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2:4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第一篇:《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

——观后感

通过看《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我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高度未超过周边的古建筑。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相互映衬,十分和谐。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空间处理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光景常新。几何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玻璃、钢铁、水泥、木头等多种质料混搭,黑、白、褐三色的主体色调,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物馆的设计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不露声色的刻意中展现。可谓几步一窗,一窗一景,移步换景。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

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

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很好的彰显。让我们懂得啦,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2012年9月28日

第二篇: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2012年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3.39亿元人民币,于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开工,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根据苏州博物馆的指引与导赏: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映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我们看到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独特的屋面形态,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的屋顶之立体几何形框体和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以及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创新的园艺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林有机结合。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

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我所见到的苏州博物馆,还印证了世界建筑设计界对贝老先生的赞评:“多变的设计和他不变的中国心,浓浓的家乡情”。那就是---周庄双桥, 运河远帆;吴依软语,苏州评弹;碧螺春茶,苏绣承传;贝氏寄情,锦秀江南。

第三篇: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传统艺术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去了解苏州博物馆是在大一专业课做苏博测绘的时候,当时搜集了很多关于苏博的资料,但由于刚接触这门专业所以各方面体会都还不是很深刻。这次重游苏博,带着两年多来积累的专业素养,我又有了新的感知,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高度未超过周边的古建筑。新馆分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占地不大,约10700平方米,但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却独具匠心,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空间处理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光景常新。

几何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玻璃、钢铁、水泥、木头等多种质料混搭,黑、白、褐三色的主体色调,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池中游鱼可数,登楼踏阶,清心赏目。

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

西墙下的这处片石假山象是中国山水画里面连绵起伏的远山。

博物馆的设计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不露声色的刻意中展现。此外,凡有供人休憩之处,都是大块的落地玻璃窗,窗外翠竹成荫、老树虬枝、池鱼游弋、片石苍远,可谓几步一窗,一窗一景,移步换景。

博物馆里还有一间复原的宋代苏州民居厅堂,茅草屋顶,竹夹泥墙,笔墨纸砚,桌椅几案,全部精心还原再现。贝聿铭说:“设计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

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第四篇: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为庆祝党的诞生,我们经济管理系于2011年5月8日,组织党员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进一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领会党的奋斗精神,从而促进党组织和党员的发展。我很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

走进国家博物馆,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2年,到目前为止馆址搬迁了3次。最早馆址在国子监,1918年搬迁到故宫的端门和午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成,国博第三次搬迁。过去三年半时间里,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大楼向三个方向蔓延――东扩40米,下挖两层,上增一层。竣工后的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体量激增为原来的3倍,总建筑面积从6.5万平方米 新国博大大小小49个展厅,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800平方米。新国博不仅面积大,更重要的是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与国际顶级博物馆同步。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正门走进名为“艺术长廊”的新国博西大厅,第一感觉是空间大到令人不知所措。该厅高28米,宽30米,长330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面积全球第一,这个厅大概也是全球最大了。整个大厅没有一根立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更显空旷。西大厅中央被称为中央厅,未来重要仪式都将在这里举办。新国博的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清晰地呼应“历博”和“革博”的身影。“古代中国”由原来的“中国

通史展览”发展而成,目前还在布展。与旧展不同的是,“它吸收了二十多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并充实了大量的新近出土文物

新国博建成后,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两轴”,分别是长330米的艺术走廊构成南北轴线,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演播室组成的展示区。

在参观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复兴之路》。

经过修改完善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重新开幕。这是国博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最新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陈列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陈列共分为五个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中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新之历程”,“复兴之路”的内容包括 “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展览内容按时间顺序,通过大量历史图片资料,辅以影视资料播放,实物模型展出等

多种形式真实再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分级社会深渊的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上下求索,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谱写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今天终于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通过本次参观我真正认识到:中国人民真的很伟大!当帝国主义来欺负中国,人们都没有饱饭吃,但没有人低头!而是掀起革命,让帝国主义知道中国人民是不能欺负的!当日本来临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没有放弃!日本人大四的屠杀中国人民,想磨灭大家的意志!但是我们的意志不但没有被抹杀,而是变得更坚固!我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赶走了帝国主义。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站起来了!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终于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中国中人民终于能抬起头来面对帝国主义了!那些峥嵘岁月我们并没有白过。中国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受的耻辱,应该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现在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鲜血和意志还来得!

本次参观,我获益匪浅,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党艰苦而光辉的奋斗历程。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深感自豪,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自己以后要进一步充实自己,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和党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五篇:中国博物馆观后感(最终版)

中国博物馆观后感 2100902206110级园林【2】班王涛

今年暑假我和几位同学一同去了位于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这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部物化的历史文明发展史,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通过与历史的对话,俯瞰过去的风风雨雨。在观看完这些已经成为文物的文物时,我在崇敬与热爱之后我更多了一份担忧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数量非常大,就是自己将整个博物馆展出的文物都大致看一遍都需要将近一天的时间,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就是那些分类的展厅:佛像展厅,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等等,这让我认识到博物馆的存在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价值的要点,正如到的4要点:(1)真实性;(2)情感价值: 惊叹称奇、认同性、延续性、精神的、象征的和崇拜的;(3)文化价值: 文献的、历史的、考古的、古老与珍稀的、古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审美的、建筑艺术的、城市景观的、风景的和生态学的、科学的;(4)使用价值: 功能的、经济的(包括旅游)、教育的(包括展览)、社会的、政治的。首都博物馆将这4要点贯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文化的延续,社会的演变。再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我觉得文物的保护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更需要国民的支持,我们需要通过参观来了解历史,通过保护文物来传承历史,开设历史文物陈列展览不单单是为了研究古代的历史,更是让我们认识到保护这些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首都博物馆原馆是1981年就正式对外开放了,但首都博物馆新馆才刚刚建成4年,但新馆内的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为前来参观和欣赏的人们提供了一场场绝美的视觉盛宴,让北京这座“历史名城”“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更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座博物馆更是以它独有的中国特色,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了中国的遗产和文明。

首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国内外举办了许多颇受好评的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如:《北京历史文物陈列》、《元大都历史陈列》、《老北京春节民俗展》、《馆藏历代陶瓷、书画真伪辩识展》、《北京历史文化展》等数百项。

我印象中文物都是残破不堪“晚景凄凉”的,但在首博如此光鲜亮丽的文物前,我反而以为是现代人的仿作。馆内的圆形展馆和方形展馆的两大部分,分别进行古都历史文化篇,城建篇,民俗片,瓷器,玉器,佛像,书法绘画等十几个展览。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学习者,我对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和京城就是-老北京民俗进行了详细参观。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的展览运用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想我们展示了北京自史前原始部落开始,经过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过程,各种青铜器,东胡林人的项链,古镯,经书,科举考试的试卷,清代皇帝的龙袍等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中国古代的文明。加上馆内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的运用,再现了元大都积水潭码头,明北京保卫战,五四运动,开国大典等历史画面和经典镜头,见证了

中华民族的文化交融和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见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北京作为一个千年古都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博物馆应用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关注文化多样性及其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的过程展示和研究,还关注人类学知识的社会实践与应用。同时以其对地方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其擅长的整体观,协助北京制定出更好的发展计划,并提出有利于变革的主张。正是这种高科技与传统的结合让整个博物馆内充满了历史的味道却不乏现代的生机。

城建篇则是从一个理性的角度,用规划的视角对北京的演变进行了介绍。上百件的文物,大量图表,照片构成的展厅记录这北京在城市建筑的历史沿革。在专题展览-洞房花烛美姻缘、降龙诞凤添人丁、古稀大寿福如海、爆竹辞旧迎新中,我看到了老北京的商业文化和胡同文化,这是老北京生活中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看到了那些在古代建筑史课上老师讲到的门楼,四合院的实物、门墩、上马石等胡同实物,让我更直面的感受到老北京的神韵。在这里还有儿童游戏区,里面充满了孩童时期的回忆-毽子,兔儿爷,九连环陀螺等等,《三字经》《百家姓》这样的民俗气息很浓厚的书也是免费供小朋友们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巩固了个人的和国家的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少数名族地方见解的尊重。首都博物馆则将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和文化认同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为公众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虽然不是佛教信奉者,但我对佛家文化也很感兴趣,于是就满心虔诚的参观了佛像展厅,佛像展厅共展出佛像262尊,分为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艺术。看过这个展厅,各式各样的艺术造型让观众了解到佛像艺术在我国汉族、藏族地区的发展、演变。展厅中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造像头像,健陀罗式涡旋状发型,身着右开左合式袈裟。胸前衣领折带纹,与云岗大佛饰纹相同。面颊丰腴,神态威严。跏趺端坐,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作怀抱姿,意蕴无穷。佛座为四足座床式,刻有飞鸟、蔓叶、卷云及胡人装束的供养人。造像造型完美,工艺精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艺术风貌。

中国作为佛教盛行的国家,对于佛教的传播与保护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佛教文明的保护更需要通过对文物的保护以及对寺庙的合理利用得以实现。

我觉得中国的瓷器是最美的,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中华文明的象征。瓷器展厅中展出了北京作为都城历史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瓷器170组件,京郊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铜器“堇鼎”,通高62厘米,重41.5千克,内壁有铭文4行26字,对研究北京古代历史有重要作用。

建馆以来,首都博物馆广泛征集各类文物,馆藏文物已达二十五万件,首都博物馆馆藏的各类文物总计 8.3万余件,其中一级品305件。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携带着历史情感、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及信仰,巩固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任何博物形态均可因其形貌、影像及能被感知而成为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资产,从而有可能被世界人民世世代代所共享。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表明人类对进步社会业已确立起来的学理和实践的谦逊态度。

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我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明,同时作为即将投身于城市规划行列的我们如何将城市建设和遗产保护有机的结合,对历史古城的改建与保护等等,这些很重要且很有意义的课题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的,我们总是能看到世界文化遗产录上的一个个列入保护的名单,却没有看到身处在历史名城里,需要我们悉心保护的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为了城市的发展而牺牲那些遗产,不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我们不能让历史在我们手中断送,历史不能重来,是时候让我们投身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指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多一些保留,少一些纪念,多一些补救,少一些遗憾

下载《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中国而设计之苏州博物馆》观后感[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日参观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相关信息,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 其中有工业博物馆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博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来到了中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领着我参观了,位于铁西区卫工街上的中国工业博物馆。 来到博物馆正门,立刻被它的样子吸引。它的造型简洁明快,富于动感。坚实的长方体......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在4月20日,我们几人怀着既好奇又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国家博物馆。人来人往中,我们终于进入了国家博物馆 走进国博,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为了进一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领会党的奋斗精神,我很荣幸的去参观了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的历程,这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翔实的史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国博参观感 今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学生参观了国家博物馆,我们准时的来到了这里。哇!我被眼前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俗话说,从这个国家的博物馆就能联想到这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中国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2014年5月16日,在党课织安排下,我们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它给了我一次重温了中国历史的机会。展览让我切身体会到先辈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他们的可贵精神将永存人们心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国家博物馆之旅伴我成长 今年暑假期间,我爸妈带我去了祖国首都--北京。7月11日阳光明媚,我凌晨4点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并参加了升旗仪式,还有幸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