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
浅谈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
当代行政正不断趋向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与要求,以“管理主义”为主导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范式逐渐受到以“责任中心主义”为价值核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批判和取代。顺应世界大势并联系中国现实,2004年温家宝总理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专项阐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在我国日渐深入。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1]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职能、制度、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较之传统的“统治型”、“管治型”政府都有根本性转变。其关键在于各级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行为,其特征是突出强调行政伦理及其制度化建设。因为,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行政伦理人格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针对我国目前行政伦理失范的种种表现,建立、完善并有效的执行体现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精神的制度体系尤显紧迫。
一、行政伦理制度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之要
1.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社会治理模式变化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史,是以统治型、管治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为基本发展模式的。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是统治型国家治理模式,由于统治阶级与人民利益的根本对立,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能以控制社会为己任,自上而下的统治是政府治理的最主要的特质,统治是其思维和实践态度。通过政府机构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垄断性和强权性的管制活动而将“官本位”和“权力本位”推向极致。作为真正的制度框架—权制的幌子,行政伦理思想少有广泛而实际的应用,行政伦理制度化也基本是思想家的空想或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实现权制的工具和手段。
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是管理型治理模式(管治型),政府的价值取向是对效率的追求,体现为治理方式上对理性的强调。以法治为主要管理方式,管理职能成为政府行政的核心职能。它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和法制的健全,力图以法制来保证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依法进行管理是最为突出的特色。但受企业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以“经济人”为假设,重法律制度而忽略了行政伦理的基础地位,重效率追求而忽略了人的价值。在满足了单一中心治理结构的需要的同时,因成本巨大而逐渐丧失了公共行政中的公共性。
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是服务型模式,政府应在社会本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配置职能,以从根本上转到为社会服务上来。由过去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全部内容的服务型政府,其本质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在国家行政体系中,行政伦理上升到制度层面,建立一套行政伦理法律规范体系,再不是权制的工具,也不再仅仅是约束行政行为和社会治理的控制框架,而是促进行政组织和个人提升道德能力水平,更好地体现服务型政府民主、公平、正义、责任、效益、法治、和谐、信用、自律等价值追求,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的需求,以促使人的价值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全面实现。
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加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需要
行政伦理建设是他律(外部控制)与自律(内部控制)的有机统一。其中,内控应为根本。因为“塑造行为的能力最终来源于一系列内化了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而不是来源于外部的规则和程序”。[2](P154)然而,加强伦理法制化等外控要素在目前却显得重要而紧迫。首先,道德发生学证明,人总是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责任行为是在限制、要求、界限、标准和制裁中获得的,而不是在劝说、教育和感化中寻求的。”
([3]P141)行政人员良好行政伦理行为必须通过长期遵照行政伦理相关法律法规方可养成。其次,现实行政实践中伦理失范现象严重。而缺乏道德自律、滥用自由裁量权正是以贪污腐败为突出特征的屡禁不止、花样频出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重要致因。尤其是当应有的良知和自律能力、传统的宣传教化甚至伦理规范都远远不能阻止失范行为的泛滥,更不能迫使那些位高权重、“超级自由”的行为失范者付出足够高的代价时,就极易使之自我异化为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恶性毒瘤,成为制约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实现,严重影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而且会加剧社会矛盾,加大党提升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所面临的“四大危险”[4],甚至使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遭受巨大的挫折。因此,以法制建设为重点,通过法律强制与道德教育的刚柔并济地保障社会伦理及行政伦理规范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操作性,大力提升行政伦理道德规范职业化、标准化、法律化和制度化水平,就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基本方略之一。
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化解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的需要
所谓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是指制约公共行政决策和执行而又相互排斥的多种责任要求、利益驱使和价值指向在公共行政过程中的冲突情景。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不可避免地困扰着行政人,考验他们的法律素养和道德品质,影响行政品质,挑战公共行政民主精神和公正价值。而所有人性假设都无法回避行政伦理困境----不论是西方“经济人”的审视还是我国“公共人”的期待乃至试图综合两者正面价值的“比较利益人”[5]假设。现实公共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行政组织和个人时时可能因复杂的角色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以及法理与情理交错而陷入伦理困境又必须做出选择的过程。因此,通过系统的行政伦理制度建立,形成负责任的管理模式,才能在“一旦冲突发生(任何组织都会发生这样的冲突)的时候,它们就可以提供正确的影响力以解决冲突。他们所提供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核查和抵消组织的腐败、自私自利以及专制,另一方面也可以核查和抵消个人的腐败、自私自利以及专制。”[6](P228)即通过一个合理机制来确定各种要求的优先顺序,可以较好地避免各级行政组织和公务员陷入诸如“服从上级”的层级型职业伦理还是“服从法律”的责任型职业伦理等两难选择的尴尬。通过把基本的、普遍的行政伦理上升为制度,以明确的形式公诸于众,加大依照制度实施奖惩的力度,就能为解决执行政策与服务公众之间的矛盾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提供前所未有的有效解决途径。
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构建行政伦理制度是一个迫切、艰巨而需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探寻和把握正确的原则。坚持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的辩证统一
制度伦理是指行政伦理制度本身的合伦理性。即制度的内容和执行都应蕴含和体现政府的伦理追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行政伦理原则。公平正义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伦理和本质属性,民主、和谐、责任、效益、法治、诚信、宽容、自律则是其重要的伦理意蕴。行政伦理制度必须充分地蕴含和体现上述内容,从而激励行政组织与个体强化责任情感意识,自觉实施符合行政伦理的行为,为建立一个良法善治、多元宽容、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和社会价值支撑。伦理制度,是指把一定社会的行政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它强调行政伦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将道德的非强制性转化为以法律、制度为后盾的强制性,突出了法律制度的约束作用,是行政伦理价值实现的坚实基础和强有力保障。忽视制度的伦理化,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没能体现正确的道德伦理追求,则有可能使行政行为在合乎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组织制度的同时,却背离了以民为本的服务宗旨,甚至为种种恶行提供方便,以至于造成善行者也被迫抑制自己行善的欲望、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忽视伦理的制度化,就无法展示具体的、明确的、系统的道德要求,行政伦理道德将成为抽象的存在,丧失可操作性和应有的作用。近年来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严重,一个公认的原因是忽视了行政伦理制度的安排。
建立制度控制与道德自觉的有机联系
虽然中国行政伦理的现实显示出加强伦理法制化等外控要素建设的重要和迫切,但必须明确,伦理法制化是必要却不是唯一和根本的途径。所有外控要素要转化为现实的行政秩序,必须经过被行政人员有效内化、成为其道德自觉并外化成行政行为。强自律、重内控是行政主体性的要求,也是行政组织与个体提升道德能力的实质和意义所在。当然,行政伦理作为规范行政人员行为的价值标准体系, 不会自发地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规制, 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行政人员的内在道德要求。制度控制恰是为了制约和惩罚伦理失范,激励、弘扬和更好地实现行政道德自觉,实现由外部控制至道德自觉的有机转化。因此,必须以道德自觉为根本,以制度控制为重点。
注重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现实结合我国自古以来不乏以儒家民本思想为代表的可贵的行政伦理理念,但系统研究行政伦理却刚刚20多年。西方则已有百年历史。行政伦理制度的建设需要累进式探索,也需要继承与借鉴,更需要紧密结合现实。如变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为执政为民的理念,建立以人民是否满意、答应和高兴为评判标准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制度激励和督促公务员“修身正己”、实现行政主体人格的不断完善和职业道德能力的提升;变儒家的“礼法并用”为“德法兼治”,突出行政伦理制度建设,实现以德行政与依法行政的互补与融合。毋庸讳言,西方近现代行政伦理及其制度的研究更为科学、客观,更适应现代社会制度,我们应大胆借鉴,如通过完备、细致,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明确政府的职能和履行职能的方式,规范行政权力,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及对政府行政过程的监督,建立“高效、便民、透明、责任政府”等。但现实的行政过程中,中西方传统的核心观念、行政组织和官员的服务对象、行政伦理制度的建设环境和特点均有较大差异,切忌照搬。应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的当代价值、融合近现代国外先进的行政伦理建设思想和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行政伦理思想为指导,构建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行政伦理制度体系。
兼顾组织制度与个人规范的同步建设
我国已往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对行政人员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上,忽略了常常使人陷于行政伦理困境而难以实施道德行为的组织和其权力形式,忽略了组织内部的层级制度、政策及程序对道德行为的压制和对非道德行为的助长。而要通过组织制度的完善遏制行政伦理集体失范行为、消除对道德行为压制的因素,同时提升行政组织及个人行政伦理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兼顾组织制度与个人规范的同步建设。
参考文献:〔1〕刘熙瑞《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P5
〔2〕〔3〕〔6〕[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5]陈庆云等.比较利益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种人性假设———兼评“经济人”假设的适用性[J].中国行政管理,2005,(6):43.
第二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设服务型政府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对新形势下从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层机构编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精简取消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运行程序是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急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前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我县按照中央、省市《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从2002年起,站在讲政治、顾大局、促发展的高度,精心组织实施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摸清了审批项目底数、废止了大量的审批项目。通过多次清理,将53个政府部门的1015项审批和核准事项减少为658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133项、行政审批212项、行政服务242项、登记备案71项,登记从源头上缓解了行政审批过多过滥的问题,营造了较宽松的政务服务环境。二是改革了审批方式、规范了审批程序。对各单位继续保留的审批项目,实行了行政审批与行政服务流程管理,各部门制定了审批流程图、便民服务卡,并通过多种形式公布审批依据、审批机构、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和审批责任,行政审批一目了然。三是初步实行了一个窗口对外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县委、县政府高标准建设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县内垂直及地方部门的大多数审批项目进入审批大厅,初步实行了集中审批。经过近四年的探索,首推了“一审一核、审核合一”的办事制度,建立了“一厅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了机关作风。通过改革,全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依法行政和强化服务摆上了重要位置,机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我县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前期的改革还只是行政机关的一次自我变革,改革的深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领域对政府管理的要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到位:一是行政管理观念转变还不到位。长期以来,各部门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习惯用行政审批方式来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好像取消了行政审批,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管理办法,从而过分强调行政审批的管理作用,把关注点放在对市场准入的管理上,期望通过对市场主体一方的准入资格管理来保护另一方的利益,审批就是服务的观念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不到位。一些审批项目还存在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的问题。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大都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上,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方式,不能对如何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和公民参与问题作出回应。有些审批事项的管理层级设定过高,造成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限长,给申请人造成了不便。三是审批大厅的功能作用发挥还不到位。政府在理顺审批大厅与各部门的关系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一些没有进入审批大厅的部门审批项目,老百姓办事还不是很方便;一些审批项目在程序设计上存在矛盾,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审批大厅的服务功能受一定局限没有充分有效发挥。四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落实还不到位。部门虽然在审批大厅设立了“窗口”,但“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审批的事项面只是单位的一小部门,其余的还是要到部门去承办。同时,较高层次的部门集中审批、并联审批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要求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而行政审
批制度改革实质上是政府职能方式、权力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因此,构筑服务型政府必须实现政府职能内容和管理理念的全面更新。据此,笔者认为,构筑服务型政府应把握好以下四点:
1、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求政府把市场能够做到而且能够做好的事情交出去,不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努力为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实现以抓社会服务为主的职能转移。相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来说,就是要求把不该政府审批的事项减下来,让企业拥有生产经营的权力和投资决策的权力,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把社区、社团、群众自己能力的事,交给他们自己管理,政府部门只应该做“裁判员”,决不能做“运转员”,这样才能当好“服务员”。
2、建立服务型政府,就应该把民间资本愿意投资的项目交出去、政府原则上下再参与竞争性的赢利项目,并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实现政府资源主要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移。相对应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来说,政府就应该遵循公共财政的原则,不再举办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并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逐步把国有经济从竞争领域里退出来,把政府的精力和资源更加集中地用于公共事务和社会保障上。
3、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求政府应该把追求利润的目标交给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把扩大就业的责任真正承担起来,实现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向全社会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职能转移。服务型政府对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作出了明确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摸,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政府的责任是扩大就业,促进以企业带动就业。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二者各司其职,相互平衡的结果,方能推动经济的发展。相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来说,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作为重要的职责,鼓励企业在技术许可的条件下尽量多使用劳动力,而把实际用多少资本和多少劳动力的决策权交给企业,只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一定会在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方面作出有利于自己提升效益的理性选择。
4、建立服务型政府,就要求行政审批提高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加强纪律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健全依法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相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来说,就要把取消的审批事项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积极运用规划、备案、督察、自我约束机制等手段,加强后续监管,要把减少审批的随意性与建立规范运作机制结合起来,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运作机制,要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审批制约机制,堵塞漏洞,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
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索
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求,笔者认为推动行政审批制度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继续精简压缩,大力削减行政审批项目
一是要继续清理,取消一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审批事项。要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合理、合法、效能、责任、监督”的五项原则要求,坚决取消一批可以由企业和行业组织自主决定的项目;坚决取消一批能够用日常监管来代替事前审批的项目,坚决取消一批可以通过招投标、拍卖等市场化采取来进行管理的项目。今后凡未经政府公布保留的审批项目均应被视为取消,不再审批。二是要继续开展保留项目的分类处理工作。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以全国人大的法律、国务院的法规以及省政府规章为依据设定许可的项目进行核实,广泛论证,严格界定行政许可项目,对非许可的行政审批项目,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确定的过渡期,分类处理,坚决停止一批与行政许可相关的收费项目。三是要清理合并一批检验、检训项目。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进行检验、检测、检疫外,其他的检验、检测项目能合并的要坚决合并,能取消的坚决取消,对那些部门内部设定式同一事一项多部门检验的项目要逐步予以取消式合并。
2、培育行业组织,努力适应行政审批要求
一是要明确行业组织法人地位。要按照《社会团体登记条例》规定,对挂靠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行政性组织(协会)进行法人登记,明确章程规则,使其获得法人地位。二是要积极促进行业组织协调发展。要明确各类行业组织的职能职责,同时要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做好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稳定服务工作。三是要加强行业组织监管。对改变管理方式移交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要指导其制定操作规程,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使其能够规范地承担起行政机关转出的部分职能。而政府可以退到监督和提供环境的位置,加强后续监管。
3、创新审批机制,致力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一是要严格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各部门要围绕保留审批项目的办理过程,为行政相对人做好全程服务。首问负责人要热情耐心地解答办事人所提问题,积极办理或协助办事人处理问题。各部门在办理审批事项时,对符合法定条件、手续齐备的申请,一律不得拖延、推诿、超时限办理;对影响办事质量和效率或拒绝、推诿造成不良影响的,严重损害政府形象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二是要紧紧围绕行政权力的运行,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公示制度。各部门对本单位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做到审批依据、程序、结果三公开。要求行政相对人提供的材料要力求简单明了,手续简化。要经常检查落实服务承诺的内容,切实取信于民。三是要加快推行网上审批的步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加快推行网上审批的步伐,纵向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和部门的联网,横向实现审批大厅窗口与部门之间、各窗口之间的联网,以提高行政审批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4、强化中心地位,促进行政审批高效运转
要继续坚持把行政服务中心作为创新审批机制、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载体,大力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行政审批新模式,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一方面要切实规范县(市)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县(市)政府要着力解决“两头受理”和运行不规范的问题。要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搞好服务为目标,重新确立一批审批项目,挑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综合协调能力强的骨干人员充实到行政服务中心工作。要督促各部门大胆放权,使行政服务中心真正做到现场受理、限时办结,真正建成“门常开、人常在、事好办”的“政务超市”,打造“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形象。另一方面要有效整合部门审批权力。各部门除少数严格保密不宜进入政务大厅办理的项目外,原则上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都要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公开办理,要保证审批事项进厅率达到90%以上。对没有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项目,部门也要采取建立“行政审批综合服务科室”的方式,推行“窗口式”办文等途经,减少环节,简化审批手续。
5、完善审批制度,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要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要将过去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审批“绿色通道”。要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严格明确直接受理部门和非直接受理部门的责任。政府部门在履行审批职能的过程中,直接受理部门为牵头部门,应负责受理并抄告非直接受理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同步进行审核,并出具批件,由直接受理部门在规定时限内负责答复,实现整体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度减少。对外来投资项目要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采取联合办公、牵头部门代办等方式,压缩办结时限,最大限度地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和高效服务。
6、配套政策措施,着力加强行政审批监督
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审批责任制。各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审批责任。
对保留的审批项目,要规范权力运行程序,使各个岗位、各项职权相互制衡,以强化对审批过程的有效监督,坚决纠正权力过分集中,又缺乏内部监督而搞暗箱操作的弊端。二是要加强对行政机关经常性的行政效能监察。各地监察机关要把行政审批行为作为日常监察的重点。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审批项目无正当理由拒不办理或者不及时办理的行为,一经查实,要按照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对审批行为不公开、不规范,侵害群众利益,引发社会矛盾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三是要对行政审批实施责任追究。要紧紧围绕政府行政审批行为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依法行政的重点问题和领导关注的突出问题等重点进行直查督办。对超时审批、违规操作、以权谋私等行为,实施责任追究。
通信地址:云梦县城关镇西大路16号
作者:云梦县编办戴应想
职务:云梦到人事局长、编办主任
E_mail:tongxue420@163.com
2007年12月6日
第三篇: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制度
政务村务公开制度
1、在镇政府、村委会所在地醒目位置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
2、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宅基地审批、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婚姻登记、救济款物发放、国家政策性补贴发放等行政执法、财务收支等事项及时全面公开。
3、要公开相关政策、办理条件、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承办人员、违诺责任。
4、实行群众“点题公开”,对群众想知道的事情随时公开。
5、实行阳光政务全程公开,在事前、事中、事后随时公开办事的构想、进展和结果。
办事代理制度
1、群众来镇政府或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办事,由于政策、上级审批及有关工作人员不在岗位等原因,不能当天将事情办结的,事情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代办。
2、代办人员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办结。
3、在事情办结后,代办人员采用上门送达的方式,将有关手续、证卡、表格等送到群众手中,不让群众走回头路。
4、及时登记填写代办记录,并由分管领导签字备案。
群众预约领导制度
1、在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基础上,对于确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解决,而群众所要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因公外出不在办公地点,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填写《群众预约领导办公卡》,然后在群众所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回来后,上门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予以及时解决。
2、在事情办结后,及时填表登记。
佩证上岗制度
1、无论是党群工作者、公务员还是事业站办所工作人员,在上岗时都应当衣着得体,举止大方,语言文明,树立机关工作人员良好形象。
2、上岗时统一佩带附有工作人员照片、姓名、职务、编号、联系电话等信息的胸卡,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信访旁听制度
1、书记、镇长信访接待实行旁听制度。
2、召集人为党委常务副书记。
3、旁听人员为有关站办所负责人、旗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退休老干部代表、群众代表。
4、及时征求和听取旁听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信访接待机制,办公办事公正公平。
群众听证质询制度
1、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与群众关联比较大的重要决策和事项,经党委会决定,可随时召开群众听证质询会。
2、参加人员由有关人员及离退休老干部、政协人大委员等组成。
3、听证质询会同与会人员进行直接的、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
4、听证质询会能够当场解释和答复的问题当2191.cn场予以答复,不能做出结论的,要说明原因和确定责任人,限定办理时限。
5、事情有结论或办理完毕,及时将结果公开并向有关人员反馈情况。
延时办理制度
1、服务窗口单位适当安排工作人员轮休,实行双休日办公,五个工作日七天服务,确保双休日群众事情有人办理。
2、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要求,在八小时之外延时服务。
3、延时服务与正常服务要有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效率,同样的效果。
4、工作人员不得在延时服务期间接受群众的宴请。
社会监督考评制度
1、镇党委把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工作方法,建设服务型政府纳入对单位、干部考评范畴。
2、此项内容的考评,注重民主监督和群众公认,采取群众评、领导评、互相评等方式,全方位考查评价各单位、各工作人员的现实表现。
3、针对群众反映出的问题,相关单位和个人要制定方案限期整改。
4、对群众满意率低的干部,要给予警示和戒免,当年不得评优、晋职、列为后备干部。
5、对群众不认可的干部,进行停职侯岗处理。
服务“四限”制度
1、限时:简化手续、限定时间、工作不推诿。服务事项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
2、限地:深入基层、限定地点、工作不绕弯。镇设服务大厅村设便民服务室,村妇联主任和记帐员为便
第四篇: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制度
政务村务公开制度
1、在镇政府、村委会所在地醒目位置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
2、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宅基地审批、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婚姻登记、救济款物发放、国家政策性补贴发放等行政执法、财务收支等事项及时全面公开。
3、要公开相关政策、办理条件、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承办人员、违诺责任。
4、实行群众“点题公开”,对群众想知道的事情随时公开。
5、实行阳光政务全程公开,在事前、事中、事后随时公开办事的构想、进展和结果。办事代理制度
1、群众来镇政府或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办事,由于政策、上级审批及有关工作人员不在岗位等原因,不能当天将事情办结的,事情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代办。
2、代办人员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办结。
3、在事情办结后,代办人员采用上门送达的方式,将有关手续、证卡、表格等送到群众手中,不让群众走回头路。
4、及时登记填写代办记录,并由分管领导签字备案。群众预约领导制度
1、在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基础上,对于确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解决,而群众所要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因公外出不在办公地点,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填写《群众预约领导办公卡》,然后在群众所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回来后,上门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予以及时解决。
2、在事情办结后,及时填表登记。佩证上岗制度
1、无论是党群工作者、公务员还是事业站办所工作人员,在上岗时都应当衣着得体,举止大方,语言文明,树立机关工作人员良好形象。
2、上岗时统一佩带附有工作人员照片、姓名、职务、编号、联系电话等信息的胸卡,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信访旁听制度
1、书记、镇长信访接待实行旁听制度。
2、召集人为党委常务副书记。
3、旁听人员为有关站办所负责人、旗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退休老干部代表、群众代表。
4、及时征求和听取旁听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信访接待机制,办公办事公正公平。群众听证质询制度
1、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与群众关联比较大的重要决策和事项,经党委会决定,可随时召开群众听证质询会。
2、参加人员由有关人员及离退休老干部、政协人大委员等组成。
3、听证质询会同与会人员进行直接的、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
4、听证质询会能够当场解释和答复的问题当wenmi.net场予以答复,不能做出结论的,要说明原因和确定责任人,限定办理时限。
5、事情有结论或办理完毕,及时将结果公开并向有关人员反馈情况。延时办理制度
1、服务窗口单位适当安排工作人员轮休,实行双休日办公,五个工作日七天服务,确保双休日群众事情有人办理。
2、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要求,在八小时之外延时服务。
3、延时服务与正常服务要有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效率,同样的效果。
4、工作人员不得在延时服务期间接受群众的宴请。社会监督考评制度
1、镇党委把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工作方法,建设服务型政府纳入对单位、干部考评范畴。
2、此项内容的考评,注重民主监督和群众公认,采取群众评、领导评、互相评等方式,全方位考查评价各单位、各工作人员的现实表现。
3、针对群众反映出的问题,相关单位和个人要制定方案限期整改。
4、对群众满意率低的干部,要给予警示和戒免,当年不得评优、晋职、列为后备干部。
5、对群众不认可的干部,进行停职侯岗处理。服务“四限”制度
1、限时:简化手续、限定时间、工作不推诿。服务事项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
2、限地:深入基层、限定地点、工作不绕弯。镇设服务大厅村设便民服务室,村妇联主任和记帐员为便民工作联络员。能到户办的事不到村,能到村办的事不到镇,能到户办的事不上推,需要到旗办的事镇统一代办。
3、限事:明确权限、限定事项、工作不越权。切实转变职能,真正变管理为服务。
4、限费:政务公开、限定标准,工作不滥收费。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
1、为满足群众对各类致富信息的需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特制定本制度。
2、通过电脑上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做到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真实。
3、对获取的信息要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整理,根据时效性和种类的不同,加工制成信息产品。
4、通过电视节目的信息,信息发布会、板报、橱窗、宣传单等形式进行信息发布,每年月发布一次。
5、信息发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要结合当地经济实际,要有详实的材料,建好信息发布的档案。服务承诺制度
1、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镇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必须认真对待接待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咨询、请求等服务事项。
2、领导班子成员受理的服务事项,属职责范围内的,立即答复与处理,属需部门处理的,立即指示给相关承办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限定服务办结日期,交承办人处理。
3、镇村干部受理的服务事项,必须立即着手解决处理。属政策和技术咨询方面的,自己能予以答复解决的,立即予以解决;答复解决有难度的,立即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属矛盾纠纷类的,按“三级调处”程序办理。
4、服务事项原则上必须在受理后10日内解决,领导指示的,按指示限定时间解决,除极特殊情况外,最长解决时限不得越过30天。
5、领导干部年内服务事项每人不少于10件,镇干部每人不少于5件。服务指标完成情况,记入干部考核,予以奖惩兑现。学习培训制度
1、“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要以学习培训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在活动中,镇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每月不少于2天,村集中学习每月不少于2天,干部、党员每人每月自学达到20课时以上;
3、在学习内容上,除镇领导小组规定的学习篇目外,各支部、每位干部、党员要结合各自实际选学相应的自学文章;
4、集中培训参训率镇干部要达到100%,农村党员要达到85%以上,镇、村干部掌握实用技术6项以上;
第五篇: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制度
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制度
政务村务公开制度
1、在镇政府、村委会所在地醒目位置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
2、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宅基地审批、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婚姻登记、救济款物发放、国家政策性补贴发放等行政执法、财务收支等事项及时全面公开。
3、要公开相关政策、办理条件、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承办人员、违诺责任。
4、实行群众“点题公开”,对群众想知道的事情随时公开。
5、实行阳光政务全程公开,在事前、事中、事后随时公开办事的构想、进展和结果。
办事代理制度
1、群众来镇政府或政务综合服务大厅办事,由于政策、上级审批及有关工作人员不在岗位等原因,不能当天将事情办结的,事情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代办。
2、代办人员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办结。
3、在事情办结后,代办人员采用上门送达的方式,将有关手续、证卡、表格等送到群众手中,不让群众走回头路。
4、及时登记填写代办记录,并由分管领导签字备案。
群众预约领导制度
1、在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基础上,对于确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解决,而群众所要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因公外出不在办公地点,由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填写《群众预约领导办公卡》,然后在群众所找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回来后,上门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予以及时解决。
2、在事情办结后,及时填表登记。
佩证上岗制度
1、无论是党群工作者、公务员还是事业站办所工作人员,在上岗时都应当衣着得体,举止大方,语言文明,树立机关工作人员良好形象。
2、上岗时统一佩带附有工作人员照片、姓名、职务、编号、联系电话等信息的胸卡,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信访旁听制度
1、书记、镇长信访接待实行旁听制度。
2、召集人为党委常务副书记。
3、旁听人员为有关站办所负责人、旗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退休老干部代表、群众代表。
4、及时征求和听取旁听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信访接待机制,办公办事公正公平。
群众听证质询制度
1、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与群众关联比较大的重要决策和事项,经党委会决定,可随时召开群众听证质询会。
2、参加人员由有关人员及离退休老干部、政协人大委员等组成。
3、听证质询会同与会人员进行直接的、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
4、听证质询会能够当场解释和答复的问题当2191.cn场予以答复,不能做出结论的,要说明原因和确定责任人,限定办理时限。
5、事情有结论或办理完毕,及时将结果公开并向有关人员反馈情况。
延时办理制度
1、服务窗口单位适当安排工作人员轮休,实行双休日办公,五个工作日七天服务,确保双休日群众事情有人办理。
2、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要求,在八小时之外延时服务。
3、延时服务与正常服务要有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效率,同样的效果。
4、工作人员不得在延时服务期间接受群众的宴请。
社会监督考评制度
1、镇党委把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工作方法,建设服务型政府纳入对单位、干部考评范畴。
2、此项内容的考评,注重民主监督和群众公认,采取群众评、领导评、互相评等方式,全方位考查评价各单位、各工作人员的现实表现。
3、针对群众反映出的问题,相关单位和个人要制定方案限期整改。
4、对群众满意率低的干部,要给予警示和戒免,当年不得评优、晋职、列为后备干部。
5、对群众不认可的干部,进行停职侯岗处理。
服务“四限”制度
1、限时:简化手续、限定时间、工作不推诿。服务事项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
2、限地:深入基层、限定地点、工作不绕弯。镇设服务大厅村设便民服务室,村妇联主任和记帐员为便民工作联络员。能到户办的事不到村,能到村办的事不到镇,能到户办的事不上推,需要到旗办的事镇统一代办。
3、限事:明确权限、限定事项、工作不越权。切实转变职能,真正变管理为服务。
4、限费:政务公开、限定标准,工作不滥收费。
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
1、为满足群众对各类致富信息的需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特制定本制度。
2、通过电脑上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做到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真实。
3、对获取的信息要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整理,根据时效性和种类的不同,加工制成信息产品。
4、通过电视节目的信息,信息发布会、板报、橱窗、宣传单等形式进行信息发布,每年月发布一次。
5、信息发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要结合当地经济实际,要有详实的材料,建好信息发布的档案。
服务承诺制度
1、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镇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必须认真对待接待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咨询、请求等服务事项。
2、领导班子成员受理的服务事项,属职责范围内的,立即答复与处理,属需部门处理的,立即指示给相关承办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限定服务办结日期,交承办人处理。
3、镇村干部受理的服务事项,必须立即着手解决处理。属政策和技术咨询方面的,自己能予以答复解决的,立即予以解决;答复解决有难度的,立即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属矛盾纠纷类的,按“三级调处”程序办理。
4、服务事项原则上必须在受理后10日内解决,领导指示的,按指示限定时间解决,除极特殊情况外,最长解决时限不得越过30天。
5、领导干部年内服务事项每人不少于10件,镇干部每人不少于5件。服务指标完成情况,记入干部考核,予以奖惩兑现。
学习培训制度
1、“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要以学习培训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在活动中,镇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每月不少于2天,村集中学习每月不少于2天,干部、党员每人每月自学达到20课时以上;
3、在学习内容上,除镇领导小组规定的学习篇目外,各支部、每位干部、党员要结合各自实际选学相应的自学文章;
4、集中培训参训率镇干部要达到100%,农村党员要达到85%以上,镇、村干部掌握实用技术6项以上;
5、要坚持记好学习笔记,镇村干部要达到5000字以上,农村党员初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要达到XX字以上。
信息反馈制度
1、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要注重并认真做好活动情况反馈,加强上下沟通联络,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实施。
2、在创建活动中,镇领导、镇干部、调处组、镇直负责人、干部及时将服务情况向镇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
3、在创建活动中,由服务队队长将运行情况按阶段、分步骤地及时向活动办公室反馈。
4、值班人员要在值班中或次日交班前将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向活动办公室反馈。
5、反馈情况务必做到及时、准确。
6、各村要每阶段向镇活动办公室及时上报至少三份具有指导意义的活动信息。
服务监督制度
1、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的服务监督小组,负责服务活动的监督。
2、监督小组要对创建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
3、监督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与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沟通、解决。
4、对发现的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低、服务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5、由于监督不力,出现严重失误或重大问题,在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同时追究监督人员责任。
档案管理制度
1、确定专人负责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的档案收集、管理工作。
2、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要建立专门档案,专项管理。
3、满意服务政府创建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表格、台帐卡页等,均作为活动的档案立卷内容,及时收集、整理、立卷。
4、归档立卷要严格分类、编目、装订,按档案规范管理程序建档。
5、严格履行档案借阅手续,防止档案材料遗失。出现问题追究管理人员责任。
首问负责制度
1、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首问责任制度。
2、接待群众来访或办事的第一个工作人员是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承担答复、指引、帮助、协调的义务。
3、首问责任人根据办理事项的性质,负责找职能部门给予办理。
4、对应由几个部门处理的事项,依照程序通知有关部门协商处理解决。
5、对于来访的痴、呆、傻人员和精神病人,首问责任人应将其护送出院或通知监护人领回。
6、接待来访或办事的群众要态度和蔼,语言文明。接待的事项移交后,首问责任人有权查询工作结果,有权向领导反映情况。杜绝办事人冷、横、硬的工作态度,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7、一时难以受理部门的事项,首问责任人可以将其送到分管领导处。
8、应由各个部门或工作人员处理的事项,可由最先受理的部门主持,依照程序通知有关部门或人员协商处理。
限时服务制度
1、限时服务是指责任人在规定的服务和办理时限内完成所要服务的工作内容。
2、法律、法规、规章或部门规范性文件对时限有明确规定的依照规定执行,无规定的参照下列时限完成工作。
3、请求解答咨询的应解答,需要请求上级或查阅资料的应于半月内答复,经分管领导同意可处长到一个月。
4、提供服务的应于1-3日内完成。
5、办理审批事项的应于一周内完成。起始时间自受理之日起计算。
6、具有服务职能的部门均应执行限时服务制度,各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公示相应的工作时限,并接受监督。
7、部门受理服务和工作事项承办人,填制承办表,规定时限,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进行督查。
领导接待制度
1、值班领导在接待日负责群众来信、来访、来电。
2、热情接待来信、来访者,同时做好登记。
3、对信访案件及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并督查落实。
4、做到不推、不拖、不积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5、排查信访隐患,控制越级上访。
6、重要案件交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