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尼山镇镇农村低保工作调研报告
尼山镇镇农村低保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给予适当生活救助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从制度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大举措,是一项惠及广大百姓的民生工程。试想:当人民因最低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心理畸变,绝望的,歇斯底里的冲向社会,危害社会时,我们的生活没有安全的环境,社会的稳定就非常难以保证。我是一个基层民政工作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孩子。虽然农民是中国的统治阶级,但他们中的一部分的生活水平还处在中国金字塔形的最底层。农村的低保工作的确是任重而道远。近三天,在民政局赵局长和陈委员的领导下,分三个组通过对尼山镇42个行政村的低保户进行的调查走访,现将尼山镇低保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尼山辖42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全镇平方公里,有户人。我镇南接邹城东连泗水属于曲阜的边远山区。山地占亩,水利条件不好,大部分都是靠天吃饭。全镇共有低保户户人,占全镇人口的%。其中,残疾户人占低保人口,近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群众生活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二、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原因
(一)大病致贫
走访中发现他们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原本不需要低保救助。就是因为大病,使他们负债累累,低保救助金对于他们的生活帮助也是杯水车薪。东魏村的40多岁,一家三口人,孩子正在上大学,非常温馨幸福的家庭。妻子突然患上大病—脊髓炎。他不能外出务工赚钱了,医药费10万余元已把他的积蓄花光了,还欠下了许多债务,家庭入不敷出。当我们走进他家时,妻子在这个炎炎夏日30多度的高温里,还穿着棉袄棉裤直挺挺的躺在床上。全身只有头能左右摇动,眼睛能看人,其余的就像植物人一样没有知觉。吃喝拉撒全需要人照顾。钱花光了,家致贫了,病还是没有治好。放弃自尊,痛哭流涕,妻子的大病,把这个家压垮了。西鲁源村的刘子明家,妻子患白血病,钱花光了,负债累累,也没有挽回妻子的性命,现在他和孩子还需要生活,还需要还债。西余村的刚收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诊断为身患白血病,学上不了了。父母原来含辛茹苦的供他上学,现在又要借债为其治病......经过统计尼山镇低保户中大病患者人其中白血病患者人癌症患者人。
(二)因残致贫
西白村的因手脚外翻行动极其不便,家中有一个儿子正在上学,仅靠丈夫的微薄收入维持家用。还有的人虽然残疾,但他们也和正常人一样,也想步入
围城,传宗接代。西白村的本人精神有时异常,又和一精神异常的妻子组合成一个新的家庭。妻子因有一天精神异常,从家中平房上跳下来,当场死亡。现在他和自己的老母亲和自己的独子相依为命。当我们走进他家时,他的老母亲正在为别人手工加工饰品,赚点加工费用......像这种因残致贫的低保户,我镇共有户,占总低保户数的(三)因丧失劳动能力而致贫
当我们走访西余村的低保户时,他年龄独此一人,患有哮喘病,家徒四壁。东魏村的低保户,有一女儿已婚出。老伴去世。家中唯一一套家具就是组合大衣柜,它立在堂屋偏东,还充当了一面墙的作用,挡住了东间的床。一辆三轮自行车当宝贝似的放在堂屋里。像这种因家庭丧失劳动能力而致贫的低保户,占镇总低保户的。
三、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申请评议问题多
限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申请评议阶段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有个别与村主要干部有亲戚关系又不符合低保条件的群众,对农村低保缺乏认识,以亲戚关系要求村主要干部给予列入低保,有的甚至以关系破裂相威胁,给这些村干部公平、公正地开展低保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也有一些村派别纠纷影响了村级评议工作。部分村为了解决实际困难户多与上级下达名额少之间的矛盾,不以户为单位,搞平衡照顾。为了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我镇进行了整改。通过走访,这种现象已不存在。
(二)低保对象确定难
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老年人口赡养费收入无法确定。家庭赡养费问题极为复杂。如何计算赡养费,如何确认是否给付,给付多少?没有标准,也就无法统计。第四,农村家庭收入具体计算办法不科学。比如,农村家庭种植、养殖业设定的收入是假定一个正常劳动力劳作后所获得的收入,一个弱劳动能力者通常难以达到。这就给低保户的核定带来了难度。“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有的农户收入界于低保救助的边缘,他们就去申请低保救助。不给予救助就就哭、就闹、就上访。
民政办和政府成了他们施展技能的舞台。真正的穷困潦倒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却在自己的家中默默地等待政府去关注他们,去关心他们,去给予他们本应该享受到得社会救助。有的低保户,本来他们有儿有女。儿子成家了,女儿婚出了。他们确老了,到了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但是儿女们说家庭困难不能赡养老人。村民们可怜他们,把他们评为低保户,享受低保救助。这也无形之中助长了不孝之风,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群众人生观的转变,使低保工作开展难
过去,群众认为低保户是家庭贫穷、困难的象征。申请入低保户就低人一等。很少有人愿意申请低保户。现在不同了,有部分的群众认为申请成为低保户,可以每月领取救助金,可以享受孩子入学、买房、看病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面子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有的认为有了钱就有了面子。想想也是,网上曝出官员拥有多套经济适用房。“房叔”“房姐”屡见不鲜。也难怪我们的群众人生观改变了。针对这一类人群,我们只有耐心得解释,讲政策,计算其家庭收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费尽口舌,直到其悻悻而去。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量。
(四)低保指标少,应保尽保难以实现。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主体和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低保工作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只要还存在低保的阳光尚未普照到的绝对贫困人口,就谈不上起码的社会公平。低保是政府对其公民应尽的义务,是社会救济而不是福利,更不是施舍。农村低保既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行使的基本社会职责。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思想认识。
(二)完善低保资金筹集机制。
要实现“应保尽保”,财政负担相当大,所以,除省地县各级财政加大投入低保资金外,还应借助社会力量,发挥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劝富济贫”,重视各地的慈善机构建设,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争取慈善基金对农村低保的支持。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充分认识到了农村低保政策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呼吁更多的人来真正的来关心那些在生命线上垂死挣扎的大病患者;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那些行动不便,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残疾人群;还有那些失去双亲的孤儿......当然,他们当中不乏有自强不息的强者。他们会和命运抗
争,争当社会的强者。不久的将来,他们会通过低保救助,走出生活的阴霾,打拼出属于自己的蔚蓝的天空。再回首,他们会由衷的感叹:农村低保政策真好!
第二篇:农村低保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低保工作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面了解低保情况,按照上级民政部门的要求,就农村低保工作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市。
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从宏观上看,山区市,山地多,耕地少,加之自然灾害和山上林木禁止随意采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农民从耕地和山林中获得的实际利益甚少。从客观上看,乡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三通基础设施和文教卫公益事业滞后,无经济支柱产业。再就是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和家庭主要劳动久病或患重大疾病救治致贫。从主观上看,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创收致富门路少,资金短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等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
二、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看出,我市农村低保工作经过整改,总体来讲,低保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
1、低保方针、政策、规定宣传不到位。调查发现,不仅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低保工作的政策制度不了解,就连一些乡镇和村组具体从事低保工作的同志对低保相关知识
也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正因如此,势必影响正常低保操作。
2、存在核定收入难的问题。按规定,只有家庭经济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才能纳入低保围,在审核低保对象时,需要对农村居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收入调查。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即使有收入也没有相应的收入证明,这就给我们的调查带来一定的困难,高估和低估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对低保对象确定的不准确。
3、存在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现象。
三、今后农村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农村低保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结合此次农村低保工作调查,切实找出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工作中要把农村低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确保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篇:农村低保调研报告
农村低保科学发展观调研汇报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通过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学习培训和深入调研,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民政工作的认识,特别农村低保工作在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提升自身素养与能力。民政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在经济发展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性,政府职能转变,使民政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断的加强理论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创新潜能,勇于创新救助新机制,使我们的救助体系更完善。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规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带队到普底乡xx村进行深入调研,现将其调研情况结合到其他乡村了解情况归纳如下:
一、xx村农村低保工作基本情况
全村4个村民组,534户人,1450人,有耕地面积1085人,农业人口1288人,占绝大多数。2009风景区农村低保对象85户,138人,其中一类对象5户、5人;二类对象29户、45人;三类对象19户、32人;四类对象16户、26人;五类对象16户、30人。低保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5.9%,参保人数占全村总人数的9.5%。按目前的发放标准计算,全年可发放低保金74780元,平均每人的年保障标准为541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存在福利工程论。有近一半受访干部对低保工作的法制性认识不足,认为低保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福利工程,可有可无,可多可少,随意性较大,钱多了就多保一点,钱少了就少保一点,因钱定人。二是存在城市优先于农村论。部分乡村干部认为,同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前者最起码还拥有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而城市三无人员、下岗人员等,失去工作,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因此,城市低保工作比农村低保工作更迫切、更重要。
三是存在金钱决定论。
1、部分乡村干部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低保制度的社会效益考虑不多,更多是考虑本乡如何争取更多的低保资金。部分乡村干部一谈困难总是单纯说“就是钱少了!”,他们认为钱多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困难。
2、实际保障范围与保障政策不一致。就风景区开展低保工作情况来看,主要保障对象是农村绝对贫困的人口,低保的覆盖面不够广,2008年9月扩面提标后,xx村的低保人数为138人,但还是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全面摸底年均收入低于820元低保线的有200多人,有近百人在低保线以下未能参保。但“僧多粥少”,低保资金和低保指标有限,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先解决最特困类弱势群体。
3、保障标准不能满足现行基本生活的需要。多数基层干部认为,现在农村基本生活资料涨价不少,最低保障线相对较低;救助对象得到的补差也不高,xx村最高也只能领到235元/季度,低的才95元/季度,人季度平均只有135.47元,难以有效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我们以一类对象为例:大多数都是五保户和孤儿孤幼,无任何其它收入,按政策理论,假如他们的年收入为200元,其月收入约为17元,再加上每月应得的低保金78.3元,总计月收入为95.3元,按目前的物价只能买30斤大米和3.4斤猪肉,就连买盐巴的钱都没有了。
4、农村低保对象界定存在困难。界定标准的困难说到底是收入难以确定。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老年人口赡养费收入无法确定。家庭赡养费问题极为复杂。如何计算赡养费,如何确认是否给付,给付多少?没有标准,也就无法统计。第四,农村家庭收入具体计算办法不科学。比如,农村家庭种、养殖业设定的收入是假定一个正常劳动力劳作后所获得的收入,一个弱劳动能力者通常难以达到。一亩地定纯收入400元,实际上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养一头猪定纯收入200元,不是专业户,家养的最多其实也就是100元左右。
5、工作不够规范。风景区虽明确了农村低保标准,但在转自:http://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乡、村委对农户的收入、生活等基本情况的统计工作相对滞后,基本没有全面、准确、完整的数据,存在根据上级的保障指导数确定保障类别,再倒算其收入的“先果后因”现象。还存在依据低保资金的多少来分配低保对象指标,把原有的特困群众对象转为低保对象,存在按人口平均分配低保人数的现象,应保难保、能保漏保的情况不少。在保障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情保、关系保”的情况。另外,由于乡村工作事务杂,时间紧,低保对象的“三公榜”有流于形式现象,不能够充分保证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无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7、低保工作缺乏基本条件。突出表现在:一是缺少工作人员。村、乡两级普遍反映,人手比较紧张,工作难以落实。二是缺少办公设备。据了解,四乡级民政部门没有专用的计算机、打印机等工作设备,大量的家庭收入核实、有关数据统计与传送、基础档案材料的制作和管理等,都要靠手工来完成。
三、进一步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主体和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低保工作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只要还存在低保的阳光尚未普照到的绝对贫困人口,就谈不上起码的社会公平。低保是政府对其公民应尽的义务,是社会救济而不是福利,更不是施舍。农村低保既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行使的基本社会职责。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思想认识。
2、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在对xx村农低保工作的调查中,全村在低保线82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56人,目前参保的只有138人,尚有118人未能参保。低保对象的收偏低,如一类对象月收入只有95元,不能满足现行基本生活的需要。
完善低保资金筹集机制。要实现“应保尽保”,财政负担相当大,所以,除省地县各级财政加大投入低保资金外,还应借助社会力量,发挥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劝富济贫”,重视各地的慈善机构建设,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争取慈善基金对农村低保的支持。
4、准确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包括因缺少劳动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义务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劳动努力,仍然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要在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力争达到一个不错、一个不漏,真正让那些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
5、创新工作机制,实行“阳光低保”。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在乡、村两级建立永久性公示栏,并将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公开,做到一季度一公开,及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实现真正的阳光低保。二是建立月报、季报制度。乡村两级按月将低保对象的动态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统计上报,以便及时掌握对象的动态情况,把好进出口关,更好地促进动态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三是建立相关部门责任追究制度。上级部门对低保实施的相关部门明确其相应的责任及追究制度,各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其职责。四是实行挂牌管理,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6、加强基层低保工作网络建设。基层低保工作编制、机构不完善,工作力量薄弱,是影响低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突出问题。建议在乡、村两级设置专职的民政低保信息员,乡镇做到有机构、有专职低保人员。村级确定低保信息员,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由风景区财政部门每年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低保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加强农村低保网络
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7、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应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探索实行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办法与措施,对低保对象的子女就学、就医、住房等问题,辅之以物质、政策等方面的措施,使低保工作真正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8、增强自身“造血”机能,尽早脱贫致富。对那些有劳动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要实行包帮制度,制定包扶计划,要形成社会救助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及各有关部门通过敬老认亲、扶贫认亲、联络济困、对口帮扶、包户扶贫、扶残助残等形式,与保障对象家庭结对子,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提供生活和精神援助。同时,在给予低保户物质救助的同时,给予和城市低保对象等同的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他们通过其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要免费培训低保对象,帮助有劳动愿望的人员进城务工;其子女大中专毕业后,劳动、人事部门要优先推荐其就业;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并可享受财政贴息的小额信用担保贷款政策等等。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推动救助工作新发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明确民政救助工作的职能定位,塑造新时期民政救助工作的新形象,推进民政救助工作的改革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就是要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和谐景区的大背景中,用科学发展观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民政救助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始终。重塑思想观念、重塑工作作风、重塑工作理念,探索出一条民政工作社会化的新路子。农村低保科学发展观调研汇报责任编辑:
第四篇:农村低保工作现状调研报告(模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给予适当生活救助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从制度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大举措,是一项惠及广大百姓的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切实把惠及农村广大困难群众的实事办好,我们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保障民生解八难,加快脱贫奔小康”这一主题,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专班对全县实施农村低保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低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xx县实施农村低保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探索阶段。20xx年,xx县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县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截止20xx年上半年,全县农村特困救助对象为2214户、5131人,占农村人口的2.7%。人年均救助标准120元。这一阶段由于救助标准偏低,救助面过窄,致使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其社会效果不太明显。
(二)过渡阶段。20xx年,省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构建和谐xx,决定在全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政府出台了《xx县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将原农村特困救助对象重新分类评定审批过渡为农村低保,截至20xx年上半年,评定审批农村低保对象2392户、5860人,占农村人口的3.1%,月人平保障水平为30元,月户平保障水平为74元。其中:一类对象283户、319人,占保障人数的5.4%,月人平保障水平70元;二类对象1041户、2613人,占保障人数的44.5%,月人平保障水平42元;三类对象1068户、2928人,占保障人数的50%,月人平保障水平15元。这一阶段由于保障标准提高,坚持按户保障和分类施保,使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了保障,引起了基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社会效果逐渐显现。
(三)规范提高阶段。20xx年,xx县民政局根据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精神,开展核查和适当扩面提标工作,加强了农村低保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公开公示和资金发放等程序,进一步规范了xx县农村低保工作。截至20xx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对象累计增加2880人,取消1243人,类别调整565人。实际在册保障人数为3286户、8176人,占农村人口4.3%,月人平保障水平为45元;月户平保障水平为112.6元。其中:一类对象282户、325人,占保障人数的4%,月人平保障水平为80元;二类对象1419户、3462人,占保障人数的42%,月人平保障水平为55元;三类对象1585户、4389人,占保障人数的54%,月人平保障水平为35元。这一阶段由于加大了核查和动态管理力度,坚持按户保障和分类施保,对特殊困难群众进行了特殊保障,进行了适度扩面和提标,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使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农村低保工作取得的成效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由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给予适当生活救助,它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对传统社会救助工作的重大改革。从全县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看,这项工作所取得成效是十分明显的。
(一)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是政府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传统的社会救助过渡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覆盖面扩大到全部农村困难居民,解决了他们特别是
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和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xx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民政分管的这一块看,主要由救灾救济、临时救济等所组成。社会救济主要是解决资金保障,只有与资金保障结合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确立,解决了资金保障,从社会救济工作内容和程序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了政府的威信,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因如此,这项制度的实施从一开始就进展顺利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四)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过去,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主要靠救济生活款进行安排,“零打碎敲”,随意性较大,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未得到根本解决。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保障对象、保障标准、资金来源、审核审批、管理监督都规范化,使社会救济工作更加科学化、程序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加快了脱贫奔小康的步伐,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制度有力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改善了社会风气,使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xx县自20xx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这项工作从去年进展明显加快,纳入农村低保的人数和低保资金支出大幅度增加,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经过两次提标以后有明显提高,管理操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农村低保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监督机制和操作程序还不健全。一是民主评议机制不健全,评议依据不足。民主评议的基础是入户核查。从以前组织评议的情况来看,部分乡村没有坚持入户核查,就是将指标一分解,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没有任何调查核算评议依据,完全由评议人员凭印象、凭感觉选择、其评议结果随意性很强,不公平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入户核查机制不健全,轮流坐庄的现象较为严重。低保对象准不准,入户核查是关键。由于有的乡村干部在包村核查工作中对入户核查认识不高,怕得罪人,简单地召开一个评议会,把所分指标一评完就了事,由村干部说了算,造成对象不准确,轮换坐庄的现象无法有效解决,给农村低保工作带来了一定损害。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存在着“人情保,关系保”的现象。由于部分乡村干部受利益驱动,放宽低保条件,搞唯指标论,硬是将自己的关系户纳入农村低保,造成了群众的不满情绪,损坏了群众利益,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低保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工作压力大。一是县级低保机构与日益增长的保障对象不相适应。目前,xx县民政局低保股编制只有1人,无法行使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二是乡镇民政办没有配备专门的低保工作专干,与日益繁杂的各项民政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日前,乡镇只有1名民政员、无法应付县直部门部署的各项工作,而且民政员还要包村,根本就谈不上城乡保障对象的规范化管理。三是村支两委干部素质不高,变动较为频繁,对低保工作不熟悉,加之县乡两级低保工作人员偏少,致使城乡低保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导致基层操作不规范,入户核查和民主评议把关不严,造成该保的没保,不该保的保了,伤害群众感情,败坏社会风气,违背低保制度的宗旨。
(三)低保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监管工作无法到位。随着xx县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保障人数逐年增加,工作难度大,要求高,没有必需的工作经费、人员和设备作保障,很难完成管理监督工作任务。
四、农村低保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核查制度。从20xx年开始,每年6月底之前,对所有农村低保对象一年进行一次全面核查。二是要建立重点对象跟踪管理制度。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家庭,重点是第三类对象。要根据劳动力变化情况、就业情况,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又可适时新增符合条件的对象。三是要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真正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享受到政府低保救助政策,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四是要建立相关政策衔接机制,要与扶贫开发、合作医疗、临时救助、计划生育、优抚安置、入学救助等有关政策相互衔接,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效益,避免“低保养懒汉”的现象发生。
(二)进一步争取加强城乡低保机构建设。一是要加强县民政局低保工作机构。今年xx县将按州民政局的统一要求,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争取下半年成立县社会救助局,编制人员争取5-7人。二是争取乡镇组建城乡低保工作站,聘请低保工作员2-3人。三是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给每个乡镇解决1-2个公益服务岗位,用于缓解低保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
(三)进一步加大争取城乡低保工作经费预算力度。按照“农村低保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的要求,争取县政府将工作经费按不低于农村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3%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用于聘用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及调查核实,制证建档,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费用支出。
第五篇:农村低保工作调研发言材料
农村低保调研发言材料
二○○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当前我乡农村低保情况
我乡农村低保工作按照县政府、县民政局的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严格法定程序,从严审批,规范运作。一是在工作方法上以入户调查为主,全面实行透明管理,将低保政策、保障标准、保障金额、发放程序、发放时间等向保障对象公开,并将申请保障的人员名单、确定的保障对象的情况、补助标准等在村委会张榜公布。二是在调查认定低保对象时,层层把关,完善了民政低保评议小组,低保对象通过个人申请,上报村委,村委经低保评议小组审核评议,公示7天后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上报乡民政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所,再经乡低保评议小组审核评议,公示7天后上报县民政局。逐级进行审定,严格杜绝依靠关系网和隐瞒收入等手段骗取低保金现象的发生。同时,按民政局的要求,低保金全部由信用社代发。
干旱山区农村低保工作谈几点个人看法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求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自这项工作开展以来,我乡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布局,把农村救济 1 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作为重点,对农村低保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探索,将推进农村低保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干旱山区农村低保工作开展现状
永新乡集山区乡、干旱乡、贫困乡于一体,全乡辖11个行政村,共2307户、11037人,是省级重点扶贫的贫困乡之一。2007年永新乡开始初步实行农村低保救助,当年1月份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为445户、1223人,分别占全乡农村居民的19.72%和11.17%,到2007年12月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扩大到1019户、2447人,分别占全乡农村居民的44.16%和22.44%。数据显示因常年有病、无劳动能力或家庭主要劳动者残疾等而导致的长期性贫困家庭为65户、186人,分别占农村居民的2.8%和1.69%;因劳动力短缺、产业结构单
一、土地资源稀少等因素导致边缘性贫困家庭为28户、54人,分别占农村居民的1.2%和0.5%;因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大病等因素导致的暂时性贫困家庭为926户、2237人分别占农村居民的40.1%和20.3%。今年1-3月份,确定了低保对象1139户,2477人(其中一类109人,二类333人,三类2035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7.091万元,人均23元。4-6月份,确定了低保对象994户,2477人(其中一类93人,二类625人,三类1759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4.5223万元,人均33元。7-12月份,确定了低保对象994户,2477人(其中一类93人,二类625人,三类1759 2 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9.9048万元,人均47元。
随着农村低保工作的全面启动,永新乡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使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生活暂时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最基本的生活得到很好的保障,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农村低保社会“安全网”的应有之意。
二、干旱山区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06年10月1日,甘肃省政府在过去已经实施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和开展农村低保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施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鉴于本省财力薄弱,困难群众数量较多,《办法》中将农村低保建立原则定为“低标准起步、重点保障农村特困户、逐步扩大覆盖面”。保障对象主要包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或未成年人;因疾病、残疾、灾害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收入或少收入的生活贫困人口。而在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农村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还存在不少问题,尤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障对象多与补助资金少矛盾突出。根据《办法》规定,农村居民低保标准补助原则上不低于600元/年•人的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由于永新乡近五年的持续干旱,全乡尚有贫困人口420人,低收入人口4215人,占全乡农村总人口的42%。截至 3 2007年12月,全乡仍有2158人需纳入农村低保,属于应保未保者。不少农民抱怨低保政策不公平,很多困难户享受不到低保救助,实际上就是因为基层财政没有能力对低保资金进行配套严重限制了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要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步扩大保障面,提高标准很不实际。“僧多粥少”的局面将会因为地方财力的瓶颈而无法得到改观,也使得农村低保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名不符实。
2、人情保、轮保、平均保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保障对象多与保障资金少之间的矛盾,使得农村低保在发放过程中存在很多矛盾。农村低保最怕变成“人情保、关系保”。要让民心工程真正得民心,既要规范业务,更需制度建设。“低保钱不多,但农民都盯着你,办得好得民心,办不好失民心”、“符合低保标准,有人能得到救助,有人就是得不到,引发了很多矛盾”基层民政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个别村存在人情保、关系保、权利保和轮保等,也存在“撒胡椒面”,变政策规定的“户保”为违规的“人保”,每户只能有一个人享受低保,各户都沾光,谁也不得罪。虽然这部分比例较小,但影响很大,群众反响强烈。
3、造就了低保之外的边缘家庭。由于永新乡近几年的持续干旱,贫困面大,且低保资金的主要承担省市县财政基础薄弱,有一批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略高于低保线,按《办法》不能纳入低保范围,但仍处于国家贫困线以下,维持正常的生活还有困难。尤其是家庭往往会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深度贫困。因此,4 在这样一个低标准起步的农村低保制度框架之下,无形中造就了一些被低保制度拒之门外的家庭,被边缘化而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制度的阳光。
三、干旱山区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建议和措施
1、分类施保,有针对性的实施救助。根据农村困难农户的致贫因素不同,可以分为暂时性贫困家庭、边缘性贫困家庭和长期性贫困家庭,可以对不同情况的贫困家庭采取不同的救助措施:(1)暂时性贫困家庭是因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大病等因素导致暂时性贫困。这类家庭一般具有劳动力,只要借助合乎实际的帮助,就能够开展生产自救,走上正常的生产生活道路。对这类家庭必须针对其特殊情况或家庭自救能力,以个性化方案实施救助,在进行摸底和评估基础上,设计出具体的救助计划,救助方案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具体可采取给付现金或实物形式,也可通过提供服务或优惠政策等方式进行帮助。(2)边缘性贫困家庭主要是因劳动力短缺、产业结构单
一、土地资源稀少等因素导致。要根据这类家庭的收入来源,在其原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提供优惠政策或额外的经济补贴,如对化肥、种籽和饲料等提供补贴,或为其从事非农经济活动提供经费等。(3)长期性贫困家庭因常年有病、无劳动能力或家庭主要劳动者残疾等而导致,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对这类家庭要按照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给予定期定量救助,维持其基本生活。
2、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农村低保公平、公开、公正。5 低保对象的确定越是切合实际,低保资金越是用到位,就越能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因此,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要加强规范化管理,严格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操作。要坚持村评议、乡审核、县审批,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权明确。要实行阳光操作,做到低保政策、低保对象、低保标准、低保水平四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防止“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农村低保制度公开、公平、公正。
3、转变救助观念和方式,指导农户发展生产。要想切实解决农村低保户存在的种种困难,要根据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和不同的政策原因,采用“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两种不同的方式,引导低保对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一是加强对低保对象的思想教育、技术培训、激发他们的活力,使其具有“造血”功能。二是与农牧部门配合指导低保对象发展生产,搞好多种经营,向高效农业和精品农业发展,通过增加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与劳务输出挂钩,使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就业,有一个固定的收入,对无故拒绝就业的,可以停止发放低保补助。四是积极鼓励农村困难群众,克服“想脱贫盼救济”的依赖心理,引导困难群众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依靠新的理念摆脱贫困。五是面对贫困山区贫困面大的实际,应将重点放在扩面上而非提高补助标准上,同时改变低保对象一年不变的规定,便于乡、村根据贫困状况,及时增减低保对象,有利于维护稳定。
4、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减轻农村低保压力。应该把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这是人口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目前,永新乡60岁以上特困老龄人口696人,占全乡低保对象的28.1%,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步入,再加上特殊的移民政策,留在本乡的老人逐年增加,农村老年人口增加也是农村低保对象增多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民流动性增强,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自生活,农村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5、呼唤低保立法,避免工作随意性。目前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依据上级的办法、意见等来执行,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实际工作中存在随意性。当然从过去的“临时化”救济变为制度化低保是历史的进步,我们更希望能够由现在的制度化走向“法制化”,通过立法确保低保的法律地位,从而有利于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村低保工作。
总之,妥善解决干旱山区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切实保障农村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面对干旱贫困地区低保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办法和新措施,把帮助农村低收入居民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放在心头上,把兜底的“安全网”织的疏密得当、坚实可靠,为困难群众构建一道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