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综述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综述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1月06日20:23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 杜宇)这是制度建设的突破。
2006年全国尚有70个地级城市未建立廉租房住房制度,如今,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这是财政投入的跨越。
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为47.4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为1336亿元。
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在建设任务重、自然灾害多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
这是惠及民生的体现。
截至2005年底,全国仅有32.9万户最低收入家庭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如今,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国1500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建设工程呈现“加速跑”的趋势,越来越多住房困难群众的安居愿望得以实现。
描绘政策蓝图:住房保障框架日趋清晰
有这样一份标志性文件,注定要镌刻在中国住房保障历史上。
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强调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份文件的最大特点在于,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列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这无疑为解决“住有所居”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文件背后是令人忧心的数据,到2006年底,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中,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还有1000万户,约占城市居民家庭总数的5.5%。
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
自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出台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开始进入建立、完善和有序发展的阶段。
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涉及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以及廉租住房保障规划等多个方面,为城市低收入家庭编织了一张住房保障网。
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夹心层”住房问题日渐凸显。
由于有的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
2010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弥补了长期以来“夹心层”住房政策缺位。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2011年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目前,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为主要形式,“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日趋清晰。
在这张政策蓝图的指引下,“十一五”期间,全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履行公共职责: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扶持政策频频出台
“尽管今年我省洪涝灾害严重,财政压力陡然增加,但省政府还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超过23亿元。”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说。
吉林省加大住房保障资金投入力度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一个缩影。
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
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81.9亿元。
2009年保障性住房支出达到550.56亿元,这一年,中央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廉租住房保障补助力度:西部地区400元/平方米,中部地区300元/平方米,辽宁、山东、福建省的财政困难地区200元/平方米。
2010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达802亿元。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高达1336亿元。与此同时,一系列涉及金融、土地方面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中央政府的投入无疑起到风向标作用,各级政府也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土地供应。
重庆: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开工建设13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超额完成了全年1000万平方米的开工计划。
北京:截至2010年11月底,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1332公顷,完成计划的107%。黑龙江:2010年安排省级补助资金19.1亿元,比去年增加2.09亿元。
思想高度决定工作力度。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说:“再富裕的地方钱也不够用,关键是城市政府的责任心问题,认识问题。如果认识到位,再难的问题也会想办法解决的。” 据姜伟新介绍,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创历年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
实现庄严承诺:让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这是廉租房住户的满足。
江西九江市东部的螺狮山小区,属于九江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60多岁的陈三里就居住在这里,她告诉记者:“每月只用付27元租金,就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啦。”
这是棚户区居民的喜悦。
吉林市“筑石·居易”小区居民张永昶说:“我在棚户区30多平方米的平房中住了40多年,现在按照政府的政策,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这套45平方米的楼房,我已经拿到房产证了。”
这是“夹心层”的心声。
在苏州工业园区,30岁的徐科和妻子刚刚从家乡张家港市来到苏州,吸引他的不仅是事业上的发展,还有眼前这套拎包就可以入住的公租房。他说:“不需要我费精力到外面去
找房子,而且比较有保障。房租还可以直接从公积金里扣除。”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住房保障范围从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到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再到中等偏下收入群体,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阳光。
不仅要有房住,还要住得好。5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营造一个舒心的家。
在江西九江,一些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因为远离现在居住地,导致一些保障对象不愿意搬到新居居住。
针对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选择性需求,九江市在全省率先创建廉租住房网上换房平台,为廉租住房家庭提供互换服务。同时对一些有“老、病、残”成员的家庭,专门设立一楼摇号组,确保这些家庭在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分到一楼房屋。为了探索创建文明、卫生、安全、和谐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环境,广州市借鉴香港经验,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采取包括发放奖金、颁发荣誉证书、奖状和张榜公告表扬等形式,对实施扣分办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小区、集体以及家庭(个人)分别给予奖励。
为了提高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吉林市对回迁房建设标准有如下规定,进户门为防盗门,室内房门为实木门;楼梯扶手为白钢扶手,窗户为单框双玻塑钢窗,卫生间设置水龙头、洗手盆、坐便器;厨房设置洗菜盆、水龙头等。
为了让更多保障房小区居民住得稳、住得好,部分省市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兴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等,安排低收入居民就业再就业。
在辽宁本溪市明山区穆家街53A号楼对面,一家“工会惠民超市”显得格外醒目。收银员刘中秋告诉记者:“我原来住在溪湖区那边的棚户区,搬到这个新小区已经2年多了。这个工作就是社区给联系的,一个月500元,上半天班,离家也近。虽然挣得不算多,但我觉得比以前舒心了。”
“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梦想,“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权威部门也表示2011年将大幅度增加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人们有理由期待,“住有所居”的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延伸阅读:
国土部酝酿调整土地出让方式结构 土地财政转向
据接近国土资源部的人士表示,“方案”将是改变地方土地财政的开始。其中包括改革和完善“招拍挂”出让制度、规范和完善征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内容。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核心内容仍然是界定国有建设用地划拨范围,继续扩大有偿使用范围。[详细](新民网)
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 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2010年,国家有关部委又出台了指导意见,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弥补了长期以来“夹心层”住房政策缺位,是解决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有力举措。[详细](新华网)住建部问责保障房机制已成型 落实不力将被处罚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住建系统工作会议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称将对调控政策落实不力的地方政府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能完成保障性住房任务的地方政府处罚机制的文件,已经基本编制完成。[详细]
保障房需要加强监管:深圳保障房终审不公示财产 有申请人住“豪宅”
在初审、复审阶段,曾有不少申请者被反映住豪宅、开豪车。在此次公布的终审名单中,依然有多个申请者住在价格不菲的“豪宅”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公示名单中有17户住在福田区竹子林“竹盛花园”,目前这处高档楼盘二手房均价超过2.4万元/平方米。[详细]
第二篇:“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综述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综述
2006年全国尚有70个地级城市未建立廉租房住房制度,如今,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这是财政投入的跨越。
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为47。4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为1336亿元。
这是惠及民生的体现。
截至2005年底,全国仅有32。9万户最低收入家庭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如今,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国1500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建设工程呈现“加速跑”的趋势,越来越多住房困难群众的安居愿望得以实现。
描绘政策蓝图:住房保障框架日趋清晰
有这样一份标志性文件,注定要镌刻在中国住房保障历史上。
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强调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份文件的最大特点在于,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列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这无疑为解决‘住有所居’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文件背后是令人忧心的数据,到2006年底,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中,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还有1000万户,约占城市居民家庭总数的5。5%。
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
自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出台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开始进入建立、完善和有序发展的阶段。
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涉及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以及廉租住房保障规划等多个方面,为城市低收入家庭编织了一张住房保障网。
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夹心层”住房问题日渐凸显。
由于有的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
2010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弥补了长期以来“夹心层”住房政策缺位。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2011年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目前,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为主要形式,“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日趋清晰。
在这张政策蓝图的指引下,“十一五”期间,全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履行公共职责: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扶持政策频频出台
“尽管今年我省洪涝灾害严重,财政压力陡然增加,但省政府还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超过23亿元。”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说。
吉林省加大住房保障资金投入力度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一个缩影。
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
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81。9亿元。
2009年保障性住房支出达到550。56亿元,这一年,中央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廉租住房保障补助力度:西部地区400元/平方米,中部地区300元/平方米,辽宁、山东、福建省的财政困难地区200元/平方米。
2010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达802亿元。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高达1336亿元。
与此同时,一系列涉及金融、土地方面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中央政府的投入无疑起到风向标作用,各级政府也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土地供应。
重庆: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开工建设13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超额完成了全年1000万平方米的开工计划。
北京:截至2010年11月底,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1332公顷,完成计划的107%。
黑龙江:2010年安排省级补助资金19。1亿元,比去年增加2。09亿元。
思想高度决定工作力度。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说:“再富裕的地方钱也不够用,关键是城市政府的责任心问题,认识问题。如果认识到位,再难的问题也会想办法解决的。”
据姜伟新介绍,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创历年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
实现庄严承诺:让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这是廉租房住户的满足。
江西九江市东部的螺狮山小区,属于九江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60多岁的陈三里就居住在这里,她告诉记者:“每月只用付27元租金,就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啦。”
这是棚户区居民的喜悦。
吉林市“筑石·居易”小区居民张永昶说:“我在棚户区30多平方米的平房中住了40多年,现在按照政府的政策,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这套45平方米的楼房,我已经拿到房产证了。”
这是“夹心层”的心声。
在苏州工业园区,30岁的徐科和妻子刚刚从家乡张家港市来到苏州,吸引他的不仅是事业上的发展,还有眼前这套拎包就可以入住的公租房。他说:“不需要我费精力到外面去找房子,而且比较有保障。房租还可以直接从公积金里扣除。”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住房保障范围从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到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再到中等偏下收入群体,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阳光。
不仅要有房住,还要住得好。5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营造一个舒心的家。
在江西九江,一些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因为远离现在居住地,导致一些保障对象不愿意搬到新居居住。
针对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选择性需求,九江市在全省率先创建廉租住房网上换房平台,为廉租住房家庭提供互换服务。同时对一些有“老、病、残”成员的家庭,专门设立一楼摇号组,确保这些家庭在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分到一楼房屋。
为了探索创建文明、卫生、安全、和谐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环境,广州市借鉴香港经验,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采取包括发放奖金、颁发荣誉证书、奖状和张榜公告表扬等形式,对实施扣分办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小区、集体以及家庭(个人)分别给予奖励。
为了提高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吉林市对回迁房建设标准有如下规定,进户门为防盗门,室内房门为实木门;楼梯扶手为白钢扶手,窗户为单框双玻塑钢窗,卫生间设置水龙头、洗手盆、坐便器;厨房设置洗菜盆、水龙头等。
为了让更多保障房小区居民住得稳、住得好,部分省市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兴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等,安排低收入居民就业再就业。
在辽宁本溪市明山区穆家街53A号楼对面,一家“工会惠民超市”显得格外醒目。收银员刘中秋告诉记者:“我原来住在溪湖区那边的棚户区,搬到这个新小区已经2年多了。这个工作就是社区给联系的,一个月500元,上半天班,离家也近。虽然挣得不算多,但我觉得比以前舒心了。”
“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梦想,“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权威部门也表示2011年将大幅度增加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人们有理由期待,“住有所居”的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第三篇:浅谈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
浅谈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
模式
2010年12月06日
浅谈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0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住房保障已成为一项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民生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将成为各级政府安居工作的重点。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项目管理又是降低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了加快保障性住房的落实,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用以指导各级地方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实现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
保障性住房是为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由政府主导建设分配租售的住房项目,现阶段主要是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做好这项工作既可保障部分居民无法完全由住房商品化解决住房需求这一社会问题,同时住房使用对象基本确定,分配销售过程未完全市场化,又可防止像普通商品那样受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影响而出售率低的积压房现象,项目本身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是建设领域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工作,研究探索保障房建设模式十分必要。
二、研究过程
1.保障性住房的作用
在政策鼓励的基础上建设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将有助于实现住房保障产品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市场化。
1)有利于完善机构职能。
促进保障住房建设管理体系的系统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导的作用,即通过政策性的管理措施将住房保障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载体紧密结合。作为住房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部门,住房保障机构应该是宏观上对既定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承担保障房建设的长期规划、标准指导、计划安排、统筹协调、过程监督和日常管理以及向特定对象提供住房产品等职能。
2)有利于发挥市场优势。
住房保障机构可以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这些单位专业从事项目投资建设管理,拥有大批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管理知识和经验。熟悉整个建设流程,能够在项目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同时,住房保障机构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对项目的造价、形式、功能、质量和进度以及使用和移交等要素事前进行指标约定,将以往作为建设单位的管理责任由全程重点转为前期重点,实现了由比较初级的项目过程管理向高级的项目合同管理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质变,必将促进项目管理的水平和效能的提高。
3)有利于逐步实现住房保障项目建设的标准化。
项目建设的标准化就是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各项目要素进行标准化分类储备。在有建设要求时,针对项目特点进行不同项目控制要素的采集,并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实现项目建设预定目标。住房保障项目类型丰富,有住宅工程项目、市政配套工程项目、功能性公建配套项目、社会服务功能项目等。功能要求多样,需要满足居住功能、生活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交通组织功能、教育服务功能、医疗服务功能、商业服务功能等。
2.我国现有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试点工作正在积极展开。各地的保障房建设的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目前收到较多关注的模式有:
1)政府主导的供给模式
该模式的代表性地区为重庆。重庆市明确提出公租房“姓公不姓私”,由政府向占比1/2的中低收入人口提供租赁房。重庆土地储备主要控制在政府而不是开发商手中。
2)多种融资方式并举的供给模式
该模式的代表性地区为上海和天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方案在两地相继出台。以天津为例,除了积极探索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募集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外,还利用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支持租赁型经济适用房建设,积极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沟通,争取将社会保障金引入天津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保障对象定位模糊、覆盖面狭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方面问题。
3.现阶段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1)由于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供应对象是城市的低收入人群,目前保障性住房是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我国采取的比较多的是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一般在城市的某些地方划出特定区域集中建设。从表面看,这种建设方式便于操作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但过于集中的建设方式会引发很多相关的问题。
2)由于保障性住房大部分远离市中心,且居住者多为低收入群体,也使得中低收入者居住空间向着边缘化发展,同时加剧低收入群体的空间聚集现象,强化不同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造成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
3)由于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的重要途径,因此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是其基本价值理念。如果着眼于将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可以通过中高收入群体的影响,改变低收入群体的行为模式,使住宅质量和城市邻里的生活环境质量都得到提升;通过高收入居民的社会观念影响,可以使低收入居民的就业难度降低;同时高收入群体的更明显、更严格的社会行为准则可以规范每个混居邻里成员,从而降低区域犯罪率;最终低收入居民可以得益于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设施、安全性和更好的地区社会服务。
4)住房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住房保障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无法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和对象认定缺乏科学标准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是住房档案系统不健全,大部分城市基本上没有建立住房档案,或即使某一时期建立也没有实施动态管理。由于基础信息数据不全、住房档案信息不健全,导致难以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二是个人收入和信用制度不健全,目前还没有建立全面、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这不仅造成收人核定及准人确认的难度大,而且就业、收人变化时更难适时、准确地进行复核和清出,造成住房“准入”与“退出”的监管困难。5)防止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平民窟问题。现在的社会现实是,保障性住房尚未铺开,房子已经形成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空间隔离器。房价从某种程度已经成了过滤器,低收入群体受到了高房价的排斥。
6)住房保障缺乏法律硬约束。目前,住房保障的法律法规只有住建部等有关部委颁布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立法层次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由于缺乏法律的硬约束,地方在执行保障政策过程中往往出现落实不到位现象,导致政策实际效果差。现实中,很多地方出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考虑,对划拨土地、减免税费、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住房保障政策往往落实不到位。同时,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还存在着协调问题。部门职权不同,政策目标、办事程序需要协调,由于缺乏法律硬约束,在制定和落实政策时要保持高度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经济适用住房中行政性收费减免,人防费减免普遍实施不到位;由于低收人家庭还贷能力差,许多购房者得不到住房贷款等等。
三、研究结论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住房民生问题最切实有效的途径,是保障广大中低收入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所以一定采取措施推进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设。
1.设置整合的政府执行机构, 强化政府工作职责。
政府肩负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职责, 理应成为住房保障工作的责任主体。通过整合的公共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目标制定相关政策, 组织编制住房发展规划, 同时监督并引导开发商和平价购房者这两大对立团体实现合作双赢。2.转变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给方式。
目前我省集中兴建的保障性住房以经济适用房为主, 主要采取划分经济适用房独立地块进行开发建设的方式。为提高城市土地经济效益, 这些地块多位于低价低廉的城市边缘地区。虽然低收入群体在空间资源分配中受益, 但与其他商品用房在用地空间上形成分隔。为转变现有的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方式, 可以在商品住房项目中强制要求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 同时按保障性住房建成面积比例给予减免土地出让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优惠政策。3.进行多样化的建筑设计。
在保证建设质量统一的前提下, 进行多样化的外观和户型设计, 既可以避免失去对中等收入人群的吸引力, 又可以使低收入人群不至于产生自卑感, 减少不同群体间的心理距离。多样化的住宅户型设计是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居住需求的关键, 是混合居住社区形成的物质基础, 同时还可降低开发商的市场风险。4.制定针对中低收入购房者的补贴政策。
通过严格审查申请者资格条件, 并规定此类财政补贴来自没有设置住宅项目所上缴的补偿金(最终会被转移到富裕的购房者), 以体现社会公平。对于中低收入家庭, 其购房所需贷款可获得租税折减, 减轻其财政负担。5.加强社区建设。
在社区建设中, 首先做好空间规划, 满足不同群体间交往与沟通行为的空间要求, 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层次交往空间。其次,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以丰富的社区活动为载体, 促进居民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培育共同的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 缩小居民间的社会距离。6.切实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完善收入审核和收入变动的监测机制。目前情况下,收入标准难以真实准确可靠地审核,这也是保障性住房分配过程中屡遭社会舆论抨击的最主要原因。要尽快建立起个人收入的监测机制,以便与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相适应,一旦保障对象收入增加,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令其退出。7.建立公共住房档案信息系统。
建立住房档案信息系统是实施住房保障另一个基本依据。要对全市家庭和个人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家庭住房情况登记备案制度,对政府保障住房的分配实行家庭成员全名制。目前,厦门市在这方面已开展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
8.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中, 建筑企业和建筑咨询企业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
无论是代建制还是总包模式, 都需要建筑企业和咨询企业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参与其中。这两种模式可以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减少中间环节, 同时使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控制力增强。相对于传统建筑市场的僧多粥少,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或许能成为建筑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四.结束语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 并且处于需要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建设模式的探讨和尝试, 对于今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在此过程中, 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的方式在客观上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空间聚集。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 保障性住房与普通商品住房混合建设的方式,不仅有助于降低住区内低收入阶层居民和其他低收入阶层居民的社会距离, 而且有助于缓解低收入阶层居民的自我孤立和自我隔离问题以及有可能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可以说,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应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低收入阶层的提升为目标, 建立与其他商品房混合建设的方式, 推进社会整合。
参考文献: [1]焦怡雪.促进居中融合的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 2007(2): 45 46.[2] 田 野, 栗德祥, 毕向阳.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J].建筑学报, 2006(5): 58 59.[3]孙忆敏.我国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探讨[J].规划师, 2008(11): 21.[4]冯念一, 陆建忠.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的思考[J].房地经济, 2007(7): 85 86.[5]孙延风, 黄巧敏.解析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和谐经济学角度看厦门的实践[J].中国统计, 2007(9): 2122.[6]濮慧娟.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J].上海建设科技, 2009(10): 1112.[7]建设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8]财政部.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9]马强, 姜丽美.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趋向分析[J].技术经济, 2006(6): 84-86.[10]【专题研究】保障性住房的模式选择与政策支持 CF40研究部 2010年9月
第四篇:为了实现“住有所居”的庄严承诺——“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综述
为了实现“住有所居”的庄严承诺——“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综述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 杜宇)这是制度建设的突破。
2006年全国尚有70个地级城市未建立廉租房住房制度,如今,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这是财政投入的跨越。
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为47.4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为1336亿元。
这是惠及民生的体现。
截至2005年底,全国仅有32.9万户最低收入家庭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如今,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国1500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建设工程呈现“加速跑”的趋势,越来越多住房困难群众的安居愿望得以实现。
描绘政策蓝图:住房保障框架日趋清晰
有这样一份标志性文件,注定要镌刻在中国住房保障历史上。
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强调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份文件的最大特点在于,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列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这无疑为解决‘住有所居’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文件背后是令人忧心的数据,到2006年底,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中,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还有1000万户,约占城市居民家庭总数的5.5%。
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
自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出台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开始进入建立、完善和有序发展的阶段。
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涉及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以及廉租住房保障规划等多个方面,为城市低收入家庭编织了一张住房保障网。
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夹心层”住房问题日渐凸显。
由于有的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
2010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弥补了长期以来“夹心层”住房政策缺位。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2011年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目前,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为主要形式,“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日趋清晰。
在这张政策蓝图的指引下,“十一五”期间,全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履行公共职责: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扶持政策频频出台
“尽管今年我省洪涝灾害严重,财政压力陡然增加,但省政府还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超过23亿元。”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说。
吉林省加大住房保障资金投入力度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一个缩影。
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
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81.9亿元。
2009年保障性住房支出达到550.56亿元,这一年,中央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廉租住房保障补助力度:西部地区400元/平方米,中部地区300元/平方米,辽宁、山东、福建省的财政困难地区200元/平方米。
2010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达802亿元。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高达1336亿元。
与此同时,一系列涉及金融、土地方面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中央政府的投入无疑起到风向标作用,各级政府也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土地供应。
重庆: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开工建设13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超额完成了全年1000万平方米的开工计划。
北京:截至2010年11月底,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1332公顷,完成计划的107%。
黑龙江:2010年安排省级补助资金19.1亿元,比去年增加2.09亿元。
思想高度决定工作力度。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说:“再富裕的地方钱也不够用,关键是城市政府的责任心问题,认识问题。如果认识到位,再难的问题也会想办法解决的。”
据姜伟新介绍,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创历年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
实现庄严承诺:让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这是廉租房住户的满足。
江西九江市东部的螺狮山小区,属于九江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60多岁的陈三里就居住在这里,她告诉记者:“每月只用付27元租金,就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啦。”
这是棚户区居民的喜悦。
吉林市“筑石·居易”小区居民张永昶说:“我在棚户区30多平方米的平房中住了40多年,现在按照政府的政策,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这套45平方米的楼房,我已经拿到房产证了。”
这是“夹心层”的心声。
在苏州工业园区,30岁的徐科和妻子刚刚从家乡张家港市来到苏州,吸引他的不仅是事业上的发展,还有眼前这套拎包就可以入住的公租房。他说:“不需要我费精力到外面去找房子,而且比较有保障。房租还可以直接从公积金里扣除。”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住房保障范围从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到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再到中等偏下收入群体,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阳光。
不仅要有房住,还要住得好。5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营造一个舒心的家。
在江西九江,一些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因为远离现在居住地,导致一些保障对象不愿意搬到新居居住。
针对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选择性需求,九江市在全省率先创建廉租住房网上换房平台,为廉租住房家庭提供互换服务。同时对一些有“老、病、残”成员的家庭,专门设立一楼摇号组,确保这些家庭在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分到一楼房屋。
为了探索创建文明、卫生、安全、和谐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环境,广州市借鉴香港经验,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采取包括发放奖金、颁发荣誉证书、奖状和张榜公告表扬等形式,对实施扣分办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小区、集体以及家庭(个人)分别给予奖励。
为了提高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吉林市对回迁房建设标准有如下规定,进户门为防盗门,室内房门为实木门;楼梯扶手为白钢扶手,窗户为单框双玻塑钢窗,卫生间设置水龙头、洗手盆、坐便器;厨房设置洗菜盆、水龙头等。
为了让更多保障房小区居民住得稳、住得好,部分省市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兴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等,安排低收入居民就业再就业。
在辽宁本溪市明山区穆家街53A号楼对面,一家“工会惠民超市”显得格外醒目。收银员刘中秋告诉记者:“我原来住在溪湖区那边的棚户区,搬到这个新小区已经2年多了。这个工作就是社区给联系的,一个月500元,上半天班,离家也近。虽然挣得不算多,但我觉得比以前舒心了。”
“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梦想,“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权威部门也表示2011年将大幅度增加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人们有理由期待,“住有所居”的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第五篇: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也就是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流通等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制度。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又是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目标。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与改善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实现“住有所居”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土地公有”的制度下,住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殊属性,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公民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同时,住房消费具有巨大的外部性,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居民是否拥有良好或社会所认同的最基本的居住条件,会影响其道德水平、社会行为规范,乃至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控制高房价,更好落实调控房价的政策。目前,我国商品房市场房价收入比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大量低收入家庭甚至部分中等收入家庭无力承担过高房价,房地产业已聚集巨大风险。这不仅严重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和投资环境,阻碍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而且将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挤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存空间。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4月以来,政府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宏观调控工具,连续出台“国十一条”、“国五条”、“国八条”等重磅调控政策,但房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调控形势依然严峻。认真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调控政策,能够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供给数量,抑制居民对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抑制商品房房价的进一步上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快速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内需不振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让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者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居者有其屋”,不必为高昂的商品房而节衣缩食、苦苦积蓄,这就为他们增强消费信心、释放消费需求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其辐射带动作用和杠杆作用非常明显。政府主导的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民生为导向,可以给畸形发展的商品房市场降温,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鼓励更多企业和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规模加强保障房建设,可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