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
薛瑞艳
摘要: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特点,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创造新价值,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得以取胜。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途径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不仅总体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也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也被陆续引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但也应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尤其是从事竞争性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相对疏于内部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要点
2.1 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
实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生产力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其创新和发展必然要求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管理为自己提供最有效的发展形式。无论培养选拔科技人才、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强科研设施建设,还是培育企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都要通过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方法的探索、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由于管理科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制度前提和人性假设与我国的国情、社情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必然导致“水土不服”。
2.2 企业管理创新重视战略管理
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世界“超级队”——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工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外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避开变化
了的过客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3.1 思维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的创新,它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思维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模式,即浓重的小生产意识、经营理念上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组织管理上的“等”、“靠”、“要”,意识、管理决策上的“一言堂”、“家长制”作用。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建构全新的思维观念,即着眼世界振兴民族经济的使命感和机遇感、培育和维护企业形象的CIS意识、严格成本观念和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确立名牌战略意识、强化危机管理观念、竞争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顾客即上帝”的现代文明经商观念等。
3.2 技术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家应该对技术开发研究给予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撑系统。就企业本身来说,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可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项目;同时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创新能力。
3.3 组织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有新的产权制、新的用工制、新的管理机制,公司兼并和战略重组,对公司重要人员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企业人员的调整与分流等。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的组织创新,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及时作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开发人力资源;在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形态管理,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
3.4 制度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
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企业管理创新应是一项包括管理思维变革、管理行为改造和管理效果追求三大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管理思维变革是前提,管理行为改造是主体,管理效果追求是标志。这三项内容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紧密联系,形成有机体系共同作用于整个管理创新过程。管理创新的灵魂是管理思维的变革,只有不断地创造和拥有新思想、新概念,企业管理才能常变常新,创造辉煌。因为管理行为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所以,管理行为的改造是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管理行为的改造应着眼于组织行为的改造、经营行为的改造、财务行为的改造、管理方法的改造。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管理效果是管理创新的标志。管理创新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最终的落脚点都要放在这一点上。
第二篇: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途径
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途径
■ 国家经贸委 邓志雄 刘德恒 冯春 宋和乾
01-10-15 上午 10:08:1
2随着“十五”计划“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思想的提出,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信息技术将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并获得发展的有力武器。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份报告显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三种途径:信息产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这三者对GDP的贡献的比例是8∶12∶13,与前两者相比,第三种途径投入小,见效快。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基本类似,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将是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策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但是目前国内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和先进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份对国内5075户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14.1%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ERP。
作为大型企业的国家主管部门,国家经贸委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国家经贸委如何看待目前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策略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自从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以来,经贸委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先后现场考察了30多个软件公司在13个省区市的近50个用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国家经贸委撰写了一份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上报给国务院,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同时,经过认真总结,长期深入企业实际的经贸委综合司邓志雄副司长等同志,以学者的眼光,把考察的心得进行了综合和提升,简练为企业管理信息化abc,较为广泛、深入地反映和概括出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对策和方向。另外,国家经贸委近期推出了一批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的典型案例,并准备向更多企业推广。
以上所有材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构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鲜活画卷。为了让更多的企业用户、应用软件厂商、企业信息化有关主管部门、业内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了解这些材料,互相学习,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本报将与经贸委合作开辟“企业管理信息化典型案例”栏目,将上述材料进行精采精编,分期分批刊登,并请相关领导和专家点评。相信企业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
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怎样以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这是新世纪经贸战线工作中带有紧迫性的战略课题。国家经贸委为此对国内外30多个软件公司在13个省区市的近50个用户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
企业管理信息化成为
优势企业抢占的制高点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国内各类管理软件公司也迅猛发展。
将IT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西方国家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从20世纪60年代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到七八十年代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再到90年代的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它们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的企业中80%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了统一的管理软件。可以说,企业管理信息化已彻底改变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它们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成为各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利器。
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优势企业也纷纷引入国外ERP的理念和思想,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资金散乱、周转缓慢、信息失真、监控滞后等薄弱环节,在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涌现出了一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优秀典型。其中,既有行业性的中石油、中石化集团从上到下即时穿透查询的统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又有区域性母子集团的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在资金预算、结算、监控上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既有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河北沧州化工集团等流程型的ERP系统;又有南京轻工机械厂、江淮汽车公司等离散型的ERP系统;还有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北京城乡商贸集团、广州医药公司等金融、流通类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既有如江南造船、洛阳轴承、长安汽车、新疆特变公司等不少应用国内管理软件取得良好成效的老国有企业,也有如海尔、联想、华为、完达山、三菱电梯、红桃K集团等利用国外软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新兴企业。另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年8月~10月对5075户企业的抽样调查,已有14.1%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ERP系统。这些企业通过实施管理信息化,优化了管理流程,规范了管理程序,细化了管理对象,强化了管理力度,实现了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监控,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一般都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10%~30%,库存降低30%~60%,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60%~20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70%,报表周期缩短90%以上。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国内各类管理软件公司也迅猛发展。2000年,国产通用企业管理软件销售额达25亿元,已连续六年递增40%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管理软件公司已有40多家。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软件正日益走向成熟,其管理功能已能实现企业内部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工作流的集成与综合,并开始对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进行管理;在管理深度上已越过按台件、部件、零件核算成本阶段,进入按工序核算和控制成本的新时期,并由事后核算转入事前预算和即期监控。用友、金蝶、安易、浪潮、新中大等传统财务软件正迅速转型为综合性管理软件。金思维、利玛、和佳等ERP软件的模块功能正在迅速追赶国际先进软件的水平。珠海远光、华夏新达、浪潮、利玛等软件公司还分别在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行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系统解决方案。
企业管理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阻力大、难点多,实施过程充满艰辛,在不少企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走了弯路。
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企业管理革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观念、机构、流程、机制、习惯的改变和企业内部各种利益的调整。由于阻力大、难点多,实施过程充满艰辛,在不少企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走了弯路,而更多的企业则尚在观望,害怕风险,裹足不前。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还存在以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缺乏引导和培训。什么是管理信息化?它在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中有何地位?它对全面深化企业管理有何作用?它对企业改革和观念更新有何要求?它对企业竞争力有何影响?它对企业效益有何贡献?企业、政府、社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各自应承担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未通过广泛的培训和宣传教育解决好这些基础性的认识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尚未自觉走上管理信息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2.缺少规则和规范。由于我国目前尚无企业管理软件测评的国家标准,没有软件公司的资质认证制度,缺少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队伍,没有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的合同规范、监理制度和监理机构,使许多企业在推行管理信息化时,存在着不知道该选什么软件、该与谁合作、合作是否经济有效、相关风险如何处置等判断难题,这也是不少企业在管理信息化门槛上犹豫徘徊的重要原因。
3.缺乏整体规划。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正确途径不甚了解,缺乏对企业信息网络的长远规划和统一安排,把计算机的点状或线状应用看做管理信息化,不懂得信息越集成越有效的道理,对企业自我开发方式的起点低、进步慢、IT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认识不足,造成信息孤岛,形成信息不能共享。这是一些企业管理信息化收效不大甚至误入歧途的普遍原因。
4.资源配置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已明显滞后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更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多数刚刚实现脱困的国有企业对管理信息化工程的必备资源常常投入不足,再加上软件公司间的低价恶性竞争,不少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项目或因资金紧张开不了头,或只能低水平展开,有的甚至
中途草率收场,使资源配置和人才素质都满足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起码要求。这是导致此项工作低效或失败的重要原因。
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们在新世纪头十年里来狠抓企业管理信息化,抓的就是企业的神经系统。
1.统一认识,理清思路。管理信息化是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式,是加强企业监管、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参与国际竞争的锐利武器。因此,它是新时期经贸工作的好帮手。三年脱困后,国企怎么抓?进入新世纪,管理抓什么?首先就应抓企业管理信息化。这既有利于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更有利于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如果说五六十年代我们抓企业生产建设,是解决有与无、多与少的问题,抓的是企业的运动系统——工作流;七八十年代抓现场、抓质量,是解决好与差、快与慢的问题,抓的是企业的消化系统——物流;90年代抓财务、抓成本,是解决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问题,抓的是企业的循环系统——资金流;那么,我们在新世纪头十年里来狠抓企业管理信息化,抓的就是企业的神经系统——信息流,要解决的是及时发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问题。通过抓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管理创新,就能再造企业的神经系统、改善企业的血液系统、优化企业的消化系统、强化企业的运动系统,全面深化细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我们认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途径有三: 一是发展信息产业;二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按美国90年代的情况分析,三者对GDP的贡献约为8∶12∶13。与前两种途径相比,第三种途径的投入小、见效快,解决的问题更多,可以迅速缩小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实践证明,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最佳切入口。随着加入WTO,中国将迅速成为世界制造链上的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企业面临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而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大大落后,仅流动资产周转速度都只有美、日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6。因此,加紧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方式,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现在,国产软件已经具备支撑我国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功能,所有要进一步谋求发展的企业都应把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抓好。对于有困难暂无条件全面实施管理信息化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应在做好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首先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入手,逐步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切实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强化预算、结算和监管等各个环节,有效提高资本的周转速度和保值增值能力。
应该对软件成熟度认证、管理咨询、工程监理、项目验收认证及网络安全运行等方面作出必要的政策和法律规范。
2.制订政策,规范发展。去年的国发(2000)18号文件,在软件行业中反响很大,它从软件供应角度给出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为了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还需国家从软件消费角度相应出台扶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产业政策,如《关于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其政策目标是要使我国的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在“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为此,要从计划、投融资、教育培训、成果推广等各方面作出具体的政策规定,使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能优先列入国家支持项目计划,取得财政资助和融资便利,获得税收优惠,占有人才资源。例如,允许新建项目资金概算中包含管理信息化投资;同意将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纳入企业技改重点项目并给予财政贴息;对项目中设备投资允许加速折旧,最短可为2年;对项目投入中的设备和软件购置费用中所含增值税允许抵扣;将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作为新上市公司的考察条件和已上市公司的改造要求,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配股融资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在国家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对各类企业组织相关培训的费用;引导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加快培养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对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软件成熟度认证、管理咨询、工程监理、项目验收认证及网络安全运行等方面作出必要的政策和法律规范。
首先要对各级政府主持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国企经营者全面进行强制培训,解决好“一把手工程”问题。
3.树立典型,加快推广。通过实地调研,按照典型软件从成功的企业应用中选择产生的原则,我们已选取到十多个软件及其典型用户。这些典型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摸索出了很好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经可以作为全国性的典型予以推广。在制订好《关于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后,即可择机从这些企业中挑选1~2户,及时召开现场会,以全面启动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为扩大影响,在会前、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应组织媒体广泛报道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成果,宣传政府对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为确保成效,在会后应组织好各种各类的培训。首先要对各级政府主持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国企经营者全面进行强制培训,解决好“一把手工程”问题;其次是分别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和企业中基层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健全全员培训体系和考核制度;第三,要做好对咨询、监理机构的培育和行业协会的培训,解决好这方面的短腿问题。
为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特别是经贸工作系统应组织专门力量组织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范、推广和评价工作;各行业协会应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分行业做好相关规划、培训、推广、总结、交流和协调工作;作为国家监管重点的163户中央管理企业、520户重点企业和1100家上市公司应作为强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首选对象,尽快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入手,争取在5~8年内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第三篇:浅论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及途径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及途径
2013年05月23日 09:45 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7期 作者:何平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8
摘要: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和理性的思考,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作用,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经济效益,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不是简单的引进,也不是要去独创,创新只能是两者的结合,也就是将学到的管理理论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实践,这是一个知识的运用过程,这个过程甚至比学习还更重要,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
企业管理创新是对企业的变革和改进.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重大作用。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一效率虽然可以在众多指标上得到反映,如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源消耗系数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等,但最终还要在经济效益指标上有所体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目前的效益,一是提高未来的效益,即企业的长远发展。管理诸多方面的创新,有的是提高前者,如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有的是提高后者,如战略创新与安排,无论是提高当前的经济效益还是未来的效益,都是在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2.助力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发展必须依靠两个轮子,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管理。长期以来,由于市场驱动和体制转换的要求,企业一般比较重视规模扩张、技术进步和推进改革,对依靠管理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视不够。加之管理效益也需要通过技术、产品、服务等体现出来,管理水平的提升一般需要长时间积累,不像技术引进和装备建设那样能够短期见效,这些都使人们常常忽视管理。实践证明,“企业一年成功靠促销,十年成功靠产品,百年成功则靠管理”。只有切实加强管理,才能逐渐培育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企业长盛不衰。
企业管理有序化、高度化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管理创新对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只从管理层级制这一创新来看,用来管理企业的层级制.超越了工作于其间的个人或集团的限制。当一名总经理退休、升职或调离时,另一个人已做好准备,并已接受职位的培训,因而人员虽有进出,其机构和职能却保持不变,这不仅使管理层本身稳定下来,也使企业发展的支撑架构稳定下来,这将有效地帮助企业长远的发展。
3.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是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产生、维持和拓展,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它涉及技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种因素简单作用的结果。尽管人们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含义和表现各持己见,但是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来源上,都持同样观点:创新是关键。笔者认为,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的。正是它们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技术创造、技术开发,到技术学习、技术积累,再到技术扩散,也就是整个技术创新过程,都离不开管理。离开了管理,技术创新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管理可以将技术和生产技能转变为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由于技术日益复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管理不断变革、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化,更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使管理过程顺畅、高效,创造一种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氛围。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管理创新必须以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基础,否则,企业核心竞争力就不会得到强化。
4.形成企业家阶层。创新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企业家阶层。这一阶层的产生,一方面使企业的管理掌握于专家的手中从而提高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发生分离,推动企业更健康地发展。企业家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对企业家而言,企业的存续对其职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必然关心创新,关心管理创新,因此,企业家们往往成为重要的管理创新的主体。
三、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1.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合。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三个重要支点。三者各有侧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必须相应调整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并保证先进技术有效发挥作用。同时,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会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2.管理思想引进学习与自主创新统一。从许多管理成功的企业来看,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普遍具有开阔的胸怀,能够虚心接受古今中外的优秀管理思想和智慧,为我所用,妥善处理引进、学习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引进方面,既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又立足本国、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创新中予以运用。在继承方面,既重视中国五千年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合理的、依然富有生命力的管理智慧和理念,又注意这些文化遗产的时代局限性,做到在扬弃中吸收应用;同时,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积累的“红色管理”经验,使其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有效促进企业管理进步。
3.企业管理层推动与群众性创新活动结合。企业主要领导人,是管理创新的倡导者和第一推动力。凡是企业管理创新进步快的企业,无不是“管理层”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在评选出的历届管理创新成果中,几乎都是企业主要领导为主创人。管理层或许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管理方法运用并不十分专业,但是对于本企业所面临的紧迫管理挑战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于将要进行的管理变革有着坚强的决心,这些都是管理创新活动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而企业的普通员工则是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源泉和践行者,处于管理的前沿和基层,对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不完善之处深有体会。因此,发挥普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对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因此,应在企业内部建立非常完善的群众性创新推进制度体系和奖励机制,以取得管理创新的成效。
4.企业实践与“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充分激发企业、高校院所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大力推进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一是加强创新工作体系建设。拓展科研机构、院校等开展“企业行”的专项产学研对接活动,深入推进“校企联盟”行动,组织重点优势学科团队与企业强强联合,开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合作。二是支持共建研发机构。推进创新型企业联合有技术优势的科教单位,支持共建一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推动科技型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以企业实践为主,大学、教育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的“产学研”新型推动体系,顺应了市场经济大潮,遵循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工作。
总之,企业管理创新应是一项包括管理思维、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三大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管理思维是前提,管理行为是主体,管理效果是标志。这三项内容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紧密联系,形成有机体系共同作用于整个管理创新过程,管理创新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最终的落脚点都要放在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黄苇町主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3.陆道生等编著.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第四篇: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2、管理创新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
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它的推行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面对以下一些因素的阻力。
(1)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受东方文化的长久熏陶,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对于这些缺乏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担心创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的状况不如从前,会使企业走下坡路。
(2)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3)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他们已
经习惯于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4)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三、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海尔连续14年以年均82.8%的速度高速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型的文化激发出的发展活力。
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五个层次。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例如丰田公司,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汽车企业之首,很大原因在于它每年有100万个创新,人均贡献35条创新,这也是它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员工创新建议一旦采纳即给予物质奖励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和机制无疑对加强管理创新是十分有利的。
第五篇: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2、管理创新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