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染病报告处理与报告服务规范
五月份培训资料
传染病报告处理与报告服务规范
(一)规范各种诊疗记录
1、门诊日志等登记要求:
根据卫生部1996年印发的《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相关要求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登记的有关规定,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或单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病名(初步诊断)、初诊或复诊日期等9项基本内容;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同时进行传染病登记簿的填写。
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门诊日志登记病例数与该科室挂号/处方数符合率要求在95%以上
2、入/出院登记本登记要求
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单位、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
3、检验部门要求
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4、影像部门登记要求
影像部门(含放射科、B超室等)检查登记还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5、异常信息(阳性结果)的反馈与处理
要有相应的机制、处理流程和签字确认记录
(二)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转诊本,并及时、完整和准确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校的名称、年级和班别,以便网络监管,及早发现和处理疫情。]
若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订正。
(三)报告病种和内容
1、报告的病种
(1)法定传染病(2008年38种,2009年起共39种)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INI流感
(3)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它传染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2)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广西目前无规定)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2、报告内容
(1)病例分类报告
(2)分型报告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四)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专(兼)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及时收集、检查报告卡,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时,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并进行报告。
1)已开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由专(兼)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网络直报。
2)未开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报,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五)报告时限
发现
甲类传染病
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应于 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单位,应于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
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4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六)报告管理流程
发现、登记→填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审核→信息分析→信息分发与利用→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
B.处 理
1、病人处置
2、消毒处理
3、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
4、密切接触者管理
1、病人处置
• 对象:传染病病人
• 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
• 转诊: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单位,将病人、病历记录复印件转至具备救
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如流脑、乙脑、SARS、人禽流感、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等。
2、消毒处理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场所、无害化处理
消毒灭菌的定义
1、消毒——是指应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达到无害化的过程。要求致病菌杀灭率达到
2、灭菌——是指应用化学、物理的方法达到杀灭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过程。相对意义上要求达到-106以下,也就是说要达到一百万分之一以下。
三、建立工作制度
建立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励、培训和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建立门诊日志、住院、检验及影像登记制度。
建立异常信息快速处理和反馈机制。
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自查、订正、补报和通报工作。自查应做好记录,自查内容
应包括是否漏报、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指标
物品以及医疗废物,99.99%以下。实施消毒和
第二篇: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服务人口。
二、服务内容
(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订正报告和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
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4.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6.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五)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从事接触或可能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服务对象,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咨询、指导,对发现的可疑职业病患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
(六)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进行巡查,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服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七)学校卫生服务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八)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定期对辖区内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开展巡访,发现相关信息及时向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1年1月10日
第三篇: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服务对象
本辖区内的服务人口。◆服务内容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管理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报告程序与方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订正报告和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病妥善保管。
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服务流程
一、发现、登记
二、风险管理
三、报告
四、处理
1.协助进行风险排查。
2.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
3.参与风险评估。
4.参与应急预案制订
1.首诊医生在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2.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相关信息报告卡》。
1.报告程序和方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订正报告和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 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2.传染病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3.流行病学调查。4.疫点疫区处理。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6.宣传教育。
◆服务要求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协助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做好相关服务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
◆考核指标
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例数×100%。
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 1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应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服务内容
食品安全信息报告
发现或怀疑有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线索和事件,及时报告卫生监督机构并协助调查。
职业卫生咨询指导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从事接触或可能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服务对象,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咨询、指导,对发现的可疑职业病患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
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进行巡查,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服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学校卫生服务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防,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学信息报告
定期对辖区内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开展巡防,发现相关信息及时向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服务要求
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协管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要采用在乡镇、社区设派出机构或派出人员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的指导、培训并参与考核评估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有关工作制度,配备专(兼)人员负责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明确责任分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零报告制度
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范的要求提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即使做好相关工作记录,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
■ 考核指标
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报告的事件或线索次数∕发现的事件或线索次数×100%。 协助开展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实地巡查次数。
注:报告事件或线索包括食品安全、引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
合理分工
密切协作
共同推进
百姓受益
第四篇: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工作计划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工作计划
为推动全旗规范实施传染病报告和处理,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结合我旗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工作计划。
一、项目工作目标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立并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规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旗疾控中心依法督导辖区传染病信息,分析、处置传染病疫情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疫情处理,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与及时率100%。
二、项目实施范围
在全旗范围内实施。
三、项目实施内容
个及医疗机构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传染病现场疫点处理;开展艾滋病、肺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疾控中心对非住院肺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四、项目任务分解
(一)各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任务
1、培训
定期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乡村医生每年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每月例会时以会代训包含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
2、发现、登记
填写门诊日志及入、出院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并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3、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使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按时间及病种顺序整理归档,作为本单位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及时向卫生局及疾控中心报告,工作计划《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工作计划》。
(2)报告时限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向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并网络直报;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
4、处理
(1)病例转诊。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3)病例随访。协助市卫生防疫站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市卫生防疫站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管理工作。
5、重大传染病治疗管理。按照国家确定的重大传染病防控计划,管理辖区内病例。逐步分担辖区艾滋病、肺结核病、手足口病以及甲类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自治区确定的监测传染病等病例的治疗管理工作,协助疫苗针对传染病病例监测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各病种有关项目规定。
(二)疾控中心工作任务
1、登记管理。对辖区内所有依《传染病防治法》承担传染病发现、报告、处置的医疗卫生机构及传染病报告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形成日常管理的基线数据库,登记率100%;对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档案登记,管理率100%;
2、培训与指导。培训和指导各医疗机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积极参加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视频、网络及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经常性业务交流活动。每年开展4次对旗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面对面现场指导。督促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乡村医生的面对面指导。通过网络监视及时指导辖区报病机构正确报告准确完整信息。
3、考核。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要求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工作考核,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奖惩机制。
4、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信息审核、指导信息订正、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分发、信息交流、资料保存等工作。
5、按照属地化管理和分级管理原则,依据各类传染病防治预案做好疫情处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属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按其要求办理。
五、项目督导与评估
卫生局负责组织有关人员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中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项目进行考核。主要评价标准: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指标见项目目标)
2、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指标见项目目标)
3、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网络直报及时的传染病病例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第五篇:《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试题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以下那组传染病是甲类传染病?()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B、狂犬病、麻疹C、鼠疫、霍乱。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
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什么原则进行报告?()
A、疫情报告属地管理B、时限上报的原则C、逐级上报的原则
3、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其尸体应作怎样处理?()
A、火化B、冰柜保存,待检C、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
化。
4、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什么制度()
A、计划免疫B、预防接种C、预防接种证
5、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称之为()
A、疫源性传染病B、人畜传染病C、人畜共患传染病
6、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
区称之为()
A、传染病控制区B、疫区C、自然疫源地
二、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2、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
病防治法所称乙 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臵。()
5、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
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