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复习课教案
《马说》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并掌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文言文复习规律,对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能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字、词、句意,并理解文章内容
三、教学难点:在了解背影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好开放创新题,并认识到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检测卷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语: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这节课,我们就以《马说》一课的复习,一起来探讨文言文复习的规律。文言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言文阅读都考察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指生朗读
知己知彼
文言文阅读的考试内容
v掌握文学常识
v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v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v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v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挑战第一关看谁一马当先你真的了解韩愈吗?
要深刻了解作品内容,须先了解作者。关于韩愈,你知多少?
1、出示内容如下:指生读
《马说》的作者,字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故又称代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是“”之一。本文选自《》。他与柳宗元并称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韩愈早孤,由兄嫂抚养成人,他自幼刻苦好学,知识渊博,他写的散文笔力雄健,流畅明快,成就很高,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曾学其作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初春小雨》等
2、释题并明确体裁:说得不错,再深入了解一下,周敦颐 《爱莲说》 柳宗元 《捕蛇者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挑战第二关喜看万马奔腾背诵全文
师:同学们,鼓足士气,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关,每一位同学都很出色,要坚信:站起来你就是风景!
生快速背诵课文,师巡视之后检查背诵情况分别找男女生各一名来背:师:首先请大家快速背诵课文
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师:谁来背?
(带头鼓掌)男同学这么优秀,女同学自然不甘示弱,来一个?
挑战第三关看我快马加鞭这些知识点你掌握了吗?
1、生默看注释一遍;师:同桌之间口头互测重点词、句。挑选你认为考试中最容易考的。开始!
2、针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质疑(勇敢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3、师出示检测题:解释划线词,学生快速抢答规则:师读题,说开始,再答题
A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食马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师强调:通假字最爱考,写清同谁最重要
B组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真无马邪
④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⑤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⑦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强调:一词多义,不同意思要分清
C组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名马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三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
D组词类活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名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师强调:结合句子理解最重要
E组重点词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4、复习重点词语,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老师“招你一招”——巧做知识卡片
通假字勤整理,一词多义要分清古今异义巧归纳,词类活用记心中
不管复习哪一课,只要你精心制作知识卡片,定会有所收获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开始啊!
挑战第四关一路马不停蹄理解翻译重点语句
1、我出你译,男女生擂台赛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句子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要注意特殊的句式、特殊的语序、省略的成份。
2、男女生闪亮登场,真让我大开眼界,思考什么样的句子最爱考?
(1)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
(2)运用修辞之句(如排比、对偶等);
(3)含有重点词语的(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4)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在复习备考中,只要你用心,有针对性地复习,定会成为中考的赢家
挑战第五关不要走马观花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要表达的见解与他所处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指生回答师补充介绍背景: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丞宰相请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在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写下《马说》一文。
思考题: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全文共三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③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采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④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见解?
师引导明确: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法是一致的反映了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赏识、重用的社会现实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挑战第六关发扬龙马精神各抒己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你认为呢?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积累拓展任你天马行空你能说出多少关于“马”的成语
(六)结束语:中考在即,同学们争分夺秒,快马加鞭。衷心祝愿同学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暂时落后的同学更要马不停蹄,全力以赴,厚积薄发,敢当黑马!
6、怎样复习更有效?老师“送你一把金钥匙”
牢记重点字词句,夯实基础别小视,温习作者及背景,促进理解巧联系,复习中心和写法,篇篇归纳和整理,拓展延伸巧作答,言之成理有新意,瞄准中考要精练,提高能力拿第一
(五)中考试题选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分)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围绕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简要说说你的想法(2分)
这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怀才不遇何所惧,把握机会创奇迹
少年须展凌云志,马不扬鞭自奋蹄
愿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板书设计:
伯乐 人才
马说 千里马 知贤识才的人 托物寓意
韩愈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第二篇:《马说》复习教案
《马说》复习教案
一课时 主备人:寇恒香 授课人:寇恒香
复习目的: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复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2、理解文章的寓意 复习准备:
完成《马说》练习。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作者简介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韩愈生平大事年表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一方面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外,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这是韩愈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二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呤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尤其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韩愈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三、字词积累。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辱,受屈辱
③、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a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⑨、是:这样,指示代词。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⑿、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本意马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⒃、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⒅、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⒆、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关于“马”的成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铁马金戈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天粟马角 铜围铁马 乌白马角 舞刀跃马 五花杀马 文君司马 万马奔腾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马角 乌焉成马 问羊知马 洗兵牧马 选兵秣马 悬兵束马 香车宝马 鲜车健马 鲜车怒马 悬车束马 下马冯妇 下马看花 系马埋轮 下马威 信马由缰 休牛归马 休牛散马 效犬马力 朽索驭马 悬崖勒马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心猿意马 以渴服马 以鹿为马 饮马长江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一马平川 衣马轻肥 倚马千言 倚马七纸 饮马投钱 跃马弯弓 野马无缰
以毛相马 意马心猿 一马一鞍 跃马扬鞭 玉堂金马, 心猿意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燕昭好马 招兵买马 枕戈汗马 止戈散马 獐麇马鹿 招军买马 指鹿为马 指鹿作马 走马到任 阵马风樯 走马赴任 走马观花 仗马寒蝉 走马看花 走马上任 竹马之交 走马章台 竹马之友 蛛丝马迹 驽马十驾 驽马十舍 牛溲马勃 牛溲马渤 牛头不对马面
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马面 牛童马走 拿下马来 匹马单枪 单枪匹马 匹马当先 跑马观花 拍马溜须 盘马弯弓 匹马一麾 匹马只轮 千兵万马 骑曹不记马 乞儿马医 秋高马肥 千军万马 犬马恋主 裘马轻肥 裘马轻狂 裘马清狂 裘马声色 求马唐肆 骑马寻马 雀马鱼龙 求马于唐市 求马于唐肆 犬马之报 犬马之诚 犬马之疾 犬马之决 犬马之劳 犬马之力 犬马之恋 骑马找马 青梅竹马 犬马之年 犬马之养 敲牛宰马 轻裘肥马 青丝白马
青衫司马 墙头马上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权移马鹿 人欢马叫 人仰马翻
人荒马乱 人喊马嘶 人困马乏 戎马仓皇 戎马劻勷 戎马倥偬 戎马倥偬 戎马生郊 戎马生涯 软裘快马 人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语马嘶 束兵秣马 士饱马腾
素车白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神龙马壮 驷马不追 司马称好 四马攒蹄 死马当活马医 驷马高车 驷马高盖 驷马高门 杀马毁车 食马留肝 驷马莫追 驷马难追 司马牛之叹 司马青衫 善马熟人 失马塞翁 三马同槽 束马悬车 束马县车 驷马轩车 散马休牛 率马以骥 驷马仰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 射人先射马 声色狗马 素丝良马 声色犬马 识途老马 识涂老马 塞翁得马 塞翁失马
襟裾马牛 裾马襟牛 金马玉堂 仅容旋马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六、文章解读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 “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七、课本小结。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 “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八、常考试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九、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十、相关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 “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十一、布置作业:
整理并熟背《马说》试卷。板书:
马说
有伯乐有千里马(正面)发现人才
无伯乐无千里马 辱、死(反面)埋没人才
一食尽粟一石 行千里(正面)施展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 难行千里(反面)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鸣之„(排比)封建统治者
执策临之:天下无马 不识人才
其真„„?其真„„!(反问)摧残人才
第三篇: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
《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主题:《马说》 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计者:郭兴华
审核者: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单位:巩义市米河镇第一初级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内容。注重积累和感悟。2.识记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
3.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4.理解并翻译文章的句子。
5.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6.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7.背诵优秀诗文50篇。
(2)近三年河南省中考文言文考 点及题型设置:
1、解释加点实词(2词,2分,填空或选择)
2、翻译句子(一句,2分,简答)
3、内容概括及理解(2分,简答)
4、拓展探究题(4分,课内外比较探究)(3)教材分析
本文近2016年中招以比较阅读形式考查过。名家名篇,篇幅较短,本课考点有: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拓展延伸题、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积累巩固、重点理解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文章所表达的观点。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于浅显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掌握一些文学文化常识,但我校学生生源不是太好,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八年级所学知识遗忘严重,因此,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很有必要,然后内容理解,拓展提升。
复习目标:
l、通过自由复习,以提问检测的形式背诵课文,识记文化常识和文言文基础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及本文写作方法,能说出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
3、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并体会作者在文中寄予的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环节,一是积累文化常识,包括“说”的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回顾。环节二,包括课文背诵、字音、词意句子翻译。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回答问的准确度来评价学生对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和文言实词与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的熟练程度。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三个活动,从句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再到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检测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3、针对目标三,设计了课外文言语段的比较阅读。通过课内外比较分析,检测学生对课文深层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复习过程:
环节一:文学常识积累:
师生一起回顾“说”有关文体知识和用闯关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相关情况的掌握。环节二:背诵课文,识记文言词句。
1、读准字音(评价学生对文言文字音掌握情况)
2、背诵课文(评价学生的课文背诵)
3、重点词语解释
4、一词多义
5、通假字
6、重点句子翻译
(评价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环节三:理解文章内容
1、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是哪几句?
(通过这几个句子的理解,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程度。)
2、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问题:作者借 “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把握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明确这种写法叫托物寓意。)
3、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
问题一: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问题二: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学生活动: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更深一步理解文章。)环节四:拓展阅读
这一环节,考查学生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综合分析概括能力。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活动一: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选文大意。学生研读文本,然后小组交流、探讨。提醒学生疏通文意时,注意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活动二: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选文与课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评价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寓意。
活动三:小组合作概括选文这个故事的主题,把握寓意。作业设计(课后使用):
1、积累有关“马”的成语。
2、积累有关“马”的诗句
第四篇:推门课教案《马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吗?
生:从前有一个很会相马的人,人们都叫他伯乐,有一次他在太行山上看到有一匹良马拖着盐正在爬上半山腰,但这些盐实在是太沉重了,这匹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非常吃力,爬不上去了。伯乐非常爱马,他发现这是一匹良马,所以他非常心痛,于是他走上前去抚着这匹马的背哭泣,并且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马背上。这匹马因为受到他的理解,非常感动,所以马觉得他遇到了知己,仰天长啸。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千里马的文章《马说》。师:大家知道这个“说”是什么意思吗?大家学过类似的文章吗?学过哪些? 生(齐声):《爱莲说》。师:这个“说”是什么样的体裁?(生自由回答)
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议论文、杂文,是不是?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发表见解,表达一种观点。形式活泼,也富有文采。
师:那,这个题目应该重读“马“字还是“说”字呢?来,大家自己试读一下。(生试读,偶有发笑者,心有所悟的样子)生:重读“说”字。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就“马“发表见解,或看法。
师:好,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看韩愈借“马“发表了什么样的见解。这篇文章,我准备采取“诵读,积累”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解读。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接下来我想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生读课文】
师:诵读的第一要求是:读准。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谁能帮刚才读的同学订正一下字音?
(生评价指正)你是一只优秀的啄木鸟。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读,并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读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生朗读)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
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 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
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 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 那就不好听了。再来,“策之⋯⋯” 读──(生齐读)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 一点劲也没有,(生笑)再来。“呜呼” 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生笑)“策之⋯⋯” 读──(生齐读)师:这就可以了。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生准备)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
(三个同学上台,分别读第一、二、三段)
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 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 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大屏幕显示)。“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 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指囚犯。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两个“其” 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 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那么“马说” 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 的“之”,这一个“之” 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 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 就有“强调的意味”。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 的“以” 字,这个“以” 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但没有解释“以”。“以” 在这里作“因为” 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 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 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的“是”,应作“这” 讲。“且欲与常马等” 中的“等” 是“相同,一样” 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安”,“怎么” 的意思。第二步是辨析积累(大屏幕显示)。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 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
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学生画圈连线)
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生:“食(shí)” 和“食(sì)”,第一个是“吃” 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 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
生:“不以千里称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前一个“以” 的含义是“因为”,后一个“以” 是“按照” 的意思。
师:两个“以” 不同,这是第二组。
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
师:好!三组了,还有没有? 生:“策之不以其道” 和“执策而临之”,第一个“策” 是“鞭打” 的意思,第二个“策” 是“鞭子” 的意思。
师:四组了,还有!
生:“安求其能千里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其” 不同,第一个“其”指的是“也许,可能”,第二个“其” 指的是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师:这里要注意一下,“安求其能千里也” 中的“其” 还是指的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你再考虑一下。生:“故虽有名马” 和“虽有千里之能” 的两个“虽”,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第二个是“即使” 的意思。
师:“虽然” 和“即使” 都可以翻译成“即使”,这两个词的词义可以说是一样的。好,再来!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代千里马”。
师:两个“之” 不同,请坐。
生:“千里马常有” 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的“常” 不同。
师:大家看,又是一组!还有!老师给你们提示一组。“而伯乐不常有” 的“而” 是“然而”,“执策而临之” 中的“而” 则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这两个“而” 也是不同的。还有一组。“千里之能” 的“能” 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的“能” 不同。前一个“能”指的是“能耐”,后一个则是“能够” 的意思。你们看,我们通过这种辨析词义的活动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反之,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相同的词。它的方法就是两两相比,甚至三个相比,四个相比。大家看课后练习的设计,就是这样比出来的。因此你们熟悉了这个操作方法之后呢,自己也就可以编练习了,就能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好,这就叫“辨析积累”。第三,翻译积累(大屏幕显示)。自己现在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不要读,把它讲成白话文。好,开始讲。(学生开始译说)
师:下面我想请三名同学来说,每人说一段。
师:好,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看韩愈借“马“发表了什么样的见解。
第五篇:23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
《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2课时)复习目标:
1、积累韩愈及“说”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中的《杂说》,作者:,字:,河南河阳人,代 家,“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你还学过 写的《 》。答案:韩愈文选 韩愈 退之 唐 文学 周敦颐 爱莲说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祗辱于()骈()死于槽lì()之间 其真无马邪()一食()或尽sù()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答案:zhǐ pián 枥 yé shí 粟 dàn sì sì xiàn 重点字词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食之不能尽其材()()..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执策而临之()()..
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故虽有名马()()..答案:
1、通“只”;
2、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槽;
3、吃;有时;
4、尚且;同样;
5、怎么;
6、鞭打;方法;
7、喂养;同“才”,才能;
8、通晓;意思;
9、马鞭;面对;
10、难道,表反问语气;恐怕;表推测语气;
11、所以;即使; 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
1、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3、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4、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5、鞭打马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6、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译为:
2、不能尽其材 通,译为:
3、其真无马邪
通,译为:
4、才美不外见 通,译为: 答案:
1、“食”同“饲”,sì 喂。
2、“材”同“才”,cái 才能。
3、“见”同“现”,xiàn 表现,显现。
4、“邪”同“耶”,yé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2、策之不以其道
3、食不饱,力不足
答案:
1、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2、策:名词作动词,译为:用鞭子打
3、食:名词作动词,译为:吃 一词多义
1、故:故虽有名马()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称:不以千里称也()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4、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或以为死()《陈涉世家》
5、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6、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目似瞑,意暇甚()《狼》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宾客意少舒()《口技》
8、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9、道:策之不以其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其如土石何?()
11、之: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何陋之有()《陋室铭》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答案:
1、所以;特意;原因;旧、原来
2、著称;相称、相当;
3、吃;通“饲”,喂养
4、有时;或许;有人;
5、用鞭子打;马鞭;记录;
6、怎么;安稳;
7、意思;情趣;神情;内容;心情;
8、况且;将近;况且;
9、方法;道路;仁政;
10、代词,千里马;难道,表反问语气;恐怕,表推测语气;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11、代词,千里马;无意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动词,到 古今异义词
1、是马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
1、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性动词,是;
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稳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译为: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这马。
2、定语后置句式: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者。译为:日行千里的马。理解性默写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3、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4、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写千里马痛苦遭遇的句子是: 答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其真不知马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乐: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四)中考链接(2009年)黑龙江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D.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答案:
1、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2、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3、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4、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009年)沈阳市
(一)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3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1)或:(2)等:(3)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其真无马邪?
3.下文选编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阅读后回答问题。(12分)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⑦而去。【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ì):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若寡人国小也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B.使守南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D.则道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②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4)选文中威王和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1)有时(2)等同,一样(3)同“才”,才华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1)C(2)①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的明珠不一样。②魏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
(3)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4)魏王:宝物,或答宝珠、有宝珠的车亦可;威王:人才,或答贤臣(答全具体人名亦可)【参考译文】 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寡人的国家这样小,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颗,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寡人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镇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戒备盗贼,结果就道不拾遗。这些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心中惭愧,败兴离去。(2009年)巴彦淖尔市 阅读《马说》,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4.翻译(6分)①执策而临之
【译句】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句】 答案:
1、B
2、D
3、D
4、(6分).①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2分,重点词为“策”“临”)②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至11题。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答: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答案:
1、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 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3、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 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2006年)曲靖市
(一)[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 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⑤唱言:高声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2、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4、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5、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
答案:
(一)1、(1)即使(2)等同(3)擅长(4)都
2、(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
(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3、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任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4、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1分)
5、×××: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述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直至满分)(2006年)成都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1~3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 称 : 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 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之:.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以:.策之不以其道 成 , 将以攻宋
D.于: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 分)译文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 分)译文 : 1.D(“ 策 ” 应为 “ 用鞭子抽打 ”)
2.B(A 项前 “ 而 ” 为 “ 可是 ” 之意 , 后者为顺接连词 “ 就 ” 之 意 ;B 项均为结构助词 “ 的 ”;C 项前 “ 以 ” 为 “ 按照 ” 之意 , 后为 “ 用 ” 之意 ;D 项前 “ 于 ” 为 “ 在 ”, 后为 “ 与 ” 之意)3.D(与原文意思不合 , 应为 “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4.(4 分)(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食 ” 意思的得 1 分)(2)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或 “ 通晓 ”“ 懂得 ”)它的意思。(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材”“通” 意思的各计 0.5 分)(2005年)广西桂林市
阅读《马说》一文,完成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分)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2分)4.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3分)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答案:
1、① “食” 通 “饲”,意思: 通喂养(1分)② “见” 通 “现”,意义:表现(1分)
2、C
3、译文: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策、道、食、材”均译正确,且句子通顺者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
4、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策之以其道,食之能
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但须突出“知人善用”之煮2分)。
5、答: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