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近年来,区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强力打造科技品牌,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持续推进科技兴区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积极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全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推动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区科技事业取得显着成绩。已连续***年***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成功创建了“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科技系统先进单位”、“******市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等先进称号,强力打造了******科技品牌。
一、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局始终将打造“科技品牌”作为******区城区名片,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科技创新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从全省首家县区级单位成立“知识产权局”到筹建“******市民营企业科技创业孵化园”;从提出“******”科技创新模式到全市首家建立“科技富民网站”。一系列重大举措,一系列科技发展亮点,打造了******区的科技品牌,凸显了我区依靠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构建和谐新******的决心和信心。
二、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做好自主创新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区先后出台了《******区“十二五”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区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扶持科技型高成长“小巨人”企业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政府推动、政策促动,在全区营造了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同时,坚持把加大投入作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的投入。2012年,共争取上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余万元,区本级科技支出达******万元,支出增长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个百分点。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区共有******家企业申报“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创新奖励******余项。目前,我局正汇总有关资料,并同有关部门对企业申报的各类奖项进行初审。
三、建立企业科技档案
2012年7月,为了使机关全体人员了解我区科技企业现状,提升谋划科技工作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全面掌握******科技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我局开展了建立覆盖全区企业科技档案库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研,重点对我区企业的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项目、专利申请等方面收集材料,并为每个企业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专属科技档案,全面摸清科技工作的“家底”,为下一步科技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截止目前,共收录建立企业科技档案******余家,现正对每个企业进行归类、分析、汇总
四、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引导传统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公司在采用******工艺的同时,积极实施技术改造,谋划了******,产量可由过去的******万吨/年提高到******万吨/年,并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或科研院所合作成果,引导企业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公司利用自主研发成果,实施了******项目,目前第一批产品已顺利下线,延伸了产业链条,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将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其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几年来,先后帮助******余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联姻”,签订产学研项目******个,开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填补省内空白******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鉴定******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三是实施科技攻关。鼓励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主动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课题,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11年以来,成功帮助企业申报国家863计划项目******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个,省重大专项******个。四是大力实施成果转
化工作。2012年,共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个,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项三等奖******项。五是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在挖掘、培养企业自身技术骨干的同时,通过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组织企业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先后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引进博士、硕士等各类人才******余人。同时,邀请德、法、俄等国外专家******余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目前,辖区拥有博士后研发基地******家,院士工作站******家,圆满完成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工作,共争取省级科技特派员******家,市级******家,******创建了市级科技创新型团队。
五、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是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为此,我们一是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博士后研发基地作用,着力抓好******研发中心等企业科研机构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目前,我区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市级技术中心******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公司正在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抓好科技服务企业,强化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2012年,共争取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项目******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个;组织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项、省高新产业化资金项目******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项、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争取各类科技项目资金达******万元,相当于去年的******倍。
六、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意识。我局深入企业广泛宣传申请专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续强化与专利事务所的合作关系,为我区专利申请人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激发了专利申请人的热情,提高了专利申请数量。二是推行先进经验。我局将辖区知识产权开展好的企业先进经验积极向其他企业推广,将优秀的专利申请企业管理办法、先进专利申请制度介绍给辖区企业,更好的推动企业专利申请工作。三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以“三下乡”、“4.26”宣传周及科技周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专利宣传活动,全年共开展大型宣传活动******次,共出动宣传人员******多人、宣传挂图******余幅、发送各种宣传资料******余份,接受群众咨询******多人次,在全区营造了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四是积极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零”行动。我局通过对企业十余家企业的摸底调查,及时掌握企业的知识产权现状,并帮助企业牵线搭桥,邀请省专利事务所专家和******市专利代理人到各企业服务,深度挖掘企业潜力,帮助企业申报专利。截止目前,我区企业共申请专利******件,发明专利******件,授权专利******件。截止2012年年底,我区共申请发明专利******项,居全市前列,市知识产权局向区政府发贺信祝贺。******公司被评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和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该公司拥有“******”核心技术,申报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入选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领域国家项目库,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入选成功的项目。
第二篇:科技创新工作汇报材料
我们×公司是一家年改制的企业。几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始终坚持走以人为本、科技带动、促进发展的路子,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自身实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完成销售收入和利税均比改制初的年翻了一番还多,企业总资产达到亿元,比改制前翻了两番。今年月份,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利税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和。企业综合效益指标在全国锻压行业排名第八,省内同行业排名第二。连续四年列×市纳税排行榜前十名,并先后获得×市文明单位、×市“”级信誉企业荣誉称号,“×”牌商标被誉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成为我市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回顾近几年走过的发展道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施人才工程,夯实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
企业之争实际是科技之争,而科技之争的根本是人才之争。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我们虽然注重人员培训,人才使用,但由于靠统配充实技术队伍,造成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带来的是产品单
一、多年一贯制,没有技术实力去搞开发、搞创新的局面,企业发展徘徊不前。为彻底解决这一问。
解信息,搞新产品开发和参与一些技术攻关。并在工资待遇、奖金分配上给予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让他们有荣誉、有地位。如:原技术中心主任×,是一位从外地引进的人才,近几年中,他带领导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连续奋战,先后开发出多种压力机新产品,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和效益,所以公司现把他聘为总工程师。再如,技术工人×原是一位获得过潍坊市工人技师、技术能手称号的车工,公司在××××年底购进了一台大型进口镗铣床后,决定让他转岗学习操作其设备。由于他勤奋好学,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该设备的操作技术。为此,他不仅受到了公司的表彰奖励,××××年还被评为×市有突出贡献的工人技师。我们还对各类人才放开使用,目前公司名中层以上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了%,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使企业接受新科技、新管理理念的水平与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为企业抓好技术进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加大投入,提高企业技术进步硬件建设水平。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实力,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必须具备一流的加工设备,没有好的设备就不会生产出好的产品。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不断的抓投入、抓设备更新,使企业加工能力和水平得到大的提高。
一是把投入作为兴企战略,靠投入推动企业创新。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投入作为兴企的一项战略,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每一都要确立目标,制定计划,把技术改造、投入项目、资金与销售收入、利税同等纳入考核指标,做到生产、销售、技改三同步,确保企业技术进步保持强劲后劲。自年以来,我们用于技术改造、产品开发、项目开发的资金累计达到亿元,对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我们自去年开始,投资亿元,建起了占地亩的冲压中心项目。目前,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已完工,正式投入了生产。仅此企业年可增加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万元。
二是兴建科技中心,形成科技网络。年投资二百多万元,兴建了科研楼,建起了以产品设计开发为主的技术中心,又投资多万元,开发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用现代化的手段设计开发产品,并在内部实行了联网,构筑起一个集资料、数据及管理为主、资源共享的科技网络,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实现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的目的。年公司的技术中心被验收为×市级技术中心。
三是加速设备更新进程,提高产品加工水平。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公司是一个老企业,陈旧设备多,不进行更新就要落后,自改制以来,我们采取逐年更新的办法,投入资金多万元,先后购进了多台套精密及大中型关键设备。如:从俄罗斯购进的大型镗铣床后,使公司的镗铣加工能力提高了三倍,同时解决了新产品系列压力机的加工难题。为了满足新型建材机械新产品的开发需求,我们购进了在国内具有技术领先地位的大型立式车窗和磨床各台。为了满足冲压中心的生产和产品开发需求,我们购进了大型油压机和大型机械压力机台。等等,这些设备的购进既满足了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的需要,又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水平。
三、运用科技成果,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企业要适应市场,就必须顺应市场需求,研制开发新产品。在具备了人才、设备优势的同时,我们坚持不断把内在的与引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优势,使企业保持了旺盛的竞争力。
一是挖掘本企业技术人员潜能,搞好产品延伸开发。我们公司是搞了几十年机械加工的企业,对机械产品的设计加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我们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几年来的实践,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存在着一定的潜能。
第三篇: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近年来,区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强力打造科技品牌,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持续推进科技兴区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积极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全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推动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区科技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连续***年***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成功创建了“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科技系统先进单位”、“******市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等先进称号,强力打造了******科技品牌。
一、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局始终将打造“科技品牌”作为******区城区名片,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科技创新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从全省首家县区级单位成立“知识产权局”到筹建“******市民营企业科技创业孵化园”;从提出“******”科技创新模式到全市首家建立“科技富民网站”。一系列重大举措,一系列科技发展亮点,打造了******区的科技品牌,凸显了我区依靠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构建和谐新******的决心和信心。
二、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做好自主创新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区先后出台了《******区“十二五”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区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扶持科技型高成长“小巨人”企业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政府推动、政策促动,在全区营造了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同时,坚持把加大投入作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的投入。2012年,共争取上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余万元,区本级科技支出达******万元,支出增长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个百分点。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区共有******家企业申报“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创新奖励******余项。目前,我局正汇总有关资料,并同有关部门对企业申报的各类奖项进行初审。
三、建立企业科技档案
2012年7月,为了使机关全体人员了解我区科技企业现状,提升谋划科技工作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全面掌握******科技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我局开展了建立覆盖全区企业科技档案库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研,重点对我区企业的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项目、专利申请等方面收集材料,并为每个企业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专属科技档案,全面摸清科技工作的“家底”,为下一步科技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截止目前,共收录建立企业科技档案******余家,现正对每个企业进行归类、分析、汇总
四、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引导传统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公司在采用******工艺的同时,积极实施技术改造,谋划了******,产量可由过去的******万吨/年提高到******万吨/年,并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或科研院所合作成果,引导企业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公司利用自主研发成果,实施了******项目,目前第一批产品已顺利下线,延伸了产业链条,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将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其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几年来,先后帮助******余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联姻”,签订产学研项目******个,开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填补省内空白******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鉴定******项,实现科技成果
第四篇: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
市人大代表
视察科技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高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代表,大家好!
首先对大家在百忙之中视察我市科技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对我市科技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我们一定会虚心听取、认真采纳,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下面,我代表市科技局,对近两年我市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代表简要汇报。
两年来,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 “实施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新郑”的战略决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主创新展形象、项目管理出亮点、知识产权创示范、科技普及重实效这一工作主线,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连续19年保持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2008年,又荣获全国富民强县试点(县)市、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市等荣誉。今年七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新郑市科技暨自主创新工程工作会议”,下发了《市委市政府2009年科技进步工作意见》等七个指导性文件,王广国市长在会议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市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科技暨自主创新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明年,我们将冲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称号。
一、主要成效
(一)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7家企业被郑州市政府确定为“十一五”期间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企业经济贡献率居郑州市首位。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行动中,郑州市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确定的60家重点扶持企业中,我市就占9家,在6县市中位列第一。
(二)高新技术产品经济效益凸显
近两年,是被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最多的时期。截止目前,共被省认定高新技术产品42个。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30.1%。
(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培育产学研基地15家,两年来,共实现技术贸易成交额3.4亿元。二是转化科技成果38项,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3亿元。三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扎实的基础工作,使我市郑州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等四家企业院校被认定为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该项目争取郑州市科技资金支持320万元,在6县市中位列第一;四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为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网上发布等方法方式,促成36项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在企业得到转化应用。
(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成效显著
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其中 有3家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被认定为郑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我们同好想你公司一道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望在郑州六县市首先获得此项荣誉。两年来,通过科技资金引导和企业配套,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投入科研经费4134万元,已研发成功且投入生产的有16个新产品,处在试验阶段的有11个新产品。今年前九个月,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利税4253万元。
(五)知识产权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积极主动深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工作,着力增加专利申请数量和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其一,深入到各企业对当前国内外的知识产权形势、知识产权战略工作的如何开展、专利法的基本知识以及申报专利程序等知识进行了培训。其二,重点抓好50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都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其三,实施专利申请资助制度和专利成果转化奖励制度。全市专利申请量上半年已完成208件。由于成效突出,省知识产权局确定我市为全省第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区域。
(六)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新农村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今年,拟在全市重点建设2个新农村科技示范镇,10个示范村,30个示范户。通过示范镇、村、户的榜样带动作用,促进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今年,我市重点培育的和庄镇陶庄村,得到郑州市15万元的新 农村建设扶持资金。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医药、化工、烟草、电力、食品等主导产业,在11个企业中进行试点。其中有3家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被列为国家“电子技术倍增计划”,获扶持资金250万元;3家企业被列为省试点,5家企业被列为郑州市试点。国家信息产业部领导在我市调研时对我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新郑市科技网、技术交易网、科普网、中华大枣网和中原食品网等一批公共服务网站的完善服务,围绕机顶盒的普及使用,使市、乡(镇)、村3级管理网络,为全市提供适时的科技信息服务。
(七)科技宣传工作
一是举办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新郑”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发放科普图书10000余本,并特别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赠送了《农村实用技术大全》系列丛书,在全市乡村科普宣传栏悬挂宣传挂图120套,开展各种培训8期,培训各种人员4000多人次;二是在薛店镇格大张村举办了“科教文卫下乡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组织专家现场解决难题80多项,发放资料1000余本。三是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工作,做好科技与“三农”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调研企业,策划项目 组织专人及时研究上级科技发展导向和科技政策,并深入企业一线走访调研,力求取得最真实、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定期编发《新郑市科技服务指南》册子,引导、帮助企业用科技眼光规划未来,同时对企业经理和有关人员定期进行科技项目申报培训。对市场看好、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在政策咨询、申报程序等方面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尽最大努力促成企业在争取国家、省和郑州市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中,取得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两年来,共为企业争取上三级研发资金2023.00万元,到年底估计还会再向上级争取300-500万的资金。
(二)投入倾斜,壮大“龙头”
在科技投入方面,我们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传统做法,实施政策和资金倾斜。对已大个头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民营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加大科技费用扶持力度。自2008年以来,我们对庆安化工、天津药业、好想你公司等几个重点企业的科技项目实施了重大专项支持,每年每个项目支持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近两年,在市本级科技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市财政共投入3400多万元对286个项目进行了资金扶持。
(三)工作创新,抢占先机
一是创新星火工作机制。科技小星火计划是我市科技品牌和名片。近两年来,我们对科技小星火计划运行机制进行了完善创新,使其重放应有的光彩。主要是拓宽小星火计划的函盖范围,由过去的农业、工业范畴,拓宽到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社会科学范畴,最大限度的调动全市科技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严格贯彻执行星火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全程监督星火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按时足额拨到星火科技人员手中。
二是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今年,为帮助我市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落实市委市政府企业服务年号召,拓宽企业高层管理队伍视野,转变经营者观念,从战略角度谋划企业发展方向,抢占新郑经济未来发展先机,市科技局组织实施了“新郑市企业家EMBA培训工程”。该工程由武汉大学承办,实施时间为一年。得到全市广大企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近三个月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好平台,强化服务
为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新郑科技网、新郑技术交易网、新郑科普网等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针对社会需求,新发展新郑市发明协会、新郑市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新郑市科技信息中心、新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提高了为企业、农村科技服务的能力。
(五)出台政策,规范运作
为营造科技发展和科技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新郑的意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按照上级要求,科技、财政部门联合出台了《新郑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新 郑市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新郑市产学研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新郑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新郑市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办法》、《新郑市民营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使科技实体、创新活动能够有章可循,稳健发展。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我市科技工作和自主创新工程运行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成果转化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弱。其主要原因为:
1、科技投入不足;
2、扶持力度不大;
3、人才缺乏;
4、科技工作没有真正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纳入乡镇、相关委局议事日程。
(二)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乡镇科技工作考评体系,加大科技工作力度。落实科技“一把手工程”制度,继续实施科技竞争考评机制,完善基层科技领导组织,促使乡镇能够真正把科技进步工作纳入其重要议事议程;二是真正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新郑的意见》中关于“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要求。明年,我市将冲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的目标,按照要求,必须使本级科技投入增加到不低于上财政支出比例的2%,为此,须尽快建立起完善、全面、科学的科技投入机制,并确保科技资金落到实处。三是切实加强科技部门队伍建设。根据上三级关于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的要求,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新郑科技管理部门需要充实新生力量,目前实际 情况是,科技局只有8名行政编制,2名地震局事业内调编制,5名知识产权局事业编制,科技局自身没有1名事业编制,增加必要的人员编制,吸纳必要的专业人才,是当前科技工作的迫切需要。
汇报完毕,谢谢!
第五篇:徐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徐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徐州市科技局(2004年9月1日)
徐州位于江苏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辖2市4县5区,面积11258平方公里,总人口904万,是全国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4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作为全国24个“科教兴市试点城市”之一,“九五”期间,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丰县、铜山县于2002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体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工作不断发展,总体水平在苏北五市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为徐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徐州科技工作现状和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我市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864项,完成科技成果618项,2003年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38.19%,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5.10%。
(一)农村科技工作向纵深发展。“十五”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259项,总投资30亿元,完成了“大豆分离蛋白”等209个国家及省级星火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9项,推广农业新品 种105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23项,重点培育了食品、银杏、果蔬三个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和沛县畜禽养殖与加工省级支柱产业。建立了邳州和铜山二个省级星火计划密集区和沛县、铜山、睢宁、贾汪区、邳州等7个省级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铜山食品、邳州银杏、丰县果蔬、沛县畜禽养殖、睢宁白山羊、新沂油料加工业的“一县一业”格局和意杨加工业的“几县一业”格局。2003年我市6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利税18亿元;意杨加工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80亿元,利税16.5亿元。铜山县、邳州市、沛县在2004年5月召开的省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现场会上被省科技厅表彰为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先进县。2004年,我市新上星火计划项目83项,总投资1.14亿元,达产时可新增销售收入38.3亿元。
(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快速提升。“十五”以来,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93项,总投资达12.1亿元。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2.55亿元,今年1-6月份达18.43亿元,同比增幅68.16,增幅列全省第2,完成全年指标的73.2%,居全省第1位。目前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8家,高新技术产品252个,2004年,我市新上火炬计划项目31项,总投资4.7亿元,达产时可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徐工股份、恩华药业、天宝集团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园区发展初具规模。目前,进园区企业已达104家,2003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2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徐州科技城一期工程起步区总投资1.5亿元;1.4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即将投入使用,我市并成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已有20家企业拟进驻创业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高校科技园已经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建设,现正在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民营科技园,目前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70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9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0%,2003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徐州天地钢结构集团、徐州拉姆齐技术发展公司等一批企业,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
(三)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以来,我市科技部门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逐年提高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扶持力度。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8项,其中,环保领域的“徐州市区空气中有机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及对策研究”、交通领域的“同步爆扩发处理高速公路液化土地基关键技术”、卫生领域的“关于缺血性脑损伤机制与防治研究”、体育领域的“不同体育项目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影响的研究”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出现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市环保、交通、人民健康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04年,省科技厅又在徐州设立了江北唯一社发领域的招标项目“高氟水地区农村改水技术示范研究”,将为当地人民脱离高氟水困扰提供科技示范。
(四)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大力加强企业 创新主体地位,“十五”以来,组织实施省级创新体系建设项目4项,建设了徐工集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省级工程中心。积极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徐州燃烧控制研究院等8个科研院所进行了改革转制。目前,徐州有专科以上高等院校12所,省、市属科研院所3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其中徐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今年7月份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各类科技中介咨询机构近百家(其中被省科技厅评审为省A级以上咨询机构11家);各类科技开发机构335个、各类技术贸易机构573个;建立了徐工集团、维维集团2个博士后企业科研工作站,江苏天宝、恩华制药、万邦制药3个博士后企业创新工作站,9个高校 博士后流动站。
(五)科技人员队伍逐年壮大。2003年,全市拥有专业科技人员21万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全市每万人中拥有专业科技人员231人。
(六)产学研联合不断加强。先后举办了中国徐州经贸科技洽谈会、“333工程”、富民强省徐州科技行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东南大学科技成果洽谈会、徐州第六届经贸洽谈会等大型科技洽谈会,累计签订各类科技合作项目1127项。全市782家企业与国内332所院校、科研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有10项重大产学研项目正在实施。贾汪发电厂和东南大学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MW级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示范工程”、江苏汉高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徐州市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和徐工集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 “机器人化工程机械”通过了国家科技部主持的鉴定验收,这些重大科研项目都是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共同合作的结果。
“十五”以来,我市共获部省以上科技进步奖75项,市科技进步奖296项,一大批科技成果已转化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七)知识产权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每年结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都要举办各种讲座,街头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产权意识,广大群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2001年至2003年,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95、354、681、468、1336、518件,今年1-6月份分别为671、255件,呈逐年跃升趋势,2003年,我市科技局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知识产权先进单位。矿大刘炯天和邳州王明江分别荣获省首届“十大杰出发明人”和“十大优秀发明人”称号。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我市于今年4月成立了市知识产权局,沛县、铜山也批准成立知识产权局,并制定下发了《徐州市专利申请资助金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文件,设立了专利专项资助资金,对优秀发明专利给予奖励。
(八)科学普及活动蓬勃开展。市及各县(市)区建立了以科技局为牵头单位,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的科普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强化了科普活动的领导力量;坚持以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采取下农村、进社区、入校园等方式,城乡联动,全民参与,每年都开展“科技学术周”、送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周活动,普及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等7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科普教育基地,丰县 被列为全国首批103个科普示范县之一。
(九)科技创新工作领导进一步增强。市及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政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在全省率先提出“科技创新计划”,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制定印发了《徐州市科技创新计划(2003-2007)》、《关于建立科技创新责任制的意见》等,自1998年起,每年都进行科技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并由政府给予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工作地位作用,科教兴市、科教强市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十)科技机关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机关建立了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制度,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提高业务素质。制定出台了《徐州市科技局政务公开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挂牌办公,加强监督检查,增强了透明度。今年还开展了作风整顿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边整边改,振奋了机关精神,增强了服务意识;召开了全市科技系统纪检工作会议,增强反腐倡廉力度,大力倡导科技系统“团结、勤政、务实、创新”精神,努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科技机关。
二、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矛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技工作还有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强。科技基础设施落 后,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成果需求和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不多;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管理机制、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创业投资环境有待优化。
三、今后我市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主要措施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工作,通过提高我市科技竞争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实现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主要目标任务:到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有明显提高;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徐州区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徐州特色、开放式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科技在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市科技创新五年计划,重点实施六项科技系统工程。
(一)实施工业科技推进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全力以赴加快工业化进程,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东陇海沿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依托徐工、天宝、恩华、汉邦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机电一体化、新 医药、新材料等2-3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较大突破,迅速形成规模优势。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机械、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更新技术装备,改革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层次,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和攻关力度,重点组织实施150项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全力抓好徐州市“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工程”等30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10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认真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着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扶持倾斜力度,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20家重点民营科技企业,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大发展。力争到2007年,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00个、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年产值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利税突破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在30%以上,工业技术贡献率达到50%。
(二)实施农业科技先导工程,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围绕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认真组织实施300项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加快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徐州区域建设步伐。我市各县(市)、区都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突出抓好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建设,重点发展壮大铜山食品、丰县果蔬、邳州银杏等三个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以及沛县畜禽、新沂水产、睢宁白山羊养殖和深加工等省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新沂良晨工贸有限公司等10个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星火龙头企业。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组织实施40项农业科技攻关、成果示范推广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农业新品种100个,逐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切实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实施并推广智能化设施、植物基因工程育苗等现代农业技术,把农业科技园建成农业高科技成果的中试基地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到2007年,全市农业支柱产业年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实现利税达30亿元,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三)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着力在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及科学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等5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攻关,努力推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卫生资源优势,加大应对烈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大力发展安全高效农业品种开发与应用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深加工等新技术,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市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教育均衡发展和科学学习的研究,组织力量从学习科学、教育科学、人才学等多学科开展研究和实验,努力提高全 民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根据我市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技术、支柱产业清洁生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重建技术等应用示范工作,促进我市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针对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组织预报预警、信息网络、灾后重建等技术攻关,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的综合科技能力。
(四)实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全力构建科技持续创新平台。继续加强各类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建设,牢固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扶持在国内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强大的创新源。加快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人才创业园、医疗电子工业园、医药工业园、软件产业园和新材料工业园等6大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步伐,使之发展成为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聚集区。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用,不断强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和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信誉度高的服务骨干企业,为各类科技人才和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和创业服务。
(五)实施全面科技合作工程,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通过学者互访、组团考察、建立友好合作城市、技术交流引进等方式,及时了解国外的最新科研动态 和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提升我市的科技综合竞争力。不断拓展我市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与国外的合作交流,也要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既重视政府间的合作交流,更强调企业间、企业与院校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徐州高校密集、科研院所众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促进企业与大学、院所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产品更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活动,经常性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展示会、洽谈会和招商会,努力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寻求投资伙伴,在招商引资中引进技术,实现科技交流与招商引资的良性互动。
(六)实施科技人才创业工程,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流动机制,努力创建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继续深入实施我市“112人才工程”,不断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在各自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拔尖人才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着重抓好在徐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使用工作,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重点吸纳培育20家科技企业,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场所。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自主创业尤其是 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对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科技产业等领域研发创业的科技人员,有关部门在资金、场地、项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为促进六大科技系统工程的落实,采取以下措施:
(一)营造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破除一切束缚科技创新的陈规陋俗、条条框框,实施一系列激励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优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解放科技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提高科技人才待遇,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充分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丰富、人才众多的优势,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金融 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督促企业按照规定落实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逐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市及各县(市)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高于1.3%,今年市政府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徐州市科技发展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启动工作。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广开科技投入渠道,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多渠道科技投资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需要。
(三)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确保科技创新任务落实的组织环 境。坚持科技创新责任制,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抓在手上。科技职能部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抓落实、抓示范。切实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整体部署。按照党政领导科技创新责任制意见,认真进行科技进步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政绩、任免和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科技法规、政策。制定《徐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和《徐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地方性政策与法规,逐步健全科技进步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在司法和行政执法工作中,要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分割,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查处各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大力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报道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先进的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为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健康、文明的人文基础和舆论氛围。
四、加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大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帮扶力度。我市科技工作在苏北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全省的范围来看,有些工作在全省还相对滞后。徐州要实现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目标,必须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希望省里能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经常来徐视察指导。
(二)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过去省里把星火产业作为徐州发展的重点,苏北星火产业带建设卓有成效。根据东陇海沿线产业带建设发展趋势,必须加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徐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步、培育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传统工业比重较大,需要省里加大对徐州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建议在高新技术计划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倾斜,不仅在大项目上给予倾斜,对于一些发展前景好,有市场竞争力的小项目也给予倾斜支持,以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