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创建特色文明促进企业发展
****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新型现代化林业企业,始建于1973年,总经营面积29.9万公顷,是全国100家最大木材采运企业、吉林省森工企业60强之一,地处桦甸市、靖宇县境内,辖区内有6镇、2乡、64个村、293个自然屯,林区常住人口19万人。企业现有职工9630人,林业总人口2万人,是吉林省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效益最好的森工企业。
几年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创建“文明森工城”为主线,内增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提升职工整体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先后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模范职工之家;被国家林业局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政府评为优秀企业、明星企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
2003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是:突出一条主线,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两个提高,即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抓好三项活动,即全面启动建设学习型企业工作,深入开展以“创建文明森工城”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年活动和“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实现两个目标,即确保全局各项指标全面完成;争创省级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全
面启动建设学习型企业工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全面启动建设学习型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企业体制改革的现状,及时对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综合治理委员会等机构进行了调整,重新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修订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充实和完善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实施细则》。形成了党政结合、专兼结合、干群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始终执行精神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制。年初,从企业实际出发,制订了建设学习型企业实施方案和学习培训规划,广泛开展了以学习政治理论;学《纲要》、学市场经济知识、学科学文化知识、学业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六学”活动。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长期与短期、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先后派60名干部到无锡干校、东北林业大学和北华大学进行学习培训、参观考察,还聘请省内外的专家学者11人到我局办培训班17期,参培人数目字360人,参培率达100%,从而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努力使广大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二、构筑载体,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局党委制定出台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细则》,并结合林区实际和现有条件,确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发展目标。从健全组织机构和严格规章制度入手,成立了****文学爱好者协会、书法美术摄影爱好者协会、音乐协会、体育协会等十个协会组织。发展上级会员213人,发展本局文联会员206
人,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6000多件。同时局不断加大投入,增建新的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为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开辟阵地,构筑载体。局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有线电视台、局域网络、新建两处文化广场。《****林区报》、《调研参考》、《工人之声》等企业内部刊物成为引导文化的主流。连续12年举办了全局职工文艺汇演;职工运动会,每年举办各种球类,书法绘画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制定方案,开展学习讨论。举办了全员“三创”知识竞赛,办简报四期。成立了形势与任务宣讲报告团,选树了植树能手、活着的马永顺赵希海和岗位创业的李世全、下岗创业的齐文友等典型。在全局巡回演讲,引导干部职工勇于创造大胆创业、成就事业。为贯彻公民道德建设事实纲要。开展群众性的“一日三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局范围内评出了“十佳文明职工标兵”100名,“十佳文明家庭标兵”100 户,全局文明职工率90%以上,文明家庭率85%以上,局专门拨资金10000元予以重奖,有5名职工被吉林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市民标兵”,有30名职工被吉林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市民”。为了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深入人心,使创建“文明森工城,争做文明森工人”活动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局还结合建局30周年这一历史契机,从元旦开始拉开了局庆系列活动的帷幕,各种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陆续展开。9月中旬召开了庆祝建局30周年纪念大会。这些活动,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作用。
三、营造环境,提升企业知名度
几年来,局累计投资近千万元用于局址道路硬化、小区改造和绿化美化上。交通干道、主要街道小区内部全部实现了硬覆盖,主街和沿江公路全部安装了广告灯箱。文化广场及街路显著位置设置了标志特色的巨型灯光彩绘宣传牌,椰树灯和礼花灯与之交相辉映。绿化美化趋于园林化,形成了垂榆、垂柳、梧桐、松柏等形态各异的10条绿化街道,绿地面积约占局址面积的三分之一。今年,局在高品位,高层次,打造精品上下功夫做文章,投资近200万元,对文化广场、主街道的路灯、草坪进行改造,兴建人工湖、增设了景点雕塑、完善了小区建设,给来往的客户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为企业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
蓬勃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今年月1-8月份,企业木材产品售价创历史新高,达到829元/立方米,实现纯利润4450万元,上缴税金969万元,上缴育林基金900万元。
第二篇:解放思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解放思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
王仲强
【摘要】本文讨论了上海市徐汇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基层单位和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解放思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与基层单位发展、职工切身利益、日常管理考核、软件硬件建设等和谐统一,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基层单位建设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卫生系统;精神文明;问题难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个十分具体的任务体系,仔细阅读党的十七大报告,体会非常深刻的一点是:无论是思想理论体系,还是任务目标体系,党的建设体系等都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有理论的不断创新,只有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落实,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取得新的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并没有如同以往党的代表大会一样单独成章,但并不表示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大体系中地位不重要,恰恰相反,精神文明建设已经逐渐摆脱过去轰轰烈烈搞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旧模式,向着立足社会实践、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讲求工作实效的方向谋划新的发展。
1.徐汇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1.1.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单位创建长期以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区卫生系统自1980年开始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追求数量效益阶段。创建文明单位初期,卫生系统更多的是追求文明单位在数量上的增长,并不注重提高单位整体素质。二是追求经济效益阶段。由于早期宏观政策的原因,卫生系统‚以药养医‛‚市场化办医‛趋势明显,一段时间把经济效益作为考 核文明单位的重要指标,形成重视经济效益的错误导向,并延续多年。三是重视社会效益阶段。2005年开始执行的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管理规定(新版文明单位管理规定),明确提出文明单位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总体布局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的时代要求,确保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文明单位创建开始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重要的位臵上。
1.2.创建效果与效益:卫生系统18家有条件创建文明单位的基层单位截止2009年底均已创建成为区级文明单位,其中:市级文明单位7家,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12家,区级文明单位18家。从数量上分析:一是区级文明单位全覆盖。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更高创建目标,部分单位将失去创建动力。二是 ‚保‛的意识强于‚进‛的意识。已经创建成为市级文明单位的部分基层单位因为已经完成了最高级别的创建任务,所以求稳心态明显,进取意识不强。三是创建市级文明单位难度加大。有条件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的5家基层单位情况各不相同,纵向比创建意识不断增强,横向比工作没有形成突出亮点,加之增量严格控制,创建难度增大。从质量上分析:一是市级文明单位综合质量高于其他单位。卫生系统7家市级文明单位无论从管理理念、人员素质、社会责任等方面较其他单位好。二是党政领导重视程度提高。上海市新版文明单位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文明单位是基层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成果的最高荣誉称号。‛党政领导的重视对于提高基层单位综合质量至关重要。从社会效益上分析:一是社会意识在增强。2005年以来卫生系统基层单位‚关门‛搞创建的局面基本扭转,各基层单位主动参加社区、部队同创共建工作,创建效益不断放大,影响面不断扩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社区认同感增强。一方面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使医务人员与社区居民接触面扩 2 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单位主动融入社区,与街道镇、居委会主动沟通工作,取得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改革难点与热点问题的理解。三是主动宣传意识增强。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性比较强,客观上造成医院与社会在信息上的不对称,近几年来,卫生系统增强了宣传意识,使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行业有所了解。如:抗击非典宣传、先进典型宣传、服务保障世博会的宣传等都取得很好社会效益。
2.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
2.1.重政绩形象,轻自觉意识。在部分基层单位领导思想深处,并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单位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单位结合起来,一是看重一块‚金字招牌‛。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对部分基层领导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是自己政绩的体现,这种思想为职工所反感,导致创建工作难以取得职工认同。二是存在一种‚模糊认识‛。在部分基层领导思想上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与单位行政管理和经济效益相比是‚虚事‛,似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是单位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行政工作中分离出来,没有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高。
2.2.重创建结果,轻创建管理。无论是从管理层面还是从操作层面,普遍存在重视文明单位创建的结果,对创建过程管理工作力度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一是管理层面重视考核验收。作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管理部门,平时深入基层单位帮助共同创建,指导基层单位创新工作载体的时间较少,办法也不多。因为平时缺少对基层单位的了解,所以考核验收只好从标准到标准,从资料到资料,往往是一审定终身,导致基层单位非常重视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而容易忽略日常创建管理。二是操作层面重视行政管理。卫生系统实行院长负责制管理体系,客观上以行政工作为主,这是卫生系统专业性强所决定的,是现实性要求。但是,如果党政沟通不够,思想不统一,就容易导致 3 精神文明建设与日常行政管理相互平行,不能紧密结合。
2.3.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升。我区卫生系统经历30年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政策导向上也经历比规模、比硬件、比效益的历史阶段。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策导向上的误区造成了个别基层单位领导惯性思维模式,比较重视设备设施、环境条件等硬件建设,而人才结构、医院文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等软实力相对滞后,这种现象和观念如不加以纠正,对基层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对卫生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会带来负面影响。
2.4.重突击迎检,轻常态管理。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管理层面作风不实。精神文明建设管理层面平时对基层单位创建工作帮助指导不够,依靠下发文件、拟定计划、召开会议开展工作,与基层单位实际结合不紧密。二是考核检查兴师动众。每到文明单位考核验收年,管理部门兴师动众组织人员对基层单位进行考核,基层单位组织人员加班加点迎接检查。三是考核方法成本高效率低。现在对文明单位的考核方法主要由听取汇报、实地察看、资料检查等组成,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公正性。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都为文明单位考核投入了高成本,但是很难依靠几个小时的时间对一个单位创建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思考与建议:
3.1.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和谐统一。发展对于我区卫生系统至关重要,卫生系统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相一致,才能为区域居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既是我们的发展观也是我们的政绩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开展。一是要围绕发展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基层单位职工关心的问题具体而现实,如:收入是否增长,利益是否保障,业务是否进步,领导是否关心群众,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切身利益,因此基层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要围绕着营造和谐的干群关 4 系,团结的同事关系,融洽的医患关系多做实事,营造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二是要围绕服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层单位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服务‛。医疗卫生单位要把‚服务‛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领导服务职工,后勤服务临床,医护服务病人,团队服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把‚服务‛变成要求、标准、程序,成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三要围绕职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基层单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一定要与职工利益紧密联系,要坚持民主管理,要维护职工权益,要畅通诉求渠道,要建立沟通机制。
3.2.创建目标与过程管理和谐统一。基层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有工作目标,目标是依靠日积月累的扎实工作而得以实现。因此创建目标要与日常管理工作和谐统一。一是正确设定目标。卫生系统基层单位基本情况各不相同,要立足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创建目标,脱离单位具体实际急于求成搞创建,不仅不能实现创建目标,而且容易挫伤职工创建积极性。二是分阶段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涵盖基层单位建设主要工作,在创建过程中要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有利于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攻克难点。三是分类推进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总体上是长期性,但是具体内容要求仍有长期和突击之分。如:思想建设、科学管理、医院文化、节能减排、社会公益和诚信建设等要保持常态管理,日常督促和考核验收时要集中力量进行突击,只有常态管理保持得好,突击任务才能出色完成。
3.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和谐统一。硬件是单位外在表现形式,软件是单位发展核心力量。没有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和谐统一,单位难以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硬件要与功能相适应。卫生系统基层单位担负任务不同,功能定位不同,对硬件建设的要求即不同,要以经济适用为标准确定硬件建设的标准和规模。二是加大节能减排投入。要加强节能减排宣传,人人增强节能意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 5 效益效率。三是软件建设与战略发展相适应。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医疗卫生事业与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卫生系统必须要有长远打算,要有战略眼光。随着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应该与之相适应,在人才储备、技术进步、精神追求、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谋划。
3.4.日常督导与科学评价和谐统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载体是文明单位创建。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27年来,只有考核内容的变化,考核形式保持着传统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这种考核方法无论对管理部门还是对操作部门都是十分繁重而收效不大的方法。但就目前而言,考核方法发生根本性改变时机还不成熟(对上负责的观念没有发生改变,信息化程度不高、科学测评缺乏有效手段等),根据现状,相对于市区二级管理部门,卫生系统的管理部门就要加强日常督导工作,一是推进基层单位创建工作。指导基层单位规范创建管理,帮助基层单位解决问题。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分析基层单位不同情况,根据创建基础,实事求是制定创建目标,开展工作。三是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单位意见,不断改进考核方法。四是实事求是保持客观公正,尊重基层单位创建主体地位,鼓励基层单位创建积极性,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入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之中。
2010年10月10日
第三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党校论文
对在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新的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为此,要结合当前农村的形势,查找原因,采取切实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确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思想;要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要层层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抓好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使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十六届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这就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机遇。在新的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教育与法治上下功夫,求真务实,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新发展。本文拟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联系实际,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查找原因,端正认识,确立“两手抓”思想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大发展,给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意识逐步确立,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缺乏大发展、大市场、大开放的胆识和气魄,小富则安、小亏即瘫、守土安生的小农意识仍然存在。二是利益观念得到强化,但集体主义思想和传统美德受到冲击。一部分人拜金主义思想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硬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但封建迷信活动等陈规陋习沉渣泛起,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毒害腐蚀着农民心灵,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四是法制观念逐步增强,但部分农村的治安形势仍比较严峻。一些地方盗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群众没有安全感。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加强,已成为带领农村群众致富坚强集体,但也有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威信下降,干部与群众关系紧张。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有三个不到位。一是领导思想认识没有到们。有的同志认为经济建设是中心,其他工作都要让路;有的认为精神文明是务虚的,不会带来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经济效益;有的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精神文明抓不抓无所谓;有的对精神文明建设热衷于形式主义、搞花架子,敷衍了事,不愿在抓基层、抓基础、抓基本功上下功夫。二是管理措施没有到位。农村实行家庭隧道承包责任制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很快,给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些农民认为,分了田,只要种好田,完成两上缴,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行政,乱收费、乱集资,群众不堪重负,干群关系紧张,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我认为应用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确立“两手抓”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
现象,是诱发盗窃、赌博、封建迷信等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针对当时农村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果断采取走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创建文明村和文明户为载体,着力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向市场,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9.69亿元,财政收入4.4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的饶平的许多乡村,农民经济收入都比较充实,精神生活也充裕,农民街和小康楼建设得整齐美观,村貌整洁,安定和谐,充满生机。饶平县的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拓宽思路,实施“实、疏、治”措施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法很多,总的要求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一是用由上而下的方法,处理好领导文明与群众文明的关系。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领导者抓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各级领导在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能一级说给一级听,而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在干的实践中,组织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用由“实”到“虚”的方法。解决好“虚”功实做的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入手。联系实际,向农
“重在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不断地培育、总结、宣传各种先进典型,从而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目的。
三、求真务实,明确目标,落实行之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之所以得不到解决,除了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和管理制度。为此,首先必须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层层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目标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计划,目标确定后要进行责任分解,同时公布于众,实行上下监督。其次要建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预算应确定适当比例,切实安排好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在同经济和社会发愤借鉴 计划中,都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增加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统一的奋斗目标,应一并考核,同时实行奖惩。看一个干部的政绩,不但要看他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把是否坚持两手抓作为一级党委、一级政府、一个干部领导水平和工作政绩的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考核性质应如实反馈给考核对象,如严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应责成限期改正,并作出适当处理。
在措施方面,结合农村当前的形势,应坚持做好做足下面三项措施。
首先,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强农村思想政
村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继续广泛开展“提倡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勤劳致富,反对好逸恶劳;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赌博淫秽;提倡移风易俗,反对乱葬;提倡优生优育,反对超生抢生;提倡和睦团结,反对宗族纠纷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树文明新风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引导农民自觉扬弃旧观念、旧习俗,创造新生活,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其次,要大力抓好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要广泛深入地在农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形象地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判断是非、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封建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思想行为。要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实际,组织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不断提高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要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不抓教育是不行的。要努力做到,广大农村群众都来关心教育事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孩子的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新路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兴办健康文明的农村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并管好用好农村广播电视网、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广场。再次,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思想稳定的工作,切实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贯彻依法治理方略必须把农村基层民主纳入法制轨道。教育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学
第四篇:党政论文浅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
浅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近些年出现一种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和精神劣变。
在中国,农民占人口总数半数以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想逐步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了解农民的物质文化现状及需求。而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党中央一直强调,要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通过结合在乡镇基层工作的经历和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推进农
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状况、突出问题、具体难点、思路建议等方面做粗浅论述。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状况
在农村普遍的基本状况是: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村级的文化室利用率低,现代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未发挥有效作用,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
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新形势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不够,创建思路不清。相对于经济工作来说,不少地方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务虚、软任务。在干部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督查考核方面,偏重经济工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实际
工作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往往停留于年初布臵。年底总结评比,重两头、轻中间、号召多、落实少、布臵多、检查少。基层干部也因此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有的被动应付,得过且过,有的搞花架子、搭盆景。
2、思想认识编差,创建意识不强。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不少基层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的,把GDP搞上去才是硬道理,精神文明建设是软的,可抓可不抓;有的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就会上去,可以“不用抓”;还有的认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上划不来;还有的认为,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农村已难以发挥作用。管用的新手段又没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抓手,没法抓。这些思想上的误区,导致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创建积极性不高,创建意识不强。
3、流动人口增加,创建主体弱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之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的推进,农村务工经商者逐年增强。短时间、短距离流动人口更多,农村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的能人和知识分子涌向城市、市场、工厂,形成农村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留守,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化需求不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热情,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主体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主力军。
4、缺乏物质支撑,创建投入不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依赖性强,缺少经费,设施无法维护,队伍无法组织,活动无法开展。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镇村财力普遍紧张,加之项目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安排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杯水车薪,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回报低、见效慢、周期长,对社会投资吸引力不足,导致不少地方存在精神文明建设捉襟见肘、等米下锅、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难点
具体而言,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如下几个难点:
1、思想意识模糊。部分农村干部不能够认识到精神文明是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片面认为是虚的东西,可做可不做,认为只要抓经济发展就可以了,没能够对精神文明从思想上认识到位。
2、阵地建设落伍。从目前来看,虽然村村都建办公室,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也有的村即便设有图书室、活动室,也是虚设,文化活动场所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加之农村活动场地较为单一,没有文化活动配套设施,活动开展较难。
3、文化队伍匮乏。农村基本无文化专职人员,即便有,工作能力及组织协调等能力也较低,对农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起不到“领头雁”作用。
4、创建方式简单。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普遍认为环境卫生治理好了,农民富裕了就是开展成功,只是单纯发展产业,整治环境。谈不上综合性开展创建等活动,形式
较为单一。
6、投入经费不足。一直以来上级部门对农村文化体育事业重视程度不高,投入经费也不多,基础设施相对又差,工作人员待遇得不到合理保障,导致农村精神文明文化活动开展难。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探析
1、以加强组织领导为前提,把领导重视与群众主动参与结合起来。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坚决克服“可有可无”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充分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精神文明建设也出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加强领导,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应有的位臵,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实施细则,扎实推进,稳步实施,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力度。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作为硬指标,与干部政绩、报酬、升迁挂钩。要发挥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吸引群众参与。真正发挥以群教群的作用。
2、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把思想教育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也是基层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要围绕发展主题、找准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环节和基本目标,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一要加强思想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武装农民,激发广大干群带头创业,带头致富的热情,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二要加强技能教育。综合利用农民学校、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民市场经济知识、农副业实用技术、创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增强他们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三要加强道德教育。以公民道德规划和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增强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树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3、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优化环境与提高文明创建水平结合起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群众盼望解决的实事。既让群众受教育,又让群众得实惠。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把优化农村生产
生活环境与全面提升文明程度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体会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好处。要深入开展文明和谐村居、文明和谐单位、文明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电气化改造、清洁能源推广、信息化村创建,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
村人居环境,继续深化文明村、单位创建、“三好家庭”评比、农民道德评议、十佳文明新事评选等活动。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不断提升全民文明程度,切实解决农村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以增加创建投入为基础,把健全机制与创新活动载体结合起来。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正常开展,市镇财政要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最好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积极探索以工养文、产业兴文的路子,增强基层宣传文化部门的自身造血功能,鼓励和支持多种社会力量投资,捐助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解决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僧多粥少”的问题。进一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建立农民精神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领导挂钩制、动态考核制、创新评优制等制度,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推进,规范化运作,标准化考核,顺应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不断创新精神文明活动形式和内容,达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要求。
5、以符合农村实际为背景,把加强群众道德建设和提高文明素质结合起来。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大力弘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尤其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方
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农民道德协会,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明是非、辩善恶、识美丑界限,逐步树立品德端正不违法,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邻里互帮不生非,崇高科学不迷信,健康娱乐不赌博等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良好风气。
6、以打造农村特色文化为目标,把弘扬先进文化和提供文化支撑结合起来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户为对象,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要求,做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规划。尽可能恢复农村文化站、电影队、村文化室等一些文化组织并正常发挥作用。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建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特别要善于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娱自乐,自编自演,自己教育,打造和弘扬农村特色文化,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做法探析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系与支持。从从可操作性的层面讲,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会把这项工作看成虚的、空 的,停留在表面。只有认识到位,各方面都来参与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关注这样一个网络,党委政府实施正确引导,才能见真效。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进程中,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到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力争抓出成效。
2、加大投入。一是要制定好规划。主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好短、中、长期规划。二是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自筹和向上级积极争取资金,逐步改善工作人员待遇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三是积极开展共建活动。通过城乡共建,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村完善一些基础设施,提供相关科技信息等,达到共建目的。
3、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乡镇为主,以村庄为辅,加大对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新人,塑造一批有文化、有技能、有素质、有理想的中青年,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提高资金保障,完善文化队伍管理机制,强化领导,促进农村文化队伍快速发展并壮大,真正发挥主力军作用。
4、抓创建工作。创建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开展。一是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在农村家庭中,引导农民讲卫生,树新风,讲团结,树形象,农民家庭之间形成互比互学的风气,都争做文明户;在各村中开展环境卫生大治理,创建文明村活动,清理村内外垃圾,、整修道路,树立新农村的景象。
5、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加大对农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普
及教育,充分利用镇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办公室,认真实施科技培训、法律讲座,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二是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要求来规范群众的道德行为,大力倡导农民诚信,切实提高农民诚信度,做到以诚为农,以诚发展。继续开展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反对“黄、赌、毒”等歪风,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
总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点要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根本点要放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上,着力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创建和谐社会精神生活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强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第五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摘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经济学中,还是在社会学中,人们对社区经济的探讨都很少对社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更少。因此,加强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区经济;社区精神文明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经济学中,还是在社会学中,人们对社区经济的探讨都很少对社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更少。因此,加强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区经济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这是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与社区建设相适应,逐步把我国的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提共安全可靠、生活质量优良、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和繁重,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提供建设资金,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
2、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劳动就业渠道,这是社区稳定的重要保证。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它的发展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为社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和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就业,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可以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就业热情,增强其劳动自立意识。这样,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又减少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三是可以在经济上解决一些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迳。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因为,发展社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区建设,而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要依赖于社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的增多,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等状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4、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率的有效手段。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的基础。由于社区经济大多数是规模小、分布广,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集体经济,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等形式举办社区经济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5、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拉动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将表现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居民的这些需求满足主要是在社区内部解决的。所以,社区经济最能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点滴变化,可以为整个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社区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公开透明的社区生活环境。
二、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两者“合则双赢,分则两败”。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由社区经济来决定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区经济,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功与失败,都将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发展社区经济,并以社区经济的建设成果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然而,由于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中兴起,进而在全国城乡社区广泛开展起来,因此,许多基层社区在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都缺乏经验。根据近年来专家们对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等地社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国社区经济提出以下建议:
1、依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社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力图形成与大市场、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格局,不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社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就依托杭州丝绸经济的优势,与浙江省丝绸公司联合投资改造社区小厂,使之一跃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区重点骨干企业,并带动一大批社区企业的发展。
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开展高效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经济作基础,但又决不能抱着“等、要、靠”的思想,指望上级部门拿钱或向群众摊派费用来发展。这不符合社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实质,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区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区经济只是“角落经济”、“夹缝经济”、“路边经济”。这种偏见不仅阻碍了社区经济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严重影响和动摇了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全面发展观的深入,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可以说,如果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浪潮,那么,社区经济将很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浪潮,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所以,社区经济将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3、适应市场经济,实现社区经济经营机制的大转换。长期以来,我国社区经济的基础差、底子薄,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必须转换社区经济的经营机制。一是在发展方向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在管理体制上,要从直接抓生产经营转变为政策指导、监督服务等间接管理上来,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扩大社区经营企业的自主权。三是在经营机制上,要灵活多变,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全方位放开,让各经济实体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四是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政府及基层社区只管一个法人、一个合同、一个监督机制、一个服务体系,各经济主体可以自主招聘、调动、使用和解聘人员。
4、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以服务于社区居民为主旨发展社区经济,并通过社区经济的发展来支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达到两个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这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式和重要途径,也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因为,社区服务具有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可以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趋势。它不仅包括满足物质需求方面的服务,而且包括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为此,各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走福利服务与经营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那些直接为广大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学习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增强社区经济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主导功能。
5、加强组织管理,积极推动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改变目前我国社区经济规模小、素质低、竞争力不强、结构层次较复杂的现状,就必须加强社区经济的组织管理。当前,发展社区经济应在有利于政企、政事分开,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下,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的主体作用,加强基层社区的政权建设和社区经济的管理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如在城市街道一级组建“社区经济发展公司”,这是一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主要负责组织本社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其就业人员主要是社区居民,并规定公司的利润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用于社区的公益事业建设,如修建社区活动中心、种植花草树木、资助特困户等。这不仅解决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部分就业问题,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大大减轻了政府在改善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方面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