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稿_梁飞燕_周国平《家》微型课教案
《家》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形式美。
2、品读语言,理解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内涵和关系,体会文章的哲理美。(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同学们能谈谈你们对家的认识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家》,看他是如何来揭示“家”的真谛的?(板书课题、作者)
这节课我们将按照走进“家”——欣赏“家”的步骤徜徉在《家》的世界,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板书学习步骤:走进“家”——欣赏“家”)
二、整体感知——走进“家”
(一)朗读课文
师:我们先来朗读课文,走进“家”。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读课文? 好,我来读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在听读中思考这样的问题——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人们怎样的感受?(KJ)并将你找到的的关键语句在文中划出来。(师读文章末段)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有这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一下:琐屑、休憩、冥想、萦绕、温馨、陶冶。我们齐读两遍,加深印象。
(二)全班交流
1.师:现在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的问题。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出示课件)好,通过交流,我们认识到作者用三个独特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自己对家的认识和感受。这三个比喻的前提是“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KJ作者的认识感受
家是一只船温馨
家是温暖的港湾温暖
家是永远的岸梦魂萦绕永远的牵挂
3.师小结:走进家,我们发现文章的三个小标题用了字数相近的比喻句,既生动形象,又排列有序。全文结构清晰、形式优美。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借鉴。(板书:形式美)
三、品读语言——欣赏“家”
(一).师:认识了文章的形式美,下面我们来欣赏“家”。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在人生的漂流中,家不仅是一只温馨的船,而且是温暖的港湾,更是永远的岸?
老师教给大家品读语言的方法:先找到文中表达作者对家的认识,饱含感情的语句,再抓住句中能打动你的关键词语具体赏析。
大家不妨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KJ)请用“我从文中句话中读懂了家是。”的句式说话,并作简要的分析。
示范:我从第一部分“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这句话中读懂了家是一只温馨的船。
赏析:因为“陌生”写出了生活的不可预知,而“熟悉”写出了家的亲近温暖,“竟”突出了二者的对比,强调了家给人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所以作者把家比作一只温馨的船。
师:
1.下面我把同学们分成三大组,分别赏析文章的这三部分。各组明确任务后,请同学们先用4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各部分文章,然后独立思考问题,并及时旁批。开始。
2、时间到,请大家四人小组结合,交流答案。
3、下面我们有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作补充。第一组先来!交流时,请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再进行分析。
(二)品读“家是一只温馨的船”
交流答案
(1)(生答)从“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这些句中读懂了“家是一只温馨的船”。
(教师点拨)你注意到“风平浪静““波涛汹涌”这两个词,它们代表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分析有见地。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2).师穿插:是啊,无论面临怎样的人生,只要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好伴侣,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家这只小船就能带我们勇敢地穿过生活中的激流险滩,应对莫测的命运。我们来看这样的图片:屏幕上的老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让人深深感动。(教师点拨)
3.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感动,再来有感情的齐读文章的第一部分,用心感受家是一只船。
(三)品读“家是温暖的港湾”
师:理解了家是一只船,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对第二部分的理解?
1.交流答案
(1)(生答)从“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这些句中读懂了“家是温暖的港湾”。
(教师点拨)这位同学找到两个关键词“欢快”和“绝望”,确实能体现出港湾对于远航人精神上的巨大作用。对于远航者而言,需要停泊和躲避风浪的港湾,人生的漂流中,家就是这样的地方。尤其是最后的反问句更是加强了语气。下个同学接着说!
(2)师:大家说了这么多,认为文章一二部分中有关家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同学,你来谈谈吧!
(3)教师小结:的确,作者是在家是一只船的基础上,把人生比作乘船远航,而家就是航行中温暖的港湾。后者比前者更深了一步,两个比喻之间是递进关系。
(4)师:通过交流,我们已经明白家是温暖的港湾。那能不能把第5段中“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这句话去掉呢?这样表意不是更加明确吗?你来试试吧。
(教师点拨)不能去,这句话驳斥了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前后照应。尼采认为家里有着太多的噪音,而作者认为噪音是放松精神的人间乐曲。
(6)教师小结:我想在座很多同学也感受过家里的这种噪音吧,为什么作者认为这琐屑的噪音是上天安排放松精神的人间乐曲呢? 大家想一想。
师总结:其实啊,在家庭中人们难免会因为琐事发牢骚、闹矛盾。虽然充满琐屑的噪音,但对于在外拼搏的人来说,家仍是我们心灵休憩的港湾。作者是让我们用乐观宽容的的心态看待生活,不要计较一些小事。这让我想到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 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
作者用诙谐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那就让我们在看待人生时,多一些积极,少一些消极吧,生活会更加美好。
(四)品读“家是永远的岸”
1.师:最后,我们请第三组同学谈谈对第三部分的认识吧!
(1)(生答)从荷马史诗中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里读懂了“家是永远的岸”。
(教师点拨)这个同学抓了两个对比鲜明的词语“长生不老”“注定要死”,老师再补充一个“仍然”,这些词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这位同学你来补充吧!
(2)(生答)从第3段马致远的诗句“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中读懂了“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教师点拨)这位同学抓住了“心碎”“清泪”两个词体会到了游子的离愁。古诗中抒写游子离愁的诗句很多。同学们能举一些例子吗?(生答)(教师点拨)是啊,倦鸟思巢、落叶归根,家就是游子心中那永远的牵挂,永远的岸。
(3)教师小结:大家说了很多,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在第四段开头引用《红楼梦》中的话意
在说明家是每一个人的牵挂。每一个生命到来和离开时,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和天堂的岸,从人生的启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我们灵魂最终的归宿。
可以说,最后这个比喻是既是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升华。文章中这三个有关家的比喻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对家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富含哲理。(KJ明确三个比喻的关系)
(4)师:作者为什么会对家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周国平。(KJ作者简介)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屏幕上的内容。
认识了周国平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他写作本文的背景。(KJ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周国平43岁的时候,有了可爱的女儿妞妞。快满月的时候,妞妞被发现患有恶性眼底肿瘤。当时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切除眼球。周国平夫妇没办法采取这个残酷的方法,他们想着还能拖一拖。1991年11月7日的下午,一岁半的妞妞停止微笑,离开了人世。夫妻之间由此产生裂痕,婚姻后来最终解体。本文写于1992年4月,当时作者的婚姻正面临考验。(这是周国平的第二段婚姻,他共经历了三次婚姻)。
妞妞活着的时候喜欢玩书,随便抓到一本书便会快乐地喊叫:“妞妞的书!”这声音一直在周国平的头脑里回荡。3年以后,周国平打算为妞妞写一本书,就是后来出版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曾经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不是潸然泪下,而是泪如泉涌。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位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可以说,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婚路坎坷的作家是用心写出了自己对家的渴望,对生活的感悟,第三部分中的第一段“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尤其能体现在这一点,请同学们用波浪线把这句话划出来,“需要”一词加上着重号。
(5)教师小结:欣赏“家”,我们体会到文章富含哲理,饱含深情,意义深刻。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家深邃的心智,理解生命的本义,这正是本文哲理美所在。(板书;哲理美)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会更加深刻。
(5)师:在我们即将走出美文“家”的时候,让我们再来深情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音乐响起)(师生同诵,结束学习)
附板书:
家
周国平
走进“家”形式美
欣赏“家”哲理美
家(正文)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 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一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 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
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
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
?
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 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 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
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
个温馨的家。
二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
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
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 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
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 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 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三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 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 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 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 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
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 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 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 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 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鉴赏点拨
周国平的散文《家》,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作手法巧妙。虽然作者的散 文是以本色示人,最忌“涂脂抹粉”,并以写真情实感见长,但对“家” 的描述,却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家比作“船”“港湾” 和“岸”,并赋予“家”以新的含义。作者写出了以“船”为家的漂流与 温馨,以“港湾”为家的温暖与安宁,以“岸”为家的牵挂与归宿,虽然
作者笔下的“家”各不相同,或船、或港、或岸,但都表达了作者对“家”
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篇:定稿 梁飞燕 周国平《家》微型课教案
2011年河南省优质课新乡市选拔第一轮 语文版九下第一单元第一课
《家》微型课教案
新乡市第十中学 梁飞燕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形式美。
2、品读语言,理解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内涵和关系,体会文章的哲理美。(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同学们能谈谈你们对家的认识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家》,看他是如何来揭示“家”的真谛的?(板书课题、作者)
这节课我们将按照走进“家”——欣赏“家”的步骤徜徉在《家》的世界,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板书学习步骤:走进“家”——欣赏“家”)
二、整体感知——走进“家”
(一)朗读课文
师:我们先来朗读课文,走进“家”。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读课文? 好,我来读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在听读中思考这样的问题——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人们怎样的感受?(KJ)并将你找到的的关键语句在文中划出来。(师读文章末段)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有这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一下:琐屑、休憩、冥想、萦绕、温馨、陶冶。我们齐读两遍,加深印象。
(二)全班交流
1.师:现在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的问题。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出示课件)好,通过交流,我们认识到作者用三个独特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自己对家的认识和感受。这三个比喻的前提是“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KJ
作者的认识
感受
家是一只船
温馨 家是温暖的港湾
温暖
家是永远的岸
梦魂萦绕
永远的牵挂
3.师小结:走进家,我们发现文章的三个小标题用了字数相近的比喻句,既生动形象,又排列有序。全文结构清晰、形式优美。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借鉴。(板书:形式美)
三、品读语言——欣赏“家”
(一).师:认识了文章的形式美,下面我们来欣赏“家”。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在人生的漂流中,家不仅是一只温馨的船,而且是温暖的港湾,更是永远的岸?
老师教给大家品读语言的方法:先找到文中表达作者对家的认识,饱含感情的语句,再抓住句中能打动你的关键词语具体赏析。
大家不妨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KJ)请用“我从文中 句话中读懂了家是。”的句式说话,并作简要的分析。
示范:我从第一部分“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这句话中读懂了家是一只温馨的船。
赏析:因为“陌生”写出了生活的不可预知,而“熟悉”写出了家的亲近温暖,“竟”突出了二者的对比,强调了家给人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所以作者把家比作一只温馨的船。师:
1.下面我把同学们分成三大组,分别赏析文章的这三部分。各组明确任务后,请同学们先用4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各部分文章,然后独立思考问题,并及时旁批。开始。
2、时间到,请大家四人小组结合,交流答案。
3、下面我们有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作补充。第一组先来!交流时,请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再进行分析。
(二)品读“家是一只温馨的船” 交流答案(1)(生答)从“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这些句中读懂了“家是一只温馨的船”。
(教师点拨)你注意到“风平浪静““波涛汹涌”这两个词,它们代表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分析有见地。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2).师穿插:是啊,无论面临怎样的人生,只要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好伴侣,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家这只小船就能带我们勇敢地穿过生活中的激流险滩,应对莫测的命运。我们来看这样的图片:屏幕上的老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让人深深感动。(教师点拨)
3.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感动,再来有感情的齐读文章的第一部分,用心感受家是一只船。
(三)品读“家是温暖的港湾”
师:理解了家是一只船,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对第二部分的理解? 1.交流答案(1)(生答)从“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这些句中读懂了“家是温暖的港湾”。
(教师点拨)这位同学找到两个关键词“欢快”和“绝望”,确实能体现出港湾对于远航人精神上的巨大作用。对于远航者而言,需要停泊和躲避风浪的港湾,人生的漂流中,家就是这样的地方。尤其是最后的反问句更是加强了语气。下个同学接着说!
(2)师:大家说了这么多,认为文章一二部分中有关家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同学,你来谈谈吧!
(3)教师小结:的确,作者是在家是一只船的基础上,把人生比作乘船远航,而家就是航行中温暖的港湾。后者比前者更深了一步,两个比喻之间是递进关系。
(4)师:通过交流,我们已经明白家是温暖的港湾。那能不能把第5段中“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这句话去掉呢?这样表意不是更加明确吗?
你来试试吧。
(教师点拨)不能去,这句话驳斥了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前后照应。尼采认为家里有着太多的噪音,而作者认为噪音是放松精神的人间乐曲。
(6)教师小结:我想在座很多同学也感受过家里的这种噪音吧,为什么作者认为这琐屑的噪音是上天安排放松精神的人间乐曲呢? 大家想一想。
师总结:其实啊,在家庭中人们难免会因为琐事发牢骚、闹矛盾。虽然充满琐屑的噪音,但对于在外拼搏的人来说,家仍是我们心灵休憩的港湾。作者是让我们用乐观宽容的的心态看待生活,不要计较一些小事。这让我想到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 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
作者用诙谐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那就让我们在看待人生时,多一些积极,少一些消极吧,生活会更加美好。
(四)品读“家是永远的岸”
1.师:最后,我们请第三组同学谈谈对第三部分的认识吧!(1)(生答)从荷马史诗中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里读懂了“家是永远的岸”。
(教师点拨)这个同学抓了两个对比鲜明的词语“长生不老”“注定要死”,老师再补充一个“仍然”,这些词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这位同学你来补充吧!
(2)(生答)从第3段马致远的诗句“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中读懂了“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教师点拨)这位同学抓住了“心碎”“清泪”
两个词体会到了游子的离愁。古诗中抒写游子离愁的诗句很多。同学们能举一些例子吗?(生答)(教师点拨)
是啊,倦鸟思巢、落叶归根,家就是游子心中那永远的牵挂,永远的岸。
(3)教师小结:大家说了很多,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在第四段开头引用《红楼梦》中的话意在说明家是每一个人的牵挂。每一个生命到来和离开时,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和天堂的岸,从人生的启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我们灵魂最终的归宿。
可以说,最后这个比喻是既是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升华。文章中这三个有关家的比喻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对家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富含哲理。(KJ明确三个比喻的关系)
(4)师:作者为什么会对家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周国平。(KJ作者简介)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屏幕上的内容。
认识了周国平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他写作本文的背景。(KJ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周国平43岁的时候,有了可爱的女儿妞妞。快满月的时候,妞妞被发现患有恶性眼底肿瘤。当时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切除眼球。周国平夫妇没办法采取这个残酷的方法,他们想着还能拖一拖。1991年11月7日的下午,一岁半的妞妞停止微笑,离开了人世。夫妻之间由此产生裂痕,婚姻后来最终解体。本文写于1992年4月,当时作者的婚姻正面临考验。(这是周国平的第二段婚姻,他共经历了三次婚姻)。
妞妞活着的时候喜欢玩书,随便抓到一本书便会快乐地喊叫:“妞妞的书!”这声音一直在周国平的头脑里回荡。3年以后,周国平打算为妞妞写一本书,就是后来出版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曾经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不是潸然泪下,而是泪如泉涌。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位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可以说,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婚路坎坷的作家是用心写出了自己对家的渴望,对生活的感悟,第三部分中的第一段“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尤其能体现在这一点,请同学们用波浪线把这句话划出来,“需要”一词加上着重号。(5)教师小结:欣赏“家”,我们体会到文章富含哲理,饱含深情,意义深刻。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家深邃的心智,理解生命的本义,这正是本文哲理美所在。(板书;哲理美)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会更加深刻。
(5)师:在我们即将走出美文“家”的时候,让我们再来深情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音乐响起)(师生同诵,结束学习)附板书:
家
周国平
走进“家”
形式美 欣赏“家”
哲理美
第三篇:微型课教案
《观
潮》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第四篇:微型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0课《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微型课 教学内容:《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第5段 教材与学情分析: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选自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吴承恩笔下的中国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叙述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与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一场的情景,表现了孙悟空机敏、坚毅和无畏的反抗精神。课文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自主阅读。但文中的语言有强烈的文言色彩,学生朗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齐天大圣与二郎神互相斗法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语言,了解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以及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齐天大圣与二郎神互相斗法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师:话说齐天大圣慌了手脚,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众神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大家都知道,孙悟
空会七十二变,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第5段。
二、错误轮读,知大意
师:现在我想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用错误轮读的方式来读一读第5段,第一个同学开始读,一出现错误,下一个同学自动接着读!其他的同学仔细听!
三、边议边读,明其理
1.讲述孙悟空二郎神变化的过程
(1)师:我来检验一下其他同学是否仔细听了!你们觉得孙悟空和二郎神谁更厉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指一同学来说)
(2)师:你是从他们精彩的斗法过程看出的,很好!现在这边的大组是孙悟空,这边的大组是二郎神(全班分为两大组),你们来说说你们依次变了什么,每个大组派一代表,把各自所变之物一一对应写在黑板上!
(孙悟空:麻雀
大鹚老
鱼
水蛇
花鸨
二郎神:饿鹰
海鹤
鱼鹰
灰鹤
现身弹弓)(3)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二郎神斗法的过程了如指掌啊,文中有两处对他们所变之物做了细致描写,那就是„„?(生答)那二郎神是怎样判断出鱼是孙悟空变的?孙悟空又是怎样知道二郎神变成了鱼鹰呢? 2.小组合作体会人物形象
师:从他们这个斗法过程中你能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一下。
四、角色朗读,深体会
师: 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你们读有关孙悟空言行的句子,我来读二郎神的!
五、结语
师:欲知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后事如何,请把《西游记》细细读来!对于古文,只有读好了,才能更好理解文中语言,才能走进其中的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孙悟空:麻雀
大鹚老
鱼
水蛇
花鸨
二郎神:饿鹰
海鹤
鱼鹰
灰鹤
现身弹弓
第五篇:微型课教案
《将相和》
海滨小学:闫晶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师:回答正确,看来你预习的很认真。
四、学习新课
师: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那你能把它给大家读一读吗? 师: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师:从读的课文中,老师能看出廉颇的不满。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师: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师:是的蔺相如是机智、聪明的„„
师: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师: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蔺相如真的撞吗? 师: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出示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师: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师: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师: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师: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师: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师: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师: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师: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知 师: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五、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