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议形式有哪些?
什么是会议的形式?简单地说就是会议日程的进行方式。大多数会议以全体大会开始,简称全会。有些会议选择以前一天晚上的欢迎招待会或晚宴开始,正式会议于次日上午举行。有些则选择以正式早餐开始,早餐后安排有嘉宾发言人或主要发言人演讲。
总的来说,会议的形式有:
a、全体大会
b、研讨会
c、论坛
d、座谈会
e、专题讨论会
f、座谈小组
g、讲座
h、学术讨论会
i、玻璃鱼缸式会议
j、辩论会
k、角色扮演
l、网络会议
m、全体会议
顾名思义,全体会议面向全体与会者,即每个与会者都可以出席的会议。根据与会者人数的多少,你需要安排适当的会议场地以保证全体与会者都能看见发言人。
研讨会
尽管也传授知识,但主要还是学习技能。总的来说,研讨会实践操作性比较强,与会者将实实在在地研究一个项目、实验一个产品或制造某件东西。正因如此,所以参加研讨会通常较为紧张,它不象参加全体大会那样,只要和其他成百上千的人坐在会议室聆听就行了。由于参加研讨会的与会者和主持人之间有更多的实质性接触,所以多数研讨会的参加人数有限。
论坛
论坛的特点是反复深入的讨论,一般由小组组长或演讲者来主持。它可以有许多的听众参与,并可由专门小组成员与听众就问题的各方面发表意见和看法,两个或更多的讲演者可能持相反的立场,对听众发表讲演而不是互相讲给对方听。听众和发言人之间、发言人与发言人之间都可以自由交流。主持人主持讨论会并总结双方观点,允许听众提问。
座谈会
座谈会是每位发言人轮流就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发言者之间没有交流,与听众之间也没有交流,它只是单纯地就某一主题发表一系列的演讲。
专题讨论会
专题讨论会指为处理专门问题或特殊分配任务而进行的小组会议,与会者就某一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分享知识、技能和对问题的看法。
座谈小组
座谈小组的英文单词是“panel”,其中p的意思为”同等的人”。也就是说,发言人和与会者在座谈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自由交流,期间没有任何听众参与。
讲座
讲座更正式和更有组织一些,常由一位或几位专家进行个别讲演,讲座的规模可大可小。观众在讲座后可以提问,有时主办方也会不安排观众提问。
学术讨论会
学术讨论会和论坛比较相似,听众与发言人之间存在交流。不过,学术讨论会的交流不是面向全部听众,通常只有3或4名与会者可以参加交流。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控制会场气氛,尤其对提问问题和提问时间可以进行很好的控制。会议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许多听众想提问时,时间却只剩下5分钟了,这时,主持人很难控制场面。如果只有三四个代表提问,主持人就可以充分考虑他们的代表性,控制每个人的问题数量并掌握好发言时间。
玻璃鱼缸式会议
玻璃鱼缸式会议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讨论会议类型。通常由6到8名与会者在台上或房间中心围成一圈,圈子中间留有一个空座。其他与会者只能作为观众坐在周围旁听,不能发言,只有那些坐在圈子里的人才可以发言。如果有观众想发言,他必须走到圈子里,坐在中间的那个空座上,发言完毕再回到原座位。玻璃鱼缸式会议通常有主持人参加,他可以参加“玻璃鱼缸”的讨论,也可以只负责维持会议按正常程序进行。由于在会议进行中大部分观众只是在外围观看那些位于圈子中的与会者演讲或讨论,就像在观看鱼缸或鱼箱里的鱼活动一样,所以人们给其取名为“玻璃鱼缸”会议。
辩论会
辩论会是指两个人或两个团体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一方为正方,一方为反方。例如,我们应当提高服务价格吗?正在开发的新产品对公司是否有利?业内目前处于什么状况?现在是否处于经济复苏阶段?政府新颁布的政策对旅游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国家是否应当争取奥运举办权?任何具有两面性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辩论会议的话题。辩论会有很多好处,它着眼于问题的正反两面,可以向观众展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辩论会通常会带来观念或过程的进步,因为辩论过程可以暴露不少问题。
角色扮演
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开会时使用角色扮演这一会议形式。不过,根据讨论话题的不同,角色扮演有时会将一个问题诠释得更好。在亚美酒店所有者协会的年会上,与会者曾经就特权授予人和被授予人之间的调停仲裁问题采取角色扮演这种会议形式,大家通过这一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而不是将其简单诉诸法律。这一方法获得很大成功,因为它经过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所有仲裁问题,如律师是如何同仲裁人打交道的,又是如何和客户打交道的,都被一步一步解释得非常清楚。另外,还有一名讲解员对案例的背景和事实给予陈述。
网络会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会议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会议形式。网络会议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流动媒体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预先用录像带把某个事件或活动现场录制下来,然后转换成数字化的视频信号通过电脑接收后送入网络服务器。进入服务器后,人们就可以直接观看或下载下来供以后观看。这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会议但仍对某些日程感兴趣的成员或同事来说是个福音。由于是通过网络传递,所以不存在什么时间上的障碍。网络会议对公司召开培训会议非常有利,它不必再让有关人员乘坐飞机去往目的地,可以节省飞行、住宿、伙食、地面交通等许多费用。
当然,以上各种会议形式也可能在同一会议中出现,从而使与会者有一个更深刻的经历。
第二篇:庭前会议 形式
刑事案件的庭前会议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第四款规定:“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此二款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庭前会议程序,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中正式确立了庭前会议,即在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之间植入庭前会议这道中间程序。庭前会议程序作为新刑事诉讼法的一个亮点,是在吸收国外有关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它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刑事审判程序由起诉阶段直接过渡到审判阶段的做法,进一步规范刑事司法审判程序,大大提高庭审效率和针对性。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对庭前会议程序的一点认识。
一、庭前会议的内涵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第四款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庭前会议是指为保证庭审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诉讼效率,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在刑事案件开庭前,审判人员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并记录在案的庭前预审活动。[1]
二、构建庭前会议的重要意义
这次新刑事诉讼法引入庭前会议作为中间程序,其意义重大。
第一,庭前会议能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新《刑事诉讼法》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置,更是对这一规定的充分体现。同时规定了被告人不得自证其罪原则,而非法证据排除将有助于落实这一原则。非法证据排除是庭前会议必须解决的主要工作,控辩双方将有异议的证据提交庭前会议予以排除,并记录在案,在法庭上对排除的非法证据以及无争议的事实、证据不再作法庭调查。由此可见,庭前会议将在正式法庭审理过程中启动的非法证据排除活动提前,加之全案移送制度的回归,使辩护方在审判前能够查阅全部案卷材料和预览证据,包括对被告人有利和不利的证据,能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能够避免司法实践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诉讼的平衡,进而影响庭审公平进行的情况 发生。
第二,庭前会议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是当前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庭前会议的确立,通过在起诉、审判之间植入中间程序,不仅突破了中国的刑事审判程序由起诉到审判直接过渡的做法,同时丰富了人民法院庭前审查的措施,可以视为庭前审查程序的延伸,大大扩展了庭前审查的方法及内容。庭前会议程序,使控辩双方对程序性问题能够充分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听取意见,可以让参加人直观评判出程序是否公正,这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也为由法官主导的由公诉人、辩护人参加的控辩式刑事庭审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庭前会议能有效提高诉讼效率。对于很多重大、复杂案件,涉及当事人数量、证据数量较多, 庭前会议提前确定回避、证人名单,排除非法证据,确定案件的重点和焦点,将控辩双方无异议的证据在中间程序确认,庭审重点针对有异议的证人、证据展开。将控辩双方无异议的事实在庭前会议确认,庭审集中对有异议的事实和证据进行调查、辩论,从而大幅度提高诉讼效率,有效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第四,庭前会议能有效提升公诉质效。经过庭前会议,公诉方根据辩护方对证据提出的异议,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核实、补充相关证据材料,甚至修正指控的内容,有利于公诉机关做好参加庭审指控的准备工作,有利于更好履行公诉职责。同时,通过庭前会议能让法庭调查的重点集中在双方存在争议的证据上,公诉人只需集中精力对有异议的证据进行质证,不需要在法庭上面面俱到地出示证据,大大降低了公诉人的工作量,提高了公诉质效。再次,可以防止公诉权滥用,避免使一些不符合起诉条件(包括不应当起诉)的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以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2]
三、庭前会议的具体构建
新刑事诉讼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关于庭前准备程序的缺陷和不足,有利于实现人权的保障和提高诉讼效率。但法条对庭前会议的内容只是做了概述性、原则性的规定,而没有具体的运作规则,在司法实践中,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该项程序。
(一)庭前会议的启动
从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来看,并未明确庭前会议由谁提起,从保障司法公正、确保控辩双方权利平等的角度出发,庭前会议的启动应遵循审判中心主义,有权决定召集庭前会议的应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经过审查起诉后认为应当提起公诉的,制作起诉书并移送全案证据材料。审判人员收到起诉书及案卷材料后酌情决定开启庭前会议程序。笔者认为,也可由人民检察院公诉人提出建议,还可由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召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往往因附带民事诉讼审理中的一些障碍造成刑事判决的延迟;特别是新刑事诉讼法新增加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规定,当事人达成刑事和解后,直接影响到庭审效率及对被告人的量刑。而在庭前会议中,审判人员完全可以听取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意见。因此笔者认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同样可以行使庭前会议启动的建议权,参加庭前会议。[1]
(二)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庭前会议是“可以”召集,说明并不是每个案件都需要进行庭前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法释〔2012〕21号第一百八十三条明确规定: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1)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2)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
(3)社会影响重大的;
(4)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此外,笔者认为,庭前会议仅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否召开庭前会议,应听取其法定代理人的意见。
(三)庭前会议的具体内容
从立法精神来看,庭前会议程序是一个准备性程序,解决的是与审判相关的一些程序性问题。对了解和听取事项的范围应进行明确限制,否则,势必会使该程序被滥用,可能导致审判人员先入为主造成对案件的预断,从而影响到庭审的质量和审判的中立、公正。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列举了审判 人员在庭前会议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内容包括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由于法律并未对庭前会议的内容作出限制性规定,表明审判人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内容不仅仅限于法条明确列举的范围,其内容应当具有广泛性,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应以保证案件的效率和公正为目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法释〔2012〕21号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中,列举了八项“可以”在庭前会议中,向控辩双方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内容:
(1)是否对案件管辖有异议;
(2)是否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3)是否申请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随案移送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
(4)是否提供新的证据;
(5)是否对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有异议;
(6)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
(7)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
(8)与审判相关的其他问题。
审判人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有无异议,对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重点调查;无异议的,庭审时举证、质证可以简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四百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庭前会议中,公诉人可以对案件管辖、回避、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辩护人提供的无罪证据、非法证据排除、不公开审理、延期审理、适用简易程序、庭审方案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提出和交换意见,了解辩护人收集的证据等情况。
(四)庭前会议的程序
庭前会议应该采取会议方式进行,人民法院应在庭前会议召开三日前,将会议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拟出庭的公诉人参加庭前会议,必要时配备书记员担任记录。为便于被告人参与庭前会议,具体的参与方式可以灵活处理。若被告人未被羁押,应在法院设立专门的庭前会议办公室来进行,若被告人被羁押的,法院应与看守所协商,在看守所设立专门的庭前会议办公室来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若为多人的共同犯罪案件,各被告人应分别参加庭 前会议,而不宜集中参加。
在会议程序方面,会议次数原则上只召开一次。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就与审判相关的程序问题依次听取各方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并由法院书记员做好记录,在了解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后达成共识,并对会议情况制作全程记录,经核对后由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签名。[3](五)庭前会议的效力
新刑事诉讼法没有对庭前会议的效力做出规定。那么,如何认定庭前会议的效力?
一种观点认为,庭前会议没有法律上的约束效力。从庭前会议立法本意来看,审判人员召开庭前会议仅是就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该观点认为可以从两个法条窥探庭前会议的效力。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另外第一百八十五条条规定,开庭的时候,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可见,庭前会议并不是解决实体或程序问题的法定程序,也不是必经程序。对于控辩双方在庭前会议中发表的意见,审判人员可以将其作为正式开庭的参考,庭审集中对有异议的事实和证据进行调查、辩论。对于公诉机关而言,可以根据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的异议,在庭审前可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核实、补充证据,也可根据客观情况作出相应的决定,有利于公诉机关做好参加庭审指控的准备工作,更好地履行公诉职责。对于辩方而言,可借庭前会议了解控方支持起诉的证据和有利于被告的证据,从而能够尽可能地收集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有针对性地准备辩护。[4] 另一种观点认为,庭前会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效力。如果庭前会议程序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而不具其应有的法律效力,不仅会增加诉讼成本,而且有可能成为诉讼程序的负担。庭前会议结束后,审判人员应将控辩双方意见、庭前会议所作内容等记录在案, 对庭前会议所达成的内容予以明确,确 保其法律效力,然后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案件正式进入主审程序,从而有效地保证庭审顺利、高效进行,或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案件终结。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六)庭前会议的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对庭前会议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监督的重点是对庭前会议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法律监督,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四、完善庭前会议还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1、庭前会议召集人的选择
有的观点认为召集庭前会议的审判人员与负责案件审理的审判人员应当是不同的人,如由立案庭的审判人员召集,以防止审判人员主观臆断,先入为主。而有的观点认为庭前会议由主审法官主持更为合理。笔者认为,庭前会议主要是审判人员通过召集控辩双方人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加强审判人员对案件审理和提高诉讼效率。因此,庭前会议没有必要交由合议庭以外的审判人员负责,一般应由审判长主持召开,也可以由审判长指定其他审判人员主持召开。
2、庭前会议的方式与次数
庭前会议一般采用控辩审三方均在场开会的方式。但是否有必要一律采用三方到场的方式,被告人是否需要一律参与庭前会议,没有辩护人的情况下如何处理?笔者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法释〔2012〕21号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召开庭前会议,根据案件情况,可以通知被告人参加。因而,被告人是否参加庭前会议应视案件具体情况而定,有必要参加的才参加,没有必要的可以不参加。而对于没有辩护人的案件,不应召开庭前会议,因为庭前会议涉及专业的法律事项,在缺乏辩护人参与的情况下,庭前会议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也不利于保护被告人的权利。
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庭前会议召开的具体次数,笔者认为原则上以一次为限。虽然从庭前会议召开的立法意图来看,只要是为了达到使庭审有序、高效进行的目的,就可以召开庭前会议,但是以有必要为限,不能为了召开庭前会议,反而增加控辩双方不必要的负担。当然召开庭前会议的时间也应当计入审限。
3、拒绝参加庭前会议应负的责任 新刑事诉讼法未规定拒绝参加庭前会议人员应负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控辩双方对审判人员召开庭前会议的决定都应当参加,否则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即不参加庭前会议将带来不利的后果。首先,公诉人不应具有否决权。对于辩护人提出由审判人员决定召开的庭前会议,公诉人应当参加,这是对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如果辩护人滥用权力,公诉人应在会议时提出明确意见。其次,辩护人也没有否决权。对于公诉人提出由审判人员决定召开的庭前会议,辩护人也应当参加,这是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庭前会议目的是保证庭审质量、提高诉讼效率,如果庭前会议召开不成,就把问题放在庭审中去解决,那么庭前会议的创设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4、庭前会议是否公开进行
笔者认为庭前会议一般不公开进行,而是采取控辩审三方商谈的形式,当然对案情重大、社会影响重大的,或者需要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也可以向社会公开。
综上,庭前会议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利益、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庭前会议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目前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庭前会议程序仅是雏形,具体配套的运作规则还未出台,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但是这项程序无疑开启了中国特色的中间程序,相信庭前会议程序会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国司法文明的发展进步。
第三篇:常见会议形式介绍
常见会议形式介绍
一、办公会议
办公会议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商讨问题、决策事项或布置任务而召开的会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参加人员职位较高,以讨论、决定重要工作为主,可进行常规性决策,具有一定权威性,如山西煤业股份公司安全生产办公会议、青奥会知识产权保护办公会议等等。另一种是部门召开的讨论日常工作的会议,以执行为主,常常定期召开,又称为“业务会”或“例会”。
办公会议的时间、地点、人物相对稳定,文秘人员可从容地、有计划地安排,但需注意以下事项:
1.会议安排需报主管领导审批。
2.会场布置以简洁为主,注意整洁、安静,用品齐全,无须过多点缀。3.扩充与会人员时,应事先拟出名单,报主管领导同意后及早通知,以便做好准备。
4.办公会议的议题宜集中、具体,每次会议的议题不应不多,但力求解决。5.对会议讨论和决议事项要及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印发,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向领导反馈信息,保证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代表会议
代表会议是指由各级各类组织的广大成员推选产生出的代表所召开的会议。代表会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它有权做出重大决策,通过或批准法规、章程等。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必须在会前依法选举产生,根据会议需要,经主席团提议,常务代表通过;列席代表只有发言权,没有选举权和表决权;应邀出席的来宾和记者只有旁听的资格。
召开代表会议需注意以下事项:
1.代表会议依法定期召开,与会代表必须达到法定人数方为有效。文秘人员应准确核对人数,保证大会决议的合法性。
2.代表会议的议题往往来自有关部门的议案和代表的提案,文秘人员要认真做好收集、登记、分类、整理和送审、立案的工作。会议结束后,应根据会议领导者的批示或意见,做好交办、转办、承办、催办和答复的工作。
3.会场布置必须庄严、隆重,有些会议还应采取严格的保卫措施。
4.做好选举、表决工作的准备,如选票、票箱的制作,工作人员的选派,划定投票区域、路线等。
5.跨地区的代表大会,应安排好代表的接送、食宿、交通、保健等事宜。
三、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是指没有隶属关系但有工作联系的单位或部门,为了解决某一问题,由一方或多方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的会议。它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由会议各方达成共识,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会议意见,用以解决矛盾,或是协调关系、沟通信息。
召开联席会议需注意以下事项:
1.联席会议至少由一方主动牵头召开,牵头方往往为工作主要方,因而要承担更多的组织、协调、会务、经费等义务,但不能因此而享受更多的权利。2.联席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与会人员等,应由牵头方和与会各方在平等、协作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协商确定,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其他各方。会议召开时,应由各方轮流或联合主持。
3.参加会议的各方代表,应由有决定权的、能充分表达组织意见和态度的负责人或由负责人授权的代表出席,以免会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4.联席会的最低效果是各抒己见、互通信息、相互了解;最高效果是达成共识。如果能达成共识,可以“意向书”、“协议书”、“会议纪要”或“会议公报”等书面形式确定并巩固。
四、座谈会
座谈会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收集信息、征求意见、调查研究而邀请有关人员进行的访谈。它侧重于与会者之间的交流讨论,气氛较为轻松、亲切。座谈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水平、引导和组织艺术。
召开座谈会需注意以下事项:
1.座谈会以小型为主,人数以七八人至二三十人为宜。人数过少,缺乏代表性,影响讨论;人数过多,影响发言面和发言质量。
2.要根据座谈会的主题,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邀请有关人士参加座谈。被邀请参加座谈的人要有代表性,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意见。
3.座谈会的时间不必严格规定,话多则可适当延长,话少或无话可说即可结束。
4.会场可准备一些茶点、饮料,可边吃边谈,使气氛轻松活跃,以达到与会者畅所欲言。
五、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又称记者招待会,它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把各新闻机构的记者召集在一起,宣布某一消息,并就这一消息让记者提问,由专人回答问题的一种活动。新闻发布会是组织与公众沟通的例行方式,也是一种传播信息,以求新闻界客观报道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其主要特点,一是互动性强,即会议主持人与记者相互问答,沟通活跃;二是信息传播迅速,扩散面广,社会影响大。
(一)新闻发布会的类型
根据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发布消息,说明活动(如企业推出新产品、企业经营方针的改变),解释事件(如企业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企业出现了重大事故等)三种类型。
(二)新闻发布会的程序
1.签到。在接待处签到,接待处最好有组织的某位主要人物出面迎宾,以显示出组织对活动的重视,给来宾及记者们留下好印象。
2.分发会议资料。应发给每位来宾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资料袋,其中有:新闻发布稿、技术性说明资料(必要时发放)、发言稿以及会上要展示的产品或模型的照片。
3.宣布会议开始。会议开始时,主持人应先简要说明召集会议的目的,所要发布信息或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等。
4.发言人讲话。发言人要就某些内容做重点、详细的讲述。5.回答记者提问。6.宣布会议结束。
(三)举行新闻发布会需注意如下事项: 1.确定被邀请记者的范围
该邀请哪些记者得根据公布事件发生的范围、影响来决定。如事件涉及全国,则要邀请全国性新闻单位的记者出席;如事件的影响只限于本地,则邀请当地新闻单位的记者;如事件涉及专门业务,就需邀请专业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说来,邀请记者的覆盖面要广,各方新闻机构都应照顾到,不仅要有报纸、杂志 记者,还要有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的记者;不仅要有文字记者,还应有摄影记者。
2.选定适宜的时机
适宜举办新闻发布会的时机包括:
(1)公司及产品(服务)已成为公众关注问题的一部分。(2)公司或其成员已成为众矢之的。(3)新产品上市。
(4)开始聘用某大腕明星做自己产品或形象的广告模特或代言人。(5)公司人员重大调整。(6)公司扩大生产规模。
(7)公司取得最新记录的销售业绩,等等。3.确定时间和场所
确定记者招待会的日期,一是要及时,当新产品、新政策出台前夕及时举行,或组织单位受到指责、误解时及时举行,以便澄清真相,挽回影响;二是日期应当避开重大会议、社会活动,以免影响记者们的出席率。会议具体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00—10:00,总时间60分钟左右为佳。因为这个时间对记者最方便。
会场的选择即要考虑交通方便、设施完善,又要能引起社会各界注意,扩大影响。最好利用大型会务中心、专业新闻中心或大饭店、大宾馆会议室。
4.确定主持人和发言人
出于记者的职业要求和习惯,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尖锐深刻甚至让人下不了台的问题,这对主持人和发言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记者招待会一般由公关部门负责人或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等主持。主持人负责介绍主题及基本情况,其措辞讲究典雅有力,风趣而不失庄重。发言人由单位决策层人物担任,要求熟悉全面情况、头脑机敏、有较高文化修养和风度、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者担任。
5.准备发言材料和布置会场
为了使参加会议的记者们对举办单位所传递的信息或所解决的问题能够理解深刻,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负责招待会的文秘人员一定要准备好必要的资料。资料应包括:
(1)发言人的发言稿。发言稿既要紧扣主题又要全面、准确、真实、生动。(2)回答提纲。为使发言人在现场回答问题时表现自如,可事先预测一下记者将要问到的问题,并准备好答案。
(3)报道提纲。可事先将报道重点、有关的数据、资料编印出来,作为记者采访报道的参考资料。
(4)其他辅助材料。如图片、实物、模型、录像、光碟等,目的是增强发言人的讲话效果,加深与会者对会议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会场要选择交通便利、安静而无噪音,有电话等电讯设备的地方。会议桌可以围成圆形,使气氛显得和谐,宾主平等。如果是大中型的记者招待会,可使用长方形的桌子,并分别标明“记者席”、“主持人席”、“工作人员席”,主持人和工作人员应佩带写明姓名的胸牌。主持人、发言人座位前还应设置标明职务的姓名牌,以便记者识别。如邀请的记者多,还可排定座次顺序,分清主次,注意照顾有代表性的新闻单位的记者,避免出现混乱和不愉快。准备好录音、录像设备、文具用品、饮料茶水等。
6.编制经费预算
根据所举行记者招待会的规格和规模做出可行的经费预算。其费用项目一般有租场费、印刷费、会场布置费、茶点费、礼品费、文具费、邮费、电话费、交通费等。
7.安排参观活动 如有条件,记者招待会前后可以配合招待会主题组织记者进行参观活动,如观看设施、实物、成果展览、模型、图片等给记者创造实地采访、摄影、录像的机会,增加记者对会议主题的感性认识。
8.收集有关新闻报道
记者招待会举行后的一段日子里,文秘人员要注意搜集到会记者采写、刊发的各类新闻稿件,分门别类地登记、分析,以便检验会议的效果。对参加会议而未发布新闻的记者,也应礼貌地询问原因,便于日后改进工作。
六、会展
会展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两者有时联合举办,有时分开举行。会展从广义的角度说不仅包括会议和展览,还包括奖励旅游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为,是会议、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概称。
文秘人员在会展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1.人力资源调配。积极配合领导或上司制定会展人力资源战略和人才工作计划,为实现会展活动的目标提供智力和人力保障。
2.广告宣传。主动协助领导或上司做好会展活动本身的广告宣传和参展单位、客商和赞助商的广告管理。
3.物流管理。协调处理好向参展单位提供包装、运输、通关、搬运、仓储、布展、撤展等一系列的物流服务,以最低物流成本达到参展单位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同时保证会展活动按时顺利进行。
4.综合服务。为与会者、参展单位、观众和记者提供旅游、文书、通信、采访、接待、礼仪、交通、后勤、金融、展台设计与展具制作等各方面服务。
5.信息服务。积极开展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存贮、检索,为主办单位领导、与会者、参展单位、客商和记者等各方面提供及时、准确、系统和有效的信息。
6.场馆工作。配合做好会场布置、报到与签到等工作,安排好参展单位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履行好布展、撤展以及办理展品进、出馆手续,负责场馆的安全、卫生和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7.保密工作。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好保密工作,凡涉及有关商业秘密的展品、项目,展出和洽谈时应注意保密,防止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
七、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是指来自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不是指地区)的政府、政党、社会组织或民间团体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双边或多边集会。
(一)召开国际会议的工作程序 1.会议筹备 国际会议通常是围绕着特定的国际问题而进行的,而周密的准备工作可为会议的成功举办奠定良好的基础。会议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会议的发起、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会议的邀请,以及会议议程的拟定、会议文件的准备和有关的技术性问题(如与会各国代表团的座次安排、名称的使用等)。
(1)会议发起
国际会议可由一国发起,也可由数国联合发起,或一国倡议、数国发起。不论发起的形式如何,国际会议总是与一定的国际局势发展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议的发起就是会议的酝酿过程。有关发起国家常常通过适当的外交途径,事先同其他国家、特别是有关主要国家就拟议中的会议交换意见、听取建议,以便对会议的召开达成一致或谅解。会议的议程、开会的地点、时间、参加的国家等常常是各方讨论、磋商的主要问题。
(2)会议地点
国际会议的开会地点往往对会议的结果、特别是会议的气氛有相当的影响,故常为各方所关注。19世纪,国际会议大都在主要有关的大国之一的首都举行。20世纪以来,重大国际会议时常在中立地点(如瑞士的日内瓦、奥地利的维也纳等)举行。有时也在发起国的首都或某一城市举行,也有在对解决所讨论之问题最为关心的国家举行的情况。近年来,一些定期召开的国际会议往往轮流在各参加国举行或在有影响的国家举行。
(3)会议邀请
一旦会议的准备工作完成,有关方面便着手邀请工作。邀请一般由会议主办国发出。在发出邀请信之时,应附有一份拟议中的程序规则草案,并说明参加会议的要求。邀请信往往要阐明举行会议的目的和希望取得的结果。会议邀请的对象,即会议的参加国,一般应包括与会议讨论问题有关的所有国家,有时也包括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兴趣的或对问题的解决可能发挥重大作用的国家。为了确保会议的圆满成功,保证结果的公正、合理,并能得到普遍承认和遵行,一切直接有关的国家应该都被邀请参加会议。
2.会议举行
国际会议的主席,即会议的主持人,一般由与会国共同推举产生。推举多是一种形式,常常在会前各国即有谅解或已达成协商一致。按照惯例,会议的主席往往由东道国的首席代表担任,有时则由会议的发起国出任。为了保证会议的公正进行,国际会议有时也采取几国轮流担任的方式。
(1)会议位次
双边会议位次按惯例应遵循一般的外交礼节。多边会议通常以与会国国名的英文(或法文)字母次序确定各国的位次。按传统,各国代表的席位依次交替地安排在主席的右左两方。现在,一般是按国名字母顺序,从主席右边开始排列位次。但主席右边第一个席位通常由抽签或协商决定。在有些情况下,与会国之间的关系,各国代表团的人数,也影响到席位的安排。
(2)会议组织
国际会议因其举行规模及讨论问题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有些会议只有全体会议(即大会),许多会议则分为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即各委员会),有时还设立特别委员会。从理论上讲,全体会议为国际会议的最高机构。
(3)会议记录
许多国际会议都有会议记录。一般有三种类型,即逐字记录、摘要记录、决议文本。会议记录的内容一般需载明会议的日期、时间、地点、各国全权代表及工作人员的姓名,叙述讨论的经过、获得的结果及会议结束的时间。会议记录应得到与会各国的确认。会议记录有助于弄清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尚待努力,它也可以帮助后人了解会议的进程。
(4)会议结果
国际会议结束后总有一定的结果,其具体形式往往表现为会议最后形成的文件,如决议、协议、声明、宣言、条约、和约或公报等等。除秘密性会议之外,这些最后文件都要公之于世。会议消息的发布依会议性质而定,公开会议可由记者直接报道,半公开会议可在会后举行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予以适当发布,不公开会议则不发布任何消息。
(二)安排国际会议应注意:
1.国际会议由东道国发起、组织、邀请。在发出邀请信时,必须写明议题、时间、地点、人数(包括职务)以及差旅、食宿、会务等费用承担情况。
2.国际会议往往存在语言障碍,一般使用英语,也可商定采用联合国规定的其他正式工作语言,如汉语、法语、俄语等。不管采用何种语言,东道国必须准备足够的同声翻译,文件也应该准备不同文字的文本。
3.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要召开国际会议,应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获准,以便办理出入境手续。
八、电视电话会议
电视电话会议是指用通信线路把两地或多个地点的会议室连接起来,以电视方式召开会议的一种图像通信方式。两地间的电视电话会议,称为点对点电视电话会议;多个地点间的电视电话会议,称为多点电视电话会议。电视电话会议的优势是能跨越空间,实时传送与会者的形象、声音以及会议资料、图表和相关实物的图像等,因而适宜于重大、紧急情况下,布置重要工作、宣布重大决定或传达重要精神。
电视电话会议节省了与会者会议时间和差旅费用,降低了会议成本,而且能与会者面对面共同商讨事宜,与真实的会议无异。系统还可以同时提供文件传真、图片传递等一系列辅助服务项目,因而也被广泛应用与教学、办公、商务谈判等多个领域。
但是由于电视电话会议具有高速数据传递、时效性、高保真等高要求,因此对环境要求很高,一般都是专线传输,并配备足够的设备,还要求有良好的通信服务提供商。而与会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交流、讨论,也会影响会议的气氛与效果。
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应注意以下事项:
1.成功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的基本保障是及时、切实做好通知工作。会议时间一旦决定不易更改,任何一方的耽误都会延长通信线路的占用时间,造成浪费。
2.保密性电视电话会议要专门布线。文秘人员要督促此项工作,保证线路畅通,使通话无障碍。
3.用电子音像设备记录会议,会议结束后应整理成书面记录。记录音像的载体,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也应归档保存,以备日后查考。
第四篇:如何区别中国各种会议形式
如何区别中国各种会议形式
2008-10-26 20:00
提问者: 有什么名字能用|浏览次数:5672次
高中历史和政治中总会有很多会议,我一直无法区分,希望高手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解答,谢谢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三个第一届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是什么性质的会议(就是问谁领导召开的)2.以上这3个会议是每隔几年召开一次,都是在同一年召开的吗?能否通过知道会议的届数来计算出是在哪一年开的?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属于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里面吗?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五次”“三次'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样”三中“"五中”是什么意思.多久开一次,一届可以开几次.5.全国人大在文革其间有断过,那么什么时候又重新开始了,时间怎么推算.暂时就这么多了,希望高手能帮我理清这些点,谢谢
我来帮他解答
2008-10-26 21:48
满意回答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没有权利和意义,只是表示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存在!(政协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利机关,立法机关!(人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代表会议,决定国家的领导机关,确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题。。(党中央召开)
2。是在同一年招开!算不出来!因为时间有偏差!
3。是的!
4。不确定,每次可以开使几次,时间也是不一定的!
5。没有!
第五篇:会议形式总结与简介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会议形式总结与简介
——Summaring Experience,Carrying Over To Go Forward Striving for More Achievement。
会议形式总结与简介
什么是会议的形式?简单地说就是会议日程的进行方式。大多数会议以全体大会开始,简称全会。有些会议选择以前一天晚上的欢迎招待会或晚宴开始,正式会议于次日上午举行。有些则选择以正式早餐开始,早餐后安排有嘉宾发言人或主要发言人演讲。
总的来说,会议的形式有:
a、全体大会
b、研讨会
c、论坛
d、座谈会
e、专题讨论会
f、座谈小组
g、讲座
h、学术讨论会
i、玻璃鱼缸式会议
j、辩论会
k、角色扮演
l、网络会议
m、全体会议 申明:本文档适用于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学习、活动等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检自查,分析成果与不足之处,深刻反思后进行归纳总结,扬长避短,从而引以为戒的心得体会。文档为 word 格式,方便下载打印。
顾名思义,全体会议面向全体与会者,即每个与会者都可以出席的会议。根据与会者人数的多少,你需要安排适当的会议场地以保证全体与会者都能看见发言人。
研讨会
尽管也传授知识,但主要还是学习技能。总的来说,研讨会实践操作性比较强,与会者将实实在在地研究一个项目、实验一个产品或制造某件东西。正因如此,所以参加研讨会通常较为紧张,它不象参加全体大会那样,只要和其他成百上千的人坐在会议室聆听就行了。由于参加研讨会的与会者和主持人之间有更多的实质性接触,所以多数研讨会的参加人数有限。
论坛
论坛的特点是反复深入的讨论,一般由小组组长或演讲者来主持。它可以有许多的听众参与,并可由专门小组成员与听众就问题的各方面发表意见
和看法,两个或更多的讲演者可能持相反的立场,对听众发表讲演而不是互相讲给对方听。听众和发言人之间、发言人与发言人之间都可以自由交流。主持人主持讨论会并总结
双方观点,允许听众提问。
座谈会
座谈会是每位发言人轮流就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发言者之间没有交流,与听众之间也没有交流,它只是单纯地就某一主题发表一系列的演讲。
专题讨论会
专题讨论会指为处理专门问题或特殊分配任务而进行的小组会议,与会者就某一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分享知识、技能和对问题的看法。
座谈小组
座谈小组的英文单词是“panel”,其中 p 的意思为”同等的人”。也就是说,发言人和与会者在座谈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自由交流,期间没有任何听众参与。
讲座
讲座更正式和更有组织一些,常由一位或几位专家进行个别讲演,讲座的规模可大可校观众在讲座后可以提问,有时主办方也会不安排观众提问。
学术讨论会
学术讨论会和论坛比较相似,听众与发言人之间存在交流。不过,学术讨论会的交流不是面向全部听众,通常只有 3 或 4 名与会者可以参加交流。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控制会场气氛,尤其对提问问题和提问时间可以进行很好的控制。会议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许多听众想提问时,时间却只剩下 5 分钟了,这时,主持人很难控制场面。如果只有三四个代表提问,主持人就可以充分考虑他们的代表性,控制每个人的问题数量并掌握好发言时间。
玻璃鱼缸式会议
玻璃鱼缸式会议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讨论会议类型。通常由 6 到 8 名与会者在台上或房间中心围成一圈,圈子中间留有一个空座。其他与会者只能作为观众坐在周围旁听,不能发言,只有那些坐在圈子里的人才可以发言。如果有观众想发言,他必须走到圈子里,坐在中间的那个空座上,发言完毕再回到原座位。玻璃鱼缸式会议通常有主持人参加,他可以参加“玻璃鱼缸”的讨论,也可以只负责维持会议按正常程序进行。由于在会议进行中大部分观众只是在外围观看那些位于圈子中的与会者演讲或讨论,就像在观看鱼缸或鱼箱里的鱼活动一样,所以人们给其取名为“玻璃鱼缸”会议。
辩论会
辩论会是指两个人或两个团体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一方为正方,一方为反方。例如,我们应当提高服务价格吗?正在开发的新产品对公司是否有利?业内目前处于什么状况?现在是否处于经济复苏阶段?政府新颁布的政策对旅游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国家是否应当争取奥运举办权?任何具有两面性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辩论会议的话题。辩论会有很多好处,它着眼于问题的正反两面,可以向观众展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辩论会通常会带来观念或过程的进步,因为辩论过程可以暴露不少问题。
角色扮演
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开会时使用角色扮演这一会议形式。不过,根据讨论话题的不同,角色扮演有时会将一个问题诠释得更好。在亚美酒店所有者协会的年会上,与会者曾经就特权授予人和被授予人之间的调停仲裁问题采取角色扮演这种会议形式,大家通过这一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而不是将其简单诉诸法律。这一方法获得很大成功,因为它经过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所有仲裁问题,如律师是如何同仲裁人打交道的,又是如何和客户打交道的,都被一步一步解释得非常清楚。另外,还有一名讲解员对案例的背景和事实给予陈述。
网络会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会议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会议形式。网络会议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流动媒体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预先用录像带把某个事件或活动现场录制下来,然后转换成数字化的视频信号通过电脑接收后送入网络服务器。进入服务器后,人们就可以直接观看或下载下来供以后观看。这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会议但仍对某些日程感兴趣的成员或同事来说是个
福音。由于是通过网络传递,所以不存在什么时间上的障碍。网络会议对公司召开培训会议非常有利,它不必再让有关人员乘坐飞机去往目的地,可以节省飞行、住宿、伙食、地面交通等许多费用。
当然,以上各种会议形式也可能在同一会议中出现,从而使与会者有一个更深刻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