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2: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某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

**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

队伍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积极为推进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市科协组织开展了**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和企业高技能人员两种,共向1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12家,回收率为75%,这些企业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集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中国**集团**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厂、**厂、**厂。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供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制定我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政策时参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结果

(一)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

在被调查的12家企业中,企业工人总数为30120人。从年龄结构状况看,29岁以下占17.5%,30-39岁占28.5%,40-49岁占37%,50岁以上占17%;从文化结构状况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8.9%,中专(含高中、技校、职业学校)文化程度占47%,初中文化程度占23.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从技术结构状况看,高级工(含技师、高级技师)占30.6%,中级工占31.2%,初级工占38.2%。据了解,世界公认的企业技能型人才标准为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35:50:15。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比例严重失衡。

(二)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现状

在被调查的12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的领导对技能型人才非常重视,只 1

有一家是比较重视;100%的企业都有技能型人才培训制度,有11家企业有技能型人才专项培训经费,只有一家企业没有;对于技能型人才培训的内容,25%的企业通过科技、科普知识讲座进行培训,66.7%的企业通过岗位技能练兵、比武进行培训,58.3%的企业根据岗位实际需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41.7%的企业根据岗位实际需要不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关于人才的培训形式,100%的企业选择了自行培训和委托相关院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关于人才培训的时间,58.3%的企业每年进行培训,25%的企业定期进行培训,25%的企业不定期进行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及反映出来的问题

一、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比例失衡。

从被调查企业看,初级工占42.7%,中级工占22.2%,高级工(含技师、高级技师)占21.8%。

2、领导对高技能人才较重视,他们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作用较大。据问卷统计,企业高层领导对高技能人才非常重视的占81.8%,比较重视的占18.2%。大多数被调查企业表示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3、高技能人才比较匮乏

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因素,我市经济欠发达,产业规模不大,吸纳人才的载体、空间和引力有限,导致企业高技能人才较缺乏,10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

4、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强

据调查显示,50%企业有针对技能工人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的培训基地,但企业采取的培训方式较单一,有的与社会上有培训资质的对口机构联合,有的与政府劳动部门联合组织培训,有的则以举办讲座的形式进行。企业在技能工人培训方面的支出比较少,一年培训费用支出10万—40万的有5家,5—10万的3家,5万以下的4家。

(二)、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状况

1、年青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企业科技人员占多数

据本次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年龄40岁以下的占54%,56%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可见,40岁以下,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企业科技人员占多数,他们已成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

2、具有专业技术职称、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占多数

从汇总的情况看,初级职称占5%,中级占18%,副高级占4%,高级占27%。初级工占5%,中级和高级工占44%,技师占40%,高级技师占7%。

3、高技能人才积极性和专业特长得到有效发挥

据统计,有71%的企业高技能人才会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并有30%认为他们自己发挥了较大作用,40%认为专业特长得到比较充分发挥。在工作中,他们个人的意见或建议受重视的占36%,很不受重视的只占6%;他们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的占31%,只有少数人很不满意。有65%认为现在的工作与自身的愿望相吻合。他们觉得影响工作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是工资报酬低。

4、创新情况不理想

调查问卷中获得发明和专利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非常少,这说明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技能与创新实践活动有待加强。

(三)、薪酬福利与生活状况

1、收入偏低,人居环境不够理想

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51%,1000—2000元占33%,2000元—3000元只占10%,3000元以上的占6%。对目前收入水平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67%。有自己住房的占65%,人均居住建筑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占60%,20平方米以上的占40%,家庭经济状况属于中下等和下等的占71%。他

们目前生活中最大困难是收入偏低问题。

2、社会保障情况总体良好

绝大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参加了养老保险,约有60%参加了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但购买补充保险的人只占26%。

3、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

据问卷显示,35%企业高技能人员认为工资、福利分配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依然存在,32%认为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68%企业高技能人员没有以技术成果参与分配,约27%的人表示曾以奖金的形式参与技术成果分配,而以技术入股和出售专利和其他形式参与分配的很少。

(四)、进修培训与职业发展状况

1、职业危机感强

调查中,有职业危机感的占77%,73%的人对未来有设想,62%的人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满足工作的要求。

2、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需加强

调查问卷中,通过职业教育获得高技能的占18%,企业高技能人员一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到10天,而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的占26%,单位和领导对于他们参加培训不干预和不支持的占58%,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由此看出,对企业高技能人员继续教育力度需要加大,这方面科协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应为他们提供各种方式的教育,使他们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和提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获取专业领域信息的渠道需拓展

调查问卷中,企业高技能人员获取专业领域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术著作与学术刊物和专业培训,而通过科技(学术)团体的非常少。可以看出,科协作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在这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另外,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也不多,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高技能人员的科技素养需进一步加强。

(五)、内部流动与职业流动状况

1、内部流动机会不多

调查显示,20%的单位有岗位轮换制度,只有27%的企业高技能人员有机会进行岗位轮换,有近31%的企业高技能人员希望晋升至技术类或技术兼管理类的岗位。

2、职业流动不明显

调查显示,企业高技能人员职业流动的只是少数,如果流动,他们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发展机会和企业发展前景。39%会优先考虑外企单位,其次是国有企业占31%,有12%的人会考虑私企。虽然企业高技能人员流动不明显,但总体较为顺利,他们对流动较为满意。

二、关于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存在的问题和我市企业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协调,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树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行使人才培养职能;把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支出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捐款资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办学、企业支持、个人出钱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筹资机制。

2、深化制度改革,不拘一格使用高技能人才

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度是更稳定可靠的因素。要打破年龄、身份、资历、学历限制,积极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改善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工资生活待遇。

3、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要努力通过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对企业高技能人员培训工作力度。政府在办好普通高校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办好技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应采取优惠措施鼓励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提倡在职自学、带薪学习,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责,加强对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和科技、科普教育工作,积极为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

4、完善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激励

进一步建立完善奖励工作机制。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或在全国、全省、全市性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授予相应的技术状元或技术能手称号,并可破格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对符合劳动模范基本条件的技术能手,优先推荐参加市劳模、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评选;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还可申报享受省政府、市政府特殊津贴。完善激励机制。企业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可比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称的待遇水平,享受相应待遇。建立技术工人首席职位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关键岗位、工序自主试行“首席职位制”。

5、增强服务意识,凝聚人才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归根到底还是要以最好的服务来凝聚最好的人才。要自觉地为他们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办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营造一种栓心留人,人在心在的良好氛围,真正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功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应不断扩大自己的服务领域,既要重视科研人员的作用,也要重视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作用。让各行各业不仅有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了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才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推动我市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篇:关于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职工优秀代表和技术核心骨干,在生产任务执行、技术成果转化、修理工艺研发和疑难故障攻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持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保持健康、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会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优质、不竭的动力。凯灵船厂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建设;思考

凯灵船厂作为一家船舶建造、维修的大型企业,始终凭着过硬的质量、可靠的周期、较低的成本取得了市场优势,在船舶行业发展趋势下探、前景低迷的环境中逆势前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一枝独秀。这一切离不开企业拥有的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工厂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企”战略的重点,纳入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近年来,工厂通过各种举措,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厂高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占在岗职工总数的31%,其中高级技师94人,占6%,技师237人,占14%;这一数据在同行业中屈指可数,极大地解决了工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加强高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涌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不论生产优质的产品或者提供可靠的服务,都需要在以往相对“简单粗放”的级别上向精细复杂化转变。同行之间的较量更多趋向于细节竞争,只有比对方做的更好或者说更加精益求精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尤其在船舶装备大量使用高科技产品的今天,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大。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技能人员担负工艺转化和实施,实现产品成形的整个过程,其作为技术核心骨干,在任务执行、技术成果转化、维修工艺研发和疑难故障攻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取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就必须紧紧依靠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支撑。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健全技能人才建设管理机制

良好的制度是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保障。工厂立足于企业实际,从健全高技能人才建设组织机构入手,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不仅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规范,而且促进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良性运作。

工厂设有技能考核评审委员会,厂长任主任委员,党委书记和人事副厂长任副主任委员,其他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等24人任委员;下设6个专业评审组及办公室,各部门设有评审工作小组。为做好工作,工厂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并充分利用《凯灵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和鼓励,形成了倡爱岗敬业,重岗位练兵,励岗位成才,用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根据《工厂中长期人才规划》,先后制定了《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技师评聘管理办法》、《技师评聘分开,受聘人员实施职务津贴暂行规定》、《职业技能竞赛暂行管理办法》、《“师带徒”管理办法》、《“师带徒”工作考核评价办法》《青年岗位能手考核细则》等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了《关于开展工厂三年150名新技师培养工程的通知 》、《关于*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工厂技能大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年职业技能“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的通知 》、《关于实施职工专业技术书籍购买补贴的通知》、《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任期考评的通知》等规章制度,通过有序规范地执行,从而逐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2 明确发展目标,搭建良好的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2.2.1 按照“人才强企”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工厂着眼船舶装备信息化发展和工厂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制定了未来十年的人力资源主要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优,爱岗敬业,善于解决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力争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技能创新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2.2 建立岗位成才平台,构建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 “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各种技术攻关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为员工构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工厂每年举行各项技术比武活动,通过比武选拔出的优秀职工在舟山市技术比武中共取得了团体1个第一名,7个第二名,1个第3名;个人3个第一名,3个第2名,5个第3名的好成绩。此外,近5年来,工厂还取得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25个,其中4个全国奖,2个全军奖,8个省级奖,10个市级奖,1个舰队奖,为工厂争得了荣誉。

2.3 创新激励举措,完善激励机制

2.3.1 加强高技能人才评聘管理,实行岗位津贴制度。

工厂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共有89人取得高级技师(一级)职业资格,183人取得技师(二级)职业资格,143人职得高级工(三级)职业资格。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等作为技能人才准入条件,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后,工厂还要开展一轮聘前考核,符合条件者方能被工厂聘用,致使技能人才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同时,实行高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加强技师、高级技师2-3年一次的任期考核,注重任职期内的业绩贡献。落实技师、高级技师有关待遇,按月给予发放岗位津贴:技师受聘当年65元/月,依次类推;高级技师受聘当年在技师津贴基础上增加30元/月,第二年再增加30元/月。另外,高级技师、技师差旅费用报销标准分别按副厂级领导、中层干部享受。

2.3.2 鼓励职工热爱学习,拓宽知识范围,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岗位自学成才。工厂每年对职工购买专业书籍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分四档:高级技师300元/年,技师200元/年,高级工150元/年,中级工及以下100元/年;对提高学历取得岗位对应专业学历证书的职工给予学费报销,平均每年报销学费约100余万元。

2.3.3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鼓励高技能人才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

积极采取“师带徒”方式,建立完善“绝技绝活”传承机制,努力造就一批重点工种、重点工艺、重点专业技术能手;积极开展技能大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增强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截止目前,工厂共评选出25名技能大师,50名技术标兵,99名技术能手,其中5名技能大师也是市级技能大师,1名是省级首席技术,63名获得市级技术能手称号。被评选上的高技能人才除省市奖励外,另由工厂对其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相应奖励,其中技能大师7000元/年,技术标兵 4000元/年,技术能手2000元/年,连续享受3年。

2.4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全方位加快促进技能人才成长

2.4.1 尝试建立社企、校企联合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我们优先从职业技术院校接收优秀毕业生,建立健全以工厂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工厂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依托工厂技工学校和地方技师学院在工厂有关岗位中选拔一批技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加大船舶特色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2.4.2 积极探索实践,采取多渠道努力提高技能人才队伍总体水平。

为了系统地提高职工文化技术业务水平,工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的培训,提升在岗职工技能;并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进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近五年来,工厂共举办了33期培训班,参加各种培训人员达6100人次,送外参加特殊工种培训取证1085人次,送外参加地方专项技术、设备维修、最新实用技术及专项管理培训938人次,培养在职大专生114人、专升本71人,硕士研究生6人。

2.4.3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筑技能人才梯队。

为引导和带领青年职工立足本职,热爱学习,苦练技能,岗位成才,树立青年职工的楷模和榜样,构筑技能人才梯队,工厂每年按不超过青工总数的2.5%从青年职工中评选出一批“青年岗位能手”。五年来,共评选出87名“青年岗位能手”。通过评选和表彰,起到了青年岗位能手示范引领作用,年复一年,逐步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梯队。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 正确处理好任务需求与合理储备人才的关系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因市场因素,面临的任务呈现出不均衡的特性。企业效益的起浮变化会相应引发个人利益变动,从而形成了人才的流动。诚然,企业培养和储备高技能人才与任务需求之间或多或少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许多企业一旦遇到生产任务需求下降,市场行情低迷,由于从企业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并没有采取必要的“留用”措施,容易导致人才流失,溃散多年培养的人才队伍。而当经济形势复苏,生产任务紧张,又会面临着人力不足的尴尬。

因此,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尤其要根据生产任务的预测,对由企业自己培养,掌握生产主业技术技能的核心人才、技能骨干无论在生产任务的旺季或淡季,就算付出较大的代价是,也要采取必要的留用措施。比如可以用事业、感情、待遇等多举措留人,确保高技能人员扎根企业,安心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后劲。对生产专业领域通用型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形势不良的特殊情况下也可鼓励自由流动,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平衡。

3.2 注重加强薪酬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薪酬激励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杠杆、调节作用举足轻重,是促进人才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利用薪酬激励措施的同时,更要关注技能人才的精神需求。既要通过职技工资、技能津贴的调节调动员工钻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又要通过开展岗位练兵、同台竞技等各种活动为技能人才提供施展技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要充分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认识到员工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情况下对于精神需求的追求,激发员工主动作为和敢于担当的工作意识,以便为企业以及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同样要继续坚持“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更加浓厚的爱岗敬业、岗位成才氛围,扎扎实实地搞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快打造一支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推动工厂不断向前发展。

3.3 要处理好“拥有”和“使用”的关系,真正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的多少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拥有一支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确保企业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而且会为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竞标中产生一定的宣传效应,赢得头筹。但拥有高技能人才并不完全等于企业发挥了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客观上,建设和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关键目的就是使用,而不是为了“拥有”或者“占有”。因此,我们理应改变“拥有”和“占有”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技能人才的作用,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技能人才的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高技能人才建设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过程中,还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细化区分各个生产专业领域对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情况。比如区分出关键、重要岗位和一般岗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区别对待,树立“以用”为本的原则,并给予不同的待遇和聘用条件,使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达到均衡;要尽可能避免对于一般性普通岗位投入过多的建设资源,而人才的使用价值却无法完全得到体现。

总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永恒课题,只要能充分结合企业的经营实际,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合理搭建好人才发展平台,综合运用经济利益调节等各种激励手段,必将会建立起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更好完成企业各项任务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篇: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作者:翟立 蔡佳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10期

摘 要: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内在需求。作者结合多年与企业交往的经验,通过对襄阳市现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问题 主要对策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必须坚持的根本理念。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内在要求。产业襄阳的建设,除了政府要有魄力和勇气外,还需要有与之适应的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作支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已成为建设产业襄阳的迫切任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已成为促进或制约企业甚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襄阳市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五年来,襄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相继迈上1000亿元、1500亿元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但对企业进行剖析后,发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差异较大,下面将对以下几类企业进行分析。

1.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优先于企业发展

由于这类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起点较高,具有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关注企业文化建设,高度关注员工队伍建设,有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员工职业生涯晋升制度完善,员工的工作业绩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给员工的回报丰厚,从而员工队伍稳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高。因此,这类企业凝聚力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生存息息相关,而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又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但这类企业在襄阳市企业中的比例不高。

2.改制企业和民营中型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

2003年开始的企业转制,让部分企业人才队伍受到重创。如原湖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的8000余名职工,实行“一刀切”后,许多具有30年工龄、年龄50岁左右的生产骨干被宣布内部退养,职工人数一时骤减为4200人,造成管理、技术层人员断层。实践证明,人员的急剧变动,给改制后的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极大影响。

3.民营小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不大,生产条件与经营环境相对较差,对员工的吸引力不大,造成员工队伍难以稳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往往面临生产任务不饱满或生产任务无法完成的情况。

二、襄阳市企业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总量与企业发展需求差距过大

根据襄阳市战略发展规划,今后城市面积将发展为3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500万,而襄阳市全市总人口才597万,仅从人口总量上看,就不能满足城市发展规模的要求。再从人口结构来看,“产业襄阳”人力资源需求也有较大缺口。随着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今后各地自身人力资源就地消化能力增强,人力资源流动将减弱,这是一个需要决策者进行前瞻性思考的战略问题。

2.企业人才队伍构成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现在企业普遍用人年龄为18~40岁,在一般情况下,女35岁、男45岁以上就会被企业拒收。仅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对企业发展不利。我们认为,企业应该像一个家庭,有一个年龄梯次,形成“三代同堂”,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这样既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能促进内部和谐。

(2)技术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人才技术结构应该是有层级的,初级、中级、高级人才的组合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人才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实际工作的长期锻炼,要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是不可能的。

(3)学历层次不尽合理。企业员工学历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企业在职员工中,农民工占有较大比例,一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又不大愿意长期从事普通岗位的工作,中专、技校毕业的学生基础较薄弱,这些员工情况各异,各自工作需求不同,对企业经营的贡献也不同。

(4)管理层自身素质不高。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他们创建企业的优势是技术,而在管理方面却不够专业。

3.企业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企业的人才培养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企业是技能人才的需求主体和用人单位,应承担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但一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只抓经济效益,忽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只考虑人才“够用”而不考虑“备用”。

4.政府公共教育资源不足,技工教育发展受到诸多制约

一是技工教育经费投入匮乏;二是技工学校招生困难;三是技工学校办学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四是民办技能培训发展缓慢。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社会推行存在困难

由于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关政策理解不够,劳动者、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必须加大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力度。

三、襄阳市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面对襄阳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强劲态势,针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必须积极探索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努力形成襄阳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优势、机制优势和人才资源整合优势。

1.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要切实加强政府对企业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由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国资、教育、人事、科技等部门组成的技能人才工作部门协调制度,加强对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

2.充分发挥企业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制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设结构合理的企业人才队伍。企业必须重视技能人才的技术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强对一线队伍的培训,并将其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长抓不懈。

3.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政府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为宗旨,构建科学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4.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取消职业资格报考比例限制,打破资历、身份和年龄限定,对掌握高技能、复合技能且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放宽技师申报条件,鼓励具有高技能的青年职工参加高技能人才评价,拓宽员工职业生涯成长通道。

5.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建立通过技能竞赛公开选拔、培养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针对企业特点,建立适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际且与事业单位相对应的职级制度;引导企业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6.完善技能人才表彰机制

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形成不同层级的技能人才奖励体系。政府在表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同时,还要着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高技能人才。

7.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储备大量合格的人力资源。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原油田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现已到了开发的中后期,地质储量严重不足,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人多油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给中原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困惑,高层次技能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如何把油田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培训工作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现状分析

中原油田现有技术员工41826人,其中钻井、采油、物探等高技能人才(主要指技师、高级技师、技术工种带头人、技术能手等,下同。)1241人,占技能员工总数的2.97%。这些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调动和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培养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乃至企业技能员工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现场考察等形式先后到10个二级单位并对100多位高技能人才的学习培训、工作中的困惑、意见和建议等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

(一)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难度较大

二级单位普遍反映高技能人才人数少,岗位比较分散,他们的技术水平在单位里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没法对他们开展培训。有的单位领导干脆说‚没有考虑过对他们的培训问题。‛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都处在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技术岗位上,工作很难离得开。据不完全统计,高技能人才中81%的人近年来没有参加过一次培训,就连他们自己也认为培训是件奢侈的事。

(三)高技能人才对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高技能人才虽然在专业技术面都是佼佼者,但综合素质急待提高。调查发现:高技能人才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技校、高中,‚会做‛,不会‚说‛;思维的基本方法、语言表达、交流沟通、一般论文的写作、班组管理等基本技巧比较缺乏;大多数高技能人才关心的是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岗位,对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等情况知之较少,视野不够开阔,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创新意识不强等。

(三)很高的培训热情。高技能人才普遍反映,他们在岗位工作、技术攻关、学习提高等方面存在着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培训怀有极高的热情和期待。一个老高级技师形象地说:‚如果老这么干下去,没有人给我们‘充电’,这点技术早晚也会落后的。‛

我们常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高技能人才由于资源的短缺,更显其珍贵。但是,如果只注重资源的使用,忽略了资源的开发,这种资源总会枯竭的。怎么办呢?

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明确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目标

针对高技能人才对伍存在的问题,我们清楚地看到,制约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关键有三个:一是与专业相关的其它知识与能力比较缺乏;二是视野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三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我们把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目标确定为:以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拓展为重点,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实践经验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强等特点,采用讲演、交流、研讨、事迹报告、案例分析、课堂讲授、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进行分析、引导,把培训活动变成一个能力拓展与提高的过程。

(三)组织好培训班级

培训班级按照行业相关、工种相近或相同的原则,组织教学班级,这样既方便教学又可以提高培训效果。

(四)安排好培训时间

每期培训班的时间安排为120学时(即15天)。为缓解工学矛盾,培训选择在生产相对宽松的时间里进行。

(五)选聘一流的培训教师

首先是从企业内部选择专职或兼职的一流培训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级技师从事教学,其次是从大专院校或其它企业聘请专家从事教学工作。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培训的成败和效果。

(六)优化培训内容设计

培训内容以模块式教学为主,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又经有关专家小组的论证确任,主要内容如下:

1.怎样做一个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主要通过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中华的典型事迹报告和钻井四公司徐少先师傅平凡的成长经历介绍,让他们了解一个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企业对他们寄予的厚望。

2.最新科技发展动态介绍。主要通过石油石化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介绍,了解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3.创新创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学员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从他们大量成功实践的案例中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技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让他们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特点、方法,并进行创新思维方法方面的课堂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4.一般科技论文写作技巧的介绍。通过科技论文命题、选材、结构等基本知识和技巧的介绍,让他们了解并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帮助他们学会从理论上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5.师带徒的技艺传授。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介绍师带徒的经验和体会;同时,讲解师带徒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等,如怎样进行谈话和沟通,班组管理的常用方法等。其目的是让他们带好自己的徒弟,提高对徒弟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工人。

6.树立远大的目标,争做知识复合型、技能复合型员工。主要通过企业愿景教育和技能发展目标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岗位特点和技能发展潜力,畅谈理想与目标,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生涯设计;制定出3—5年的自学计划,圈点必读的书目,必练的技能,达到的长远目标和中短期目标。其目的是帮助他们解决好先天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为他们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持。因为这个问题靠任何短期培训都是无法解决的。

三、培训班取得的显著成绩

(一)培训班学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短暂的15天培训,高技能人才的‚精神食粮‛得到了有效补充。学员们兴奋地说:培训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的心。我们对油田改革与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对人生目标追求的劲头更足了,对自己能力差距的认识更清楚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二)学员的能力得到了拓展和加强

培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由于采用了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理论分析讲解等大量的技能训练手段,激活了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沉淀,工作中许多困惑和难题得到了明晰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能力拓展和提升的过程。正像培训学员刘涛所说:‚经老师这么一点,我们全明白了。许多问题不是我们的知识不够用,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没找到。‛

(三)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要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只靠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短

短的15天培训,虽然没有也没有必要进行沟通与技巧、写作能力、班组管理技巧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但毕竟是‚师傅引进了门‛,为以后的‚修行‛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撑,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条件。正像一个学员在跟踪反馈意见栏中写得那样:没有昨天的培训,就没有我今天的进步。

四、几点体会

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我们先后举办了3期,培训学员135人。从2003年8月开始调研设计到现在,历时一年多,这一年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因为我们还只是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验和摸索;是一个思考改进的过程,因为我们不断发现办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不断地加以改进,包括培训的内容设计,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教师的选聘等;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因为培训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方向越来越明确,培训班越办越好,越办越受学员的欢迎。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一)能力拓展加综合素质提升——最佳的培训设计方案

这几期培训班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一个最佳的培训设计方案。高技能人才培训,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训中骨干人才的培训,被认为是一块培训的‚硬骨头‛。到底怎么搞,怎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一直困扰着我们。开始,我们曾想过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提高上,但后来发现在短期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在专业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高度;另一方面真正制约他们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并不是专业技术,而是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其它技能。认识上的提高与突破,使我们把培训的目光锁定在能力拓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两个方面,所有的内容设计和培训活动都以此为目标。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思路是十分正确的。在问卷调查中,参加培训的135名学员100%的给予了肯定和赞同。首批学员的跟踪调查说明,企业领导对这种培训的效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引导、分析、点拨——最有效、最实用的培训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训不能满堂灌,他们认为最过瘾的是‚老师你说,怎么干‛。我们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从始至终让他们通过交流、研讨、分析,说明他们是怎么干的,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并给以理论分析和阐述,有时又多讲那么几句‚你看不学理论不行吧‛,这种引导、分析、点拨的培训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一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成功的保障

一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实现最佳培训设计以及最有效培训方法的保障。教师是讲师,讲得透彻明白;教师是技师,会说又会干;教师还是导师,应该是同行的专家、权威、信得过,用学员的话说‚你不服不行‛。没有这样的教师,培训是很难成功的,培训之所以难搞,首先是因为这样的老师难找。

其次,培训的组织管理,学员的生活服务,文体活动安排,必要的参观考察或拓展训练也是办好这几期培训班所不缺的。

这几期培训班的成功,大大坚定了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信心。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和不足,用1—2年的时间把中原油田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一遍,使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一个明显的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根据《台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5年)》精神,为加快培养引进适应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特制定温岭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12-2015年)。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以服务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着力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通配置、激励保障等各项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发挥作用的良好平台,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㈡基本原则

——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能动作用,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

——自主培养与开放聚才相结合。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自主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高端带动与整体推动相结合。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畅通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全面提升我市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机制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着力完善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工作机制和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工工作水平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㈢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围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争取到2015年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发展格局。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到2015年底,力争新增加高技能人才1万名,其中技师2千名,高级技师100名。到2015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力争超过3.5万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27%以上。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大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到2015年底,力争从市外引进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20名,培养50名具有地方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选送海外培训高技能人才6名。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重点创建台州市第一技师学院。到2015年底,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8家,建立省级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市级培养示范基地5家。

——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评价和保障激励机制,优化高技能人才结构。

二、组织实施八项重点工程

㈠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加大技能竞赛选拔人才的力度和范围,选择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职业,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技能竞赛,每年安排技能大赛项目不少于5项,对经市委人才办、市人劳社保局批准的全市性技能大赛给予3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温岭市首席技工”,每人给予5000元奖励;每年评选表彰一批“温岭市技术能手”,每人给予2000元奖励,以上补助经费和奖励资金在市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获得各级“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者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以此带动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技能经费投入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技工岗位津贴制度,对获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应工种岗位上签订劳动合同的技术工人,按月发给一定的岗位津贴。

㈡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定期组织用人单位赴国内外产业发达地区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鼓励企业利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时机,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在温岭人才网开设高技能人才专栏,收集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定期举办高技能人才专场招聘会和网络高技能人才招聘专场;积极发挥人力资源中介的作用,多途径引进高技能人才。

㈢实施职业院校发展行动工程。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加快职业院校建设步伐,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台州市第一技师学院,到2015年底,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家。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积极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到2015年底,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75%以上。支持职业技工院校突出精品专业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到2015年底,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率要达到100%。

㈣实施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工程。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定期召开学校与企业见面会,及时收集、发布院校、企业的合作意向和需求信息。各职业院校每年要制定校企合作计划,对接企业的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做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职业院校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次须达到该校在校生规模,其中面向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年均达500人次以上。培训补贴节余资金主要用于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改善,同时适当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

㈤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按照“谁出资培训,谁享受补贴”的原则,鼓励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不断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和优化高技能人才素质。对企业选送的技能人才参加高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高级工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属于市紧缺职业(工种),且与原企业续签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选送前经市人劳社保局审核同意后,分别给予补贴,补贴金额在原基础上2013年至2015年每年按35%递增,至2015年,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给予所在企业每人次1300元、1800元、2500元的额度内按实补贴,所需资金在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同时,每年选派紧缺型职业(工种)、具有相应技能水平、富有创新潜力和行业国际视野、跨语言交流能力的一线优秀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名师,参加省厅组织的“金蓝领”国(境)外培训工程,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方法。

㈥实施青年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加强青年就业人群技能培训,积蓄高技能人才后备力量。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

㈦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依托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规模以上企业,选择部分技能大奖获得者、首席技师、首席技工以及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大师工作室。到2015年底,建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台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分别给予每个工作室5万元、3万元的经费资助。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交流、传授技艺和实现绝技绝活代际传承的积极作用,基本上形成覆盖重点行业和特色行业的技能传递和推广网络。

(八)实施高技能人才评价推进工程。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基础,符合市场需要、企业认可、真实客观反映技能人才水平的评价新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考评体系,研究建立以职业技工院校学生为对象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大力推行高技能人才企业评价制度,在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企业生产实际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对在技能岗位上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参加高级工、技师的考评,参加台州市级一类技能竞赛取得前三名的选手可破格晋升为技师,参加台州市级二类或温岭市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前三名的选手可破格晋升为高级工,并对竞赛破格晋升者给予相应等级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奖励。对获得省级以上的“钱江技能大奖”、“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的,给予配套奖励。

四、组织保障

㈠加强领导,严格考核。作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确保完成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㈡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组织部门负责牵头抓总,加强宏观指导;人劳社保部门负责综合管理和组织推动;教育部门负责扶持培育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切实发挥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预算,合理安排高技能人才发展所需资金,确保及时拨付到位;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优势,指导本行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动员组织全市职工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调动职工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参与。㈢加大投入,严格管理。各地要充分保障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全市各类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2%-2.5%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人劳社保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高技能人才建设的资金管理,明确资金用途、申领拨付程序和监管措施;要严格实行开班申请、过程检查、资格初审、技能鉴定审核、基础台帐等制度,确保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及各专项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㈣落实政策,保障待遇。要制定落实高技能人才在户籍、住房、培训、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以及跨地区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企业引进的高级技师子女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按该企业所在地学区就近安排到相关学校就读;属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帮助解决到该企业所在地附近的相关幼儿园就读;在外地转入我市学校就读的,根据学籍管理要求优先安排到相关学校就读。积极破除职工身份界限,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应分别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对待;对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用人单位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已实行的企业要及时调整津贴标准。

㈤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工作相关政策,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本行动计划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市委人才办、市人劳社保局负责解释。

2012年5月29日

下载某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中共津市市委组织部为加快我市“十一五”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人才兴市”战略,最近我们成立调查组,采取下发调查问卷、走访、召......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导语】现在国际上对高技能人才普遍的解释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文章标题: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一、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

    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

    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人才, 队伍建设, 企业, 思考近日,李源潮在人才发展规划培训班上要求,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加紧落实......

    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农业产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加快我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浏览次数:405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