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汇报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21:4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汇报》。

第一篇: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汇报

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我就庄浪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县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西麓。全县辖18个乡镇、293个村、1521个社,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总户数9.87万户,总人口43万人。全县共有耕地92万亩,人均2.3亩。境内海拔在1405—2857米之间,年均降雨量547.8毫米,年均气温8.0℃,1月份平均气温-5.5℃,年极端最低气温-23℃,6—8月份平均气温18.9℃,极端最高气温为34.8℃,夏季(5—8)月平均气温17.8℃,年日照时数2179小时,各项生态指标符合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苹果区域布局规划》标准,是全国苹果适生区之一。近年来,我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特色产业,建成以苹果、梨为主的水果基地15.3万亩;全面推行果园标准化管理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严格落实树形改良、物理杀虫、果园生草、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了以阳川、万泉、朱店、水洛为主的4个优质富士苹果生产带和南湖—岳堡大果水晶梨、水洛—良邑黄金梨2个双万亩优质梨生产集中区;建成了西北第二、全省第一家苹果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年生产优质苹果苗木15种200万株;发展果品贮藏营销企业13户,组建成立乡、村果业协会22个,全县果品生产基本实现了“多乡一业、数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2006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11.6万吨,果品总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7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8%。今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目标,严格按照基地创建工作要求,选择有基地规模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好、生态环境优越的阳川、万泉、朱店、水洛4乡镇46个村的10.3万亩苹果生产基地作为创建单元,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服务体系,加强宣传培训,落实标准化措施,全面完成了基地创建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生产管理体系。一是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财政、林业、果业、农牧、环保、工商、质监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庄浪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对创建工作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部署。各相关乡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以县乡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乡村果业协会为骨干,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制定了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管理措施、统一用施肥用药方案的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基地生产、技术推广和营销人员的培训,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与指导,全面落实配方施肥、果实套袋、果园种草、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地技术支持。三是由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牵头,组建县、乡、村三级监管队伍,健全了机构、制度、队伍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加强了对创建工作中的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和档案管理的监督检查。同时,县上先后多次召开动员大会和督查汇报会,下发了《庄浪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考核办法》,明确了奖惩制度,进一步靠实了工作责任。

二、加大技物投入,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基地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按照全面铺开、突出重点的原则,在抓好全县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了阳川、万泉、朱店3乡镇的示范基地建设,每个乡(镇)确定2—3个示范村,每个村确定20—30户为示范户,全县共培育示范户220户。各基地单元通过加大技物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标准化示范园5.41万亩。全县共落实配方施肥6.3万亩,果园种草5600亩,节水灌溉1.7万亩,果实套袋1.9亿枚,合理间作9.8万亩,追施生物微肥3.2万亩,树形改良7.4万亩,推广黑光灯杀虫7600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果园管理整体上水平。其中阳川乡通过落实果实套袋、树体改良、追施生物微肥、物理杀虫等标准化措施,建成了孙王、李咀2处100亩“万元园”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全乡3.3万亩富士苹果园达到了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全乡果实套袋率达97%。万泉镇通过落实增施有机肥料、高效间套、使用无公害农药、铺砂保墒、节水灌溉、树体改良等措施,建成了高邵坪“节灌+瓜菜+果园”的旱作立体苹果生产基地4500亩,带动全镇3万亩苹果园实现了果园管理标准化目标。朱店镇通过组建功能完善的果业协会,建立统一编号的技术管理档案,制定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完善病虫害监控防治体系,全面落实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安装杀虫黑光灯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建成了1162亩“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富士苹果示范基地。水洛镇通过全面落实合理间作、规范整形、果实套袋、疏花疏果等措施,建成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作用强的标准化示范园2100亩。

三、建立管理档案,规范投入品使用。一是制订了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农户操作手册、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并按县、乡(镇)、村统一进行了编号,做到了农户档案齐全、规范。各基地单元严格按照省绿办的统一要求,在乡、村两级基地办制作了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明确了基地范围。对化肥、农药、果袋等农业投入品由基地指定的生产厂家、果业协会、销售网点统一供应。二是严格按照《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国家允许果树使用的农药种类,制定了果品无公害生产农药推荐目录,筛选、推广以农抗120、灭幼脲3号、吡虫啉等为主的一批高效、低残留农药,定期向广大果农公布绿色食品苹果生产禁用的肥料、农药目录。三是由工商、质监、农牧等部门配合,对基地内农资市场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发现违禁化肥、农药等有害化学投入品,立即没收,集中销毁,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先后查处违规投入品案件5起,真正从源头上杜绝了影响果品质量安全的问题。

第二篇: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XX芦柑、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优质高产芦柑、茶叶种植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行“产加销”联动增值,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消费安全、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实施目标

通过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绿色食品事业全面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过程的控制

1、建立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县、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二是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并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三是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基地范围、基地面积、基地

建设单位、基地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四是建立生产管理档案,统一农户生产档案,统一田间管理记录。

2、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生产资料)管理制度。一是在“五统一”的基础上,各单元基地、农户填写好绿色食品(XX芦柑、茶叶)生产资料卡,建立绿色食品(XX芦柑、茶叶)基地生产农事操作和生产资料档案。二是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三是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3、建立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一是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二是建立乡镇(场)、村、示范户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三是建立示范基地。

4、建立技术培训制度。一是通过培训使基地农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基本掌握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技术要点。二是建立绿色芦柑、茶叶生产资格证制度。对参加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绿色芦柑、茶叶生产资格证。凡未获得绿色芦柑、茶叶生产资格证者,其生产的芦柑、茶叶不得作为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的原料。

5、建立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一是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开展基地环境的保护。不得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建有污染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对基地的污染。三是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

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四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绿色芦柑、茶叶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6、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坚持每年一次的验收检查,经常性地督促基地农户对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二是构建消费监督网。加大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的宣传力度,帮助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芦柑、茶叶),逐步建立由消费者组成的社会监督网。三是建立由相关部门组织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查。四是定期抽检。由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抽检,对生产过程中,抽检不合格者,加以整改或取消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资格。对检测不合格的,不得作为绿色食品(芦柑、茶叶)原料收购。

四、主要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树立绿色生态品牌、建设绿色食品大县,要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为了确保基地建设顺利实施,成立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XX芦柑、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积极引导基地村成立绿色芦柑、茶叶标准化生产协会,搞好基地村绿色芦柑、茶叶种植技术服务和生产服务。

2、培训人才,积极推广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新技术。要制订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技术培训计划,选派示范区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先进农业理念和技术,对于绿色芦柑、茶

叶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科技等部门要优先纳入重点科研和推广计划。建立挂点联系制度,各成员单位、农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联系到各乡镇(场)单元基地,协助和指导各单元基地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建立绿色芦柑、茶叶技术创新体系,依托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合作,加快建立绿色芦柑、茶叶生产及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一批绿色芦柑、茶叶技术创新型的企业。

3、加强服务,促进绿色芦柑、茶叶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原料基地稳定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完善市场网络,建立绿色芦柑、茶叶批发市场,形成贯通城乡、辐射省内外的市场网络。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绿色芦柑、茶叶知名品牌的市场形象,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绿色芦柑、茶叶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绿色芦柑、茶叶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

4、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认真抓好绿色芦柑、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的同时,创新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绿色芦柑、茶叶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作为投资主体,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芦柑、茶叶开发投资机制,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第三篇:关于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情况的报告

关于延津县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情况的报告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延津小麦产业,把我县小麦产业从“无公害农产品”上升到“绿色食品”,进一步提升小麦产业化经营水平,拉长小麦产业链条,增加小麦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县政府于2008年11月申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2009年7月正式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第七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县,接到批准创建文件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创建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技术服务、监督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等七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小麦产业化经营,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面完成了创建工作。2010年6月12日,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河南省首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现将我县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地基本情况

我县此次创建的全国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包括丰庄、马庄、魏邱、王楼、司寨、石婆固、僧固、小潭、城关等9个乡(镇)、222个行政村、87156户农户,农业人口27.9万人,基地面积45万亩,其中丰庄镇2.9万亩,马庄乡3.4万亩,魏邱乡8.6万亩,王楼乡3.6万亩,司寨乡7.1万亩,石婆固乡8.5万亩,僧固乡6万亩,小潭乡3.6万亩,城关镇1.3万亩。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乡镇,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经绿色环保评价,合格。非常适宜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

二、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县政府成立了延津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侯海江任组长,副县长赵宏亮,县长助理张利民任副组长,县农业、质监、工商、环保、财政等17个县直单位和9个基地单元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全面负责基地建设的领导工作。基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了5名同志专职从事创建工作,负责基地协调管理。同时,还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和技术攻关小组,县农业局农技、植保、土肥等单位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负责基地生产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及日常工作。涉及的9个乡(镇)也成立 了相应组织,确定专人负责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工作,222个基地村所在的村委会也明确了责任人和技术人员,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二)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基地七大体系

为确保基地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县乡两级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县政府先后拨付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制作标牌、印刷《延津县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使用手册》和技术资料,开展宣传培训等。各乡(镇)也都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宣传、培训、资料印发等活动,有效的促进了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全县还争取到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1 亿元,实施了标准良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植保预警、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池建设、村村通等工程,极大促进了基地七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保护环境,为绿色食品发展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我县清楚的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发展绿色食品的基础”,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基地范围内植树造林,改善生产条件,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和旱涝保收田标准。二是为保证基地生态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县环保部门加强对基地的水、土、气的监测与管理,严禁在基地范围内建设污染企业,保证基地水质、土壤、大气不被工业“三废”污染,为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未出现使用违禁农 业投入品的现象。四是引导农民科学处理使用后的农药包装物,生产基地内乱抛、乱扔的现象明显减少。五是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新型机动施药机械,避免药液“跑、冒、滴、漏”现象,从而净化基地环境。

(四)搞好协作,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制定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县农业部门会同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加大农资市场管理力度,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严肃查处证照不全或违规经营国家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乡(镇)进行重点检查。在9个乡(镇)设立9个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启动了基地农业投入品连锁配送和连锁配送服务。一年来,全县组织集中执法检查4次,各乡(镇)组织执法检查27次,出动执法人员110多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20多家(次),对绿色食品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强化管理,规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我县抓住加强生产基地管理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两个牛鼻子,切实规范了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各项工作。一是制定了《延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基地建设意见》、《基地实施方案》和《基地管理办法》,集中连片地安排基地建设。建立了3个示范乡(镇)、43个示范村和430个示范户。二是统一在基地设置标示牌,绘制了基地分布图、地块分布图,并对基地田块进行统一编号;健全了县、乡(镇)、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基地办制定并发布了《延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技术规程》,编写了技术明白纸和《延津县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使用手册》,发放技术明白纸和《农户使用手册》各8万多份,做到了基地农户每户一张技术明白纸和一本《农户使用手册》。三是在基地推行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管理制度。县基地办组织县土肥站,发放肥料配方卡8万多份,指导基地农户以有机肥为主,全部经过高温无害化处理,根据配方合理施肥;结合良种补贴项目,统一供应良种,品种实行区域化布局;在基地村成立了植保防治服务队,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实行统防统治。县基地办要求基地农户及时、真实地把农时操作记录在《农户使用手册》,并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抽查。2010年,基地良种普及率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率达到100%,统防统治率达到100%。

(六)健全队伍,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 全县建立起了县、乡(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配备农技推广人员220多名,先后对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产业化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基地群众进行了系统培训。聘请河南科技学院、市农业局和县 有关方面的专家成立了技术攻关和指导小组,加强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攻关,不断提高基地科技含量。同时,通过科普赶集、科技下乡、广播会、电视讲座、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形式,广泛宣传绿色食品知识和生产技术,指导农民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种植。一年来,县基地办共举办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培训班80多期,召开电视讲座和广播会260多次,发放技术明白纸和《农户使用手册》各8万多份,培训农民达到9万人次,技术明白纸和手册入户率达到100%,培训入户率达到100%。

(七)培育龙头,提升小麦产业化经营水平

全县在基地创建过程中,坚持推行以“绿色食品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原料基地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为鼓励龙头企业收购、加工绿色食品,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依托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有效的订单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基地的创建,带动了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河南金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延津县克明面业有限公司企业积极进行绿色食品认证,拉长绿色食品小麦产业链条。2009年7月至今,全县共新增绿色食品生产企业3家、产品12个,延津县“绿色小麦—绿色面粉—绿色面粉制品”产业链条已凸显雏形。

(八)宣传推介,培育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一年来,通过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中国绿色食品2009烟台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2009全国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暨农产品加工博览会(驻马店)”等展会,广泛宣传了延津县绿色食品小麦及其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延津小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绿色食品网、新浪网、中国农业推广网、《农民日报》、《河南日报》、《东方今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新乡电视台、新乡农业信息网、延津电视台、延津农业信息网等对延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基地创建及工作进展给予了广泛宣传报道,为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作为中国原粮第一注册品牌的“金粒”牌小麦,因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已成为众多小麦加工企业争夺的原料。目前,全县小麦收购企业达30多家,2010年中粮集团与延津县签订了28.4万亩的订单,每公斤价格比国家托市收购价高0.1元。

三、基地建设工作成效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建立健全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监督管理体系,推广应用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小麦品质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延津小麦各项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创建工作,全县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了“零”的突破,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认证绿色食品小麦10.8万亩,产量5万吨;河南金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认证“六月雨”牌绿色食品面粉7000吨;延津县克明面业有限公司认证绿色食品挂面10个品种,产量1000吨。同时,新乡市新良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新乡云鹤食品有限公司正积极准备认证绿色食品面粉、认证绿色食品水饺、绿色食品春卷,延长了小麦产业化链条,提升了延津县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金粒”牌小麦先后荣获了“新乡市名牌农产品”、“河南名牌农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六月雨”牌绿色食品面粉,“克明”牌绿色食品挂面产品远销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产品供不应求。

(三)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创建工作,建立起了省市农业专家、县技术指导小组、6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村技术员的县、乡(镇)、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聘请了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杨胜利研究员、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担任小麦技术顾问,结合科技示范入户项目、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现了每户都有农技人员跟踪指导服务。同时,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紧密合作,完成了《绿色食品 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DB4107/T143-2009)制定工作,为延津县绿色食品小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全县通过推广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2010年绿色食品小麦种植面积45万亩,平均亩产453公斤,总产20385万公斤,总产值41585.4万元,比上年实现农民增收4649.4万元,龙头企业增效200万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强的带动作用。

四、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投入,不断的完善,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大力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和技术,深入扎实开展“绿色食品生产进农户”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水平。

(二)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快延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

(三)加大生产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用于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科研、技术推广。

(四)大力扶持产业龙头,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行订单生产。调动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抓好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

总之,通过努力,我县的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在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但是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基地规范运作和管理等方面还需不断探索。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一步强化措施,扎实工作,推动全县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延津县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灵武市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灵武市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建设管理办法

为了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和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根据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地创建目标原则

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以促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基地建设要做到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及项目的有机结合。

二、基地建设办法

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基地建设原则上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基地建设应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基地创建按照以下八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

1.市人民政府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基地建设工作。

2.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基地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基地办),负责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并具体承担基地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基地办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具体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3.基地各有关乡(镇)、村应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4.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

1.基地办统一负责基地生产管理。基地建立市、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市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有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2.基地办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操作规程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基地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

3.基地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基地范围、基地面积、基地建设单位、基地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

4.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统一的农户档案制度,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农户档案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基地办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并下发到农户。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等。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1.建立基地用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2.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3.有条件的基地应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

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基地办组织力量对基地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

(四)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

1.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

2.根据需要配备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推广网,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

3.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各有关领导、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营销人员培训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4.组织基地农户学习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保证每个农户至少有一名基本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的人。

(五)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1.建立基地保护区。不得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

2.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化;加强基地道路建设。

3.建立检验检测体系或依托具有一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加强对基地投入品、基地产品和基地环境的检验检测。

4.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配备相应的条件,实现与宁夏绿色食品网、中国绿色食品网链接,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信息网上查询。

(六)建立监督管理制度

1.基地有专业的人员和队伍负责基地生产档案记录的管理。

2.基地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查。

3.基地内部应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

(七)产业化经营

1.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在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中的组织保障作用。

2.基地、农户应与龙头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协议)。

(八)增加投入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基地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制度。

三、自查验收

在基地建设末期基地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领导、专家,依据《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办法》对各基地单元创建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验收。

第五篇: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

一、基本条件

1、基地所在县级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费保证。

2、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

3、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4、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

二、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

基地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多的系统工程。县级政府应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基地工作。

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并具体承担基地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基地办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基地各有关乡(镇)、村应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三、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基地统一负责基地生产管理。

基地应建立县、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有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基地办应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操作规程要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

基地应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

四、建立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

1、建立统一的农户档案制度,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

2、农户档案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基地办应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并下发到农户。

3、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等。

4、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应在产品出售后10日内提交基地办存档,并完整保存三年。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1、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农业投入品目录。

2、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3、有条件的基地应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

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基地办要组织力量对基地 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

下载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汇报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汇报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