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发挥优势 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时间:2019-05-12 12:1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托资源发挥优势 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托资源发挥优势 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第一篇:依托资源发挥优势 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依托资源 发挥优势 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局 作者:周武臣

伊犁河谷农业资源丰富,产品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十分有利于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几年来,随着伊犁州新型工业化的强势推进,各县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按照州党委、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州、科教兴州、优势资源转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州直八县两市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和加快伊犁资源转化大发展的良好机遇,逐步建立了高位推动、层层考核的工作模式,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大规模基地创建,为伊犁河谷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是伊犁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水平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上档次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伊犁各行各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对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资源基本情况

伊犁河谷南、北、东三面环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受地中海、黑海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既有中亚典型的温带大陆半干旱特征,又具有较湿润的“江南”特色的气候特点,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区中的一块“湿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河谷辖八县一市,总人口270万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8452万亩,有可耕地近1000万亩,现已开垦利用500万亩,后备耕地资源充足,质量好。境内有特克斯河、喀什河、伊犁河等多条河流,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占新疆总径流量的20%。无霜期103—191天,年日照时数在2992.3小时,森林覆盖率9%。适宜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油葵、甜菜、亚麻、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同时盛产苹果、葡萄、野酸梅、树上干杏等。

近10年来,伊犁州直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谷粮食播种面积在全疆排第二位,大豆、油料、甜菜位列全疆第一位。目前,伊犁河谷已是国家及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糖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甜菜制糖区,自治区最大的大豆生产区。2008年,州直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604万亩,总产近450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2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68元。

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情况

2005年全国提出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得到了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很快在河谷内的八县一市落实。2006年,伊宁县提出创建18.5万亩冬小麦、10万亩大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后,有力地带动了其它县市基地创建工作。2007年,伊宁县完成创建验收工作。2008年,昭苏县、巩留县、伊宁县、伊宁市、察布查尔县、尼勒克县等县、市大规模提出创建春小麦、双低油菜、冬小麦、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生产基地,创建基地面积192万亩。2009年新源县、霍城县、特克斯县、察布查尔县等县市又提出创建大豆、甜菜、玉米、油葵、冬小麦等生产基地,创建基地面积91万亩。三年来,八县一市共创建各类生产基

地16个,创建基地面积311.5万亩。在大面积创建基地的同时,河谷内八县一市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分重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扶持,使基地建设与标准化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龙头企业做到了有机结合。到2009年8月,全州共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认证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9个。

三、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得到了州、县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定任务、定数量、定规模、定作物、定技术的工作方式,在推进各项工作中,成效显著。

(一)领导重视,强势推进。2007年以来,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连续三年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作为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每年年初,在州党委工作会议上,州领导与八县一市党政主要领导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将其列入各县市党政领导年底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评价。每个县(市)效能办也据此执行。在具体工作上,每个县市都成立了由县(市)长或分管农口副书记任组长的生产基地创建领导小组和基地创建管理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确保了创建工作机构健全、专人负责,重点落实。州党委的高度重视,强势推进了八县一市的创建工作,成效十分显著。

(二)建立制度,制定标准。州直八县一市严格按照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求,制定《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确立基地创建责任人,并与乡(镇)、村(队)、农户逐级签订基地建设责任书,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基地建设顺利进行。详细制定了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双低油菜、甜菜等农作物生产管理制度、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基地技术推广和管理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以及基地农户培训制度等。同时,还按照《绿色食品农药化肥使用准则》要求,严把肥料、农药关,开展不定期检查,加大对各个农资销售点监管力度,严禁绿色食品禁用农药、化肥进入农田。

(三)加大投入,保障落实。州直八县一市十分重视资金、技术投入,先后累计投入620多万元用于基地创建工作。伊宁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新源县等县每年安排20多万元用于基地创建业务经费,保障各项创建工作顺利落实。在技术投入上,八县一市充分利用中央、自治区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结合“科技之冬”、科普宣传活动日、农产品质量安全周、现场会等形式,对农户进行宣传、培训,保证每个农户有一名懂绿色食品生产知识的人。累计编印《绿色食品原料种植规程》、《生产者使用手册》等宣传资料20余万份,培训基地农户56万人次,制作各种宣传牌匾120余副。同时,还广泛与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伊犁州农科所等院所合作,开展适用农业技术培训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建立冬小麦高产示范田92万亩、优良品种示范田46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12万亩、水稻新品种示范田5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田15万亩,大豆高产示范田18万亩。

(四)培育龙头,增强带动。州直八县一市通过基地创建,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增强其辐射带动。共培育扶持23家州级、15家自治区级、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方白砂糖、米全大米、盛康面粉、德康粮油、康优美油脂、雪龙精淀粉等已经是州级知名品牌、自治区级农业名牌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壮大,带动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有效组织千家万户生产者与大市场对接。围绕几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会员人数8万多人。

(五)突出特色,规模建设。伊犁河谷气候湿润,水量充沛,天然的绿色河谷极适宜种植粮食、油料、糖料等作物。通过基地创建,八县一市力促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油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更为集聚,有利于实现州党委提出“打造伊犁河谷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带”的目标,使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布局区域化、加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市场化。经过三年的建设,伊犁河谷创建的16个原料基地,基本形成了以伊宁县为中心,辐射霍城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为区域202万亩粮食(小麦+玉米)产业带。以霍城县、伊宁县、新源县为区域10万亩糖料产业带,以察布查尔县、巩留县为区域15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带。以新源县为中心,辐射巩留县、伊宁县、昭苏县、特克斯县为区域84.5万亩油料产业带。

四、基地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极大推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使绿色食品原料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延伸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完善了“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成效显著。

一是全面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州直八县一市按照基地创建要求,制定了较全面、系统的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利于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从源头上规范了生产投入,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基地连片规模建设,有利于集约化生产管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与劳动效率,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二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生产基地创建,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培训了农民综合技能水平,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与质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察布查尔县创建15万亩水稻基地,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稻谷单产平均增加23公斤,增收约40元。中储粮伊犁分公司对基地内生产的小麦每公斤平均提高0.02元收购,直接带动18万农户,增收1160万元。

三是完善了经营机制,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基地创建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做到了“原料车间与加工车间”有机结合,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更趋完善,可以组织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是培育了品牌。州直八县一市采取政府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的形式,建立品牌、培育品牌。依托河谷内国家、自治区、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先后培育了“四方”白糖、“康优美”油脂、“盛康”面粉、“米全”大米等34个绿色、有机食品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宣传企业,广泛赢得消费者对本土绿色食品的信赖、认可。

五、推进伊犁河谷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重点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要求高,需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部门的大力配合。今后,伊犁河谷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将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一)尽快建立健全伊犁河谷优势特色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力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再上水平。粮、棉、油、糖四大产业是伊犁河谷农业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我们将尽快实施能覆盖河谷内各产业发展的农业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栽培技术规程指导生产,建立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从技术、人员、机构上,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其经营规模与经营模式,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品以及带动农民等方面意义重大。

(三)注重品牌,培育品牌,宣传品牌。品牌是地域“文化”,品牌是宣传“窗口”,品牌是企业“名片”。建设和培育品牌,对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知名度,增强绿色食品竞争力,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伊犁州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省区相比,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全党重视“三农”工作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快伊犁河谷优势资源转化战略,使伊犁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强区、大区,为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水平助力添彩。

第二篇:依托资源发挥优势 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依托资源 发挥优势 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发布时间:2011-7-26

信息来源: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局 作者:周武臣

伊犁河谷农业资源丰富,产品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十分有利于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几年来,随着伊犁州新型工业化的强势推进,各县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按照州党委、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州、科教兴州、优势资源转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州直八县两市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和加快伊犁资源转化大发展的良好机遇,逐步建立了高位推动、层层考核的工作模式,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大规模基地创建,为伊犁河谷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是伊犁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水平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上档次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伊犁各行各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对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资源基本情况

伊犁河谷南、北、东三面环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受地中海、黑海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既有中亚典型的温带大陆半干旱特征,又具有较湿润的“江南”特色的气候特点,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区中的一块“湿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河谷辖八县一市,总人口270万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8452万亩,有可耕地近1000万亩,现已开垦利用500万亩,后备耕地资源充足,质量好。境内有特克斯河、喀什河、伊犁河等多条河流,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占新疆总径流量的20%。无霜期103—191天,年日照时数在2992.3小时,森林覆盖率9%。适宜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油葵、甜菜、亚麻、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同时盛产苹果、葡萄、野酸梅、树上干杏等。

近10年来,伊犁州直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谷粮食播种面积在全疆排第二位,大豆、油料、甜菜位列全疆第一位。目前,伊犁河谷已是国家及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糖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甜菜制糖区,自治区最大的大豆生产区。2008年,州直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604万亩,总产近450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2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68元。

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情况

2005年全国提出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得到了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很快在河谷内的八县一市落实。2006年,伊宁县提出创建18.5万亩冬小麦、10万亩大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后,有力地带动了其它县市基地创建工作。2007年,伊宁县完成创建验收工作。2008年,昭苏县、巩留县、伊宁县、伊宁市、察布查尔县、尼勒克县等县、市大规模提出创建春小麦、双低油菜、冬小麦、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生产基地,创建基地面积192万亩。2009年新源县、霍城县、特克斯县、察布查尔县等县市又提出创建大豆、甜菜、玉米、油葵、冬小麦等生产基地,创建基地面积91万亩。三年来,八县一市共创建各类生产基地16个,创建基地面积311.5万亩。在大面积创建基地的同时,河谷内八县一市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分重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扶持,使基地建设与标准化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龙头企业做到了有机结合。到2009年8月,全州共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认证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9个。

三、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得到了州、县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定任务、定数量、定规模、定作物、定技术的工作方式,在推进各项工作中,成效显著。

(一)领导重视,强势推进。2007年以来,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连续三年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作为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每年年初,在州党委工作会议上,州领导与八县一市党政主要领导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将其列入各县市党政领导年底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评价。每个县(市)效能办也据此执行。在具体工作上,每个县市都成立了由县(市)长或分管农口副书记任组长的生产基地创建领导小组和基地创建管理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确保了创建工作机构健全、专人负责,重点落实。州党委的高度重视,强势推进了八县一市的创建工作,成效十分显著。

(二)建立制度,制定标准。州直八县一市严格按照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求,制定《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确立基地创建责任人,并与乡(镇)、村(队)、农户逐级签订基地建设责任书,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基地建设顺利进行。详细制定了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双低油菜、甜菜等农作物生产管理制度、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基地技术推广和管理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以及基地农户培训制度等。同时,还按照《绿色食品农药化肥使用准则》要求,严把肥料、农药关,开展不定期检查,加大对各个农资销售点监管力度,严禁绿色食品禁用农药、化肥进入农田。

(三)加大投入,保障落实。州直八县一市十分重视资金、技术投入,先后累计投入620多万元用于基地创建工作。伊宁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新源县等县每年安排20多万元用于基地创建业务经费,保障各项创建工作顺利落实。在技术投入上,八县一市充分利用中央、自治区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结合“科技之冬”、科普宣传活动日、农产品质量安全周、现场会等形式,对农户进行宣传、培训,保证每个农户有一名懂绿色食品生产知识的人。累计编印《绿色食品原料种植规程》、《生产者使用手册》等宣传资料20余万份,培训基地农户56万人次,制作各种宣传牌匾120余副。同时,还广泛与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伊犁州农科所等院所合作,开展适用农业技术培训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建立冬小麦高产示范田92万亩、优良品种示范田46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12万亩、水稻新品种示范田5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田15万亩,大豆高产示范田18万亩。

(四)培育龙头,增强带动。州直八县一市通过基地创建,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增强其辐射带动。共培育扶持23家州级、15家自治区级、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方白砂糖、米全大米、盛康面粉、德康粮油、康优美油脂、雪龙精淀粉等已经是州级知名品牌、自治区级农业名牌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壮大,带动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有效组织千家万户生产者与大市场对接。围绕几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会员人数8万多人。

(五)突出特色,规模建设。伊犁河谷气候湿润,水量充沛,天然的绿色河谷极适宜种植粮食、油料、糖料等作物。通过基地创建,八县一市力促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油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更为集聚,有利于实现州党委提出“打造伊犁河谷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带”的目标,使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布局区域化、加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市场化。经过三年的建设,伊犁河谷创建的16个原料基地,基本形成了以伊宁县为中心,辐射霍城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为区域202万亩粮食(小麦+玉米)产业带。以霍城县、伊宁县、新源县为区域10万亩糖料产业带,以察布查尔县、巩留县为区域15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带。以新源县为中心,辐射巩留县、伊宁县、昭苏县、特克斯县为区域84.5万亩油料产业带。

四、基地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极大推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使绿色食品原料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延伸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完善了“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成效显著。

一是全面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州直八县一市按照基地创建要求,制定了较全面、系统的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利于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从源头上规范了生产投入,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基地连片规模建设,有利于集约化生产管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与劳动效率,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二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生产基地创建,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培训了农民综合技能水平,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与质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察布查尔县创建15万亩水稻基地,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稻谷单产平均增加23公斤,增收约40元。中储粮伊犁分公司对基地内生产的小麦每公斤平均提高0.02元收购,直接带动18万农户,增收1160万元。

三是完善了经营机制,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基地创建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做到了“原料车间与加工车间”有机结合,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更趋完善,可以组织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是培育了品牌。州直八县一市采取政府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的形式,建立品牌、培育品牌。依托河谷内国家、自治区、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先后培育了“四方”白糖、“康优美”油脂、“盛康”面粉、“米全”大米等34个绿色、有机食品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宣传企业,广泛赢得消费者对本土绿色食品的信赖、认可。

五、推进伊犁河谷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重点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要求高,需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部门的大力配合。今后,伊犁河谷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将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一)尽快建立健全伊犁河谷优势特色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力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再上水平。粮、棉、油、糖四大产业是伊犁河谷农业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我们将尽快实施能覆盖河谷内各产业发展的农业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栽培技术规程指导生产,建立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从技术、人员、机构上,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其经营规模与经营模式,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品以及带动农民等方面意义重大。

(三)注重品牌,培育品牌,宣传品牌。品牌是地域“文化”,品牌是宣传“窗口”,品牌是企业“名片”。建设和培育品牌,对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知名度,增强绿色食品竞争力,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伊犁州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省区相比,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全党重视“三农”工作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快伊犁河谷优势资源转化战略,使伊犁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强区、大区,为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水平助力添彩。

第三篇: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

一、基本条件

1、基地所在县级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费保证。

2、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

3、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4、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

二、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

基地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多的系统工程。县级政府应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基地工作。

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并具体承担基地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基地办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基地各有关乡(镇)、村应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三、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基地统一负责基地生产管理。

基地应建立县、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有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基地办应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操作规程要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

基地应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

四、建立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

1、建立统一的农户档案制度,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

2、农户档案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基地办应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并下发到农户。

3、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等。

4、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应在产品出售后10日内提交基地办存档,并完整保存三年。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1、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农业投入品目录。

2、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3、有条件的基地应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

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基地办要组织力量对基地 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

第四篇:灵武市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灵武市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建设管理办法

为了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和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根据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地创建目标原则

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以促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基地建设要做到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及项目的有机结合。

二、基地建设办法

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基地建设原则上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基地建设应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基地创建按照以下八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

1.市人民政府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基地建设工作。

2.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基地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基地办),负责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并具体承担基地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基地办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具体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3.基地各有关乡(镇)、村应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4.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

1.基地办统一负责基地生产管理。基地建立市、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市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有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2.基地办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操作规程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基地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

3.基地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基地范围、基地面积、基地建设单位、基地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

4.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统一的农户档案制度,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农户档案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基地办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并下发到农户。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等。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1.建立基地用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2.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3.有条件的基地应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

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基地办组织力量对基地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

(四)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

1.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

2.根据需要配备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推广网,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

3.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各有关领导、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营销人员培训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4.组织基地农户学习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保证每个农户至少有一名基本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的人。

(五)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1.建立基地保护区。不得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

2.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化;加强基地道路建设。

3.建立检验检测体系或依托具有一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加强对基地投入品、基地产品和基地环境的检验检测。

4.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配备相应的条件,实现与宁夏绿色食品网、中国绿色食品网链接,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信息网上查询。

(六)建立监督管理制度

1.基地有专业的人员和队伍负责基地生产档案记录的管理。

2.基地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查。

3.基地内部应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

(七)产业化经营

1.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在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中的组织保障作用。

2.基地、农户应与龙头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协议)。

(八)增加投入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基地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制度。

三、自查验收

在基地建设末期基地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领导、专家,依据《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办法》对各基地单元创建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验收。

第五篇: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XX芦柑、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优质高产芦柑、茶叶种植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行“产加销”联动增值,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消费安全、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实施目标

通过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绿色食品事业全面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过程的控制

1、建立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县、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二是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并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三是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基地范围、基地面积、基地

建设单位、基地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四是建立生产管理档案,统一农户生产档案,统一田间管理记录。

2、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生产资料)管理制度。一是在“五统一”的基础上,各单元基地、农户填写好绿色食品(XX芦柑、茶叶)生产资料卡,建立绿色食品(XX芦柑、茶叶)基地生产农事操作和生产资料档案。二是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三是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3、建立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一是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二是建立乡镇(场)、村、示范户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三是建立示范基地。

4、建立技术培训制度。一是通过培训使基地农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基本掌握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技术要点。二是建立绿色芦柑、茶叶生产资格证制度。对参加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绿色芦柑、茶叶生产资格证。凡未获得绿色芦柑、茶叶生产资格证者,其生产的芦柑、茶叶不得作为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的原料。

5、建立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一是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开展基地环境的保护。不得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建有污染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对基地的污染。三是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

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四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绿色芦柑、茶叶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6、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坚持每年一次的验收检查,经常性地督促基地农户对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二是构建消费监督网。加大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的宣传力度,帮助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芦柑、茶叶),逐步建立由消费者组成的社会监督网。三是建立由相关部门组织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查。四是定期抽检。由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抽检,对生产过程中,抽检不合格者,加以整改或取消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资格。对检测不合格的,不得作为绿色食品(芦柑、茶叶)原料收购。

四、主要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树立绿色生态品牌、建设绿色食品大县,要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为了确保基地建设顺利实施,成立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XX芦柑、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积极引导基地村成立绿色芦柑、茶叶标准化生产协会,搞好基地村绿色芦柑、茶叶种植技术服务和生产服务。

2、培训人才,积极推广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新技术。要制订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技术培训计划,选派示范区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先进农业理念和技术,对于绿色芦柑、茶

叶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科技等部门要优先纳入重点科研和推广计划。建立挂点联系制度,各成员单位、农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联系到各乡镇(场)单元基地,协助和指导各单元基地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建立绿色芦柑、茶叶技术创新体系,依托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合作,加快建立绿色芦柑、茶叶生产及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一批绿色芦柑、茶叶技术创新型的企业。

3、加强服务,促进绿色芦柑、茶叶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原料基地稳定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完善市场网络,建立绿色芦柑、茶叶批发市场,形成贯通城乡、辐射省内外的市场网络。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绿色芦柑、茶叶知名品牌的市场形象,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绿色芦柑、茶叶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绿色芦柑、茶叶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

4、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认真抓好绿色芦柑、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的同时,创新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绿色芦柑、茶叶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作为投资主体,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芦柑、茶叶开发投资机制,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下载依托资源发挥优势 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托资源发挥优势 强势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