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日志3
7月4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会展业现在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提高学科专业性,我们对会展专业教授王静老师进行了采访。
我们的采访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会展业的不足、会展前景的展望、对会展业的建议。
针对第一个问题,王老师指出中国内地的金融贸易业的发展还不足以让会展业发展壮大,而且政府“垄断”影响了会展业的横向发展,而最大的问题还是模式创新、组织策划宣传、服务的精髓没有做好。当我们问及发展前景时,王静老师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而是告诉我们:“会展业一定有它市场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把这个产业办好了,符合人们的需求,只有得到参展各方良性的反馈,我们才可以大胆预测其前景。”而要得到良性反馈,我们就要做到:不拘泥于规模、满足展示目的、增加体验趣味、加入新的展示空间的设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情绪体验。作为一名会展专业的教授,对于会展业的发展,王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培养素质良好的专业会展人员,包括策划、空间设计、任务执行人员等。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这样这个行业才可能有好的前景与未来。
王老师的一席话深刻而又具专业性,我们小组每个人都从中学到很多。
第二篇:实践日志
2012年6月30日
今天我们告别母校准备开始社会实践调查,由于教育决定祖国未来的发展情况,而农村的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差别很大,为了了解农村的受教育情况,我们决定调查的主题是有关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农村人目前的教育观念和农村在校大学生所受教育情况及其满意度。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地区的农村受教育情况,我奔赴菏泽地区调查,因为根据先前搜集的资料来看,菏泽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是山东最穷的地方。位于鲁西北比较靠近中部。预计研究生大学毕业生不多。经过大约四个小时到达郓城县,准备从这里开始调查。
2012年7月1日
开始实践第一天情况不容乐观,正如预期结果,菏泽地区的农村研究生少的可怜,就连本科毕业生也是寥寥无几。今天先是到石庄村,由于天气不好赶上下雨,去找村书记结果却扑了个空。向附近的村名打听得知,这个村上的本科毕业生只有五名。没有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在这五名本科生中只有两名已经工作。而且据了解工资仅有2000元左右。听村民反映这还不算少。有的仅1500元左右。另外的三人现在仍然在家找工作。他们的毕业学校是很普通的学院,或者没听过名字的大学。看来此地的高学历人才极少。但是对父母了解情况时却得到这样的回答:“上大学有用但是孩子学习不好,自己就不想上了,我们这一个胡同的以前上小学的有六七个,到了高中就剩一个了。”看来父母挺支持孩子上学的。只是孩子学习不好不愿意上,在班里跟不上,总是挨老师批评,然后就烦了,宁可去打工也不上学。父母没
办法只能是让他们出门打工了,过了几年长大了就谈婚论嫁。以上是家庭父母说的一些心里话。大多数父母这样说。大有收获,农村的教育太落后了。
2012年7月2日
今天去了邻近的魏庄。情况比昨天的石庄好些。虽然毕业生还是很少,可是上学的孩子比较多,就发展趋势来看将来会有不少的大学生。这个村子不大却有8名大学生毕业的。有一名女大学生现在在城里银行当会计,工资月3000元。家庭情况处于中上水平。父母很是支持她上大学,邻居也是说他们家有福气孩子有志气之类的。由于其本人工作并没有调查到本人对上大学的想法。还有一位男大学生现在在发电厂工作,是维修电路的老师傅了,每天都有请他帮忙的人,月收入4000元,是这八个人里最多的,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专业。由于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就回家乡找的。幸运的是其本人表示对大学有不少建议,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动手的课程,不能整天听理论,他对上大学很满意。还有一位任教师工资不高,其他的都在外地打工具体情况不知。听邻居说家里过的还不错,父母少操不少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上大学。
2012年7月3日
今天去了付官屯村,主要访问了一位两位60多的老人。他们的子女并没有考上大学,可是他们村上有大学毕业的。根据与他们谈话的内容来看,他们很是羡慕家里有大学生的家庭。据说他们村上有几个大学生,具体什么大学没有打听到,不过那几个大学生都长时间不在家
在外地工作,在大学里找的女朋友,自己找的工作现在已经结婚了。家里的经济情况很好。当问起大爷是否觉得上大学有用时,大爷很响亮的回答说,有用咋没用呢?用处大了。还举了他村上的刘元栋,当时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现在年工资十几万,很是享受。看来对于年长的农村父母,由于亲眼看到上大学的好处,很是支持孩子上大学。可是对于那些最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找不到工作而只能在家闲着的家庭父母来说感觉上大学无所谓,还不如那些上职高或者从小打工的人。他们说当初让孩子上大学也是想着孩子将来能走出农村不要再受农村的苦,可是这孩子笨学习没别人好,国家又不管分配,找不到工作也没办法。
2012年7月4日
张庄可以说是挺大的了。可是对也研究生可也是凤毛麟角。倒是有几个大学生也是八几年的了。这回寻访了一位70的老奶奶,她有五个儿子,老大和老二都没考上大学,老三老四考上了大学,老三是有固定工作家里有几十万的积蓄,老四最好开了自己的机械厂,专门生产开矿的重型机械,据邻居打听有百万的积蓄。老五没有老四有钱可过的也很紧吧。但从这一家可以看出,上大学是很有用的。但是只是针对那个时候,当地的青年父母则认为上大学就得上好的大学,不然现在大学生到处是,国家又不管分配找不到好工作不如不上,除非接着考研究生才会有出路。今天遇上了大雨车胎有爆了只能赶紧回家,修好车子明天继续。
2012年7月5日
王营庄不小,结果问了好几个村名都没有问到村长住哪。他们对村委会的概念并不熟悉。在路上看到一帮农民工在修桥就与他们聊起来了,然是一帮爷们,说话可是很豪爽。问什么答什么,很是配合。他们还觉得我的造访很是少见,有些奇怪问这问那。他们家里的孩子有一位是研究生毕业,现在在济南干财务管理工作,工资3000元左右。还有一位正在上大学,可是他们对孩子上的专业一点也不了解,不知道干啥的,将来会到哪里去工作。在填报志愿时,根据分数和爱好,或者是否热门报的。但具体干什么,学什么,发展方向就不清楚了。他们只知道孩子上大学就是文化人,将来会挣大钱,不用吃苦。而一位母亲说到:女孩子上大学没用,长大了就嫁出去了,上大学就是多花钱,还是男孩上学以后能养老。看来以往的重男轻女也对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现象也很严重,或者是因为他们也不懂大学学的什么。但对父母任教师的家庭来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不仅说的很多,而且对孩子的未来都做好了打算,即使再苦也要让孩子上大学。对于父母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家庭教育观念也不一样。而农村的父母有文化的仅仅是很少数,有的父母连汉字都不认识,他们让孩子上大学仅仅是想让孩子认识字不要向他们那样无知,或者是想让他们学习一技之长将来能过的好一点。也有的是指望孩子有出息,能给自己养老。甚至有的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学自己家的孩子也要考大学,存在盲目跟随心里。可对孩子来说,他们觉得上大学不好,因为现在大学生很多,自己不努力学习上的大学不好,导致现在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白白浪费了上大学的时间,而且从小就学习做作业已经够了,不想学了,但是父母期望逼着自己上大学也没办法,还有就是因为,不上学就得去打工挣钱,自己没本事受罪,还是上吧,结果就在大学混了四年。这是一位毕业大学生说的。听起来很是消极的态度。主要原因还是上了大学之后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感觉大学上了没有用。大学生就业成为影响他们观念的主要因素。
2012年7月6日
在八里河村,找书记盖章时真正巧遇上书记与一群人在聊天,在我说明来意之后,他们问起我的大学,好像知道山东理工的历史。他们说山东理工以前不是大学,刚改成大学没多少年。现在很多大学并不能称之为大学,大学必须要有很全的专业和各种学院,而教育改制弄得很多学院改成大学了。这大学要不是很出名的还不如不上,还是清华北大那样的老牌学校才能找到好活。看来他们对于大学的观念很保守,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大学。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一般学校也是为他们所不齿。
2012年7月7日
最近的几个村子已经寻访的差不多了,基本情况差不多,对于农村来说研究生是很少的,就来本科毕业生也不多。能在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就更少了。现在大多数家庭能供起孩子上大学,而大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愿意上,父母的态度大都是说即使再穷,只要孩子想上大学肯定让他上,对大学都抱有很大的希望。为了搜集更多信息资料,我返回基地与团队一起寻访村庄。
第三篇:实践日志
访窑湾之实践日志
7月6日至7月12日,材料学院“访窑湾”暑期实践小组来到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进行了探寻古镇,追寻中国梦的暑期实践活动。
【七月六日】【初入古镇,浅看古镇色彩】出发的这天,大雨。就算大雨让南京倾倒,我们也依旧向前。凭着从网络中得到的了解,把窑湾在脑海中勾勒了千万遍,可是千万遍的勾勒也没能勾勒出窑湾的真实模样。一行八人怀着对脑海中窑湾的憧憬,乘车五个多小时来到窑湾。在下车的一刹那,发现是网络把它美化的太好,它只是苏北一个普通的小镇,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街道上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而是默默无闻的泥土,不见繁华,仅有尘埃。短暂休息后我们确定下日后的行程。
【七月七日至七月九日】【深入古镇,体验古镇魅力】初入眼帘的那片荒瘠并没有冲淡我们的热情。炎炎烈日,我们奔波于古镇的街道,村民,游客,店家,导游,不放弃一丝了解古镇的机会。最开始的三天,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我们跑遍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熟悉了窑湾的风土人情,对众多店家进行了走访,考察古镇的经济状况。我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古镇,用自己的眼睛记录古镇,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古镇,用自己的双手触摸古镇,掌握了古镇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以后要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月十日至七月十二日】【博采众长,畅谈古镇未来】在对古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找到了当地的旅游服务中心,想为古镇今后的发展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我们的建议,同时也为我们的宣传工作寻找更有力的帮助。当工作人员见到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行的目的后,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此后,我们便与他们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讨论,从古镇的地理位置到古镇的环境景色,从景点商铺的经营理念到景点缺乏的特色概念,我们把这几天的所见所感一吐而尽。而工作人员也从旅游设施的配置到景区的景点规划,再到景区人员素质的培养,对我们畅谈心声。在交流之后,工作人员十分认可我们的建议,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宣传古镇文化,这也与我们的目的不谋而合。我们欣然接受。于是,工作人员主动为我们接下来的行程提供帮助,为我们配备导游,带我们领略不一样的窑湾;为我们联系有特色的店家,展示窑湾经济活力。而我们,也拿起了我们的纸笔,拿起了我们的相机,为宣传古镇记录着点滴,只为做到最好。
【七月十二日至今】【畅想古镇,宣传古镇文化】在这七天里,我们听着,看着,记着,说着,追寻古镇历史,探寻古镇文化,记录古镇点滴,采集了许多关于古镇的影像资料,也感受到了小小古镇所蕴含的伟大的中国梦。千年古镇的兴衰起落影射了整个中华大地,古镇梦,中国梦。为了达到我们此行的目的,一部短篇纪录片也应运而生,配合着上百张图片资料,以及与工作人员交流的文字记载,我们希望,能为古镇的再次崛起献上自己的一片绵薄之力。
走进窑湾,便爱上了窑湾。窑不神奇,湾不神奇,只因有了那个繁华过的小镇子,湿漉漉的往事就漫没了。谛听运河水的声音,带走一切可以言说的悲欢,留下被桨声搅碎了的灯影。雕梁画栋与绿瓦红墙的咏叹,像一册精装书里的几张散页。可惜,我来得太晚,走得太急。只想好好地再来一次,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这窑湾的韵致,这小镇的梦想。
第四篇:实践日志
湖北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日期:2013年7月11日地点:黄石铁山区天气:晴
活动内容及心得体会:
见这几天发调查问卷发的逐渐“憔悴”的我们,队长决定带着我们一起在附近的酒店好好吃一顿。当然,工作必须时刻不离,所以我们在没有上菜之前是以开会的形式展开的。但是,不像正式会议那么严肃,而是带有一点可以开玩笑性质的会议讨论。
我们开始各自汇报着最近的收获和发现,然后照常讨论着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必然是头脑风暴式的,所以大家都讨论的十分激烈。明天继续完成达标任务—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我们各个组的小伙伴们相视一笑后,都在打着自己明日的“小算盘”。
终于,我们等了很久时候,一道道美味的菜肴被端上了桌面,粉条,鱼汤,土豆片……我们这群每每思念家中菜肴远出在外的孩纸终于能感受到一种熟悉的味道——家的温暖和感动。
(写作说明:日志由参与实践的学生个人撰写,主要记录实践期间个人的工作内容、实践感受、思考总结等。)
第五篇:实践日志
实践日志
2011年2月2号
今天是来到临风书屋的第一天,书屋里的老板向我介绍了一些关于我日常工作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比如,怎样给图书分类,怎样快速找到书籍,还有最重要的是怎样向客人推荐好的图书,等等.一天下来,虽说有点累,但还是学会些基本的东西.2011年2月3号
今天是来到临风书屋的第二天,有了前一天的经验,现在已经能比较熟练的给书籍分类了,今天是书屋进货的日子,需要帮老板扛书,如山高的书堆在面前还真是有点退缩啊,但想到工作哪有那么容易,还是咬咬牙坚持搬完了书.2011年2月4号
今天是来到临风书屋的第三天,由于平时比较少运动,昨天又搬了那么多书,今天感觉全身骨头都跟散了架一样,但还是得面带笑容的跟顾客打交道,真得感叹工作的不易啊!
2011年2月5号
今天是来到临风书屋的第四天,身体已经不在酸痛,对书店的大多工作也都能得心应手的解决了,感觉已经进入状态了,这几天也有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有的很随和,也有的会比较挑剔,.2011年2月6号
今天是来到临风书屋的第五天, 导购员每天要在书店里站八到九个小时,难免有些枯燥,看着家里的朋友到处玩乐,还真有放弃的想法,但想到是第一次实践,所以暗暗的告诉自己.不能放弃.2011年2月7号
今天是来到临风书屋的第六天,时间过得真快啊,再过2天,工作就要结束了,还真有些不舍啊.舍不得幽默的同事,舍不得这第一次工作的地方.2011年2月8号
今天是在临风书屋工作的最后一天了,在这些天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淘到了好多好书,最主要的是,得到了书店老板的肯定,让我知道自己努力还是没白费的.也学到了很多的社会经验,提高了与别人交流的能力,这都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