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总结
利用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深圳东方英文书院黄姜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优秀儿女,至今仍蕴含着勃勃生机,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数千年来,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已成为指导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铸就了历史上众多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使中国成为世界景仰的礼仪之邦。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传统节日所包纳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决定,不仅体现出政府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上的建设性举措,也体现出对于人民意愿的积极回应。
给传统节日放假,意在加深节日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留足品味节日的时间,充分开掘节日蕴含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
学校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2005年6月17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就发布了题为“关于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通知,号召大家尊重传统节日,而且它这里面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特别的要求。通知中说,“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贯彻传统节日教育。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部分学校甚至严重缺失。学校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很少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如广播、班团会、板报、宣传栏、竞赛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至于很多中小学生的甚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知之甚少。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关于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
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我们有必要通过教育工作,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蕴涵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使学生通过过节,能够接受传统美德的影响与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弘扬、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用中华传统美德影响青少年一代是
我们教育工作者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
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在中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挖掘政治、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进行传统节日及传统美德教育。如:利用语文教材中重阳节诗词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象征意义、重阳节的节庆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的向往,又能让学生从这些重阳节诗词中感受到文人墨客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再如,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关于春节的诗词(王安石的《元日》等)教学,让孩子们进行收集春联,写春联,学会怎么贴春联;让孩子们学会剪窗花,贴窗花。
寓中国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如在中秋节期间,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校园广播大力宣传展“中秋节”的由来,营造一团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同时,我们利用国旗下讲话,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通过开设的国学经典诵读课,充分利用晨读、早读、自习课、辅导课、班会课、朝会课、读报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诵读有关中秋的诗词歌赋,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以及正在形成的民族正义感和爱国情,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同时,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一是了解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在了解了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后,请学生计划一下“今年的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制订一份简单的节日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贺卡,写上一句的祝福的话语,寄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二是携手共享。通过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以班组为单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会,要求能说出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体味其中的意境。三是书信传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阖家团聚的时刻,在节日里让孩子们通过书信捎去对亲人的祝福。结合“端午节”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在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节庆活动的照片,制作有关春节的手抄报和电脑小报,了解并宣传有关春节的知识,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元宵节开展“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在重阳节开展爱老敬老教育活动及重阳赏菊活动;在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等,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精神。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益处。我们还在原有节庆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往在清明节开展活动时,我们总是采用踏青、祭扫烈士墓等形式,学生对这种过节的形式不太满意。于是我们开展了清明节祭文、墓志铭评比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更珍惜生命,懂得尊敬逝去的人。家长们对于此项活动非常满意,给予了大力支持。
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环境往往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还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浓厚校园氛围。可以在校园中布置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展板,展示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时时感受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进行传统节日的宣传,有效地弘扬了民族文化,调动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积极性,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扩大宣传的成果。我们指导学生制作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的网站,并发布在校园网上让全校学生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在年轻一代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忘之时,我们利用课堂,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
第二篇:国学总结
海石学校“读国学、知礼仪、常感恩”主题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文件精神,大力繁荣国学文化,营造校园高雅文化氛围,培养青少年感恩意识和明礼诚信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读国学、知礼仪、常感恩”系列主题活动,在11月13日兰州团市委莅临我校检查了该项工作,对我校开展的“读国学、知礼仪、常感恩”系列主题活动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当天我校邀请团中央关爱工程中心李宝平主任给全校做了一次主题为“让真爱洒满人间”的大型感恩励志讲座,讲座受到 了团市委领导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大家都希望把这样的活动长期的开展下去。
海石学校
第三篇:国学总结
榆中县萃英学校学习国学总结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全体教师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县人事局学习国学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主要以《国学知与行》读本为主要内容,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从九月中旬开始全体教师展开了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并组织全校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孕育和滋润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中国悠久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德行气质。中国的文明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尽天灾人祸而终不被倒毁,且能在各种挫折中巍然屹立,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理想信念中发扬着“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在“不受嗟来之食”的民族气节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铮铮骨气,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基础上立足生息,光复旧物,自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能不归功于我们底蕴厚重的中华文化经典所孕育的民族精神,这精神是由我们祖国的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作为载体传承下来的“孔孟之道”、老庄之学以及诸子百家的辉煌典籍。中国文化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传习不衰,正是历代教师的传承作用所致!
通过学习国学使每位教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今天我们学习国学,就因为我们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担当者和继承者;为的是不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数典忘祖”;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世
世代代勿忘国学之精髓,让我们的万千学子普照国学之光辉,吮吸着国学丰富的营养,让其顺利、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广胸怀;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品德;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掌握“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处世原则;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的九思之为;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又善柔,友便佞,损矣”的明辨之交;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修养,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先天性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尊严。概而言之,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不能忘掉自己的根脉!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也,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如
果以对国学的态度、提倡国学的目的为标准,国学为立国之本,民族之魂,认为国学的兴衰,关系着中华学术之前途和国家民族之命运; “国学就是中国自己本土发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在中西文化沟通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东西文化未沟通前就早已传承的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与中国学问”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国学,成为了中华民族居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的精神与灵魂之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其成果令世人啧啧称赞,这些均源于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闻过则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与生存法则。今天,我们正沐浴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七彩阳光向着美好的新农村奋进,我们有着先进文化理念的共产党的引导,我们有着优越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社会发展了,经济发达了,物质丰裕了,我们的文化传统正在更新和再生过程之中经受着大千世界纸醉金迷、市场经济浪潮下的严峻考验,实践证明,在无法阻挡的社会发展征程中,拥有传统的文化修养和个人自身的人文涵养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家之本,这样的人才多了,国家就有永远兴旺发达的基础保证。这样的人才多了,国家就有建国兴国的道德资本。所以道德资本就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古人早就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的精辟论断。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源自于此处。可见道德资本对于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所以,现代的社会需要现代的文明来陪衬,方显现代社会的氛围;在现代社会物流横溢、财富膨胀、人情世故极为异化的状况下,往往物是人非,懵昏无聊,莫衷一是,肩上背负沉重,生活压力巨大,工作节奏急促,社会关系更趋复杂,人们身心疲惫迷茫,精神向往空灵无际。此时此刻唯一能整合我们灵魂希望之光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传承文明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更是建设我们国家的精神之柱,因此现代社会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明作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底线和精神家园。继往而开来,知古而变今;学古人言语于心中,荡今人灵魂于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灵魂;不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可能失去中国人的灵魂。重现国学的灵光,重温国学的箴言,就是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空茫的心灵,构建我们灵魂的家园,鼓足我们生活的勇气,增强我们工作的信心,健全我们特有的人格,养成有益于我们自身、有益于我们家庭、有益于我们国家、有益于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良好品性。对于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而言,丰富和积淀自己的文史底蕴,就必须深入了解和学习国学。而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做好,学习国学尤为重要。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们应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国学教育在我校刚刚起步,今后,一是国学教育活动要形成“常态化、实效性、有特色、重落实”,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二是要转变观念,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以育人和提高师生修养、提升改造社会能力为宗旨。三是要加强国学教育队伍建设,加强诵读活动工作督查。四是要关注对问题和困惑的研究,结合学校和教育实际,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五是要从实际出发,突出践行,注重实效。诵读活动要与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相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使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让国学教育真正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四篇:国学总结
兴隆小学国学教育总结材料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伴随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整个教室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就是兴隆小学开设的国学课堂。从2006年开始,兴隆小学就将国学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范畴,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熏陶学生品性,规范学生行为。
一是利用课余时间,分层次、等级的背诵古诗文,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根据年级的升高,阅读等级难度相应提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之初,性本善”,这些朗朗入口的古文,我校在幼儿班的教学中就已经开始了。活动中,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经典古诗词,陶冶了文学情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些老师不禁有感而发:原来诵读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学校应该多搞这样的活动,丰富孩子的成长体验,让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现在我校大部分学生能背诵几十首唐诗。
二是充分利用语文阅读课开展“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活动,如“品三国”“诗话人生”、“我眼中的„„”、“经典诗词同分享”等活动,在活动中,各班的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百读不厌。对于国学课程的实施,我们并不是单一的读、背、诵。比如在中华经诗美文,要求学生掌握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时候,我校各班级采用了故事会的形式,这样的组织形式学生喜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更加兴趣盎然。对于古诗的诵读,或者是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汇报诵读、展示诵读、个人诵读、合作诵读、表扬诵读。并且给学生补充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诵读积累。
三、自主开发《国学》作为校本课程,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办,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我校开展《国学》课是基于“中小学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语文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这个理念。
四、创设良好氛围,创设诵读环境。为了营造具有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环境,我校利用教学长廊布置了“文化长廊”、张贴“国学”
教育的贴画,橱窗展板上悬挂典雅的古诗,古诗配画,意境优美,各班教室开设了“文学角”,让学生从“国学”的精髓中,从传统的礼仪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和营养。
五、创设有利时机,营造浓浓书香。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充分利用好早自习晨读10分钟,学校规定每个班级组织学生这个时间诵读古诗文,这个时候琅琅的诵读声是早晨最美妙的声音,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诵读习惯。
六、美文诵读,提倡和家长共同学习。
1、在进行学生经典文化诵读的同时,带动家长及其他方面一起上网查阅资料,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共同欣赏经典美文,体会国学的博大精深。
2、分内容学习,研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网上交流,信息的查询,朗读的方法,图片的演示,更加深入的、直接的、了解经典美文的内容。
3、交流心得,熏陶情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与家长一起记录对自己有启发的经典名言名句,或者记载下自己的感想心得,并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交流,在有感有思中提升国学的素养。
兴隆小学会继续在学习国学的道路上坚持的走下去,为发扬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国学经典总结
“国学经典”社团学期工作总结
执教老师:魏珠玉
本学期我校继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同时也成立了国学经典社团。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我们学校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及社团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我们转变观念,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做了一些具体的如下工作:
一、树立统一诵读目标
保证每一个社团成员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诵读读本;保证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学校对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给予督促。
二、将课程渗透孩子心中
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主要通过社团进行文化浸润。社团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心理教育,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本学期,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引进课堂形成社团,引入学生学习生活。
三、将课程融入教师教学中
国学诵读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通过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孩子们与经典对话的环境,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还把经典诵读与每周的社团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社团活动来激励孩子们积累祖国文化的精髓,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而在经典诵读及社团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
四、用活动推进发展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社团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我们开展了有趣的手抄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为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教然后之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一、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
二、关注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既然国学经典诵读已经作为课程,那么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就应该伴随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加强国学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
总之,任重而道远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