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阅读理解练习题(范文)

时间:2019-05-12 12:4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说》阅读理解练习题(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说》阅读理解练习题(范文)》。

第一篇:《马说》阅读理解练习题(范文)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填空

本文选自《》中的《》,作者,字另外七位文学家有唐代的和宋代的、、、、、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故虽有名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才美不外见()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策之不以其道()()()

(9)执策而临之()()

(10)食之不能尽其材()

(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其真无马邪()

(13)其真不知马也()

3、对于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作者持有怎样的观点?对这一观点你有怎样的认识?

4、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5、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7、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

8、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请分别写出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的寓意。

10、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你将怎样做?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答案:

1、韩愈文选杂说韩愈退之唐柳宗元欧

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2、(1)即使(2)只是(3)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槽(4)吃一顿 ;有时(5)通“饲”喂(6)通“现”(7)犹,尚且 ;等同,一样(8)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按照(9)马鞭子 ;面对(10)通“才”(11)通晓,明白(12)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13)大概,或许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并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的。而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反问,表达了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不能公平对待千里马的强烈谴责。

7、句中连用三个“不”字,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嘲讽和抨击。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昏庸的统治者

10、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第二篇:《马说》练习题

23《 马说》[唐] 韩 愈

[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中心思想] 《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人物分析]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出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写作特点]

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文中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一.......

食()或尽粟一石()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不以千里称也()..

(5)一食或尽粟一石()...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或尽粟一石().

(8)策之不以其道()..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执策而临之().....

3.填空。

(1)韩愈,字,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里。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有的美誉。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

(3)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遭遇是;“食马者”的愚妄举措是。(用原句答)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1)才美不外见通含义:

(2)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

(3)其真无马邪?通含义: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其真不知马也。

6。“/”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

7.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下联:

9.词类活用,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10.“马之千里者”是句式。写出带“马”字的成语(1)(2)(3)(4)

11.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11.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12.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12。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13。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中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1.piáncáolìsùxiànsìzhǐshídànyé2.(1)只是(2)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3)可是(4)因著称(5)吃一顿吃没(6)普通的 等同,一样(7)有时(8)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9)马鸣叫通晓(10)拿着马鞭子面对3.退之唐文学家

(1)《昌黎先生集》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文起八代之衰”(2)记叙议论说明一个道理(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1)见通现显露(或表现)(2)材通才才能食通饲喂

(3)邪通耶吗,表疑问5。(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3)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4)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5)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6)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7)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8)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6。

(1)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7。人间难得九方皋8.(1)助词,的 ;结构助词,无实义;代词,它;助词,无实义(2)转折连词,但是;连词,可译为“来”,也可不译。(3)代词,它;表疑问反诘,难道;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4)动词,鞭策,驱使;名词,马鞭。(5)吃;通“饲”,喂养。(6)动词,能够;名词,能力,本领。9.(1)形容词作动词用,吃完。(2)数量词作动词用,行千里。(3)名词作动词用,鞭打 10。倒装句,定语后置。“马到成功、一马当先、千军万马、万马奔腾。”

第三篇:《马说》练习题

《马说》复习练习题 姓名 学号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2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4分)①才美不外见 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 _含义: ;__ _通_ __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__ _ __通___ __ 含义: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其真无马邪?

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2分)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1分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④食之不能尽其材。()2.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安求其能千里也?

4.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2分)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2分)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屋舍俨然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或: 食: 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分)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2分)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七)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面斜体加粗词的意思。(4分)①是马也()②食马者()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4、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识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八)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九)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祗()骈死()策()之 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请写出4个含“马”字的成语。(2分)

⑴ ⑵ ③ ④

4、选择正确的答案:(3分)(1)才美不外见()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B.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6、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分)

7、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分)

8、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2分)

9、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十)附加题(10分)文言文课外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⑴从师读()

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第四篇:《马说》的有关练习题

《马说》的有关练习题

扶余县三井子镇职业中学王新我一、填空

1、《马说》选自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主要结论或主旨句)

②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最悲惨的遭遇的句子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④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⑤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⑥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文中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⑧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⑨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⑩本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第一段正面写段是为世上无人识马的慨叹。

4、第二段的写作意图在于谴责:

5、第二段连用四个“不”字,源出于食马者的。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及含义。

答:①食马者食通饲,喂养。②才美不外见之不能尽其材

2、《马说》一文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①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4、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怎样的寓意? 答: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6、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乐不常有,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说明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者表面是在说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实则是借题发挥,试分析作者实际要表现的内容。答:在作者看来,世上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如果不能发现人才,爱护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8、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2-

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9、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与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

10、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

答: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11、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12、请就本文第三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答:本段文字先以一组排比句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无知的丑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最后用“不知马”点明主旨,总结全文。

13、本文描述了“千里马”怎样的悲惨遭遇?有什么作用?

答: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人才因“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14、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本文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人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15、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 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6、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17、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答: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18、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19、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 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20、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答:①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概括他的事迹。答:①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②齐桓公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刘邦重用张良、韩信等人,终于消灭秦国,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2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答: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可成万里驹。

23、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 答:马到成功、一马当先、老马识途、天马行空、人困马乏、蛛丝马迹、指-4-

鹿为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5-

第五篇:《马说》

导入: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唐代韩愈写的一篇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

2、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四、指导朗读及字音

五、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5、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得议论方法。

六、梳理结构与探究课文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问题分析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七、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八、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伯乐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九、活动迁移: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马。

下载《马说》阅读理解练习题(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说》阅读理解练习题(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

    马说教案

    马 说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 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教学构思: 本篇课文较简单,注释较详细,教师可以不用逐字逐句的给学生翻译课文,应该给学生留一些讨论、探究的空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把这篇课......

    《马说》读后感

    现代企业管理如何做好人才培养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一文可谓是千古佳文,其影响是巨大的。它是千古以来对人才发觉和人才运用体现最好的文章。 其实,在我们的当代的企业......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主讲:沙石九年一贯制学校朱永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学习,感受古典作品的精妙,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马说教案

    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