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加强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玛纳斯县第四小学
2011年3月
如何加强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小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小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一、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家长们更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视物质财富而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少儿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小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
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一方面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学校要组织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材,在小学生中讲故事,在中学生中讲规范,在大学生中讲理论,将民间游戏作为学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要经常播放古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与 “八荣八耻”教育相接合,开展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要发挥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社区、引入家庭,因地制宜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系,把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开展 “传统游戏节”、“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小学生。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召开家长会、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小学生。
三、社会要发挥平台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共同为小学生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平台。
一、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教育局、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高等学校及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编写教材与课外读物,对学校、家庭、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组织、指导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交流;要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切实做好有关法律条文的司法解释,依法保护传统文化;文化部门要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文艺晚会、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经营模式,把我们富有内在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把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创作、编辑、出版成为小学生喜爱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借助童谣、民谚、民间故事、民谣、卡通、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如举办“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艺术沙龙”等大型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教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优良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一些公益设施,如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种纪念馆,应向小学生免费开放;邀请民间艺人担任志愿辅导老师,利用双休日及寒暑假开设民俗教育课程,教孩子们绘画京剧脸谱、吹唢呐,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小学生面前,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中的影响力。
第二篇: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从历史上看,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道德素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得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哺育和熏陶,对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二是树立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伦理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能通情达理,心平气和;三是改善知识结构。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以儒教为主,兼取道、佛之长,其精华灼灼闪光,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基本观念、情感、思想和态度,蕴藏着许多哲学理念和道理,对每一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在文学、美学、历史、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对他们的成长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全面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一)家庭要发挥摇篮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培育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塑造其优秀的行为品格,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现阶段教育体制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重知识轻品德、重成绩轻能力、重教材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协作,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精神思想困顿,人生观、价值观迷惘,这无疑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走进课堂,努力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八荣八耻”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相关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在小学和初中开设传统蒙学课程,无论是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还是对对民族精神的承传,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社会要发挥平台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经营模式,把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给青少年,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校园文化节”、“青少年文艺表演”等大型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要开辟各类德育教育基地,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彰显对儒学的重视,体现尊师重道之精神。
总之,要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于青少年的心灵,切实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和占有率。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兖州区十二中学
朱瑞平
第三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2、各学校一要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二要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三是要让学生利用假期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以及乡村文化生态,让学生们记得住乡愁。进而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进一步形成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与学习中。学校要积极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诵读和书写中华经典等交流活动。
第四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集体遗忘的尴尬,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不仅没有深刻而较全面的了解,反而凭空多了一份蔑视,这对民族精神是巨大的伤害。而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又显得尤为严峻。因此,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现代中国公民的需要。
四、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掌握10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弟子规》、《大学》、《论语》等经典篇目。
(2)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3)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名教师。(4)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六、主要内容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形成理论体系。
2、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3、围绕特色校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
4、使教师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思想。
5、在学科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6、创建人文性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
7、利用多种手段,围绕特色校创建开展系列配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七、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9月)
1、成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室”,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二)创建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各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初中部开始诵读《弟子规》,高中一年级开始诵读《大学》、《论语》、《老子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孟子》、《诗经》等,至中学毕业完成。
2、校本课程开发: 2010年9月以前完成《〈弟子规〉讲解》、《蒙学旨要》校本课程的开发;2010年底以前完成《国学纲领》这一校本教材的编写。
3、校园文化建设:2010底年以前完成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大理石贴壁,设立孔子塑像,校园宣传栏、班级壁报文化凸显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4、教师队伍建设:2011年以前,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5年内培养出3—5名校、县级师德典型及以人文性教学为特色的名师。
5、学科渗透:2010年以前,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6、2010年9月以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文化学生及教师评价方案并进行实验运作;并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
7、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的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三)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创建结束,申报验收,推广成果。
八、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九、保证措施
1、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研究室具体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内容的选择,落实讲座及实验活动项目,德育处、团委具体负责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在研究教师培训、器材、资料、教材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特色校创建的顺利进行。
3、不断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围绕德育科研课题,组织系列研讨活动。
4、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
5、做好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进一步走向深入,使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此外,学校还将积极拓展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家庭方面,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传统节日、法定假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具体措施:由校长室动员布置,德育处、团委会组织牵头,学校研究室负责具体教学实施。每逢双周,校园网直播《弟子规》讲解(本学期学完),各年级各班安排双周诵读任务,检查落实;定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举行诸如诵读比赛、讲演竞赛、手抄报评比等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纪念活动;爱老敬老教育社区教学实践活动等。具体操作见行事例------
第五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钢城区实验学校创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工作计划
--------“人人会讲故事”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为切实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我校决定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的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工作总体目标:
以“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坚持全面型性原则,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通过深入学习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模范人物的事迹感动学生,用身边的榜样打动学生,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用行动关爱社会、关爱校园、关爱他人,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
三、本学期目标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1)通过晨读(或午读)诵读传统故事,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掌握中华传统经典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2)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四、工作措施: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讲故事比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做好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人讲故事”活动(学生自己搜集)。
2、校园文化建设:在走廊,校园宣传栏、班级班报、校园板报张贴中华传统历史故事或图片等。文化凸显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3、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的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活动等。
五、预期效果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故事导读”活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形成理论体系。
2、展现形式:班级故事比赛,校园故事大王评选,校园传统文化故事情景剧汇报演出(需班主任的大力配合)
3、展示项目:学生的读写绘本;校园传统文化故事情景剧汇报演出(需班主任的大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