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
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
郑振沂
职业学校与企业实行合作办学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校企合作办学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形成办学特色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办学条件差,育人模式旧,就业水平低的情况。大多数职业学校还没有与企业进行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办学。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通畅的合作渠道,构建“共享、双赢”的机制与模式。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构造依赖、共荣的水乳关系,才能除弊端,合优势,创特色,求发展。
一、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可以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企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岗位,教育与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教育,成为发展教育的后盾,那么企业的人才需求便成为教育培养的方向,企业的技术需求便成为教育开发的内容。同时,企业可依托职业学校来完成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并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这样,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企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等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使企业的长远规划、远期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二)可以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
职业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校企合作可以使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可以拓宽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途径
劳动市场的需求主要是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购买方,积极谋求与企业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为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可以形成职业学校办学的特色
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类型,其“类”的特色不明显,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基础也不好,竞争力相对较弱。实行开放办学,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积极营造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亲和力,使学校与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将十分有利于形成职业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二、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基本途径
(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一是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这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 1
家来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二是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人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
(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来讲,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从而扩大职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企业来讲,要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也可以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
(四)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需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因此,校企双方应将科研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抓紧抓实。学校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可以对学校的科研提供经费、中试基地,或在学校投资建立企业实验中心。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将产学合作提高到产学研合作层次。
三、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层次定位问题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按合作的深浅程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建立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科研方向、进行成果转化;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实行校企合作不能一味追求高层次,而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应在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产学研的结合,实现浅、中、深层次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问题
为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成功范例分析,有三种校企合作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一是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三是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职业学校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办学关系,维护了校企双方的办学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合作办学和开展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可靠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学生在企业中实习、顶岗,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企双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共同制定的相关教学文件,使得教学过程可控,教学目标明确。在此过程中,无论学生或教师都可以获得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问题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发挥政府职能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的职能。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来激发企业的需求动力,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二是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需要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的经验,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职业学校已达成共识。然而,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长远发展目标
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与实践之间,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眼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二)校企缺乏真正互动
在目前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三)教育缺乏预见性、指导性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经过多年的办学及校企合作的探索,职业学校一般都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选择来抓,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但必须清楚的是,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
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四)缺乏科研能力和资金保障
职业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职业学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
五、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双赢”机制
(一)更新职业办学理念
一方面,从培养职业特色人才出发,职业学校虽有与各级各类企业、单位合作办学的愿望,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另一方面,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职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职业人才也是企业的责任,缺乏办学的主动性。职业教育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自身的教育优势,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使企业树立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真正成为办学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
(二)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基础
目前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有一定困难,企业很难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因此,要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新特点,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进而实现校企“双赢”。
(三)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职业学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在政策制定、关系协调、经费支持和质量认定等方面的领导作用与法规保障,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政府应通过信息服务、设立中介机构等方式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沟通双方的合作关系,抓好校企合作的试点示范工作。应尽快建立起一种和谐、有效的法制框架和现代企业制度,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随着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职业学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
第二篇:关于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思考
关于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思考
摘要:我国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自开展以来,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政策不到位,管理不力,经费短缺以及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等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关键词: 东西部职教合作 办学困难 解决措施
国家层面推动的中等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始于2003年,前不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教育部正积极部署下一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计划实施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积极推动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联合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办学。计划2010年-2012年,东部与西部每年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的学校达到3000所以上,年招生规模达到60万人,培训与交流教师2000人次,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等问题。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水平差距较大。就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难”的现象。虽然西部许多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或省级重点教育单位,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学生就业困难,是“招生难”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要求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东部地区、城市的生源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实施东西部地区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面对上述发展机遇的一种必然选择。
合作办学的形式与意义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是指东部有特色的骨干示范性中职学校与西部省市、农村的中职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资金、专业、师资、就业的优势以及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有多种形式,包括实施“订单式”培养,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面向西部省市和农村地区单独招生,学生毕业后到“订单”单位就业;联合办学分段培养,即“1+2”或“2+1”的分段培养方式,是指学生先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学习一个阶段,再到东部城市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提高,毕业后主要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就业;定向培养,即根据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方式为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及本地区重点企业培养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
合作办学的渠道很多,包括:(1)由行政部门组织,学校之间开展合作。即通过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协商,确定招生学校、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并将其纳入省市间的合作规划,组织双方学校进行合作洽谈。(2)学校间的联系。即东部发达省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办学的总体要求,直接与西部学校联系,自主合作办学。另外,还可以开展定向职业培训;指导、帮助西部学校办学;为西部职业学校培训师资等活动。
实践表明,实施东西部合作办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参与合作的东部职业学校可以从招生、教学内容、就业安置等方面统筹考虑,分段培养,形成跨地区的联合专业教育链。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充分利用了西部地区的生源优势和东部地区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就业优势,既为东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又带动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合作办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有关部委下发的《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跨省招生生源安排》等文件,虽然客观上对联合招生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形式、扶持政策和措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对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政府统筹,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另外,各自为政的财政分割体制使两地省级政府在合作办学的经费问题上相互推诿,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商,使一些已经或正在开展的合作办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经费问题国家对东西部合作办学采取了扶持政策,如无论在何处上学都一律执行西部的收费标准。另外,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文件中也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制度;招生学校要适当降低贫困学生的收费标准,对特困生采取减免或全部免除学费的措施;对一次性缴费困难的学生允许缓缴、分期付款。然而,在有些地方,这些政策还没有(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得到很好的落实。另外,东部地区虽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学费,但一些西部学生仍无法承担学习费用。陕西省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合作办学中农村学生占所有新生的80%,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学生占38%,500元到1500元的占54%,1500元以上的仅占8%,然而,东部学校当年的收费标准却在2000元左右,学费、日常开支以及节假日往返路费使得大部分参与合作办学的学生无力承担。对东部学校来说,每年2000元左右的收费标准已经没有再降低的空间。另外,有些东部学校自身也存在着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东部学校招生越多,办学经费就越紧张。国家及地方财政对西部贫困学生及学校因联合招生出现的学费差额缺乏经费补贴,使得经费困难成为影响合作办学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些西部地区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参与合作办学的学校审批不严,致使少数东部地区把在东部招生、就业困难的职业学校及专业安排到西部招生,背离了合作办学的初衷。另外,管理上的问题还表现在异地办学上。有些东部学校通过在西部地区建立分校的模式实现合作办学。这一模式要求东部地区派出管理人员和教师前往西部分校支援,然而,由于西部学校路途遥远,环境和条件相对艰苦,加之学校给予的异地补助不高,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师及管理人员不愿到西部学校支援。如江苏某职业学校与山西某县合作办学,该职校每月仅给予派出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几百元补助,使得大部分教师缺乏到西部支教的热情。
解决措施
领导重视,落实政策东部地区、城市的中职学校到西部地区和农村招生涉及到招生计划的安排等问题,各地教育局负责制定招生计划的部门要积极支持、重视中职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支援与被支援双方要明确各自职责,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经费统筹,多方负担解决经费问题首先应确保各项扶助措施得到落实,还要努力形成多方共同承担经费的机制。东西部合作办学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安排经费,对联合招生办学规模较大、对学生补贴力度较大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助。东部地区相关部门应制定奖励政策,西部地区政府应制定经费保障政策,补贴学校因联合招生出现的学费差额。对于学校而言,应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开支。另外,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为东西合作办学提供经费支持,也可以在职业学校设立定向奖、助学金,鼓励西部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提高技能。
加强管理,共同负责首先,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招生学校的管理。在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保证参与合作办学的是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和重点品牌专业,确保合作办学质量。其次,参与合作办学的双方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统筹力度。如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水平差别较大的学生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教学和管理,努力提高西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生活上,学校应对合作办学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应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因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很快度过环境适应期。同时,应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促使东西部合作办学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构建就业安置体系提高西部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新时期东西部学校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东西部职业学校应实现订单培养,落实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努力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完善西部学生就业和用工待遇的各项保障监督措施;东部学校也应对已就业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对有需要的学生实施再培训等措施。西部学校更应设法留住在东部学习过的具有新观念、新思想的学员,通过他们带动当地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将是拉动西部开发的一笔宝贵人力资源。
总之,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是一个新兴事物,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题。东西部职校合作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的支持,也需要两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真诚合作。只有切实解决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摸索中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促进东西部合作办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刚,陈辉,孙瑞国.搞好合作办学为三农服务[J].中国农村科技,2007,(2).[2]王芳.陕西省2003年东西部合作办学新生入学动机调查[J].职教论坛,2004,(9)
第三篇: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江都职业教育集团)
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
甲方: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乙方:江苏同昌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负责人:张晓宇法人代表:庄跃灿
地址:江苏省江都市新都南路地址:江苏省江都市沿江开发区
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甲方)与江苏同昌电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就学生工学交替实习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作目的为进一步发展地方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既有良好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双方在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双向互动”的原则,一致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密切关系。
二、合作形式
a.实施方式
甲方在乙方挂牌建立“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建立“同昌电子
培训基地”;
b.乙方在甲方挂牌成立“同昌电子实训基地”,甲方需按乙方时间要求确保输送给乙方实习
学生人数为50人(乙方需提前一周通知甲方学生实习到岗时间),甲方可安排学生分班
分批于同昌实习及两地进行课程教学(实习学生至少工作2周方可一次轮替),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三、责任与义务
1、甲方
a.在职业培训、学生实习、就业安排等方面优先安排乙方;
b.与乙方共同制定同昌电子班的招生计划、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c.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定期课程实习及集中校外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并在每次实习前一个月与乙方联系,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与安排;
d.甲方应对在乙方工作场所内实习的学生尽到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职责,在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艺的同时,要做好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安全事故;
e.甲方安排专门跟班老师,专人负责学生实习安全;
f.学校建设完成学生电子实训基地后,需在室内外张贴江苏同昌电路科技有限公司LOG及/
2相关标志(如取名为同昌电子班实训工作室等)。
2、乙方
a.与甲方共同制定同昌电子班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b.甲方学生在乙方实习期间,乙方可根据情况酌情为实习老师及学生提供工作餐、住宿,尽可能为师生提供适量实习补贴及福利(学生实习补贴按其实际工作小时计发,标准为
人民币:5.5元/小时,由乙方直接按月支付给甲方(银行帐号),再由甲方再统一发给
学生);
c.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优先录用甲方已毕业的实习学生,正式就业期间,乙方应根据国家
劳动法及乙方企业的薪资标准确定录用人员的具体工资并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3、双方责任
甲方师生在乙方实习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受伤/冲突等),根据相关保险及法律法规,由
甲方主导,乙方配合友好协商共同解决;
四、合作时间
合作时间为壹 年(2学期),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学生假期中如有实习
事宜安排双方再共同商议另外确定;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首次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作意向。
五、其它
1、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协议期间双方
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意向;
2、甲方学生实习补贴费用接受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帐号:***9116用户名:张晓
宇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单位 公 章:单位 公 章:
年月日年月日/ 2
第四篇:职中校企合作工作情况汇报
职中校企合作工作情况汇报
一、xx县职业中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竞争愈加激烈,xx县职业中学校以创建山西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为契机,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切实加强与县内企业合作,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践行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和企业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组织领导、把握方向
校企合作既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市场规律的外在需要。xx县政府提出职业教育要发展成为企业的“技工摇篮、劳资保姆、发展参谋、文化伙伴”,成立了以分管教育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办、教育局、经信委、发改委负责人为副组长、县内各部委办局分管负责人为组员的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根据县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旨在提高职业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成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为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其办学水平和质量,争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等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基础上,成立了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学校校长、县内重点企业人事部主管、县内行业企业专家、校内专业负责人为组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调研论证专业需求、组织专业论证、制定或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
(二)订单培养、量身订制
订单式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走向深入,是企业和学校联合对学生实行一站式服务的培养模式,学生选择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就等于有了可靠的就业保证,是就业创业的“通行证”。我校分别与xx县云海实业有限公司、xx县乐游天下旅行社、xx县聚金港商业贸易有限公司、晋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忻府区海伟橡塑有限公司、xx县城迎宾路恒荣汽修中心等县内外十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实施了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和委托招生占在校生90%以上,使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借助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弥补专业课教学的不足,还加速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学效益十分明显。尤其是今年我校还与xx县云海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在今年的招生宣传中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共招收机电、化工专业项目生源80人,采用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学校和家长共同签订三方协议,采取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骨干做讲座、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企业有了“量身订制”的后备人才,降低了培训成本,节省了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带来了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企业由此将对职业教育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信任,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会更高,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三)校外实习、岗位教学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与xx县云海实业有限公司、xx县乐游天下旅行社、晋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xx县迎宾路恒荣汽修中心等数十家县内重点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共享实训资源,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赴基地参加阶段性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了县内不同行业的全覆盖、校内不同专业的全覆盖。
顶岗实习既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安排,又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是职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举措。学校与众多企业签定了顶岗实习协议,通过校园招聘会、企业专场进校园等形式,组织学生赴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并详细计划、周密安排,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学校顶岗实习指导中心增强服务意识,加大考核力度,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采用回访谈心、电话联系、网上交流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通过加强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和班级班主任的考核,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协调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告知学生动向,在他们的帮助下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稳定工作。以严格的管理、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工作为保障,我校的顶岗实习工作得到了家长和企业的充分肯定,社会满意率达90%以上。
(四)筑巢引凤、校企互赢
通过“产、学、研、训”,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实现互赢。学校与多家企业研发部门合作,共同进行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产品开发,既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又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还可以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到教学当中。如与xx县云海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成“校企合作工作室”,共同进行“爱科”结构件开发,使企业在获得需要的人才的同时取得了科研成果,学校的教师队伍受到系统训练,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开发掌握了技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学校还多次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每年至少开发两个以上项目,并已有两项技术获国家专利。同时,学校还与xx县云海实业有限公司、晋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恒荣汽修中心等数十家企业达成加工协议,年产值100多万元,将消耗型实习转变为生产型实习,减少支出,创造效益,更重要的是创设了职业环境、锻炼了师生技能。
(五)面向市场、服务社会
我校作为xx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积极为企业生产服务,先后为云海实业有限公司、晋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员工进行安全用电、金属焊接等技能培训,为xx县乐游天下旅行社的员工进行导游业务的专项培训,为恒荣汽修中心组织汽车修理培训,为其它企业的员工也进行了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还承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社会培训、三农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等,发挥了学校的社会职能,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xx县职业中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仍然处于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学校将进一步探索适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方法和措施,实行产、学、研、训、赛一体,开发“实习产品”,将“消耗性”实习转变为“生产性”实习,推动学校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同时我们还会加大改革力度,从容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山西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示范组合而不懈努力。
二、我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的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一方面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第二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既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另因中职学生技能并不与实际生产吻合,且实践经验不足,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材料、机器设备的损失,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第三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学习的过程,在参与生产活动时存在着各种人身伤害风险,劳动伤害责任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实习活动经常是超员安排工作岗位,而学生毕竟不是企业组织的成员,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部分企业对与中职校合作积极性不高。
(二)学校层面
.缺乏与企业有效的沟通合作,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学校自发的状态,学校对市场和企业的了解不够充分,企业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与实际教学吻合度不够,只是单方面培养人才;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不规范;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缺少政策支持,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联系不够紧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学校把校企合作工作看作是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合作形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突破,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办班的协议上,在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进行教学上缺少实践。
三、加强沟通,充实校企合作内涵:
一方面,学校要走出去,教师要到企业考察调研、蹲点实践。在每年的春季,拟定新生招生计划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到有意向合作企业实地考查,弄清企业规模、性质、业务、状况、岗位、技能、待遇等情况,通过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合作愿景,形成校企合作调研报告,为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将企业请进来,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调研、讲课。让企业了解学校办学情况,表达学校合作诚意,增强企业合作信心。在此基础,共同商定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训方案。协议的内容应该详实而具体,要照顾学生利益,双方权利与义务明晰,具有操作性。每个新学年之前,学校都应按照企业用人计划与标准,与企业一起商定招生专业和数量。
第三,学校要创新教育内容,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一是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融入企业内容。学校要主动征求企业意见,教学内容除安排学生必修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应安排一定课时的企业岗位技能知识和企业管理文化知识,同时,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职业精神。二是校企双方互派教师,相互渗透。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由学校负责,企业岗位专业理论课和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负责。三是加强顶岗实习和就业初期的协同管理。
第四,学校应与企业共同拟定实习方案,既分工又合作。学校主要承担管理责任,企业主要承担技术培训责任。班主任“全天候”跟踪管理,企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实习完毕,学校建立实习档案,进行实习总结评比,表彰优秀实习生。学生就业初期,学校还应安排老师跟踪指导至少一个月时间,了解其思想变化,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以提高就业稳定性,进而密切校企关系。同时,敦促企业严格履行协议,按劳动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区域经济的提速、中职学校办学水准的提升,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都会因时因地有所不同,校企合作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搭建合作平台,通过中职人的智慧和勤奋,努力提高工学结合的普及率,校企合作的成功率,实习就业的巩固率,职业教育的贡献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率。
第五篇: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李亚杰)
在举国上下共庆建党90周年,全面谋划“十二五”崭新开局,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提升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办学理念、战略思维、科学决策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我认为是相当及时而必要的。有幸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培训,在五天高强度的研修讨论中,聆听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高层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剖析解读,学习到兄弟院校在高职办学中先进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了解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现状评价与未来展望,接触到行业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希望和建议,我感到此次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回来后不久,以我院为牵头单位的河南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召开2011年理事大会,在思考职教集团各项工作的时候,从北京带回的新的思路和信息不断出现在脑海中,形成了关于依托职教集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种种思考。现结合我省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的发展,对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使欧洲、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经济分析数据显示,国家经济增长部分的50%来自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贡献。职业教育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来看,河南省与国家共建中部经济区、河南列为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交通职业教育来说,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政府对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统筹规划和全面指导
把职教集团建设纳入各项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精心筹划、加强管理、强力推进,能够更好地推动“十二五”的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就河南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的发展来看,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统筹和支持:
(一)深入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结合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攻坚,不断扩大河南交通职业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提高职工素质、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构建交通运输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交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二)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在集团框架内与院校优化整合资源,通过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评定标准、共建融生产性、教学性、研发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实验检测中心、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训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共同承担各类公路工程项目,促进交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
(三)在政策层面、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强交通职业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国家物流实训基地以及争取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国家级、省部级区域性共享教学生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骨干专业等工作的支持。
(四)支持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交通职业院校与企业整合交通教育与培训资源,发挥交通运输行业骨干专业优势,在公路、物流、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试先行。积极探索股份制、多元化、多主体办学模式,走出集团化办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创新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五)加快构建河南现代交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依托交通运输部“1+32干部培训平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推行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切入点,开展全行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持续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构建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为主体,干部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辅的现代交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建立健全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提高专职教师能力素质;发挥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兼职教师库,组织引导行业、企业学有所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三、增强企业对职教集团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理念
实现以行业为指导、以利益机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企业必须不断地增强责任意识与合作理念:
(一)集团企业要确立以集团化办学为已任的理念,把企业改革发展、全员素质提升、劳动技能拓展融入职教集团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完善改革保障和投入机制。贯彻财政部等十一部委《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按照不低于工资总额的2.5%的比例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教育培训、技能鉴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集团化办学条件改善。
(二)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与院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织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共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行业生产实验、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通过资源整合、捐资助学、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形式,加强职教集团教学、生产、实训条件的改善,形成“厂中有校、校中有厂、前厂后校、校厂一体”开放、多元、共享的办学格局。
(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专业优势,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和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目标的要求,积极探索股份制办学试点工作,使行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办学效益更加突出。
(五)巩固和发展企业以“冠名班”、“订单班”形式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育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冠名班”、“订单班”规模,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六)加强集团人才库、教师库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使用、管理机制。开展院校与企业间人才互聘交流,通过互相换岗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转换,进一步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开展院校与企业间人才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发挥院校对职教集团建设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作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院校是基础。充分利用集团内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是职教集团建设的重要体现。
(一)发挥牵头单位的骨干支撑、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内涵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质量,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
(二)搭建六个平台: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信息技术交流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企业员工培训平台、技能鉴定服务平台和高技能人才供需平台。
(三)开展六项服务:一是为企业在院校创建以“校中厂”等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服务;二是为企业提供以提升技能水平为目标的技术应用服务;三是为企业开展教育培训服务,打造区域性、共享性的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四是为企业管理、技术更新、产品研发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五是为企业职业资格准入、持证上岗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六是为弘扬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品牌提供服务。
(四)开展六种交流:集团各职业院校要在师资培训、招生就业、科研立项、教学资源共享、新专业开发论证、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作为包含不同利益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要想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紧密携手、资源共享、互惠共赢,集团内成员单位必须共同做到以下几点:要做到立意高远,定位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力争思路前沿,瞄准国际标准,着眼于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要具有国际视野,站在全球的广阔视角上观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勇于破解难题,积极探讨各具特色的集团化办学范例;要明确目标任务,研究行业建设中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问题;要研究政策措施,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政策完善,建立政策运行的长效机制。
无论是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中,还是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中,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破解,许多领域需要开拓,许多方法需要创新。作为职业教育的践行者,唯有孜孜不倦地获取新知,永不停歇地探索新路,才能更好地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