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关于作文教学的讨论
供稿人:稳派教育《高中作文导写教程》开发组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作文教学的讨论
1.网友: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与我们之前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吗? 李乾明教授:语文课程改革之后的作文教学继承了以前作文教学中的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新课改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扬弃。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发生了三个根本的改变:第一,作文教学价值趋向方面强调由作文技能转向作文素养的培养,而这种作文素养不是靠教师灌输作文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而是在对话中生成的。第二,在作文教学内容方面,由凌空蹈虚转向作文的真情实感和个性化的表达。第三,作文命题走向了多元化。
2.网友:关于“语文素养”许多人都有说法,您认为一个语文素养好的人该具备哪些特征?如何养成?
李乾明教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理念。作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内容之一,着重包括两个方面的素养:一是胸有成竹的素养,即学生感悟生活、积累意象的素养;二是得心应手的素养,即用恰当的语言符号和表现手法传达心中所想的内容。
3.网友:老师怎么看待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无病呻吟现象?
李乾明教授:学生作文的无病呻吟的产生在于:第一,教师的作文命题与学生的生活积累没有形成平衡关系,学生只能代老师立言写小大人的文章;第二,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够,没有什么可写的;第三,学生以为写崇高的主题才是作文,而自己的生活琐事、某些想法不是作文的内容。
4.网友:你好!请问如何看待当前学生作文中流行用语泛滥的情况?
李乾明教授:作文用语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而且要受到技术条件的影响。学生的流行语只要用之恰当,不影响自己的思想表达,别人也能够接受,我们就不应该反对,因为这有助于学生作文语言的丰富多彩。我们反对追求形式不顾内容的使用还没有约定俗成的流行语。
5.网友:中学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重视范文的功能,让学生由模仿到创作,进而懂得各类文体写作的特点和规律,这真的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吗?
李乾明教授:第一,学习范文是创新的基础,很多写作能力高的人都离不开稳派教育网址:
学习别人的东西;第二,学习范文要学习他的表达思想的方法,而不是照抄范文,一定要化用别人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思想;好比是练字,临摹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
6.网友:请问李教授,对话作文是否可以看作是“作文生成”的最佳策略?如何理解作文的生成性?
李乾明教授:对话只是方法中的一种。我所说的生成性是指:反对机械的灌输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中、生动的例子中学生体验作文的方法。
7.网友:我也曾经是一位不算失败的中学语文教师,但是一提到作文教学,我还是觉得乏善可陈。为了一堂比较完美的作文专题课,我经常要提前准备两三天,学生的反响也不错,但我还是觉得和理想中的效果有差距,这是为什么?
李乾明教授:这是由于你的追求过高。你可以借用别人的作文教学方法以便脑袋里面有多种方案,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杂取种种,合取一个”,也许效果会好些。
8.网友:能不能请李老师介绍一下您对作文技能的研究?
李乾明教授:作文技能的研究,你可以参照“三级训练法”、“快速作文法”等作文教学的经验。我一向提倡作文教学要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观察社会、感悟人生;二是多读书、读好书。
9.网友:多角度立意是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在学生却是一大难点,学生没有开阔的视野,求异思维能力也比较弱,难以写出“人人身边有,他人笔下无”的东西。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好像应该牵涉许多方面,我也觉得无从下手,想请教李教授!
李乾明教授:这一事实上运用多元解读法原材料的方法,就可以发现出多侧面的立意的角度。
10.网友:美国以生活需要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造成学生作文水平降低,我国目前也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母语教学,那么我国作文教学如何避免出现类似现象?
李乾明教授:美国是一个非常强调实用的国家,实用主义是他们的作文教育
哲学思想。用生活单元来组织作文教学这只是一个安排作文课程的形式而已,并不就证明作文教学的水平就下降了。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合理的方式结合我们的学生的实际,安排作文教学,只不过把观察、思维、语言作为作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三个内容。
11.网友:请问李老师:新课程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大体的方向是什么呢? 李乾明教授:我的看法是:第一,反对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提倡作文教学的科学精神;第二,反对作文的伪神圣,提倡作文童心的回归;第三,把观察、思维、语言作为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三大训练内容;第四,文章与文学训练并举,第五,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作文教学方法,例如为学习而写作、观察作文、合作式作文教学、生活作文、研究性论文等方法。
12.网友:新课程下的作文注重实效性及情感,但因为目前中考、高考的导向,多数学校只教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这两种样式,至于信息化社会所需的说明文、杂感、散文及一些实用文,几乎是无人问津,面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应如何走下去?
李乾明教授:作文训练应该文章与文学的训练并重:文章是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体,这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文学是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的文体,它强调语言表达的创新。
第二篇: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百炼功纯始自然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中学应用文教学也应该向生活开放,同时,阐述了应用文教学的新模式“激趣—写作—修改—对比—订正”。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看法,并且,给它们之间的关系定位;提出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要求教师示范,“下水”作文;开发校本课程;重视网络作文教学的研究利用。【关键词】应用文,应试作文,生活作文,校本课程。
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理念不仅概括了最新的作文教学成果,而且较为准确的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和规律。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实施写作教学呢?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都积极探索着当代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中学作文教学面临如下令人忧心的问题:“作文目标应试化,作文内容狭窄化,作文指导文学化”。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怎么改进,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强调作文的实用性这一特殊角度,对错综复杂的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文中的观点,就教于各中学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专家。
一、作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文体教学——应用文教学
顾名思义,应用文是一种实际应用的文体。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文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他是人们交流思想,处理事务,联系工作,解决一系列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文体。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数据“应用文教学所占作文教学课时的8%左右”表明,应用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应当加强。下面就中学应用文教学现存的具体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主要应用文体 从一九八八年新修订的全国通用中学语文课本到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了这么一些应用文体:
1、日记,计划,读书笔记,海报;
2、消息,新闻,通讯,通知,启示;
3、申请,说明书,写作提纲,读书摘要;
4、书信,感谢信,表扬信,祝贺信;
5、倡议书,建议书,实验报告,会议记录;
6、广播稿,讲演稿,调查报告,总结;
不可否认,从课本所涉及的文体和编排来看,应用文的教学应该是全面可行的,也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然而,很遗憾的事,我们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包括高中生在内,85%的在面对一份简单常用的:“申请书”时,都不清楚应该写什么,格式怎么样的。这不是我们的现代教育所应负的责任吗?接下来,试析应用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写作的原因。
(二)中学生不喜欢应用文的原因
1、初中生抽象思维的概括水平不高,而应用文的文字要求简洁,概括准确,因此在文字上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应用文形式单调,刻板,格式千篇一律,没有新颖性,引不起他们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3、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未能很好激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走,运用应用文的兴趣,也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
(三)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作文能力的培养
以上所述的原因足够让读者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不喜欢应用文写作了,如果这样看重作文的实用性,作文教学的人文素养与作文技能怎样统一?其实,重视它的实用性不等于把和作文教学的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培养相对立,它们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文素养也好,技能训练也好,都是为生活服务的。
“作文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也就成为人生活中常用的实际本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适用文体的使用,更见重要:公文,法律文书,经济合同,契约,新闻稿,传志,笔记,会议材料,科技报告,专题论文之类的写作将比文艺性的写作更为贴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实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育界还不免有点若明若暗。“在语文教育界,许多人把鉴赏性的文学艺术看成是高层次的,把应用性的文字技术看成是低层次的,这种简单划分的观念不说是一种偏见,至少也是一种错觉。首先,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某些文学作品尤其百科全书式的应用价值,而优秀的应用文体也不失其奕奕辉耀的光彩。”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实际应用作文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写好相关的应用文,并激发学生运用的热情。
二、应用文应该向生活开放
应用文教学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我们的作文教学问题得以解决。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
作文教学应用研究的首要针对就是作文目标“应试化”,或者说是作文目标“工具化”而进行的,同时,笔者还试图揭示“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作文论》中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否则的话,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惟技巧论”。而今,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多少不是为着考试转的!有多少的教师重视了生活对作文写作的实际价值了。往往是考试已结束,写作似乎也结束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实质上,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中学毕业生,在写作学习中到底收益多少,对他们今后的人生,生活起多少的作用呢?这恐怕是我们当今语文老师不应该不思考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们将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公民,写作教学则必须为他们掌握有助于他们从工作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少数人有了很深的造诣,多数人只落得一辈子写不通写不好的事实,这不是现代教育所允许长久存在的”。确实,作文是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表现,同时,也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是作文的最终意义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当大力提倡“生活作文”。
1、生活作文
新课程标准中表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试问大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离得开活生生的世界吗?不能的?因此,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是作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作文呢?日本教育界人士曾这样定义:“生活作文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对于这一思想,我们应当如何借鉴呢?我国作文教学在语言训练方面重视了,且具有较多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反思时发现,我们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其作文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同步提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作文不仅反映其语言能力,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水平,道德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反映。因此笔者认为,“生活作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独立人格为主旨的作文教学。
2、应试作文
不言而喻,这里笔者谈的应试作文是由应试教育衍生而来的,为了应付或迎战各种考试而进行的一系列作文教学。因此,应试作文在教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术”轻“道”,重“练”轻“悟”,重“写”轻“改”等功利意识;在教学行为上,把作文技巧,方法当作写好作文的“救命稻草”,不厌其烦的训练表现技巧,甚至演变为“你考什么”我训练什么,不考就不训练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使得我们的多数学生丧失作文的兴趣,使得多数学生写出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没有生机、没有活力。针对应试作文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我们应强烈反对“功利性”十足的作文教学训练方式。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眼光应该放远一点,宽一点!
3、“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关系
根据以上对“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阐述,现在我们来看,它们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把应试作文的外延与生活作文的外延看成是相等的。如果我们把生活作文看为养鱼的水,把考试作文看为鱼的话,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应用文的教学确实应该走向生活、拥抱生活才行。
(二)应用文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 极力反对应试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做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扩大学生生活视野,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知识运用起来,思考社会、思考自然、思考人生、思考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野营、访问、调查、劳动、游戏等等。那么,应用文教学向学生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1、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性相结合原则
以往的教师在学生构思之前,一般会让学生接受一系列指导后再进行作文,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不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违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对于中学生来说,给予适当的启发,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体悟,表达之后,教师在针对性的全面指导。我们来参看这样一种作文教学的做法“教师启发—学习者探索—教师总结与学生交流—基本技能训练与巩固—形成形平面与补救教学”。这种做法,结合《多元素养作文初探》一文的模式,笔者这样认为未来的作为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表述:“体悟—发现—创新—反思”简言之,先放后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新的师生关系定位,在理论上解决了,但在作文向生活开放的过程中怎样实现,还是一个难题!这里说一点,我校依据上海青浦区新课改教学模式,正推行的“三段两反馈”课堂教学新模式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作文教学问题的解决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作文与做人统一原则
应用文向生活开放,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事业的成功,起决与做人的成功,德才兼备是人才,重用纸;才大于德者,是怪才,不可重用;德大于才者是庸才,亦不可重用。”可见,技能的培养应该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相统一。朱自清先生曾说写作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就作文教学与做人统一方面的现状来看,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虚情假意,言之无物,且内容肤浅化,庸俗化,形式雷同化,模式化等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为此,我们只有重铸作文教学人文精神,弘扬求真,求实,求美的协作精神,大力提倡“生活作文”教学观,方能解决作文教学和应用文教学积弊之路存在的问题。
(三)中学应用文教学新模式
结合应用文教学的原则,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应用作文教学也向生活开放,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根据以上所述,笔者提出应用文教学模式,“激趣—写作—修改—对比—订正。”这里注意一下“对比”环节,和应用文体的规范要求作对比,这有助于我们学生掌握应用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结束旧模式“定义—特点—作用—格式—写作”的束缚,切实使得我们的学生乐学,学有所用。
(一)教师示范,“下水”作文
美国很重视加强实用文的写作,其练习项目大多是调查报告:时间报道,科技说明,新书介绍,会议记录,讲演提纲,个人经历,商品广告等。他们的一位语文专家着重强调:“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良好的一般写作能力,尤其需要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美国一段时间为扭转“写作危机”曾采取了不少断然措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具体方法有:
1、开设写作课程
这里注意,他们所开设的写作课要求所有的学科都来承担协作训练任务,要求写作主体课程与各分支课程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具有相互反馈,彼此调节的课程结构。
2、写作课教师
“教师会写作,学生就会写得更好,教师如果不仅仅作为学生作文的裁判员去工作,而是作为一个编辑去工作,那么,他就会受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然,美国采取的具体措施不止这些,但这两点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好办法。老师对生活的了解,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这种影响对学生很重大的。试问一个游泳教练不会游泳,教出的游泳运动员会是什么样的?笔者可以大胆断言,绝对难以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更不用说培养出世界级的顶尖运动员。因此,要想作文教学取得实质上的改进,我们不得不试图改变目前的教师不会写作的尴尬局面。
一年多来的作文教学,自己总是坚持:学生写,自己也写。而且,写好了之后还反复修改。我不仅自己改,念给自己学生听后,让学生也 帮自己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不怕丢丑,教学相长从这一点也可得印证到。通过坚持这样做,我发现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修改的习惯渐渐的培养起了。而且,还乐于 跟老师交流写作心得,乐于动笔写下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生活。时不时的发表,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甜蜜。
(二)结合学校实情,开发利用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没有独立的教材,没有独立的课时安排,那么试图改变这种状态也是应该的。当然,这跟历史有关,我国以大纲为准的教学课程决定了课程的这种模式。今天的新课程标准,允许我们改变这种课程模式。我们如今常说的校本课程究竟什么说法呢?“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既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有学校成员志愿,自立,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原则:、学校实情为先;
2、学生需求为本;
3、合作互补为法;
4、集体审议为基。
这几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诠释了这个过程的核心部分,以学生需求为本,合作互补的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全、健康的教育教学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与此同时,我们门应注意到一些什么样的目标培养呢:
1、智力目标:(1)观察能力;(2)思考能力;(3)表达能力;(4)反思能力。
2、人格目标:(1)情感;(2)态度;(3)价值观。
3、生活目标:(1)生活态度;(2)生活技能;(3)生存能力;
我们都明白,应用文教与学都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这里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应用文同时也体现着不同程度的人文色彩。怎样用好应用文,为生活服务,很大程度上由你的态度决定。前边提到的作文向生活开放,作文与做人相统一,其所蕴含的人文也应在应用文教学中体现,而不是像以往的观点认为,应用文是死套数,只要记得格式么,套进去就行。这样的观点,确实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着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入手,试图改变应用文教学的现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作了大胆的设想:
1、以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利用乡土教材中的相关 内容,结合本省,本市,本县,本乡,本校的具体情况,邀请相关专家、老师、同学共同编著适合中学生作文教学问题解决的校本课程。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乡土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我们可以试着在以下几方面着手,采集乡土人文景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介绍本地风景名胜,以此丰富写作的题材提高审美体验;搜集俗语,农谚等,让学生们在观察,训练中感受乡土语言气息,玩味语言;搜集民间地方故事,完善学生价值,道德取向,写出自己心中的乡土文化情结。笔者认为,这会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热爱家乡之情。
2、应用文体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思维发展特点,且在编排的过程中势必充分考虑可操作性。
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构想尽快实现,我校高二语文组教师通过申报《哈尼族历史文化趣谈校本课程》作为突破口,已在积极地准备和研究过程中。当然,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很多的文献资料和更多的实践经验,乃至于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
(三)“网络作文教学”的有效利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推广,在网络上写作也不是一件什么神话般的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人早早的尝试着了。网络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着作文教学的思维与模式,有效的初进了作文的教学应用性研究的进展。网络技术使得中学生作文交际功能得一定程度的实现,读者群由以往的老师,家长,同学扩大开来,从而激起了学生们更强的创作欲望。网络为中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为快捷的,读写结合紧密的有效途径。总之,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动形象的作文素材,“生活作文”的视窗又多开了一个、途径又多了一条。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这将成为作文教学革新发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辅助手段,对网络作文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将成为一个我们时代作文教学的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笔者也尝试着通过个人博客、QQ空间、电子邮件等方式与部分学生在习作方面展开交流和探讨,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一种方式只处于起步阶段,但无论如何,我们应重视网络作文资源的运用和研究。
纵观全文,笔者从作文的实用性这一视角,分析了以往应用文教学主要弊病: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教师的示范功效,从而呼吁应用文教学向“生活”开 放,呼吁教师“下水作文”,引导我们的学生作文与做人和谐统一。同时,希望笔者提出的应用文教学新模式,作文教学策略,能为作文教学的革新,特别是应用文教学的革新起到一点实际的作用;让我们满怀信心期待着:中学作文教学和应用文教学的明天一定能面向生活,春暖花开,硕果累累。
第三篇:新课程下作文教学的取向与教学对策
优秀文档,精彩无限!
定格生活小镜头,提炼生活之精彩
——五年级下册习作部分教材简析
一、教材中有关作文教学的目标分析(见附件1中的大表格)
二、课标中有关作文教学的取向
在人教版教科书中,作文教学有三个平台,一是“回顾〃拓展”中的习作题,二是课文后面的小练笔,三是“回顾〃拓展”中有关读写规律的发现。综观三个平台,习作题是情意取向,小练笔和“我的发现”为能力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其作文教学取向是倡导情意、兼顾能力,但基本趋势是情意取向。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训练,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还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平台二:课文后的小练笔
优质文档,精彩无限!
本册教材安排了3次小练笔,一次在《白杨》课后,仿照课文句式夸夸祖国的建设者
或保卫者;一次在《再见了,亲人》课后,想象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再写下来;
一次在《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教材的安排是有限的,关键的是老师要形成这样的意识,特别是在高年级,读写结合的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可以写段、写
篇,可以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可以在典型处仿写、在可变处改写。如,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进行由简到繁或者由繁到简的语言转换练习。
即兴练笔。“情牵而辞发”。在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练笔本——拾贝集,每天用一个片段记录当天发生的印象最深的事,不强调字数,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
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真实地写下来。即兴练笔门槛低,放松了学生的心情,让学生感说、敢写。
[案例三]: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舟过安仁》。
表演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与
诗人对话、交流,通过想象体验,让学生进入诗中人物的境地,学生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
学法指导:尊重原诗意思,重点写好两个小孩嬉戏的场景;具体描写俩人的神情、动
作、语言及细节;此外,还要交代清楚当时的环境,渲染作用。
范文引路。
三、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口语交际教学对策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
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综合性学习对策
“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2、分成两大板块──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板块一,“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
活”;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板块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简单的研究报告──《奇
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3、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
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资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四、习作教学的具体指导策略
定格生活小镜头,提炼生活之精彩——数码技术应用于小学高段写作活动初探
(一)一堂课引起的思考
一次偶然,阅读了张化万老师的习作教学实录《吃西瓜》,学生在张老师的引导下痛快地
吃了一回西瓜,在“写瓜赞瓜”这一环节,张老师说:“老师把大家刚才吃瓜、抢瓜、品瓜的情景给拍摄下来了。同学们可以先看录像。请注意观察别人的神情,写好自己的心情。”
于是,师生一起观看录像,学生情绪愉悦,不时指指点点,发出爽朗的笑声。这个教学环节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考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作文就是学习一种生活;生活是真实的,所以作文也应该是真实的。”
思考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码技术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有数码
摄影、数码摄像等。清晰的照片,真实的情景录像,能够再现事物或事件的过去时、进行时,这为写作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思考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有效的课时保障:每周一节综合实践课、一节班兴课;一节校兴课。
三位一体的支持:学校保证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部分家长提供数码相机等物质及技
术的支持;学生自主组成四人合作小组,确保一组一台数码相机。
数码技术的铺垫: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摄影技术的指导采取集中讲授与分
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内容由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集中讲解,其他内容则安排学生
通过家长讲授、亲身实践获得技能。
(二)课堂上的演绎与初探
1、在行动中体验——唤醒童情,让习作寓教于乐
当数码技术应用于小学高段写作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行动中有了更多的体验。一堂完
整的写作活动课,需要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共同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
情境激趣,提出主题;
自由组队,组员分工;
制订计划,调整修订;
分组活动,“记录”过程;
资料整理,后期制作;
成果汇报,习作指导;
习作讲评,修改定稿;
活动小结,评价提高。
一张张清晰的照片,一段段动人的画面,孰知背后的辛酸和艰难,又孰知背后的喜悦与
骄傲,单这一份真切的体验,便是人生的一段“经历”;更不说看着辛勤的“劳动成果”,那
份写作的期待已跃跃欲试。
2、在体验中感悟——关注童眼,让习作张扬个性
个性化的写作活动是探索深化感悟的途径之一。在“制订计划,调整修订”这一环节,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活动计划,以儿童的视角,指导学生充分体现自我个性,使活动构思富
有意义。随着写作活动中新问题的产生,新思想的迸发,新材料的发现,学生会有更多新的思考。亲身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写作活动,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经过梳理归类,我整理了这样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序列:
3、在回眸中创造——呵护童心,让习作变成“喜作”
要打开创造这扇虚掩的门,唯有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丰富的具有生成力的学习内容能
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期待,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驰骋。在“成果汇
报,习作指导”环节,各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PPT,这些图片材料均为亲手拍摄,对于播放的DV作品,同学们更是津津乐道。指导写作活动《体育大看台》时,男同学们用数码相机
记录了钟爱的体育活动——乒乓球赛、篮球赛,女同学则拍摄了呼啦圈赛的过程;同学投篮
时那矫健的身姿、打球时专注的神情、转呼啦圈时动人的扭摇以及围观同学们的喝彩……都
被真实地记录下来。数码摄影将“过去时”演绎为“进行时”,屏幕上那一幕,那一颦,那
一笑,激起了大家的共鸣。
定格生活小镜头,唤起记忆
1、引发回想——激活生活体验
2、日记交流——唤起学生记忆
3、引出话题——定格精彩瞬间
点击例文之精美,探究方法
提炼生活之精彩,确定内容
4、在品读中锤炼——畅所童言,让习作精彩纷呈
语言是一篇习作的载体,没有细腻的描写,就不会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没有生动的修辞,文章就会枯燥乏味;没有真情的童言,文章就没有了灵魂。
是啊,今天的孩子失去太多的锤炼而遗失了无忌的童言!
数码技术只是媒介,写作活动也仅仅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
感的习作。因此,在“习作讲评,修改定稿”和“活动小结,评价提高”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写作语言的锤炼,对于语言要求达到准确、恰当、具体、生动,最重要的是“言为心声”。教师的作用在于找准优秀的习作案例,现场点评,增加新鲜的信息源,提供给学生信息交流的自由场,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自主锤炼语言,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真诚的“童言”对再现的画面进行“第二次创造”,描绘出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
互动评改,分享成果
小组竞赛(发现一个优点,提出一个建议),以积分形式激励学生认真品读范文,现场提出修改意见,学习范文闪光点。
赠送评语(为范文写评语,评选“最佳评语”)
“我来当次小编辑”。(如果你是一个编辑,收到这样一份稿件,你会采用吗?如果
会,请给作者写一封短信,说明采用稿件的原因,并附上修改意见,如果不采用,请真诚地提出建议。)
佳作推荐。(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佳作,并说明推荐理由,其他组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自改
交流感受
张贴展示,力荐佳作(推荐到报刊发表)
栎木小学:戴婷婷
第四篇:小学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浅谈
小学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浅谈
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现在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变的非常被动,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尽管新课改课程已实施多年,但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评优、晋级的激烈竞争机制迫使教师寻找捷径考出高分。故作文对学生只能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而老师在作文教学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生活认知水平的综合训练的检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明确规定了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段话立足于表达自我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着眼于内容和语言两大要素,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我们语文教育者指明了写作教学的大方向总目标。这个总目标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贯彻实现。从第一学段(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第二、三学段的“习作”,最后到第四学段(初中)的“写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逐步接近总
目标。要让学生乐于习作,有话可说,有话愿意说,树立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有有效策略和统筹规划。
一、小学作文教学要树立课程意识。小学老师应树立强烈的作文教学的课程意识,把作文课当作一门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主动寻找规律,认真准备,课堂上系统有序地指导训练,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新课标为何提“习作”而不提“作文”,究竟区别何在?有何深意?教师心中要有数。小学作文教学起步要早,口语交际,写话,词语积累,语句积累是作文的基础,教师要为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往往忽视口语交际活动,不把它作为作文教学来看待,不重视口语交际和词句积累训练是错误的。作文教学要树立课程意识、总体目标意识、阶段目标意识,教师要拟出作文课程实施方案,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教材只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小学作文教学要降低难度,多加鼓励,以培养学生习作
兴趣为重点。
第一、培养学生强烈表达的欲望。写作是交流和表达的重要
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
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第二、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布置习作的题目要
开放,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东西来写,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体验,习作形式要不拘一格。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和“要求”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老师不论是从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改都从自我出发,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有教师布置从没有去过城市的农村学生写《我的城市真美丽》,这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吗?)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都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之内。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强调种种规矩,而是让孩子放胆去写,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要“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如若我们切实地落实了课标精神,在“兴趣
方面大做文章“,学生还会感到”厌烦“吗?,还会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吗。
第三、小学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要多读儿童作物;要多看少
儿电视频道节目;要关注“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儿童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要多看少儿动画片。拓展教师视野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是教育者的共识。例如教师看了动画片《熊出没》,你就可以设计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让学生复述故事或谈一谈学生的感受或想法,或者让学生观看一部分后让学生续写一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意用于改变学生作文“三无”(无兴趣、无内容、无自我)的现状再准确不过了。学生的“三无”究其源,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原北京四中校长吴昌顺曾就读与写的问题作过辩证的阐释:语言的表达是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输入占表达的75%,输出占表达的25%。目前大城市的一些学校在课外或者假期安排学生观看某些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注重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新课标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
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应着眼于丰富多彩的主客观世界,指向写作主体广阔的思维空间;着眼于人的“青春精神”的培养,指向思想内容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着眼于语言素养的形成,指向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注意观察、思考、积累的好习惯。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注重积累,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培养写作兴趣为重点,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切实落实新课标精神!
第五篇:新课改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 要: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改;作文教学;感悟
课改,是当今教育界非常热乎的一个词,教育教学的改革,并非是对传统的东西全面的否定,而是批判与继承,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课改下的作文教学的关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的精神。在几年的课改背景下,我尝试了许多的作文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感悟,在此抛砖,以期引玉。
一、“仓廪实”是佳作的基础――督促培养积累的好习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成大事如此,出佳作亦然。我们不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卡片、学习园地、摘抄本、剪报,有计划地要求学生积累词语、名言(或佳句)、优秀段落、典型事例等等,成立“语文角”,每周看展一次交流,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引导学生用这些词造句,运用这些名言围绕一个内容写一 段话,来供同学们共同赏析,坚持下去。老师在作文讲评时,大张旗鼓表扬那些积累丰富、运用恰当的学生,并将这些优秀句段篇展示在教室一角――建立班级文化长廊,这样学生会从“死记”的枯燥中觅到“活用”的芳味了,从而大大提升写作兴趣。
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充分开辟第二课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越多,作文时思路越通畅,见解越独到,思想更越深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开辟第二课堂,能使学生的观察、思维、生活感受冲出闭塞的藩篱,是提高学生观察力、想像力、分析力、思辨力和创造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原本学生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阅历、社会认知力比较肤浅,如果老师不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实难写出有真实情感、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来,而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自主感知、体验、探索、领悟,这也正是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的。
三、课文即范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要有机结合
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有目的、有意图为学生精心筛选的范文,供学生在学习写作中效仿与借鉴。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章,它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既可谓珠联璧合,而又各有千秋。教者应深入挖掘那些表现思想内容与特色的技法,加以总结将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
四、独阅乐不如众阅乐――作文批改要师生共同参与
作文的批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方式是教师独自批阅学生习作,而后独自宣讲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感知,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对优秀作文和典型病例的感悟。不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批阅,共同欣赏,共同指摘缺点和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形成深刻的认知,摸到优秀作文的“门路”。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认知力,又能锻炼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又能掌握作文的评价标准
五、模仿借鉴要有度――杜绝机械模仿和盲目抄袭
练习写作时模仿和借鉴无可厚非,但模仿不能机械,借鉴不是抄袭。教师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和写作训练时要正确引导与指导,训练“嫁接”术的巧用,培养创新的能力。否则,如果形成机械模仿、盲目抄背的坏风气,那么“东施效颦”的悲剧可能会我们的学生作文中重演。
六、有纲才有思路――要培养学生养成列写作提纲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下笔前问三个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保证写作质量。
七、“好写”者不如“乐写”者――营造氛围,变“好写”为“乐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怎样能把学生引到“乐写”的境地呢?其
一、培养天天“日记”的习惯;其二,通过班报、墙报、校报展示学生佳作;其三,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征文投稿,一旦作品见报、见刊,他们的写作热情与激情就会“星火燎原”,“乐写”之趣油然而生。
作文是个体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兴趣的形成、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过程。在新课改下,如何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作文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同行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