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从有利于教学相长的目的出发,在促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历史地认识社会,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应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断成长,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着“尊重产生和谐,学习推进创新,卓越成就未来”的学校办学理念,每位教师要努力追求“六个一”的目标,即一套“科学合理、井井有条、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一种“锲而不舍、只争朝夕、干净利落”的敬业习惯;一叠“卷面整洁、评改规范、数量齐全、训练量合理”的学生作业本;一本“格式规范、字迹美观、重点突出、富有创意、认真反思”的备课本;一方“秩序井然、节奏明快、活泼生动”的课堂环境;一个“家长信任、学生敬重、同事欢迎”的教育口碑。由此而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制定本组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1、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以提高45分钟的效率。
2、认真工作。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辛勤的课外工作。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教师认真工作常规检查。需要进行总结上学期的不足之处,吸收成功经验,把工作做好、落到实处。对于作业的规范要求:做到四有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本学科作业力争在课堂上完成,课外作业每次不得超过10分钟,每周布置不超过2次。作业内容和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进度、大纲要求、和课堂教学内容,绝绝照搬照抄,强调合理选择。教研组制定作业的编制、布置、订正的要求,并要求组员认真贯彻实施,要求组员对于编制的作业精心建立题库。每周组织好集体备课,每个年级不少于两小时。每次活动中针对下一周教学任务作出统一部署,解读教材,研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操作方法。
3、教学研讨。组织教师参加本校每月一次公开课教学及每月至少一次的教学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每周为两次,并积极参加本校及全市各类的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及其他教学研究活动。所有开课教师要上交多媒体课件。
4、教科活动。继续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局下发的有关有效教育研究的材料,撰写教学教育论文、课后反思总结、案例、随笔等,积极参加各类教科活动比赛。力争本学期有着更大的突破。围绕十一五课题展开有组织的研究,教研组确立小组课题和个人子课题,深入研究,于期末结题,上交论文。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钟,我打算将课堂教学时间分成三份:前五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分种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学校和科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6、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刘斌
2010-9-10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一、教学内容 1.《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2.《思想政治》第五册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在七、八年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现实问题,诸如和平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人权、民主与法制;经济成长、科学进步与道德建设;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等,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促进学生立足于当代社会,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学会参与,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的安排看,有三个主题:一是与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性;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三是需要跨学科领域的视角,具有综合性。而所有主题的讲述,则一概采取专题探究方式,以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尝试自主构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教学体系的构建看,本阶段采取主题型整合与共时性叙述相结合的方式。这既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内容逻辑的完整,更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充分体现综合课程的价值。从《历史与社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看,九年级教科书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综合文科课程特色的内容。
(一)本册教科书的整体结构 考虑到九年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班,学生面临中考复习的教学实际,为讲求教学的实效,教科书编为全一册,共设6个单元、60课时,按照每课1~2课时编写(根据课程方案规定,本课程的学时为每周4课时)。
(二)教科书内容选材原则 本册教科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选材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逐一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中“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一级主题的内容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为完成课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作适当的拓展。2.引用大量的案例要有典型性、说明性、思考性、可拓展性等,同时还要适当地考虑到地域性(中国和外国、农村与城市等)。3.精心选择图片、地图、图画、统计图表等,它们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不能“摘到篮子里就是菜”,要精挑细选。
(三)课文编写体例的规范 各课教学内容由若干目题组成,目题是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目题内容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组成一方面,鉴于本教科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背景知识更为宽泛,以及主题综合的特定要求,而采用综述内容的课文方式;另一方面,仍坚持全套教科书“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编写风格,而采用专题探究的方式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教学工作计划《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两者结合,共同构成各目题所包含的基本内容。课文功能:概述本课基本内容。作用:呈现本课基本目标,以便于教师和学生提炼核心概念和知识。要求:表述清楚,言简意赅。规范:600字左右;单页篇幅;统一字体(宋体)。专题探究功能: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提供拓展性、说明性的相关内容。作用:体现教学的探究性、情境性、综合性的活动引导过程。要求:文字力求生动活泼,标题醒目而富有想象力、吸引力;活动设计要有具体内容,力求多样化,具有辨析性和可操作性;素材要富于知识性、启迪性,重情节、有寓意、能发挥、可回味、易发掘;插图要丰富、贴切,与图说紧密结合,共同呈现相应内容;图示要具有促使内容视觉化的效果,替代文字或辅助文字的意义。规范:多数用两页篇幅,少数用三页篇幅;采用多种字体,以规范有关叙述、图说、活动要求、对话内容等不同类别的文字。
三、教学进度周次课序课 题课 时内 容1第一单元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2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第一课时巩固新生政权第二课时进入社会主义第三课时失误与挫折第四课时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3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年代第二课时“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三课时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第一课时“冷战”后的和平主题第二课时“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4第三课时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第二单元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一道难解的题第二课时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第三课时资源出现短缺第四课时失去平衡的环境5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课时人口警钟长鸣第二课时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第三课时环境亮起“黄牌”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第一课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二课时应对资源危机67第三课时重建我们的家园第四课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第一课时人权的足迹第二课时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第一课时国家的主人第二课时人民的公仆第三课时守望公共家园8第三课在法治的国家中第一课时以法律为准绳第二课时我是中国公民第三课时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第四单元第一课置身于市场经济第一课时“看不见的手”第二课时“看得见的手”9第三课时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第四课时角色与选择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第一课时科学技术的力量第二课时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第三课时学习型社会10第三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第一课时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第二课时伴随科技进步第三课时“君子以厚德载物”11第五单元第一课聚焦经济全球化第一课时“天涯若比邻”第二课时“地球村”的生产与消费第三课时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第二课多极世界有规则第一课时在多极化的进程中第二课时联合国与《联合国宪章》12第三课时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第一课时多彩的世界第二课时文化的交融与选择第三课时世界遗产在中国13第六单元第一课在现代化的航程中第一课时直面现代化激流第二课时校正生活的航标第三课时成长着的我第三课感受竞争,追求创新第一课时“万物霜天竞自由”第二课时遵循规则,寻求双赢14第三课时不竭的动力第四课时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第四课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第一课时破自然之谜第二课时对照历史之镜第三课时走上社会之路15--20第五册《思想政治》,计划另行安排。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二、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6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2课时
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7课时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课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从地球以上看世界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0课时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3课时
第二课山川秀美3课时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时
探究课游历华夏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3课时
第一课家住平原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三课傍水而居2课时
第四课草原人家2课时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2课时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2课时
探究课来自家乡的报道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第五篇: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湖镇初中 姜筱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三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共有学生120名,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五、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六、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8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2课时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第二课社会舞台中的角色2课时
第三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3课时
探究五我是社会小主人1课时
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10课时
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3课时
第二课创业的学问3课时
第三课做好当家人3课时
探究课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1课时
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9课时
第一课知识就是力量3课时
第二课大众传媒2课时
第三课追求真善美3课时
探究课实话实说话流行1课时
第八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6课时
第一课身边的故事1课时
第二课我的成长历程2课时
第三课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2课时
探究课探寻身边的历史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3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