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1218她把职工当亲人(范文)
她把职工当亲人
——记新疆伊犁州伊宁县总工会主席何巧凤
《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18日13 版)
“人都会遇到坎儿,这个时候需要别人拉一把。其实拉一把也不费啥劲,但困难的人从此就摆脱困境,迈向幸福了。”伊宁县总工会主席何巧凤常说。这句话就是她的行为准则,贯穿于她近20年的工作中。
把求助职工当家人一样呵护
“职工信任你,才会求助于你。”何巧凤说。前些年,不少农民工到伊宁县总工会反映被企业拖欠工资,她感到事态严重,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总工会、县人大法工委、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的“拖欠农民工工资联合整治工作组”,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调查,为受伤职工做伤情鉴定,督促企业为职工赔付了误工补贴等费用。
把困难职工当亲人一样关爱
在多年的工作中,何巧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安排工作人员根据入户调查掌握的资料,把帮扶系统内的困难职工按照民族比例、单亲人数、“4050”安置人数等18个方面进行统计,制作了电子档案和困难职工分布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她还在全县着手创立了第一家“爱心粮店”,向100名困难职工发放 “爱心卡”。困难职工凭卡在帮扶中心办理简单的手续后,只掏30元就可在“爱心粮店”买到市值85元的“爱心粮”。
2006年以来,伊宁县总工会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目前,县总工会已发放助学金45万余元,帮助150余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
把关爱当品牌一样做实
如何使困难职工彻底摆脱困境?何巧凤力推变“输血”为“造血”的方式——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下岗职工王玉山发明了暖欣火炕锅炉,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没有能力将产品推向市场。何巧凤得知后四处奔走,支持王玉山创业。经过她的努力,县里一次性拨付王玉山6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何巧凤又协调县广电局免费为暖欣火炕锅炉进行为期1个月的宣传。何巧凤还出资为困难职工玉山江家安装了一套暖欣火炕锅炉作为宣传观摩点,多次组织各乡镇党政领导观摩考察。既扩大了产品销量,也树立了自主创业的好榜样。
2006年,伊宁县粮油加工厂田荣夫妇双双下岗,何巧凤从县总工会腾出一间门面房,借给他们做豆浆。2011年,田荣申请到2万元“困难职工创业帮扶资金”,次年年底就还清了贷款。何巧凤又替田荣申请到4万元“困难职工创业帮扶资金”。眼下,他们开起了豆制品专卖店,还雇了4名下岗职工。
“只要是能为职工谋幸福的事,她跑得比谁都快!”在伊宁县各族职工群众的心目中,何巧凤是贴心“娘家人”。
第二篇:把群众放心上 把群众当亲人
把群众放心上 把群众当亲人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有感
王府街道赵家河村委会主任助理 解宁宁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提出:要把群众放心上,把群众当亲人。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我却觉得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因为这句话,让我真正看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把群众利益摆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历史上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的,都在群众心中得到了永生。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比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比如“为了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等。今天,我们缅怀他们、纪念他们、学习他们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
今年,我市启动了以“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干群联动”为主要内容的“三联工程”,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干群距离,推动工作开展。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天天与群众打交道,联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也更加有理由积极投身到这项活动中去,自觉联系群众,主动关心群众,真正把群众放心上,把群众当亲人,力所能及但要竭尽所能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我想受惠的不仅仅是广大群众,还有我们,还有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胡总书记关于群众利益的讲话显得更具特殊意义。因为历史和发展的实践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我们离不开人民群众,就好比“鱼儿离不开水”。因此,今后不管做什么工作,尤其是需要面对群众的时候,都要首先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这样一来,不但群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好干。
把群众放心上,把群众当亲人。就让我们铭记这句话吧,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三篇:善把员工当亲人
善把员工当亲人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明确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话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实实在在不变的真理,任何一种事物只要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根基,就没有了生命力,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工作方法谈几点体会。
随着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营的压力和多变的形势导致了员工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发展促使人员流动进程加快,导致员工思想观念多变;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削弱了员工的理想信念;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了员工思想观念的趋利性;而快速发展的步伐,也使员工思想观念的变化随之提速。所有这些,都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区分层次,有的放矢,合理定位,从实际出发,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深入一线,了解和体察员工的困惑与疑问并加以解决。要畅通渠道,变被动为主动,把员工反映的主要问题加以归纳和总结。对员工反映的实际困难,不管能否解决,都不能回避,而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对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释疑解惑、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凝聚人心等工作,帮助大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关心员工的冷暖,不认真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就难以取得成效;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得好,就能使工作事半功倍、充满活力,并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和运用新载体、新方法,善于运用民主管理的载体改进工作。教育员工,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报告、读报纸、谈话谈心的方式,而是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同时,要反对形式主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要从体贴关心员工的生活入手,对关系到员工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诸方面切身利益的问题,尽力妥善解决。同时,每逢过节,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要慰问困难、伤病员工,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员工进行帮助;为每位员工的生日送去一声祝福等。也就是说,要通过一切方式,尽可能地把员工的合理要求和实际问题落到实处,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员工的心里去,使他们深切感受到组织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有效载体,把思想教育渗透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要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搞活动、办实事等有形的载体之中,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化虚为实,虚功实做,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使群众从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只有把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理念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追求结合起来,形成为广大员工认同的共同核心理念,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总把群众当亲人——“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②
总把群众当亲人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②
党以民为本,党因民而兴。论及我们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满怀深情地这样概括:“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群亲情深似海,回望历史,我们会更深刻地体会这段话的丰富内涵。
孟良崮的枪声似在耳畔断续响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气久久回荡。“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渊子崖村誓与敌人一搏到底的悲壮感天动地。
面对生命垂危的战士,沂蒙妇女明德英决然打碎封建思想枷锁,用乳汁将其救活;为了赢得宝贵的作战时间,李桂芳组织妇女干部跳进冰冷河水中,用瘦弱的肩膀搭起坚实的“火线桥”。王换于用全部“家底”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致使三年中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
按下《沂蒙山小调》的播放键,眼前跃动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党为民、民拥党”的大情大义。这铭刻着鱼水深情的革命老区,令人深深感动。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党群同心斩棘的朴实教材又岂止“沂蒙精神”?井冈山 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无不贯穿着党与群众的鱼水亲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代代传承的“精神集体”。
历史不会忘记,井冈山上走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党的群众路线下了“定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石;历史不会忘记,长征路上沿途群众救治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千古佳话;历史不会忘记,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宣誓;历史不会忘记,土地改革的策源地西柏坡,群众迸发出“土地回家了”的欣喜。
回首以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立场始终不变,群众路线薪火相传。平型关划破寂静的枪声,天安门前庄严的宣告,南海边奏响高昂的“春天旋律”,汶川地震的温情呐喊与挺身,共产党人所迈出的每一个有力脚步,都会烙下一个“人民至上”的深深脚印。在改革攻坚的今天,坚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共产党愈发成熟与自信。
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摆不正群众位臵,逐渐丢弃了群众观。有的将群众“摆得过远”,不愿与群众做亲人,生怕群众抓“小九九”、“揭伤疤”;有的将群众摆得过低,看不起群众,视群众为“土包子”,不屑向群众学习,不情愿为群众办实事。这些都会导致党员丧失群众基础,淡化党群深情,危害不浅。
倘若说,党是溪水,群众便是泉眼,泉涌才能长流;党 是大树,群众便是土壤,土沃才能根深。党群同心,其利可断金,其力可移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了党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这是我们党90年历程给予每一位党员干部最深刻的启示。
第五篇:把服务对象当亲人师德心得
“把服务对象当亲人”师德心得
霞美畲族小学李永顺 作为一名教师,经过了师德教育学习,从听、观、看中受益不浅,想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首先是和学生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 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就像我们的体育保健、信息技术等等综合性的课,更加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还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用自己 的激情去诱发,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使学生和你协调一致,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效益,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必须创设好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变死学为活学,无论打蓝、跳远还是跑 步、比赛都要避免死教、死学,老师一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课堂提问动作、练习等教学活动都要注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 能。第二,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是一切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学生的学习既是自身的 任务,又是自身的需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当然,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潜能和学习水平不同,其学习需要也不同,教学中就要不 同对待。有的需要点泼,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补课,尤其是对学习基础 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第三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 性特长,语言学科注意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扎实,又应学得轻松,然而机械地死记硬背给 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如:几十遍地做操,千篇一律地对待,严重地忽视了教学理论与记 忆规律。改变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教学弊病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因为它对于学生不只 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对学习发展和学习情绪的摧残。
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 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 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学效果就愈差,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 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诚然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师 与学生的双进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的表现,是教师职业要求,是教师搞好工作的必需。不要以为教师尊重学生是居高临下,给予学生的 恩赐,应该放下架子,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趁空闲之余,教师主动去找学生谈话或与学 生共同解决一道难题,把学生当作大朋友看待,这样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消除了恐惧感,就会无拘无束,做到无话不谈,在学生心中就会荡起了老师对他爱的浪花。学生只有受到教师的尊重,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教师尊重了每个学生,学生也就会尊重老师,教师了解了每一个学生,学生也就了解老师。教师蹲下身来向学生学习,学生就会加倍向教师学习,成功的教师就是以一种爱心去尊重学生、感化学生,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在教育中变无法为有法,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教育机智,才能赢得学生 的尊敬和爱戴,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热爱学生。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有了老师这种爱的力量,就能强烈地影响着学 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射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伟大 而圣洁的爱。师爱之间是纯洁的爱,掺不得半点儿私心杂念,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虚情假意,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全员性的。它是在培养学生时形成的崇高的情感态度,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有事业的延续,有理想的传递,有社会的信任,有家长的寄托。教师爱学生是师生间的感情沟通,是开启学生的心智的钥匙,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灯塔。
教师不仅要爱学生、尊重学生,还要了解学生。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就难免是偶然的教育目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在原有的起点,切合自己的实际来有所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造成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老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一是要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地去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学,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创新和不断进取中把 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需要春蚕的风格,需要蜡烛的精神。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蜡烛照人寰。牺牲自己,献身人民;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只要这样,我们的教育定会 “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