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育儿应读书籍20130605
二、入门篇:
《爱和自由》作者:孙瑞雪
《捕捉儿童敏感期》作者:孙瑞雪&“解读孩子的敏感期”系列节目 《让孩子做主》作者:小巫
《给孩子自由》作者:小巫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作者:小巫
《和孩子划清界限》作者:小巫
《孩子,我应该这样爱你》作者:巴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作者:李跃儿
三、进阶篇: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阿黛尔?法伯施(美)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海姆?G?吉诺特(美)
《倾听孩子》作者:惠芙乐(美)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作者:霍特(美)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作者:李中莹(香港)
《孩子来自天堂》作者:格雷(美)
四、成长篇: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台湾版)作者:王理书
《做孩子心中的小太阳》(台湾版)作者:王理书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
《宽恕就是爱》作者:费里尼(美)
《生命的重建》作者:露易丝(美)
伊莱恩?玛兹丽
第二篇:育儿书籍推荐
育儿书籍推荐——《学做宝宝爱吃的辅食》 本文Tag标签:《学做宝宝爱吃的辅食》/育儿书籍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宝宝都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时刻牵动着所有爱他的人。而让宝 宝健康成长,聪明活泼,也会给家庭带来欢笑,成为父母脑海 中永远动人的回忆。
为了使更多的年轻父母们在了解宝宝自身生长发育等 生理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宝宝在不同年龄段的保健知识及一 些常见病的防治,提高宝宝的身体素质,我们特地编写了《迎接宝宝,全家总动员》、《0-6 个月宝宝成长跟踪》、《6-12 个月 宝宝成长跟踪》、《学做宝宝爱吃的辅食》、《宝宝的抚触与按摩》、《宝宝的安全与急救》这 6 本书。其中有些书为您详细介绍了应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的科学知识,使您可以顺利增添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天使;有些书向您详细介绍了各个不同年龄段宝宝的生长发育特点,帮助年轻的父母们根据自家宝宝的成长特点制订合理的养育计划;还有些书帮助新手父母们了解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和规避方法,使宝宝在亲人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这些书对宝宝成长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阐述,除了内容丰富外,在阅读方式上更贴近现代家庭生活。
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这些集实用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书中获得有益的指导,让宝宝健康成长,享受美好的生活。
第三篇:经典育儿书籍
【经典育儿书籍你读过几本】
1《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2《倾听孩子》
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4《过犹不及》同作者还有《为孩子立界限》 5《正面管教》
6《爱和自由》
7《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8《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9《幸福的种子》
10《孩子,你慢慢来》
1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第四篇:19本育儿书籍[范文模版]
19本不容错过的育儿书籍
一.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美)海姆•吉诺特著 张雪兰 译
它值得每一个家长拥有。
二.孩子来自天堂(美)格雷 著 张雪兰 译
与<<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来自同一个出版社和译者。
主要是讲积极养育的5个原则和技巧,积极养育的五个原则是指: 1.与别人不同没关系。2.犯错误没关系。3.表达消极情绪没关系。4.要求更多没关系。5.说“不”没关系,但要记住爸爸和妈妈才是主导者。
书中内容相当丰富,信手拈来某一段话都值得人细细品味,非常耐看的一本书。
三.西尔斯育儿经 威廉•西尔斯 玛莎•西尔斯 著
这是西尔斯夫妇最有名的合著作品。
看到这本书时,才知道,育儿综合类书籍真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一本,相当合我的口味儿。
比<<斯波克育儿经>>更让我喜欢。
另:手边还有一本西尔斯怀孕百科因为我已经过了这个时期,所以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不如育儿经,不过,以育儿经的水准来看,这本怀孕百科应该也差不了,书中内容是按怀孕月份来编写的。
(三月妈补充:在搜这两本书时,还发现了一个在当当评价五星的书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但我认为这两本书都更适合准备要孩子的妈妈看。)
四.倾听孩子(美)帕蒂•蕙芙乐 著
学会倾听孩子的最佳书籍,告诉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各种负面情绪、学会如何倾听。
倾听与交流同样重要。
(三月妈:这本书在当当找不到,但在卓越找到了,很便宜呢)五.陪孩子长大 李子勋 著
结合案例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不论是站在孩子还是成人的立场上,作者通常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最爱作者在书中的低姿态,不以专家自居,视点独特,令人深省。
心理书籍中最令我难忘的一本!
六.1--4岁幼儿养育指南(澳大利亚)格林 著
当初是好奇这本书的目录怎么那样简单?题目是写孩子的1-4岁,怎么目录中不见年龄的区别呢?拿到书才知道,作者是将0-1岁称为婴儿期,1-4岁为幼儿期,4-8岁为学龄前期,所以这本书是主要是讲幼儿期的一些问题。
年龄的区别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有些问题它总是存在于1-4岁的任何年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书中提到了一些养育孩子的方法,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解决起来不再让父母皱着眉头冥思苦想,而是变得像是一场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令人兴奋的、斗智斗勇的游戏一样有趣、好玩儿。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这是我见过的文字最风趣幽默的育儿书。
作者的目的是让我们放松、放松!不要把育儿想得太难,育儿过程中很多时候要遵从本能,因为他认为是过多的育儿书籍和理论降低了父母的自信心。
小小一点遗憾就是这本书的印刷及编排不如京华出版社,但实在是本好书。
七.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美)托马斯•戈登 著
但凡育儿书,总会有类似的地方,但又会有全新不同之处。没有一本书可以赢得所有人的喜爱。
那么,喜欢一本书,也不必因为它的全部,只要书中的某段话或是某个理念能够被我们所认可,这本书,就值得去喜欢。
“戈登模式”不仅适用了亲子沟通,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
正在挑选章节阅读,喜欢:让“我--信息”发挥作用、“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等几章,我相信,全都读完时,会有更多所喜欢的内容。
八.孩子是如何学习的(美)约翰•霍特著 张雪兰 译
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我们不教孩子,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当我们以自认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教导孩子时,其实是让孩子放弃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在第一章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记录他所观察到的几个孩子的日常行为,接下来的几章叙述了孩子如何学说话、孩子如何学阅读、孩子如何学运动、孩子的幻想、大脑如何工作。
作者非常明确地指出,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说话还是阅读,如果出现错误,并建议立刻纠正,因为孩子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并不是这些错误出现之后就不可改变。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观点是: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想说点什么、是一种沉默的表达方式,而阅读是为了能够了解别人说了些什么的方式,那么孩子对于写作和阅读就会有更大的兴趣。
喜欢这样的书,是因为作者也是反传统教育的。作者指出,这本书概括为四个字就是:信任孩子。
九.幸福的种子(日)松居直蓍
好长时间了,居然忘了把这本书写在这里,不可不看的一本书。
父母都应该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因为那是幸福的出处。
十.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美]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 著
两位作者是海姆•吉诺特的学生,她们将书中的理论以图画的方式简洁明了的展示给读者。
对于没有太多时间看文字的家长来说,这本书在可操作方面具有更快捷、简单的特点。
十一.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美)默娜•舒尔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 著
京华出版社出版张雪兰译
这本书看上去很简单,一本书就讲一个问题,就是“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作者发明的“我能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法,通过鼓励孩子思考,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需要家长去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者应该如何做。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引导,使他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当小孩子们之间因玩具发生冲突时,通常家长会告诉孩子要么一起玩儿,要么轮流玩儿,还应该怎么怎么做才会更好。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问题和方法都是由家长来告诉孩子的,孩子丧失了思考的机会,而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如何帮助孩子考虑对方的感受、帮助孩子思考行为的后果、帮助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指导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本书的内容看上去像是家长的指导作业,作者也说起初运用这些步骤时,家长会不习惯,会觉得太刻意,但只要熟练运用之后,当孩子意识到之前我们的做法是什么样的目的之后,家长完全不必将每一个步骤一一完成,只要问出其中的一句话,孩子就能够明白他需要做的是什么了。
如果放在幼儿园,我感觉从小班下学期就可以开始应用。
十二.斯波克育儿经(美)本杰明•斯波克
十三.育儿百科(日)松田道雄
左手一本《斯波克》,右手一本《育儿百科》,会令新手妈妈感觉拥有了两个坚实的后盾。
《斯波克育儿经》是西方育儿经典,《育儿百科》是东方育儿经典,前者更注重孩子的心理与精神健康,后者重点在父母常识、孩子成长特点、养育要点、注意事项等方面。
十四.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著
喜欢这本书的整体风格,作者的观点是我全部接受的,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两章,直面当下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存在的误区。
我一向排斥关于孩子成功个案的书,虽然这本书也是以作者的女儿为例,但鲜见卖弄“成功”的痕迹,而且,最难得就是书的朴实、易读中却不乏精辟。
(三月妈:这本书当当网热销多时,有好几个妈妈亲自向我推荐,最近才买,拿到手后感觉一般,或许与作者观点太相同所以没有新意,或许自己孩子太小不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我也说不清楚,我最近买的李跃儿的书倒是让我没少兴奋。)
十五.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著
“龙应台”三个字就是品质保证。这么多年来,印象中她是个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并存的作家,言辞犀利、视角独特、思想深邃。我们并不知道她也是一位母亲,是一位与天下母亲没有什么不同的母亲,她也会因为工作原因不能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长,由此而导致的母子间的隔阂也会让她倍觉艰难。可是,为了重新认识儿子安德烈、一个完全独立的成年人,作者在尽最大的努力,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几年下来,与安德烈通信到最后,他终于明白和相信妈妈的目的:不是为了什么专栏、只是想和自己拉近距离。
一本书,内容只是母子间的通信,起初,不敢相信其中会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可是看过两三封信之后,书中给人的感触、感动、惊叹等等各种感觉,已经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
在想,换作是我们普通人,当孩子用那样的眼光看自己、用那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时,会怎么办?有勇气去跟孩子商量用写信的方式来了解彼此吗?甚至,孩子在最初对这件事持毫不掩饰的怀疑态度。
当我们的孩子18岁时,会这样跟我们讨论问题吗?会直言自己的生活吗?即使没有这样深刻,哪怕是肯与我们诉说,我们能够做到吗?(龙应台的<<野火集>>和<<目送>>放在书架上永不过时)
十六.过犹不及(美)约翰•汤森德 亨利•克劳德 著
指导我们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身心、情绪等等方面立界限,与<<圣经>>的内容密切相关。
如果界限不明晰,人们的生活就很容易陷入混乱和疲惫状态中去。而界限绝不是学会如何说“不”那么简单。
(三月妈:这本书我老早就有,我看了几遍绪论,后面的之后也看了些。光是绪论对我个人来说就足够了。我曾经与我的妈妈关系不太好,但之后,按照其中的方法,我狠狠心与妈妈划清界限,之后与兄弟姐妹也划清界限。开始的半年左右时间大家都别扭,但半年之后,我们一直很融洽,直到现在)
十六.谁在我家(德)海灵格 著
杨凤池在心理咨询中所用到的方法应该就属于海灵格一派的,那种作者独创的家庭系统排列咨询方式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难以解释,却往往效果惊人。
读书中的案例时,明明只是一个旁观的人,却在不知不觉走进案例中,有着与咨询者一样地心痛和投入,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流泪。(严格讲这本应该是心理书)
十七.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美)维吉尼亚*萨提亚蓍
借用“推荐序二”中的几段话来介绍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萨提亚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以发展出健康的家庭生活,如何进行清晰和坦诚的沟通,面对人与人的不同。
我们将学会如何对自己的经历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的经历表示感谢,同时学会应对来自过去的负面影响。一如萨提亚的一贯观点,她将告诉我们如何在不能改变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还将学会如何应对自己的失望情绪,把这种情绪对我们人生及人际关系的影响降到最低,学会更多的接受、理解与自我照顾。
之前大体翻看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这本书,比较难读,因为我们对于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完全不了解,专业性比较强,也只能浅显的读一读,还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就阅读的难易程度来说,这本书要比<<治疗模式>>那本容易许多。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开始”,强调家庭在社会中的基石作用。
书中原话:研究家庭就可以了解世界:家庭中的问题,例如权力、亲密、自主、信任、沟通技巧等,是奠定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生活的重要部分。改变家庭即是改变世界。
十八.正面管教(美)简*尼尔森 玉冰 译
印在封面上的话:
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其实书不错,就是翻译的稍有欠缺,如果是张雪兰来翻译的话,读起来会更容易些。
十九.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何怀宏 著
无意间发现的一本小书,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与孩子谈生命谈死亡的。
于是,就是发现,在这本书里,找不到年龄的界限,不论是小学生还是老者,全都可以透过书中看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书中所传达的,不论是感激是敬畏,不论是珍惜是善念,不论是态度是心境,都可以从开始伴我们至终生。与其说这是一本与孩子谈生命的书,不如说,这是每一个成年人要对自己进行的一场关于生命、生存、生活应有的沉思、反省、沉淀和追问。真正的经典,值得你拥有!
第五篇:十本育儿经典书籍
10本经典育儿书
1、《育儿百科》 松田道雄
2、《斯波克育儿经》(美)本杰明·斯波克(《亲密育儿百科》(上下册,威廉·西尔斯、玛莎·西尔斯合著))
3、《倾听孩子》(美)帕蒂·惠芙乐
4、《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美)吉诺特
5、《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美)费伯,(美)海兹立希
6、《过犹不及》(美)克劳德,(美)汤森德(《为孩子立界限》)
7、《爱和自由》 孙瑞雪
8、《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
9、《解放孩子的潜能》(英)Martyn Rawson(《自由地学习》(李泽武译)、《学校是一段旅程》(吴蓓译))
10、《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 小巫(《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