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中学课题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2:4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磁灶中学课题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磁灶中学课题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

第一篇:磁灶中学课题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

磁灶中学课题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作用、学生阅读写作中背离传统文化的倾向》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如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阅读无个性化、少创意,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的发挥。语文教学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赶上时代步伐,积极探索,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语文教学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概念的界定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了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学习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族精神。

2、“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的品位。民族文化品位需要提升。如果放弃了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一味采取拿来主义,任由外来文化在他们头脑中生根、发芽,民族文化品位不仅不能提升,反而有可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性。

2.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会判断分析,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以往的文化中有一些扼杀人性、消极腐朽的成分存在,这些都是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当然要摒弃。而孔孟、老庄思想的积极成分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养料则是我们所倡导的传统文化,对于这些要不遗余力地去汲取。

3、贯彻课改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1、落实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现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提供引导。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索”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实施过程

1.传统文化氛围的形成。

(1)设置传统文化情境。以文化名人的诗词、格言、警句装点教室、居室;在教

室开辟古典文学专栏,如“奇文共赏”、“古文观止”等,经常张贴优秀文学作品。

(2)陶冶传统文化情操。在课余时间播放优美的民族音乐;活动课欣赏民族舞蹈等。

2.传统文化课程的展开。

(1)教学课。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课文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课文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2)选修课。文化名人故事,诗、词、曲,中国古代小说欣赏,儒家与道家文化。

六、课题研究的程序

1、准备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

搜集学习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培训教师。

2、实施阶段(2008年2月——2010年6月)

实验教师按方案开展研究,构建并实验教学模式,撰写教研究论文,编辑论文集、教学案例集和学生案例集等。

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对该实验全面总结,结题,上报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郭永乐(校长)寇焕杰(教研处主任)

课题执行小组:组长:陈玉发副组长:魏荣珍

组员:朱凤爱、黄卫、邓燕英、黄冬玲、王用琴、吴统槐、傅智敏、苏秀玲、蔡金星、吴俊生、刘育民、傅秀玉、黄玉莲、彭碧珍、谭晓忠、蔡丽金、廖小荣、何志勇、傅林娜、郎永洪、曾金昌

2、课题实验管理

本课题组的研究活动接受《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总课题组的指导,由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学校教研处具体管理,课题执行组定期向学校汇报研究情况,接受指导。

磁灶中学语文组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

2007年11月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结题 报告

徐小娟

本课题活动从08年开始迄今已有两年时间,在此次课题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借古讽今”类散文,主要的研究任务是通过探究此类文章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学生提供一些积极帮助。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先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借古讽今类的文章做一下归总,并且熟读这些文章最好能够成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组成课下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使学生课下有任务可完,这个工作大概进行了两周时间。在熟悉掌握文章之后便带领学生共同来探究借古讽今类文章的意义何在,当然不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同学们在此次总结收获时也都很有感触,是真正的读懂了文章。这个活动主要是每周抽取一节课来完成。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提炼理论阶段,有了理论之后就需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

所以,在第二阶段便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与写作活动,演讲与写作的内容只要是和“借古讽今”有关的都可以。此次活动因为反响不错,当时不仅我们二年级的全体同学参与,而且高

一、高二年级也有人积极参加。最终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善思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项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因为有同学们的准备阶段,比赛阶段,还有最后总结评奖阶段,持续将近有两个月时间。

第三阶段,就是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在课下上网搜索相关材料,而且鼓励同学们大胆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有些同学还非常大胆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内容挂到论坛之上,还引来了不少的点击率。这些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也使同学们养成了合理使用网络的习惯。

第四阶段,就是交流与总结。许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感触,于是希望能够互相交流一下,这个阶段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促成的。因为各个班都有学习小组并且有负责人,这些负责人之间也经常见面,有时候争论一些问题还需要找老师当裁判,于是我就想可否将同学们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因为班级人数较多,于是就各班选出代表,其他同学将自己想讨论的问题组织成书面语言交给代表,然后,这些代表在一起讨论,老师们也都参与其中。

以上便是此次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在此次过程中,同学们也多收获了许多,在结题之时我想做一下总结:

第一,高中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争取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通过再次研习这些古文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因为他们发现从前在他们眼中没有生命的文言文现在也是有血有肉的,并且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了兴趣,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主动在课下查资料,这样在无意之间就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而且诗歌鉴赏能力较之从前也有较大提高。第二,写作能力也相应又提高。其实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就是同学们在课下多练习,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勤加练习都会有所提高。因为此项研究的第二阶段工作便是写作实践,这一项活动给他们专门的时间使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练笔的机会,也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他们写的还是比较认真的,一年下来发现同学们的水平较之从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或许就是练的结果吧。第三,口头表达能力增强。通过演讲,交流,这些形式许多同学从最开始的不敢开口到后来的敢开口,到最后阶段基本上能做到有条理表达自己观点,这些进步同学们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第四,对同学们日常为人处事方面也有较大影响。许多文言文所阐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时候他们就是因为不知道对错而做错事。而在研习古文的过程中,古人的儒雅之气对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并且因为经常思考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之时也学会了三思而后行。

第五,很多同学更自信了,写文章有深度了。总之,通过年的时间,同学们真正收获了一些东西,这就是此次研究活动的一个价值所在。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我个人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第一,摆正了认识。从前,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通过实践我找到了同学们厌倦学习文言文的原因,那就是单纯的字词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同学的兴趣。而通过实践挖掘文本内容同学们发现文言文还是很有意思的。第二,更近一步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在活动中他们时不时会有很多新的看法,有时候这些看法是我根本没有考虑到的。第三,认识到和同学们交流的重要性。“亲其师,信其道”,因为活动较从前增多,所以和同学们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在此过程中,我对同学们的想法更了解了,沟通起来更容易了,同学们也更爱上语文课了。

当然,活动经验的总结只是在纸上,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想这才是本次研究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

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结题人:徐小娟

位:获嘉县第三中学

间:2010-10-17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学年计划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学年计划

(2011年2月——2012年2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有关课题研究的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在实践新课程的进程中,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科研中努力提高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切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学习,构思课题,设计初案,初步探索、提出实施方案,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2、调查实验班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3、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4、开展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自学性。

三、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1、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确定课题难点与重点,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2、课题组成员积极配合实验班级的班主任,在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栏”等方式,以此来为课题研究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

3、课题组成员每两周举行一次课题研究会,主要通报成员组对课题研究的进展,着重研究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4、在集体备课研究的前提下,课题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公开课,与语文组的全体成员一起研究“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并逐步形成理论。

5、课题组每月举办一次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要求有讲座稿的电子文档与幻灯片演示文稿。

四、课题组月活动工作安排

2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提出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申请立项,3月:制订本学年课题研究计划,让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4月:传统文化研究讲座“课题研究具体操作过程”。主讲:樊世霞 5月:课题组公开课。

6月:课题组会议,交流研究成果,总结一学期课题研究工作。8月:

1、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状况,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课题组会议,布置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让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

9月:

1、课题组成员各自进行自己负责的研究任务。

2、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主讲:白耀东

10月:

1、课题组公开课,探讨课堂教学模式。

2、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主讲:高森垄

11月:

1、五、六年级举行传统诗歌名句的默写比赛,由语文教研组与课题组负责。

2、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主讲刘欣。

12月:课题组会议,着重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理论,检查课题成员,对论文、反思的撰写和课题研究材料的整理情况。

2012年

1月:

1、课题组会议,检查课题组成员研究落实情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报告。写出课题研究的新计划。

靖边六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课题组

2011.2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问卷调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问卷调查

报告

本课题组于2009年9月中旬在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课题实验班级进行了有关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活动。本次活动调查范围广,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多,且组织有序,因而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表性,对课题的研究具有指向性。现将有关调查所反映的情况梳理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四大名著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得较为熟练,但重影视轻文本。如35题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传》武松所为,95%同学能答出是“醉打蒋门神”,64题连线题看一看你对名著知多少,87.2%的同学都能准确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人物与情节连准确,51——54题,影视歌曲歌词与哪部名著有关,85.6%的同学能准确答出,但55——58题根据描写猜猜他是谁,能准确答出不过一半的人,这些说明学生对四大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比较了解,但主要是通过影视媒介来了解,能真正阅读名著从文本的角度来了解名著的学生就太少了。

2、对与课文相关的古典诗词的内容掌握得较好。如第9题考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写的是哪一个景区,全部同学都能答对,此外11、15、24题都涉及到对课文相关古诗词内容,学生答对比为98%。62题默写“风花雪月”的诗句,学生均能从所学的课文中找到句子作答。

3、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得较好。如19——21题涉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学生答对比为76.5%。

4、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41——49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仅有12.6%,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归纳与整理。59题涉及现代文学名著《骆驼祥子》,学生无一能答对,说明学生阅读面和视野狭窄。

5、.对文化及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核心知之甚少,缺少对文化的深层理解和思考。如63题纵观历史的河流,无数明君靠英明的治理得以流芳百世,你能列举出二位并说出他们统治时期的功绩,结果学生只能列出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但具体列出他们统治时期的功绩,则很难列准或是张冠李载。

二、课题研究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檑台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文本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高

一、高二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老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名著书目,大力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方法,让学生

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向深入,为我校教育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国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1、“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2、“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三、课题研究实验的指导思想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小学语文课题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热爱母语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进行社会交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继承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做到继承、革新、实践和发展。

(四)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熏陶、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审 美情趣、人生观、(五)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长沙外国语学校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

首先,“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

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次,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湖湘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实验原则

1、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寓教于 乐,用有趣的形式激发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

2、课内外结合。重视课内引导和课外搜集,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 活动,开发课内外资源服务于写作。

3、远期规划与阶段目标结合,分阶段、有计划地实现目标,将总 体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逐步实现,达到最终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

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 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

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

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求 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 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

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

②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篇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③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④学期三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评比一次班级“读经小先生”;制作一个“亲近经典—— „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网站。

⑤评价一张表: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

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③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④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导引—诵读—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

五前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3、创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等,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1)开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之所以命名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是因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具体操作如下: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文献名邦”“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搜集内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 “歇后语、谚语”“ “历史人物事迹””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校本课程《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

开辟“亲近经典”版面,一方面向学生提供《论语》、《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Inter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许多资料,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然后将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网站。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每月举办了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得读书知己。全班同学首先分组交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然后每组选出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如:“如何看待课文中的封建文化”等。通过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4、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①学生编写《湖南民间故事》、《湖南风俗习惯》、、《湖南名人故事》、《湖南名胜古迹》等小册子。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 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 2009年9月——2010年2月:开始实施课题:

①2009年9月:A)课题开题;B)“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②2009年11月——2010年2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与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2010年3月——2011年7月: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①2010年3月—2010年7月: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 B)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②2010年9月---2011年1月: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

③2011年2月——2011年7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2011年8月——2012年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 ①2011年7月——8月:开展暑期语文实践活动。

②2011年9月——2012年4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③2012年5-6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小论文等)、课件、录像等。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陈映红

李固平

祝明强

杨艳纯

申建华

彭柏林

艾立群 胡

张世元

刘奕玲

周萍

文春华

范玉影 吉建红

凌霄鸿

陈荣辉

杨晓帆

长沙外国语学校

下载磁灶中学课题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磁灶中学课题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蚌埠市后场小学《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07年,我校申请参加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实验,经总课题组......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活动

    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开展《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活动安排2010年度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文科组全体教师举行了课题《民俗文化与语文》课题研究活动。具体包括以下七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一、课题背景 本课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博大的民族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在学校分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

    小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在学校分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 语文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学科,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课......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宜城市孔湾中学郭恒江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遗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让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