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教师招聘:中外体育发展史
湖南教师招聘:中外体育发展史
欢迎来到湖南省教师招聘网,中公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一、外国体育发展史
(1)在古希腊,灿烂的文化、发达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带来了体育繁荣。各城邦之间的军事交战,更加促进了他们对体育的重视。最典型的是斯巴达,他们不仅重视尚武教育,同时很注意优生。新婴儿必须交送国家检查,体格强壮者才归还父母养育,患病或畸形的儿童便被丢入山谷之中,任其死去。古希腊人还在祭祀活动中诞生了辉煌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延续达千年之久,为人类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中世纪(476—1640)欧洲进入黑暗的封建社会阶段。经济文化落后,在有害思想的支配下,除了在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的封建贵族子弟学校的骑士教育中施以体育之外(规定“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跳棋、吟诗,其中有五项属于体育范畴),在一般教会学校的课程中,没有发展体能的活动计划,被称为“没有体育的教育”,致使一般人身体能力退化,加之不讲卫生,忽视防治疾病,造成流行病、传染病蔓延,民族体质日衰。
(3)于14、15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此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是英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1632—1704)。他明确地把教育分成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并强调指出“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之身体”。主张在宫庭训练学校开设体育课程。
(4)18世纪,法国出现了以反对教学权威和封建制度为目的的启蒙运动,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1715—1771)。他主张在教育上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5)19世纪,西欧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民族主义倾向,各国之间接连发生战争,如克里米亚战争等,许多国家都遭受战败的屈辱。正是出于强国强民的需要,迫使各国开始重视体育,因而相继出现了“体操之父”,如德国的“体操之父”古茨姆斯等。作为人类社会财富的体育,以后流传到欧亚美各洲,推动了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正当欧洲各国纷纷采用和推广德国和瑞典体操的时候,英国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条件,兴起了符合他们民族特点的户外运动、娱乐和竞技运动。随着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以及斯宾塞的著作流传,英国的户外运动、娱乐和竞技运动,逐渐在美国、欧洲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得到传播。
第二篇:中外教育发展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外教育发展史》科目大纲(科目代码:923)
学 院 名 称(盖章):
教
育
学
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3年月 日
《中外教育发展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23)
一、考核要求
通过考核,了解考生对于中外教育史基本知识与发展脉络的掌握状况,以及结合教育史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现象,为后续专业的学习及研究奠定基础。
二、考核评价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主持“熙宁兴学”;崇尚实用的教育思想;系统的人才理论
5、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第七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第十三章 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第十四章 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
第十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
2、维多里诺;
3、伊拉斯谟;
4、莫尔;
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第十七章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学校
第十八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十九章 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九)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参考书目
1.《外国教育史》(上、下),王天一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三篇: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的成立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首先,体育在整个国家中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体育的重视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怀,体育事业被当作国家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载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10月开国大典刚刚结束,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及时地将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同志亲自出席了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我国第一个体育杂志《新体育》题写了刊头。1952年,为祝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毛泽东主席为大会作了“发展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的题词。1954年,党中央批转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其中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文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l983年10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了《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通知指出:“体育战线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开始出现了新的局面,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向四化进军的信心,在建设两个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指出:“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积极有效方法,同时是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建国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国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直属国务院的一个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体育运动,并由贺龙副总理兼任体委主任;以后又陆续健全了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县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军委总政治部等有关部门,也都相应地建立了负责体育工作的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各产业系统的体育协会和单项体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地方体育科学学会及单科学会。近年来国家机构改革,将国家体委改为体育总局。由此,使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相互配合,形成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完整体制。
其次,由于党和政府对体育的重视,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改善。过去对体育和体育工作者的偏见和传统观念,正在逐步改变。体育工作者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人数一届比一届多。历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邀请了体育界的代表,还有不少人担任了全国青年联合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总工会的委员。近年来,通过有组织、有领导地评选全国干名、百名优秀体育教师、评选“十佳”运动员等活动,使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特别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教练员非常关怀。他们经常出席运动会和庆功会。优秀运动员经常被邀请到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作客。对我国参加的一些重大国际比赛,中央领导同志有时还直接参与决策。例如1973年在我国举办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周恩来总理对许多工作都亲自过问。1981年,我国女排在关键的一仗战胜美国女排后,党中央办公厅第一个打来电话表示祝贺。1982年10月,中央书记处集体接见了中国女排和各个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及体育干部,鼓励体育健儿要把高标准,严要求,勤学苦练基本功的风气坚持下去,帮助和推动其他战线开好这个风气。国家领导人都曾接见和鼓励
历届世界大赛凯旋的体育代表团。我国体育健儿也在世界各大赛中屡屡为国争光,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强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颁布《体育法》,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使体育工作走向以法治体的道路。
第四篇: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精选)
幻灯片1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2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幻灯片3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 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幻灯片4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5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 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幻灯片6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幻灯片7
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 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幻灯片8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幻灯片9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小结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经起落,步履蹒跚。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幻灯片10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
发展概述
按现在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但就体育而言,以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多少有关学校体育历史可以叙述。所以,我国体育界只好采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作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
幻灯片11
1.洋务运动时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帝国不断入侵,广大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不断起义,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灭亡。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大官僚、大军阀,为了挽救他们的灭亡,推出了一次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并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极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幻灯片12 2.维新运动时期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是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虽然维新运动为时极短,不过百日即宣告失败,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特别包括西方资产阶级全面发展教育学说,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体育、卫生和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幻灯片13 3.《奏定学堂章程》
随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推行“新政”进行改革。其中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并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这一新学制执行后,由于各级学堂都安排了体育课,从而使近代学校体育得到普遍实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无体育课的状况。幻灯片14
存在问题
由于新学制基本上仿效和抄袭日本的学制,因而受日本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千篇一律的兵式体操为主,不但呆板、枯燥,也不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
当时由于体操教员缺乏,许多学堂都由退役士兵来充当教员,这些人不但不懂体育,不会教学,相反教风极差,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课的实际效果。幻灯片15
4、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的 “双轨现象”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教育也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但体育方面并无根本改变,仍沿袭清末军国民教育兵操为主的体操课;
另一方面由于受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许多学校则在课外开展球类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比较注意活泼、愉快、机智的运动。由于课内和课外两种明显不同的体系,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这种现象直至l922年学制改革后才逐渐消除。
幻灯片16
5、“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用先进,科学的观点论述体育的思想也陆续出现。其中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体育的理论文献,即为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幻灯片17 6、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在我国的没落。《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制定的,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幻灯片18
7、《新学制课程标准》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废除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幻灯片19 8.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探索及研究受到了体育教师的重视。当时较为流行的即,为“三段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只是部分教师的初步尝试,其中还有不少缺点,但毕竟对学校体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幻灯片20
9、课外活动、体育师资培养
这个时期学校课外活动及校内外运动竞赛比过去更加活跃,同时女子体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重视了对师资的培养。当时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这两所学校在培养体育师资方面比过去有很大改进,从而使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培养逐步完善和走向正轨;然而尽管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重文轻武和轻视体育的思想依然较为严重。幻灯片21
10、两种政权与发展很不平衡的学校体育
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同时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学校体育的很不平衡。
幻灯片22
在国统区,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少学校体育法令,并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教育部还聘请国内外一部分体育专家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培养了体育师资,这一切反映了当时体育界有识之士对实施学校体育的某些设想和愿望。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过一定影响。
由于学校体育不被重视,所制定的一些体育法令和措施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简陋不堪,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现象普遍存在,课外只注重训练少数选手去夺锦标,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学生健康状况极差。幻灯片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
在苏区和解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运动竞赛和运动会。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师生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土法自制,缓解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使根据地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新气象。1941年创建的延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养了一批体育干部。幻灯片24
三、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幻灯片25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1951年7月中华全国学生第15届代表大会的决议中也提出要“积极开展学校中的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努力改进全国同学的健康状况,要使每一个,同学都具有强劲的体魄,能够胜任紧张的学习和繁重的工作。为了适应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应该注意提倡军事体育活动”。
幻灯片26
特别是1951年
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
定”,1953年毛泽东同志又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更强调了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对纠正轻视学校体育,忽视学生健康的状况起了重要 作用。
幻灯片27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始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也设有群众体育司学校体育处,此后各省市、自治区也于
1953年相继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体育机构,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组织保证。
幻灯片28
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目标。
幻灯片29
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查办法的通知》,又指出体育课是中学课程的一科,其成绩与其他各科成绩相同,按一门学科计算。
幻灯片30
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进行介绍。1956年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于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有了统一的规范要求。
幻灯片31
体育制度的建设。为了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国家体委于1954年在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并要求初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少年级标准,高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这一制度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幻灯片32
体育教师培养问题。1952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此后,全国先后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办起了6所体育学院,创办了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同时加强了对在职教师的业余进修,从而缓解了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师资的质量。幻灯片33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教育战线也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曾出现以劳动代替体育,盲目追求指标,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违背了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规律。
1960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被迫减少或停止,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幻灯片34
体育教材建设。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人力物力及时编辑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根据我国国情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以满足各地不同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幻灯片35
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学校体育要面向广大学生,首先上好每周二节体育课,同时坚持做好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二次课外体育活动,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适当组织学生的运动竞赛,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从此学校体育运动又蓬勃开展起来。随着体育课质量的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运动队训练的恢复以及运动竞赛的正常进行,学生的体质有所增强。
幻灯片36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文化大革命”使教育蒙受了巨大损失,学校体育也遭到极大的破坏。建国17年来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被否定,管理失控,体育课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普遍被军训和劳动代替,教学工作全面混乱,教师队伍受到冲击和摧残,场地器材受到严重破坏。直至1971年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了转机,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体育工作的成绩,使全国体育教师备受鼓舞。1972年全国召开了业余体校工作会议,使部分学校开始了业余训练。1973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召开,更对学校体育逐步走上正轨起到了推动作用;
幻灯片37
然而正当学校体育出现了较好的势态时,1974年的“批林批孔”使刚刚复苏的学校体育再次受到冲击。因此,从总体看,在“十年**”期间,我国学校体育基本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幻灯片38(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976年10月,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之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学校体育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逐渐恢复
并得到加强。
幻灯片39
健全了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1977年教育部设立了体育司,国家体委恢复了学校体育处,各省、市、县、教育厅(局)也相应设立体育卫生处(科),并设有专门研究体育教学的体育教研室。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管理体系也逐步健全。目前我国已建立并健全了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从而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幻灯片40
1979年5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始进入科学管理阶段。同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两个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评定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体育课教学、课外活动、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师、组织领导、教学与科研等分别作了规定。在通过近10年施行的基础上,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幻灯片41
为了保证《条例》更好实施,国家教委还分别制定了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自1992年起在全国9省市试行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在此基础上,1998年在全国试行。总之,这些法规的颁布和新举措的实行,对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幻灯片42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得到重视,学术气氛空前活跃。为了加强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以及十几个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并创办了《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学刊》等杂志,出版了一批专著和教材。1983年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至今全国性的学校体育学术报告会和研究会已召开多次,并广泛开展了学校体育的国际交流,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幻灯片43
为了研究和掌握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于1979年对16个省市20多万学生进行体质调查研究,1985年再次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万7~22岁学生进行了体质和健康的调查研究。通过两次大规模的调研,初步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特点和规律,制定和完善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机能、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了依据。在此后的1990年和1995年2000年都分别进行了大规模的体质测试。
幻灯片44
1978年国家重新制定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这套大纲和教材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7年进行了修定;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验)也在部分省、市高级中学试行,并拟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也颁发了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还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编写了体育课本和参考书。幻灯片45
为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各地普遍进行了各种模式体育课的改革实验,体育教学模式已由比较单一发展到比较多样化。近几年,还进行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尝试,使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幻灯片46
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为了提高我们国家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条龙”的学校课外运动训练体制。目前全国已有26,000多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在270多所中学进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50多所高等学校试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同时在部分高校筹建中国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大大提高了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幻灯片47
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丰富。修改后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更加切合实际,灵活性大,易于推广。因而推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学校运动竞赛十分活跃,从全国到省、市以及学校的运动会已基本形成制度。
幻灯片48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为了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建立体育系、科,同时扩大现有体育系、科的招生名额。在中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班,并举办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函授班、进修班等,加快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还培养了一批体育硕士生和博士生来充实高校师资队伍,使我国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师资质量明显提高。幻灯片49
为了进一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我国于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评选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活动,1990年又举办了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
幻灯片50
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至今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设备条件,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不少中小学已有了标准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并增添了大量体育器材。
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区也本着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简易器材设备,以缓解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幻灯片51 体育器材设备法规建设
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更促使各地对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的投资,进行规范化建设。
幻灯片52
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实行的是英国的教育制度。学校一直没有规定体育为必修课程。直到80年代末以来,香港中文大学率先规定体育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并给学分。其后,浸会学院也把体育列为必修课。香港地区教育署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颁布了《小学体育课程纲要》和《中学体育课程纲要》(初稿)。1991年首次举行中学体育会考,从而大大推动了香港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香港地区学校每日有较短的课外活动时间,周六下午时间较长。但学校运动竞赛比较频繁。
幻灯片53
澳门地区的体育法令,对学校体育教学没有制定具体的规定,由各校自行安排。体育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安排,每周两节,教学内容因地制宜。由于受场地器材限制,多数学。校不安排早操,但比较重视运动队的训练。
台湾地区的学校体育有较完善的体育法规和充裕的经费保证。小学每周5个学时体育活动,约占周总课时的1/4,体育课大多由班主任执教。而中学每周体育活动不得少于5学时,约占周总课时的l/6,体育课由专职教师执教。
幻灯片54
小结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学校体育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在学校体育改革的长途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深入研究,使学校体育有更大的发展。
幻灯片55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幻灯片56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
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体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幻灯片57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自确立以采,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始终以生物体育观为基础的。比较强调对人体的生物学改造,注重强身健体的生物学作用和由此派生出来的促进物质文明的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突破了体育观上的单一生物观念,向着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从而引起学校体育认识上的巨大变化。
幻灯片58
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也越来越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目标;教养的目标;教育的目标;竞技的目标;娱乐的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等。这些目标互相联系,构成了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新体系,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核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竞技运动培养人才,满足学生精神娱乐等多方面的追求和享受,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学校全面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幻灯片59(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 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学校体育成了终身体育的主线,它不仅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伴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学校体育也向着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幻灯片60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
爱好以及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来,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并加强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学校体育由追求阶段效益逐渐向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一趋势必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加强。幻灯片61
(四)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
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牛岛宏博士指出:“全世界有近10亿儿童青少年,其中大部分是在学校读书。因此,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将为达到全球健康的目的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今天的儿童青少年将会成为明天的父母、公民和领袖,他们的健康将影响未来世界。因此,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在学校规划中,将学校健康教育放在一个较重要的位臵。幻灯片62
(五)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
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主要是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两大部分组成。
幻灯片63
体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却异常薄弱,缺乏整体改革的思想与步骤,不利于学校体育的理论和
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广大体育工作者从全面育人与终身体育的目标出发,开始重视对学校体育的整体研究和改革,强调学校体育的整体性,无论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都是为整体目标服的,并从多方面挖掘两者结合所形成,的新的功能。如把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结合起来;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共同要求同发展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等,以求得学校体育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幻灯片64
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只有在围绕整体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各个环节的特点,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幻灯片65
(六)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正在不断深化。伴随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观点的确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观念也正在改变,从“只管教,不管学”,“注入式”及“成人化”的教法向着致力于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的“学法”等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综合体育教学方法的体系,在完善和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培养学生自学、自炼和创造能力的方法,加之运动训练的一些方法也移植到体育教学领域,使体育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综合方法体系。幻灯片66
近年来还引进了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程序教学
法、自主教学法等。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从而加快学生掌握动作的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幻灯片67
实践证明,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正伴随着
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向着多样化、现代化的改革方向发展。
幻灯片68
(七)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
学校体育管理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并健全了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
在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中都有专门负责学校体育的组织机构;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相应设立了专门负责领导学校体育的组织机构;绝大部分地、市、县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配备了体育专职干部,以便对学校体育实行宏观领导。
学校内部从校长、教导处、总务处、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师到班主任等体育管理的体系也已基本形成,并且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实行高效的微观管理。
幻灯片69
“依法治体”是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包括《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中、小学《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以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等等,使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制度化方向发展。幻灯片70
复习思考题
1.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
2.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有哪些启示? 3.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4、你是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的?
第五篇:2016湖南教师招聘:《蜀道难》教学设计
最全汇总>>>湖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2016湖南教师招聘:《蜀道难》教学设计
通过最新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湖南教招每个月都会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湖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湖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1.检查预习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湖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湖南教师招聘信息汇总
最全汇总>>>湖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 ”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湖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湖南教师招聘信息汇总
最全汇总>>>湖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湖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湖南教师招聘信息汇总
最全汇总>>>湖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1.大胆的夸张。2.奇特的想像。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七)、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湖南教师招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湖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湖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湖南教师招聘信息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