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五结合与五张扬论文
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五结合”和“五张扬”
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中心小学王功全 邮编443611联系电话***
摘要
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五结合”和“五张扬”。
一是“五结合”。即
1、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相结合。
2、作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3、作文教学与注重平时积累相结合。
4、作文教学与阅读训练相结合。
5、作文教学与作文修改、恰当评价交流相结合。
二是作文教学做到“五性张扬”。即
1、趣味性张扬。
2、创新性张扬。
3、自主性张扬。
4、开放性张扬。
5、发展性张扬。
关键词作文教学结合张扬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
传统的作文教学或许能造就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如何进行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我有几点建议写与同仁商榷。
一是作文教学中做到“五结合”。即
1、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2、作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是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也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3、作文教学与注重平时积累相结合。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部电视、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作文教学与阅读训练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
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行文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5、作文教学与作文修改、恰当评价交流相结合。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与学生交流,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修改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评等作文修改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行文潜力。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在修改的基础上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又一好方法。
二是作文教学做到“五性张扬”。即
1、趣味性张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2、创新性张扬。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从学生身上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题材、结构、思想、表达上充分发挥自主,使作文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
3、自主性张扬。
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4、开放性张扬。
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5、发展性张扬。
这是活动化作文的又一特征。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良好的个性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如在摄影作文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获得了摄影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等,除了显性的作用,那些隐性的作用也许更大。
参考文献:
[1] 茅盾 《漫谈文艺创作》作者: 矛盾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年12月ISBN: 753545934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作者:[南朝梁]刘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中文名: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图书分类: 科普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书号: 9787504121035发行时间: 2001年8月1日
[4] 《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出版
[5] 《罗丹(法国雕塑大师)/名人传记故事丛书》由作者不详编写,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二篇:中语课文教学之三·五·七论文
人教社“六·三”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贯彻新大纲精神,课文的遴选组合坚持贴近而又开拓学生生活领域的开源导流方针;坚持以表达方式为主线,从综合(初步)到分解再到综合,由简及繁,由浅入深,三阶段逐步递进的语文基本训练程序,坚持在语文基本训练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文道统一原则,既导学,也导教,科学性和操作性很强。根据一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课文教学的效果,必须。
一、打好三个基础。
1、认真研读教材。
首先,要养成在假期或开学初通读、分析和批注教材的习惯;其次,要养成课前进一步熟悉教材的习惯;第三,要养成教后回顾,认真反思,及时对新发现、新思考加以梳理记载的习惯。这种反复研读分析,最好与大量查阅语文期刊、资料和相关工具书相结合,最好与自身生活阅历、生活感受的审视、把握和品味相结合,以尽量打开眼界,打开思路,真正弄清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网络、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做到无论其整体还是局部,无论其优势还是瑕疵,全都了然于胸,不仅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而且知道“为什么”、“怎么办(教与学)”,并把这一切融汇为自己的德肉魂魄。这样,我们就占据了应有的高度,而通常所说的“以本为本”,就有了可靠保证,教学中就有可能进到一种左右逢源、驾取自如的境界。
2、认真研究教情学情。
所谓教情,包括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设施水平,还包括了教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个性特质、教学功底等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所谓学情,包括了学生总体上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状况,还包括了学生在智力非智力方面所存在的层次差异和个体差异。对教情学情的研究,务必做到深入、周详、扎实,并与教材研究相结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情学情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必须经常进行,天天进行,结合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进行,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3、认真搞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它产生于深入的教材研究和教情学情研究之后。其关键就是依据教材、教情和学情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和教学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由此出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并形成教案。(教案主要用于课堂备忘、课后查阅和总结,故应条理明晰,行文简要,要素齐全,并应反复推敲,及时做出修改或调整,而不宜繁缛冗长,不宜片面追求洁美,不宜写成后就撂到一边而不再审看。质言之,万不可陷入形式主义,不可空耗时间和精力。)
以上三项,都是实打实的基础工程,而且彼此联带,缺一不可,做好了这三项基础工作,课堂上我们就能高屋建瓴,就会游刃有余,反之,就会捉襟见肘,就如瞎子摸象。因此,我们万万不可马虎。
二、建立五条常规。
1、每学期开学时,应先指导学生研读课本“说明”和课文目录,使学生了解课本的内容、体例、要求。
在此基础上,最好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本注一览表》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并适当加以解说和强调,使学生明白全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学期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白学期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知道达成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
2、逐单元进行教学时,应行指导学生结合单元目录研读“单元提示”,使学生知道本单元的内容是什么,学习任务是什么,训练重点是什么,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逐课文进行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围绕“训练(学习)重点”、“预习提示”(自读课文是“自读提示”,文言诗文是“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进行认真的预习,自己动脑动手,扫除一般性的字词障碍,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尤其要围绕“训练(学习)重点”,对课文做一些分析和品味,并记下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这种预习功夫,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故应高度重视。如果学生一时还不会或不习惯预习,教师就要加紧训练,务必使之尽快学会并习惯预习。(其中包括辟出一定的自习或课堂时间,进行专门的预习训练,也包括把预习干脆作为课文教学的第一环节,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指导,就是提问题、指方向、教方法。)
4、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可进入课文教学的实质性阶段。
此时,可抓住“课后练习”,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的三级阶梯,指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思考、讨论。(注意层次差异,处理好选做与必做的关系。)一般来说,只要这一环节抓得比较得当和扎实,课文的学习就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就有了质和量的保证,“训练(学习)重点”就得到了落实。(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对“课文练习”加以改动或干脆自拟思考讨论题纲,引导学生充分深入地读、想、议、练——这一切,当以吃准并落实“训练(学习)重点”为原则。)
5、一篇课文的教学结束时,应辟出一点时间供学生小结、回味、质疑或相互检测。
进入新课文或新单元时应指导学生比照一下前一篇课文或前一个单元的“训练(学习)重点”,看看前后的“训练(学习)重点”有何区别与联系。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时,应带领学生来一个回头望,把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及主要知识点加以梳理,制成图表。全册教学结束时,应制发全册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并用于学期复习。新学期开始,则先领着学生对上学期制发的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作一温习,借以唤起已知,提出未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然后进入新授。三年教学结束,即将各学期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汇装成册,据以查漏补缺纠偏,展开学段总复习。
我认为,按照这五条常规办事,教是清醒的教,学是清醒的学,易于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即使是缺乏功力、灵气和教学艺术的教师,也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勿犯七项禁忌。
新教材之新,还表现在广泛吸收优秀传统和国内外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满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对语文教学上若干年来顽固存在的种种弊端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想发挥这套教材的最大效益,就得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法。其中须特别注意的,就是勿犯以下七项禁忌:
1、老套。
老套是指沿袭数十年不变的那种刻板僵化的课文教学程式。
(1)背景和作者介绍;
(2)串讲字词课文;
(3)划分段落层次;
(4)归纳中心思想;
(5)分析写作特点。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篇篇如此,堂堂如此。这种令人生厌的愚笨而又浮浅的教法,必须革除。需要提倡的,应该是从课文特点出发,紧紧围绕训练(学习)重点,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学生思维,立足于多方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讲究技法,不拘一格,富于变化地处理课文,使课文教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足够的引力和活力。
2、求全。
求全就是面面俱到,对课文作“全息”式的分析和讲授,唯恐有点滴遗漏。每篇文章都要分别从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布局、思想性、艺术性等等各个角度穷搜冥讨,狂轰滥炸一番,并且都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和掌握。这是课文教学中极易出现的倾向,甚至是一些教师的偏好。使用新教材,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倾向,摒弃这种偏好。我们必须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要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每篇课文,集中探究那么三两点甚至一点,赏英咀华,示范引路,其余则不妄涉足,不提要求,交学生自行处理。这种做法,叫做以简取繁,以点带面,它看似疏放,却能篇篇有所得,实在、管用。不用此法,面面俱到,其结果必是云天雾地,喧宾夺主,甚至面面不到,一个跳蚤也按不住,永难跳出费力不讨好的怪圈。
3、架空。
就是对课文凭空臆断,妄作解人,无端追求所谓的高度和深度。“思想性”、“艺术性”,乱贴标签;“阶级性”、“局限性”,乱套公式。极口赞“好”,却不让学生研究“好”在那里,为什么“好”;极口言“谬”,却不让学生探讨是否为“谬”,“谬”自何来。其结果是言而无度,言而不实,脱离课文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陷入于“放之四海而皆宜”的“套子”之中,陷入于茫然不知所以的困惑之中。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坚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客观分析课文,实事求是,不武断,不失度,弄清楚然与所以然的问题,弃无知伪知而获真知确知。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金针度人,而不是虚妄误人。
4、包办。
就是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自己研读、自己思考、自己学习的权利,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使用新教材,我们必须与此种做法决裂,必须学会调动和组织学生开展自学。即使是讲读课文,也必须以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求自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讲固然是要讲的,但这种讲只能是点拨式和导引式为主,不可多和滥。我们要在营造吸引人、启发人的浓郁的课堂气氛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上下功夫,而切不可在包办代替上下功夫。前边谈到的课前预习,目的即在引导学生自学,此外,自读课文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专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与习惯而设,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统筹安排,组织好、指导好,万不可流于形式或干脆取消。
5、无序。
就是随意打乱教材,把后边的单元提到前边处理,把自己喜欢的或驾轻就熟的“重点”处理。如把文言诗文提前处理,把需背诵的篇章提前处理,把原来编排在多个单元的某类课文抽出来集中处理,把自感重要或有味的篇章实行课时翻番再翻番的沤泡式处理等等,总之是东一láng@①头西一棒子,哪好哪吃饭,哪黑哪歇店。此种现象,显然源于对新教材的无知和散漫的小生产习惯,是很不科学很不严肃很不可取的。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克服以前存在的散乱现象,注重铺垫、衔接和辐射,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的训练。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和有机联系,保持合适的教学进度(两个礼拜处理一个单元),精心按教材的编排意图办事。否则,便是糟踏教材,糊弄学生。
6、封冻。
主要是封冻思想,封冻感情,封冻目光,封冻口舌。封冻思想,就是不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不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思路。一篇课文,东敲一下,西抠一下,肢解得七零八落,至其起承转合之由来,挥洒生发之灵根,即十分关键的思路问题,却被撂在了一边,其结果是给学生塞一大堆破烂,令学生瞠目结舌,不明所以。封冻感情,就是不动情,无激情,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干巴巴地听,结果是心灵毫无感应,课后一无印象。封冻目光,就是无启发、无点拨,不能帮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鉴别,去发现。封冻口舌,就是只准学生听和记,不准学生问和读,只会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答案,不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体味。凡此种种,都是与新教材的听、读、说、写训练要求大相径庭的,必须坚决纠正。我们必须坚持以读为基础,思为核心,议为手段,注重语感培养,注重思路梳理,注重情感激发。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汇为情感的激流,传情达意,传情说法;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而又生动活泼的思考探究状态,敢疑善疑,敢问善问,多议多辩,多读多诵,造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启发,有滋味,有会意,有个性的生动氛围。这样,方合新教材的要求,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7、划地为牢。
就是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搞孤岛政策,搞封闭式教学。这可以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语文学科是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工具学科和综合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一个没有生活的人是学不了语文的,他缺乏阅历和体验,他神经麻木、心灵空虚、感情贫乏,读《背影》无动于衷,观《小桔灯》一片茫然。时下的学生,很多是这种缺乏生活不懂生活的人。新教材正是针对此点,把联系生活当作了头等大事。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大语文观念,坚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圈,努力使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正确挖掘课本的生活内蕴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使二者相互生发,相互融铸;二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多方面投入生活,经受社会实践的磨砺,培养健康敏锐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三是积极勾通其他学科,把其他学科教材用作语文学科的补充教材,把其他学科的教师调动起来作为语文学科的辅助教师。另外,同科教师之间互不勾通,缺乏交流和切磋,也是极不正常的一种划地为牢的表现,也应纠正过来。
第三篇:五语文教学总结
新兴第二小学2009-2010第一学期五(2)班
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担任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为完成本期教学任务,这期我首先以上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突出五年级教材特点为目标,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学期初工作计划顺利开展。现将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尤其是进城务工子女较多,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部分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授课时采用较深的话,学生很难适应。另一方面,本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完成的教学任务
1、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1
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模式,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2、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五年级是学生继续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先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排除学生消极听课的现象,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生的主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既符合了课改特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再是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找问题、思考课后题),坚持课前预习,并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课文时,大胆质疑,并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或全班争论,我当引导者,最后还由个别同学上来做总结。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我让学生把课内外看见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在班上交流。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三、取得的成绩
通过一学期来的教育教学,本班的语文期末成绩比半期考试有所提高,但与其它班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期末考试均分63.63,红分率21%,及格率70.5%。后进生的转化也取得一定的成绩。
四、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总之,只要不断总结,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大力度地钻研教材,把握方法,认真、耐心地辅导学生,相信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师:罗直
2010年1月15日
第四篇:教学反思论文-教学反思五“要”
教学反思五“要”
作者:李建军 文章出处:《教育科学研究》2006(8)
[摘要]教学反思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回忆,具有自己的专业品性,要求反思者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选好反思的切入点,依托一定的教学理论,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释,并开展对话交流活动,推动反思的深入,这样才能发挥教学反思对教学实践的提升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环节和手段。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然而.不少教师在谈及教学反思时却表现出难以尽言的困惑:我经常反思我的教学,可是反思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教学还是老样子。显然,要想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走出陈陈相因的困窘,就必须学会反思。反思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反思。但不管是哪一种反思,都应该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选好切入点,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并且开展对话交流,对已有的教学实践加以激活、评判、再认,才能发挥出对教学实践应有的提升作用。
一、要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
教学反思不是抽象的思辨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原生态”的教学事实,是由特定时空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细节。这些场景和细节可以是教师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可以直接来自于实际的课堂观察或课堂经历,也可以是通过录像、录音等手段所保存下来的教学记录,或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教学实录。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应能具体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教学情境。
这些事实可能不够完美,其中还包含了一些随机的、偶发的教学事件,但它应能直观地展现教学活动过程的来龙去脉,教师和学生所经历的困惑、愉悦、迟疑等表现和心理感受。
案例1
“童心似小鸟,羽毛很美丽,飞来飞去在四季的童话里„„”听着《银河之星大擂台》小选手那悦耳的歌声,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昨天教学古诗《小池》时那精彩的一幕。
在初读全诗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扮演泉眼、泉水、绿树、太阳、小荷、蜻蜓等角色,并相互说悄悄话,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不用我导演,戏就开场了,教室里没有了腼腆的,也没有了胆小的。听——
绿树:“太阳公公,你今天起得真早!前些天没见到你,我们大家可担心啦。”
蜻蜓1:“荷叶姐姐,荷花妹妹什么时候来呀?我们可想她了。”
小荷:“蜻蜓弟弟,你会表演杂技吗?”
蜻蜓1:“当然会啦,你看(说着,他就表演起了倒立、翻跟斗)。”
蜻蜓2:“荷叶姐姐,你就像天上圆圆的月亮.真美!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小荷:“行啊,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 蜻蜓3:“泉水弟弟,你从哪儿来呀?”
泉水(把它带到泉眼处):“我就是从这个小洞里出来的。”
泉眼:“你们可别欺负它,它又凉又甜,我都舍不得让它流出来呢。” 蜻蜓3:“放心吧,泉眼大叔.我们会保护好它的(拉着泉水走)。”
此时此刻,我早已被学生那无拘无束的对话、手舞足蹈的表演吸引住了,也不由自主地跟他们说开了„„面对的似乎不是学生,而是一个纯真无比的童话世界。我深深地陶醉了!
在这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情境中。童心的宝匣打开了,那灵动巧妙的诗一般的语言便汩汩地流淌出来。学生在参与中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心中升腾起保护大自然的愿望。你看无需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师者何乐而不为呢?„„[1]
这则案例描绘的是教师的亲身经历,它以描述和实录的方式记录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行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写出了师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感受。为进一步的反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当这些鲜活而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具体呈现在教师的“视域”中,并有所“触发”时,才可以激活我们的思维,进行仔细的推敲琢磨。而且只有在这些具体的场景和细节中,我们才能捕捉到教学的关键信息,为反思分析提供具体的依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教学改进的有效措施和策略,总结出教学活动的潜在意义和价值。
二、要选好反思的“切入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由多个要素在特定条件下整合而成的连续性活动,具有时间性和整体性。这里的时间性是指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过程中发生的,总是先发生什么再发生什么,有其先后顺序。整体性是指教学活动中诸要素,如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信息的传递以及教师等,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整体。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整体。作为一种理性思维的反思,要想洞察其全部,只能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从教学活动的局部人手,以“分析”的方式加以把握。“切入点”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个段落环节.如导入、问题讨论等;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某个方面,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提问或评价、学生的回答及表演等;可以是预设与生成、目标与效果、教师与学生等关系的思考;可以是课堂中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闪亮之处”;也可以是给人留下遗憾的“败笔”,等等。选取“切入点”的过程,是对教学事实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反思主题的提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反思的着力点,顺利打开思路,从具体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中的深层问题。
【案例2 】
以往,一提起激趣,我总认为就是教师刚上课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相应的课文氛围。但从这个案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每当我表扬了前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时,不仅受表扬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更激起其他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每当我微笑着鼓励一个发言出错的学生“不要紧张、慢慢来”时,不仅消除了所有学生的畏惧感,更激起了想发言又怕说错被老师批评的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反思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激趣的认识和理解:整节课中。除了刚刚上课时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就是激趣应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前前后后。[2]
这是课程改革中一位语文教师执教《飞向月球》第一课时后的反思片段。在4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用25分钟介绍课外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学生们争着说、抢着说,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场面。这一次“大胆的行为”引发了教师对教学的进一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有了“激趣”这一“切入点”,反思的方向非常明确,无论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认识,对课堂评价语言的思考,还是对感悟到的教学策略,表达思路明晰,集中深入,体现了这位教师较强的反思驾驭能力。
“切入点”的选取可以不止一个,但无论是关于哪一点的反思都必须放置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进行思考,发现特定情境中特定问题的特定表现。我们经常看到的反思文本,有不少只是对教学中某个活动或某个方面的反思,但那是在对整个教学进行整体把握后的反思结果。是反思结果的一种表达策略,远非反思活动的全部。如果我们只抓其中一点,忽视教学的整体,很容易“断章取义”。得出片面极端的结论,影响对教学的正确认识。对于选取了多个“切入点”所进行的反思,还需要对这些“点”进行统筹考虑,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对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三、要依托一定的教学理论
教学反思需要理论的参与,这些理论可以是以概括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比如对话、回归生活、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可以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教授提出的“生命课堂”理论(叶澜)、“生本教育”理论(郭思乐)、“理解教育论”(熊川武)、“生命教育”理论(冯建军)等等。
通过这些理论的参与.可以使教学反思冲破原有的“认识框架”,超越简单的“是”与“非”、“好”与“不好”的纯粹经验性的判断和理解,从而探讨出“隐藏”在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等,有效地对实践进行恰如其分的批判和评价,乃至进一步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扎根”理论。
【案例3 】: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答案说错了,我总是立即请出小“雷锋”。但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急着请出小“雷锋”。而是征得这名学生同意后,再请出小“雷锋”。可是当同学给了他帮助后,他却意外地没有直接接受,而是说了声“让我回去再查查”。也许,不经意间.我会认为学生的这句话很普通,很平常,但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观照下,我却惊奇地发现:这就是课改的收获,学生要回去再查查,不正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吗?细细咀嚼“让我回去再查查”,我不由得提醒自己:不要低估学生,要充分相信他们。要多给点时间让他们再想想、再查查、再问问、再研究研究,使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3]
从这一反思片段可以看出,由于有了新课程理念的参与。教师一下子抓住了“让我回去再查查”这个意外,发现了这句话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对教学产生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挖掘出教学实践中蕴涵的教育理念,发现了教学的真谛。
四、要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
教学反思中的理论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中对理论的阐述,它是在吃透理论基础上的理论运用,有时候表现出来的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它决不是反思的“点缀”或“标签”,它必须与教学活动的分析阐释结合在一起,揭示出教学活动中隐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发挥理论在教学反思中的真正价值。
【案例4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实世界是语文教学的丰富源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在课例中教师注重将学习应用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情。[4]
这一则反思片段沟通了理论与实践,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论述为依据,从语文学习资源、语文课本与生活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再对教学活动安排进行相应的分析阐释,展示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内在意义。通过分析阐释,语文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活动巧妙地糅合到一起,没有生拉硬扯,得出“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的结论,令人信服。不仅如此,我们还应通过分析阐释发现教学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如“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等,这对于反思者进一步明晰教学思路,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提高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要开展对话交流活动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观化思考。不同教师由于专业兴趣和视野的限制,反思时很可能出现“视域”的分歧,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关注点”,立论的依据不同。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教学现象,有时候会发出多种声音。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为我们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认识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维的视角。
可见,教学反思不能“执一己之端”,还需要开展对话交流活动,让不同的教师参与反思,通过不同的声音,唤起对教学活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思考,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争鸣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考问”,从而切近教学的真实。促进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既不简单认同,又不固执己见,你来我往,如琢如磨,推动反思的深入。
【 案例5 】:
课后,大家开始自由评课,畅言己见。从不同思想的交锋中,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持肯定意见的一方认为这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师生互动有较充分的体现,既有阅读方法的点拨,又有阅读材料的语言积累;既有文章内部结构的创新发现,又有向课外的延伸探索。学生有所“得”,教师有所“获”。虽然容量大而使实践稍显紧张,但基本无碍。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教学设计虽然很有特点,但似过于复杂,其实可以化繁为简,在开头事例引入时,教师受到了课本的局限.只围绕“探索的重要性”这一话题设疑,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散。“一体两翼”的结构也没有用彩笔描绘加以突出,由于引入部分花了将近十分钟,使得后面的精彩高潮起来时,时间已经快到了,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经过研讨.我感觉要真正互动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1)互动阅读中,对学生的充分读书究竟该如何把握?(2)互动阅读中,怎样既尊重每一个举手学生的发言权,又不影响教学进程?(3)互动阅读中,除“问题教学”之外,教师究竟要做些什么? „„[5]
这是一位教师在集体研讨活动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进一步反思的片段。可以看出,同行的交流,对于教学产生了多种观点,这些观点又在交锋中最终归结成了两种相对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执教者进一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如果没有相互之间充分的对话交流,那么可能一部分人就会陶醉在师生互动的享受之中,而有一部分人却感到过于繁复而深深遗憾,而教者本人也可能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抓住问题的关键.为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探索指明方向。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注释] :
[1][2][3][4]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语文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376页、349—350页、352页、348页。
[5]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4页。
第五篇:《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与反思
棕溪镇中心学校:郭昌艳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五》是由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以及展示台组成,而本节课我安排“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中的数量词填空和认读词语内容。我的发现编排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需要学生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而在日积月累中,本组安排了数量词的练习,要求学生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在“我会读”的安排中,需要学生通过朗读运用,从而积累词语。学情分析: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年段教学重点。二年级识字教学应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本课的重点我设置为运用新的识字方法,巩固识字。但是因为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对于生字的运用仍未牢固,学习相关知识仍有所欠缺,因此数量词的积累将可能会成为本课的难点。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
3、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
4、通过情景学习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语文园地五
3、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闯关游戏吧!你每闯过一关,老师就给你记在黑板上。下面我们就来闯第一关吧!
二、学习”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读一读,说说这些字分别与什么有关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出示课件,读一读,再看看这些字,你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3、师相机小结:
第一行的字都是金字旁,与金属有关。每个字组词验证 第二行的字都是衣字旁,与衣物有关。第三行的字都是病字头,与疾病有关。
也就是说看到这些字,你从他们的偏旁部首就能判断出它们的意思跟什么有关系了。这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4、你能用这种识字方法来举例说(生举例)
5、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带拼音的字。(生记)
6、出示“我会认”的字让学生认读,指名认读并口头组词。
7、师小结,板书“我的发现”
二、学习“我会填”
1、课件出示一组数量词,问:同学们知道这叫什么词吗?(数量词)试做书本101页“我会填”中的题
2、生填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3、集体讲评→同桌互查纠正。
4、练习(课件出示题:练一练、找朋友、我会填,生口答)
5、师小结(板书:我会填)下面进行第三关
三、学习“我会读”
1、出示词语,生齐读
2、指名分行认读,正音
3、看自己的课本101页词自由读。
4、这些词语同学们已经会读了,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会运用这些词吗?请根据老师说的句子,选词填空。(师口述小獾和小刺猬互相称赞的故事,生选词补充)
5、师小结(板书:我会读)
四、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小海豚请大家帮忙)→认读词语
⑴师:小海豚还想请大家根据这封信中的内容,结合我们刚学的数量词,把这些词语送回到信中去,你愿意吗?
⑵师先读一遍这封信,让生初步感知信的内容,在读第二遍时,学生填词。
⑶那我们干脆帮小海豚读一下这封信吧。(齐读)
⑷小海豚感谢大家的帮助,看它多开心呀!(课件)看到小海豚这么开心,你高兴吗?是呀帮助别人,给别人带去快乐,自己也快乐。这就叫,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2、根据书101页“我会读”中最后一竖行的词的特点仿写词语。例:运动裤(裤→什么裤)
裤——运动裤
长裤
短裤
棉裤
毛裤 鞋——运动鞋
凉鞋
棉鞋
皮鞋
布鞋 议论纷纷(ABCC)
得意洋洋
喜气洋洋
果实累累 吞吞吐吐(AABB)整整齐齐
认认真真
明明白白
五、总结,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闯关游戏玩的快乐,学的轻松。这与大家平时认真学习,多积累分不开。所以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做好以下两方面。(课件出示课后作业)附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五
一、我的发现
二、我会填
三、我会读
教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趣,结合我这学期对于语文园地的教学方式,巧设“闯关游戏”这种生动有趣的历险情境,变枯燥的练习为游中学,学中积累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读、比、写、说、连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即每教学一项知识点后及时利用仿说、连线、找朋友、我说你填等游戏活动加以练习巩固,最后采用小海豚求助一题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来个汇总练习(用会认字组的词,结合数量词搭配和书信内容来填空)。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节课下来,虽然本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但自己觉得很不理想。可能是自身心理素质差,过于紧张,也由于初开始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不高,怕耽误时间,在某些环节上,没有控制好,留给学生读和思考的时间显得仓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口语表达,设计的问题还是不够具体,评价语言和评价方式匮乏,没有起到及时点评和激趣的效果。板块与板块的连接语说得不好,不精练,连接不顺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学习、多反思,熟悉教学内容,精细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