的成本(人力、资金和时间)。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要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培育国际性的现代企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予以足够的重视,抓好抓实,切不可游离于专利保护之外,更不能借专利法规缝隙而生存。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倡导、引导和督促企业重视和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其一,不能误认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企业对技术创新和重要性及其内涵认识已经明确了,政策体系已经完备了。我们属于后发展国家,现代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量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要掌握,先进适用技术需要开发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比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予以更大的重视和更大的投入。但是,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法企业研究开发组织体系十分严密完善(如奔驰公司、达索公司),政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如德国政府XX年投入200多亿欧元,直接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对于这一点,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都应用清醒的认识,行动的迟缓只会带来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和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减弱。其二,不能误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特别重视技术开发工作,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只需作一些产品或工艺的改进。实事上,企业不分规模、所属行业,只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其存在的技术条件,有其核心技术、专有技术或相对优势技术,以及技术所附加的新产品。例如,我们考察的P+S公司仅生产各类壁纸,不应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但是,P+S公司十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其壁纸生产工艺及废料处理技术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相关企业也要采用他们的一些技术。这一点对于我国许多传统产业的中小型企业,尤其值得深思。
3、我国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技术开发项目的组织,应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作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潜能的新的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组织技术开发类项目,通常是自上而下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计划等,研发部门组织项目的实施,完成后再上报告,上层部门予以考核验收并配套以相应的奖励措施等。在考察中,当有的考察团成员询问对方有何奖励与惩罚措施时,对方往往露出茫然的神情。后来才了解到,在德法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属部门或公司提出(更多的项目是下面根据市场或技术发展需要提出),但最终是下属公司或部门更关心自己承担的项目的成败,有的项目的失误会导致一个部门的撤消,可谓生死悠关,又何须更多的奖励和惩治呢?从这里我们可得到更多的启发,我们的企业级的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应更多地引进市场经济特性的、非权力与精神因素操纵的新机制,应该认真审视一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基本模式以及照此模式进行的十分严格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制度。
4、产学研联合开发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倡导的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在考察德国、法国著名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较普遍的做法,而且技术实力越强的企业(如BASF公司、奔驰公司、达索公司等),产学研联合及企业间的实质性的合作越广泛、越深入(如BASF公司与同济大学,达索公司与IBM等),不能理解为“企业技术力量不强,才找大学研究所来帮忙”。因此,我们应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继续做好产学研联合工作。
5、德国工业联合会对于构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促进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好的作法值得我们的工业联合会及众多的行业性质的协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学习借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在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政府的帮助。但是,服务于市场经济,必须首先自己走向市场,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生存能力。政府部门在指导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时,就是要帮助相应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增强这种生存能力。
(三)、增强了工作的信心
在历时14天的考察活动中,我们既看到了德、法等欧洲国家的发达和工业的强大,同时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在近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我国在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工业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感受到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心目中日益增加的份量。我们充满信心:只要中国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只要我们继续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抓好改革与创新,一个崭新的、开放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执笔:李银国、黄学工、赵苏庆、李峻海、周明慧)
第三篇: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推荐]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为了充分了解和借鉴欧洲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政府部门和骨干企业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在新国际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全国新技术开发推广协作网的协助下,组织了部分省市经贸委和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25名同志,于2003年9月18日至10月3日,赴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组织单位对整个考察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拟定了具体的考察提纲,确定了企业级研究与开发体系建设为本次考察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联系了德国工业联合会、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等6家相关社会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考察团的全体成员本着虚心学习、认真思索、重在交流的态度,积极参加每次考察活动,其认真、严谨、充满热情的工作精神及对相关业务和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给外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考察活动顺利结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考察内容的安排,考察团重点访问了德国工业协会,考察了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奔驰汽车公司)、BASF公司、p+S国际公司、DLZE公司和法国达索系统公司。通过双方情况介绍、被考察单位的专题报告、考察团成员提问及相互交流、专题座谈、研发与生产现场参观等方式,使我们对欧洲主要工业国家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和典型类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发挥的作用、主要特色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1、德国工业联合会(BDI)
德国工业联合会是德国工业界最大的社团组织,是连接德国政府和工业企业间的桥梁,尤其是与德国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国工业协会为中德工业界技术合作与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次在德国的考察活动,也是由协会安排的。
九月十九日,德国工业协会负责人在柏林热情接待了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并由负责协会有关法律、资产和专利事务的菲根女士作了关于德国企业技术专利的专题报告。在德国,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已成为热门话题,得到了政府和工业协会的高度重视。从观念上看,德国政府推动企业专利的目的,其一是奖励企业技术发明,其二是为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专利是对技术发明者(企业或个人)的一种奖励措施,是保护发明权被他人非法盗用。同时,专利作为可立即投入生产的技术(不能仅仅是一种理论),应具有独创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可为其他企业使用,以促进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但必须花钱。在专利申请方面,德国具有较完备的组织体系,企业可在德国、欧洲和国际上申请专利。德国在慕尼黑设在专利局,工业企业每年申请约有5至6万件,集中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其中,西门子公司是德国专利最多的企业,约2.5万件。欧盟对企业专利也十分重视,欧洲专利局成立有13年,在荷兰海牙等地设有专门的审查机构。德国公司每年有2至3万年直接在欧洲申请,企业还可在欧洲的某几个国家申请,通过后在相应国家生效。国际上有120多个国家签字认同的相关国际专利协议,其中包括德国和中国。德国企业对申请国际专利很积极,可通过国家有关机构直接向国际申请。在专利申请改革方面,为了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德国企业在欧洲申请专利费用较高,约5万欧元,而美国、日本只有1~1.5万元),德国和欧盟正在进行专利申请及保护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欧盟有望在2008年前出台统一的欧洲专利法规。
在报告后的座谈中,双方就两国专利申请程序、保护措施、法制建设、政府及协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同时也反映出两国在观念、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Chrysler)
九月23日,考察团应邀访问了总部位于德国南部工业重镇斯图加特(Stuttgart)市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即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由公司机械系统研发部经理ThomasHirth和负责东北亚市场开发与项目部总经理蒋仁才博士较完整地介绍了奔驰公司的发展情况、技术研发机构和项目组织模式等,详细回答了考察团成员所关心的问题,并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是由梅塞德斯汽车集团、克莱斯勒集团(尽管两公司合并,但克莱斯勒公司的那部分仍作为一个单独的业务部分)、商业用汽车部分、服务部分、其他业务活动部门、战略伙伴等部分组成,2002年销售收入为1600亿欧元,其中汽车及其相关的服务收入占99%,是德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研发,“技术和创新领域中的领导地位(leadershipintechnologyandinnovation)”是公司经营策略四个主要方面之一。公司现有员工36万人(包括全球各公司),而在德国的总公司的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为2000人。2002年研发投入为80亿欧元,占销售收入的5.0%。公司的便是在公司的研究部门主要包括:车身和动力研究部门、电器和机械研究部门、信息和通讯研究部门和公司环境管理部门。研究部门的主要任务是:
1、跟踪(monitoring),跟踪当今世界上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先进技术,跟踪竞争对手的技术进展;
2、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appliedresearch/feasibility),针对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基础性研究进行分析,判断哪些是有应用价值的,可转化为实用技术的;
3、应用技术的发展(applicationdevelopment),对于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与开发部门一起把该技术最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4、服务(service),对应用的新技术进行服务。
公司在具体的科研管理程序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公司的研发计划由各研究部门自行提出,在公司董事会上进行评审,一旦通过,即纳入公司财政预算,研究经费由董事会进行分拨;(2)、研究部门研究经费中的50%是通过本部门提项目计划,由董事会分拨的,另外的50%经费是从开发部门的经费预算中获得,这样确保了该项技术的研究最终将应用的实际生产中去,而不是仅局限于实验室;(3)、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通过项目、预算等来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都包含在每个研究小组中,共同确定该技术是否与生产有关。在项目开始阶段,一般由研究部门的人员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员,待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项目研究的指标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经过评审后,项目转由开发部门的人员负责,双方共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把该项技术完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4)、公司研究部门与大专院校在研究方向上有较明确的分工。大专院校主要进行的是基础性研究,而公司研究部门主要进行的是应用性研究,当然,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技术上可能会出现交叉。大专院校的科研经费是由国家拨给,公司有时会提供部分经费,但也是少量的;(5)、在与大专院校的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视各个项目具体情况在合作前由双方约定,有的拥有完全产权,有的共同拥有产权,有的只拥有一小部分产权;(6)、在科研人员的激励方面,他们是按照公司的整个激励体系来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的,并没有单独设计一套激励体系。对科研人员除了物质方面的激励外,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激励,激发他们创造的动力,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发明创造、研究能够被戴姆勒-克莱斯勒这样著名的公司使用,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3、德国BASF公司
德国BASF公司成立于1865年,开始主要从事染料、人工合成材料的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公司发展为具有5大类产品(主要以石油、天燃气为原料的各种有机、无机化工产品或中间体)的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2002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属世界500强企业。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基石,重点考虑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研究开发。公司设有三大研发机构,另外还有众多的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部门。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10~12亿欧元,约占销售收入的3.5%。公司研发投入的分布主要在四个方向: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约占36%;对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改进约占22%;对现有工艺改进约占32%;实施新方法、新工艺约占10%。BASF公司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德国大型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项目的提出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公司根据战略发展需要,提出并下达相关的研发课题,而更多是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根据竞争对手和市场情况提出,构成整个公司的项目计划,遇到困难或成果应用不上时,由公司决策层决定课题是否进行下去。项目经费也主要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投入,项目成败也由其负责。
作为国际性的大公司,BASF公司除自身有较完整的研发机构外,还十分注重同大学、研究机构和其它企业合作开发,仅在欧洲就有800多个合作伙伴,在亚洲也有30多个,从而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创新能力,使其一直处于世界化工技术的前列,而且不断开拓生物化学等新的技术领域。
BASF公司同中国的合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如与同济大学合作研究化学废水处理技术,在上海也有合作生产项目,在南京的扬子乙稀项目已投资30亿美元,2002年在中国研究性投入18.3万美元。这次考察团的到访,BASF公司非常重视,公司负责人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计划到2010年,公司7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中国或亚洲市场。
4、达索系统公司(DASSAULTSYSTEMES)
9月30日,考察团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受到公司十分热情的接待。CATIA软件设计者、达索系统公司创始人佛朗西斯.贝尔纳(FrancisBetrnard)先生亲自为考察团介绍达索公司的发展情况、主要产品和发展战略等,安排参观了研发部门和虚拟现实实验室。
1981年法国马赛达索飞机公司(AvionsMarcelDassault-AMD)决定成立达索系统公司,以便开发新一代的CATIA设计软件,佛朗西斯.贝尔纳受命成立新公司,并与IBM签定了合作伙伴协议,在全球商业化销售及推广CATIA软件。达索系统公司通过与IBM合作,使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全力投入到CATIA软件的深入开发,极大地丰富了该软件的功能,使其成为模块化开放式架构软件,能整合相当数量的尖端应用程序。九十年代初,达索系统公司成业全球航空及汽车制造业最著名的专用设计软件供应商,拥有福特、丰田、宝马、奔驰、VOLVO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用户。通过不断的合作与收购SolidWorks等全球主要机械设计软件开发企业,大大地扩大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人员从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人,使CATIA不断升级面市。2002年同IBM合作,在全球范围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销售,并被评为世界领袖型企业。
达索系统公司在短短的20年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发展成为销售额达7亿欧元、在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软件企业,公司成功经验有:(1)、具有极具明确的战略,制定了不同时期的软件开发目标,从3D到虚拟仿真技术;(2)、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CATIAV5等;(3)、具有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不断扩大研究开发队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5、p+S国际公司(pickhardt+SiebertGmbH)
9月22日,考察团应邀参观了位于德国汉诺威市附近的p+S国际公司。p+S国际公司是德国以生产壁纸为主的中型规模的企业,也是本次考察活动考察的唯一中小企业。公司生产壁纸有125年的历史,现在发展为能生产区3大类1800多种、7500万平方米壁纸、年销售额3500万欧元的专业壁纸生产企业。
在德国有100多家各类壁纸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p+S国际公司的产品却能在德国市场占有20%的份额,属于德国壁纸生产三大公司之一,而且产品大量销往西欧,是东欧壁纸的主要供应商,在欧洲各大专业建材市场均有产品展示,是欧洲著名的壁纸品牌。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p+S国际公司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公司具有明确市场定位、专有的工艺技术和很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公司是根据市场的需要确定产品结构,针对用户住房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走廊的各种需求信息,开发出不同花色品种和适应不同居住条件的产品,从而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p+S国际公司作为中型企业,仍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公司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每年直接用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资金70万元以上,约占销售收入2%,从而保证了新产品研发的进度和壁纸生产技术在欧洲的领先水平。公司每年有500~600余种新产品推向市场,基本做到所有产品每两年更新一次。不断保持和扩大公司在较专门的产品市场的技术优势,始终拥有专有技术,是百年老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因素。
6、DLZE公司(DienstleistungszentrumEmmerke)
德国DLZE公司是一家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的中小型咨询公司,本次考察活动将此公司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对于剖析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通过借鉴其成功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具有重要意义。
DLZE公司的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公司下设技术维修服务、服务热线及法律咨询、培训等10多个部门,利用他们对市场、各类企业及产品十分熟悉的优势和信息资源,开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技术维修、市场咨询、代客户管理营销合同、物流及工业化生产过程专家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公司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和SAp公司定制开发的资源管理系统,每年接受10万个音频、视频及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的维修、维护项目,发送8万件客户委托的物品,组织流转100万件货物,接受7万个电话咨询,仅技术修护和咨询每年为公司创造450万欧元的营业额,服务业务的利润率在15%以上。
DLZE公司成功的经验在于:其一,能站在德国乃至欧洲市场的高度,把用户的点滴需求汇集成公司系统的有规模的业务,不和大企业争市场。例如,我们在现场看到,有些连国内很多维修部门也看不上的电子设备,DLZE公司却将此做成很大的业务(占公司营业额的50%);其二,整个技术服务业务十分繁杂,DLZE公司充分发挥了管理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创造了较大的利润空间。
二、考察活动主要收获
历时14天的考察活动是在不断地了解、观察、交流、咨询、思索,甚至是观念的碰撞中进行的。全体成员都感到,此次德、法之行,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得到的启示也不少。主要收获有:
(一)、促进了相互了解
在考察团的25名成员中,大部分人从事较为专业的技术工作或技术管理工作,均是本单位的骨干,日常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到国外相关单位考察学习。本次考察活动安排在与中国工业界合作项目较多的工业发达的国家,考察的主要单位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型企业,也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企业,既有工业协会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很有代表性。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友好交流,使各位考察团成员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的基本结构,企业级技术创新项目组织模式,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研发项目的理解及各自职责,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方式和力度,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及运作情况等等,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对欧洲国家的工业经济及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也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考察活动中,各位成员表现积极认真,思想活跃,主动地介绍我国或本单位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和做法,恰当地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使德、法工业界的朋友对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工业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情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考察学习的同时,许多成员同对方商谈进一步交流合作事宜,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工业联合作初步商定,将在今年内在北京组织一次工业领域的技术专题交流活动;达索公司初步接受重庆市经委的邀请,在虚拟设计制造技术及CATIAV5软件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共同组织一些活动。考察活动结束了,但进深的交流与合作还在继续。
(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尽管德国、法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工业发展水平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来说,其工作对象和追赶求的目标相同的,外国新的观念、好的做法、成功的案例,对我们很有启发,有利于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学习、借鉴,改进工作。初步归纳,有如下几点:
1、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企业专利工作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保证我国工业经济在国际大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仅要面上号召和引导企业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而且要学习德国政府的做法,重点做好三件事: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加强服务。即利用法律的力量,营造良好的专利发展环境,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服务效能,减少企业申请专利的成本(人力、资金和时间)。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要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培育国际性的现代企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予以足够的重视,抓好抓实,切不可游离于专利保护之外,更不能借专利法规缝隙而生存。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倡导、引导和督促企业重视和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其一,不能误认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企业对技术创新和重要性及其内涵认识已经明确了,政策体系已经完备了。我们属于后发展国家,现代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量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要掌握,先进适用技术需要开发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比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予以更大的重视和更大的投入。但是,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法企业研究开发组织体系十分严密完善(如奔驰公司、达索公司),政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如德国政府2002年投入200多亿欧元,直接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对于这一点,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都应用清醒的认识,行动的迟缓只会带来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和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减弱。其二,不能误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特别重视技术开发工作,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只需作一些产品或工艺的改进。实事上,企业不分规模、所属行业,只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其存在的技术条件,有其核心技术、专有技术或相对优势技术,以及技术所附加的新产品。例如,我们考察的p+S公司仅生产各类壁纸,不应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但是,p+S公司十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其壁纸生产工艺及废料处理技术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相关企业也要采用他们的一些技术。这一点对于我国许多传统产业的中小型企业,尤其值得深思。
3、我国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技术开发项目的组织,应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作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潜能的新的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组织技术开发类项目,通常是自上而下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计划等,研发部门组织项目的实施,完成后再上报告,上层部门予以考核验收并配套以相应的奖励措施等。在考察中,当有的考察团成员询问对方有何奖励与惩罚措施时,对方往往露出茫然的神情。后来才了解到,在德法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属部门或公司提出(更多的项目是下面根据市场或技术发展需要提出),但最终是下属公司或部门更关心自己承担的项目的成败,有的项目的失误会导致一个部门的撤消,可谓生死悠关,又何须更多的奖励和惩治呢?从这里我们可得到更多的启发,我们的企业级的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应更多地引进市场经济特性的、非权力与精神因素操纵的新机制,应该认真审视一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基本模式以及照此模式进行的十分严格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制度。
4、产学研联合开发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倡导的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在考察德国、法国著名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较普遍的做法,而且技术实力越强的企业(如BASF公司、奔驰公司、达索公司等),产学研联合及企业间的实质性的合作越广泛、越深入(如BASF公司与同济大学,达索公司与IBM等),不能理解为“企业技术力量不强,才找大学研究所来帮忙”。因此,我们应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继续做好产学研联合工作。
5、德国工业联合会对于构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促进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好的作法值得我们的工业联合会及众多的行业性质的协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学习借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在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政府的帮助。但是,服务于市场经济,必须首先自己走向市场,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生存能力。政府部门在指导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时,就是要帮助相应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增强这种生存能力。
(三)、增强了工作的信心
在历时14天的考察活动中,我们既看到了德、法等欧洲国家的发达和工业的强大,同时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在近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我国在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工业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感受到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心目中日益增加的份量。我们充满信心:只要中国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只要我们继续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抓好改革与创新,一个崭新的、开放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执笔:李银国、黄学工、赵苏庆、李峻海、周明慧)
第四篇:赴法国、德国司法考察报告
赴法国、德国司法考察报告
一、法、德两国检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检察机关是法国和德国司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法律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国检察院均附设在法院系统内,按照法院的级别分为若干等级。如法国有最高法院检察院、上诉法院检察院、初级法院检察院等。德国有联邦法院检察院、州法院检察院、地方法院检察院等。检察院的管辖范围取决于其所配合工作的法院的管辖范围。两国检察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一)检察机关的职权范围较广,且呈进一步扩展趋势。
在与法国检察官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法国检察官在司法活动中,特别是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一介入全部司法程序的司法官员。随着时代的发展,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为检察官决定不起诉的范围扩大,拥有越来越多的刑罚权,在当事人承认有罪且所犯罪行可能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时,检察官可与被告人协商对其的惩罚,但对可能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则不能协商;检察官可以选择让被告人做公益劳动作为替代性刑罚,如被告人同意,检察官提出书面意见,由法官决定,在司法档案上予以记录。法国的这一做法比英美国家的辩诉交易更进一步,其实质是一种新的审判方式和刑罚执行方式。此外,法国检察机关的职能还从诉讼领域扩展到社会事务的其它方面,如城市安全问题,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经常吸收检察官参加。检察官除了办案,还经常向有关方面提供法律咨询,与有关部门签订预防犯罪、社会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协议。
(二)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同时接受并服从其上级的领导。
法、德两国检察机关虽然都附设在法院系统内,但检察官和法官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列。检察官是司法部的代表,接受司法部长的指挥和领导。如法国法律规定,最高法院检察院总检察长处于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不从属于司法部长,他与最高法院院长同为国家最高司法官,是国家司法的总代表,其主要职责是对国家整体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检察官承办案件时享有独立的公开指示权、表明个人态度权和拒绝停止追究指令权。
在法、德两国,下级检察官必须服从上级检察官的命令,全国各级检察官必须服从总检察长的命令,总检察长必须服从司法部长。这一点使检察官的身份更类似行政官员。但是,检察官也有一定的独立性,一般工作不用向上级请示汇报,除非案件十分疑难复杂,以至于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两国检察官与法官的最大区别在于,检察长能指挥检察官怎么做,而法院院长不能要求法官怎么判。两国的司法部只负责司法政策的制定和司法人员的行政管理,一般不过问具体案件。与此同时,作为政府的代表,为了保证国家司法政策的执行,遇有重要情况和重大事项,检察官都应及时向司法部长报告。此外,为了保证执法上的总体平衡,司法部长对个别特殊情况也作一些具体指示。如发现检察官对罪该起诉而没有起诉的,他可以指示检察官起诉;但凡属检察官决定起诉的案件,他不能指示检察官不起诉。
两国检察机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领导关系,上级可以向下级发布有约束力的指示,如接收案件或指定移送案件。在德国,由于实行联邦制,所以州检察机构不受联邦检察机构的直接领导,他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协调关系。法国国家上诉法院检察院作为基层法院检察院的上级,也是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与中央司法机关之间起一种纽带和桥梁作用,以保证国家司法政策的统一正确实施。
(三)检察官领导司法警察进行侦查活动,并在刑事诉讼侦查阶段监督司法警察的行为。
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检察院和警察机关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机构,但在违法犯罪案件的侦查中两者配合得十分密切,实行“检警一体化”的侦查模式,由检察官控制并指挥警方的侦查活动。在法国,检察官有权指挥所在法院辖区范围内的司法警察或司法警官的一切活动,诸如要求他们按照检察官指定的方式、地点和期限检查被追诉人的身份等等。检察官享有法律授予司法警官的一切权力和特权。在刑事诉讼侦查阶段,检察官还有权监督司法警察和司法警官的行为。如果司法警察和司法警官在侦查过程中有不当或违法行为,除各级监督者进行的内部纪律检查并给予纪律处分,如批评或短期停职外,总检察长有权对其实施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检察官可以对其提起公诉,追究刑事责任。
在德国,检察官被称作“司法界的国王”,警察在侦查中扮演着检察官助手的角色。检察官有权要求警察对某起违法犯罪事件进行侦查,同时作为侦查工作的主体监督警察的侦查活动是否符合法治原则。检察官对违法犯罪行为也可以直接进行侦查,对嫌疑人进行逮捕和搜查,对证人进行保护和传唤,其在侦查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并有权要求警察对其侦查活动进行配合。从德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与理论角度来看,德国检察官虽然享有侦查权,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员、专门的侦查设备和技术,除某些特别重大的案件以外,检察官自己很少直接进行侦查,往往委托或授权警察进行大部分侦查工作。司法实践中,公众主要向警察报案,警察接受报案后,通常会立即通知检察官该案件的存在,通知的形式可以是电话、电子邮件或者传真的方式进行。如果不涉及有关强制措施的令状申请问题,检察官一般不会干涉警察的调查活动。直至侦查结束,警察才将案件移送给检察官,警察不具有终结侦查的权力。
法国检察官与德国检察官在侦查中的权限有所不同的是,当检察官将案件侦查终结决定起诉时,必须将案件交付预审法官进行预审。预审法官制度是法国的司法传统之一,预审法官只能在收到检察官的起诉书或者民事原告人的申诉书后方得进行侦查。预审法官亲临犯罪现场时,检察官和司法警官即卸去职责,由预审法官负责完成侦查行动。预审法官也可以指派司法警官进行侦查。侦查终结后,预审法官应将侦查材料移交检察官使用。在预审过程中,检察官可以要求预审法官进行一切他认为有助于查明案件真相的行动;对于预审法官在预审活动中所采取的搜查、扣押、讯问,签发逮捕证等所有行为,他们都有权进行法律监督,而德国刑事诉讼则没有这一环节。
(四)检察官的选任、晋升程序严格,检察队伍素质较高。
德国的检察官晋升职务需要经过考试和竞争,由司法部决定,而不是由检察长决定。晋升为高级检察官,需要司法部的官员进行考察,高级检察官与普通检察官的比例约为1:9,一般需要任普通检察官达到一定年限才可以竞争高级检察官。为了保障检察官享有公平晋升的权利,检察长、主任检察官职位出现空缺以后,实行公开选拔,在州司法部公报上公布职位和录用条件。填补空缺职位的检察官人选不限于出现职位空缺的检察院的检察官,下一级职务的检察官均有机会。通常情况下,本州内所有的检察院都会有人申请参加竞争。在晋升时,参加竞争的检察官的考试成绩、学历水平、日常工作评定等都是重要的依据。如果检察官表现特别突出,也会破格晋升,但有一年的试用期。市检察院的检察官晋升职务之前,必须到州检察院实习半年,接受考察,合格的才能晋升。为了确保检察官晋升的公正性,德国法律规定,司法部公布初步结果以后,每个报名者都有权提出异议,主张自己更能胜任这一职位。这样,一个职位可能会长期空缺,选拔过程一般会持续9个月到一年左右。由于选拔严格,所需时间长,也使得检察官的平均年龄偏高,一般要到55岁左右才能胜任主任检察官,负责一个业务部门的工作。
法国的各个法院一旦出现法官、检察官职位空缺,亦采取公开的方式,由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进行竞争。2001年5月30日,法律还专门规定了法官晋升流程的限制:一是任何法官在他工作5年以上的法院都不得晋升为一级法官,但最高法院除外。二是任何法官都不能被任命为其工作的大审法院的院长。但是如果法官填补的职位相当于提升为上一等级的职务,可以作为例外。三是如果没有在一个等级从事过两种工作,任何法官都不得任命为上一等级的职务。如果法官从事的是审判职务,他应当在两个不同的法院任职。不过最高法院的法官可以免除这些条件的限制。四是任何法官,如果他不是一级法官,或者任最高法院法官之后没有任过其他法院一级法官的职务,都不得被任命为最高法院特级法官的职务。法国对检察官的任命基本适用对法官的任命规则,但有两点区别。一是最高司法会议可以对一级和二级检察官提出任命意见,但该意见对政府没有约束力。二是特级检察官可以根据最高司法会议的意见任命,但对最重要的职位,如最高法院的检察长和巴黎法院的检察长,则由部长会议决定任命,不必征求最高司法会议的意见。
(五)检察官的社会地位较高,保障制度有力。
在法国和德国,检察官享有近似于法官的身份、经济和特权保障,俗称检察官为“站着的法官”——因为法庭上检察官发言时是站着的,而真正的法官被称为“坐着的法官”。
法、德两国检察官的工资待遇均高于同级政府公务员的工资标准,与法官工资水平一致。对此,德国同行的解释是:和其他公务员相比,法律部门公职人员所受的教育较高,准入条件严格,因此在整个政府部门中,法律部门公职人员的工资标准也较高。德国检察官的工资完全按照职位和年龄来确定。检察官工资大致分为基础工资、年龄工资、职务工资几个部分,每两年晋升一次。德国没有为检察官设置等级,无论是在州检察院还是市检察院,处于同一职务层次上的检察官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都是一样的。如果检察官年龄相同,州检察院的普通检察官、主任检察官和市检察院的普通检察官、主任检察官的工资收入相同。但是,由于年龄工资占有较大比重,低一级职位上年长的人的工资可能比上一级职位上的年轻人的工资高。据介绍,在法国一个刚刚任职的检察官月薪二万法郎,一般检察官到退休时月薪可达四万法郎;他们夜间和周末加班均有奖金,奖金相当于薪金的40%。
法国规定检察官的退休年龄为65岁,而普通公务员的退休年龄为60岁。德国的检察官一旦任命,是终身制,非因法定事由、经法律程序,不被免职。检察官退休适用公务员退休的一般规定,和其他公务员一样,无论男女,其法定退休年龄都是65岁。大多数检察官通常在65岁退休,从而结束其职业生涯。但由于工作的特殊需求,可以推迟退休,推迟退休不得超过68岁。检察官退休以后,不再保留职务,享受公务员退休工资(约占原工资的75%左右)。退休的检察官、法官可以不经过考试直接从事律师工作。
(六)实行预备司法官培训制度,并重视在职检察官的业务培训。
在法国,通过司法官考试的预备司法官(也叫司法进修生)需继续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司法官队伍。法国国家司法官学院是唯一一所培养司法官的专门学校。预备司法官的培训时间原规定为24个月,现已延长至31个月。录取的预备司法官应进行宣誓,并作出从事10年以上司法官职业的保证。培训期间,他们可以参加法官的庭审,检察官的公务活动;作为编外成员,参加民事和轻罪审判活动,宣读公诉状和裁判文书,参加会议并发表意见;可以参加重罪法庭的合议,不过没有权利发表意见。他们也可以在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培训结束时通过结业考试的,学校按成绩排出名次,供他们选择职位时使用。各地司法官职位空缺统一登记列表,按表分配工作,程序完全透明。由成绩好的预备司法官先行挑选,成绩差的随后挑选。这种做法较好地避免了分配工作时容易产生的矛盾。法国的司法官培训制度注重面向用人单位,服务司法实践。从司法官学院培训出来的预备司法官,均是实用型人才,是完全具备司法官素质的合格人才,一旦分配到法院、检察院,便立即可以独挡一面,开展工作。
为了保证法官、检察官的执法水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法、德两国都很重视司法人员的在职业务培训。法国所有的法官、检察官每年都要接受一次业务培训,他们每次升职之前也都必须经过相应的业务培训。国家一有新的法规出台,所有法官、检察官都必须学习领会。在德国,成为检察官以后,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司法辅助知识,如经济、金融知识,培训由民间机构组织,如检察官学会每年会组织一至两个月的专题学习,检察官可以向司法局申请参加,得到同意后,学习费用由政府负担。
(七)注重检察机构的独立性,由国家财政统一拨付司法经费。
为了维护司法的统一性和公正性,法、德两国在司法经费方面采取中央集权的方式,检察官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制定、拨付,逐级下发到每个地区法院检察院。故各级各类检察院检察官除了依法办好案件,维护国家、公众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毋须再去考虑本部门或本人的其他利益,亦不必为办案、开会、公务接待等费用问题耗费精力。
(八)对检察官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较为完备。
为了防止检察权的滥用,近年来法国、德国在扩大检察机关的职权和增强其独立性的同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对检察权行使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第一,通过诉讼程序本身加强对检察权行使的制约。如德国的强行起诉程序。法律规定,当检举人接到检察官终止诉讼的决定时,如果他同时是被害人,则他有权在两周之内向该检察官的上级检察官(通常是州检察官)提出申诉。上级检察官审查后可以决定继续开始诉讼程序,也可以维持终止诉讼的决定。对于后者,检举人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向州高级法院申请作出强行起诉决定。州高级法院可以驳回申请,也可以决定提起公诉,当作出提起公诉的决定时,检察官必须执行该决定,正式提起公诉。但在进一步的诉讼中,检察官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可以建议法院作出无罪的判决。
二、感想与启示
(一)法、德两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以及司法保障制度值得我国检察制度改革予以借鉴。为了便于高效地行使检察权,法、德两国的检察机关均实行垂直领导,即下级检察机关除受上级和最高检察机关的领导外,不受地方权力机关和政府的领导。在司法经费保障方面,两国均采取中央集权的方式,由中央统一制定、拨付。我国检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制,即地方各级检察机关既要受上级和最高检察机关的领导,又要受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在司法经费上则完全依赖地方财政予以维持。从理论上讲,我国的这种体制既可维护法制的统一,又可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应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从实际运作来看,这种“双头马车式”领导体制对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无阻碍,尤其在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因其人财物由地方人大和政府管理,并且权力机关还有权决定某些案件,这样,所谓“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必然会受干扰或影响,导致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不良利益驱动。由此,建议参照我国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在省级以下检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司法保障制度,实行人员编制与经费相挂钩的模式,克服司法地方化的趋势,为司法公正的实现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刑事司法制度各有利弊,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改革应结合国情科学地取长补短。公正和效率是世界各国司法机关的共同追求,但在追求的内容和方式上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差别较大。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更注重对实体公正的追求,注重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以法国为例,对无罪判决,如果检察官认为有罪,可以提出上诉;而英国则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侵犯了一事不再理原则。对于轻罪和违警罪,法国采取书面证据为主,口头证据居次原则,法庭很少让证人出庭作证;而在英国,无论重罪、轻罪,证人都得出庭作证。在庭审方式上,法国和德国在开庭之前,法官一般都要对检察官提交的案件材料进行审查,如果法官、检察官对案件的意见不一致,法国可以将案件提交上诉法院进行协调处理;德国法官可以拒审,待检察官重新收集证据材料后,再送由三名法官组成的审判庭进行审理。因此,法官通过案件的预审,缩短了办案时限,提高了办案效率,但这种阅卷制度所带来的一个巨大缺陷在于容易造成法官先入为主,过多地受卷宗内容的影响。而英美法系国家在正式开庭之前,法官如果审查材料则被认为是有违客观、公正和超脱的审判原则。因此,其往往以牺牲效率来追求程序上的公正。由上可见,我国正在进行的刑事诉讼模式改革,既不能片面强调与英美法系的庭审方式接轨,也不能完全照搬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模式,应结合国情科学地借鉴吸收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司法制度。
(三)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职权范围需进一步扩展。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活动在当今已成为世界通例。法国是最早以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职权的国家,当公法秩序受到损害时,检察官有权为维护公法秩序提起民事诉讼。实践中,检察官或作为主要当事人主动提起民事诉讼,或作为联合当事人积极参加各种民事诉讼。在德国,虽然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范围并不宽,但其确定了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代表人参加诉讼的制度。检察机关在确认婚姻无效、宣告失踪人死亡等案件的诉讼以及涉及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重大民事案件中也享有广泛权力。比较而言,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职权范围要窄得多。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仅有权在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的情况下,提起抗诉。鉴于各国法律已普遍认可当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而无人起诉时,赋予检察机关起诉权的做法,因此,这也应当成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内容。(未完待续)
(接上文)
(四)法国的司法官考试制度对于我国司法考试制度具有借鉴和学习意义。法国司法官会考与我国司法考试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司法官考试与律师考试分别进行,没有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司法官会考通过后被录取为司法进修生(即预备司法官)。而我国采取的是统一司法考试的形式,考试通过后,同时具有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工作的资格。二是法国司法官考试的录取名额事先确定,并且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不得突破。凡通过司法官考试录取为司法进修生的,基本全部可以进入司法官队伍,考生录取名额与分配名额一致。这种员额法定的制度,使得国家对司法官的管理井然有序,从根本上避免了人事管理的人为干扰,杜绝了进人的随意性。而我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没有事先确定录取的名额,通过考试后只获得一种资格,虽具有担任司法官的可能性,实际上并不能保证成为司法官。我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把司法官考试与律师考试合并到一起进行,是改革的举措,应当肯定。然而,司法官职业与律师职业虽然都是法律职业,但性质完全不同。司法官职业是公职,有严格的计划性。律师则是自由职业者,完全由市场调节。对从事两种性质不同职业的人用同一种考试方法选拔,有欠妥当。同时,国家对职业司法官的要求更高一筹,通过统一司法考试的人均可以做律师,但不一定能够做司法官,因为遴选司法官必须根据国家计划。这就失去了组织统一司法考试的基础。因此,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将司法官考试分离出来,单独进行,根据国家计划,需要多少录取多少。
(五)我国需大力推进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建设,并围绕其进行法官和检察官的遴选、保障以及惩戒制度改革。法官、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国际上追求司法公正而通行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的实现必须以较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队伍作保证。我国只有把司法队伍素质的统一提高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任务来抓,法官、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才能最终实现,进而树立司法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法国、德国的法官、检察官的考试、培养、遴选等制度已经较为成熟,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比如预备司法官培训制度、法官检察官的公开选拔制度以及轮岗制度等。据介绍,考虑到司法官职业的经验型特点,法国的司法官制度非但不过分强调法官、检察官的年轻化,反而青睐年龄稍大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他们认为,年龄与经验相比,经验更为重要。因此,其司法官遴选制度的一个特点是放宽年龄限制。为最高法院遴选执行特别任务的法官和检察官,职业工作经历要求满25年。直接遴选上诉法院执行临时任务的法官,年龄要求在50-60岁,并具有15年的工作经历。有些已经达到最高任职年龄的法官、检察官,工作年限还可以延长3年。这些措施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了水平低的人无法进入司法官队伍,保障了遴选司法官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作经历的要求,加强和保留了审判业务、检察业务的骨干力量。对比我国法官、检察官队伍的现状,我们也应当从中得到启示,在提高司法官门槛的同时,提倡年轻化是必要的,但考虑到司法官的职业特点,则不能片面强调年轻化,要注意保留业务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文完)
第五篇: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虽然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每次都能在废墟中迅速崛起。目前,德国已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居欧盟的领导地位,它依靠的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因此,德国的教育对我们有很多借鉴之处。9月上旬,我们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代表团,应德国柏林市教育协会的邀请,重点对德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考察。
德国的基础教育结构
德国基本法赋予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德国的教育政策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自由选择学校、培训场所和受教育的方式。德国对教育投资额很大,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免费教育。德国学制颇为复杂,且各州规定不同,主要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和成人教育等部分。
德国的学前教育通常不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经德国汉学家墨柯博士介绍,德国年满3岁至6岁的儿童可以进入幼儿园就读,但学前教育不属于国民义务教育范围,因此并非强迫性的。幼儿园大多由私人机构(如教会、工商业团体)设立。与我国幼儿园的学制不同的是,德国的幼儿园并不分大、中、小班,不同年龄的儿童混成一班上课,每班至多不超过20个人。据我们所知,北京市也对这种学龄前儿童混编班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但理论界对其利弊也有各种争议。
德国实行十二年制的义务教育,年满6岁的儿童必须依法上学,中小学普遍采用半日制(每日上半天课,中午学生回家)。9月12日,我们参观了位于原东柏林的一所小学,对德国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活动有了鲜活的感性认识。这所小学共有400名学生,包括1—6年级,每个班20-28个学生,全校共有28个教师和10个专门负责教育的人员。由于德国中小学普遍实行半日制,大部分孩子上午放学后就回家了,其余下午家中没人照看的孩子就由学校专门负责教育的人员管理,中午,学校为这些孩子提供一顿午餐。这部分学生家长根据收入状况每月交纳50-150欧元的费用。据校长介绍,这所学校刚刚重新装修完毕,在柏林市属于条件较好的一所学校。但据我们观察,与北京市的大部分学校相比,学校硬件设施并不豪华,操场面积很小,地面裸露,不太平整。学校图书馆大约只有12平方米,书架上稀稀落落摆着一些书。计算机也显得相对陈旧。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办公室,学校惟一的会议室同时也兼教师的休息室。在校长接待我们考察团期间,不时有下课的教师出出进进,他们礼貌地与我们点头示意后,就坐在另外一边休息。德国教师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周的标准工作量为24-28个学时(不包括教案),每个上午至少要连续上5节课,比我国教师的周课时数(16-18课时)多三分之一。
这所学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校里有两个设施非常完备的手工教室,里边摆满了锯、扳手、钳等各种工具和车床。教室里陈列了许多学生亲手制作的各种模型,工艺精美,构思巧妙,若非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些作品出自小学生之手,德国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见一斑。另外,学校还有一个设施完备的体育馆,供学生们参加各种球类和体操活动。操场上的活动器具因地制宜,很多是由树干等材料制成,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既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又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对学生管理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治,每天由两名高年级学生在校园里巡视,调解同学之间的纠纷。
柏林州的小学学制六年,其余各州为四年。四年小学后经过5年级和6年级的过滤阶段进入所谓“分流的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德国学生小学毕业后就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他们可以选择进入初级中学(Hauptschule,包括5年级至9年级)、实科中学(Realschule,5年级至10年级)、文理中学(Gymnasium,5年级至13年级)或综合学校(Gesamtschule,包括上述几类学校)。
初级中学学制4-5年,通常初级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开始职业培训,同时上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在工业和手工业界作为专业工人就业。初级中学本来是德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学校类别,其学生数在70年代还曾占中学生总数的70%多,但这类学校目前正处于萎缩阶段,学生数已降到约占中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家长们越来越希望其子女上更高层次的中学,如文理中学(又称完全中学)。此外,初级中学招收了大量的外国子女,教学水平每况愈下,这也是使德国家长们不让子女上初级中学的原因之一。
实科中学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职员。实科中学学制六年,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学生毕业后可进入技术学校和为以后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做准备的高级技术学校实习,也可以在企业或国家公共机构做中级职员。约三分之一的小学学生毕业后上实科中学。
文理中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文理中学学制9年,其毕业生凭高中毕业汇考成绩,无需大学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文理中学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从7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三分之一。
综合学校则集中了以上三种学校的形式,负责学生第5到第10学年的学习。综合中学是在“教育机会均等”思想指导下设立的新型中学,为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学校间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毕业证书在联邦各州都得到承认,但由于综合学校不便管理,教学比较混乱,一些州(如巴伐利亚州)反对继续设立此类学校。
德国从小学毕业后就对学生进行分流,而我国一般从初中毕业后才对学生进行分流。我国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大致也有3种选择,分别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接受职业教育(上职业高中、技校),还有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这两种不同的分流制度引发了我们考察团的思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少年儿童的可塑性极大,智力、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存在很多变数。依据我们的教育工作实践,很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在小学,甚至初中阶段的表现并不是很优秀,但进入高中以后,其潜在的能力才逐渐显现出来。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时是非线形的,不可预测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质的飞跃每每令我们惊讶和欣喜。由此,我们考察团认为,学生小学毕业后,在10岁或12岁就基本确定了他一生的发展方向,可能为时过早。对此问题,我们与德国教育界人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据他们介绍,德国小学生毕业后,选择何种类型的学校,并不仅仅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最终由学生家长、学生个人最终做出决定。如果一个学生小学毕业后选择了一个自己不适合的学校类型,以后还可以自由流动。特别是在综合学校里,学生的流动更加方便。加之,德国并不是一个非常看重学历的国家,尤其注重职业教育,工作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就是光荣的,有尊严的。
德国的教育行政管理
历史传统和联邦制的国体使德国的16个州在许多方面,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权。联邦除在高等教育原则问题和企业范围内职业教育及科研和学习资助方面有发言权外,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有限。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校法,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德国宪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州颁布各种专门的法规,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家长和学生对安排学校工作与学校生活的参与;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这导致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为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统一,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联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根据《基本法》规定,教育事业由州管辖,即由州提供经费。这既涉及公立学校,也包括国家认可的民办学校。联邦政府在高校建设、科研、促进学生学习和企业职业培训试点及高校教学经验推广等方面和各州政府一起提供经费。民间提供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各教会和工商大企业及财团,但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德国的公立学校不收学费,因为公众认为,公民已向国家纳税,所以其子女或本人有权免费上学,让公民接受相应的教育是国家的义务。过去德国学生的课本由政府免费提供,但由于近年来德国经济不景气,教育投入相对减少,从今年起,柏林等州的学校开始收取学生的课本费用,也引起了一些家长不满,特别是在原东德地区反响较大。
德国的教师制度
德国每一类学校都有受过特殊培养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必须受过高等教育。为了将来在小学和普通中学执教,教师在德国高校毕业后还要实习7个学期。例如在实验中学、特殊学校和职业中学任教的教师要求实习时间延长至8至9个学期。所有的预备师资在学习结束后必须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然后进行一次形式为学校实习性质的讲习班培训。学校教师通常是州的公职人员。
在德国,各行各业都有强大的工会组织,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我们拜会的柏林教育协会就是一个教师工会组织。柏林教育协会隶属于全德国教师工会,在柏林州的各个城市都有分支机构,现有2700多名会员,占全州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据协会主席Dietrich先生介绍,他本人和另外一名副主席都是专职教师,每周要上24节课,还有一名副主席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类似于学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所以他们在协会的工作都属于兼职。协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会员交纳的会费,大约占教师工资的0.5%。协会代表教师的利益,处理教师与政府和家长委员会之间的矛盾,维护教师的权益。协会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由于在德国打官司非常昂贵,协会还为会员提供诉讼费用,因此,教师非常愿意加入教师工会。德国的工会组织种类很多,许多教师也选择加入“公务员工会”等组织。
德国基础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最近,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在柏林公布了新的《比萨调研》结果,德国中小学生在43个国家和地区中阅读能力排位第21名,数学和科学常识排第20名。这个评估结果在历来重视高质量教育的德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比萨调研》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德国中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但德国教育界人士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缓慢的状况并不讳言。柏林教育协会的主席主动向我们介绍了目前德国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今年,德国政府准备拨出巨额资金,将更多的学校改造成全日制学校。许多州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智力开发、体育活动等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外语教学。各种教师工会组织也积极倡导教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他们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进程非常关注。代表团对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经费投入、课程改革、教师制度和学校硬件配置等方面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一些示范校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已超过德国的大多数学校,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在均衡发展指数、教育理念、教育结构和方式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几天的考察,德国教育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德国的工业产品工艺精良、质量可靠、坚固耐用,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与他们重视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德国有世界上最完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大部分德国中学生毕业后,选择接受1-2年的职业教育,然后就业或继续上大学深造。此外,德国还有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级技工。同时企业建立了完备的职业培训制度,工人在上岗前要接受严格的培训,在从业过程中还要定期接受培训。反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上大学,获取高学历仍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最大希望。我国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只接近15%,尚未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绝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后要走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场,对高级技工有很大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要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启示之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德国小学生的书包很大,分量并不比中国小学生的轻,但里边装的大部分是玩具、模型和工具。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游戏、制作活动来获得技能,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供学生动手实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我们可能更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技能的培养,这一点需要在教育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
启示之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很多重大抉择,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在求学期间的选择往往是最关键的,比如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虽然我们认为德国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要分流为时过早,但学生的选择相对来说是自由的,是根据自己的愿望、能力和家长的意见自主做出的决定,即使一次选择不适合,以后还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应该看到,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单纯以分数决定学生上何种类型的学校的制度以大为改观。我们相信,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让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理想学校的愿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启示之四:重视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诚实守信和遵守社会公德是德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除学校教育外,家庭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处处为孩子们做出诚实守信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当前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构建“大德育”格局,要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短短的几天考察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兼采众长,立足现实,锐意进取,为青少年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