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P与4C营销理论区别和联系
圈圈点点会展营销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ppt主题是《圈圈点点会展营销》,为什么我们要围绕会展营销来展开讨论呢,因为我们觉得,在当今的中国,会展活动越来越频繁,怎样面对日益发展的会展业,怎样利用会展当中的利与弊,会展的营销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是我们对会展营销的圈点,也是我们私人的看法,希望大家给予不同的意见。对关于会展营销的一段话的圈点:
会展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学的各种理论、原理解决会展业问题的过程,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会展业的具体应用。其中,会展营销的管理分为会议的营销和展览的营销。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越来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会展营销新理念,如绿色营销和网络营销。提到会展营销新理念,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曾经为大多数企业成功应用的4P营销理念,更加不能忽略的是现今正不断成熟和完善的由4P发展而来的4C营销理念。因为,4C营销在会展营销中影响之大,作用之广,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接下来我们会就以上被圈点出来的词句,介绍一下我们看来会展营销要提到的东西:
一、会展营销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简单介绍。
1.会展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学的各种理论、原理解决会展业问题的过程,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会展业的具体应用。具体的分为广义的会展营销和狭义的会展营销。
2.会展营销的主体:
会展活动的举办方、参展商、观众
3.会展营销的作用:
●对于会展活动举办方而言
成功的会展营销活动可以有力的塑造会展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参展商而言
会展营销活动可以为参展商提供关于会展的有用信息,使参展商了解展会的概念及目的。
●对观众而言会展营销活动是观众了解并选择参加展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会展的营销管理
1.会议的营销:
会议营销是一种借助和利用会议,运用营销学的原理、方法,而创新性开展营销活动的营销方式或模式。
2.展览的营销:
通过展览这种形式高效的与需求者取得联系,达成商品交易与沟通的目的营销方式或模式。
三、会展管理新理念
1.关键词:方式、手段、主体、观念、营销
2.现今两种会展管理新理念:绿色营销和网络营销
1)绿色营销
场馆的绿色设计
宣传绿色理念
强化绿色意识
2)网络营销
搜索引擎注册排名
交换链接
信息发布
许可E-mail营销
邮件列表
个性化营销
绿色营销案例:
图(第一张)
请看图中的造型奇特的会展场馆,该场馆是米兰-2015年世博会越南场馆“梦想梯田馆”,该场馆是一座永续发展的绿色设计场馆,处处体现绿色主题,并因此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该场馆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场馆的绿色设计,又能间接达到宣传绿色理念,强化绿色意识的作用,真的可以说是体现绿色会展营销的不二选择之一。当然了,2010年我国上海世博会上的众多绿色设计如:世博轴的太阳谷理念、中国馆以及主题馆等众多场馆的绿色科技理念,也无一不是与该场馆相近的会展绿色营销的先进典范。
图(后三张)
这分别是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和法兰克福展览中心等场馆,准确的说它们都是世界著名的会展中心,场馆设计都别出心裁,也都很漂亮,并都承办过许多大型会展,说世界著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但我们想如果它们能更多的引入绿色会展营销的理念,或许将会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网络营销案例:
一则来自东方今报的新闻报道
(全国首届地产微展会调查报告 以小搏大成经典案例)3月20日,国内首个微展会——春望·2013(春季)河南地产微展会在郑州启动,据后台数据显示,在活动当天已经有上万人参与此次微展会。截至目前,热心网友回复的信息有数万条之多,来今报领取购房优惠卡的网友也是络绎不绝。
报道中提到,在竞争激烈的地产营销领域,人人都在探索着营销创新的新模式,而“不占场地、不占人工、不用搭展台”的地产微展会横空出世,让所有人有了一种全新的营销体验。而“微展会”正是基于东方今报地产公众微信平台举办,属国内首创,摆脱传统房产展会的局限,只需通过手机微信进行“二维码”扫描或微信搜索,即可获得众多楼盘的限时优惠和特供房源。
由此可见,微展会不仅便捷、准确,服务性也更强,不得不说微展会正是网络营销的一种,它从事实的角度充分体现出了网络营销的优势所在,相信以其独特的优势,网络营销一定能走的更远。
三、应用于会展营销的4C营销理念
1.传统4P营销理念(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
传统4P营销理念分别由Price/Place/product/Promotion这四部分构成的:
产品(Product):注重开发的功能,要求产品有独特的卖点,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
价格(Price):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产品的定价依据是企业的品牌战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分销(Place):企业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经销商的培育和销售网络的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是通过分销商来进行的。
促销(Promotion):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的行为(如让利,买一送一,营销现场气氛等等)促成消费的增长,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费者或导致提前消费来促进销售的增长。
(注:以上这四点讲的时候就不详细介绍了)
2.4C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C)
4C营销理念分别由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这四部分构成,下面是对4这四部分即4C含义的详细介绍了:
Customer(顾客):主要指顾客的需求。企业必须首先了解和研究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同时,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客户价值。
Cost(成本):不单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者说4P中的Price(价格),它还包括顾客的购买成本,同时也意味着产品定价的理想情况,应该是既低于顾客的心理价格,亦能够让企业有所盈利。
Convenience(便利):即所谓为顾客提供最大的购物和使用便利。4Cs营销理论强调企业在制订分销策略时,要更多的考虑顾客的方便,而不是企业自己方便。
Communication(沟通):则被用以取代4P中对应的Promotion(促销)。4Cs营销理论认为,企业应通过同顾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企业/顾客关系。
以上就是我们对4C营销理念的基本介绍了,下面我们将4C营销理论与传统的4P营销理念加以比较:
4P与4C营销理论区别和联系
目前业界有两种最为主流的营销理论:4P和4C。所谓4P就是指Product,Price,Place和Promotion。所谓4C就是指Consumer Wants and Needs需求与欲望、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
从二者的字面我们就能看出,其实不论是4P还是4C都是指为了把产品传递到目标消费者手里,从而最大化产生利润,所能够使用的手段。就拿4P来说吧,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他购买的前提是产品,必须要有符合他需求的产品,他才会考虑付出相应的金钱来获取。第二,只有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还不够,还要有有吸引力的价格,如果价格过高,再好的产品也会失去销路,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第三,不近要有价格适中、满足需求的产品,还要有好的通路,让客户能够够买的产品,这就是Place。最后,还要有好的促销手段,来让客户了解你的产品和通路,这就是Promotion。由此可见,这四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缺乏哪一个方面,都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比如说,在过去在中国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就是典型的缺乏营销中Place和Promotion。现在的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产品极度的发达,每一个细分市场都会有相当多的类似产品。彼此之间才产品和价格上的差别会越来越小,这样一来Place和Promotion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4C而言呢,也是类似,首先要研究客户的需求,通过一个比较低的成本和高效的沟通,让可能顾客能够便利的获得产品,从而产生利润。
两套理论听起来都十分完美。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发现,实际上4P的理似乎在企业中更易应用,因为每个P都可以找到具体的人或者部门来操作。比如说Product就可以很容易的对应到企业内部的研发部或产品部门,Price就是定价的部门(市场部或者财务部),Place就是渠道部或市场部,而Promotion就是市场部或营销部。我再来看4C却发现就不那么容易在企业内部找到Owner了。似乎每个部门都会影响4C中的每个C。难道4C理论真的只是一个概念,很难应用于实际吗?
其实不然,仔细研究不难发现,4P和4C理论产生的根源在于着眼点不同。4P理论的着眼点是企业,也就是生产者,而4C则着眼于消费者,从消费者对企业的要求角度来演展开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4C是更加贴近客户的营销理论,因为只有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才能成功。那么如何把4C转化为企业可操作的举措呢?
这中间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只简单的列举一种方法,那就是把4C与4P连接起来。把4P作为企业操作的工具,把4C作为4P实施效果监控指标。比如说,衡量Product是否有竞争力,就要从是否满足客户需求(Customer wants and needs),成本是否足够低两个方面来衡量。衡量营销部门作广告(promotion)是否有效,就可以从对客户的沟通效果
(Communication)和客户接受沟通的便利性(Convenience)来衡量。制定价格时要从客户的整体成本(购买成本、维修成本、沟通成本)出发,考虑客户需求的强烈性来定价。最后,对于渠道(Place)的策略,在考虑要什么样的通路方式来把产品转移到客户手中时,要考虑客户获得产品的便利性(Convenience)还要考虑客户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产品的成本(Cost)。
总而言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4C和4P有这密切的联系,只要企业在实际使用4P时,实时通过4C来衡量4P的效果。就会使企业不会偏离客户需求,从而使企业用具竞争力。
现如今,围绕4c这个理论中心,相应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随之形成,与此同时,我们在实际会展营销中对之的应用也不胜枚举。
案例:
为期3天的“世界营销大师研讨会”(日期、酒店已定),由某亚洲营销协会主办,两家商业企业承办,是一次培训讲座性质的会议产品,主讲师有印度某知名营销企业CEO,澳洲某体育协会董事兼某营销企业常务董事,某资深零售业界顾问,和该主办协会董事兼全球营销协会南亚地区副总裁,课程(5次)包括数字娱乐业、体育品牌、零售业等方面的市场和营销战略。报名费为每课程3000到4000不等,具有优惠期限及优惠政策。该会议的宣传材料共8页,加上附在结尾的报名表格共9页。资料中介绍了该培训会的目的、内容,主要是对主办、承办单位和诸位培训师的详细介绍。在会议举行前两个月该企业将会议宣传材料以传真、电子邮件方式,对照上海企业黄页的联系地址发给各企业董事、总经理和营销或市场部门经理,会议举行一个月前各临时电话销售人员开始打电话确认,同时进行电话销售。该企业销售经理也亲自拜访主要大企业客户,推销该次会议。
在电话销售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电话号码有误;对方是无该需求的财务、人事等部门;邀请对象在会议举办期间不会在该地;确认中几乎所有人都回答未收到邮件或传真;等等。还有来自临时电话销售员的问题,比如英语不好根本无法与听电话的外国人对话;不
够礼貌,直接被对方回绝;对本企业和会议不了解,无法向对方清楚解释;非正式员工,没有报酬提成,打电话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等等。最终报名人数只有预期人数一半,故只能缩小规模举办,该次会议运营基本无利润。
对该次案例会议的4C理念分析:
顾客:没有从顾客角度出发对产品进行精包装。这5门课程可谓精品,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腾”地硬邦邦砸在客户面前。通常为期三天的会议都会穿插招待会、文化晚会、商务考察、拓展训练、娱乐活动、公关活动、旅游参观等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其它活动,一来让会议内容丰富多彩,二来提供给与会者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便利性:宣传促销手段选择不当,不利于客户购买。很难想象如此重量级的会议产品竟然没有正式的前期广告宣传,仅仅是应用发电子邮件、传真等“哑巴式”的推销手段,且不说能真正到达目标客户手中的资料有多少,即使目标客户收到,那长达9页纸的宣传资料能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细看呢?为什么不从客户的角度考虑,把宣传材料做的精简一些、更人性化一些呢?抑或早期先散布会议的简要信息引起客户的关注,中期再传达具体信息以加强宣传效果,这种分两次邮寄的方式是否比突如其来的一堆资料效果好得多呢? 沟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客户数据库,对于客户资料未有跟踪和更新。该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客户数据库,也没有采用购买数据库的办法,而是依照企业大黄页联系客户,成本是节约了,但是效率也更低了。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已经搬迁,或者该人员已经离职许久,这就是缺乏与客户有效沟通而造成的最直观后果。而对于客户企业的最近状况、人事变动、需求变化更无法了解清楚,这都使电话销售失去了明确的指导,犹如大海捞针,当然难以成功。成本:定价高了?还是低了?这样的一个重量级的高水准会议产品,如果经过精包装、广宣传、细策划再呈现在客户面前,参考目前市场上的会议产品价格,其在客户心中的心理价位远不止原定价。该定价是根据对场地租金、设备租金、发言人报酬、工作人员费用、交通费用、相关服务费用和杂费等支出的预算和会议赞助、与会者报名情况估计等制定的,但承办方忽视了客户的心里可接收价位。
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一是以客户为中心:做好策划的每一个环节。成功的策划体现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为客户考虑周到。比如会议在上午举行开幕式,那么远道而来的与会者就必须在提前一天到达会议举办地,为什么不利用午餐会作为开幕式,让与会者在这里少逗留一晚呢?会议是否避开与会者的工作繁忙时期?比如邀请学校工作者参加,有没有考虑避开学期的始末?企业是否与航空企业、旅行社、酒店建立了长期合作,为与会者提供往返交通、旅游考察、住宿膳食等的便利和优惠?宣传材料中是否附有一个邮资已付的自署名信封方便客户直接回执呢?
当客户切实感受到策划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在为他们着想,这便是建立客户忠诚的开始。
二是CRM:全力获得政府、协会、媒体的支持。在CRM的理论体系中,“客户”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指给企业带来直接赢利的购买群体,还包括与企业运营紧密相关的其他群体,对于国内会展企业来说政府、行业协会和媒体便是重中之重。在目前我国会展市场上,政府和行业协会举足轻重的地位无可否认,甚至有时成为决定性因素。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副总林大飞先生建议,中小会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获得政府部门和有关协会的大力支持,这是打响新品牌的关键。而公众媒体,如业内期刊杂志、各大报纸、电视广播等是会议展览宣传推广的主要渠道,媒体的宣传造势是吸引市场注意力、鼓励客户参与的重要途径,故与媒体部门的有效沟通也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是数据库营销:应用好客户数据库资源。根据市场行情,很多企业采用购买客户数据库的办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电话销售前,要对数据库进行检测,即选择一部分客户数据打电话测试,统计一下数据库准确率,如果出现较多误差则不应再浪费太多企业资源。
购买的客户数据库不应是一次性使用,可以对其进行修正完善,将其变为本企业的客户资源,并应用相关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客户跟踪,随时了解客户动态,在此基础上的电话营销有效率会高得多。
电话销售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前期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作铺垫,而且电话销售人员除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极强的耐心外,对其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保持销售队伍的稳定也十分必要。
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便利-服务。会展就是做服务,任何会展企业不能只依靠“关系”来维持,而在这个前提下最终留住客户的是提供给他们的一流品质的会展产品和服务。我们通常所说的辅助服务、增值服务、附加服务,最终落到一点上,就是为客户提供极大便利。上海贸促会秘书长余晨先生说,会展企业的“特色”服务,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该企业所提供的广告宣传服务;二是针对某会展项目的行业特性所展开的服务。也可以说,在对客户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骤,都做到为客户着想,换位思考。这就是成功的特色服务,是吸引客户、留住客户的最佳筹码。
以上就是我们利用4C营销理念对该案例的分析。
我们的PPT结束了,谢谢大家。
制作:酒店1202于喜凤、孙佳伟、张垚、马擎
第二篇: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本文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之处
1.1 法律性质不同
反垄断法具有经济法性格,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多被视为民法中的特别侵权法。实施市场经济的国家,信赖市场机能,但当市场经济的运作出现危机,国家必须进行干预,包括以强制和引导的方式,来改变市场上的行为,乃至产业结构时,就需要另一套法规,学者有时统称为经济法。故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往往被视为是对民法的批判。反垄断法专门设置行政机关,负责对限制竞争行为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因此普遍将反垄断法归入公法范畴。公法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故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使权利,而不得滥用之。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属于特别侵权法,普遍将该法归属于私法范畴,从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源于侵权行为,而其救济手段多为违法人民事责任的承担便可得以验证。私法领域“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故市场上的竞争者只要法律未规定不得为,即获行为之自由。
1.2 伦理性与政策性之差别
二法之差别颇多。从二法之产生历史考察,可以对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根本性的了解。二法皆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产物,惟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早于反垄断法而产生。自大规模自由市场经济出现后,旧经济秩序的伦理控制力量(如同业工会)的削弱而逐渐不能维系,对法律的需要与日俱增,英美和欧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大抵在这种背景下产生。英美反不正当竞争法(unfair competition)是从商标法逐渐脱胎演变而来。欧陆国家是在营业自由政策确定以后,才渐感需要,第一部单行法出现在德国(1896年)。由此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自其产生时起,便具有极强的伦理性,作为特别私法在白热化的营业竞争中维护社区伦理。英美法国家将“不劳而获”,“不授种而收获”作为其认定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基石,大陆法系一般将诚实信用作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帝王条款”,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亦将公平、诚实信用和遵守商业道德规定为基本原则。其维护商业道德、确定竞争伦理规则之精神不言而喻。与之不同,反垄断法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反垄断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产生的标志为《谢尔曼法》(Sherman Act)的颁布。美国建国后,其自由竞争发挥作用,产生令世人瞩目经济效益之同时,也产生了阻碍、窒息竞争之托拉斯组织和垄断行为。这些托拉斯有效地垄断和控制了市场,维持和操纵价格,其形成及力量的加强,遭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对。美国反特权,反独占之传统根深蒂固,正如美国反托拉斯法的首创者约翰.谢尔曼所言:“我们受不了专制政治的国王,也不允许控制生产、销售生活必需品的国王。”加之,二战德、日两国纳粹组织皆实行强制经济垄断以维持战争,所以战后各国对垄断的管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纷纷颁布反垄断法。可见反垄断具备阻止社会霸权形成的社会政策以及保护市场竞争制度,以促进生产和分配的合理的经济政策两种功能,从产生时起即具有极强的政策性。
1.3 价值取向之差别
在价值取向方面,反垄断法强调效益,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注重公平。台湾刘绍樑博士认为台湾“公平交易法”前半部分(反垄断法部分)主要是在追求经济的效益,而非分配之公平。因此,垄断法部分的目的是在籍由对经济效益的执著,促进法律人所谓的“动的安全”,亦即“交易之安全”,所谓“经济宪法”意义应是如此;后半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部分)则是在维护财产权,亦即“静的安全”。两者在概念上既有相当大的相异,在适用上即应有所间隔。详言之,法律人通常在讨论的安全之时认为要保障善意第三人,如此交易才会灵活;其实这即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厂商如果违反“公平交易法”第20条的规定,利用他人营业标章(不论是否该等标章是否已依公司法、商标法、商业登记法予以登记)从事鱼目混珠蒙骗消费者的行为,或是违反本法第19条第5款禁止侵害业务机密的规定,而从事窃取业务机密的行为则与侵害物权或准物权利益之行为无异。从维护公平的角度,应予以规制。
1.4 程序上之差异
由于反垄断法之公法属性,在程序设计上一般均由行政机关负责其实施。如德国的卡特尔局,台湾地区的公平交易委员会,美国的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等等。这些行政机关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有些还具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在企业结合之审查,卡特尔协议之制裁及处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这些行政机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之同时,司法审查为反垄断法实施之补充。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特别侵权法,即应属于私法范畴。因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主要靠当事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实施。由法官在断案时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把握。司法途径为不正当竞争案件的主要处理程序。
1.5 立法目的之差别
二法的立法目的,承担的立法责任也互异。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为消除限制竞争现象,无论是经营者实施之限制竞争行为或是使竞争无法展开之市场结构,以此促进竞争。一言以蔽之,反垄断法的精神是维护竞争自由,而反不正当竞争解决的是竞争行为是否合乎商业伦理问题,竞争者之行为有无道德上的可非难性,是否侵害了其他竞争者权利。换言之,反垄断法保护竞争的程度或强度,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竞争的质量。反垄断法重在保障市场竞争之自由,防止独占事业滥用其经济优势、联合行为阻碍竞争充分、结合行为妨害竞争自由。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重在维护市场竞争之正当,防止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导致不公平,有违商业伦理、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因为此种差别的存在,在台湾最早有廖义男教授所研拟之采合并立法模式的“公平交易法”草案第1条原规定,明确指定其立法目的为维护有效之营业竞争秩序,确保营业竞争行为之自由及正当,促进经济之繁荣与安定等。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同之处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虽有较多差别,却也有颇多相近之处。二法一并构成广义的竞争法,皆因二者之间具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无怪乎,有学者将二者喻为维护竞争秩序的左右翼。首先,无论反垄断法或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均以市场竞争关系为调整对象,旨在维护或营造自由和公平的竞争秩序,确保竞争机制正常发挥其作用。如此方能实现竞争之功效,最高效率的配置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旨在维护或营造自由竞争之反垄断法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前提。概言之,一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只有具备了自由竞争的条件,拥有了竞争的自由空间,法律才可能去保护竞争的正当性,如果经济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自由竞争的条件,客观上无法展开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便也缺少了该法规制的对象,即其法律客体,当然也就无存在之必要性。以经济管制时期的俄罗斯和我国为例。完全由国家对整个经济的生产、销售、分配进行计划,实行国家垄断,经济毫无自由可言,于是也就不存在反不正当竞争法。而当两国进行经济改制,大力鼓励竞争时,两国纷纷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即为明证。就此而言,反垄断法居第一位,反不正当竞争法居第二位。然另一方面,若听任竞争之自由,不规制其正当性,势必形成市场之独占、寡占据面,滥用其经济优势,使得市场之竞争空间日益缩减,最终导致竞争自由的消灭。因此,就竞争而言,“竞争播下了毁灭其自身的种子”,在鼓励竞争的情况下,成功的厂商可能达到一种能够防止其他人竞争并因而损害整个市场机制的地位。例如,在某个市场上因竞争而只有一厂商得以立足,除非采取措施对该厂商的行为加以正当性管制,否则其行为就会对经济造成损害。此即为市场势力。经济学家已经指出,市场势力,即市场力量是市场失灵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故谁人滥用自由,则谁人皆无自由。反垄断法保护的竞争自由,必须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易言之,只有在经营者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条件下,其竞争自由才受到反垄断法的保护。一旦经营者从事了不正当竞争,那么其也就丧失了自由竞争的权利。正因为如此,德国学者Fikentscher提出公式“只有正当的竞争才得自由”。基于伦理判断限制的自由相当于反垄断法的理性原则(rule of reason),是禁止限制竞争的例外。从该公式中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已密不可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最后,某些行为同时具备了二法所规范行为的性质,既可以是一种限制竞争行为,亦可以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此时发生二法的竞合(后详)。如低价倾销、联合抵制(boycott)、差别待遇等即是。这也说明二法之间在许多方面并不存在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之间存在着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甚至矛盾,但今天人们普遍认为,二法之共性大于个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而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制度下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两项要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第12条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这些行为既可以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可被视为限制竞争的行为或者垄断行为。因为它们不仅具有不合理性,即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来说显得不公平;而一方面,这些行为如果真正达到损害市场竞争的程度,行为人一般都占有市场支配地位,就成为了垄断行为。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一起构成竞争法这个统一的整体秩序,共同承担着维护自由竞争和正当竞争正常运作的任务。结语
综上,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主要内容各不相同。前者主要规制市场中的限制竞争行为,以维护竞争之自由;而后者主要规制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竞争之公平。二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应需而生,立法目的、背负立法责任互异。与之相应的,二法之法律性质,价值取向、特点等各不相同。但由于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是对市场中的竞争行为进行规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正常运转,二法功能互补,且在某些行为上发生竞合,故又有其相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徐火明.公平交易法论——不正竞争防止法[M].三民书局,1997.[3]廖义男,刘华美,吴秀明,等.主编.公平交易法施行九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元照出版社,2001.[4]赖源河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财经法专论[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5]曾陈明汝.专利商标法选论[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6]黄茂荣.公平交易法理论与实务[M].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1994.[7]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M].三民书局,1977.[8]赖源河审编.公平交易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9]周作姗.公平交易法对差别待遇行为之规范[M].行政学院管理委员会,1993.
第三篇:ciocrmplmscmerpmes的联系与区别
ciocrmplmscmerpmes的联系与区别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至少有四种类型的资产:客户资产、知识型资产、营运资产和有形资产,对应的技术分别是CRM、PLM、SCM、ERP、BPM、MES等。而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源泉就是基于创新的知识及其载体,通过不同领域范围内的专业的应用系统进行沉淀与固化,并保证企业各个业务领域的高效运作。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在ERP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由于ERP系统本身功能方面的局限性,也由于IT技术发展阶段的局限性,ERP系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对供应链下游(客户端)的管理,针对3C因素中的客户多样性,ERP并没有给出良好的解决办法。“以客户为中心”将是CRM的核心所在。CRM通过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提高客户忠诚度,实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收入、拓展市场、全面提升企业赢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目的。任何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初衷都是想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即实现顾客与企业的“双赢”。CRM系统可以及时获取客户需求和为客户提供服务使企业减少“软”成本。PLMProduct Life Cycle Management 在ERP、SCM、CRM以及PLM这四个系统中,PLM的成长和成熟花费了最长的时间,并且最不容易被人所理解。它也与其它系统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是惟一面向产品创新的系统,也是最具互操作性的系统。如果企业为了制造的用途,使用PLM软件来真正管理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它需要与SCM、CRM特别是ERP进行集成。如果作为一个概念来说,PLM出现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从技术角度上来说,PLM是一种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管理的技术。
PLM包含了PDM的全部内容,PDM功能是PLM中的一个子集。但是PLM又强调了对产品生命周期内跨越供应链的所有信息进行管理和利用的概念,这是与PDM的本质区别。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是由供应商、仓库、作业和零售渠道等组成的一个序列,供应链系统可以优化产品成本与价值,它主要为企业的制造服务。是围绕核心企业,主要通过信息手段,对供应的各个环节中的各种物料、资金、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调度、调配、控制与利用,形成用户、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采购供应商的全部供应过程的功能整体。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对企业的进、销、存进行管理,并主要表现在有形资产的管理上。ERP系统实际应用中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其“管理工具”的本质。ERP系统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ERP软件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ERP系统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ERP系统是一个软件,同时是一个管理工具。ERP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ERP系统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IT技术,来达成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的目标。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MES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心/设备管理、工具工装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看板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
MES能通过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当工厂发生实时事件时,MES能对此及时做出反应、报告,并用当前的准确数据对它们进行指导和处理。这种对状态变化的迅速响应使MES能够减少企业内部没有附加值的活动,有效地指导工厂的生产运作过程,从而使其既能提高工厂及时交货能力,改善物料的流通性能,又能提高生产回报率。
CRM与ERP的区别和联系就管理理念上而言,CRM的主要目的是以客户关系的建立、发展和维持。而ERP则是将企业内部资源的计划以及控制能力提升,注重的是在满足客户、及时交货的同时将各个方面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客户的服务质量通过提高内部运转效率来提升,是以效率为中心的。在关注对象上,CRM与ERP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相比于企业级的内部资源计划ERP,市场与客户才是CRM更多的关注。CRM的作用主要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部门,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以及是服务部门,包括管理整个客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CRM所主要针对的,并为企业提供对客户及所购产品的统计、跟踪、服务等信息化手段和功能。换言之,ERP倘若是企业级的全面管理应用的话,那么,ERP的最前端就是CRM,其作用范围已延伸至ERP以往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站在应用系统的设计角度来看,ERP的主要业务流程相对比较固定,而绝大多数的CRM业务流程则较为灵活。CRM的体系设计以客户关系发展与维系为目标,系统主要是以统一的客户数据库为中心,为系统用户提供客户的统一视图和对客户的分析以及是预测等等。而ERP系统则是一个“事务处理”系统,强调准确记录企业各项资源的轨迹,包括中人、财和物等,无缝集成企业生产、库存、财务等管理模块,使企业的“自动化”能力得以实现,使人力需求与差错大幅降低,从而实现效率的不断提升。PLM与ERP的区别与联系PDM是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如零部件信息、配置信息、图文文件信息、结构信息、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流程的技术。ERP是对企业和制造有关的所有资源和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的技术,侧重于制造领域物流的管理,其代表功能有: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需求计划,财务系统管理、库存管理等.
PLM的目标是期望通过对产品数据或流程的有效管理,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实现“开源”、“生钱”,降低直接成本,提供企业的研发能力,缩短产品生命周期,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ERP的目的是“节流”、“省钱”,希望通过对于企业资源的有效管理,降低间接成本,提高制造能力。PLM系统倡导的是创新,是以产品的研发为中心,目标是加快盈利的速度,在产品和流程两方面促进创新,以"杰出"的产品快速占领市场;ERP系统强调的是控制,是由管理可见性的需求来驱动,并控制对财务有影响的企业活动来实现的。SCM与ERP的区别与联系
SCM与ERP互补,属于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它们的目的不同、涉及领域和对象不同、业务性质不同、过程不同,需要的解决方案结构和系统实施方法也尽有不同。尽管在实施ERP的过程中也要解决许多非常困难的问题,但基本还是企业内部的问题;而在实施SCM的过程中,除去相关企业内部问题需要解决之外,人们还会面临谁是供应链管理者、谁是供应链执行者、如何体现系统实施效果、谁是系统实际受益者、系统相关费用该谁负担及如何分担等一系列问题。ERP是资产性的系统,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体现,在销售管理费中进行摊销。而SCM是成本性系统,企业活动所覆盖的地域范围、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和供应链长度的增加导致SCM系统的实施维护成本也会随之大幅度增加,所以SCM的成本应当作为业务直接成本在企业损益表中体现。
作为“规则制定者”同时需要ERP系统和SCM系统。通过ERP的实施,企业内部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得以优化,信息得以实现一元化管理,形成了与“规则服从者”相比之下的交易优势。“规则制定者”通过这些优势制定规则和改变规则并通过各种形式迫使“规则服从者”遵循这些规则。SCM则是“规则制定者”“统治”供应链的工具。MES与ERP的区别与联系
ERP的重点在于财务,也就是从财务的角度出发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计划,相关的模块也是以财务为核心的展开,最终的管理数据也是集中到财务报表上。MES重点在于制造,也就是以产品质量、准时交货、设备利用、流程控制等作为管理的目标。
ERP管理的范围比MES大,MES管理比ERP细。企业生产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也在ERP管理的范围内,也相应有生产计划、数据收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等功能模块,所以往往和MES会混淆。但ERP管理的范围主要是以工作中心为单位,MES能更细致到每个制造工序,对每个工序进行任务的下达、执行的控制和数据采集、现场调度。ERP要做到工序级的管理,需要进行定制开发。
ERP主要采用填写表单和表单抛转的方式实现管理,现场收到的制造任务是通过表单传达,现场制造数据也是通过填写表单完成收集。MES是采用事件的方式实现管理,生产订单的变化和现场的制造情况,通过MES内置的WIP引擎立刻触发相关事件,要求相关人员或设备采取相应的行动
第四篇: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一、对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简单认识
新闻策划主要是提炼新闻点。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不单指报道策划,它是对新闻新闻传媒生存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报刊、通讯社新闻、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进行的运筹和规划;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策划新闻又叫媒介事件和制造新闻,是组织的公关人员利用记者对于新闻的不断需求,而有计划、主动地制造出能够吸引记者报道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目的是引起新闻界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使组织的名字经常可以在新闻媒介中出现,从而达到提高知名度、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目的。
二、策划新闻与新闻策划的区别
(一)涵义不同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虽然只有“新闻”与“策划”两个词组合的先后顺序不同,但意思却差别很大。“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1.“新闻策划”的涵义。“新闻策划”中,“策划”作名词,“新闻”修饰“策划”,合起来讲意思是“关于新闻报道的设计谋划”。进一步说就是围绕新闻设计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新闻是目的,策划是手段。“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重点是解决做好报道的问题,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新闻活动的行为,仍然属于新闻活动的范畴。
2.“策划新闻”的涵义。“策划新闻”中,“策划”作动词,“新闻”是“策划”这个动作的对象,合起来讲意思是“设计谋划新闻”。进一步说,就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策划是目的,新闻是手段。“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围。更类似于虚假新闻,往往是在事件发生之前,主观地进行制造新闻。
(二)运作不同
由于“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涵义不同,使得其运作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新闻策划”的运作。新闻策划,既然是围绕新闻设计进行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那么,在运作过程中,应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如设置报道议题,制订报道计划,做好采访准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新闻策划的运作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
2.“策划新闻”的运作。策划新闻,既然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那么,在运作中,应是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事实基础上,如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策划新闻的运作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是新闻媒体被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所利用,借助新闻报道以达到其利益扩张的目的,这一般被认为是新闻炒作而不是真正的新闻策划。
(三)性质不同
著名报人普利策说:“新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真假之别。”从中可见,对新闻的定“性”是以真假作为区分,而不是以好坏作为区别。倘若硬要以好坏进行区别,也只能说:唯一的标准就是真假。依照这个标准,不妨也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中的“新闻”作一个定“性”。
1.“新闻策划”的性质。根据“新闻策划”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它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新闻策划”的新闻是真实的,是真新闻。
2.“策划新闻”的性质。根据“策划新闻”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它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策划新闻”的新闻通常是虚假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假新闻。
三、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联系
有学者认为“策划新闻就是于无新闻处觅新闻,多半要靠新闻从业者的经验和智慧嗅出新闻的味道,并加以发掘。它不是主观地制造新闻,而是前瞻性的预见新闻,充分地发掘新闻源的价值。所以可以说,新闻原本是存在的,只不过策划者将其‘挖’出来了而已。因为有些新闻就藏在看似没有新闻价值、很程式化或者很公文化的东西之中。”
由此,我们发现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好似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但是我们必须要把握一个分寸: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这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规律。新闻报道不能超越事实本身,只有当事实发生后,才能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离开了基本事实的新闻策划只是空中楼阁,策划出来的报道就是成为虚假报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五篇: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务”与“会计”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那样密不可分,经常成对出现。过去,我们有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如“两则两制”包括《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财务与会计各司其职。财务定政策,解决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如固定资产的标准、计提折旧的方法等都由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定方法,解决对经济业务事项的记录、报告问题,规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设置,具体经济业务应借记(或贷记)什么会计科目,以及会计报表项目的口径和列示。
现在,国家出台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如《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即将出台《小企业会计制度》,发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不仅包含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内容,还包括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内容,恢复了会计制度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涵盖了原来财务制度的内容。同时,近年来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会计热,会计打假、不做假账的呼声很高,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似乎会计已经取代了财务,财务的概念已经淡漠甚至含糊不清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从事财务管理的同志理不直,气不壮了。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深入,进一步扩大企业理财自主权,财务管理有进一步弱化的倾向。那么,什么是财务,什么是会计,两者到底有无区别与联系呢?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和不解。
一、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笔者认为,财务与会计应有一个客观的界限,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概念不同。财务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融资和管理的决策体系。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通过对交易或事项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提供有关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资料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职能作用不同。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侧重于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而财务的基本职能是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侧重于对资金的组织、运用和管理。
3.依据不同。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具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用由企业根据国家统一会计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的。而财务管理的依据则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单位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享有独立的理财自主权、自主决策权。
4.面向的时间范围不同。会计是面向过去,必须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是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和记录。而财务是注重未来,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在对历史资料和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情况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侧重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经济业务或事项应不应该发生、应发生多少,是财务需要考虑的问题。
5.目的和结论不同。会计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账”,结论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相对来讲结论是“死的”,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应存在大的出入。而财务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财富的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其结论相对来讲是“活的”,它没有极值,只有恰当的、合理的,其结果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由于经验、取舍、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差异较大。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是一门科学,但不是一门硬科学,而是一门软科学。有理性一面,也由非理性的成分。因为它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都是假定的,是经验值(如平均资金成本)。财务难就难在要对不确定性的东西,要依据经验、判断、推理做出决策。
6.影响其结果的因素不同。会计结论主要受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影响。企业选定的有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既受到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同时受到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制约。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主要受到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7.分类不同。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和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财务分为出资人财务和经营者财务。这里的出资人是指独立于经营者之外的投资者、债权人,既包括现实的出资人,也包括潜在的出资人,如尚未出资但准备对某单位进行投资或借款的人。出资人往往关心被出资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而经营者在按要求对外提供财务会计资料的同时,更关心内部管理会计资料。
二、财务与会计的联系
财务与会计既有区别,但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联系主要体现在:1.两者都是为特定对象服务的。即存在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作用的对象都是单位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对价值形态进行管理。
2.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必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将缺乏可靠的依据。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普遍采用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有利于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减少财务决策风险。
3.财务与会计在机构和岗位设置上有交叉现象,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单位在机构、岗位的设置上,除不相容职务以外,财务与会计岗位可以重叠。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同时也可以是单位财务负责人。有的财务部门或计财部门包括会计机构,同时履行财务、会计的职能。单位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单位要求,独立或参与单位财务计划的编制、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财务管理和重大财务的决策。实务中,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可有机结合。
4.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有关财务知识,熟悉单位的内部财务规定,如差旅费、医药费等报销的规定等。每年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考试科目,都包括财务成本管理内容。同样,财务人员必须懂会计,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相关会计信息资料。
三、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便于区分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财务与会计的职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分清财务与会计的概念,明确财务、会计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如实行代理记账的单位,必须明确会计代理机构与被代理单位的责任,处理好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以代理记账为基础的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单位理财自主权不变。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从单位独立出来,由核算中心代理会计核算工作,但财务管理职能仍属于单位,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的财务管理权没有变,单位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单位的一切开支必须经单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处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单位。核算中心是代理记账,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责任,会计核算中心不能越权、越位,更不得平调单位资金。
2.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财务与会计的改革与实践工作。当前的会计改革抓住了会计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会计假账问题。全国人大、国务院、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制度,特别是《会计法》及其配套法规,包括一系列新准则、新制度,强化了会计核算和监督,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广泛应用了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从制度上消除假账产生的原因,成效显著。下一步还需进一步完善准则和制度体系,关键是抓好《会计法》以及新制度新准则的贯彻落实。
通过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企业理财自主权,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了由过去国家大包大揽、代替企业理财到还权于企业的重大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管理不重要或轻松了。财务面临着如何重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体系问题。笔者认为,构建新的财务管理体系,涉及两个以下层面的财务管理:第一,经营者财务管理。从经营者的角度讲,企业理财自主权扩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由国家转移到了企业,企业必须彻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学会在市场中找财源,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今年财政部制定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就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出资人财务管理。出资人财务管理的特点明显不同于经营者。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出资人——国有投资者的财务管理。我国建国以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通过不断积累,形成了巨大的国有资产存量,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如果一味强调放权,放任国有及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势必导致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甚至国有企业“家底”被掏空,管理失控,影响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出资者——财政部门,不是要不要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而是怎么管、管什么、如何转换角色的问题。这里“管”不是要管死,不是要干涉企业理财自主权,走回头路。笔者认为,虽然还权于企业,但出资人必须重视和加强出资人的财务管理,以资本为纽带,加强资本与财务的统一管理,注重资本营运,从总体上搞活国有资本,包括做好对国有资本的布局、投向、变更、转让、收益、考核、评价等工作,理直气壮地担负起国有资产财务管理的应有职能。财政部出台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的资产与财务实行统一管理,是加强国有出资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有益的探索。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以上两个层面的财务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3.有利于搞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学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上,应合理安排财务与会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偏废。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会算账,而且要善理财。在科研中,应加强我国财务与会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研究,在吸收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同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的概念和法律法规框架。在内容上既要注重会计标准和会计职业道德等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有资产存量大的实际情况,将促进企业科学理财与加强出资人财务管理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