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19-05-12 12:4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篇: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积淀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主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积极汲取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实践进行检验,使其融入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来。

二.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态度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遗产”。

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毫无批判地一并吸收,更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传统文化只有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加以继承和发展,才能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我们不可能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细致的辨别,我们可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直接从现存的文化中吸取我们认为有益的东西,并不考虑一种文化是属于传统文化,还是属于现代西方文化。因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当尽量的简明,这种态度应当使我们能够尽量少接触那些传统文化的糟粕,从而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充满活力、开放现代的文化背景。这种态度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由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混杂,而我们缺乏辨别的能力,因而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慎重和警惕,进而形成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于任何来自传统的东西,我们首先就应当意识到传统文化往往是保守和落后的,尽管它有好的东西,但是筛选不是我们的责任,那是学者的责任,我们只是消费者,我们只买确定安全的东西,所以我们不接受传统文化。

这种对传统文化先入为主的否定态度并不表示我们把传统中所有的东西都丢掉,我们的当代文化中可能依然有很多和传统中一样的东西,但是它可能不来自传统,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新创的,也可以是从传统文化中筛选或者演变的。如果它来自传统,我们不应该强调继承,而是强调筛选和演变。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形成一种崇尚传统的心理,而是形成一种反对传统的,不断革新的意识。

总之,我们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一是要肯定,肯定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肯定它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绝不是我们的包袱。二是要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敢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无情地加以揭露批判。在此基础上,吸收

一切有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东西,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这才是真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三.西安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西安,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财富。如今,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从一代古都渐渐演变成了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城市。旅游业不断创新,高新产业不断发展,外商随处可见,然而,也有不少民族文化被时代的进步所渐渐抹灭。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西安现代文明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特殊意义。

1承西安传统文化人文思想之古,开西安现代人文精神之新。比如,进行传统人文理念教育,宗教文化资源转换,以及民俗文化资源转换,来培育西安现代人文精神另外,还要保护古都文化风貌,营造现代都市人文景观。

2承西安传统文化道德精神之古,开西安现代商业道德观念之新。首先要弘扬西安传统文化义利观,培育现代市民见利思义观念。其次,运用西安传统文化的亲和意识,营造商业道德日益普遍的和谐氛围

3.承西安传统文化求实思想之古,开西安现代文明科学精神之新。首先,把西安传统文化中的求实思想与西安科技现实结合起来。其次,推动西安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西安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最后,引进和培养既懂得西安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小结

一个社会反传统的力量越强,社会就越开放,创新能力也就越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就越快。反之,社会就显得保守,创造力低下,发展趋于停止。两组典型的例子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一组是近代中国与近代西欧;一组是当代欧洲与当代美国。近代西欧的崛起就与西方中世纪传统文化的衰亡密不可分,传统的打破主要是靠长达三百年左右的文艺复兴和多次的资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的,而在中国,由于缺乏类似的历史进程,反对封建传统文化的任务要艰巨得多。

当代中国的发展也与封建传统文化在中国的衰落和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相一致。中国主要通过两次革命——二十世纪初叶资产阶级革命和二十世纪中叶的共产主义革命,来打破封建传统文化的统治。中国在抛弃封建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改革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这种改革还在继续,这是一种显然的不断打破传统的行为。

尽管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传统的过程,但并不是我们不从传统中继承和吸取好的东西,那些符合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的传统,我们应当保持并发扬光大。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大致的态度应该是:我们把它看成我们的敌人,但并不是敌人坚持的,我们就反对。

第二篇: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反对四种错误倾向

2016年07月22日 14:53:42 来源:《红旗文稿》2016/14 作者:高长武

如何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回答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牢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否定、虚无历史,以古非今、简单复古,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妄自菲薄、去中国化等四种错误倾向。

一、坚持客观对待、辩证分析,反对全盘否定、虚无历史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全盘否定、虚无历史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把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漆黑一片。其主要危害在于,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否定了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伪命题。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唯物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与历史问题。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我们要看到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会阻碍和束缚社会的发展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其在历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和其思想精华在今天依然具有的借鉴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5000多年而绵延不绝,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实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向上向善”的、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依然可以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为我们认识并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否定和无视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不是一个虚无缥缈、无关痛痒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关系重大的重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回答并解决而是怎么样回答并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反对以古非今、简单复古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以古非今、简单复古倾向,其主要表现是,美化历史,主张复古,照搬古代历史上的做法,甚至提出“以儒治国”“以儒代马”的主张。其主要危害在于,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模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差异,企图动摇和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本质上还是如何客观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有益成分并不能代替其思想糟粕和历史局限;中国传统文化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具有的时代价值,也不能掩盖曾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并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中的许多落后、消极因素,曾束缚和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事实。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无视其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踩到地上,视之为影响中国进步的万恶之源,又不能忽视其局限性和落后、消极因素,把它说得尽善尽美、吹上天去,视之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妙药。

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条根本成功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并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这其中的中国具体实际当然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需因素,二者互为需要、不可割裂。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就没有区别、不分彼此甚至可以相互取代。实际上,它们不仅有时代性上的差异,更有层次和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立身之本,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历史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选择;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多方比较、反复检验后作出的自主的历史的选择。

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要动摇和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要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资政育人的作用,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反对故步自封、盲目排外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倾向,其主要表现是,自满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排斥甚至拒绝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成果。其主要危害在于,看上去“维护了民族文化自主性”,实际上违背文化发展规律,封闭日久难免走向没落。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相应地也就都有需要丰富和提高之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文化优越论是不切实际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文化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不管它曾经如何辉煌,如果陶醉于过往的辉煌,故步自封、封闭排外、不思进取,必然会陷入僵化、走向衰败。这是文化和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遭受各种磨难而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性,注意在同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因此,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不能故步自封、盲目排斥域外文化,而且还应虚心学习、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坚持文化自信、洋为中用,反对妄自菲薄、去中国化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妄自菲薄、去中国化倾向,其主要表现是,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盲目追随所谓“现代潮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主张割断历史,去中国化。其主要危害在于,割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消除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模糊中华民族的来路,扰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部署。

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也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本质上都是属于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域外文化的关系问题。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国家、民族凝神聚力、团结一致的重要前提,所谓身份认同,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和思想灵魂。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不坚守甚至放弃自己的身份认同,不了解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就会行无依归、丢魂落魄,就会失去方向、陷入迷途,就会丢掉根本、丧失命脉,这样的国家、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因此,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既要认真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又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反对妄自菲薄、唯洋是从,甚至搞削足适履、去中国化的思想与做法。

上述四种思想倾向本质上的错误是共同的,就是在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功用与局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关系的问题上,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机械地而不是辩证地、片面地而不是全面地、割裂地而不是联系地、静止地而不是发展地看待问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处理有关问题,核心的要求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是根本前提;二是始终坚持辩证看待、鉴别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善而从,这是基本方法;三是始终坚持立足当下,着眼于“用”,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将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最终目的。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总书记曾说过两句非常凝练的话:“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总书记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忠实”,其题中之义至少包含上述三个要求。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艳

第三篇: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 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化”的定义,通常文化的范围包括文字、语言、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不同范畴。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来指称它的文化。在考古学层面“文化”则代表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文物、遗迹的综合体。工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所以有时我们也把文化称为文明。

文化的含义包括两种,我们把其中一种称为生产文化,把一种称为精神文化。科学技术是生产文化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思想文化则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可被生活所用,没有一种文化是不被生活所用的。每一种文化都包括了一套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理论方式,一种理念认识。因为文化其本身就包括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很难将文化做出准确地,清晰的分类。因此,对文化的不同层次的归纳划分,只能从其中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文化是人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人们进行活动而产生的。文化终究还是被生活所用,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生活。

文化的范围包括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国家、民族、企业、家庭。这个群体在某个时期内形成了一定的思想、理念,产生了特定的行为、风俗、习惯和代表人物,它还具有整体的意识,折射出来产生的一切活动。在传统上,我们说过,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是指他在教育方面所受到的程度。前者是文化在广义上的解释,后者是文化在狭义上的解释。对于悠远的中华历史文化,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都应该学习的。

“文化其实本不属人类所独有的,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李二和 《舟船的起源》

古往今来,在众多人类发展衍生的文化当中,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将近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凭借中国历史所提供的条件,不断地开创、改造、继承下来的精神方面的成果的总和。我们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足量的富足的文化成果,它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象征,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维系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发展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辉煌的四大发明,更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流派思想。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们的劳动和精神成果成果。然而在中国进人到新时期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暴露出了的弊端,比如,在传统思想方面,各学派思想缺乏逻辑能力、思辩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为重振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我们必须认清传统和当今的差距,做到兼容并蓄,可以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化为己用,不断地填充、改善、创新自己,在新的篇章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一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理性科学进行分析。他指出:“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都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封建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他还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予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语录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一个基本并且全面的评价,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不搞一刀切,不断章取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后人借鉴,这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准则。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文化的建设则离不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和批判。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久远时期流传至今。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当今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做为党的思想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唯物辩证法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精辟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这为我们当今发扬伟大光荣的民族精神,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故此,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传统文化,这已成为了一个需要人们深思熟虑的问题。中国文化,历史悠远,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时代算起,距今已逾五千多年。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文化只是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层面之外的。而在广义的文化含义范畴内,文化则是比文明还要广泛,囊括了几乎全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文化,这个词的内容含义,很难划分绝对的界定。而且,中国文化又是和印度古代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对而言的。此外,中国文化的内容,又常常代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文化,而相对较少的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中国文化还有多种属性,有时代性,地域牲,民族性,阶级性,还有党派性等等。综上所述,文化既是指一般概念的文化,那么其范畴自然也包括传统文化在内。那么对待中国文化,我们该怎样看待呢,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呢?

中华民族在长远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为了繁衍和发展,根据中国历史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被后人称为传统文化。更何况这是我大国五千年沉淀孕育出的结晶,维系了我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更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重属性。其一,文化的实践性和辩证性。其二,渐渐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过程性和渐进性。其三,多民族大融合的阶段性。其四,与政治经济的统一和差异性。其五,传统的规范和操作性。其六,文化象征的道德中心化倾向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同时也是积极与消极的共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意蕴深远,它指引暗示人的生命坚韧强盛,它告诫人们追求稳重现实。在道的追求上,它指引人们以中庸心态,重道轻器。在思想学术上,它代表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量的精神财富,蕴含了古人对生的渴望,对为人处世之道的展示,心怀天下,崇尚自然。它告诉我们如何追求真正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对亲情忠义又该如何取舍。坚守心中的正义,陶冶升华心里的宁静,对未知世界大胆追寻,对智慧心存畏惧尊重。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诸多糟粕,或者落后的精神思想,比较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可以说是奴性文化了。它承自数千年来的官场之道,在帝王或权臣之前,下臣往往没有尊严,奴性十足。发展至今天,在领导做决定时,下属往往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在领导发言时,下属往往没有了发言权。故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多样性的,对人的价值体现是双重性的。传统文化既具有积极方面的效益,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所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保持冷静客观的立场。

大多数中国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民族自信的根本。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国人并不曾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给国人带来了怎样的辉煌篇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人们常常讨论它的性质是否归属政治问题,也就是说立场问题。所以国人从来都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归类于崇洋媚外的一种群体。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个问题今天再次被放到牌面上来。态度既包括人们对传统文化本身的认识,也包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软实力对民族复兴见代化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态度。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继承学习。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探索追寻,五千年来,凝聚了古老的文化智慧,积淀了辉煌的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炎黄子孙敬畏的;从另一角度来说,中国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其特有的文化在世界上也是毫不逊色于其他文明,值得我们炎黄子孙自豪。近些年来,作为中国文化基础象征的中文汉字也逐渐被世界人们接受,兴起一股股汉语学习热潮,无须我们炎黄子孙自卑。中国古代先哲们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各自独特优秀思想流派,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依旧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引导人们继承发扬。忠、孝、礼、义、信、中庸,知行合一、和谐自然、实事求是等,诸多大家思想观念又历经现代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道德建设和政治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孔子的君子之道,孟子的舍生取义,墨子的务实求新,屈原的漫漫求索,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道德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又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今日,又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基本内涵。在自我修养方面,儒家学者提出了“修己安人”,后人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引导我们提高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二、批判扬弃。历史实践证明,长久的文明积淀必然会留下渣滓文化观念。璀璨的文明荣光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荣耀,但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缺陷不足。数千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同时思想家的认知能力又有一定的局限。至于其他条件的影响,如地域差异,物质水平,思维习惯等等,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再加上统治者的独裁,数次民族大融合,战争灾难导致的人口迁移等诸多因素,使糟粕越积越多,又缺乏有效的甄选清扫,文化糟粕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坚信“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数千年来,执迷旧腐,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推崇守旧,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文化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文化重振辉煌的必经之路。智、信、忠、孝、礼、义、廉、耻,这些传统思想已深深扎入中国人的心中、这都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已成为了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历史长河中的糟粕文化万万不可留下。

三、包容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包容的民族,在文化上,数千年来的文化融合和包容性,让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充满了包容万象、生动积极的特质。从对外方面来说,中华文化打开大门,面向世界,接受异国文化的营养,改善并激励自己,为自己打开了更为强盛的大好局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祖先优秀的传统,优质的文化,摒弃其中的糟粕,谨慎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譬如,在封建社会下的传统文化中,人们要求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子不得读书写字,无才才是德,种种条条框框的规矩压制了女子的思想肉体,这些观点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人也不可能再去接受这些违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了。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不能只是一种口说的形式,我们的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路途中,而做为社会文明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传统文化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它作为人类思想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人类文明基石的价值。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人们的思想观念,无不体现了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的重要价值性。除此之外,在坚持以本国文化为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以积极态度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定信仰,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为方法和立场,达到以我为主、外族文化之精华为我所用的成果。中国正处于新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在这日新月异的事业建设中,以继承、创新为指导思想,从世界角度来看,吸收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优点,放弃缺点短板,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韩愈在《劝学》中就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习是一种解惑的方法,是一种体现人生智慧的方式,是一种追求发展的表现。善于学习,才能解惑,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别人,即使别人学识不如我,也可以继续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总会在一些方面,我们并不如别人优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某些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的国家,照搬照抄是绝对不可取的。差异性是有的,特殊性也是有的,但毕竟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若盲目追求国外思想文化,以错误观念知道我国事业发展,不重视本国国情,不完善适应,最终仍是害了自己,害了民族,害了国家。

上至国家、民族,下至集体、个人,信念是人们不可缺乏的精神力量。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的价值观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价值观被一部分人渐渐忽略了去,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越来越重要了。任何偏激两级的态度都让我们无法看清文化发展的到来,无法让我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哪一条路才是我们适合的前往我们传统文化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条漫长求索的道路,无数的贤人大哲为之思考和探索。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参考文献:

[1]陈华仔:中国社会科学报。

[2]幻朱军:学习时报《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2009 年12 月22 日。[3]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4]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5]人民日报加03 年12 月23 日第十五版。[6]《现代汉语词典》。

二〇一六年十月十九日

第四篇: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设计

象山中学

郭俊美

教学设想: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正确的文化态度。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我们要想让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学习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合作探究:“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封建社会,一方面,“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人、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提出问题:如何对待“孝”文化?

分析“孝”文化的精华—尊老、敬老、爱老。“孝”文化的糟粕—封建家长制、愚孝 指出对于精华要汲取,对于糟粕要剔除。从而概括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做法: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与旧24孝相比,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出了新24孝,新24孝继承了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例如教会父母上网、陪父母旅游、支持父母再婚等,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新旧24孝对比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但要继承,更重要的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让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材料1: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

材料2: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

华阴老腔之所以取得成功、中国杂技之所以受世界人民的欢迎就在于他们注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这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第三个态度。(3)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总结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要辩证地认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的、腐朽的,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3.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教学反思:本课以“孝”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例,分析总结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对待传统文化重在创新

当代社会,对待传统文化重在创新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当代社会,对待传统文化重在创新还是继承。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创新不是肆意的修改,而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包含着继承,并且是继承上的发展。而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今天很荣幸可以和对方辩友对我们传统文化进行一系列的讨论。相信我们双方都不会否认,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都非常重要。我方也并不否认继承传统文化的 重要性。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是需要把继承还是创新,作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侧重点,这个才是我们今天辩论的交锋所在。

下面,我将从3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做的是,实现传统文化更好的与现代化的结合。传统文化是在相当长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固有的滞后陈旧需要我们把对待传统文化的侧重点放在创新上。所以说,要让传统文化适合如今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底蕴,我们只有把创新作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侧重点,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具有生命力,更加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从而提高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

第二,只有对文化进行创新才能在新的社会体制下更好的传播和延续.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必然导致它们的体制不同.而文化作为人类在一定的情境下衍生出来的智慧结晶,必然带有该时代的影子,而传统文化要让当前社会的人们所接纳继承就必须适当前时代的社会体制。我们都知道,无法相适应的两种文化是无法共存的,而我们又不能一味的摒弃传统文化,那么放在我们眼前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通过创新来揉合新旧文化,从而更好的延续,发展.第三,人类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发展的社会,而发展,就必然需要足够先进的文化来作为推动力.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状况,提出新问题,这就需要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以提供更大的推动力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就像不同载重的车会有不同的动力系统,否则将会降低速度甚至停滞不前.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社会随着发达程度的提升,必然伴随着前进负荷的增加,那么我们要发展就要提供更大的推动力,而很明显传统文化不能适应这个要求.针对以上三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创新的文化,才能带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我方坚定认为:在当代社会,对待传统文化重在创新!

下载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作者:庄穆 肖贵新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5日 06版) 【知行论坛】【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 o o o 1.“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谁说的? A.李白 B.苏轼 C.朱熹 答案正确!  2.第一个获科学诺贝......

    中国传统文化

    压岁钱的由来,春节给红包的习俗典故 再过两三个月,我们又要过新年了。想到我们到时又会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心里真是激动!可是,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原来,这里有......

    中国传统文化(定稿)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炎黄文化可......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世界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和热爱它的人们。今天,我给大家说说中国书法吧!让我们从书法中去领略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

    中国传统文化

    填空 1. 文化按逻辑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中华民族),开端是(炎黄时代) 3.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类型是(内陆河谷型),(农业宗法型),(伦......

    中国传统文化(精选)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