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按标施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2:5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按标施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按标施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按标施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按标施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

(内政发〔2010〕127号 2010年12月23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我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在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以城乡低保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现就推进按标施保、加快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按标施保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富民与强区并重”的要求,以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为宗旨,以“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应保尽保、优质服务”为目标,科学制定保障标准,准确核实家庭收入,严格规范工作程序,正确处理按标施保与总量调控、按标施保与分类施保的关系,积极探索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服务水平。

(二)目标任务

以完善按标施保制度为主线,多措并举,力争用2年时间解决好当前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主要是“建立四项制度、一个平台”,即:建立在自治区和盟市指导下,以旗县为单位制定并执行保障标准的制度;建立自治区和盟市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它相关因素,对旗县低保对象所占比例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建立在旗县范围内,根据当年公布的保障标准和上级下达的调控比例,以规范透明的方式确定低保对象的制度;建立以家庭实际收入为基本依据,对低保对象实行按户施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的制度;建立从自治区到街道办事处和苏木乡镇四级联网的城乡低保管理服务平台。

二、保障标准的确定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旗县为单位确定并执行。设区的市所辖各区是否确定不同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同一旗县所辖各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原则上执行同一标准。

(一)保障标准的测算办法

计算公式:(略)

其中:P为要测算年度的保障标准;P0为上一年度全区的平均保障标准;△Y0为上一年全区农村牧区人均纯收入或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量;EN0为上一年全区的农村牧区或城镇的恩格尔系数;K为调整系数;R为调整项。

〔说明:①计算公式所使用的人均纯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均指上一年度的调查统计数据。②当计算全区保障标准时,调整系数k=1;计算各地农村牧区保障标准时,调整系数k=[(当地人均纯收入÷全区人均纯收入)+(当地农村牧区人均生活消费

支出÷全区农村牧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计算各地城镇保障标准时:调整系数k=[(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地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全区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③调整项R由综合考虑地区居民生活消费品物价指数、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得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治区把各盟市大致划分为三个类区。调整项5%,原则上一类地区为-5%左右;二类地区为0;三类地区为5%左右,特殊情况另行确定。〕

(二)确定保障标准参考的因素

在按上述公式测算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可重点考虑两个因素对测算结果进行适当调节:一是收入比例,根据区内外近几年实际保障情况,城镇保障标准一般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左右,农村牧区保障标准一般占人均纯收入的28%左右。各地具体比例原则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二是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包括最基本的食物、非食物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主要是食品、衣着、医疗、交通、取暖、水电气等因素,同时考虑地区差异。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上一年度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原则控制在25%至40%。

(三)低保对象所占比例的调控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财政承受能力等变动情况,每年核定全区城乡低保对象分别在城乡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实际调控指标;在总的调控比例范围内,将各盟市划分为三类地区,分类下达具体的调控比例。各盟市将自治区下达的调控比例分类下达到旗县,作为旗县确定保障标准的重要依据。努力做到保障标准与调控比例相一致。

(四)保障标准的核定程序

自治区指导性保障标准由自治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发改(物价)、统计、农牧业经营管理等部门制定和调整,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下达。盟市、旗县的保障标准由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发改(物价)、统计等部门制定和调整,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上报。自治区每年于1月底前下达指导性保障标准和调控比例;各盟市据此于2月15日前向旗县下达指导性保障标准和分类调控比例;各旗县据此确定各自的保障标准和调控比例,并于2月底前上报盟市审核;各盟市于3月10日前将审核后的意见汇总上报自治区,由自治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发改(物价)、统计、农牧业经营管理等部门审核,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三、低保对象的认定

城乡居民以户为单位,其家庭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认定为低保对象,实施应保尽保。

(一)农村牧区低保家庭收入的核定

农牧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期限内的全部纯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1.工资性收入:包含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收入、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外出从业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包含第一产业纯收入,即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收入;第二产业纯收入;第三产业纯收入。

3.财产性收入:包含存款及有价证券利息、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房屋和机械租金、出让无形资产净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土地草场流转收入、其他投资收益等。

4.转移性收入:包含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的款物、城市亲友赠送的款物、离退休金、养老金、城市亲友支付赡养费、农村亲友支付赡养费、救济金、救灾款、退税、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收入、良种补贴收入、无偿扶贫或扶持款、得到赔款等。

(二)城镇低保家庭收入的核定

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期限内的全部可支配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1.工资性收入:工资及补贴收入、其它劳动收入。

2.经营性收入:包括各种实体经营和商业性活动收入。

3.财产性收入:包含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其它投资收入、出租房屋收入、知识产权收入、其它财产性收入等。

4.转移性收入:包含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辞退金、补偿收入、失业保险金、赡养收入、捐赠收入、提取住房公积金、记账补贴、其它转移性收入等。

在核定低保家庭收入时,要按照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对象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家庭财产作为认定低保对象的重要依据。对拥有大额存款、有价证券、多套房产、机动车、经营性资产等财产的家庭,不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具体认定办法由盟市和旗县制定。

四、按标施保办法

(一)保障标准的公布

经自治区审核的各旗县保障标准要统一向社会公布;各盟市、旗县也要通过当地媒体、政府主管部门网站、公共服务场所、低保大厅和嘎查村、社区居委会政务公示栏等向社会公布。

(二)低保对象的认定程序

城乡居民可按照当地公布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依据家庭实际收入情况,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居民所在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要严格按照保障标准及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履行程序,做到按标评议,按标公示,按标审批。

(三)家庭收入的核查

为推进按标施保,各旗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民政、物价、统计、农牧业经营管理等有关部门,指导配合基层工作人员,切实改进和加强对低保家庭实际收入的核查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家庭收入核查工作。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审批前要全部入户核实收入和财产情况;对原有低保家庭,采取入户走访和抽样调查两种形式定期进行收入核查。

(四)实行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

根据低保对象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困难程度,原则上按三类五档进行分类施保,即A类,B1类、B2类,C1类、C2类。根据入户走访和抽样调查结果,对家庭实际收入水平超

过保障标准的低保对象要使其及时退出,对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发生较大变化的要及时调整保障类别并进行公示。

五、推进规范管理

以完善按标施保办法为主线,认真总结开展的“规范管理”活动经验,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工作管理制度和经办流程。2011年,在全区低保人口比例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着重解决好自治区对盟市分类调控比例与当地保障标准相一致的问题,努力在提高保障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2012年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测算调整。

(一)严格规范评议、公示和审批工作

民主评议要在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组织指导下进行,评议小组要以社区居委会、嘎查村居民代表为主,同时吸收部分离退休干部、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区企业代表、纪检监察干部等人士参加。评议小组中社区居民代表不得少于15人,嘎查村民代表不得少于常住人口的5%至10%,并定期轮换。民主评议应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并当场公布评议结果;评议结果应如实上报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从2011年开始,要对申请最低保障的家庭全部进行民主评议,未进行民主评议的不予审批。

公示一般要进行两榜,第一次是低保对象申报以后,经过核查、评议之后,由街道办事处和苏木乡镇拟上报时的公示;第二次是旗县民政部门审批后的低保对象的公示。公式的主要内容是:保障标准、家庭人口和姓名、收入情况、拟保障类别。每一次公示除在决定公示的一级组织的村务、政务公示栏进行公示外,还要在拟保障人员的社区、村委会及本人居住地的村(居)民小组进行公示,从2011年开始,还要在当地网络上滚动公示,保证低保工作的公开、透明。

(二)进一步强化收入核查工作

入户走访方式要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嘎查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主要是了解核实家庭实际收入变化情况和困难程度,同时征求对低保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抽样调查方式要由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具体测算核实实际收入情况。入户走访、抽样调查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实行“谁入户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并将工作绩效同年终考核、评优及任用等挂钩。从2011年开始,入户走访每年都要达到100%;抽样调查每年不低于20%。

(三)实行按户施保

严格实行以户为单位申请、评议、审核、公示、审批和实施保障的制度,尽快改变“按人施保”的现象。自治区在资金分配上将“按户施保”作为一个奖惩因素加以考虑。2011年“按人施保”问题得到初步解决;2012年实现规范的按户施保。

(四)加快信息化为重点的基础建设

加快城乡低保工作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力争用2年时间建成功能完善、上下联通的四级信息网络系统,并积极向嘎查村和居委会延伸。利用这一系统,将政策法规、申请审批、低保对象和金额、资金发放等在网上公开,推行网上办公和管理,同时向社会提供政策咨询、监督举报等方面的服务。要以低保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力争于2011年实现城乡

低保、五保供养与敬老院建设、城乡医疗救助、贫困大学生救助和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化。加强救助对象档案管理工作,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用的档案管理办法,原始纸质档案由旗县(市、区)民政部门留存并按要求实行一户一档、分类建档,电子档案则由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办事处)和嘎查村(社区)共同留存。

六、切实加大组织实施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城乡低保按标施保工作,充分认识目前开展按标施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都要成立城乡低保按标施保工作领导小组,确定责任人,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落实。特别是确定为试点的5个盟市,要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工作进度,为其他地区推进这项工作提供经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强协调配合。民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要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按照确定的保障标准和保障范围及时足额安排和拨付资金;统计部门要及时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对低保保障标准进行测算、修订和完善;编制部门要切实解决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审计、工商、税务、公安、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民发〔2008〕156号、内民保〔2009〕119号)的要求,密切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家庭收入、财产核查和低保对象认定等工作,共同推动按标施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资金管理

合理调整自治区资金补助分配比例和分配办法。中央和自治区的低保补助资金将根据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财力情况实行分类分档安排;每年低保补助资金在按上级要求和程序下拨的同时,专门安排一部分用于以奖代补,切实体现向工作任务重、完成效果好的地区倾斜。具体办法由自治区财政和民政部门共同制定。用2至3年的时间,逐步建立城乡社会救助资金筹集、分配的长效机制,确保低保补助资金随低保标准的提高而增长;盟市、旗县(市、区)要把社会救助工作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投入。各级低保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

(三)搞好机构和队伍建设

目前,低保工作机构和人员配置不能满足低保工作需要,今后凡没有建立专门社会救助工作机构或人员配备不足的地区,要尽快建立具有一定规格的社会救助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并安排必需的工作经费。特别是旗县、苏木乡镇两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并按照民政部《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暂行评估标准》的要求,结合自治区实际,按照每1000名城市低保对象、每2000名农村牧区低保对象至少分别指定1名专职低保工作人员,旗县(市、区)按本级低保工作经费不低于每1名低保对象20元的标准、苏木乡镇(街道)按本级低保工作经费不低于每1名低保对象10元(含上级补助)的标准、社区嘎查村委会按本级低保工作经费不低于每1名低保对象15元(含上级补助)的标准安排工作经费,盟市财政要保证同级民政部门必要的工作经费;边远地区、三少民族地区及地域广、人口少的地区可适当增加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为推进按标施保、家庭收入核实、分类施保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是缓解城乡低保压力、解决特殊困难人员临时困难的重要途径。各地区要加快完善这项制度,以盟市或旗县(市、区)名义制定出台临时救助政策,加大地方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要建立本级城乡低保结余资金与临时救助资金的有效调整机制,使各地城乡低保结余资金得到合理使用。

在贯彻落实该意见的过程中,各地要及时反馈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治区将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适时作出调整完善。

第二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

郑政〔2008〕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提高我市城乡社会救助水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的要求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豫政〔2008〕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建立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

(一)城市低收入标准凡具有我市城市居民户口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2倍,均可申请享受城市低收入家庭待遇。(二)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内容

1.住房救助。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2平方米或无自有住房,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实施廉租住房保障,主要通过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城市低保标准1倍至1.5倍的,按照廉租住房补贴标准的70%发放住房补贴;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城市低保标准1.5倍以上至2倍的,按照廉租住房补贴标准的50%发放住房补贴。

2.教育救助。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考入高中、大学入学前,按照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救助标准的50%给予救助。3.临时救助。对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每户一次性救助500—2000元。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适时启动物价调节基金,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生活补助。

4.参保补助。帮助城市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享受市政府规定的补助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再补助60元。

二、开展低保分类施保制度

(一)城市低保分类施保。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孤老”、“孤儿”特殊对象,每人每月增发200元;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一级残疾人、在校大学生、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增发100元。

(二)农村低保分类施保。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无劳动力”的家庭,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80%核定补差;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成年人部分成员无劳动能力”的家庭,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60%核定补差;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成年人都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40%核定补差。

三、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按照维护医疗权益、整合救助资源、统筹城乡发展、资金同步结算的原则,完善建立以资助参保和大病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救助制度,努力缓解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

(一)参保救助。全额资助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大病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实施大病救助。大病救助不设起付线,不限定病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住院医疗费用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报销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按照50%的比例予以救助,全年每人累计救助最高5000元。

四、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增长机制,根据物价涨幅比例,及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从2008年7月1日开始,城市低保标准:市区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75元,县(市)在原标准上,每人每月提高15元;农村低保标准:市区由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县(市)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同时,在物价上涨影响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时,发放物价补贴,减少物价上涨对低保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

五、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

(一)加大城乡低保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足额预算安排城乡低保资金,保证低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城乡低保资金预算,地方财政不得因上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而减少投入。

(二)认真落实医疗救助资金。市、县两级财政在保障全额资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分别根据上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总人数,按照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预算安排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实行专账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三)安排好低收入家庭救助资金。住房救助资金,按照廉租住房资金筹集渠道筹集。资助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中央财政安排30元,市财政筹集20元,县级财政筹集10元。教育和临时困难救助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筹集安排,并纳入财政预算。

(四)保证各项社会救助工作经费。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根据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低收入家庭救助的工作需要,为本级民政部门适当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各项救助工作的调查、建档、制证、印表、信息库建设、调研、培训等项业务,保障社会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六、强化社会救助组织保障

(一)加强机构建设。按照有机构理事、有人员办事的要求,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构,有效保障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低收入家庭救助等项社会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搞好协调配合。按照“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低收入家庭的调查、认定、发证、资金发放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安排落实各项救助资金和工作经费;房管部门负责落实住房救助工作;教育部门负责落实教育救助工作;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各项社会救助资金实施监督和审计,确保各项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违纪违法行为;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为党委、政府的社会救助工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三)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的综合培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不断提高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全面提高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郑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从1996年7月开始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在不断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共变化了八次。具体的变化情况如下:

一、1996年7月至1998年9月,城市低保标准为:120元/人/月;

二、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城市低保标准为:130元/人/月;

三、1999年7月至2001年6月,城市低保标准为:169元/人/月;

四、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城市低保标准为:180元/人/月;

五、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城市低保标准为:200元/人/月。

六、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城市低保标准为:220元/人/月。

七、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城市低保标准为:260元/人/月。

八、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 城市低保标准为:275元/人/月。

九、2009年10月至12月,城市低保标准为:285元/人/月。

十、2010年1月至今,城市低保标准为:300元/人/月。

为了解郑州市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们到有关部门收集资料,走访了郑州市中原区、金水区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市区,到办事处、社区和居民住户家庭实地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中原区是郑州市的主要工业区,这里集中了包括原国棉几大厂在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71家,集体、乡镇企业5000余家,下岗职工比较集中,是郑州市生活困难居民比较多的一个区;金水区是郑州市的行政区,不仅集中了众多的省直机关,还集中了众多的高校和医疗卫生等机构,下岗职工相对较少,是郑州市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一个区,但也分布着一些生活困难居民。调查后我们发现,这些年来,国家通过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服务中心并对进中心职工按规定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失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机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构筑起三道相互衔接、严密有效的防线,使城市困难居民的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得到了维护和保障,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叉发挥了安全网的“兜底”

第三篇: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

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充分认识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意义

农村低保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按照保障标准进行补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国务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我市自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管理和操作水平有了很大改进,这对于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认真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全面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行分类施保,确保这项合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三、保障标准和保障覆盖面

我市农村低保标准,要本着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又符合财政承受能力,既保障低收入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又要有克服依赖思想,调动生产劳动积极性的原则。各县、区要在5月中旬以前以县、区政府名义出台低保标准并上报市民政局备案。2009年,各县、区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50元。

各县、区要根据当地实际确定救助覆盖面,既要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又不能超越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把有残疾人、重病人、艾滋病患者、子女无能力赡养的老年人、孤儿等经济困难的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全市农村低保覆盖面占农业人口总数的4.5%左右。

四、实行分类施保

农村低保对象按照“分类施保,特困重保”的原则享受低保待遇。

(一)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家庭分为三类:

1.一类家庭。为长期重点保障户,包括应保未保的农村五保对象,家中主要劳动力伤亡、重病、重残、家庭其它成员无劳动能力等特殊困难家庭。

2.二类家庭。为长期保障户,包括家庭主要劳动力伤亡、重病、重残、家庭其它成员劳动能力较差,生活状况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变化,需要长期保障的家庭,由一方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

3.三类家庭。为短期保障户,包括家庭主要成员有劳动能力,但需要赡养或抚养的人口较多,负担过重的家庭。

(二)不同类型的农村低保家庭实行不同的补助标准:

1.一类家庭月人均补助为70元。

2.二类家庭月人均补助为50元。

3.三类家庭月人均补助为30元。

各类家庭的保障比例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五、复核认定低保对象

各县、区要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全面复核认定,在认定过程中,要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跟踪消费、综合评估等方式,通过“看、问、查、核”的办法,弄清其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状况,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坚决予以清退。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纠正保人不保户,一户保一人的问题。

六、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各县、区要坚持村民自愿申请和村“两委”推荐相结合,经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评议出拟保对象人员名单,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7日,无异议后将拟保对象名单和评议原始记录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和县、区民政部门要严格把关,核查其申报资料是否齐全,拟保对象分类是否合理。乡(镇)政府要对所有申报对象入户调查核实,县、区民政部门对申报对象的入户抽查率不低于40%,并将审核和审批结果分别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7日,对有异议的对象进行重新审核和审批,确保对象认定准确无误。

七、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监控

1.农村低保实行动态管理。要按照“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办法,对农村低保实行动态管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要定期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审核。三类低保家庭半年审核一次,二类低保家庭一年审核一次。

2.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县、区要加大对农村低保对象的档案管理,对农村低保对象的档案应一户一档,做到各乡(镇)有档案柜,村有档案盒,并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保信息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3.严格工作监控。各县、区要对农村低保工作运行情况实行全程监控,对享受低保待遇的农村居民在村务公开栏中实行常年公示,并公布所在县民政局、乡(镇)的投诉电话,不间断的对农村低保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八、加强领导,确保农村低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农村低保制度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关系到农村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推进力度,狠抓工作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并建立相应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2.强化部门协作。民政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规范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要求逐一落实;财政部门要落实农村低保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定期督促、检查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并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发展改革、统计、劳动保障、教育、审计、扶贫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村低保标准的测算、调查以及农村家庭收入计算等相关工作。

3.严肃责任追究。农村低保工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对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监察部门要依照相关规定,对主要责任者和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对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对采取虚报、瞒报、伪造等非法手段骗取低保待遇的农村居民,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二○○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切实解决有关问题,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效益,切实维护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事关广大城市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事关我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地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上来,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作为“民心工程”,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工程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措施,认真抓紧抓好。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领导,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责任内容,建立工作责任追究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及时了解工作运行情况、政策执行情况和部门职责履行情况,协调、研究解决有关情况和问题,不断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列入重点督办工作中,每年定期组织联合检查组,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年终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

二、加强调查研究,妥善解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我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随着企业改组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市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群体。各地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及时了解并解决这些群体的实际生活困难和由此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地方国营农牧场中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家庭因落实农转非户口政策而出现的贫困问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过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等原因而出现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问题,都要重点加以研究、解决。对这些困难群体,各地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职工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要及时掌握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企业中职工家庭生活情况,对生活困难的,由民政部门对其家庭情况进行核实,符合条件的,要立即办理有关手续。对于因拖欠工资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以及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要通过社会互助、临时救济和开展扶贫济困等办法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对各类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我区有关文件的规定计算其实际收入,实际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可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积极推行分类救助,鼓励低保对象就业再就业。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经劳动保障等就业中介机构介绍就业两次以上而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要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各地要及时关注并认真研究城市居民中各类贫困情况和贫困群体的不同困难情况,对一些生活支出较大、困难程度较深的城市居民,要出台相应措施进行重点救助,在就业、住房、取暖、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

三、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切实解决应保未保问题

资金落实到位是有效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环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预算安排及资金管理办法》(新财社

〔2002〕49号),要根据自治区年初下达的预算,结合当地财力,积极落实自筹资金,不得因上级加大支持力度而减少地方财政投入,不得用上级补助抵顶本级预算指标,不得不列、虚列、列而不支和挤占挪用低保资金,并确保及时足额到位。要继续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新财社〔2004〕134号)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和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和进一步完善低保补助奖励办法,逐步健全有利于调动各地工作积极性的低保补助金奖励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低保资金安全、快速、有序运行。自治区每年将从中央下拨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和自治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预算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低保奖励金,经民政、财政等部门联合考核后,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工作基础,着力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足够的工作力量。各级机构编制等有关部门要切实为自治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供好服务。各级民政部门可在居民小区、企业集中的职工生活区,与再就业工作紧密结合,以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招聘有较高素质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作为低保协管员,参与低保对象的调查和管理。各级低保工作经费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安排,切实解决各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构有钱办事的问题。要分级搞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干部培训,强化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在政治思想、政策法规、档案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与业务素质。要进一步规范在申报、审核、公示、审批、资金发放以及低保对象管理、档案管理等环节的工作程序。要加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尽快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效率、质量与水平。

五、明确部门职责,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需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科学制定低保标准、规范程序、加强管理,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资金,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协助民政部门共同把好资金使用关;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与民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做好低保对象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联手构筑低保对象就业再就业工作平台,建立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与就业再就业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各级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低保资金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各级监察部门要对贪污、挪用低保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各级公安部门要严格按户籍管理制度办理农转非,规范户籍管理;各级工商、税务、教育、卫生、城建、司法等部门要研究制定城市贫困人员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法律援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级经贸、农业、畜牧、工会、妇联等部门要深入了解困难职工家庭的生活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各新闻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开展情况,逐步形成对城市困难群体的综合救助体系和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X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

X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

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企业上市工作,发挥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层施策、整体推动”的原则,继续推进实施企业上市“培育、改制、辅导、申报、上市、做强”全周期工作机制,加力实施“紫丁香计划”,加快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做大做强资本市场“XX板块”,助力XX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

二、任务目标

“十四五”期间,XXX市新增上市公司不低于25家,XXXX、XXX、XXX、XXX、XXX市各新增上市公司3至5家,其他市(地)新增上市公司1家以上。

三、工作举措

(一)充分挖掘上市后备企业资源。

科学制定上市后备企业标准,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市(地)政府(行署)、金融机构、央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商协会等,多领域、多途径深入挖掘省内上市后备企业,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发展战略,股权清晰、主业突出、业绩稳定的优质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后备企业通过市县逐级报送、行业部门和机构推荐的方式每年定期申报。各市(地)要梳理储备市级上市后备企业,并积极向省级推荐。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后备企业进行再筛选再分类,形成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分类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XXX证监局、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国资委,各市(地)政府(行署)〕

(二)聚焦优质上市后备企业重点扶持。

每年从上市后备企业层中精选20家以上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将其列入XXX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对重点后备企业逐户成立上市工作组,建立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工作台账,梳理企业上市程序,设计企业上市路径,组织专业团队提供专门辅导、专项服务。建立企业信息互通机制,定期向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推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XXX证监局、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各市(地)政府(行署)〕

(三)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

各市(地)要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股份制改造企业,形成股份制改造企业清单,指导企业制定股份制改造方案,开展“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定制式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改制设立股份制公司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通过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参与股份制改造并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夯实企业上市基础。〔责任单位:各市(地)政府(行署)〕

(四)落实企业上市税收支持。

在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符合相关规定的,可按规定在不超过5个公历内分期缴纳。居民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因改制需要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款,如确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的,可依法申请办理延期缴纳税款。〔责任单位:省税务局、省财政厅,各市(地)政府(行署)〕

(五)开辟企业上市“绿色通道”。

建立企业上市服务事项快速办理机制,对省级上市后备企业涉及的与企业上市直接相关的各类服务事项,按照专人负责、跟踪服务、限时办结的原则,实行快速有效办理。各市(地)要参照省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主动服务,依法依规为上市后备企业办理相关服务事项。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上市中介机构就后备企业上市事宜进行联系沟通的,有关部门要积极给予配合。〔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国资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税务局、XXX银保监局、XXX证监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六)妥善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中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地)政府(行署)要本着尊重历史和解决问题的原则,“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依法予以及时妥善解决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涉及不动产确权、税费缴纳、环保、相关许可证件补办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各类根据上市条件需要规范的问题。相关部门对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作出的行政处罚,要依企业申请对该处罚行为是否属于重大违法行为予以会商认定。〔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税务局、XXX证监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七)建立企业上市专家服务队。

按照“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自愿”的原则,组建由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专家组成的服务队,发挥机构专业优势,为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及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专题培训策划、政策制度研究、企业改制上市辅导、并购重组方案设计、投融资计划咨询和疑难问题解答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XXX证监局〕

(八)加大后备企业投融资支持。

鼓励银行、融资担保、信用增进机构加强对后备企业的信贷、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拓宽后备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鼓励省政府出资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我省上市后备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融资能力。充分发挥与广东省对口合作等机制作用,鼓励省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调研投资我省企业。〔责任单位:省财政厅、人民银行XXX中心支行、XXX银保监局、XXX证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级产业投资集团,各市(地)政府(行署)〕

(九)发挥证券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在我省建立分支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建立在省内开展业务证券机构的评价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支持资质好、执业能力强、服务好的中介服务机构在省内开展业务;对严重失信、违法违规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依规予以查处。支持省上市公司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政府、中介机构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本土证券公司为省内上市公司、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XXX证监局,XXX市政府〕

(十)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作用。

深化XXX股权交易中心与市县政府的战略合作,持续完善XXX股权交易中心“紫丁香专板”挂牌企业分层分类培育服务体系,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板、专精特新板、绿色低碳板等子功能板块,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XXX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融资融智。开展企业培育活动,提高民营企业规范经营以及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输送优质上市后备企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股权融资路演对接活动,吸引省内外基金机构投资挂牌企业,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责任单位:XXX股权交易中心,省工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XXX证监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十一)落实企业上市奖补政策。

鼓励支持总部和主营业务均在我省的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主板、创业板及科创板首发上市,给予分阶段补贴,具体标准为:对在XXX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验收合格拟在境内上市的后备企业,省级财政一次性补助200万元;对上市申请材料已被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正式受理的拟在境内上市的后备企业,省级财政一次性补助300万元;对在境内成功首发上市的企业,省级财政一次性补助500万元。对在境内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重组上市,以及在境外主板、创业板首发上市且上市融资额2亿元以上的企业,省级财政一次性补助500万元。对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的,省级财政一次性补助200万元,对新三板挂牌企业成功在北交所公开发行并上市的,省级财政一次性补助800万元。对外省上市公司迁址落户我省,完成工商登记和纳税登记变更并承诺5年内不迁出的,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对在XXX股权交易中心“紫丁香专板”挂牌并实现直接融资的股份制企业,省级财政按照融资额的2%给予奖励,最高30万元。鼓励各市(地)视情况制定企业上市补贴政策。〔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XXX证监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十二)着力推进国有企业上市挂牌。

持续提升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资本化和资本证券化水平,存量企业中发展前景好的要以上市为目标加快股份制改造,未上市企业要对标上市公司标准,明晰产权结构,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不断提升盈利能力。每户省级集团公司和北大荒农垦集团除部分主业单一、有整体上市计划等特殊情况外,原则上要推荐优质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并争取早日实现上市挂牌。支持国有上市公司用好现有上市公司平台,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优化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布局。〔责任单位:省国资委、省财政厅,省级集团公司、北大荒农垦集团,各市(地)政府(行署)〕

(十三)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鼓励我省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引导省内产业投资公司等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我省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收购、重组等方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区域内、行业内优势资源合力集聚,通过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收购兼并,以资本为纽带延伸产业链条,重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导上市公司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杜绝违法违规行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XXX证监局、省国资委,各市(地)政府(行署)〕

(十四)强化宣传培训。

充分发挥各交易所XXX服务基地作用,组织开展企业上市培训,不断提升企业上市意愿和能力,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等有计划地开展资本市场宣传工作,对龙江上市公司成果进行正面宣传,强化示范效应,营造全社会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XXX证监局、省财政厅,各市(地)政府(行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谋划和组织推进全省企业上市工作,研究部署各地各部门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目标和任务,协调解决重点后备企业上市有关问题。〔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XXX证监局〕

(二)压实落靠责任。

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切实履行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属地责任,将推进企业上市列入政府重点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本市(地)上市工作任务。各市(地)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做好推进工作。〔责任单位:各市(地)政府(行署)〕

(三)强化考核评价。

对市(地)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开展考核评价,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将考核结果向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地)通报。〔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XXX证监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按标施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按标施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