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闻学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2 12:4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新闻学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新闻学毕业论文》。

第一篇:2013新闻学毕业论文

[键入文字]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试析灾难性信息传播中的“阿毛效应”现象

【直接找这位写手帮,保证过关,他的Ω号是,1-6-4-5-1-5-9-7】

论文摘要: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论文关键词:阿毛效应;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通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责任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达到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应该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一、“阿毛效应”概念界定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

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内容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二、灾难性信息传播产生“阿毛效应”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形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面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积极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必须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在经典的文艺美学着作中,与“审美疲劳”这个词意义相近的一个词是“审美反感”,“审美反感”是“对丑的作否定评价”的审美体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有人

把“审美”和“疲劳”相结合成“审美疲劳”,并把它运用到美学论述中作为美学词汇来使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由于大众媒介传播信息具有批量化、杂糅化特点,加上大众文化的诉诸感官的特点,如果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且得不到有效地舒解(情感升华),那么,就会由于心理上的厌倦而产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它的目的在于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体验,这主要是获得一种感官或者生理上的满足。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和网络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手机都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淹没在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中,这使得我们的感官始终处在官能的兴奋状态,当代大众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觉的需求。然而,当声光色影等那种人与环境直接而直觉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官能需要时,令人回味的“文字增强人的逻辑分析和留有余地的思维空间”也随之断裂,这势必会造成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造成人的感官的忙乱。正如麦克卢汉把声光色影构成的场景比喻为“一场芭蕾”,通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是一个使眼睛和耳朵形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接受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意见)属于“多数”处于“优势”时,便趋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为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种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介,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性、显着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之报道内容的类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或者是未来有发展前途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现象最大量地出现于公众接受大众媒介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或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并产生判断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但同时也会因压抑寻找途径发泄,正如此次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ect)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研

究的范畴之一。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Davi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则故事:那时,日本人通过侦察获知,在一个太平洋小岛上的美国驻军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便向该岛空投大批传单,传单上写道:“这是白人挑起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因此黑人弟兄们“不要为白人送死,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结果,在空投传单的第二天,该岛上的美军竟然全部撤退了。后来发现,传单其实对岛上的黑人士兵并没有产生影响,而是白人军官担心士兵们真的会逃亡。因此造成了这批美军的退却。同样的道理,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也会由于第三人效果原因而出现相互之间的消极依赖,比如救灾的行动,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大的民族灾难,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在乎一两个人的力量,有那么多的人捐款,而不少我这几个小钱,结论很明显,都这样想就会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三、防止灾难性信息传播中“阿毛效应”产生的建议

首先,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是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信息传播者必须从事实出发,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的官方媒体表现值得肯定。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但应当承认,“非典”时期,我们的大众媒体并非如此。就“非典”本身而言。它有危害性,威胁到人的生命和生存;它有破坏性,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它有不可预料性,难以估计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更可怕的是它有难控性。事实上,任何灾难性事件都具有以上特点。而“非典”信息报道并不是及时而且真实,在网络背景下,加上民众间人际传播,出现了令官方和大众媒体尴尬的境遇,最后不得不真实报道,才遏止住了谣言传播和大众的恐慌。但毕竟后果很严重,尤其是媒体公信力受到重大挑战,直到当下,重构媒体公信力仍然是热门话题。这样看来,立足事实的真实报道仍显重要,其次,应该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虽然说重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去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刺激会变得迟钝,当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现时,也不会有明显反应。当下很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精心策划并播放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急需帮助的人与事,拨动受众善良而敏感的心弦,刚开始,民众的本真与善良会使一部人得到帮助,但慢慢地,民众会出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了。而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信息出现时,民众会不为所动,最终被视为善良的泯灭。同时还会出现第三人效果,很多人会认为对别人影响不断增强而对自己影响不明显;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声音被压制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会出现反感情绪甚至走向反面。这样看来,应该负更大责任的是传播者的过度重复传播。如同“阿毛效应”一样,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围的民众,而只能怪传播次数过多和

频度过高。要避免重复传播,可以丰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一方面,信息的丰富可以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消解一个声音的枯燥,两面诉求可以避免一面诉求的绝对。同时适当调整报道频度,拉长间隔可以修复过高频度带来的心理抵触。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消失,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应该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面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第二篇: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 评“用事实说话” 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 论新闻客观性

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 报纸与网络 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 采访技术初探 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 略论新闻导语 066 新闻背景初探

067 新闻结构探讨

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 略论人物通讯 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 试论新闻特写

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 试论新闻语言

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 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 报纸短评初探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1 试论编辑技巧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 编辑策划研究 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

采编播合——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 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与解说词写作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 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141 CNN对我们的启迪

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 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 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 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 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 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 180 传媒组织管理研究 181 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182 传媒领导人类型研究 183 我国媒体经营特色研究 184 西方传媒集团发展历史研究 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 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 187 发行研究

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 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

190 中国传媒大扩版、改版机制分析 191 产业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

1、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2、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51、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对策

52、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53、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54、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55、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56、《中国青年报》时评研究

57、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58、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 60、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1、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2、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4、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

65、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67、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 70、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

71、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

73、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

74、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75、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 76、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78、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

79、论采访的技巧 80、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81、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 82、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2、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

一、报纸方向

1.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 2.新闻标题

3.晚报“早”出现象 4.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 5.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 6.都市新闻的叙事 7.报纸的扩版 8.版面编排 9.新闻策划 10.深度报道 11.经济新闻 12.法制新闻 13.新闻时评 14.报纸广告 15.记者的职业道德 16.媒体的社会责任 17.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 18.隐性采访 19.新闻摄影 20.虚假新闻 21.有偿新闻 22.娱乐新闻 23.炒作新闻 24.新闻故事化 25.典型报道 26.漫画新闻 27.厚报与薄报 28.新闻自由

29.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 30.报纸新闻的“同质化”

二、电视方向 1.电视新闻语言 2.说新闻与播新闻 3.电视民生新闻 4.电视方言播报

5.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

6.主持人的风格 7.电视画面 8.同期声 9.摄像 10.电视广告 11.隐性采访 12.媒体的社会责任 13.虚假新闻 14.有偿新闻 15.娱乐新闻 16.炒作新闻 17.电视专题片 18.电视媒体竞争 19.“新闻电视剧” 20.电视专业化频道 21.移动电视

22.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 23.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24.电视批评报道 25.电视节目的互动意识 26.电视产业化

27.电视节目的品牌化运作 28.电视人的职业精神 29.电视体育新闻报道 30.新闻频道 31.电视调查栏目 32.湖南卫视的新闻与经营 33.安徽卫视的电视剧与经营

三、网络方向 1.网站分析 2.网络新闻特性 3.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4.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 5.网络新闻写作技巧

6.网络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 7.网络电视 8.网络电台 9.网络侵权

10.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 11.博客、播客 12.网络直播 13.网络新闻的采写权 14.网络广告 15.虚假新闻 16.有偿新闻 17.娱乐新闻 18.炒作新闻 19.网络伦理 20.网络新闻的变革 21.网络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22.网络环境的受众分化 23.商业网站的网络新闻运作 24.网络媒体的新闻核心竞争力 25.网络杂志 26.网络游戏

27.网络传播与我们的生活 28.网络新闻专题 29.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四、广播方向 1.广播媒体的优劣势 2.广播的发展趋向 3.广播新闻的采写特点 4.广播中的广告 5.交通广播的生存空间

6.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7.广播热线 8.广播新闻的互动

五、传播理论

1.议程设置理论 2.沉默的螺旋 3.受众分析 4.传播效果分析 5.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6.文化帝国主义

7.传播学方法论的几个学派 1.新闻采访中的“人本意识” 2.论名人新闻与新闻名人 3.网络传播与网络出版的现状及其发展

4.新闻网站与商业网站的新闻标题比较分析

5.方言电视节目的正负功能辩 6.从新旧媒体的比较,看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7.电视案件报道的正负效应比较 8.市场营销中的媒体策略 9.地方媒体的竞争力研究 10.制播分离--中国电视媒体市场化的必由之路

11.新闻传播与广告传播的互动 12.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发展和存在弊端

13.谈论新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4.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补 15.从舆论监督谈媒体独立和言论自由权

16.从广告看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17.当代中国广告中的西方文化元素 18.论我国新闻采访中的伦理尺度 19.论企业的奥运传播策略 20.论广告人的人文素养 21.论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

22.新闻记者的新闻素养 23.论虚假广告内涵与形式 24.新闻写作中的“视觉化” 25.试论新闻的教育功能

26.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结构与形象魅力

27.从救灾新闻看中国政府的人本思想--以1998抗洪报道和2008抗震报道为例

28.浅谈电视广告的表现形式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29.从平面广告看色彩的形式美 30.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31.我国网络版报纸现状分析研究 32.女记者的素质结构与形象魅力 33.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伦理缺失与错位--以四川地震新闻报道为例 34.同质化形势下媒体如何在“同题竞争”中获胜?

35.民生新闻促进社会和谐的策略与方法

36.电视节目中“天下故事”等民生新闻栏目的实证分析

37.节假日如何保持受众对媒体的兴趣

38.电子化报纸的现状研究 39.编辑如何做好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

40.新闻宣传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管理和引导

42.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研究 43.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 44.3G时代手机传播研究 45.如何打造高素质的电视主持人 46.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47.广告目标与营销目标的关系 48.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广告策划 49.品牌战略与广告策划 50.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51.影视广告中的电影原理运用 52.广告创意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运用

53.音乐在广告创意中的作用 54.中国广告创意发展史研究 55.数字电视发展对广告的影响 56.期刊杂志广告发展对策 57.广告目标与媒体行程策略 58.4A公司在我国的经营策略 59.北京、上海、广州广告业发展分析

60.北京广告业发展趋势分析 61.新闻发言人的内涵、形象与魅力 62.偏见、政治与新闻传播准则--西方媒体关于西藏等地区**的歪曲报道的实证分析

63.网络舆情与新闻控制 64.新闻学经典概念的本体论解读 65.“反控制新闻学”理论建构初探 66.从地震报道看危机传播中的人文关怀

67.新闻传媒形象创新策略研究 68.危机传播的效果研究 69.报业集团的跨区域运作

70.媒介产品扩散通路的选择与建构

71.手机媒体的盈利方式研究 72.3G时代手机媒体发展趋势探究 73.报业经营与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74.“3G时代”的媒介大变革 75.新闻传播中“舆论场”营造的失当与“度”的把握

76.国内主流新闻网站的受众本位--新华网、人民网为例

77.中国电视新闻人才素质与形象分析

78.富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 79.事件营销中的广告传播 80.论绿色营销背景下的广告创意 81.奥运营销中的品牌传播 83.流媒体广告发展趋势 84.媒介广告经营模式展望 85.广告跨文化传播传播中的文化冲突

86.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87.论广告对青少年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88.论新广告观

89.分众传播对广告传播的重要影响 90.接触管理对于新营销环境下广告传播的重要贡献 91.论整合广告传播

92.整合营销对广告传播的重要影响 93.新传播环境下对网络广告思考 94.手机作为新媒介的特征及其对广告传播价值

95.会展作为媒介的特征及其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96.论新媒介--以某某为例 97.论新传播环境中的广告策划 98.大学生媒体素养研究 99.媒体暴力现象研究 100.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101.灾难事件中的中国媒体研究 102.网络传播负面影响研究

103.浅谈房地产广告的变迁(实证)104.中西方电视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105.隐性广告分析

106.名人广告存在的风险及如何避免 107.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

108.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 109.中国免费报纸研究

110.电视传播的影响力与社会责任 111.论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嬗变 112.论电视新闻的娱乐性趋势 113.电视新闻的客观性与导向性 114.电视传播与受众心理 115.抗震救灾中电视话语的传播效果分析

116.电视访谈节目的非语言符号解读

117.电视媒体正面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18.论《百家讲坛》与文化传播观念的更新

119.电视新闻话语的基本结构与意义

120.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气质对节目的影响和作用

121.论电视新闻话语的编码实践 122.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与作用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论 文 选 题

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

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 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 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

对《环球时报》经营模式的一些思考 地市级党报的广告经营初探 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盈利模式探析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中国媒介购买公司发展历程探究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

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今传媒的启示 中外讣闻报道的对比分析 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 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研究 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运营前景探析 博客现象研究

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象及前景分析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网络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 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构建与培育 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业与发展对策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研究 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 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

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

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 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试析解读新闻中的”解“ 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 新闻发现与综合新闻 工作报道与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谈文学期刊的时尚趋势 论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 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 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

论采访的技巧 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 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考选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2、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第三篇: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

一、报纸方向

1.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 2.新闻标题

3.晚报“早”出现象

4.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 5.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 6.都市新闻的叙事 7.报纸的扩版 8.版面编排 9.新闻策划 10.深度报道 11.经济新闻 12.法制新闻 13.新闻时评 14.报纸广告

15.记者的职业道德 16.媒体的社会责任

17.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 18.隐性采访 19.新闻摄影 20.虚假新闻 21.有偿新闻 22.娱乐新闻 23.炒作新闻 24.新闻故事化 25.典型报道 26.漫画新闻 27.厚报与薄报 28.新闻自由

29.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 30.报纸新闻的“同质化”

二、电视方向 1.电视新闻语言 2.说新闻与播新闻 3.电视民生新闻 4.电视方言播报

5.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 6.主持人的风格 7.电视画面 8.同期声 9.摄像

10.电视广告 11.隐性采访

12.媒体的社会责任 13.虚假新闻 14.有偿新闻 15.娱乐新闻 16.炒作新闻 17.电视专题片 18.电视媒体竞争 19.“新闻电视剧” 20.电视专业化频道 21.移动电视

22.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 23.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24.电视批评报道

25.电视节目的互动意识 26.电视产业化

27.电视节目的品牌化运作 28.电视人的职业精神 29.电视体育新闻报道 30.新闻频道

31.电视调查栏目

32.湖南卫视的新闻与经营 33.安徽卫视的电视剧与经营

三、网络方向 1.网站分析

2.网络新闻特性

3.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4.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 5.网络新闻写作技巧

6.网络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 7.网络电视 8.网络电台 9.网络侵权

10.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 11.博客、播客 12.网络直播

13.网络新闻的采写权 14.网络广告 15.虚假新闻 16.有偿新闻 17.娱乐新闻 18.炒作新闻

19.网络伦理

20.网络新闻的变革

21.网络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22.网络环境的受众分化

23.商业网站的网络新闻运作 24.网络媒体的新闻核心竞争力 25.网络杂志 26.网络游戏

27.网络传播与我们的生活 28.网络新闻专题

29.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四、广播方向

1.广播媒体的优劣势 2.广播的发展趋向

3.广播新闻的采写特点 4.广播中的广告

5.交通广播的生存空间

6.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 7.广播热线

8.广播新闻的互动

五、传播理论 1.议程设置理论 2.沉默的螺旋 3.受众分析

4.传播效果分析

5.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6.文化帝国主义

7.传播学方法论的几个学派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

1、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2、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51、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对策

52、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53、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54、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55、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56、《中国青年报》时评研究

57、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58、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

60、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1、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2、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64、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 65、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67、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

70、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

71、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

73、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

74、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75、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

76、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78、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79、论采访的技巧

80、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81、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

82、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2、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

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 评“用事实说话” 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 论新闻客观性

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 报纸与网络

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 采访技术初探

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 略论新闻导语

066 新闻背景初探

067 新闻结构探讨

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 略论人物通讯

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 试论新闻特写

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 试论新闻语言

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

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 报纸短评初探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试论编辑技巧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编辑策划研究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

采编播合——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与解说词写作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CNN对我们的启迪

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

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

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

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

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

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

第四篇: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之一: 1.新闻自由与报业现代化

2.从斯诺采访生涯看西方的新闻自由 3.毛泽东早期新闻活动

4.黄远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特殊意义 5.论《新华日报》舆论监督的特点 6.论先秦诸子的言论自由观

7.论清代新闻控制与“文字狱”的关系 8.论中国近代的党政办报思想 9.论中国近代报刊的主笔权威 10.论王韬的报刊言论自由思想 11.论现代报纸副刊的文学地位 12.论李大钊的新闻思想

13.论邵飘萍之死与中国专利主义思想控制 14.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36.论新闻导向价值规律 37.论新闻导向艺术规律

38.论新闻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区别特征 39.论“观点新闻时代”的发展新趋势 40.论新闻发现力与新闻判断力的关系 41.中国时政新闻概念的新界定 42.创新时政新闻语言表达方式 43.论娱乐新闻勃兴的原因 44.论新闻记者的特殊思维方式 45.论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46.论新闻记者的学识与技能修养

47.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48.中西新闻特写之比较 49.中国新闻特写之发展趋势 50.人物特写的艺术特色 51.风貌特写的艺术特色 52.背景性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 53.反思性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 54.预测性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

55.有争议的典型性时政新闻事件的重大价值 56.有争议的典型性时政新闻人物的重大价值 57.重大自然灾难性时政新闻事件的重大价值 58.采写深度报道的基本功 59.新闻策划的特殊价值 60.论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

61.论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根本区别 62.搞好新闻策划的指导原 63.创新消息导语写作 64.创新消息主体写作 65.记者新兵的困境与突破

66.流浪记者(打工记者)的生存境遇 67.当下新闻职业教育的得与失

68.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69.驳新闻无学论

70.论通讯最佳主题的定位 71.创造通讯标题“神形美” 72.如何突破采访对象的心理障碍? 73.新闻写作的“功夫在笔外” 74.讲故事:回归新闻写作的本真 75.细节:新闻采写的决胜之地 76.新闻角度: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77.新闻跳笔的运用之妙 78.论新闻文风

79.论通讯结构的艺术魅力 80.暗访记者的胆与识 81.新闻线人的培养与使用 82.论通讯辞达的艺术魅力 83.“冰点报道”与平民话语 84.“民生新闻”的人文情怀 85.“公共新闻”的兴起与启示 86.论精确新闻对量化真实的追求 87.透析媒体的热线新闻大战

88.网络新闻采编与纸媒新闻采编之比较 89.我看同质化与新闻竞争 90.论杂文典型形象的美学特征 91.论杂文主题思维的美学特征 92.娱乐至死:一种新闻狂欢 93.论杂文主题思想的美学特征 94.论杂文表达艺术的美学特征 95.有偿新闻的症结与根治 96.论传媒公信力的塑造

97.“三贴近”原则在新闻采写中的运用 98.论和谐舆论的引导艺术 99.论网络舆情的调控艺术

100.论杂文的幽默与讽刺艺术 101.论杂文的乖谬与调侃艺术 102.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及发展走向 103.城市杂志的运营策略 104.晚报真的日落西山了吗? 105.中国都市报的十年拐点 106.新闻网站:从徘徊到奔跑 107.也谈“报业寒冬论” 108.都市报与互联网的恩怨情仇 109.手机报:报业“蓝海”? 110.数字化:传统报业的希望快车 111.免费报纸的时代悄然到来? 112.博客新闻与草根记者 113.论新闻评论的特点 114.论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 115.文化力:传媒业固本培源之基 116.论传媒业的影响力经济属性 117.论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118.论传媒业的体制改革之痛

119.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个案分析 120.重庆新闻专栏个案分析(“天天630”等栏目)121.重庆报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22.论新闻述评中的“述”与“评” 123.论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

124.从汶川大地震新闻传播看中国新闻开放透明的历史必然性 125.论灾难性新闻的正面导向价值 126.关于网络恶搞文化现象的社会反思 127.博客名誉侵权的法律思考

128.中国新闻文化产业崛起的历史趋势 129.试论鲁迅杂文的产生与演变 130.中国手机报发展的前景分析 131.关于“读图时代”之悖论

132.试论新闻本质真实与新闻细节真实的关系 133.探索免费报纸经营模式

134.试论塑造中国新闻典型人物的历史变革 135.中美电视主持人形象之比较 136.试论中国新闻理念的重新建构 137.报纸新闻媒介发展的新趋势 138.中国公民新闻时兴的原因考察

139.新媒体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的机制创新 140.试论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 141.关于新闻传播限制的规则探讨 142.试论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143.试论中国主流新闻传媒的俯视效应 144.试论观点新闻的重大社会价值

145.平面新闻纸版式“变脸”的社会原因考析 146.试论中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147.试论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的历史返真 148.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之规避 149.“记者添乱”说之真谛透视 150.从“华南虎照”反观新闻真实性 151.试论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之规模效应 152.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人道主义诉求 153.试论新闻传播接近性的特殊价值

154.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形象代言人之利弊 155.试论“新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二、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之二: 传播理论方向:

1、我国新闻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2、市场经济与新闻宣传

3、舆论监督思想和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4、对新闻宣传的哲学思考

5、论新闻中的“自我”

6、论大众新闻媒介与政治民主

7、大众宣传媒介与社会控制

8、纵论新闻思维

9、论***的新闻思想

10、论刘少奇的新闻思想

11、论邓小平的新闻思想

12、论周恩来的新闻思想

13、新闻文化中西纵横谈

14、试论新闻记者的全局意识

15、论记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6、当前广播新闻的新特点

17、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18、电视节目“制片人制”浅深

19、新闻传播的文化意义

20、论社会科学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21、浅谈报业集团化

22、中国电视传播观念的历史演进

23、当前电视生存环境及其走向

24、传播学的多元视角

25、知识经济时代的传媒角色

26、试论言论在新闻宣传中的运用

27、试论经济评论在经济宣传中的作用

28、试论消息的采访与通讯采访的不同

29、论编辑的创新意识 30、版面设计与读者心理

31、深度报道的崛起与发展

32、当前广播新闻的新特点

33、试述评专稿的时代特色

34、论工作通讯在改革时期的发展与作用

35、论新时期的人物报道

36、论采访心理

37、论主持人心理

38、论读者心理

39、论传播心理互动

40、试论电视频道与蓝木策划

41、试论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42、浅析电视直播

43、中国数字电视的起步与发展

44、新闻改革与新闻专业主义

45、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

46、新闻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47、重大突发性事件与新闻传播机制

48、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新闻传播机制

49、记者、编辑的新闻职业道德 50、追求新闻价值与社会伦理的矛盾 传播实务方向:

1、浅谈现场短新闻的语言

2、关于灾难性报道的研究

3、现场报道的饿特点和优势

4、论新闻文体的独立性与边缘性

5、论社会新闻

6、法制类报道探讨

7、谈新闻导语的技巧

8、谈新闻背景及写作

9、谈新闻中的细节问题

10、外国新闻作品可读性探讨

11、试论广播新闻节目组合原则

12、试论电视专题节目的采编与主持

13、名栏目的启示

14、浅探科技新闻的显示操作性

15、中国记录片特征初探

16、论电视名牌节目的策划

17、电视谈话类节目比较

18、电视生活类节目的人文内涵

19、论想象在报告文学中的运用 20、论报告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

21、谈评论写作的形象性

22、谈评论与消息、通讯的饿配合运用

23、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

24、新闻评论的标题特色

25、新闻采访纵横谈

26、略论记者的采访艺术

27、新闻采访中的饿想象与印证

28、浅析经济新闻专栏

29、略谈改革以来报纸版面的新变化 30、试论广播新闻节目组合原则

31、人物专稿的心理描写

32、论主题提炼在专稿写作中的地位

33、论深度报道

34、漫谈风貌专稿的散文化

35、论专访采写的几个问题

36、谈报纸的版面改革与编辑思想的创新

37、谈编辑版面处理中的读者意识

38、谈版面语言在编辑工作中的运用

39、略论新闻评论的分寸感 40、谈舆论监督中的零度风格

41、浅谈新闻评论的新颖性要求

4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

43、高科技的风险---谈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

44、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办报要求

45、与时俱进对编辑素质的要求

46、民主新闻潮流探析 传播事业史方向:

1、试论近代中国报人的悲剧

2、论瞿秋白对党的新闻事业的贡献

3、论黄远生的采访艺术

4、论邵飘萍的名记者风采

5、论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6、论邹韬奋对新闻出版事业的贡献

7、论《新华日报》的办报思想

8、从《西行漫记》看斯诺的记者素质

9、新闻名人研究与评述

10、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演变

11、邓拓的新闻思想和实践

12、在新闻事件、报界名人和新闻学著作方面的各种选题 网络新闻部分:

1、新闻传播网络化发展新趋势

2、第四媒体将成为21世纪传媒主流?

3、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比较

4、网络时代的传媒生存状态

5、网络新闻传播与中国政治民主进程 广 告 理 论 与 实 务

1、论名人广告

2、论电视广告创意

3、论可口可乐精彩的广告创意

4、幽默广告的力量

5、论网络广告

6、论电视广告中的情感运用

7、论广告语言艺术

8、论公益广告

9、论广告产品的市场定位

10、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广告创意

11、论广告口号的语言艺术

12、论报纸广告文案写作

13、论新闻媒介的广告经营

14、论企业的公馆广告策略

15、论广告的黄金3B

16、试论音乐与电视广告

17、广告中的创造性思维

18、论广告人的素质

19、论广告文化

20、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

21、全球化语境下的广告传播

22、透视广告的社会负面影响

23、浅议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24、浅谈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把握及对策

25、论记者的心理素质

26、情感—记者新闻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

27、新闻工作者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28、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29、如何营造民生新闻栏目品牌 30、探究新闻采访心理的轨迹

31、从受众心理看新闻写作

32、当代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

33、新闻受众逆反心理剖析

34、电视新闻与受众心理

35、论角色理论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36、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控制

37、网络新闻受众的阅读心理

38、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39、新闻敏感的心理分析

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第五篇:新闻学毕业论文

省心范文网-毕业论文

http:///daxueshengfanwen/biyelunwen/ 新闻学毕业论文

新闻语言体现的新闻主观性倾向问题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关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认为新闻是客观、真实地对新近发生事件的记录。事实上,由于新闻事实自身的不可复制性、新闻记者的个人素养和语言的主观性等因素的存在,新闻报道常常体现出记者的主观性倾向。其中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对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倾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中主要从词语选用、语序、句式和句类的选用方面入手,结合新闻实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倾向。笔者期盼以此引起新闻从业人员对语言的关注,尽量在规范的限制内提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关键词:新闻报道 词语选用 语序 句式 主观性

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客观性,它要求新闻真实反映现实,记者的感情色彩丝毫不要带入新闻作品中。因此新闻排斥主观性,表现在话语上,即尽量选用不包含说写者感情、态度或评价的词语、句式等来记事、说明或写人。但是,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客观性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大众对新闻的期待,也是媒介的最高追求。因为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将成为永远不可能再复制的历史,此后的任何报道、述说、阐释,都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述说者个人的主观倾向。不同的新闻记者,会依据自身的素养、认识等,从所服务的媒体的要求出发,对同一事件选取不同的报道角度,即使报道角度相同,在具体的措辞上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切正体现了新闻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新闻事实自身的不可复制性、新闻记者的个人素养和语言的主观性三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前两种原因,比较容易明白,我们这里不准备论述。本文将主要从语言的主观性这个角度切入来探讨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写者在说写出一句或一段话的同时,暗示或表明自己对此番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①人们在说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我的印记,也即说写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他所选用的词语、句式或句类以及他对词序的安排等表现出来。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具有评价性特征,而“符号的评价性特征把阐释者指向所指物体的具体特质,这使得人们对物体作出评价或鉴定”。②语言是最典型的符号,因此,自然带有这种评价性特征。人们运用语言来描绘事物或传情达意时,就必然同时接受与选用了语言的评价性特征。新闻报道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在运用语言记录、再现新闻事实时,记者的观察角度,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他对语言的选用与安排,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或运用语言符号的评价性特征,从而在报道中带上一定的主观性倾向。因此,要想达到新闻客观性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语言的规律与特点,明白语言主观性特征的表现,从而有效地避免主观性的过多渗入。鉴于此,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语言中的词语选用、语序安排、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并揭示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词语选用所体现的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词汇学认为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外,还具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指的是附着在词语上的价值倾向或者说符号的评价性特征,1

http:///daxueshengfanwen/biyelunwen/

包括褒义、贬义或中性三类。每选用一个词语时,我们不仅选用了词语的理性意义,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附着在词语上面的感情色彩。不同的感情色彩传递着不同的主观认知。比如,近几年非正常拆迁事件频繁发生,由拆迁而导致的血案、命案时时被媒体曝光。对于这些血腥拆迁行为及其悲惨后果,媒体运用了“非法拆迁”、“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暴力强拆”、“野蛮拆迁”、“匪化拆迁”、“血拆”、“拆迁血案”、“拆迁命案”、“拆迁致人伤亡案”等词语来描写,这些词语通过寓有褒贬倾向的定语(如“非法”、“暴力”、“野蛮”、“匪化”、“血”等)或定语中心语(如“血案”、“命案”、“伤亡案”)的使用,传达了记者对此类非法拆迁行为的强烈谴责之情,暗示了记者维护法律、弘扬正义的人道主义立场。

不仅是词语,对词语的安排,也即语序的不同,一样可以体现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语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序不同,语句的意义、价值评价及表达者的情感态度等都可能受到相应的影响。比如,对于2011年1月9日发生在朝阳医院的一名女患者8楼坠亡的事故,不同媒体的报道在词序安排上就有所不同。《千龙网》的新闻标题是《朝阳医院患者坠亡》;《腾讯网》的新闻标题是《一女子朝阳医院8层坠亡》;《北青网》的报道是《朝阳医院门诊楼?摇一女子坠亡》。这三家网站对同一件事的报道词语选用不完全相同,词序安排也各有特色。三者都用到了“朝阳医院”和“坠亡”二语,但是使用位置却并不相同。在《千龙网》的报道中“朝阳医院”放在“患者”的前面并做其定语,点明坠楼者与朝阳医院的关系是医患关系,动词“坠亡”作谓语,说明事故后果。《腾讯网》的标题把事故主角放在了句首,并用模糊指代“一女子”来表示,“朝阳医院”则放在主语“一女子”之后,动词“坠亡”之前,和“8层”一起作状语,指明坠楼的地点,在读者的心里就会唤起与《千龙网》的报道不一样的感受。在《腾讯网》的报道中,“坠亡女子”与朝阳医院的关系并不明确,既可以是医护人员,也可以是患者,还可以是任意的外来人员,总之,在这种表达中,朝阳医院只是事故发生的地点,似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北青网》的标题与《腾讯网》的标题所蕴涵的意义比较相似,在《北青网》的报道中,把“朝阳医院”提出来,和地点词“门诊楼”结合起来放在句首作地点状语,其后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也用了“一女子”来指代坠亡者,其所暗含意义的模糊性与《腾讯网》一样,“朝阳医院”所放位置虽然不同,但在句中所作成分却是相同的,都是状语。比较这三则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词序安排与词语选用暗含着记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主观倾向。这三则新闻在内容上也有出入,最早报道的是《腾讯网》,在该报道中称坠亡者不是住院病人,可能是看病的,稍后不到一小时《千龙网》的报道称,“医院工作人员称,患者当天曾挂号心理咨询科门诊”,再晚些时候《北青网》报道“院方称该女子不是医院住院病人”,“可能是到医院就诊的人”。对于此坠亡女子的身份及其与医院的关系,三则报道看似不同,但都确认了该女子是在朝阳医院就诊,那么其与医院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可见,在报道中如何安排语序以明确表达这种客观关系,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记者的认识与态度的问题。

此外,对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也会透露记者的主观倾向。句式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所划分出的类别,包括“被”字句、“把”字句、兼语句、双定语句等。语言中的句式是在社会群体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句式在形成过程中凝结着同一语言社会中群体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倾向。如“被”字句一般含有遭受不幸的意思,运用“被”字句来传达信息往往给人以“不自由,被动遭受”不如意或意料之外事件的意义。句类则是按句子的语气所划分的句子类别,是指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不同的句类在达意上有着不

http:///daxueshengfanwen/biyelunwen/

同的功能,另外还可以传达不同的语气、情感、态度等。如祈使句含有命令、禁止等语气,一般限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说话的情况下使用,也就是说祈使句的使用暗示了话语使用者的权势地位。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虽然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容易达到。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特征等原因,使得新闻报道也常常体现出主观性的特征。这更要求记者在平时加强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进而深入掌握语言的特性,以求尽可能地避免语言的主观性,提高语言客观性的程度。

注 释:

①Lyons,J.1977.Semantics.2 vo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②斯蒂文·小约翰[美]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下载2013新闻学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新闻学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播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

    “杰尼斯”模式对中国内地偶像培养与运作的启示 “借”出来的凤凰卫视——浅析凤凰卫视战略管理中的资源利用策略 “顺阻两分法”—— 浅析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管制 “......

    学生毕业论文题目新闻学

    新闻学选题汇总 1、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模式简论 2、试论e时代新闻把关人的角色转变 3、简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与合作4、初探网络新闻的编辑规律 5、试论地方电台在新闻......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5篇]

    第二届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学术论坛参考选题 一、参考题目一: 1、浅析企业报办报人员的素质 2、试论电台健康节目中主持人的形象定位 3、加入WTO我们如何经营报刊传媒企业的发......

    广播电视新闻学 毕业论文5篇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位居人类需求层......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精选五篇)

    “彼得﹒潘”综合症:媒介的影响分析 “钓鱼”引发的舆论监督思考 “恶搞”文化的盛行与反思 “华赛”与“荷赛”作品评判差异性分析及启示——以2007与2008年度两赛部分获奖作......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新闻本质论 新闻传播模式论 新闻舆论研究 新闻价值论 新闻受众理论研究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论 新闻媒介批评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自律 新闻观念......

    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

    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本专业选题要求紧靠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要新、具体、尽量与和谐社会有关。以下选题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与写作,特......

    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1、论报刊的“人民性” 2、近代英国报刊的大众化进程 3、《纽约时报》与美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 4、徐宝璜新闻思想研究 5、戊戌政变与新闻传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