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崔峦老师主题报告:课改十年话课改
崔峦老师主题报告:课改十年话课改(转载)
接下来,我用半小时来讲一讲十年课改的话题。
一、成绩与进步。
首先,指导我们的理念是正确的。就是指导我们制订课标的四个理念。第二,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第三,我们语文教学有进步,局部来说有提高。我们的教学观,我们的学生观,我们的教学行为都在发生变化。在这十年间,我们在识字、阅读、作文等方面都涌现了很多好的经验。儿童阅读在健康发展。
当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最好时机之一。
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声明,这很多问题是历史以来就存在的。新的问题主要有:
有的时候我们的教学目标迷失。教学目标的意识还不够强。上一篇课文,我们朝哪个方向去?
1.教学内容还不够确定。这是我们语文课程的短板。天生的弱点。和理科相比,我们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一篇课文信息量很多,知识点很多,我们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教课文内容,这样实效性不高。
2.我们的老师还过于强势。我们为学生的学着想还不够。我们还没有“让学”。让学生自己学,自主学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今天四位老师的课也是如此。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昨天温儒敏教授说:看我们的课,表演成份还比较多,不够自然。教师的语言不够亲切。他甚至说:我们有的课,形式大于内容。在这一块上,我们真不如国外,不如港澳台老师的课。他们教的跟我们真不一样。上个月在广州,台湾的苏兰教师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就是这样,她还来传经送宝,更让我感动的是:她的眼里还有每一个的孩子,她的课的追求,就是对孩子发展的追求。她说,一堂课,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朗读的机会。一节课,有三十多个孩子发言了。快下课了,她问:这一节课,还有哪一位同学还没有发言的机会?六个小孩子举起了手。她请这六位孩子来到台前,一个接一个把文章读了一遍,苏老师一个一个指导,问每个孩子,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有一个孩子谈得非常到位。我们平时的教学,眼里总是只有那几个孩
子,总是关注了少数,冷落了大多数。我们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学懂,学会到会学。我们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是为每个学生服务,这才叫以学生发展为本。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关注每个孩子的教育,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要向丁有宽老师学习,偏爱差生。
3.归结到一点,我有一个最大的遗憾,我们课改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但现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们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我们师生的幸福指数还不高。
三、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提几点建议:
第一点:大力加强和改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初入学儿童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1、进一步落实以识字写字学词为重点。
我感觉课改以来,我们比较关注中高年级,我们冷落了低年级的教学,一个人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那一个人学好语文的最基础时期在一二年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课改以来,我们的学生词汇量下降,书写差了,表现在中高年级及中学大学,但根在低年级。我们配备的老师不如以前得力了。新中国以来,我们的名师一大批是低年级老师。斯霞老师就是例子。七十二年的教龄,基本就抓低年级。低年级的名师不多啊。在座的,有志于研究低年级教学的老师,我建议各位重视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真正落实低年级以识字写字学词为重点。我们的课识字写字占几分钟啊?本来要写八个字,十个字,我们往往只讲一个字,我们其他的字怎么办啊?放缓坡度,打好基础。新课标一二年级认从一千八百个改为一千六百个,写从一千个改为八百个,目的是让老师们更重视。另外,写字习惯从一年级强调到中学,这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加强书写练习。课标修订稿明确指出,语文课要拿出不少于十分钟的时间来写字,低年级主要是写字写词,中高年级可写句写段落等。这方面的改革,这方面的重视,表明这些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2、我们要加强朗读指导,重视语感训练。低年级的课,不能一上来就要求有感情地读,要求高了,首先应要求字音读正确。然后是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读正确不容易。第三是读出长句子之间的停顿。只有读好停顿,才能读好节奏。
3、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要指导孩子从文本中提取简单的语文信息,理解少
量重点词句的意思,而不是理解整篇课文。理解整篇课文不是低年级的任务。
4、积累好的语言,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背诵优秀段篇是低年级的主要学习内容。
5、要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倾听、爱说爱问、良好正确的写字习惯、查字典、喜欢阅读的习惯等。
第二点,继续改革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干什么?阅读教学要培养三个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
三种阅读能力:
一是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是对文本做出解释的能力。解释字词句内容语言形式。
三是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这是一个短板。这是做得最不好的。因为我们不给学生评价的机会。我们习惯于以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内容、语言、写法上做评价。
四种阅读技能指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缺乏的是默读),低年级下学期要边读边思考,作批注。
默读的技能比朗读技能应用更广。收集、加工、运用。
五种习惯:预习自学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听课做笔记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今天四节课都没有看到老师指导孩子做一点有价值的笔记。做笔记的习惯不只是为语文学习服务,还是为其他各科的学习服务。认真听,抓重点记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听写词句要从听一个写一个到听几个写几个的习惯。如有老师上《惊弓之鸟》听写本课的三句话,先读一遍听是什么内容,再读听是什么,三读注意老师在哪里停顿。四读注意……(得去查一查)
不去看一池一地的得失。如果孩子非常喜欢读书,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我们就不用太担心孩子将来的语文能力。
第三点,反复强调,要准确把握年段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清楚我们的教学要往哪个方向去。我们的阅读教学有超标的地方,有不达标的地方。
低年级分析内容超标了,字词内容不达标。一二年级侧重在字词句的教学上。中年
级侧重在词句段的训练上。段的教学非常重要。
自然段与结构段的教学非常重要,要抓三点。一是归纳段意,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要能用比较准确的话说出来。第二,理清段序。第三,了解这一段的写法。如果读段培养起了这三种能力,那高年级学篇就不难了。
高年级侧重在句段篇的训练上。低年级了解词句的意思,中年级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一,高年级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一篇文章,要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教的是方法;二,还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既要得意,又要得言。要关注语言,关注写法。要从读到写,注重迁移。三,高年级要教学生读懂不同文体的文章。这样我们能教出文本的个性,让学生在读和写上有所获。
第四点,最后强调一点,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不下于五六次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有一个天然的问题,就是重读轻写。这是不对的。国外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运用的培养。我们改进习作教学,要降低门槛,加强习作和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求真立诚,不一定要求长。诸暨市三年级一位学生用一百零七个字征服了评委,得到了冰心文学奖。说真话,说掏心窝子的话,这是得奖的原因。
衷心地希望各位下定决心,把语文教得既简单又厚重,既省时又高效。我们要立大志,用一流的理念提升我们的软实力。
第二篇:课改十年话课改
“课改十年话课改”园丁论坛
课改十年的收获 金汤小学 姜晓坤
课改已度过了十个春秋。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身为一线教师参与了课改,也见证了课改,我在课改中探索,反思其不足,思考其发展方向,收获着丰硕果实,分享新课改带来的喜悦。在这举国上下都在总结、反思课改十年的得失成败的氛围里,我想和大家的谈论的话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可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我不希望大家轻易下结论。下面我就以我课改十年来在数学教学方面的成长——我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一同体验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一、分享与体验
我们先来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一、故事导入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出加法定律。
二、新授
1、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猜想乘法当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规律?
2、如果乘法中存在交换律,可能是怎样的?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还需要举例子来验证。
4、谁认为乘法中存在交换律,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5、这种现象是不是一种巧合?一两个例子并不能说明问题。如果所有的
两个数相乘,都有这样的规律才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6、请同学们继续举这样的等式来进一步验证,看看其他两个数相乘,交换
因数的位置,他们的积是否也不变。数目大的话,你们可以用计算器帮
助计算。如果你认为乘法中不存在交换律,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证明就行
了,开始。
7、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三、实践与提炼
那乘法交换律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来做几道题看看。
四、小组探究学习乘法结合律
总结研究乘法交换律的方法,运用方法研究乘法中是否存在结合律。
五、总结与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什么?
加法乘法中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也有吗?下课小组同学可以在一起研究验证。
专家评价:
1、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内容创设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探究研讨的材料。
2、巧设情境,使学生的猜想变为可能,举例验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3、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学本质的数学化过程。
这样的教学思路在我们今天是很常见的,而这节课却是执教于2004年9月的一节推门课,也就是九年前,当时的新课改还没有运行到四年级,我使用的教材是现代小学数学。这节课的产生其实是一个偶然事件。2004年8月我调入金汤小学,来到一所藏龙卧虎的大校,接了四年级的据说一个大班,心情非常忐忑。我们每个人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都希望尽早的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作为一个新人,学校领导肯定会来听推门课。所以我每天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准备这节乘法运算定律时,我想这节课是一节很经典的概念课,很多老师上过观摩课,他们的模式就是给出结论—理解结论—运用结论,重结果轻过程。我就希望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上这节课。于是我查阅大量资料,觉得像这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结论的设计思路很有新意。其实当时没有多想什么,就想好好准备这节课,巧得是那天就被领导推了一下门。学校领导发现了这节课,也发现了我。
当时学校主抓数学的主任和我一起又细细的研究了这节课,然后推荐我参加在东港举行的丹东市青年教师数学观摩课。这节课又得到了市数学教研员的高度认可,并让我就这一教学思路准备一节数学课参加丹东市举办的首届创新杯课堂教学大赛。这次比赛的层次是比较高的,参加教师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我上的是一节五年级的《能被2、5整除的数》,非常有幸我的这节数学课成为主会场展示三节课当中的一节,另外两节课,一节是二中的物理课,一节是六中的语文课,这三节课是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科中选拔出的,这个活动当时在丹东电视台进行了专门报道。
为什么这种教学思路会获得这样的成功,为什么它能引起这么强烈的效果,当时会场上许多初中、高中的老师和领导都围着我说:你们小学的数学课都这么上吗?真是太有意思了!其实想来,也就是贯彻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思路的转变,它其实是一种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当中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什么,仅仅是知识吗?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要通过这种载体传达的是一种方法,一种策略,一种思想。教会一个知识点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高级的是通过这个知识点你是否教给了学生一种方法,一种解题策略,一种思维的方式。作为数学教师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节好的数学课如何去看待,我们不妨就用这个标准来问问自己。
比如《能被2、5整除的数》这节课,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而且我交给学生一种观察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这组数学信息,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的话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咱们老师都在做,但是做没做到位?我们的孩子总是这么观察,他会观察了吗?他会发现了吗?咱们老师总是抱怨,孩子不会观察发现不了什么,也讲不到点子上,还不如我自己来讲得了,这是大家都感到困惑的一个地方。那这节课,我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仔细观察数据,发现数学信息
2×0=0
2×10=20
2×100=200 2×1=2
2×11=22
2×101=202 2×2=4
2×12=24
2×102=204 2×3=6
2×13=26
2×103=206 2×4=8
2×14=28
2×104=208 2×5=10
2×15=30
2×105=210 2×6=12
2×16=32
2×106=212 2×7=14
2×17=34
2×107=214 2×8=16
2×18=36
2×108=216 2×9=18
2×19=38
2×109=218 大家看这组数据我设计时不是随意的,不是随便拿些信息让学生观察,我的数据设计是有目的,有引导性的。数据的排列、数位对齐的方式都是精心研究过的。为的是便于学生观察,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当然形成能力后就不用给这么清晰的信息,也可以是一堆乱糟糟的信息,他们仍旧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过程大家别着急,别想站起来一个孩子就能答到点子上,别想肯定有一个孩子能答到你的心坎里去。就这么精心设计,刚开始效果也不是那么理想。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它就会形成能力。在这节课上,我还通过这个知识点教给学生一种“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根据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猜想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这个猜想是有据可猜的、顺理成章的,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课程理念。试想,我们老师还以越俎代庖的方式教给学生。结果呢,不管你怎么教他就会这点知识。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二、“猜想——验证”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有了实践的成功,又有了理论的指导,我开始认真梳理这种教学思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整理形成了在数学课堂中适合孩子发展的“猜想——验证”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创设猜想环境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或设置猜想。如: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和发现,或者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来设置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或课本内容提出或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明确本节课重点,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
2、师生讨论“验证”途径
对于第一环节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化、有希望成立的猜想;事项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考更科学化,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考准备。
3、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验证所提出的猜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验证猜想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式进行。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所有学生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
4、评价总结验证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二、三环节中探索发现和猜想验证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比如,让学生来评价:探索发现的是否充分,猜想验证的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论有何意义,有何应用价值等等。对于某一学生的评价或小结,教师还可以让另一个学生再作“评价”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
5、形成新的思维成长点
课的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变维、变序等方式来发散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并将新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引导学生提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设问、疑问、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能否最终解决问题,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三、模式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有据可猜
猜想不应是无根据的”乱猜”“瞎猜”,不应是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臆猜。猜想应该是符合科学的、合情合理的,应该建立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运用猜想这一活动时,应少一些“请同学们猜猜看”式的简单语式,多教给学生一些猜想的基点和思维方法,只有这样的猜想才是有意义的、必要的。
例如:让学生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来猜想乘法中如果存在交换律;根据正比例的特征猜想反比例是怎样的;设置“分数是否也具有类似商不变的性质?”这样的问题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从已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导入方法,来猜想如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等等。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大胆地猜想。这样的猜想就建立在了对某个具体实例的本质把握之上,使问题成为新方法、新知识的生长点,降低了学生猜想的难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验证的愿望。
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波利亚曾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便主动的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其次、让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思考
案例: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不像“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清晰可辨,为此,在教学时我根据课堂上的生成将验证分成了四个层次来解决。
(1)提出猜想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有学生立即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我没有对他的猜想做出评价,只是在黑板的正中间写下了“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课堂上不要怕孩子们提出错误的猜想,因为只有经历错误,才能积累成功,孩子们在错误中得到的了经验才是最宝贵的。
(2)检验猜想
鼓励让学生对这个猜想进行验证。学生验证后举例否定了这个猜想。很快,又有学生提出:“个位上是2、3、4、5、6、9的数也能被3整除”。学生们热情高涨,不厌其烦地试着数字……。在经历了多次猜想的失败后,学生发现以上猜想的思路有问题,需要对开始的猜想重新进行调整,不能按原来的经验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换个角度寻找。
(3)修改猜想
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了。于是我,先让学生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2,24,51。调换十位和个位后让学生去试一试,看看怎么样,结果发现这些数仍然能被3整除。这时我立即出示了一组数:123,132,213,231,312,321。学生计算后发现:它们都能被3整除。这一发现激发了另一些学生的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可能与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有关。学生又投入到对这一新猜想的验证中……。
(4)验证猜想
交流了不同小组各自的研究成果,最后得出结论: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课堂上的两种猜想,对学生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创新的灵魂,我们应重点扶持前者,精心设计后者。这是一个典型的猜想,验证,再猜想,直至论证的过程,在这个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片面而逐步完善。正因为经历了曲折,所以最终的结论才是珍贵。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数学的魅力。
第三,验证时要让学生明确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第一次使用“猜想—验证”教学模式时,就必须让学生明确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1、我要验证什么?
2、我可以怎样验证?
3、我的验证结果如何? 课堂上必须把每一步做实、做足、做透,让学生切实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才能检验出猜想的真伪,不使其流于形式。
最后,得出的结论应是对众多案例共有特征的把握。
在验证环节,每个学生都只是举了两三个例子而已,他们对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内容有所体验但不深刻,因此,全班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内化环节。当然,全班交流不仅是对所举实例的一一罗列,更应着力引导学生对案例逐个审视,使学生获得对数学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如验证乘法交换律可能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四位数乘三位数:还有更多数位相乘,还有分数、小数、只要是学生学过的、想到的数都要进行验证。
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加强引导,用“是”“也是”“还是”这样的词不断地点出算式中蕴含的数学内容,即变与不变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及时跟进,体验便变得丰富起来。这样,他们对乘法交换律的认识不再是个案的体会,而是对众多案例本质属性的深刻体验。此时,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已经意会的规律,就水到渠成了。这是内化之后的脱口而出,而非教师再三引导之下的慌不择言。让学生发现:一个规律的得出不能只看一些特殊的例子,而要看大量的普遍的例子。同时渗透了在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时,只要发现有一个反例,规律就不能存在的事实。这一过程成为学生挖掘数学内涵,提出数学猜想,验证、发现数学本质的数学化过程,数学思考充盈于学生的心田,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在活动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看了我课改十年的成长经历,老师们您现在有答案了吗?
第三篇:崔峦老师评课
崔峦老师评课
(2010-11-19 22:54:05)转载▼ 标签: 分类: 语文教学
教育
老师们:
真诚感谢在场的坚持到底的听课教师,感谢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坚守和热爱。本没打算做点评,但在赛事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接到老师们的纸条,希望大会对赛事有个看法,有个态度,所以临时决定作此小结,其中对的是大家的意见,错误之处我个人负责。老师们,我们正携手走在前进的路上,正处于由课改初期的亢奋期到向语文本体回归的调整期,这次观摩活动的进步表现在:
1、上课老师的语文、基础、文本、训练的意识有所加强;
2、非语文、泛语文问题有了很大的改观;
3、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有的在设计上有新意,有突破;
4、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读中感悟,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5、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执教老师的朗读、语言、板书等基本功扎实,尤其是每个老师的板书既规范又漂亮,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我们的教学还寻在不少问题,有老问题,有新问题,有的问题带有倾向性,是比较严重的,例如:
1、有的课目标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低年段向中年段靠,有的是中年段向高年段靠,中高年段的字词教学于低年段区别不大;
2、找不准教学读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已经懂得,已经了解的问题,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我们深为上课的学生感到痛心;
3、有的老师,或者说相当多的老师过于强势,教学霸权的存在也比较普遍,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牵引,挖了坑让学生往里面跳,引着学生接后半截话。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出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其严重性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失去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越强势,学生越没有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这样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扼杀了创新的思维,也就扼杀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回归,扼杀了祖国的未来;
4、教好课文本来完全正确,但一些课上,相当多的课上,利用相关资源又显得不够,有效穿插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拓展比较少见,所以应当在读好课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多接触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5、读写结合在中高年段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不够,运用语言的训练还有待大大加强
6、关注学情比较多地课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生,走教案的形式还是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很难见到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大多数的课堂没有问题质疑,没有思维碰撞,没有即时生成,其实效性大打折扣。没有充分自学的课,没有必要合作性的课,既不经济,又无实效,刚刚听了香港老师的课,我们应该受到启发;
7、没有完全走出内容分析的套路,老师是想努力挣脱内容分析的桎梏,但课走着走着又回到了,落入了内容分析的圈套。老师提问有许多不是从学生中来,不是从学生的质疑中来,问题缺少整合性,细碎的问题,频繁的回答往往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我认为逐段分析得整合处理;
8、朗读指导有进步,但得警惕纯技术性的指导,警惕强调读出一词的轻重快慢的技术性指导,比较提倡的是根据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调,读出情感和感悟;
9、教学过程和策略有模式化的倾向,不同年段,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精读、略读„„)完全应当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从文章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这种教学思想还没有深深扎根;
10、字词教学有所重视,因为我们在长春会议上多次强调,这次有所改观,但字词教学的年段性、阶段性还不够明确,有的在教学当中处理不得当,中断教学思路来进行识字写字恐怕不够妥当,字词训练还不够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成绩要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扬成绩,下大力气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决心尽快走过调整期,使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继续走在正确、健康、高效的路上。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从1989年起,全国小语会总共举办了十二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其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举办了七届。为什么要搞这项活动?为什么这项活动能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成了学会的一个品牌?因为它有如下作用与效果:一是交流、分享各地阅读教学经验;二是培养、成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三是借助成功课例,传达学会主张,引领全国阅读教学。为了使上课教师和指导老师明确朝哪个方向引领,在哪些方面使劲,我们在每届观摩活动之前,总要召开研讨会,群策群力,为阅读教学把脉、导航。从“引领”的意义上说,小型的阅读教学研讨会甚至比大型的观摩活动还重要。
这次阅读教学研讨会是第七次,是在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召开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九年,需要认真反思,要坚持对的,改正错的,追求更理想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进入学习、实施阶段。“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20字方针,如何贯彻?特别是“育人为本”这个核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如何落实?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研究,并在今年10月举办的教学观摩活动中,用课例表明我们的态度,展示初步的研究心得。
毫无疑问,“改革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竭的动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这是落实“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这就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本次研讨会和10月的教学观摩活动,有以下几个关键词: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夯实基础”,就是要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学生要读好书,写好字,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基础不牢,能力不会强,素养不会高。即使暂时取得高分数,过了若干年回头看,建的也还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
“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方法的指导切忌概念化、一般化,要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好学、管用。“鼓励创新”,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再次,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一套好的模式,有许多好的方法、策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持续地“乐学”。
以上四点,是我们这次研讨的重点,是10月的观摩课要努力体现的,也是评课的标准。当然,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上课老师在一两点上有改进,有创新,就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最关键的是,今年的教学观摩活动,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步。
此外,无论是10月的观摩课还是老师们平时上课,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
3.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
第四篇:课改十年总结材料
课改十年总结材料
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发展
乌兰浩特市兴安二小
2013.6.27
课改十年,我们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在教研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大胆实践,锐意创新,收获很多,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天我只交流一个方面——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这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给学校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兴安二小在全面落实国家、地方两级课程的前提下,深入研究本地区、本校的教育资源,根据本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需要,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十年的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发德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为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形成了“以校为本,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工作思路。2002年启动了“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科研课题,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即:以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以“亲子社会实践、自主社会实践”为两翼,达到了校内外结合,课内外并举,融会贯通,整体优化的格局。
“小马过河自主社会实践活动”是此课题最具本校特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了提高和锻炼。这一活动是挖掘各学科教材,把那些最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证明的,最适合渗透德育的内容选择出来,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设计成不同的主题,编辑成册,命名为《小马过河》。“小马过河”因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而得名,寓意在于提示学生:“不论什么事,自己不去试一试是不行的”。手册分寒暑假两版,共12册,每册由5—6个主题活动组成,供学生寒暑假自主实践时使用。所谓自主,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寒暑假学生多是独自在家,既无教师的现场指导,也无家长的在场帮助,只能独自去完成。其二是学生对活动主题具有选择权,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完成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寒暑假学生的时间绝大部分是离开教师和家长而自己支配的,最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打破传统的看管式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在实施中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淡化作业意识,按照《小马过河》的提示,完成自己喜欢的主题。例如二年级寒假版《小马过河》中有一个“缝口袋”的栏目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去亲自动手,讲起当时的情景,他们总是喜上眉梢。再比如:三年级暑假版“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这一主题中设计了四项内容。第一个栏目“唱一首文明歌”中要完成的内容是:你最喜欢唱的一首文明歌曲是什么;你能说出几个音乐家的名字,请写下来;如果你还不会唱,那就学一首吧。在这里,不但涉及了音乐知识,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个栏目“画一幅文明画”中是这样要求的:假期在户外活动时,你一定见过很多文明行为,比如:路人把食品袋主动扔入垃圾箱等,请把你看到的画下来。这里,不但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卫生,也是对美术学科知识的补充与巩固。第三个栏目“种一朵文明花”中说的是:文明之花处处开,把它请到家中来,用你勤劳的小手种下一棵文明之花;选择一种你想种的花亲手把它种在花盆里;施肥、浇水,仔细观察,记下它的生长过程;看到亲手栽种的花儿开放了,你最想说点什么?可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在这里,既涉及到了科学、综合实践学科的知识,也涉及到了语文学科的观察日记。而这些又都是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中完成的。第四个栏目“做一个文明人”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
“我是一个文明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我介绍的这一个主题,大家就可以感觉得到,学生们在完成主题活动时,不但巩固强化了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了学生的唱、画、读、写、观察、动手实践等,而且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教育,更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办事,促进了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今,“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课题早已在自治区结题。可以说,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二、开发蒙元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主题,它与新课程改革相继提出,教育部已经把每年的九月作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可见这一主题的重要地位。为切实落实主题教育,我校从开发文化课程入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感染、熏陶及潜移默化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从2002年9月份起,我校就把“学习蒙元文化”确定为校本课的主题,确定这一主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蒙元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我们的家乡乌兰浩特是蒙古族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蒙元文化资源。开设“学习蒙元文化课”的宗旨是让学生从小学习、了解和弘扬家乡蒙古族文化、红色文化、科尔沁文化,从而升华民族热情,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把“蒙元文化”列入课表,设专职教师授课。先后自编了四册教材,供不同年级使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家乡的地理、人口,蒙古族的语言、文字;了解了蒙古族的服饰、风俗习惯;体会到了蒙古族舞蹈、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的魅力;走近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关汉卿、王昭君、乌兰夫、巴拉根仓、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各类历史人物。经多方协调把中蒙药厂、蒙医院、罕山公园、蒙元饮食城、乌兰夫纪念馆、蒙古族小学等作为我校学生学习蒙元文化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访问,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蒙元文化的博大精深。
“蒙元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种子,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经典诵读课程,陶冶学生情操。
经典是我国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瑰宝,为了让学生从小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同时,增加课外阅读量,我校校本课程编写组于2004年编写了校本课程读本《小雨沙沙》。去年,我们又把这套教材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小雨沙沙》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经典性:这是这套读本最基本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无论是诗、词、曲,还是美文,都是经典之作,每首诗词几乎都包含了流传几千年来的名家名句,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我们希望用诗心去激荡童心,用经典去叩启学生的阅读之门。
序列性:读本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等有计划地安排了诵读的内容,努力让学生读到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经典之作。如:低年级除了经典诗词外,还安排了“晨读对韵”,中年级开始增加了“成语熟语歌”,高年级有了《陋室铭》《劝学》等文质兼美的古文。美文诵读的篇目选择尽量接近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如:配合着教材的“走近诗歌王国”主题,读本安排了《再别康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中外经典诗歌。
原创性:这套读本从选择内容、打字、排版、校对,直至最后成稿,均由我校教师独立完成。
趣味性:教材中的诗、词、曲、名言、谚语、对联等内容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早读的教室里、放学后的校园里、晚饭后的家里,孩子们都要读上几句、背上两首,我校学生人人熟读成诵。里边的内容也是各年级语文学科学期末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
实用性:在我校完成小学学业的孩子们,毕业的时候,仅这套校本教材就让他们已经积累了课本以外的200首诗、80首词、20首曲,名言、谚语、对联各150条。这厚重的积淀,必将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许,不是百分这百的孩子都能完全背诵得下来,也许背诵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忘掉一部分。但我们相信:细雨洒落大地,短暂的润泽之后,可能没留下什么痕迹,然而当嫩嫩的芽儿从黑色的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会记起雨的光临。这也正是我们把这套校本课程取名为《小雨沙沙》的真正含义。
近十年的使用,我们发现,这套校本课程读本让学生丰厚了底蕴,并带动了更广泛的阅读;让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世界优秀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净化了学生心灵。
四、开发写字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规范汉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好汉字书写教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我校启动了“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起步的实践研究”科研课题,此课题被确立为自治区级“十一五”规划课题。我们把写字课作为全校的校本课程,每班每周一节写字课。为了让广大的语文教师重视写字教学,提高写字课的教学水平,我们还在广大语文教师中开展了写字指导研究课,通过研究,分别总结出高、中、低年级写字课的教学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描帖,如何掌握临帖的技巧等,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认真上好每一节写字课。如今此课题已在盟里结题,还被评为兴安盟优秀科研课题。去年,我校又被盟里推荐,申报了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此项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校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汉字的字形和书写技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由于多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规范师生的语言文字工作,所以先后被评为盟级、区级、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如今,“读经典书、说标准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已成为我校鲜明的主题文化,丰富了“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这一校训的内涵。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不断地开发着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困惑与思考
十年课改,应该说是一场触及人的心灵的文化意义上的变革,它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十年的坚持,虽然没有创造出人们预想的那些“成绩”与“目标”,或许我们没有立竿见影地看到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现实的课堂改变了多少,但它却创
造了另一个意义上的伟大——在最广大的层面上实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今天教师们学习观念的转变便是最好的证明。
上面我所提到的,只是我校十年来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所做一些探索与尝试。另外,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带给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等,都是让人感到欣喜的;教师学习观念的转变、专业素质的提升、课堂角色的转变等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这些都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时,也存在着令我们堪忧的困惑。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在2006年曾经这样大声疾呼:“课程改革远不是‘过’的问题,而是远未到位。”他对语文课堂这样描述:“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的阅读还处在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六年前,成老先生是这样描述课改的,六年后的今天,如果再用成老先生的话对照我们的课堂,坦率地说,仍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为此,我们的困惑就是:课堂教学永远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虽然说“课改”绝不仅仅是“改课”,但课堂教学没有改观,任何改革都将难以触及课改的核心和实质。今后的课堂到底该如何改,方向何在?将成为我们长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第五篇:十年课改体会
十年课改体会
东港市东尖山学校 周 伟
十年课改,坎坷跋涉,风雨相伴,酸甜苦辣,喜忧参半。为了教育的明天,我们必须平心静气地回顾和反思,诚恳深刻地探讨和总结。
首先我们可以坦然面对课改十年的历练和些许成果及经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信教研兴校的目标,科学管理,坚定不移地走“教、研、训”的研改之路,建立合理地教研机制,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自觉、自愿、自主、合作、乐学、善为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令我们深思、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
一、属于主导地位的学校管理人员和个别教师,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思想懵懂,课改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工作上出现“懒、散、浮”的现象。将课改当成一时的冲动和形式,机械应付,不能蹲下身子,深入学生了解。课备不透,备不到位,教学设计只是将教参翻抄,甚至将教参拿到课堂上去读,学生被动应付,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不注意角色定位,教师仍然是讲师、主角,学生是听众、观众。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换汤不换药,教师独霸课堂,教师死灌,学生硬记。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热情,表情木然,感情冷漠,课堂沉闷,学生被动厌学和机械应付,整个课堂缺乏激情力。
三、个别老师不能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只把课堂教学当成谋生的职业场地,事业心不强,缺乏责任感,情淡意冷,不讲奉献,追求回报,缺乏课改动力。不注重专业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不注重自身基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课堂语言贫乏、平淡,缺乏艺术性,与教学无关的废话较多,不能及时有效地上好每一节课,驾驭不了课堂,堂上乱哄哄,堂下一团糟。
四、在课改的浪潮中,个别学生较狭隘自私,缺乏感情交流沟通,学习品质较差,缺乏恒心和毅力,坐享其成,学习没有目的,一副与世无争,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的心态,使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得无力、无助、无奈。
五、课改虽已蹒跚十年,各校都相继构建了较为适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但仍有部分教师对模式促进教研的意义认识不透,单打独斗,不能适度的把握运用环节进行教学,预习流于形式,预设问题不明确,学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下马赏花,目标设计过泛过大,预习检测方法不当,只是无效重复,不能精讲、精练、精点、精评,落实不到位,教师对学生心中无数,多媒体教学过程只是装饰。
点点滴滴虽不是什么大错,却是我们课改路上隐形或显形的坑凹、障碍,我们只有主观分析,客观面对,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促使我们在课改路上走远、走好、走向成功境界。所以,我们今后必须做到:
一、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引导教师客观的面对现实,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更新理念,强化教师课改意识,指导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态度决定一切,相信只要教师思想意识健康,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遵循教育规律,制定科学、合情合理的评价机制,跟踪评价,充分调动师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性、生成性。
三、进一步塑造学习型、专业型的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学习,理论研究,深入实际,走出去,请进来,专家引领,互动交流,提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强化校本研训,设建校本教材、教研档案,构建完善教学模 式,运用模式促进教研,利用教研积极推进模式构建完善。
五、要注意课堂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师注意角色定位,注意教学环节、知识、能力、情感等递进意识的培养,增强面向全体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教学品质和习惯,渗透情感和健康心理的教学意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虽然我们现在的教育出现百花齐放,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基层管理人员,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以生为本,以师为根,以校为基”,“学懂为人之道,学会做事之理,学通学习之法”,让师生“愿学、乐为、善做”,才是课改的真谛,才能把课改推向成功的彼岸。
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