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企业的文化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企业与社会》课程考核论文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时间成绩
论企业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企业文化是另一种社会生产力,它的发展对社会的主流思想有着间接的引导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社会发展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软实力。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企业内的群体对外界普遍的认知和态度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一种规范。这种规范渐渐演变成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企业文化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将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除此之外企业文化还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1、思想方面
企业核心思想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对企业的长期生存与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思想,是企业在漫长的经营岁月里沉淀下来的思想的精华,它深深融入企业的潜意识中,并形成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等精神文化。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有了良好的思想做保障才能有积极运转的工作力。企业的员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有了良好的思想素质,就会带动社会上的劳动人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对行动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优秀的核心思想就像一个能量场,渗透到企业的目标、战略、策略、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每个产品、企业的外部环境上,包括顾客和竞争对手,都在社会文化浪潮中树立起一面旗帜,发挥更深远的影响力。
1991年5月,在滔滔黄浦江畔,中国太平洋保险扬帆起航,成为国内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成立之初,作为交通银行全资控股的保险公司,沿袭了交行“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工作效率、一流的公司信誉”的公司宗旨。1997年,经公司董事会讨论通过,确立了“诚信、创新、敬业、奋进”的企业精神,并将“诚信”列为企业精神之首。2003年,公司将“诚信天下,稳健一生”定为企业核心价值观。2007年初,为适应公司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公司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新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在继承原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追求卓越”四个字,在2007年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这3句话、12个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诚信为本,是公司竞争取胜的坚实基础;稳健为体,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卓越为魂,是公司持之以恒的长期目标——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完善,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导层的战略眼光,也是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华彩篇章。
太平洋公司的成功无疑唤醒了我们对企业软实力的关注。强化软实力不仅是提升企业综
合实力的关键,更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太平洋公司的例子告诉我们,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也是能够带领我们社会走向繁荣的强国之路。
2、个性化特征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一员,企业理念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而且还通过它所塑造出来的员工,对社会产生间接影响。企业理念也要有企业的个性化特征。企业理念的个性化特征的形成也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过程,其个性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对共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并在共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企业理念的优劣,不仅在于其是否具有个性化特征,更在于其是否便于实行。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认同也很重要。每一个企业都希望在社会上有一个好的口碑,其决定性因素就在于其理念是否符合公众对它的期待,以及企业是否真心实意去落实。不同企业的特点和个性,也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所以,从此意义上说,企业精神的个性化特征又来源于对企业个性化特点的提炼和概括。
日本丰田以其独特的组织语言获得了特殊的不可复制的成功,那便是丰田方式。丰田方式是指精益生产,杜绝浪费。有了这样独特的风向指标,企业的发展就登上了新的台阶。这样的企业文化既是个性化的企业文化也是统一性的企业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再有就是企业理念的优劣,不仅在于其是否具有个性化特征,更在于其是否便于实行。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认同也很重要。每一个企业都希望在社会上有一个好的口碑,其决定性因素就在于其理念是否符合公众对它的期待,以及企业是否真心实意去落实。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另一种生产力,指引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影响这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主流文化对社会有着间接的引导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并不断的推动其发展壮大,才能对社会的主流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论企业文化发展
论企业文化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可见文化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不仅为全社会今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的文化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品牌要靠文化来宣传,企业信誉要靠文化来传播,企业的形像要靠文化来塑造。
一、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长存发展的重要基石。现在许多企业文化意识薄弱,部分只做表面文章,整体削弱了企业文化意识。此外,绝大部分企业文化缺乏人文精神,不能以人为本,只注重事物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把人力资源和培养人才放在了最底层,这样企业就失去了后备力量和永葆生机的持续力。
二、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现状,加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及相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必然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将涉及到文化、人文情怀、企业发展战略、创新等领域。
1、传统优良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创新文化的和谐共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的变化,传统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创新企业文化及外国文化出现了脱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思想和现代创新文化的冲突,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同时在嫁接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对两者进行较好的融合,两者和谐共生。
2、人文情怀和生态观念的良好结合。
企业文化离不开人和环境对其进行的塑造和磨练,而人这个要素更多的在人文情怀方面得以体现,环境要素则暗指生态观念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和意义,这两者的良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契合。企业文化不仅要注入了人文情怀也要考虑自然生态因素,两者的良好结合会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这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过程。
3、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的较好适应。
面对激烈的国际环境带来的风险性和挑战性,企业必须改变或提出新发展战略目标。故正确处理好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这两者的关系,使其较好的适
1应和磨合,从实际出发,加强企业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使原有企业文化得到补充和发展。
4、与时俱进与创新思维的永久链接。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来获得与时代及整个文化的链接,只用拓展企业创新思维及提高学习能力,并使其较好的连接,企业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凝聚力
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不仅要打品牌,更要尊重人才,激活人本文化氛围,培育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决策层必须负起责任
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决策者是企业的核心,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起主要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领导的模范行为对员工起着示范作用,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断增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3、加大企业党建,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必须依靠党组织,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总结
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企业应结合自身历史及现有企业文化理念,从实际出发并沿着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走下去,能够从容应对企业文化中出现的突发现状和问题,这将对构建整个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的社会影响
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的社会影响
旅游的发展对区域的经济增长拥有巨大的贡献,也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然,旅游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着区域社会的发展。但是,事物的发展都带有两面性,旅游的发展不仅给区域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对区域的开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就以哈尔滨为例,为了吸引游客,引进资金,当地政府会加大投入和力度,来建设和修善一些景区和美化环境,还会在道路、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改善,哈尔滨这些年的建设很不错,地铁马上就要投入运行了。这当然是好事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旅客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旅客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而经常能看到旅客破坏环境的现象,每年冰雪节开幕后,总有人在观看的同时损坏冰雕、冰灯,还有些人不注重环保,乱扔垃圾等现象随处可见。近年来,因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颇多的,举办露营的地方土壤招破坏,农家乐等地方植物招踩踏,植物园等观赏到地方植物招采摘,举办水上运动的地方水体招污染等等现在,可见旅客的素质亟需提升。
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当地人民思想的开拓和提升,但同时可能使一些不好的思想观念传入,影响当地人原本的淳朴。以肇庆曾村为例,暑假的时候我们在那里支教,能深深的感受到由于旅客人数的增加,通过与旅客的交流学习,曾村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更加开阔,他们变得更加与时俱进,懂得利用互联网直接与超市等合作,及时批量销售自己的商品,懂得利用淘宝等手段进行零售,以及适合城市旅客愉快休闲需要,开通直通车让他们进来举办农家乐等等。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完全是依靠自己到市场去卖,等外面商铺进行收购,有时候就不得不亏本,所以旅游的发展确实开阔了他们的思想观念,融入互联网时代。但与此同时,曾有一部分曾村的村民也变得更加追逐金钱,由于游客增加,人手不够,他们选择让他们的孩子帮助其举办农家乐、引导旅客,让孩子放弃学业。此外,还有些孩子因为文化程度不够,跟旅客学起了脏话,出口成“脏”,甚至还引以为荣,从这个角度上看,旅游的发展也确实对使有些当地人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淳朴,变得更加物质化了。
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但也可能出现文化交流与借鉴之间的不平等。就以云南为例,旅游对于云南这个区域来说,无疑是最温和地能够促进旅游者和云南当地居民更多更深入进行接触和沟通的方式,不仅有助于云南当地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利益交往,还有助于双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但是,由于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会出现文化上的强弱差别,强势一些的文化可能会施加一些自己文化中的观念、价值观等给弱势一些的文化,使得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之间不对等。云南本来是一个较为粗犷豪放的民族,但由于渐渐被同化了,渐渐失去了性格中粗犷豪放的特点。现在我们去云南旅游时,很难再感受到当地人性格中粗犷豪放的特点,和他们交流相处与和我们身边的人交流相处,感觉不到太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一些旅游的景区,这种感受就更加明显了,失去了当地本来的特点和感觉。
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客对于文化古迹的认识,但由于开发的不够合理,也导致了文化古迹的破坏。就已莫高窟为例,相信很多人之前都对莫高窟没有太多的认识,但在莫高窟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后,人们逐渐对这个地方区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有著名的专家开始研究,连教科书也有了相关介绍,这在是人们对莫高窟有更高更深入的了解到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想前往莫高窟的欲望。但由于地区一开始的规划不合理,使得莫高窟的文化古迹遭到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一些壁画、雕塑之类的。由于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湿度就高,再加上众多游客呼吸作用所带来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贵的壁画和雕像的腐蚀速度。另外,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指印,也会使得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而且由于旅客众多,相互拥挤,也对文化古迹是破坏产生了威胁。现如今莫高窟已经对这个现象加以关注,采取措施对文化古迹加以保护,但仍有一些地区对于文化古迹的保护措施不到位。
旅游的发展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提起广西桂林,相信很多人都并不陌生吧,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很多人都想一睹桂林山水的美景。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桂林相关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给桂林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和岗位,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使桂林逐渐发展起来了。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提起这个自治区,除了桂林,你又能知道多少,又去过广西的其他地方吗?因此,旅游的发展也使广西的发展非常的不平衡,由于旅客去广西一般待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很难深入的了解广西的文化,也很少再去广西其他地区走走看看,所以广西其他地方普遍没有像桂林发展的这么好。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旅游的发展给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当然我们要承认旅游发展给趋于带来的更多是积极的影响,但其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引导和管理,才能逐渐改善。
第四篇:论街道办事处权能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论街道办事处权能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汕头大学公共管理学系,周昌勇,515063)
摘 要: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直接联系社会及其民众,其权能演变反映国家治理理念与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和治理模式。街道权能的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决定整个国家政权体系的效能和社会整合能力,并对社会变迁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街办事处道发展为线索,就街道权能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权能演变,社会影响
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它是城市的基层政权组织,是政府与社会及其民众联系的桥梁、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站,是党和政府的形象窗口。在城市社区,街道办事处是政治权力的枢纽,从根本上制约着社区政治生活。街道办事处权能的演变直接体现党和政府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的能力建设和社会调控体制的变革,对我国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街道权能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于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进城市社会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街道办事处权能的历史演变
(一)建国前后至文革前:街道办事处的建立与权能设置
街道办事处是在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与“单位制”相并存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并进驻的城市中,国民党政权以及包括保甲制度在内的各种组织制度和组织方式先后被摧毁,我们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如何将人民组织起来,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以保持新生的政权和社会的正常运转。为此,新生的政权首先“将全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建立了“单位体制”。对大量存在的未能进入工厂矿山、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无法纳入“单位体制”的无组织的街道居民则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由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将居民组织起来。基于此,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得以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根据和组织形式,各城市的市政当局各行其是,街道办事处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在1954年以前,全国各城市的街道组织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设街政府,为城市基层政权,如武汉市、大连市、郑州市、太原市、兰州市、西宁市;二是设街公所或街道办事处,为市或市辖区的派出机构,如上海市、天津市,以及江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的一些城市;三是“警政合一”,在公安派出所内设行政干事或民政工作组,承担有关工作,如北京市、重庆市、成都市。①当时由于“单位体制”的强大社会功能,街道办事处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城市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而存在。街道办事处建立之初不设立科室,只设主任一人,干事若干人,其职能比较单一,其主要工作是负责民政和户籍管理。
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法律形式统一并确定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的性质、任务、作用。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城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其职能包括:一是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宜;二是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三是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街道办事处设专职干部3-7人,其中包括妇女干部1人。《条①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1:86-87
例》颁布后,1955年全国各城市都普遍建立健全了街道办事处组织。
由于“单位体制”和街道办事处同时并存,并且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单位体制” 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单位体制”日益向街区扩展,形成了单位社会。街道办事处的地位越来越削弱,逐渐演变成“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组织。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街道办事处曾一度被“人民公社”所取代。①
1958年至1960年,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建立598个城市人们公社,大多数人民公社建立在街道层面,少数建在区一级。街道管辖范围扩大,并且实行公社党委领导下的“党政一家”、“政社一家”的管理体制,成为市、区以下的一级政权组织,实际上取代了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组织社会生成协作,发展社办企业和集体生活福利事业。有的地方,还撤消了居民委员会,以公社派出的“街道工作队”代行工作。②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街道权能的嬗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地街道办事处相继被造反派夺权。1968年,街道办事处被改名为“街道革命委员会”,并建立街道党委,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以上海五里桥街道办事处为例,1967年12月五里桥街道办事处被造反派夺权,街道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街道设革命委员会,其工作由对居民事务和经济事务的管理转向开展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如斗批改、大批判等,以及动员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这个时期街道的权力完全集中在革命委员会手中,行政建设完全停滞。③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混乱,许多市、区政府处于瘫痪状态,街道权能在这个时期急遽膨胀。当时,街道革命委员会下设政治组、居民组、企事业组、文教卫生组、人防办公室、查抄办公室等,统管党、政、财、文大权,权力范围空前扩大。其主要认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其次是:动员居民到农村落户和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负责民兵训练和征兵;处理查抄物资和组织生产管理与服务工作。④街道革命委员会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其主要工作便是搞外调、抓清队、查户口。
3、改革开放后:街道权能的扩展
1978年,文革结束,随之而来的拨乱反正对基层政权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撤销“街道革命委员会”,恢复街道办事处。1979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重新确立了街道办事处的性质。1980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重新公布了1954年颁布的《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再次明确街道办事处是市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街道党委、街道办事处、街道生产服务分离,统一由民政部管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单位体制”仍然主导整个社会,加之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在街道办事处设有派出机构:“五所一院一场”――即工商所、粮管所、房管所、派出所、环卫所、卫生院和菜场。这些机构受直接区政府领导,因此街道内事务被“条块化”,街道办事处处于“边脚料”的地位,只是做些辅助的工作,如宣传、动员和协助工商税务人员进行检查等等。
在“单位体制”还没有松动的情况下,街道的机构设置相对简单,其权限也十分有限,这与街道所能控制的资源是匹配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种情况有了新的发展。由单位控制下的社会结构正在向社区回归。街道办事处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职能权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1954年颁布的《条例》中规定每个街道办事处设主任1人,干事若干,必要时可设副主任1人,整个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一般在3-7人,街道下一般不设职能机构。其工作①②夏建中《城市社区基层社会管理的组织变革及其主要原因-建造新的城市社会管理和控制模式》,江苏社会科学,2002 第2期,③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战略与管理,1997 第4期
④陈家喜 刘军《街道办事处:历史变迁与改革趋向》,城市问题,2002 第6期
权能主要是三项: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的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然而,这种状况随着城市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单位体制的松动,大量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向街道社区转移。80年代中期,根据部分城市的调查结果,天津市各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任务己经拓展到了30多个方面,100余项之多。北京市部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任务有120-140多项。杭州、西安市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约70-80项。①由于街道权能的扩展,街道机构和人员编制也迅速膨胀,1980年代一般为40人左右,现在则远远超过了这一数目。据统计,工作人员在50-180人的街道办事处最多。机构设置上:街道党委(或工委),由书记、副书记组成,下设组织科、宣传科(精神文明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办公室、团委、妇联、工会、武装部和老干部办公室等部门;街道办事处,由主任和副主任组成,下设行政办公室、民政科、居民科、城建科、司法科、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服务办公室、文教科、计划生育办公室、财务科等;有些街道还管理其下属企业,如街道联社、劳动服务公司、街道福利等企业。
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大量工人下岗,使社会矛盾复杂化,街道办事处实际上起到了社会调和的作用。街道权能的急遽扩展,使其成为“社区总理”。但笔者在做调研时发现,街道所拥有的权力资源与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相匹配,责任甚于权力,往往使街道行政效率十分底下。基于此,1990年代中期后,在全国范围内作出了对街道办事处权能重构的探索,形成了街道办事处的四种权能模式:即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街道—-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青岛市四方区兴隆路街道—-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逐步推动社区的功能转换和组织重构;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街道—-设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以撤销街道办事处为终极目标;沈阳市沈河区泉园街道—明确社区定位,合理划分社区,建立新型社区组织体系。③
二、街道办事处权能演变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基层政治权力结构是国家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最直接载体,它是检验一个国家对城市社会控制强弱的显示器,城市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可以折射出国家对基层社会控制强弱的衍变。街道办事处权能的演变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城市社会控制模式的更替
在80年代以前,整个社会被高单位化,形成了所谓的“单位社会”。社会控制通过“单位体制”伸展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与单位组织体系相比街道几乎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在单位社会中,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是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因素,单位社会中的每一个城市居民都有自己的一份档案,档案上都列有成分一栏,成分为干部工人、军人和学生的属于单位体制内的一员,其他成分的城市居民则被打入另册。根据彭真的观点,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工人阶级以外的街道居民将日益减少”,在1953年,这种人口在城市中还占到60%,而在“三大改造”和“大跃进”运动之后,在单位体制以外的城市就业人口几乎所剩无几。根据朱健刚的研究:"80年代以前街道办工作是不被重视的,区政府政策实施主要通过各职能部门,然后再由各局传达到街道各所,街道办事处只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比如宣传和动员,以及随同税务人员和工商人员进行检查等。”
但是这种社会控制模式在8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街道办事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能,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职能,街道对原②①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第194页
②陈家喜 刘军《街道办事处:历史变迁与改革趋向》,城市问题,2002 第6期
③胡熙华《我国城市变革中的街道社区管理组织重构》〔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
2有的权限感到十分的匮乏。但也正是被授予了这么多的职能,街道办事处在行政权力秩序中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我们如果不把权力看作法律规定的条文,而是看作实际行动中的影响力,那么街道办事处的权能在这段时期实际上膨胀了,在这一时期,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已完全涵盖了一个区域性政府的全部职能。根据笔者对汕头市金平区东方街道办事处的调研,街道办事处几乎负责了整个政府权能的所有内容。从基层党政党务、劳动人事、工会妇联到统战、侨务和宣传、信访;从街道资产、财政、财务到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甚至社区科技与卫生和环境保护;从“三防”工作、社区治理、治安到计生和司法服务;从社区企业服务、咨询到代理居民身份证、证明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有的甚至说,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始终与街道和居委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按东方街道办事处陈树峰主任的话,除了没有人大、政协以外,街道已经是一级“政府”。①
在我们做调研中还发现,居委会其实是街道下实行社会控制的更直接的组织。居委会由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工作受街道办事处指导,并得到来自街道的财政支持。居委会直接与城市居民接触,更能了解实情和掌握社区动态,因此居委会被吸收到了城市社区事务管理中。城市政府通过街道和居委会这一政治和社会枢纽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但是无论如何,与“单位体制”下的社会控制相比已经明显弱化了。总的来讲,这种弱控制还会随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削弱。
(二)行政秩序混乱
街道权能的扩张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地方行政秩序的混乱。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他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但并没有相应的职权保障。正如陈树峰主任所说的:我一个人就与区政府签了13份责任合同,而有些合同其实我们并没有权力执行,但是只要在这个岗位就得签。这种行政事务的强行下移并没有伴随权力中心的下移,导致街道办事处处事很被动也很尴尬。街道办事处在实际执行职能过程中常常处于执法边缘,导致与街道居民的紧张关系。
这种行政秩序混乱产生的后果就是行政合法性危机。现代社会居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极大的增强,这一点在我们调研中得到了证实。许多居民学会用法律来拒绝执行或抵制街道工作。街道唯一能做的是通报职能部门并协同职能或执法部门开展在街道范围内的事务。但许多街道往往是强制执行的,结果导致了政群关系的剧烈冲突,甚至导致法律诉讼。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控制体系的严重削弱和公民意识的强化。
从普遍状况来看,街道权能的扩展不同程度的导致了行政秩序的混乱。有的学者指出,街道办事处权能存在以下问题:职能权限不明确,“上面千条线,下而一根针。穿又穿不起,理也理不清。”由于法律上缺乏规定,上级政府又没有统一的明确授权,使街道内部的行政秩序很混乱,具体表现为“条块冲突”,许多城市管理的任务层层落实到街道,但街道又没有明确的职权,只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管不了”,而条上各机构虽有权管,但由于不与居民直接关连,又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管理,就干脆推给街道去做。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导致政府权威的丧失和社会的对抗与冲突的加深。
(三)社区服务缺失与社区自治弱化
随着城市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得社会活动的领域前所未有的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市政公共服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从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发达和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在整合西方社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从西方成功的社区治理实践来看政府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由于地方财政预算常常处于“预算饥饿”状态,一方面是收入增长有限,另一方面又不断要求改善服务,地方政府在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建
设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为应付公共服务的挑战,美国各地方政府纷纷把部分职能下放或外包给私营公司或非营利性机构。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营利的社区发展公司已经成为美国城市社区发展工作的重要参与者。这些社区发展公司主要是针对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建筑和修复、宅第维修和供暖的计划,公共住宅区的管理,以及买卖和租赁房屋的咨询等业务。许多社区发展公司还发起了种种就业和经济发展计划。①1
与此相反,受我国政治传统和政治治理模式的影响,我国政治体系的社会控制机制从明代以来一直在不断向基层延伸。从现实状况来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一直在不断加强,因为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于基层政权对社会的超强控制。因此在“单位体制”解体后,街道办事处取而代之成为社区的控制实体,街道权能扩展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政府为了实行对社会的控制,就必须对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作出响应,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的一种习惯。这种政府权能的扩展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社会本身的自我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残缺,而政府由于财政预算和人力资源的不足而导致服务缺失。政府的服务质量下降和数量不足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分化和政府权威的丧失。另一方面,政府权能在街道的扩展阻滞了社会自治能力的培养,也人为地导致了利益基础上的地区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
三、小结
有关街道办事处权能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探讨。在国内比较盛行的认识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一是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地方政府,实现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二是主张维持街道办事处派出机构的性质,把重点放在改革和完善现行街道管理体制以及简政放权、理顺关系、强化职能上了;三是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变成政权实体,把区一级变成派出机构;四是主张取消街道办事处,把区的管辖范围划小,由区直接指导居民委员会,实行二级政权二级管理体制;五是主张因地制宜,分类管理,不搞一刀切,实行多元化的城市管理体制。②
街道办事处权能问题,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街道权能的演变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总的来说,自建国以来,街道权能趋向于不断扩展,从虚变实,这是伴随着国家权能的扩展而发展的。但是这种街道权能的扩展也带来了许多现实冲突:一方面是基于政府治理结构的挑战,街道办事处只是基层政权组织的派出机构,其行政的合法性受到了局限。二是源自于社区自治的挑战。街区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不断渗透与社会力量相互交错的空间,社区行政与社区自治之间的博弈,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社会政治传统。三是资源限制(人力、财政、权限等)与服务效能的挑战。人民对于政府服务质量与服务数量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囿于人力、财政和权限的限制,街道办事处并不能使人民得到很好的满足,特别是经济市场化部分地降低了政治的权威,给街道政权带来了巨大挑战。探讨如何实现街道权能的合理变革,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和社会的整合能力,达到强国家与强社会的政治治理模式,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美〕理查德D·宾厄姆等著,九州译《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39页
②李秀琴,王金华《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235页
第五篇:关于烟草对社会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烟草对社会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项目:烟草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调查目的:烟草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次调查针对烟草工业对国家税收、种植农民、人民健康的影响以及禁言举措对烟草工业今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调查。希望魔能得出对社会有意义的结论。
调查人员:闫晨
调查地点:苍山县烟草专卖局
调查方法:网上查阅走访调查
调查内容:烟草工业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一方面它为货架的税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吸烟对人们健康的危害记忆它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让人们深恶痛绝。鉴于对烟草的复杂情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烟草的影响。
1、烟草工业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烟制品的两重性和经济性的特性使得烟草工业具有投入少、产值大、税率高的特点。为了巩固财源,防止烟草税金的流失,许多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烟草工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财政首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烟草所纳税种主要分为6种:有属于中央税的消费税和所得税,有属于地方税的城建税、营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还有属于共享税的增值税,其中消费税占烟草税收的比例最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烟草工业对税收的影响重大。
2、吸烟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
香烟危害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同的香烟点燃释放的化学物质也有所不同,但主要是焦油和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
(1)致癌作用
吸烟致癌已经公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吸烟室肺癌的重要致癌原因之一。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数中约85%由吸烟造成。
(2)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害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以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冠心病发病率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死亡率前者较后者高6倍,心急梗塞发病率前者较后者高2~6倍。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中的30%~40%由吸烟引起,死亡率的增长与吸烟量成正比。
(3)对呼吸道的影响
吸烟史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所改变,容易阻塞细支气管。
(4)对消化道的影响
吸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增加91.5%,致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诱发溃疡。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使胆汁易于反流,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症以及溃疡的发生,并使原有溃疡延迟愈合。
(5)被动吸烟
被动吸烟是指生活和工作在吸烟者周围的人们,不自觉的吸进烟雾颗粒和有毒物质。被动吸烟者所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吸烟者吐出的冷烟雾中,焦油含量比吸烟者吸入的热烟雾中多一倍左右。研究发现,经常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的妇女,其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工作场所没有或很少被动吸烟者。
3、烟草工业今后的发展。
中国卷烟市场是全球最庞大的市场,拥有近30%的全球消费者,而且主要吸食中式烤烟型卷烟。卷烟是习惯性嗜好品,传统上以中式烤烟型为主导的中国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相对稳固。所以,中国卷烟市场在本土中长期内仍占有绝对的优势。
烟草行业的税收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8%左右,如果占到5%一下,国家会考虑取消烟草专卖制度。因为,如果烟草行业的税收在5%以下,那么在烟草带来的卫生、医疗和环境等方面的支出将远远超过收益。烟草效益是不可能越来越好的。近几年烟草效益之所以有比较迅猛的发展,是因为卷烟的价格在猛涨,而人们卷烟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烟制品以后是往奢侈品的方向发展,就是价高量少,保持一定的税利而减少烟草的销量,所以经过人们对烟草制品从普通消费品向高端奢侈品的观念转变后,烟草的效益就会逐渐下降了。
在烟草工业带来巨大税收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带来巨大的社会支出,如何进一步发展烟草工业,是有待于国家职能部门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