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
(一)会计政策内涵
会计政策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所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它既包括总的指导性会计原则,也包括相对具体体现会计原则的会计方法。会计原则决定会计方法,会计方法体现会计原则,二者共同构成会计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会计政策分享反具体内容
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前者是指一国或某一地区会计实务规范的可选择空间,通常体现为有关法规和会计准则;后者是指南企业在有关法规和会计准则范围内制定或选择的会计政策,即企业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综合性会计政策、资产、负债和其他项目,具体包括合并政策、应收款项、存货计价、应付项目、收入确认、财产处理损益、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费用分配、成本计算方法等。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
(一)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客观必然 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一是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利益,降低执行成本,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是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 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 况,准则和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三是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 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
会计政策产生的客观必然:一是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 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的选择运用。二是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 的真实与公允。三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阶段,企业往往会 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特点反意义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在既定范围内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特点,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拟订会计政策的过程。
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选择不是个别原则和方法的简单汇集,而是一种整体优化;二是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的最初确立需要作出选择,而已有的政策变更也是一种选择。
会计政策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一是它保证了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会计政策是企业会计法规前提下的一种选择,是企业贯彻会计法规和进行会 计处理的基本方针及具体
应用。二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决定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要保证这些权利和义务或责任能够在管理活动中按照最高 管理层的意图如期贯彻进行,就必须在分解职能后的管理主体之间,采用一个新的经济管理协调机制,而会计政策就是这种协调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是选择企业 会计政策,可以确保企业收益的合理分配。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一)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原则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和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和具体处理方法内取舍,以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但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二)一贯性原则
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同时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三)适用性原则
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以确保在新环境下新的适用性。
(四)成本与效益相结合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五)遵守职业道德原则
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政策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加之近年来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现象严重,因此会计政策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一)出于企业自身物质利益和管理者政绩考虑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取得的报酬和职位待遇均与其经营业绩挂钩,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考核标准则往往是反映当前利润完成情况的财务指标。同时,国有企业跟当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政府经济目标都跟企业经营业绩紧密相联。出于自身利益和迎合政府的需要,企业管理当局都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 会计政策。
(二)出于筹措资金和扩大生产能力考虑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进行风险管理,把贷款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必须要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而银 行确定企业资信能力的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当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能力面临资金短缺急需贷款时,企业管理当局就会选择能够提高其资信能力的会计政策。
(三)出于上市和配股考虑
为了从证券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许多公司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根据我国证券法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有连续3 年盈利的经营业绩。因此许多企业为了股票发行及上市,往往通过选择平滑利润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3年盈利。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希望在 证券市场上进行再筹资,增发新股或配股。由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有严格要求,如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3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10%。在这种监管措施的影响下,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就是为了获得或保持配股资格。
(四)出于避税和避免处罚考虑
在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下,一些跨国企业为了国家和企业利益,往往采取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和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以确保所缴纳的税收能够 进入地方政府的国库。同时中国证监会要求,凡年度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20%以上的,除公开作出解释和道歉外,并将停止上市公司两年内的配股资格。还将视情况实行事后审查,如发现公司有意出具虚假盈利预测报告误导投资者,将依据有关法规予以处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3年亏损,其股票将被终止在证券交易 所挂牌交易。上市公司为保住上市资格,就会集中一个会计年度提前确认损失和费用,延期确认收入。
五、会计政策选择今后可能发展的方向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趋向于为满足众多利益相关方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需要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已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所有在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各方,为了尽可能 维护其自身的利益都需要了解备选会计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程度。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得不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从中获取自己的那部分利 益。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将越来越注重整体优化
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各项看似独立的会计政策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各项会计政策发挥的各自效用却未必一致。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 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发展前景和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 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强
在以会计准则建设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全面建立以后,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有关部门执法力度的提高,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提出新的要求。
(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揭示程度将越来越规范
会计政策揭示是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结果的综合披露,所有会计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随着我国企 业会计政策披露不断规范完善,今后将在遵循其他报表信息揭示的一般原则下,更加注重企业会计政策揭示的重要性、明晰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公正性。
第二篇:2013年企业会计集团财务管理单项选择
(集团整体战略)是制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根本。(财务风险)是审慎性调查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风险;(产品产量)属于预算监控指标中的非财务性关键业绩。
(股票对价方式)可能会稀释企业集团原有的股 权控制结构与每股收益水平。(回收期法)经常被用于项目初选及财务评价
(扩张型投资战略)也称为积极型投资战略,是一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式增长策略;
(事业部财务机构)是强化事业部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部门,具有双重身份;(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指标值如果过低,预示着企业可能处于过度经营状态。
(资产周转率)属于预算监控指标中的财务性关键业绩指标
G股票期权的购买最适合用经营者的(知识资本报酬)来支付。
管理层收购中多采用(杠杆收购方式)进行。
H横向一体化企业集团的主要动因是(谋取规模优势)。
会计意义上的控制权划分的主要目的在于(编制集团合并报表);
J基于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集团管理报告提心,应在报告内容体现:战略及预算
目标(实际业绩)差异分析,未来管理举措等四项内容。
集监督权、执行权和决策权于一身的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混合型财务总监制)。
集团层面的业绩评价包括母公司自身业绩评价和(D集团整体)业绩评价。集团投资战略有两层涵义,一是从导向层面理解,二是从操作层面理解。下B
并购方式中,(股票对价方式)可能会稀释企业集团原有的股权控制结构与企业集团的(产权制度)是企业集团治理中的首要问题。
企业集团的三级管理体制一般是指(企业集团-事业部-子公司)。企业集团的一体化联合是指(.科研、贸易和金融的一体化联合)。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是(C多级法人结构的联合体)。企业集团扩张型财务战略又称为(并购财务战略)。
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财务关系是(.以母公司为主体的、与成员企业在产权、产品、技术、经济和契约等方面形成的资金结算关系)。企业集团内部核心企业的资本项目预算通常采用(零基预算)方式。企业集团融资政策最为核心的内容(C.融资决策制度安排)。企业集团若采用分权制财务管理体制,则不能采用(直线制)组织管理体制。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应当具备条件之一,母公司成立(2)年以上并且具有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的资金管理经验。
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应当具备条件之一,申请前连续两年,按规定并表核每股收益水平。
并购时,对目标公司价值评估中实际使用的是目标公司的(股权价值)。并购支付方式中(卖方融资方式)可以是企业集团获得税收递延支付的好处。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未来债务的承诺,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企业集团有着良好的资本结构和风险承荷能力。
并购支付方式中(股票对价方式)可能会稀释企业集团原有的股权控制结构与每股收益水平。
并购支付方式中(卖方融资方式)通常用于目标公司获利不佳,急于脱手的情况下。
并购支付方式中(现金支付方式)是一种最简捷、最迅速的方式,且最为那些现金结算拮据的目标公司所欢迎。
并购中,对目标公司价值评估中实际使用的是目标公司的(股权价值);
C财务上假定,满足资金缺口的筹资方式依次是(内部留存、借款和增资)。
财务业绩是指以(财务数据)所表达的业绩,涉及对包括偿债能力、资产周转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财务指标的评价。
财务状况是对公司某一时点的资产运营以及(资产负责比率)等的统称。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管理体制的企业集团,一般采用(集权制)。采用直线制的企业集团,通常是(家族制)的企业集团。
产业单一型企业集团中,组建横向一体化企业集团的主要动因是(谋取规模优势)。
从谋求市场竞争优势角度而言,(C.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指标最具基础性的决定意义。
从企业集团发展历程看,(U型组织结构)主要适合于处于初创期的规模相对较小
或者业务单一型企业集团;
从企业集团发展历程看,处于创业初期且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集团,或者业务单一型企业集团主要适合于(U型结构)的组织结构。从业绩计量范围上可分为(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从业绩可控性程度可分为(经营业绩)和管理业绩。
D
当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的资本比例超过50%以上时,母公司对被投企
业拥有的控制权为(绝对控股)。
当投资企业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地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低于50%的表决权资本时,会计意义的控制权为(重大影响)。
低杠杆化、杠杆结构长期化的融资战略属于(B保守型融资战略)。低杠杆结构长期化属于(保守型)融资战略。
短期融资劵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65)天。发行融资劵的企业可在上述最长期限内自主确定每期融资劵的期限。
对于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母公司选择何种企业进入企业集团,投资的根本是潜在成员企业的(财务业绩表现);
F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具有的优点是(D)。D.使总部财务集中精力于战略规划
与重大财务决策
列内容从导向层面理解的是(企业集团增长速度); 集团战略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整合管理)。
集团整体的非财务业绩主要涉及的(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
集团总部对子公司实行财务监事委派制的主要缺点是(容易干涉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权)。
将每年股利的发放额固定在某一水平上,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的股利政策是(D定额股利政策)。
将拟出售的资产或子公司出售给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的投资战略属于(收缩型投资战略)。
将企业集团的决策管理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称为(预算管理)。
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特别强调母公司的(财务功能);
净利润是利润总额扣减按所得税法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后的利润净额。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净资产(账面值)的比率,反映了(股东)的收益能力。
竞争机制之所以能够促使经营者不断提高管理效率,首先是源于(B控制权利益)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就投资者的经验来讲,(股票合并)股利支付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企业承认自身处于财务困境的标志。
具有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的企业集团,按产权关系划分为(第一层是集团公司(核心层),第二层是控股层企业,第三层是参股层企业)。
L利润表是反映公司在某一时期内(经营成果)的基本报表。
利润表是反映公司在某一时期内经营成果的基本报表。利润表的编制逻辑是(利润=营业收入—费用)。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M某一行业(或企业)的不良业绩及风险能被其他行业(或企业)的良好业绩
所抵消,使得企业集团总体业绩处于平稳状态,从而规避风险。这一属性符合企业集团产生理论解释的(资产组合与风险分散理论)。
P评价标准设定一般考虑以一因素:集团股东对盈利目标的预期或要求;企业
集团发展规划与经营状况;(同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等。
Q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对象不包括(无股权关系的协作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客体是指企业集团的(.企业集团的资金运动过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客体的特征不包括(资金运动的数额更加巨大。
企业集团财务经理负责制的缺点是(不能实行财务监督职能)。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含义,不包括下列(企业日常财务工作);
企业集团采用分散型预算管理模式的编制程序是(自下而上式)。
企业集团采用集权制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是(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企业集团采用集中型预算管理模式的编制程序是(自上而下式)。
企业集团采用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时,预算编制程序通常采用(上下结合式)。
算的成员单位营业收入总额每年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
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应当具备条件之一,申请前一年,按规定并表核算的成员单位资产总额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率不低于(30%)。
企业集团投资项目现金流测算应考虑业务协同而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的财务协同,即关注项目的(增量现金流量)。
企业集团选择做大、做强路径时,会直接影响预算指标的选择,做大导向下,预算指标会侧重(营业收入)。
企业集团选择做大、做强路径时,会直接影响预算指标的选择。做强导向下,预算指标会侧重(利润总额)。
企业集团预算考核原则中的(总体化原则)原则,是指对下属成员单位的预算考核,不仅要考核其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视其对集团总体预算目标甚至于集团战略的“贡献”程度,进行综合考核。企业集团预算考核原则中的(总体优化原则),是指对下属成员单位的预算考核,不仅要考核其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视其„进行综合考核。企业集团在成熟期一般采用(高分配股利)的分配战略 企业集团在初创阶段一般采用(集权制)财务管理体制。企业集团在初创期一般采用(股权资本型)筹资战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一般采用(一体化集权型)投资战略。企业集团在调整期通常采用(激进型债务)筹资战略。企业集团在发展期一般采用(适度分权型)投资战略。企业集团在发展期一般采用(稳健型)筹资战略。
企业集团在管理上采取分权制可能出现的最突出的弊端是(D)。D.子公司等成员企业的管理目标换位
企业集团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必须遵循“三权”分立制衡原则,“三权”指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企业集团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会随环境因素的重大改变而进行战略调整。表明其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企业集团整体财务业绩,主要以财务指标方式来反映企业集团盈利能力、资产运营与周转、(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等方面业绩。
企业集团总部财务管理的着眼点是(C.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
企业集团总部相对控股的成员企业是指(30%以上至50%)。企业集团总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一般发挥(主导)作用。
R如果集团下属公司属于集团总部的(全资子公司),则总部有权直接下达预算目标。S
设立财务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最低为(1)亿元人民币。实施财务控制的宗旨是(B.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的功能效应实行防御型财务战略的企业集团,它的发展定位一般可以概括为(稳中求发展)。T
通过预算指标,明确集团内部各责任主体的财务责任,通过有效激励,促使
各责任主体努力履行其责任,这些均表明预算管理具有(机制性)特征。
投入资本报酬率(ROIC)是指在不考虑子公司负债融资情况下(或者假定为全权益融资),(子公司利润)与其投入资本总额(账面值)的比率关系。投入资本报酬率=(息税前利润)(1—T)/投入资本总额X100%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财务评价”不涉及的内容是(项目市场预测)。投资质量标准以及产品生产管理的着眼点是(D)。D.确立质量优势,适应市场对产品质量、功能的要求
W外部评价标准是指从企业外部取得的标准,包括(行业平均标准)、同行业领先企业或排名前5家企业的平均标准、„„资本市场标准等。
X下列不属于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在企业集团股利分配决策权限的界定中,(母公司董事会)负有拟定集团整体股利政策的职责。在企业集团股利分配决策权限的界定中,(母公司股东大会)负责审批股利政策。在企业集团组建中,(管理优势)是企业集团发展的保障; 在企业集团组建中,(资本优势)是企业集团成立的前提; 在企业集团组建中,(资源优势)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根本。在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层面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C.董事会)。在日型组织结构中,集团总部作为母公司,利用(B.股权关系)以出资者身份行使对子公司的管理权。
在投资项目的决策分析过程中,集团总部作为母公司,利用(股权关系)以
下列不属于无形资产营造战略的是(A.基因置换战略
下列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财务机构是(B 财务公司
下列内容,(预算控制)不属于预算管理的环节。
下列内容中,(预算组织)不属于预算管理的环节。
下列内容中,(资本成本低)是银行贷款融资所具有的特性;
下列内容属于财务管理分析外部信息的是(竞争对手资料与相关信息)下列体系不属于企业集团应构建体系的是(财务人员培训体系); 下列行为中,属于内源融资方式的是(计提折旧)。
下列行为属于间接融资方式的是(从银行借款)。
下列战略,不包括在企业入团战略所分级次中的是(生产战略);
下列指标中不属于财务风险变异性监测体系的指标是(C)。C、实性资产负债率
下列属于内源融资方式的是(计提折旧)。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与流出的报表。相对单一组织内各部门间的职能管理,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整合管理)。
新业务拓展、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等产生的风险属于财务公司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Y依据财务上的假定,满足资金缺口的筹资方式依次为(内部留存、借款、增资)。
依照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的定位,(财务控制与管理)功能是企业集团管理的核心;
已知销售利润率8%,资产周转率400%,则资产收益率为32%
以下因素:集团股东对盈利目标的预期或要求;企业集团发展规划与经营状况;(同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等。
盈利能力,它是指企业通过经营管理活动取得(收益)的能力。
用盈余公积金派发股利,若企业注册资本2000万元,盈余公积金600万元,那么,用盈余公积金派发股利最高金额应为(A)万元。A.100预算管理强调过程控制,同时重视结果考核,这就是预算管理的(全程性)。预算控制边界和控制力度上的差异化,体现 了集团预算管理的(战略性)特征。
Z在H型组织结构中,集团总部作为母公司,利用(股权关系)以出资者身份
行使对子公司的管理权;
在财务管理的主体特征上,企业集团呈现为(D一元中心下的多层级复合结构特征)。
在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中,用于预报企业集团市场竞争优劣态势的指标是(核心(主导)业务资产销售率。
在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下,集团大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下沉在(子公司或事业部)。
在分析企业集团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设定企业集团发展目标并规划其实现路径的总称是(企业集团策略)。
在集团之力框架中,最高权力机关是(集团股东大会)。
在金融控股型企业集团中,母公司首先是一个(金融决策中心);
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组织中,(财务管理组织体系)是维系企业财务管理运行的组织保障。出资者身份行使对子公司的管理权。在投资项目的决策分析过程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困难的环节之一就是评估项目的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是指(增量现金流量); 在下列范畴中,企业集团整体的非财务业绩涉及(战略管理)方面内容。在下列权利中,母公司董事会一般不具有的是(B)。B.对母公司监事会报告的审核批准权在下列融资方式中,资本成本高,对公司控制权及经营权产生影响,有用途限制的是(股票发行)。在有关目标公司现金价值评估的折现率选择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D.配比原则。在预算执行审批权限划分上,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A.预算项目的重要性。在中国海油总部战略的案例中,(低成本战略)是该集团各业务线的核心竞争战略。知识资本报酬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剩余贡献)的大小。中国企业实施并购面临的最主要的陷阱是(信息错误资产负债表一般由左(资产)右(负债和股东权益)两方构成,其逻辑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一般由左资产右负债和股东权益两方构成,其逻辑关系是(资产=负债+股东权益)。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它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子公司财务监理委派制的主要优点是(.维护母公司的权益)。子公司财务主管委派制的主要优点是(强化母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作为股权资本所有者,股东享有的最基本权利是(D)。D.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第三篇:财务政策的选择
财务政策的选择
财务政策的选择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不同的财务政策会受到不同因素的约束,一般来说,每一种财务政策都会受到经济波动周期、企业增长方式以及企业财务战略的制约。
(一)经济波动周期。从财务的观点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政策,来抵御大起大落的企业震荡,以减少它
对财务活动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减少经济周期中上升下降抑制财务活动的负效应。财务政
策的选择和实施要坚持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中心的财务政策思想,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
企业理财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发展阶段作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
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的变化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
长的根本转变。实现这种转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科学选择财务政策。一方面,调整企业
财务投资政策,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企业经济真正的长期增长要求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和效率,而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基础项目的发展。虽然基础项目在短期内以带
来较大的财务利益,但它为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所以,企业在财务投资的规模和方向
上,要实现基础项目相对于经济增长的超前发展。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通过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既可以对追求短期数量增长的冲动形成约
束,又可以强化集约经营与技术创新的行为取向;通过明晰产权,从企业内部抑制掠夺性经
营的冲动;通过以收益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为目标的财务资源配置,限制高投人、低产出对
资源的耗用,使企业经营集约化、高效率得以实现。
(三)企业财务战略。企业财务战略是选择财务政策的重要依据,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
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
标、方向和道路,从总体上作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的概括和描述。企业财务战略具有以下特
点:(1)从属性。企业财务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虽然它具有自己的特
色,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企业财务战略仍然要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
战略。(2)长期性。企业财务战略总是立足于全局和长远的需要,对财务活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判断,而不是局限于局部和近期的主观要求和具体措施。因此,企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3)综合性,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财
务活动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只有综合考
虑这些因素,才能在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防范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活动中的风险损
失,实现最大的财务效益。
第四篇:浅谈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
浅谈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
摘要: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企业机构、人员设置中缺乏专司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或人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本文就企业信用状况作了简单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企业信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2001年,据有关部门对全国5746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拖欠引发企业信用缺失的调查显示,在企业的应收账款7887亿元中,属于拖欠的应收账款约有5500亿元,占70%左右,账龄在3年以上,事实上难以收回的约占24%。另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
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万亿元,但合同的履约率低。1990年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90%,199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有些地区甚至才30%左右。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企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
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等,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
(二)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四)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
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五)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我国信用管理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所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管理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基础建设时期,强化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必须从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一)树立全程信用管理意识
所谓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就是指全面控制企业交易过程中各个关键业务环节,从而达到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目的,其具体方法包括:
1.选择客户。接触客户是企业销售工作的开始,同时贯穿整个销售工作的全过程。接触客户的一个直接信用管理目标便是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交易。
2.确定信用条件。这里的谈判是指从最初与客户的协商直到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的过程。谈判过程中将和客户一起确定信用条件,包括给予信用的形式(如付款方式)、期限和金额。
3.寻求债权保障。从信用管理的角度来讲,为了确保收回货款,往往要在经济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合同中使用一定的债权保障手段,如担保、保险、保理等。签约、谈判和客户调查一起,构成了信用管理的事前保障机制。
4.事中控制。销售部门以赊销的形式售出货物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直接问题就是如何对形成的应收账款进行监控,保证及时收回货款。此时信用管理的目标是如何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在这一环节上,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少有效的方法。
5.早期拖欠款的催收。货款迟付现象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且极有可能造成长期拖欠隐患。因此,企业怎样在货款被拖欠的早期进行适度催收,同时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是销售经理和财务经理较难处理的问题。
6.坏账追讨。当发生呆账或坏账的情况时,企业必须面对追账的问题,这是企业信用管理的事后反馈。
(二)建立明确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针对信用销售(赊销)情况下制定的一系列业务管理原则、标准和风险控制方法,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基础,是信用销售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信用标准。是指本企业给予客户信用所需求的最低标准,通常用客户的信用等级来衡量。如某企业只对信用等级在3级以上的客户提供信用销售,则3级即为信用标准。制订信用标准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客户支付信用销售货款的条件,包括信用限额、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如“3/10,N/30”表示客户如果在10天内付款可按发票金额给予3%的折扣,超过10天不在享受折扣,但付款总期限不得超过30天。
3.信用限额。是指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所确定的安全性销售的允许最大额度,一般以金额表示。它取决于这样几个方面:客户的偿债能力、客户的偿债意愿、客户的资本、抵押品、经营状况。
4.收账政策。通常来说,企业如果采取积极的收账政策,会减少应收账款的投资,减少坏账损失,但是,成本增加;反之,如果采用消极的收账政策,收账费用会减少,但是增加应收账款的投资和坏账损失。收账政策应根据催款所增加的收益与成本做比较后,做出决定。
(三)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结构
有了信用销售的政策和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控制。设置时,必须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并根据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经济环境等因素采用不同组织形式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完成下列工作:获取信用资料、分析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料、授信、监控客户付款能力的变化、管理和分析应收账款、协助催收逾期账款、委托第三方追索账款、建议或决定采取法律措施。
(四)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估是为了加强信用控制,并为客户分类提供依据。信用等级的评估,以客户的信用履约记录和还款能力为核心,进行量化的评定。客户信用等级每季度根据客户上一季度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评定一次。
信用评估指标分为品质特性评价、信用履约率评价、偿债能力评价、经营能力评价、盈利能力评价5大类共20项,对各项指标设置相应分值。即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评审委员
会根据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和专家小组的审查评价结果,计算出企业得分高低,将企业信用等级统一分为AAA、AA、A、B、C五个等级(有效期均为一年)。
三、建立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必须首先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公司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三)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
(四)建立内部授信制度
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
(五)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即从客户的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定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在企业决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如当客户发生销量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为此,应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建立“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应用这套管理制度尽可能达到既不失去客户,又能及时足额收回账款的目的。
(六)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
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经验,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对现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信用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四、结论
信用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消费者、企业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并予以坚定不移的监督执行,带给企业的将是防范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直接提高。同时,这项制度应及早在整个社会得到普遍推广实施,全面形成市场互动联动效应,以便从中取得更大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改善企业信用状况、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篇:中国经济形态与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形态与政策选择
--财务管理112班 郭一名 110602021
5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挑战来自“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来自内部和外部等多个方面,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显。2014年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平衡中长期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结构调整与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新挑战。
关键词:2014经济形势和政策 改革与平衡
正文: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因而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也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是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重点。
2014年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元年,但也必定是改革与风险相互交织新阶段的开始,因为改革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未必直接惠及短期增长,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经历转型阵痛期,这使得在2014年宏观政策目标的平衡中,“控风险”的重要性增加。中长期看,随着改革政策的落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将会逐步提高。然而,短期看,一些领域的改革反而会对短期经济增长和价格带来冲击。此外,真正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开对资源要素的过度垄断,政府主导投资驱动模式将有所弱化,如果在一段时期内生产增长的接力棒不能有序交接,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空档期”。
要做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就要抓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进一步完善放管结合的体制机制。
1、重点取消对投资创业就业影响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明显的行政审批事项,更大限度地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更大程度地让人民群众受益。
2、该下放的事项要坚决下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和便民服务的优势。
3、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
4、加快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以清单形式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5、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坚持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应当取消的审批事项,要真正放给市场和社会,不能避重就轻、放小留大。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厉惩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
6、建立科学的抽查制度、责任追溯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重点监控问题企业和违法违规经营者。2014年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平衡中长期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结构调整与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新挑战。在宏观经济目标上,2014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并未提及。不过,从“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
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的表述来看,似乎释放了一定信号。尽管新一届政府对经济增长减速的容忍度提高使得经济增速的上限下移,但要保证实现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标,增长底线在6.8%左右,7%很可能被确定为2014年宏观经济的增长目标,而这也是未来五年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均衡水平。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关键是要质量上一个台阶,这需要寻找增长动力转换的“平衡艺术”,推动“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稳定增长”进入良性循环。
在这一环节中,要做到着力推进财税价格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及科技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要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建设阳光政府,让人民群众看明白、能监督。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
2、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同时,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消费,合理引导高档消费品和高端服务消费,鼓励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坚持正税清费,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和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
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1、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
3、有序放宽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和融资中介服务机构。
4、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可持续运营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保护存款人利益。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研究和准确定位国有企业的功能性质,区分提供公益性产品或服务、自然垄断环节、一般竞争性行业等类型,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办法,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技术经济规律,有序推进电信、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改革。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要突出以创新支撑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作用。抓紧清理各类优惠政策,强化环保、安全、能耗、用地等标准,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落后、过剩产能退出,推动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建设创新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让人民群众像选择商品一样有更多的服务可选择。依靠改革推动和开放倒逼机制,加快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服务业发展。
在防范债务风险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总杠杆率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仍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水平,尚处在温和、可控阶段。不过鉴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债务水平上升速度较快,债务增长空间逐步减少,债务风险不能忽视。
在宏观政策选择上,是在“宏观政策取向不变”的前提下,很可能将尽量少用总量性政策,而更多运用结构性和功能性政策。因为结构性政策在一定程度可能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比如灵活使用再贴现、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的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以减轻宏观税负,激发企业活力为目标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等等。
在选择改革突破口上,从兼顾短期增长与中长期结构调整,供给端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改革也许更受重视。近两年,中国经济金融呈现“一头冷一头热”分化格局。特别是2013年以来,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表外融资、债券融资大幅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和宏观经济产出形成极大反差,表现出明显“避实就虚”倾向。
做好短期与长期衔接上,进一步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必须选好改革的突破口,金融、产业、对外开放领域成为“三位一体”的改革,这充分体现了“做强实体经济,做实虚拟经济”的发展思路。产能过剩、金融空转、产业资本回报率下降都与国家实体竞争力低下,改革滞后密切相关。
中央在这几个方面重点发力,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展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创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模式,促进产融结合,提高资金使用和资本配置效率将是破解深层次矛盾和经济两难的关键。
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各项改革的重点。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和制度改革。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更重,涉及范围更广,遇到难题更多,群众期待更高,改革难度更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一鼓作气,以更大的勇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