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合集)

时间:2019-05-12 13:4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第一篇: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锁定高考2010系统复习24: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表达作用的分析。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而准确运用答题程式,尽量接近标准答案则是抓高分的关键。笔者有幸参加了2007年的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的阅卷工作,深感答题中鉴赏术语的使用和规范答题程式的重要。下面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题的术语使用与答题规范问题,希望对广大考生有一定帮助。

首先要了解“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和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末段)的作用②文中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③修辞的作用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⑤表达手法及其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掌握答题模式。

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3.(2008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答题规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2008年全国卷Ⅰ的《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2007年全国卷Ⅰ的《总想为你唱支歌》,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6.(2008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最后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备选术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后文照应前文引出全文关键词,衬托烘托铺垫反衬

【答题规范】

例5中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例6的“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根据山东卷《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7.(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备选术语】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突出思想,强调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规范】

“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这句话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8.(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

白描象征反讽类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

【答题规范】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9.(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10.(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鲜明传神;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等。第三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答题规范】

例9可答为: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例10可这样答: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11(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2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06年辽宁卷,原文《杨柳》)

【解题思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答题规范】

例11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例12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还有诸如“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就不详述了,可以参考上文例子,触类旁通。我在这里特别要提醒考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千万不要只答一个术语。这是考生普遍犯的一个错误,也因此丢掉了许多分,丢掉了许多关系到命运的分。这是确确实实要吸取的教训。

第二篇:现代文作用题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人: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如: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

(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例3.(2008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2007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如: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人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例6.(ZOOS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根据山东卷的材料《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作答:“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晶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四、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如:

例7.(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例8.(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江西卷答案可拟为:“伤心”与文本中的“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相呼应,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福建卷答案应是:落叶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也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五、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如:

例9.(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0.(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据此,浙江卷“我”的作用为:“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六、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例(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是比喻修辞,结合文题、内容和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例(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七、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安徽卷景物特点是秀美、宁静,而秀美、宁静的景物的作用一般为: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蕴涵着人物的欢欣、喜悦,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还可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

根据宁夏卷的小说《二十年以后》的内容,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2007年宁夏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牢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

第三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 《山坡羊 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 日 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

(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 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四、分析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 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 贯穿全文 / 悬念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3)主旨 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5)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6)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安徽利辛第一中学 朱文成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2007年18套试卷有10套对其进行了考查,且设问角度异彩纷呈,可众多考生面对此种问题常因缺少抓手而手足无措。为能给同仁教学备考带来些许方便,笔者在此对“作用题”略做探究。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八个方面切入:

一、线索作用

行文线索指贯穿整篇文章的发展脉络,它把显示人物性格或表现文章主旨的各方面材料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行文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事物线,如冰心的《小桔灯》以“小桔灯”为线;事理线,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以“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线;情感线,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哀愁”为线;语句线,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为线。高考通常考查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例如:

1.[2005年江西卷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2.[2007年福建卷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与主旨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主旨,答题应予以考虑,如江西卷的答案可拟定为:与“伤心”呼应文本中“忧愁”“焦灼”“焦虑”“忧虑”,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贯穿起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

二、开头作用

考查开头语段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仅2007年高考就有六道,现姑且撷取三例: 3.[2007年辽宁卷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2007年山东卷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问题基本构成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5.[2007年广东卷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文章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分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仅是术语,答题时尚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各自的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辽宁卷)起引出下文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山东卷)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是,概括了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了惋惜伤感的感情基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广东卷)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热爱雪过渡到热爱泥泞,行文自然。

三、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6.[2004年浙江卷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7.[2007年全国卷Ⅰ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根据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的题目“记忆”和内容,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使文章在表情达意上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表达效用;暗示了文章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依据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文本内容,文章后一部分写了“戈壁石”,其对表现文章主旨有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四、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式样,如:

8.[2005年湖北卷20题⑴]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9.[2006年辽宁卷20题]文章对牡丹花卉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对这类问题回答,要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通常说,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感;使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灵活自如。据此,湖北卷可拟定为,主要采用了第二人称,其作用是把瓜果当人写,赋予它们以鲜活的生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表达思想较自由灵活,给人真切感和亲切感;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五、修辞作用

修辞手法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常涉及比喻、对比、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修辞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如:

10.[2004年重庆卷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使用的是比喻修辞,结合文章题目、内容和提示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应考虑修辞作用。如:

11.[2007年天津卷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该题意在分析修辞作用:“坚忍不拔”“蓬蓬勃勃地活”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使用了夸张手法,语言鲜活生动,突出了这些小生命给“我”带来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六、环境作用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只小说具有,散文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高考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

12.[2006年安徽卷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3.[2007年湖北卷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两套试题所描绘的景物特点都是秀美、宁静,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秀美的自然景物常含蕴着人物欢欣、喜悦,也用来烘托人物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以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用来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对小说而言,自然环境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 14.[2007年全国卷Ⅲ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劳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

七、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可做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如:

15.[2007年江西卷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16.[2007年江苏卷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题目中的文字,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也为下文写女人“心疼丈夫”作铺垫,同时为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作伏笔。

八、背景作用

背景作用的考查出现晚,题目较新,如:

17.[2006年江苏卷17题]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活动的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18.[2007年山东卷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无论是图画背景还是人物背景,都是起到衬托或烘托作用。作者所以用“烟雨”为牛鹭活动的背景,首先要为这一伟大的农耕图景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其次是为了抒写农耕生活自然和谐之美,并且用烟雨蒙蒙的景象抒发作者对农耕文明即将消逝的迷茫伤感之情。山东卷文本为新闻《梦碎雅典》,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是渲染和烘托奥蒂的命运与性格: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五篇:[高三语文]现代文设题角度归类

高考现代文阅读可能考查的角度

以下归纳包括现代文阅读的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等体裁。其中,散文包括: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哲理散文;小说包括:中外中长篇小说节选、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从近年高考题和相关模拟题来看,现代文阅读有可能考查的角度如下:

一、在文中的含义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 [例]14.‚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2.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例]20.‚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什么?(4分)(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3.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例]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07北京 湿湿的想念)

4.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例]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07山东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6.需要辨别微妙区别的词语

[例]20.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07天津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7.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06 北京)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

8.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例]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

9.联系某段文字,谈谈对某个词的理解 [例]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10.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例]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07江苏 麦天 雷抒雁)

11.运用了修辞的词语 ①比喻义

[例]18.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①童话:

18.(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②象征义

③反语义(褒贬义)④双关义 [例]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4分)(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16.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2.体现文章线索的词语

[例]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 牛汉)

13.与其他句子相呼应的词语

[例]20.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05江西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14.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例]17.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①动词 ②形容词 ③数词 ④拟声词 ⑤叠词

二、在文中的作用

1.赏析某词语的使用特点及效果

[例]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2.使用某词语的原因

[例]19.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06年 浙江)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3.某词语在文中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例]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4.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例]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 牛汉)

[例]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

5.可否用另外的词替换,为什么

一、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1.启人心智的哲理句

[例]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2.回味隽永的描写句

[例]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3.饱含深情的抒情句

[例]18.……‚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例]18.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4.意在言外的含蓄句 [例]16.‚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05全国卷II春天的梦 苏叔阳)

[例]16.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5.形象生动的文采句 [例]17.‚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6.运用技巧的精彩句

[例]20.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1)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7.含义丰富的指代句

[例]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07全国卷II海南杂忆 矛盾)答:‚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臵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8.表露态度的观点句

[例]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05江苏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答: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体现中心的主旨句

[例]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05广东 壶口的黄河 肖铁)

[例]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05广东 壶口的黄河 肖铁)

10.与词语相呼应的句子

[例]17.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05四川 张家界 卞毓方)(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11.意义变化的情境句

[例]20.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4分)(06天津 造心 毕淑敏)

12.看似矛盾的相关句

[例]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07告别三峡 赵本夫)

13.耐人寻味的修辞句 ①比喻

[例]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06福建 泪与笑 粱遇春)

②排比 ③反语

④双关 ⑤对偶 ⑥夸张

[例]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06天津)

19.(4分)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⑦拟人

[例]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16.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⑧设问、反问 ⑨对比

[例]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18.(6分)(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⑩反复 [例]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二、在文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导引性

[例]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06 四川)

14.(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2.在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16.(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3.使用某句话的意图 [例]14.‚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分)(06福建)

4.体现文章脉络层次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6.(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5.寄托思想情感

[例]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 5 分析。(7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 牛汉)

6.结构文章的关键句 ①中心句 [例]12.第④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2分)(2004上海)②总结句 ③过渡句 ④支撑句 ⑤深化句 ⑥点睛句 ⑦段首句 ⑧段尾句 [例]19.‚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个字)(4分)(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

三、内容上的关联

1.找出和某句呼应、照应的句子

[例]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15.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2.找出某个句子表达意义的依据

[例]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07浙江 泰山之恩 蔡家园)

3.写某内容,为什么要从另一内容写起

[例]14.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05全国卷II春天的梦 苏叔阳)

一、开头段的理解和赏析 1.深层理解开头的关键语句

[例]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06年重庆卷,说村落)

2.探讨如此开头的好处

[例]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07山东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3.探讨开头与正文的关系

[例]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06年上海卷 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4.对全文结构安排的作用

[例]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05广东 壶口的黄河 肖铁)

二、结尾段的理解和赏析 1.解释结尾关键语句的含义

[例]20.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5分)(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例]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07山东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2.探讨如此结尾的好处

[例]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05北京 合欢树)

3.探讨结尾和正文的关系

[例]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

4.通过结尾分析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4分)(07全国卷II海南杂忆 矛盾)

答: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5.结尾段的作用

[例]18.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三、某段的写作特色和作用

1.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如此运用好处

[例]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广东 壶口的黄河 肖铁)

2.运用了什么材料(事例、典故、神话、传说等)及如此运用的好处(意图、用意、作用、目的)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3.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及如此采用的好处 [例]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4.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例]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06年北京)

5.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6.将某段删去好不好

[例]22.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05辽宁 切梦刀 李健吾)

写作技巧

一、表现手法

1.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例]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07湖南 忆刘半农君)(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对比

[例]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8分)(07全国卷II海南杂忆 矛盾)

②类比 ③象征

[例]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07山东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④联想 [例]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⑤想象 ⑥托物言志 ⑦铺垫 ⑧衬托

[例]17.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05四川 张家界 卞毓方)17.(8分)(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⑨欲扬先抑 ⑩欲抑先扬 1○1侧面烘托 1○2渲染

1○3白描

[例]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19.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①顺叙 ②倒叙 ③插叙 ④分叙

2.描写 ①肖像描写

[例]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例]19.回答下列问题。(6分)(2004年 辽宁)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2分)(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②心理描写 ③语言描写

[例]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④动作描写

⑤环境描写(场景描写)

[例]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例]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⑥细节描写 ⑦以动衬静 ⑧化静为动 ⑨动静结合

[例]18.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05山东 溯源)

[例]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14.(5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

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⑩虚实结合 1○1点面结合 1○2明暗结合 1○3正面描写 1○4侧面描写

[例]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1○5正侧结合 1○6声色结合 1○7粗笔勾勒 1○8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1○9景物描写

[例]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07广东 泥泞 迟子建)

[例]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3.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例]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06浙江)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例]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06江苏)③情景交融

[例]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④以乐写哀 ⑤以哀写乐

4.议论 ①例证法

[例]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05江苏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答: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⑵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②引证法 ③对比法 ④喻证法

⑤归谬法

5.说明 ①举例子 ②列数据 ③打比方 ④下定义 ⑤作诠释 ⑥分类别 ⑦作比较 ⑧摹状貌 ⑨画图表 ⑩引资料

三、修辞手法

[例]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07湖南 忆刘半农君)(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①比喻

[例]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3分)②比拟

[例]18.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什么?。(4分)(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③夸张 ④排比 ⑤对偶 ⑥反复 ⑦设问 ⑧反问 ⑨反复

四、语言特点

1.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例] 19.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06北京卷)[例]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①含蓄 ②直露 ③幽默 ④豪放 ⑤恬淡 ⑥质朴

⑦华丽 ⑧沉郁

⑨带地域色彩

2.语言的情感

[例]20.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共6分)(2004浙江卷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20.(6分)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①喜 ②怒 ③哀 ④忧 ⑤惆怅 ⑥怀旧 ⑦向往 ⑧赞叹 ⑨复杂

3.使用某种语言形式 ①人物对话

[例]18.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这样说的原因。(2分)(06浙江平面的生活 [法]米•图尼埃)

②内心独白 ③人与物对语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人称使用

[例]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例]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06辽宁 杨柳 丰子恺)

1.第一人称 2.第二人称 3.第三人称 4.人称转换

六、文体特征

1.新闻的体裁特征

[例]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07山东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例]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07山东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例]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4分)(07广东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2.戏剧的体裁特征 3.传记的体裁特征 4.小说的体裁特征 5.散文的体裁特征

主旨和内容

一、标题的特点、含义及作用 1.解释标题的含义

[例] 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例] 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05年湖北卷,《土地》)

2.思考设标题的原因 [例] 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06年湖南卷,《在山阴道上》)

3.探讨标题与正文的关系

[例] 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05年全国卷Ⅱ,《春天的梦》)

二、主旨及主旨的表现

[例]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06江西 秋光里的黄金树)

三、概括相关内容 1.概括人物身世

[例]19.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4分)(2004年重庆卷)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2.概括人物性格

[例]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07宁夏 林冲见差拨)

3.概括人物言行或心理

[例]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 13 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07宁夏 叶圣陶在四川)

4.概括人物语言特色

[例]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5.概括人物观点

[例]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5分)(07广东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6.概括人物思想

[例]14.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06安徽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7.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例]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07宁夏 林冲见差拨)

[例]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8.概括景物形象

[例]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07全国卷Ⅰ 总想为你唱支歌)

9.概括不同特点

[例]20.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6分)(2004大地山河 茅盾)

10.概括所写景物

[例]15.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臵分类列出。(4分)(06广东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11. 概括描写画面

[例]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07安徽 乡村的风 许俊文)

12.概括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例]1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06安徽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13.概括景物特征

[例]15.作者感受到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6分)(05全国卷II春天的梦 苏叔阳)

[例]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06全国卷II绵绵土 牛汉)

14.概括文章内容

[例]5.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5分)(07年上海)

15.概括文章线索

[例]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 牛汉)

16.概括文章思路 [例]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分)(2004全国卷II 大地山河 茅盾)

17.概括艺术风格

[例]20.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06浙江平面的生活 [法]米•图尼埃)

18.概括共同之处

[例]8.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3分)(07年上海)

19.概括写法特点

[例]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06重庆 说村落 阎连科)

20.概括内容要点 [例]19.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4分)(05山东 溯源)

[例]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05江苏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21.概括相关感受

[例]19.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8分)(05 天津 看 树 高林瑜)

春天看树: 夏天看树: 秋天看树: 冬天看树:

22.概括事物特征

[例]3.根据第(4)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4分)(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

(3)作品主要特点:、23.概括注意事项

[例]2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 15 问题?(99年全国)

24.概括相关依据

[例]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07浙江 泰山之恩 蔡家园)

25.概括重要语段

[例]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18.(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26.概括段落大意

[例]18.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6分)(06天津 造心 毕淑敏)

第三段: 第四段:

27.概括描写角度

[例]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例]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15.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务;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来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8.概括文章主旨

[例]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例]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例]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9.概括标题含义

[例]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06重庆 说村落 阎连科)

四、概括原因

1.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例]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07上海)

[例]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2.产生某种感情的原因 [例]16.‚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2005全国卷Ⅰ 一日的春光 冰心)

[例]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6分)(06全国卷II绵绵土 牛汉)

3.使用某些词语的原因

[例]20.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6分)(05浙江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4.着力描写某事物的原因

[例]18.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05重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例]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07宁夏)

5.描写不同事物的原因

[例]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07安徽 乡村的风 许俊文)

五、概括过程 1.概括发展阶段

[例]19.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4分)(04湖北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2.概括认识过程

[例]18.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2004辽宁 ‚认识自我‛ 纪伯伦)

3.概括变化情况 [例]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07江苏 麦天 雷抒雁)

4.概括发展趋势 [例]19.‚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分)(05重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情感和态度

一、情感和态度的特点

(从作者的角度)

1.从某语句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7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2.作者对某人物(景物、事件)的情感态度

[例]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例]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从作品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例]21.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05辽宁 切梦刀 李健吾)

2.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

[例]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07湖南 忆刘半农君)

二、情感和态度的种类

(从作者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作者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07安徽 乡村的风 许俊文)

2.作者对某人物(景物、事件)的情感态度的种类

[例]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05北京 合欢树)

[例]18.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3分)(2004全国卷Ⅲ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从作品的角度)

1.某语句反映了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06湖北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2.人物形象本身具有多少种情感态度

[例]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2004老家 孙犁)

三、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从作者的角度)

1.作者对某人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例]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07宁夏 叶圣陶在四川)

2.作者对某景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例]18.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07辽宁 炉火 臧克家)

[例]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07告别三峡 赵本夫)

(从作品的角度)

1.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原因 [例]19.‚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05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19.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4分)

结构

一、结构划分 1.划分文章结构

[例]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 ;该部分的大意是:(4分)(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2.划分某部分层次

[例]18.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6分)(06天津 造心 毕淑敏)

第三段: 第四段:

二、谋篇布局

1.材料安排的特点

[例]16.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6分)16.(6分)(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2.材料安排的作用

[例]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例]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 19 什么作用?(5分)(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3.层次安排的好处

[例]20.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6分)

3.详略安排的好处

[例]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06北京 给‚书虫‛当夫人)

4.如何展开思路

[例]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06重庆 说村落 阎连科)

5.不同叙述方式(插叙、倒叙、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 6.某语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07福建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14.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例]16.‚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07江苏 麦天 雷抒雁)

16.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7.删去某语句(段)好不好

[例]20.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4分)(05重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8.顺序调整的结果

9.如何逐层表现主旨

[例]2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5分)(04福建 书 朱湘)10.谋篇布局的技巧 [例]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06湖南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开门见山 ②卒章显志 ③画龙点睛 ④过渡照应 ⑤以小见大 ⑥托物言志 ⑦借景抒情

⑧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例]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07湖北 日月行色 杨闻宇)

⑨虚实结合 ⑩巧设伏笔 11设置悬念 ○12起承转合 ○13先总后分 ○14先分后总 ○15详略得当 ○[例]19.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6分)(05江西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16层层深入 ○17情节起伏 ○

探究

一、比较型

同与异(内容或写作技巧)

[例]2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5分)(2004 青海卷)

二、矛盾型

[例]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07广东 泥泞 迟子建)

[例]15 .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焰火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 分)(07四川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三、赏析型

[例]20.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2004年辽宁卷)[例]15.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6分)15.(6分)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例]21.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7分)(2004年福建)

四、关系型

[例]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06北京 给‚书虫‛当夫人)

五、疑难型

[例]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21(6分)(06四川 乡村的瓦 冯杰)

六、评价型

[例]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06山东 文赤壁 朱增泉)

[例]21.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分)(05重庆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例]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06重庆 说村落 阎连科)

七、举例型

[例]22.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4分)(2004北京卷)

[例]6.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4分)(2004上海卷)

八、续写型

[例]12.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100字左右)(6分)(07上海)

七、感悟型

[例]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07山东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例]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07山东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九、应用型

[例]5.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05上海 民间剪纸)

十、拓展型

[例]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6分)(07广东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下载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辨析素材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辨析 分析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它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

    高三语文现代文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三语文现代文教学反思 镇远中学语文组 黄启经 高三现在正进行二轮复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思考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二轮复习里收到实效。尤其是......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之段落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考查

    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之段落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考查考题回顾: 1、(2006年湖北《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2005年山东《溯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教案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 把握......

    专题复习:关于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题”的指导

    专题复习:关于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题”的指导 一:作用题的分类 1:文章开头句段的作用分析 2:文章中间句段的作用分析 3:文章或段落末尾作用的分析 4:文章线索的作用分析 5:文中人......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座 现代文阅读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座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题的术语使用与答题规范[本站推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题的术语使用与答题规范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研究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研究 一.解读两类文本能力要求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9年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关于探究能力的要求: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