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作文教学技巧总结

时间:2019-05-12 13:3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永正作文教学技巧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永正作文教学技巧总结》。

第一篇:于永正作文教学技巧总结

于永正作文教学技巧总结

于永正老师今年69岁高龄,昨天听了于老师90分钟的作文课和70分钟的报告受益匪浅呀!感到一位古稀老人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对教育的经典回味令人难忘!看到于永正老师自己感到很渺小!作为一只教育战线的小蚂蚁我愿像于永正老师一样把我的一生献给孩子,一个好老师是离不开课堂的!下面把于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经典语录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素材意识?写好语言对话很重要。公益广告:女:你挤什么挤,没长眼那?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怎么,来劲了是吗?

老人:算了,算了,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这是一则公益广告,许多人耳熟能详,但有人想到,这是作文的好素材吗?

二.素材意识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敏感,一种责任。这

种职业敏感会使老师时刻想着为学生“找米下锅”----那些东西能作为写作素材,而且学生喜欢的,容易写的,有了这个意识,学生就不会“临时抱佛脚了”。

仅是为了写作,这是一种探究,一种关注,一种习惯,一种引导。

要常到动物园去。

要留心周围的各种动物,观察他们的动静,倾听他们的声音。一只动物玩具往讲桌上一放就是一篇作文。

四.关注漫画,搜集漫画,漫画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

漫画是凝聚着画家的智慧。

漫画是生活的反应。

漫画作文(包括所有的看与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也考过漫画作文。

要特别关注小学生报刊上发表的漫画。

五.歇后语,想象作文的绝好素材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是不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六.把生活搬进课堂,素描作文。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走进社会会感受人情世态,感受人间的晴热冷暖。

“生活即教育”。在社会和大自然中,不但能获得人生体验,增加人生阅历,而且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八.话题作文

如果以书为话题,那么,可写的题目很多。

买书,借书,谈读书,介绍一本书,我与书。

许多词可作为习作题目。

九.探究性作文。

美国小学生做大题目“谁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负责”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会搜集信息。

十.关注社会,国家,地球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作为校本教材。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先读后写,或一事一议。或简要叙述一个人或一件事,或写信。社会在进步,条件在改善。老师要有先进的理念,与时俱进,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也很优秀。老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第二篇:于永正阅读教学技巧

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技巧片段赏析

阅读课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课,其重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通过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规的发现,以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者的指导,就在于带学生走进教材,导学生参与实践。在阅读指导中,于永正老师注意以明确的目的、多样的方法、相机的点拨、及时的调控、鲜明的层次,把学生带进神奇的境界,为我们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一)、读出趣:享受读书快乐。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实践表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深深地爱上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那么,他的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半。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可谓欢声相连,笑语不断,要是借班上课,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围着他难分难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以有效的导读手段,让学生获得了读书的乐趣。请看《狐假虎威》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阅读课就是读书课,上节课大家读得真好,特别是最后那位读狐狸老虎话的同学,口气大,连我都被蒙住了。(笑声)现在,咱们接着往下读。下面7、8两节就是写它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节写的事表演一下。要想读好,必要认真读。

(学生认真读书。然后指名读,学生读的时候,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之后,老师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着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了:“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二位导演读书真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

师:看来小朋友们把课文读懂了,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一位小朋友读7、8两节,由5位表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生:(扮演老虎者)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 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的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鹿”)你们为什么跑?害怕谁?

生:(扮演鹿者)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生:谁怕它呀!(人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对他们的表演有意见吗?

(小朋友们给予充分的肯定。)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通过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夸张性赞扬,对精彩情节的阅读前提示,对阅读任务的具体性明确,对读书效果的表演性检查,对学生演出的随机性点拨,使学生消除了读书的枯燥乏味,感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使学生摆脱了课堂的束缚,获得课堂的自由。这样引导,学生怎不感到读书的无穷乐趣呢?

(二)、读出形:感受语言形象。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贮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在阅读教学中,深切感知内容,是引导理解语义,感受语境,品析语技,积累语言的重要基础。而小语教材大多是客观事物或想像事物的描述,引导感知内容,实质就是感知语言所描述的事物。随着自我生活的丰富,影视接触的增多,课外阅读的拓展,学生头脑中已经贮存了课文内容的相似的形象画面。阅读中,须以有效的方法激活贮存的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引导他们凭借联想想像,将语言文宇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的感受。在这方面,于永正老师确实是别具匠心,他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形象还原能力,或读中联想,读后描述;或读中揣摩,读中表演;或边读边演,边演边读;或读中板画,边画边读,使语言与形象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请看《燕子》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生: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一条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师:还没变成自己的话。——谁再说?

生:(动情地)燕子的羽毛乌黑发亮,一对翅膀轻快漂亮,一条尾巴像把剪刀,多么活泼可爱呀!

师:说得真漂亮!你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一生朗读,师生作画。)

师:同位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同位互相说。)

师:谁愿意到前边来把我画的燕子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燕子)看,这只燕子多么美!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翅膀与众不同。师插话:“的确和别的鸟的翅膀不一样。”)飞起来又轻又快。一条尾巴像把剪刀。„„画得栩栩如生!

在上述片断中,为引导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于老师一是要学生借助想像,描述形象。要学生在仔细读第一节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子。并要求强调用自己的话说,从而使学生经历了“课文语言——语言形象——自我语言”的转换。二是要学生借助绘画,展示形象。他让一学生慢读课文,师生作画,再让同桌互相介绍自己所画的燕子,进而指名登台介绍老师所画的燕子。这样引导,促进了“语言一形象一语言”的转换,使学生加强了对语言形象的感受,促进了语言文字的内化。

(三)、读出情:感受语言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人情境,充当角色,以深切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异,以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块,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呢?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是煞费苦心。请看《再见了,亲人》的教学片断:

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最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老师范读)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是个逗号,可是老师为什么停了较长时间?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志愿军说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难过。说——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时停了较长的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为引导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于老师饱含深情地描述了老大娘不顾年迈,不怕路远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动人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又以“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样向这位朝鲜大娘道别?会以怎样的感情读志愿军说的话?” 以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设身处地,进入情境,感受其境,体会其情;还注意了语境的提示,语速的指点,语情的诱发,尤其是范读的引导,使学生与教师、作者和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达到了朗读的理想境界。

(四)、读出神:感悟语言蕴含。虽然小语教材大多通俗浅显,但不少课文在浅显的文字中不乏丰富的语言蕴含,如借物喻人、借事论理的记事状物文,警示人生、启发明理的寓言童话文等。而就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而言,其内涵的解决不是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讲解所能把握的,须以有效的方法带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方面,于老师总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尽力把教材的语言形象展开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以形成真切的自我感受。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救扶车夫的部分内含丰富,情感真挚,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不足,学生难以理解,于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描述,而是借助朗读,引起共振。请看片断:

师:最难读的是最后的第8、9两个自然段。难读,也难懂。请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文章的意思。(学生读第8、9两个自然段。指名读,没读出感情;老师范读,读得很动情,全班学生都被感动了:全班学生再读,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次是读进去了。)

师: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鼻尖,冷得像冰,手和脚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

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学生读得生动、感人,全场肃然)师:(非常动情地)还能让他说什么呢?他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的叹息中。像这位同学读得这么动人,也就够了,不要讲了,一切意思都在朗读里。(示意学生放下书)

在这里,语言的意义蕴含、情感蕴含都寓于作者深沉的感受中,伯父严肃的神情里,按我的动作上,深深的叹息中。这种蕴含,于老师靠着自己非常动情的范读深深感染了学生,感动了学生,震撼了学生,使他们全身心进入了情境,这种语言的蕴涵是学生用心去感悟,用情去拥抱的,这种朗读的情境,可能将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其语言蕴含的理解是任何语言的表述也无法比拟的。

(五)、读出技:领悟语言规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剖析中品出语言规律,品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使其形成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把作者表情达意上的规律展示于学生面前,让他们去感受领悟。请看《燕子》的教学片断。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浪。(师随手板画)

师:但是,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有的学生习惯地摸出字典来查)师:大家都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的字,不懂的词随时查字典,不要放过。

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关。

一个“小圆晕”蕴含了丰富的形象内含,情感内含,语言技巧,为引导品出其规律,教者引导借助板画,显示形象;借助字典,了解词义;借助联想,想像意境;借助描述,显示情感;借助朗读,表达情感,从而使“小圆圈”与“小圆晕”的差别,突显于学生面前,使他们具体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感受到了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真谛。

第三篇: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第四篇:于永正作文教学感想

于永正作文教学感想

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包方便面,那么幽默就是方便面中的调味剂。适当的诙谐和幽默是让学生放松又能集中注意力的绝好手段。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闪现幽默的语言。下面是于永正作文教学感想,欢迎参考阅读!

老师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找到写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都会口述一篇“下水”作文,并说出我写”这篇作文的方法,觉得这样的做法,远比你读几篇例文效果要好的多,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做无疑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上好一节作文课固然重要,认为作文是所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能给学生写作文起到引航的作用,但要想写好作文主要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包括平常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每篇课文在写作上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对大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体会等等。对于我学生,从他身处的环境来看,让他经常投身于大自然中,投身于社会生活中,这也是不现实的针对学生生长的环境,针对我条件,作文教学上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每单元的课文就是很好的习作例文,教课本中。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例如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文,写法上作者采用总分的写法,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文章先总写鹅的高傲,然后以过渡段的形式说明鹅的高傲在于它步态,叫声,吃相,然后分别向读者介绍。文中的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想像这种习作性很强的课文,老师教学时课堂语言要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睛,极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弄明白课文的写作结构特点。例如文中的过渡段,为什么叫过渡段呢?如果你认为班里最差的学生能弄明白了然后列出提纲,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掌握了这种写法,并用在其他习作中,这也就做到灵活运用。除此之外,让学生从课文中摘抄好词好句,这也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

武装学生头脑,读书的孩子最美丽。让知识丰富学生内心。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用这样的语言激励着孩子们让他爱上读书,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果孩子们能说的很流利,就不愁写不下来。为了激励他读书,采用了朗诵比赛的方法,让他找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也行。如果他能找到一篇文章,说明他已读了这篇文章,呀已学会了欣赏,从而他会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东西,哪怕一句话,一个词,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收获的这样久而久之,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培养了语感,为写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文章犹如溪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为了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经常布置一些要观察的物,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大脑去思考,去想象,用心灵去体会,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有时也布置一些要做的事,比如在课堂上讲一个爱家人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回家也做同样的事情,然后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再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具体生动,有感情基础,读起来才会感人。

第五篇:于永正作文教学实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

课前谈话:

师:听说过我吗

生:听老师说你是位姓余的老师。生:是江苏来的特级教师。

生:我总以为你是位女老师,想不到原来是这么老了。师:你看到余老师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你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来上课? 生:——

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你们很可爱,(学生坐好)你们越来越可爱。上课

师:打听两个人,很想和他交朋友,原因呢,老师呆会儿会说的。(在黑板上写名字,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写字,“王宾”)师:告诉我他长什么模样,让我猜猜他是谁?但是不要暗示我,生:他穿着黄色的毛线衣。里面是白色的衬衫。生:圆圆的脸,一笑眼睛眯起来的。

我要找了,笑起来眼睛眯起来的。生都大笑

师:你们在迷惑我呀,好了我还是请其他同学再说说看 生:理着个小平头。生:皮肤是不黑不白。

生:他的脸好象是豆腐做的一样。(笑)师:象豆腐那样白,那样嫩吧。很有意思。师:是男是女呀,总要告诉我吧 齐声:男的

师去找到那位学生。

和学生亲切握手。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因为我听你们老师说你的朗读能力很 好,又能背很多古诗,很了不起!

(把学生领到画的面前,让他说说别人把他画得象不象)找另一个人,生说特征

生:扎着一条小辫子,大眼睛。生:瓜子脸

生:她扎的头花是紫色的手的袖子上有一条黑黑的东西 生:穿着红色的毛线

师:是红色的毛线吗?是穿毛线? 生:是毛线衣

生:皮肤有点白又有点黑 师:是白加黑感冒片吧

生:看电视时,喜欢咬手指头

师:你怎么知道的,看来你们是好朋友,不过老师现在是看不出来的 生—————————— 找到女孩

师:听说你歌唱得很好,余老师特别喜欢歌唱得好的同学 两位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特长,老师给他们配上动作 和学生合影

师:现在大家挑选其中的一位同学写下来。愿意写王宾的举手,愿意写xx的举手

我看还有一部分同学都不想写这两位,那愿意写孙悟空的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还有个猪九戒,谁愿意写?(没人举手)

师启发:有人问画家画什么最难,他说画人最难,那画什么容易呢,他说画鬼最容易,鬼呀

谁也没见过,我说画的是鬼他就是鬼。

师:怎么画呢,可以是服装设计师,给他穿上各种衣服,还何以给他配上刀呀,枪呀,扫把呀,手榴弹呀,你想怎样就怎样

师:有没有人要写余老师的?(几位举手)

师:大家可以先写后画,也可以先画后先,最好做到“图文并茂”,等一下我们来展示

一下,比比看,谁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开始写作,画图,师相机指导。

下载于永正作文教学技巧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永正作文教学技巧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

    浅谈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 以《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为例 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编故事》 师:早上好。生:早上好。师:真有礼貌。 师:听说过我吗?老师没说?生:张老师,十分优秀,听过您的演讲和课。 师:你相信吗?他一说你就信。生:说您是语文专家......

    于永正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执教/于永正 评析/李兴举【文本呈现】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于永正案例教学

    用“陷阱”教学 当于老师来到教室里之后,就问同学们叫他什么,有的同学叫他于老师,有的同学叫他爷爷,但他却说有没有同学敢直呼他的名字,结果真的有同学直接说出了他的名字。但他......

    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

    于永正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草》片断赏析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衣着革履,西装革履,改一改,改成西装革履,比我穿得好,活得休闲,西装革履,听见吗?接着读。 生:一个夏天的下午,车站上排满了人,一位穿着时尚女裙,穿着高跟鞋的女青年,被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