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学习总结
学习总结
对于我来说,学习国学的过程,不仅是学习一门文化知识的课程,更是提高民族自豪感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让我体会到了古代思想艺术家强大的思考力和体悟力。他们思考着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他们体悟着一个个生活的哲学,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影响着古代人们的言行,更指导着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国学都被视为人类思维的奇葩,而这颗奇艳的花朵,只在中国的历史上绽放。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每个周二晚上,我都会来到两百人厅,从不缺席,也从不迟到。上唐老师的国学课已经有半个学期了,我很珍惜这个学习国学的机会,作为一名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中国化的东西,着实很难得。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最热爱《诗经》和儒道学说这三部分。
喜欢读《诗经》,是因为它的清雅,它并非疏远而不可亲近,而更宛如心灵的歌谣,无邪的回忆。还记得课上学习《君子于役》和《东山》这两首诗,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来刻画妻子盼夫归及征人归途时的复杂心情。几句反复,如吟似唱,亦将思念的苦楚与归家的欣慰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经的美,在于它的自然,淡淡的描绘,笔触似乎并不用力,举重若轻,却达到深沉真挚的效果。《诗经》的诗很朴素,但越是朴素就越能触到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可能正是对这种平淡的热爱,才让我对“道”也有特别的感触,道家讲“逍遥”,讲“无为”,讲“天人合一”“上善若水”,达到真正的解脱与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不可过于追求功名利禄等外部的物质条件,而应更加重视心灵上的自由,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同时,我又汲取到儒学的精髓,修缮其身,真正达到“仁”的境界:我们要勤学多思,持之以恒,以不断学习为乐;一日三省吾身,知过必改,择善而从;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易经》内容的学习,我有两点体会,一是关于人生,二是关于如何管理。以前,我以为《易经》是一部算命占卜未来吉凶祸福书。但当我听过课后,才发现,它不单单是一部占卜之书,而更重要的它是一部指导人生的哲学巨著。它指明的是人生处事的真谛与智慧人生的法则。《易经》讲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要适应这个变的世界,要以平静的心态来应对各种变化。“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一些突然而来的事情也许会把一切都毁灭,把一切计划都搅乱,这时最好的选择是放弃,另择他路。人生永远不会有绝路,老天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应对所谓的人生成败与得失,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事,并且顺其自然。
第二,是关于管理的,因为现在正在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易经的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其中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原理,在现代企业组织变革、运营创新、战略决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易经》乾卦告诉我们:不论你是身处“潜龙勿用”阶段,还是已达“飞龙在天”,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遇下都要懂得适时调整和应对。我体会到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好的品格,还要懂得创新,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另外,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更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构造。我们应建设独具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时代的需要。
再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我同样遇到了问题:在儒学中,要求人们做到刻苦勤奋,力争上游。可是道家有讲求精神自由,潇洒解脱。我认为这两个观点都十分在理,但是真正面临抉择的时候,应采取哪一种观点呢?什么时候应该拿起?什么时候应该放下?这是我一直存有疑虑的地方。
如今,国内兴起“国学热”,学习国学到底意义何在?我们又如何学习国学呢?学者季羡林曾在2007年出版过《季羡林说国学》这本书籍,里面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我甚是赞同。“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季羡林在书中提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我认为,发展科技是必要也是必需的,时代在进步,我们必须展现出一个国家的科技也在不断进步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但是,历史在纵向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其在横向上的扩充才能更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而这个横向扩充,很重要的就是保有这个国家的特色,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继承与学习国学。
中国在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特色”的体现,就需要国学来完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灿烂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我们的国学是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应该引以为傲的地方,它的魅力被无数国家所认可:韩国的外交政策借鉴儒学“和而不同”的思想,印度总统引用《管子》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正如季羡林先生描述,科技是“硬件”,以国学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是“软件”,我们应该“软硬兼施”。可见,儒学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指导性地位,不仅和过去有紧密联系,和现在社会的发展亦有紧密的联系。
对于如何发展国学,季羡林先生认为应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经典纳入国学范畴,以壮大国学的影响范围。我认为,首先我们应培养一个学国学的性情,国学并非枯燥之物,深入学习一定能体会到其中奥秘。而后,由于国学涉及典籍较多,所以不可死记硬背,应掌握核心大义,便容易掌握其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学习就要有实践,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体会国学的内涵,掌握国学的思想,领会国学的益处。
第二篇:学习国学经典总结
学习国学经典总结篇一
从7月到10月,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在网上观看了国学经典的视频,经过学习,我对国学经典有了深刻的认识: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一本名为《弟-子规》的书:“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时刻在我脑海里闪现,让我渐渐体会“泛爱众”所倡导的理念——博爱。世界上产生利息最高的投资是什么?我从一个真实的故事中有了答案:美国有一个穷苦的大学生,为了缴付学费饿着肚子挨家挨户去推销货品,已经陷入了绝境,准备放弃一切时,一位女孩看出来他饥饿的样子,于是给他端出一大杯鲜牛奶。他将牛奶喝下后问道:“应付多少钱?”,女孩答到:“你不用付一分钱。母亲告诉我,不要为善事求回报”。这个穷大学生听了,觉得自己的身体强壮了不少,而且信心也增强了起来。就是这个穷大学生后来成了美国华盛顿医院鼎鼎大名的朗格大夫,是女孩的慈善与关爱拯救了他。数年后阴差阳错,那个女孩突发重病,家人将她送进华盛顿医院时情况已十分危急。朗格大夫一眼就认出了这女孩,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来使她康复。经过一段漫长的奋斗后,朗格大夫终于帮她摆脱了病魔。出院时,医院将医疗账单送到女孩手里,她不敢打开账单,因为她确信:那一定是一笔需要她一辈子才能还清的医药费。当她颤栗地打开帐单时,出现在眼前的是这么一句话:“善事的利息比任何银行的利息都高。一杯鲜奶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签署人:朗格大夫”。顿时姑娘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让我们铭记“泛爱众”的所倡导的理念,引领我们的行为,让爱漫流,流入每个人的心„„
有位朋友到我任教的乡村小学,曾这样问道:“你难道真的愿意常年在这所乡村学校,奔波于崎岖不平的山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辈子从事这劳心废力的教书工作?”而我的回答是:“面对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生活贫苦的村民,面对一双双满怀希望的目光,我唯有孜孜不倦的努力,卧薪尝胆的苦干,以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如此人生才更有意义。我今天的付出正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今天的努力正是为了这里明天的美好,因此,我愿意!”“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啊!正是因为有这样千千万万怀着对祖国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的同志,长年累月,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才构成了社会的和-谐;正是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教师,脚踏实地扎根在农村,心系孩子,不断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了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自豪,因为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我追求,因为我的事业是教书育人。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可惜,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们的教育事业;遗憾,我不是画家,不能用美丽的画卷来绘出美丽无比的乡村;更不是歌手,没有动听的歌喉来颂咏我们平凡而伟大的教师。然而,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凡是人,皆须爱”!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还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经典总结篇二
随着经典的陪伴,走过了日月的风尘,穿梭过了国学的大道。我从黑暗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出来。在此我感谢先生,多日以来对我们的辛勤教导,同时,也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法宝。让这么多人从迷茫中走出来。国学经典,就像世间的救命稻草一样,就像从黑暗中燃起一盏明亮的蜡烛,这正是圣贤的精神,牺牲自己,去照亮别人。而我们刚接触国学经典,似乎像蒲公英,虽然微小,可是撒播的种子,遍满各地。这对于我来说,就是我人生中的取经之路。而现在的人正缺少的就是这个孝亲尊师,尊老爱幼和兄弟和睦的“真经”。真是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原来儒家学问是这么的大,而我们听闻的只是山底之脚而已。所谓站得高,望的远。这是让我最受益的一句话,我们的毛病就像一座大山一样,而我们一定要翻越这座大山,克服毛病,才能看清世间。
学习国学经典总结篇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这里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三、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看了“学习国学经典总结”的人还看了:
第三篇:国学经典学习总结
秀山县平马乡中心校国学经典培训学习心得
张桂香
我校年轻老师居多,对国学经典学得较少,积累得也很少。我校认真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指示,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于2010 年8月至2010 年9月在我乡掀起了学经典的热潮。学校教导处认真组织,以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阅读文字资料与观看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学习,让老师们改变了对《国学经典》的看法,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可以说真是迟来的爱。
记得我刚拿到通知,叫我组织全乡的教师学习的时候,我马上打开《国学经典与教育﹤一﹥》和《国学经典与教育﹤二﹥》,才看到目录,我觉得有点蒙了——全是古文,什么知呼者也的,怎么看得懂,再说我们现代人看这个起什么作用?老师们也说,一天忙得不可开交,随便操点笔记算了。大家满脑子里全是怀疑和厌恶。
面对学校交给我的任务,我虽然感到压力大,但是我的责任心丝毫没有减退。在组织大家学习之前,我自己先把学习内容熟悉一遍,看不懂的我就去网上查,看视频,挑其重点,适用点再组织大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老师们明白:原来,《国学经典》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让老师们明白了许多道理。
一、观看了蔡礼旭教授讲的《弟子规》后,“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时刻在老师们的脑海里闪现,让大家渐渐体会 “泛爱众”所倡导的理念——博爱。以前学校有个别老师不喜欢后进
生,总是想方设法让他离开自己所教的班,避免其影响本班的及格率、有胜率等。要么劝他家长给孩子留级,要么要求家长叫孩子在家反思,想好了再来校读书。而今却不同,及早动员学生尽快报名,入学,生怕耽误了学生。面对班上的后进生,各任课教师分层次进行了统计、分析,教学中加以辅导,争取学习更进一步。老师们铭记“泛爱众”的所倡导的理念,这理念引领老师们的行为,让爱漫流,流入每个学生的心.....
二、观看了王财贵教授讲的《教育如此简单》后,再来谈教育、实施教育,好像心中更是有了底气。“教六年级的老师摇头叹息,说,‘你们五年级老师是怎么教的?’五年级老师说,‘你们四年级老师有教吗?’四年级老师说,‘你们三年老师是吃干饭的?’三年级老师说,‘你们二年级老师到底在做什么?’二年级老师说,‘你们一年级基础太差了。’一年级老师说,‘你们家长到底是不是把你们当作孩子呀?’”诸如此类的层层怪罪再也没有了,因为他们明白:
1、教育要抓住时机——越早越好。
2、教育要选择好内容——越高深、越有智慧越好。
3、教育要讲究方法——越简单、越自然越好。教育——不是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再去弥补;教育——是在一个人可以好好学习的时候,就要给他最好的东西。
三、学习了曹廷华教授讲的《国学经典与教育之师德修养》后,老师们明白了:师德是师业之魂。受人尊必须己身正,己身正必须讲道德,身教胜于言教。老师们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规范自己的言行。校园里,领导做了教师们的榜样,不再是只用制度压人;老师做
了学生的榜样,男教师乱扔烟头的现象没了,女教师的穿着更朴素、更职业化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学习了国学大师翟鸿燊讲的孝道、高品质的沟通,丁永忠讲的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等。通过这些学习,老师们受益匪浅,学校在老师们进步的同时也得到了改变,其中最大的受益者要算孩子们了,领导、老师们的心思都集中到了孩子们身上。学国学不但没有耽误我们的工作,反而让我们找到了努力地方向,有个一部分老师对翟鸿燊教授的讲座百看不厌。家里有电脑但没有连网的老师已经把《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国学经典与教育﹤二﹥》以及有关的经典讲座下载、拷贝回家,方便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第四篇:学习国学经典
学习国学经典,成就幸福人生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这个民族的血脉,无法改变的文化基因,渗透了5000年以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伟大的圣贤祖先在不断的观察与探索中,追寻到了自然规律亘古不变的真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按照这个真理而百折不挠,生生不息,传承与发展,留下来无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这个民族的血脉,无法改变的文化基因,渗透了5000年以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伟大的圣贤祖先在不断的观察与探索中,追寻到了自然规律亘古不变的真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按照这个真理而百折不挠,生生不息,传承与发展,留下来无可替代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的中华文化。
人性本善,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人类就知道和平共处这个道理,如果像动物一样,强者以弱者为生,人类不可能持续发展。在这理论上来讲,人人都好才会有自己的好,这是一个铁的事实,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追求不断的完善和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更幸福的生活。这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有人的梦想,也是必然的方向。人们在一生当中不断学习、不断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做到老、学到老,不断的给予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人生的本质。不读书不知道自己是谁,不学习就不会工作,人从小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开发了无私的天性,给了儿女自然是无私的照顾和关爱,在子女的不断成长当中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自己是谁,未来要往哪里去,也就是必须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长大后做点事情。父母开发着善的天性,子女也接受了教育,伴随着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茁壮成长。延续着父母长辈的德行,事业,不断的生生不息,纵然有一些不正的现象,那都是由于缺少正面教育而导致,只是极少数,而不是主流。然而,鲜花芳香源自于土壤和大粪的营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学到了做到了方才能得到。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受人尊重,这是事实。因此,建国军民,教育为先。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已刻不容缓,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天下父母的希望,从小让孩子接受国学经典的教育,是父母长者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孩子一边接受父母、学校、社会的教育,一边在物格、认知、感悟中不断的充实,人文、知识、智慧、人际交往。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规律性变化使孩子们真正学有所长,所有所悟,学有所得。在此,奉劝天下父母,别怪孩子不听话,孩子没有错,是自己错了,孩子才跟着学错,要想子女品学兼优,健康成长,请学习如何做好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中华文化,做有道德的人,自己不学,将无法教育好子女。《弟子规》不只是小孩要学,大人也要学。通过给孩子们上了国学课,从孩子们的心得感悟,行为变化当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是非常可爱的,优秀的,他们懂得了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多么的辛苦与伟大。对老师的尊敬如同父母,他们懂得了为什么要读书,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有了明确的方向。孩子们是有
希望的,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民族未来。愿天下父母老有所依,愿天下儿女皆成栋梁。
中华传统文化教师:余贞法2014年4月14日
第五篇:国学经典学习
我和孩子的国学经典学习之路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曾经不被人关注的国学经典著作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3—6岁间大脑发育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这就表明孩子的聪明与否到七、八岁已基本定型了,儿童国学经典教育,正是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好,理解力差,不求甚解这一特征,将永恒的、最有价值的圣贤经典装到孩子的大脑中,反复诵读来刺激孩子大脑,为孩子大脑构建一条高速通道,为孩子构建起一个大智慧的人生,等到以后孩子的理解力发展起来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就自然的理解、活用!这些经典就一辈子跟着孩子,指导孩子的人生。
基于以上理论,小孩从他两岁多上幼儿园,我就有意识地让他每天听或读<<古诗>>和<<三字经>>。幸运的是上了红星小学以后,由于学校对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视,和班主任老师强大的亲和力,小孩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就更为高涨了,使我的培养计划得以很好的延续。通过学校每天安排的晨读、午练、夕诵,和每周老师布置的国学经典诵读家庭作业,有计划地让孩子在两年内熟读了《道德经》、《弟子规》、《成语接龙》、《笠翁对韵》,和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古诗>>一百五十多首。今年又顺利通过学校的国学经典考核,并且荣获五星级称号。2016年参加了市第四届落实《第子规》朗诵大赛,进入决赛并获奖。每周日晚的央视特别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他必看的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也是能使其积极参与其中的节目。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小孩更是如此。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不一定只是成绩方面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努力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他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做成一件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国学经典诵读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当遇到一些很难背下来的篇目时,我就会和孩子一起研究该篇的记忆方法,比如谐音、比喻等,有时用一人背一句的方法,来降低难度,孩子背一、三、五句,我背二、四、六句,流利了再换过来,直到小孩把整个篇目背下来为止。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比一年级有了一定的提高,还可以通过译文以及与篇目相关的故事联想的方法,使其加深记忆,并且觉得更有意思。还有就是及时客观地填写国学经典诵读家校联系表,能熟读就填熟读,能背诵才能填能背,既能督促其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肯定,同时培养了小孩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不但开发了我小孩各方面的潜能,而且在孝亲、礼仪、个人修养方面都得到提高,在家有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我和孩子一起诵读国学经典,还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读经典不止是孩子进步,家长也跟着一起进步。孩子从小学习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有助于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地提升,并能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毒害,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更为重要的是,家庭经典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很好的一个补充,在所有的教育中,经典教育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所以国学经典的学习之路在我家注定还会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