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实施方案
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和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精神,推动我镇规范实施传染病报告与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卫生部《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等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并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卫生院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卫生院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法监管全镇传染病信息,分析、处置传染病疫情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疫情处理;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二)重新登记核实我镇承担传染病发现、报告、处置的医疗卫生单位及传染病报告人员的基本信息及用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硬件设备(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打印机上网设备及专用电话等),作为日常管理的基线数据,登记率100%。
(三)对辖区符合传染病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分配管理规程(试行)》,授予用户权限,各类用户进行档案登记,管理率100%。
(四)传染病报告机构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使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登记本、出入院登记本、实验室检验记录本等各种登记本的基本项目均达到卫生部、省卫生厅的相关要求。
二、项目实施范围
在全镇范围内实施。
三、项目内容
(一)各传染病报告机构
1.培训。
定期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每年对辖区乡村医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染病信息报告规则和传染病统计规则技能的培训,每月例会时以会代训包含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组织参加省、市、疾控机构组织的传染病病例诊断标准培训,收集培训资料,包括时间、内容、主讲人、参加人员签到、课件、培训效果考核、照片、小结等。
2.发现、登记。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初次报告)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诊断变更或因传染病死亡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订正报告),并严格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3.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网络直报人员应及时收集、检查报告卡,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然后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的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单位应具备网络直报专用设备及上网条件,有2人以上参加县级网络直报培训,并培训合格。(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传真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或传真传染病报告卡。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4.处理。
(1)病例转诊。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等资料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3)病例随访。卫生院要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疾病控制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管理工作。
5.信息的分析与利用。
定时对辖区报告的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估。
6.资料保存。
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纳入档案管理。
(1)电子数据的保存:具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按月将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传染病报告卡导出后,用光盘和其它储存介质三备份,异地保存。(2)纸质资料的保存:具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对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登记备案,登记备案记录保存3年。
四、项目组织领导
在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卫生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监督、监测和效果评价管理。卫生院配合市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核付及监管工作。
五、项目实施时间
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六、项目考核与评估
(一)卫生院配合市卫生局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传染病报告质量检查方案对辖区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业务评估核心指标为: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2.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传染病病人数/登记传染病病人数×100%。3.传染病疫情报告准确率。4.报告卡录入一致率。5.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率。
6.辖区无传染病零报告或缺报的医疗机构。7.及时审核率。
8.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三)资金使用管理评价:卫生院负责项目下拔经费的管理、要制定与完成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挂钩的经费分配方案,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要求,确保专款专用,按类别要求合理开支。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一段时期的初级党校学习,我的心境自然澎湃而又亢奋。其实,无论是谁,这种难得的熏陶刚过,思想上和认识上都会大有一吐为快的强烈之欲望。这对深刻理解中国***始终是一个最先进的党、最伟大的党,始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楷模,也始终是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等等,以及正确选择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我们的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有它的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党的先进性。而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是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赋予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发达,因此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具有新的内涵、新的标准和新的特征,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将“三个代表”写入了新的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界定,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推动人们争取入党的一种精神力量。真正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最终实现****而奋斗终生。我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在组织上的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的入党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必须坚定信念,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深化自己的行动。
再次,我懂得了入党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考验的过程,不是你随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听了几位优秀学生党员的入党经历,学到了我们不仅要在组织上积极要求入党。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一位入党积极分子的作风,时时刻刻,用党的标准提醒自己,什么要积极主动的去做,什么要积极同违背党标准的做斗争。入党的过程,便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便是升华自己的过程。
当然,我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由巨大的反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 我不仅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入党动机,优秀党员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在学习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看着那些面对党旗宣誓的***员,我感动了,我感到了作为***员的骄傲,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也一定要成为一名***员。我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的加强自己,争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汇报人:***
2012年3月31日
【1】 【2】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第二篇: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实施方案
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和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精神,推动我镇规范实施传染病报告与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卫生部《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等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并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卫生院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卫生院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法监管全镇传染病信息,分析、处置传染病疫情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疫情处理;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二)重新登记核实我镇承担传染病发现、报告、处置的医疗卫生单位及传染病报告人员的基本信息及用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硬件设备(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打印机上网设备及专用电话等),作为日常管理的基线数据,登记率100%。
(三)对辖区符合传染病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分配管理规程(试行)》,授予用户权限,各类用户进行档案登记,管理率100%。
(四)传染病报告机构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使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登记本、出入院登记本、实验室检验记录本等各种登记本的基本项目均达到卫生部、省卫生厅的相关要求。
二、项目实施范围
在全镇范围内实施。
三、项目内容
(一)各传染病报告机构 1.培训。
定期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每年对辖区乡村医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染病信息报告规则和传染病统计规则技能的培训,每月例会时以会代训包含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组织参加省、市、疾控机构组织的传染病病例诊断标准培训,收集培训资料,包括时间、内容、主讲人、参加人员签到、课件、培训效果考核、照片、小结等。
2.发现、登记。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初次报告)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诊断变更或因传染病死亡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订正报告),并严格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
3.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网络直报人员应及时收集、检查报告卡,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然后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的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单位应具备网络直报专用设备及上网条件,有2人以上参加县级网络直报培训,并培训合格。(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传真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或传真传染病报告卡。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4.处理。(1)病例转诊。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等资料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3)病例随访。卫生院要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疾病控制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管理工作。
5.信息的分析与利用。
定时对辖区报告的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估。
6.资料保存。
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纳入档案管理。
(1)电子数据的保存:具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按月将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传染病报告卡导出后,用光盘和其它储存介质三备份,异地保存。(2)纸质资料的保存:具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对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登记备案,登记备案记录保存3年。
四、项目组织领导
在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卫生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监督、监测和效果评价管理。卫生院配合市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核付及监管工作。
五、项目实施时间
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六、项目考核与评估
(一)卫生院配合市卫生局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传染病报告质量检查方案对辖区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业务评估核心指标为: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2.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传染病病人数/登记传染病病人数×100%。3.传染病疫情报告准确率。4.报告卡录入一致率。5.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率。
6.辖区无传染病零报告或缺报的医疗机构。7.及时审核率。
8.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三)资金使用管理评价:卫生院负责项目下拔经费的管理、要制定与完成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挂钩的经费分配方案,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要求,确保专款专用,按类别要求合理开支。
第三篇:7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实施方案
镇安县基本公共卫生
传染病报告与处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传染病报告与处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等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并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规程报告传染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法监管辖区传染病信息,分析、处臵传染病疫情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疫情处理;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全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报告及时率不低于95%,传染病报告准确率达到95%,重点传染病个案调查率达到95%,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率达100%。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二)项目内容
1、传染病报告机构(1)培训
定期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乡镇卫生院对辖区乡村医生每年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每月例会时以会代训包含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
(2)发现、登记
填写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并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3)报告 ①报告程序与方式
使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 进行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卡》按时间及病种顺序整理归档,作为本单位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未开通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的医院、村卫生室及其他医疗机构等单位,视疫情具体情况按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进行疫情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在《传染病登记本》上记录报出卡的基本信息,作为本单位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向县卫生局报告。村卫生室向所在地乡镇卫生院报告。
②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③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4)处理
①病例转诊。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②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臵。
③病例随访。协助疾控中心做好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
④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疾控中心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管理工作。
(5)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重大传染病治疗管理。按照国家及我省确定的重大传染病防控计划,协助管理辖区内病例。分担辖区结核病、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甲类与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我省确定的监测传染病等病例的治疗管理工作,协助疫苗针对传染病病例监测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各病种有关项目规定。
(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登记管理。对辖区内所有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承担传染病发现、报告、处臵的医疗卫生机构及传染病报告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形成日常管理的基线数据库,登记率100%;对辖区符合传染病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管理权限规定》(试行),授予用户权限,各类用户进行档案登记,管理率100%;
2、培训与指导。形成分级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组织集中培训,每年至少四次,开展面对面现场指导。督促卫生院对辖区乡村医生的面对面指导。通过网络监视及时指导辖区报病机构正确报告准确完整信息。
3、考核。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关于传染病报告质量检查方案组织全县各级传染病报告工作考核,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奖惩机制。
4、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信息审核、指导信息订正、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分析、信息交流、资料保存等工作。
5、按照属地化管理和分级管理原则,依据各类传染病防治预案做好疫情处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属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按其要求办理。
三、项目组织领导
县卫生局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县疾控中心负责项目技术指导、监测工作和效果评价;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控制;负责疫情处理和疫情控制指导。
四、项目督导与评估
县卫生局组织有关人员按照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传染病报告质量检查方案进行检查评估,及时整改问题。
业务评估核心指标为: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要求达到95%。
2、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网络直报及时的传染病病例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要求达到95%。
3、传染病疫情报告准确率95%。
4、疫情调查处理:重点传染病个案调查率达到95%;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率达100%。
五、资金使用管理评价
县卫生局按照工作指标完成情况按时将项目经费拨付承担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工作的单位,专款专用,按类别要求合理开支。经费与完成工作任务和质量挂钩,工作任务量和质量以及发放补助要有详细记录。各单位要加强项目工作的财务管理,县卫生局 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
第四篇: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经费安排意见
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经费安排意见
人均15元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按县(市、区)常住人口数全部安排至县级,由县级按工作任务分配至县乡村及相关单位,包括县乡级业务指导和管理机构的培训、督导、宣传、印刷等组织管理费用,省、市级上述费用由同级财政另行安排解决。
本项目人均分摊经费为0.45元,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总额的3%。按照应对急需、建立机制、夯实基础、按劳取酬的原则安排使用2009年项目经费:1.疫情监测系统的基础保障,优化网络直报基础条件而必需支付的经费。2.基层医务人员发现并报告传染病能力培训,督导检查;逐级培训与督导,保证培训与督导频次。3.基层疫情处置和传染病病例管理经费补助。4.疫情监测系统报病与管理人员报酬:合理补助,特别是节假日值班。各级组织考核后建立奖惩机制。5.印刷及其他: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分析报告的印发。省级制订统一模板,县级统一印制发放;相关其他工作。
(一)具体工作任务测算基本标准
1、保障网络直报正常运行经费。县区疾控中心102家,宽带网络费1.2-1.5万元/县。
2、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及相类似的卫生机构按照120-150元/个/年安排经费。按照传染病报告属地化管理,全省105个县区2009有2325家直报用户是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医疗机构,按照基础经费3600-4000元/家安排网报运行费。经费支持包括登记管理、培训、督导、考核和疫情处置费和资料印制费。培训包括项目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疫情处置经费,当年不足者次年补充。资料印制费:按照省级下发的统一模板,105个县区疾控中心(无疾控中心的3个区,归并到所在市疾控中心)印制辖区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监视记录用表;工作规范;学习材料;各类分析报告等。具体分配可按照近3年报告传染病病例数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辖区人口数测算工作量,按照培训、指导村医、日常工作、疫点处理等项目内容安排经费。
(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时全额将项目经费拨付相关执行机构,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和挤占挪用。对于部分承担本市区级具体相关工作的市级执行机构,相关工作补助经费划转给市级。
第五篇:山丹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实施方案
山丹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传染病报告与处理项目实
施方案(2010-2011)
县卫生局: 为贯彻《山丹县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推动全县规范实施传染病报告与处理,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并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规程报告传染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监管辖区传染病信息,分析、处臵传染病疫情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疫情处理;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至2011年,全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报告及时性不低于95%,传染病报告准确率达到95%,重点传染病个案调查率达到95%,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率达100%。
(二)目标
在2010项目实施期内实现以下目标: 1、2010年,县直各医疗机构、各乡镇卫生院重新登记辖区内所有依《传染病防治法》承担传染病发现、报告、处臵的医疗卫生机构及传染病报告人员的基本信息,作为日常管理的基线数据,登记率100%;
2、对辖区符合传染病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分配管理规程》(试行),授予用户权限,各类用户进行档案登记,管理率100%;
3、传染病报告机构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配臵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
4、辖区传染病报告机构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开展日常工作;
5、建立对辖区每个传染病报告机构进行培训、督导与考核的机制;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项目范围
全县所有乡(镇)。项目内容
(一)传染病报告机构
1、培训
定期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乡村医生每年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每月例会时以会代训包含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参加省、市、县疾控机构组织的对医师的传染病病例诊断标准的培训。
2、发现、登记 填写门诊日志及入、出院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并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3、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已开通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的单位,使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按时间及病种顺序整理归档,作为本单位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未开通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的单位,视疫情具体情况按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进行疫情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在《传染病登记本》上记录报出卡的基本信息,作为本单位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
4、处理
(1)病例转诊。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臵。
(3)病例随访。协助疾病控制机构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疾病控制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管理工作。
5、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重大传染病治疗管理。按照国家及我省确定的重大传染病防控计划,协助管理辖区内病例。逐步分担辖区结核病、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疟疾、慢性丝虫病、麻风病、狂犬病、手足口病、甲类与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我省确定的监测传染病等病例的治疗管理工作,协助疫苗针对传染病病例监测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各病种有关项目规定。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登记管理。对辖区内所有依《传染病防治法》承担传染病发现、报告、处臵的医疗卫生机构及传染病报告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形成日常管理的基线数据库,登记率100%;对辖区符合传染病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管理权限规定》(试行),授予用户权限,各类用户进行档案登记,管理率100%;
2、培训与指导。形成分级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疾控中心组织集中培训,每年一次轮训。乡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以上医疗机构每年4次。督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对辖区乡村医生的面对面指导。通过网络监视及时指导辖区报病机构正确报告准确完整信息。
3、考核。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及卫生部和我省卫生厅关于传染病报告质量检查方案组织全省各级传染病报告工作考核,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奖惩机制。
4、按照属地化管理和分级管理原则,依据各类传染病防治预案做好疫情处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属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按其要求办理。
三、项目组织领导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疾控机构负责疫情处理和疫情控制指导。各级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核付及监管工作。业务评估核心指标为: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要求达到95%。
2.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网络直报及时的传染病病例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要求达到95%。
3.传染病疫情报告准确率95%。
4.疫情调查处理:重点传染病个案调查率达到95%;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率达100%。
资金使用管理评价:专款专用,按类别要求合理开支。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组织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登记,按标准拨付“基础经费”,考核合格后拨付“工作完成量经费”。经费要与完成工作任务和质量挂钩,工作任务量和质量以及发放补助要有详细记录。各单位要加强项目工作的财务管理,县卫生、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
山丹县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