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数学,好方法才是硬道理
数学是多功能学科,逻辑性、系统性都很强。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应该有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方法得当,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 ,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就会“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学习有效果,就会越学越有兴趣;学习成绩总是提不高,就会慢慢丧失学习信心。是否掌握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刚跨入新学习阶段的一段时期内,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节奏的加快,更要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使之适应新阶段的学习要求。否则就会掉队,就会落后。我们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掌握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我们认为,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为下述五个基本环节。
一.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
“凡事预则主,不预则废”。课堂就是战场,学习就是战争,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如果第二天有数学课,第一天就要进行充分准备。一方面要通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看看哪些是懂得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不懂的,是要通过老师讲解才能理解的新知识。把不懂的部分标注清楚,进行初步思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对教材后边的习题初做一遍,把不会做的题做上记号,一起带到课堂去解决。这样做,就会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听课的效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培养读书的习惯,形成自学的能力。
二.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听课要提前进入状态。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正式上课铃声未响,老师尚未走进教室之前,就该把有关的课本(包括笔记本,练习本)和文具事先摆放在桌面上,等待老师的到来。不要指望老师站在讲台上等大家慢慢翻箱倒柜,找这找那。老师进入教室,就应该带着预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心听讲。还要掌握老师讲课的规律,围绕老师讲课质点,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课堂练习和课内作业,要争取回答得又迅速又准确。还要抓住老师讲课要领,做好课堂笔记,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典型例证。还要记下尚未听懂的问题,以便课后继续钻研或是请老师给予辅导。
三.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复习时,要再次阅读教材,回想当天所学的内容,追忆老师讲课的过程,再现课堂所学的知识,读懂老师已讲的例题,(这些例题通常对完成作业有较强的启发和示范作用),理解和记忆基本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这些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当天及时复习,能够减少知识遗忘,易于巩固和记忆。经常复习能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只有系统化了的知识,才有利于运用,才有利于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才有利于掌握更新的知识。复习要有计划,既要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又要及时进行阶段复习。
四.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乐院士在回答中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时,就是很简短的三句话: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实践,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积累,三是循序渐进。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做题,就是完成作业。作业是练习运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一定要先复习后作业。除了要求独立完成作业,反对互相抄袭之外,作业还必须字迹工整、格式规范。要认真读题和抄题。认真抄题,一可磨练意志,二可推敲题意。在新课学习阶段,抄题不是多余的负担,不该借口占用时间而懒于抄题。要先审题后解答,所答要对所问。做完作业要检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失分,保证作业质量,养成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通过作业练习,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要按时交,在按时和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要求正确、整齐、迅速。凡是老师批改时指出的错误,必须及时弄懂,认真改正。同时允许一题多解,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创造性。
五.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学完一个课题或是一个章节,就要及时进行小结。小结就是把每一课题、每一章节的有关知识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异同和寻找相互联系,提炼出实质性的东西,例如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等。把它们用简明的文字概括起来或是用图表示意,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杨乐院士介绍学习方法的第二句话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积累”。这一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对知识的积累和记忆。每一课题结束都应该有小结,每一阶段末了更要进行系统总结。总结时,除了总结归纳所学知识之外,还可记下那些在有关知识启示之下所萌生的联想、猜想和发现,以便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还可总结学习方法上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特别是半期、学期考试之后,更要结合各科成绩进行一次学习方法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此时,有经验的老师还会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科学管理自己的学习,使之学得又轻松又有效果,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以上五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一环节的落实程度如何,都直接关系到下一环节的进展和效果。一定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每天放学回家,应该先复习当天功课,次完成当天作业,后预习第二天功课。这三件事,一件也不能少。否则就不能保证第二天有高质量的听课效果。
第二篇:实干才是硬道理
实干才是硬道理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有感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面向全体党代表做了深刻而富有内涵的报告。会后,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对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大精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作为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连队工作的我,也加入到了这场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浪潮当中。通过解读十八大报告,学习十八大精神,我受益良多,收获颇丰。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报告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以胡总书记四个一定要为指导,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十八大献上一份厚礼。以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为指针,统一思想认识,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事,顾全大局,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工
作中,要深入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形式多种多样,方法各具特色,但不管什么形式,不论何种方法,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到一个“干”字上来。在干中树信心,在干中求转变,在干中谋突破,在干中促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务实大干,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化解转型中的矛盾,实现跨越中的升级。干,不一定成功;不干,必然会失败。一句话,实干,才是硬道理。
要实干,先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发展的前提。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是我们干成一项事业的根本保障。干部群众只有把思想意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中来,把精力智慧凝聚到科学发展的宏伟征程中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合力,将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要实干,必须提振精神,鼓足干劲。状态决定作为,干劲决定成效。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广大干部只有把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提上来,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劲,事不避难、迎难而上的拼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上紧发条,卯足精神,咬紧目标,狠抓落实,才能将美好愿景变为幸福现实。
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
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以更好的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真正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职工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掌握主动权,应对一系列极具挑战性 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破除那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向未来。
此外,在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的一个词——责任。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我们有自己不得不承担的的责任。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这些责任是我们对祖国多年来培养的一种回报,也是我们成长的标志。在我们习惯索取的同时,也要将付出、责任作为一种习惯。只有每个人都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推脱责任,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有凝聚力,才能以更快更好更稳的步伐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责任感是驱使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不断前进的基础动力。强化责任意识也一直是党各级工作的根本,要抓好任何工作,都必须从强化责任意识做起。作为一个政工员,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立足本职岗位,作出更多业绩,努力成为一名有热情,有知识,有未来的有志青年。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学无止尽。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
我们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政工员,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
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职工服务。
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对十八的认识可能还稍显肤浅,对很多地方理解的还不太到位,但就此次大会带给我的震撼,共产党的一些改变以及共产党人描绘的美好愿景还是深深的吸引着我,让我去学习十八大精神,让我去汲取精神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扎实努力,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多与老同志交流学习,将十八大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实干才是硬道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有感
三连:熊疏杰 2013年3月22日
第三篇:发展才是硬道理(模版)
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都种论之中。那么,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命题呢?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特点和脉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邓小平把发展问题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联系起来,指出第一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中国加快发展起来,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可见,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新纪元。但是,社会主义仅仅是共产主义的低级形态,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人们正是通过今天的社会主义去憧憬明天的共产主义。如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迟迟得不到发挥,不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而目会使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产生怀疑。因此,要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获得充分发挥,用事实来教育人说服人。只有更快地发展自己,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心眼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是在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在经济上获得了极打的发展,60年代后,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战后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带来的发展机遇,果断的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起飞。而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握住这次历史机遇。从70年代末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带集体,抓住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力时机,果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迹,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邓小平对形势的分析从来就是运用二分法,既看到严峻的挑战,也看到发展的机遇;既看到不利的困难,也看到有利的时机。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再次反复强调要利用机遇,把握机遇,不可错过机遇,以实现发展。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四篇:幸福才是硬道理
幸福才是硬道理
■ 何 兵
导 读
我们为什么短寿?因为我们生活不健康,畸型地追求发展。似乎人降临到这个世界,唯一目标是发展,而不是幸福。当国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时,“竞争”和“效率”就象两把利剑,顶在我们的腰上。社会成了丛林,人人成了眼泛绿光的野狼,相互为敌,相互撕斗。国家成了战场,硝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由于没有充足的社会保障,人人只能自寻保障,无论是自愿还是被逼,个人财富最大化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几十年来,国人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埋头苦干。官员追求更高的官阶,以为是发展。国家以大项目、大举措为偏好,全民以财富追逐为目标。“发展”已成国人生活的唯一目标,但我们幸福吗?我们透支了儿孙的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可能。如果我们透支他们的资源,建造一些可以传承给他们的楼字,百年之后尚可无愧于地下,安享他们奉献的祭品,可我们的建筑据说寿命只有三十年——比我们自己还短寿。原因在于什么?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百年大计,只有十年规划!没有恒久规划的发展,其实是折腾。三十年前我们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的口号应当是“让一部分人闲下来”——幸福才是硬道理。
几十年来,国人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埋头苦干。官员追求更高的官阶,以为是发展。国家以大项目、大举措为偏好,全民以财富追逐为目标。“发展”已成国人生活的唯一目标,但我们幸福吗?
衡量人生是否幸福,当有许多指标,但一个不变的指标应当是国民的平均寿命。我的亲友中,颇有一些英年早逝的。春节回家乡,听说曾经的同事中,一位四十多岁就走了,一位五十多点的人,架着双拐走路,还有一位坐了牢。不详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我以为,他们都是过度发展的牺牲品。
我们的物产如果合理分配,国人早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如果衣食无忧,各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应当大致相当——民族生活习惯会影响国民平均寿命。据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字,日本国民的平均寿命为82,中国为72,比日本人短命十年。
我们为什么短寿?因为我们生活不健康,畸型地追求发展。似乎人降临到这个世界,唯一目标是发展,而不是幸福。当国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时,“竞争”和“效率”就象两把利剑,顶在我们的腰上。社会成了丛林,人人成了眼泛绿光的野狼,相互为敌,相互撕斗。国家成了战场,硝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由于没有充足的社会保障,人人只能自寻保障,无论是自愿还是被逼,个人财富最大化成了不得已的选择。150多年前,法国伟大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警告说: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
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不惜一切代价发财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
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我们消耗了多少资源呢?
就水资源而言,河北省水利专家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天津市在内,河北省共有湿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内河航运长达3000多公里,从天津市坐船可以直达邯郸市甚至河南安阳。而如今,湿地面积减少到600平方公里,河道航运里数变成零公里,400多条河流,绝大部分干涸!
就煤炭资源而言,国家统计局消息,2008年,我国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一项研究报告说,2007年,我国每使用一吨煤,就会造成150元左右的环境损失,这还不包括巨大气候成本。我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燃煤制造了85%的二氧化硫排放量、67%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和70%的悬浮颗粒物。此外,每生产一吨煤还污染2.5吨的水,煤矿废污水占全国总废污水的25%。燃煤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土地“虚牢”„„
我们的先人用铁锹挖煤,用马车运煤,以小煤炉烧煤。而我们用机械采煤,用火车运煤,用炼钢炉烧煤。我不是研究资源问题的专家,但我相信三十年来,我们消耗的煤炭总量超过此前的三千年!如果这些煤炭取自本国,则我们在与自己的儿孙为敌,如果这些资源取自国外,则我们在与世界为敌。
我们透支了儿孙的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可能。如果我们透支他们的资源,建造一些可以传承给他们的楼字,百年之后尚可无愧于地下,安享他们奉献的祭品,可我们的建筑据说寿命只有三十年——比我们自己还短寿。原因在于什么?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百年大计,只有十年规划!没有恒久规划的发展,其实是折腾。
国家提倡科学的发展观,我的理解是,科学的发展包括正确发展和慢发展,我们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和速度。我们慢发展行吗?许多人以为,慢发展国家就会出问题,现在的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应当在发展中解决。我以为,现在的许多问题并非发展中的问题,而是不当发展和快发展导致的问题。国家慢发展或者说不象现在这样发展,就没有这些问题。
困扰发展的核心难题是就业。许多人疑问,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怎么办?其实,没有高效率,就没有高失业。在人民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国家应当加大社会保障,使人民免于恐惧。同时鼓励人民休闲,鼓励文化和精神消费,而不是物质消费。中国人口十三亿人口,如果都高效率地追求物质财富,必然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导致人和自然的双双崩溃。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芬兰、瑞典和丹麦分列二三四位。据我个人的观察,这些国家人民其实比较悠闲,不象我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悠闲的国家,为什么有国际竞争力?一位网友回复好——不折腾。
盲目地追求超速发展,其实是揠苗助长。没有长远规划的发展,就是折腾。三十年前我们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的口号应当是“让一部分人闲下来”——幸福才是硬道理。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师)
第五篇: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摘要: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年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所在,发展是我们国家民富国强之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关键词:发展经济建设党执政兴国
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但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大举进攻面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在血的教训面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他们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后来,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
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来看,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
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即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可以说发展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号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然会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是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要把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还不平衡,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还不能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1]
加快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前两个目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希望,部分人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希望国家保持经济的发展,以便为他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开放及深化、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下岗人数增多,乡镇企业景气指数下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国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仅物质利益矛盾和问题直接根源于经济的相对贫穷,其他问题和矛盾也同社会
物质财富不充裕息息相关。发展中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只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才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才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三、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
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五、可持续发展更是极其重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再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问题了。一针见血,指出了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酷现实,也从而划清了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两类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紧迫要务是发展,为人民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建设高潮,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不仅13亿人民满意,也得到国际社会一片赞誉之声。中国发展实践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是战胜“贫穷污染”最有力的武器。
在基本战胜“贫穷污染”之后,我国早已跨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我们充分肯定30年来经济上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环境问题早已从发展不足的问题演变成发展不当的问题。面临快速发展中形成的严峻环境形势,我们应当作深刻的反思,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希冀通过经济发展来自动治愈环境问题的想法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现在已经到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长期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时候了,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硬道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环保事业推动起来,确保环保规划的如期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为了摆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关键性和根本性措施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党中央和国务院多年前就对这种转变作出了决策部署。但是,实施力度不够,转变速度过于缓慢。如果说前些年对转变发展模式往往从经济角度考虑,似乎可以慢慢来,那末今天不同了,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从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这是一项极其繁重、又必须实现的承诺,靠一般的节能减排是很难完成的,必须从经济“转型”
上找出路。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敢于制度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采用新技术,“转型”是可以推动起来的。迟疑徘徊,困难重重;改革创新,海阔天空。
[4]
在发展方针政策方面,国家正积极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环境管理措施上,近年来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措施,颇见成效,是一项政策创新,说明政府实行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管理是大有作为的。应该将这种做法坚持下去,不断扩大充实控制指标,并且将监督和考核办法严格一点,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就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对这种改革应更坚定、步伐更大一些。
六、历史不会忘记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世纪伟人之
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留给中国人民乃到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七个字可谓字字千钧,每每想起都会让人激动不已。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2年1月29日,南巡途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随后“发展才是硬道理”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事实上这句话不但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而且,也因为它的深刻和朴素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信念。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以,经过建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靠发展;我们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现在世界各国竞争激烈,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跟不上世界脚步。
因此,不断重复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
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许多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我们只有让硬道理真正“硬”起来,通过加快发展积累更为雄厚的实力,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进一步增强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守“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动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
[2]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啥能家喻户晓?》 200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3]《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交锋》凌志军
[4]《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曲格平2011年3月9日 《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