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

时间:2019-05-12 13:3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

第一篇: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

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 ——一份报纸一个作文世界和一段童年生活一个诗意的梦想很想回过头来看看童年时的我是怎样的。想看看我和伙伴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陈年往事。想知道那个年龄我们都在想什么,做什么,牵挂什么。想回顾那个年代我们怎样看待老师,怎样看待考试,怎样解决误会,怎样涌起迷惘,怎样单纯,怎样幼稚,怎样天真,怎样后悔又为什么后悔,怎样兴奋又为什么兴奋,怎样哭泣又为什么哭泣…… 而这个梦想只能躺在午夜的回味里。没有一根回忆的丝线帮我扯出绵长而杂乱的过往。它已无可挽回地流逝。看看身边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我忽然想,这样的遗憾不应再发生于他们身上。我有必要而且应该能,为他们留住童年的影子。借助这个影子,多年以后,他们还能叫出天各一方的儿时伙伴的名字,还能想起一些过往的纯粹,还能知晓自己童年时的理想与渴望,激情与冲动,困惑与思考,迷惘与复苏,叛逆与回归…… 我为这诗意的梦想汹涌澎湃。找一条什么途径从梦想走向现实? 从梦想走向构建最佳途径是能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把梦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正是一次教学研究的过程。我想到文字,且让文字留住童年。顺着这个念头,我想到作文—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研究。寻找一种组合把这些结合起来,该多好!于是我开始策划—— 以什么方式承载文字?周报。量不大,反馈快,有条件,易保存。以什么形式收集稿子?周记。强度适中,负担适度,定额完成。以什么角度切入写作?评价。口子小而实,走向交际运用。于是一个运作构想诞生了:办一份报纸,定名《评价周报》,辅以一个编辑部,芳名《评价周报编辑部》;写一个周记,定名《评价周记》,辅以一个素材积累库,芳名“每日简评”。我向孩子们开宗明义:周记要真实记录,要真情记录,要实话实说,要发表在报纸上,要给同学看给别人看,要给现在和将来的你看,要为若干年后的你留下一道追忆的彩虹。孩子们兴奋极了。小手拍红了,小脸涨红了。他们说一定要办好,办出我们的水平来。他们说一定要写好,写出自己的水平来。他们说一定要配合好,作文自己上电脑打。他们说一定要修改好,把错字别字病句尽可能地消灭干净,别人看了笑话可不行。理想构建与实践创造有人说:一个良好的开端预示成功了一半。而我更明白,还有一半需要不断修整改进和创新突破。

(一)两个来月吧,报纸的新鲜劲头过去了,写的热情也降温了。看来,光凭报纸发表只能调动而不能维持学生写的热情,还需要一套有效的、能长期运作的激励机制作保障,这是作文教学研究之必需,也是打造一个活力童年之必需。找到了结症,也就找到了开锁的钥匙。钥匙1:发纪念卡。发表习作可获得刊用纪念卡(自制名片纸)一张。每刊出一期报纸,就举办一次发卡仪式。卡上的寄语我有时使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文章真棒,希望下次还能在报上见到你优美的文笔”,“未来的小作家,从这里起飞吧!”有时使用鞭策性语言,如“加油啊,瞧,那么多的同学都在前面跑!”,“小心,别落下了!”有时旁敲侧击,“写得真好,周报上又留下你童年的影子。”,“多年后再看报上的周记,你一定会手舞足蹈!” 钥匙2:评等级奖。凡获得三张刊用纪念卡的,授予“作文新苗”称号,颁发奖状;获得六张纪念卡的,授予“作文小能手”称号,颁发奖状;获得九张纪念卡的,授予“小小作家”称号,颁发奖状。发奖时,全体同学或鼓掌,或行队礼,把它搞得庄严、隆重,让每一次颁奖都为学生注入一股新鲜动力。钥匙3:设最高奖。获得“小小作家”称号的同学,给予最高奖——出“个人专刊”,奖课外书籍,开专刊发布会。凭“个人专刊”还可申请当小编辑,和老师一起选稿、改稿和编稿。三把钥匙,犹如三个火把,把渐渐暗淡的天空照得亮堂堂的。激情再度燃起,我心说,这次再不会让它熄灭。

(二)然事与愿违。一个疏忽几乎使火花再度熄灭。优胜劣汰和量稿而用是编辑的一大原则。学生见报上老是这么几个同学在发文章,自己总是

没有露脸的机会,掌声总送给别人,礼也总为他人敬,自己徒有羡慕的份,渐渐地,能不泄气吗?静心一想,我忽视了弱势群体,譬如后进生,他们没有发表与鼓励的机会,也只能越来越后进;譬如面广量大的中等生,就个体而言,也只能偶尔被火花打中,火苗亮了几下,没有油浇上去,然后自生自灭。怎么办?好在法子总比困难多。办法1:化整为零。中后等生的作文整体来看是不尽如人意,但总有一两句话不错,我就专门辟出一小块版面,刊发他们的一句话作文。我把这栏目取名“短句轻吹”,凡三次入选“短句轻吹”,可获纪念卡一张。办法2:适度倾斜。一次,我读到一篇周记,虽错字连篇,但是所写的事却极富真情实感,思之再三,把小作者(一位后进生)请来,对他说要发表他的文章,他惊喜地看着我。我又说:“不过你要查字典,把老师圈出来的错别字改正,行不行?”后来,效果出奇地好!这位学生修改认真,向同学请教向老师请教,错别字消灭了,病句消灭了,有些句式也作了改动。其他同学觉得他也能发表,我更能!这以后“适度倾斜”成为我们编稿的原则,用它激励一个,激活一片。办法3:强劲推出。一个偶然的成功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沈丹丽满脸兴奋地对我说,她连续登了两篇作文啦。我心里一亮:索性给她个三连冠!三连冠后,获得“作文新苗”称号的沈丹丽像变了个人,兴趣浓了,信心强了,她在后来的作文中说:“我的作文好像越来越好了,也不再怕作文了,写作的信心也有了。这让我自己也很惊奇,这怎么可能?我是个很怕写作文的人,可现在居然不再怕了。虽然在《评价周报》上发表过几篇作文,但我还不满足,我要在更大的报纸上发表。”此后,我时不时地强劲推出几个不太起眼的学生,帮他们“一炮打红”,使他们在成功中迈向更大成功。要尽可能地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成功的童年,我想,若干年后,当孩子再次打开这份童年,不应该是苦涩的。而成功,不只需要我们鼓励与扶持,更需要我们制造属于他们的成功机会。

(三)用还是不用?我不知如何是好了。源于一则周记。从稿子质量来说,它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刻画细腻。问题是思想。它讲述了小作者拾到十元钱,天上掉下了大馅饼,开心得不得了。不用?学生以后还会真实记录吗?用?难道去这样倡导?这可是报纸啊。想想再想想。争鸣?对,问题越“争”越“明”嘛!怎么争鸣—— 争鸣1:加编者按。就上述这篇周记,我在文头加了一段话:“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是怎样想的和做的?看了这篇习作,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欢迎来稿!”报纸一发下去,锅一下开了,这周的周记很多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进行反驳,我选择数篇刊登。显然,同学反驳比说教管用,原文小作者又写了篇新认识的文章,我也把它刊了出来。争鸣2:挂留言薄。《评价周报》“评”字当头,有好评亦也批评;有正面亦有片面。刊出此类习作,不光能激励作者,更能引发评价话题,生成评价资源。问题是这些习作大都纠缠于小摩擦小矛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报纸的版面又有限,于是我开设“留言薄”这个小栏目,让学生写简短留言,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意外收获是——这发展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争鸣3:添回音壁。方婷和孙新是好朋友,最近却闹起来矛盾,谁都不愿意打破僵局。方婷就此写了一个周记,意思很明显:盼望孙新看了有回音。于是我在这篇文章旁打了三个字:回音壁。孩子是聪慧的,很快,孙新的回音来了。看着两个朋友又在一起了,真是高兴。而报纸记录了这一切,想来多年以后两人看了,更是有趣。学生对“争鸣”栏目热情之高,出乎我意料。一次,我发了周报回办公室不久,严维澄就送来一篇稿子,是针对本期一篇“争鸣”之作的。问他花了多长时间。他说刚写的,一会儿。我估计一下,二十来分钟吧。真有点“情动辞发”、“倚马千言”的味道。

(四)现实生活不是儿童生活的全部。现实生活以外,孩子们还有一个广阔的心灵世界,或奇思异想,或向往未来,或回忆留恋……这都是童

年,丢弃它,儿童世界便是残缺的。于是围绕“这些童年”,我以编辑部的名义开展以下活动:活动1:点题征文。这两年,我以报纸为阵地,面向儿童的昨天与未来举办了这些征文:《二十年后》,《畅想2008》,《小学一年级》,《假如 》,《去年暑假》…… 活动2:自由来稿。一次,小编辑计静告诉我一篇周记很不错,不过不是这一周发生的,跟我们的评价周记、评价周报不太相符,怎么办?我拿来一看,果然。一调查,学生说有时评价不出什么名堂,想另写一些事。我对学生说:“欢迎大家除了周记外,向编辑部自由投稿,可以想象未来,也可以回忆过去,可以编童话,可以讲故事,我们开辟专栏。” 活动3:诗芽初发。“初飞的小燕迷路了/它喊/妈妈妈妈/我跑过去把手摇/别急别急/你的家就在屋檐上”。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我想伴随着“诗芽初发”这个栏目,或许真有小诗人诞生呢!毕业前夕我们又推出“毕业心语”:小学即将化为美丽的回忆/它像一本日记,记下了一切/它像一粒种子,等待下一个季节的丰收/它像一个宝藏,留给我们精彩的未来!现在翻阅《评价周报》,它丰富了,厚实了。而这,不也代表着儿童生活的丰富与厚实吗?一些故事无法忘怀故事一:天有不测风云。正要着手编第二期《评价周报》,我却一下子病倒了,没来得及跟学生打声招呼,就住进了医院。躺在医院病床上,想着刚起步的评价周记和《评价周报》,心里真有说不出担忧。想来,只能等出了院,一切重头再来。半个多月后,一个小雨淅沥的日子,终于出院了。一到家,就有好几个同学来看我,他们带来了水果,还神秘兮兮地递上了一个纸包,我一层层打开,原来是二、三、四期《评价周报》!这是孩子自己编稿自己打字自己排版自己设计的啊!我的心头涌上阵阵感动,我更加坚信,这份报纸有价值办下去,能办下去!故事二:报纸搞了一年,蔡胜刚就是一篇也没刊登过。这次他写了篇《监狱之苦》,记叙了他老不完成作业,被老师关在办公室补做作业的事,他说办公室对他来说像个监狱。他说实话,说真话,很有意思,就刊登了它,并在文头加了个编者按:欢迎蔡胜刚全情加入!趁着他热情高涨之际,我把他找来,与他约好,下一篇周记写好后先给我看,提出修改意见,只要肯认真地反复修改,一定录用。果然,第二篇《母老虎》引发大家的热切反映,纷纷上“留言薄”发言。这几天,蔡胜刚有事没事地找我,求我再给他发一篇,这样他就可以评“作文新苗”。这小家伙我太熟悉了,要是成功这么简单,他往后尾巴一往上翘,懒做作业的毛病肯定发得更厉害。我说,这还得看你自己,一是周记写得认真,二是平时作业也要认真。“作文新苗”,可不能是连作业都不完成的后腿呀。这第三篇,我拖了三个星期,着实治了他一下。这一治,又治出了一棵“作文新苗”。故事三:一次,周华告诉我,他把《评价周报》分送给别的班级,发现有个别学生把我们的周报当垫纸,垫着吃饭,气得他饭也吃不下。还有一次,我听到严九元和隔壁班的学生在争论,争论的主题是“谁的班级好”,说到最后,严九元抛出了“杀手锏”:“你们班有《评价报纸》吗?” 对方哑了。故事四:一次出差,正好碰上一位家长,她跟我聊起了儿子,聊起了《评价周报》。她说班里办了报纸后,儿子每期都要给我们看,有了他自己的作文,他就兴奋得跟什么似的。忽然,她话锋一转:“管老师,这期周报上我儿子的那篇作文是他自己写的吗?你有没有帮他改呀?我简直不相信怕作文的儿子竟写得这么好。” 我告诉家长,文章是改出来的,孩子的作文是修改过,但不是我改的。习作一经周报录用,他们就相互阅读修改,力争把最高水平拿出来,上电脑自己打作文,这又是一次修改;打好后,读一遍,又是一次修改,就这样改呀改,水平就上去了。…… 这些故事孩子们没有写进周记,没有编入报纸,但我无法忘怀。我原想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永远的童年,却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收获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教学历程。一些价值要由时间冲刷整整两年①。一本周记,一

份周报,一段少年时光。生活、情感与思想是可以如此紧密地和作文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我这才发现,我想借助文字留住童年,文字魔鬼般塑造并美丽了童年。忘不了计静在苏州市现场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忘不了汤志强在市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忘不了安徽籍孩子侯勇在“畅想2008”征文中获奖。忘不了屈玲芬、费文星等在《苏州日报》发表习作,严维澄、周华、周婷、潘文强、严九元、沈静兰等在市报上露脸。更难忘的是案前那一叠报纸,以及案旁橱里近千本“评价周记”薄。粗略一算,两年时间,平均每个学生写了15本,多的达20本,少的也不下10本。我抱歉地对学生说,你们的自由来稿和点题征文稿我没保存好。我说,回去把这些本子装订一下,它记录了你再不会回来的两年少年时光。我说,把我们的《评价周报》也装订一下,存放在属于你的抽屉里,这里面有你们共同的岁月童年。我说,这些文字的价值,多年以后你才会全部明白。一个孩子说,不,我现在就知道。一个孩子说,不,还有一些你会懂。一个孩子说,不,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还有一个孩子说,老师,要是许多年后不见了,怎么办?你就到老师那儿来吧。老师会为你们守住童年。我说。附:系列作文故事随后陆续贴出,请大家多多关照。

第二篇:青春永不消逝,只是迁徙

2013情话

小川川录

1、我只会对值得我付出的人付出,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

1、真正的友情是,尽管不看好你做的事,也知道说服不了你退出;但是,只要你坚持,我只有支持。

2、如果喜欢,为什么不说出来?如果不爱,为什么还要勾勾搭搭?世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模糊,只有感情必须是清清楚楚的。

3、一些人近了,一些人必然就远了。不要计较谁先离开了谁,只要明白,你走了,就不会有人等你。

4、青春不会消逝,只是迁徙。

5、最尴尬的就是:每次都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6、不懂时,别乱说。懂得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

7、有的人把心都掏给你了,你却假装没看见,因为你不喜欢。有的人把你的心都掏了,你还假装不疼,因为你爱。

8、世界上最好的感觉就是知道有人在想你。

9、总有一段路,需要一个人走,那就勇敢的漫步,华丽的走完。

10、生活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以前是傻逼的过程。

11、宁愿坦然地,不完美的过一辈子,也不要假装完美的过一辈子。

12、我想我还是不够成熟,没办法为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波澜不惊的掌舵。

13、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14、真讨厌那种感觉,心里难过,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一个劲的难过。

15、不说话,不一定没有感觉。不要求,不一定没有心声。不流泪,不一定没有泪痕。不表达,不一定不爱你。

16、别人再好,关我什么事。我再不好,关别人什么事。有些事,不是我不在乎,而是我在乎了又能怎么样?

17、只有守住内心的淡定和宁静,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旅程中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18、爱上一个人的重要标志就是:遇上任何美景都在遗憾,为何你不在身边。

19、开始很美,过程很累,结局很悲,清醒很难。

20、谢谢那些没义务陪我但却一直陪我的人。

21、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为太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有时候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22、真正爱一个人是无法说出原因的。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

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着你。

2013年7月7日星期六

青春里没有爱没有将来

相信终有一天,所有的期待,都能够所有

第三篇:永不消逝的提示音

永不消逝的提示音

《 环球人物 》(2013年第13期)驻英国特约记者杨扬

“堤坝”站是伦敦地铁上普通的一站,但许多人经过时会驻足片刻,听一听地铁提示音“Mind the Gap(小心空隙)”,品味其中爱的故事。这句话是英国演员奥斯瓦德在上世纪50年代为伦敦地铁录制的,然而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站采用电子提示音,取代了奥斯瓦德的录音。2007年,奥斯瓦德去世后,伦敦只有“堤坝”站还在播放他的录音,于是,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便经常坐在“堤坝”站里,一遍一遍听丈夫的声音。2012年11月,玛格丽特发现,丈夫的声音被电子提示音代替了。伤心的她给车站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这句录音的磁带。车站得知原委后,决定重新播放奥斯瓦德的录音。

此事感动了许多英国人。他们认为,这段录音是对爱的最好诠释,当现代科技让我们陷入“同桌吃饭、各玩手机”的沟通冷漠时,我们需要重新寻找科技与爱的平衡。

第四篇: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这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童年是一个概念,而非儿童本身,而且童年是社会产物而非生物需要……尼尔·波兹曼的这些关于童年和童年消逝的论述是从儿童游戏开始的。

看完最重要的收获,是知道原来童年是人造的,不是天然存在的。印刷术之前,儿童只是微型成人,是要早早去学徒,去干农活,去生养后代的。印刷术让识字教育成为必需,于是迈向成年的道路,必要进学堂,进行思维、礼仪的包装,才获准进入成人的秘密大花园。电子时代来临,媒介被电视垄断,童年与成人的界限又模糊起来——黄金时段放的各种节目,无区别地播映给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便是最浅显,也最有力的证据。大人世界有多少以往不应被儿童知晓的丑陋秘密,现在也不再是秘密,也不丑陋,竟成了儿童的日常生活。波兹曼在书里阐述的“儿童化”的成人,这是伴随“成人化”的儿童而兴起的。儿童的言行举止因为电视媒体无原则的信息民主,过早地与成人无差别。而电视这种画面信息读取的形式,使它只能提供“12岁儿童的心智”的节目,并且波兹曼觉得它“不可能设计出其他智力层次的节目”。

尼尔·波兹曼在书中开头就指出,过去在城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儿童游戏正在消失,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甚至就连“儿童游戏”这个想法也正从我们鼓掌之间流失。如果可以用代沟和发展进步来解释今昔儿童玩具的差异和这种差异背后儿童原创性和参与性的减弱乃至丧失,那么,代与代之间在玩具类型和制作方法上的分野对于玩具来说,无疑具有灭绝的意味。

儿童游戏之后,尼尔·波兹曼用很多材料证明儿童概念起源于——确切地说,是初露端倪于——希腊。而罗马人则发展出了童年意识。

印刷术出现之前,口口相传的传播特征之下,儿童和成年人一样拥有口头传播的本领,儿童和成年人处于同样的信息环境、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因而没有必要进行区分儿童和成人,因此也就不需要童年概念的存在。但是印刷术出现之后,阅读出现,教育和识字也就成为两类人概念的分野标准,未成年人必须通过识字、教育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为了这个目的,须有教育,进而出现学校并有了分班。因为学校是为培养有文化的成年人而设的,儿童因此不再被看作是成年人的缩影,而被看作完全不同的一类人,即未发展成形的成人。童年的概念成为社会必需,因而,我们可以以略带武断的口气说,印刷术导致了童年的产生。

看完《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看完波兹曼对电视这种媒体对人由印刷时代继承的逻辑思维的摧残,就会发现在电视时代做一个新闻理想者的可悲与可怜处,而且这可悲还根本不必涉及新闻审查制度。《童年的消逝》里说电视是契合儿童“即刻满足”心理的娱乐品,是极迅速流转而令人无暇思索前一个画面的内容组接。所以,当观众面对电视,思想便同时被关了禁闭。一同被关禁闭的,自然还有可贵而可怜的新闻理想。那么,建立于书本所提供的逻辑思维上的那种“穷尽真理”的新闻理想,能不能新媒体上重生呢?1982写出这本书的波兹曼觉得还有希望,在书的最后一章《六个问题》中,波兹曼自问:“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他自答:“唯一具备这种能力的技术是电脑。为了设计电脑编程,人们基本上必须学习一种语言,这意味着人们

必须掌握复杂的分析技能,类似于一个完全有文化的人需要具备的技能。”

波兹曼低估了电脑技术的发展,高估了电脑的文化属性。实际情形是,电脑以及以电脑为基础的网络,比电视更加娱乐至死。波兹曼那样回答,是因为当时仅有“Xerox Star”这样一个还不成熟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问世,而苹果的 Lisa Office System 1还要等一年,微软的windows 1.0还要等三年才面世。如今图形界面发达到苹果的单键鼠标也能操控自如,电脑编程也仅仅成为一种特殊的高科技技术工种。

当然,对电脑充满希望的同时,波兹曼也预见到了如今的可怕情形:“让大部分半文盲的百姓用电脑上的视觉游戏来自娱自乐,让百姓使用电脑并被电脑利用,却无需理解其中的所以然……”如今的网络游戏,Web2.0中的社交游戏,twitter这种以暴露隐私为乐的微博客……都是IT精英为了赚取点击率,采取的比电视更新奇,更美妙的“利用观众”的方法。这些方法,让我们加速迈进赫胥黎的美妙新世界。

至于新闻理想可能生存的各种门户网站,根本也是一个消磨时间的无聊玩意,新闻早在这里变幻了制作的方法——要制造而不是等待发生。点击率至上的原则指导下,真实不重要,标题最重要;新鲜不重要,炒作最重要。网络只剩下一个逻辑:耸人听闻。并且,为了让人们停留在网页的时间久一些,网站将数量庞大而毫无联系的社会、娱乐、政治、体育新闻仿佛天女散花的碎片铺在一个页面上。我们所有的精力全部消耗在点击、阅读、再点击上面,至于读了些什么,随网页的关闭全部消失。新闻理想着所希望带给读者的“思考”与“穷尽真理”,越发像个优质喜剧——好的喜剧都是悲从中来的。

之所以说童年在消逝,就是因为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下,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一览无余的媒介迅速改变着孩子,童年这个词从概念上就要退出舞台了。因为我们的孩子们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堆答案。

于是出现了成人化的儿童,儿童化的成人,他们共享电视广告的宗教吸引,从同样的电视节目里发现比真实更吸引的虚幻人生。

当印刷品的阅读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时,对电子信息的接受则意味着一个加速的头脑。在娱乐的世界里,智力开始单一化,成人和儿童的概念同时都在萎缩。于是童年的消逝就伴着青春期的无休止蔓延一同成为文化的产物,并且反过来再影响所谓文化的走向。

从而想到一个关于Kidult的专题,因为觉得这是现今社会越来越显著的一种走势。所谓Kidult目前还没有恰当的汉语对应词,它是指“打扮和行为举止像孩子的成年人”,他们通常留恋着儿童或者青少年的活动和思维方式。

Kidult的蔓延趋势和童年的定义、状态的改变有关,和社会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商业的推波助澜有关。《老友记》就是一群拒绝长大的成人代表宣言。那些帅哥美女同时生活在大都市和无尽的青春期里,“他们不从哪里来,也不到哪里去。他们没有目的,也没有羞耻,每天都在青春期的自我陶醉中狂飙突进。在现代的公寓之外,他们似乎并不存在,成长和发展和他们无关。这些永远年轻的人生活在静止的时间里,从来不急于成功,不急于去上班,不急于自我批评。”

可能真正吸引观众的是他们对剧中人物的认同,对无止境的青春期、松散的态度、免于任何责任和压力的生活的向往。而提供这种节目的电视台在混淆童年和成年的作用方面是巨大的。

作为个体的童年当然在延续,作为社会符号的童年概念却在悄悄改变,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对此还茫然无觉。

Kidult还是一种比较可爱的文化表现,而另外的情形更使人觉得紧张,那就是我们身边很多3、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用恶俗的电视剧语言来武装自己了,这些幼童甚至会使用电视剧的成人社交手法来表达。据说父母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如是更显聪明,更能有父母的成就面子感。这实在让人觉得心里发麻。

概念既然能诞生,也必定会消亡。童年或许就正好属于这样的一个概念。

尼尔·波兹曼的童年消逝观点并非畅行天下。与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是社会产物不同,弗洛伊德、埃里克·埃里克松等学者尤其是让·皮亚杰这样的权威研究者则认为,可观察的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受生物规则控制的。拿让·皮亚杰的“遗传认识论”来说,儿童从一个智力层次进步到另一个智力层次遵循的是一个遗传的原则。童年的概念不是应运识字能力而发明的,它不过是被发现了而已,而新的信息环境也并没有使它“消逝”,只不过是压制它的存在而已。

第五篇:消逝的童年

消逝的童年

哗哗,时间婆婆如流水般一样奔跑着,她毫不客气,毫不怜悯的“夺”走了我的童年。

一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一年又过去了„„97,98,99,01,02,03,04,05,06,07,08,09,10„„我依然幼稚的掰着手指,认真的查着我的年龄,1岁,2岁„„一直到13岁,啊——我13了。

从我小的时候,我就问奶奶,他能活到多少岁,然后我有自问自答的说,奶奶永远都会陪在我身边呵护我的。不可思议的是,我居然想到了自己去世的那一天,我估计着,我能活到80岁,可如今已经过了十分之一了。哎,其实人生也挺短暂的。

9岁那年,我和爸爸妈妈离开了家乡,到了陌生的临沂,一转眼我十三了,5年没回家了,好像他们,可„„

曾经的我盼望着长大,可现在,我觉得长大一点也不好,哎,我想回到童年,可那已经是过去。

我论我怎样怀恋,他都已经过去了„„

梨杭小学六年级:忄

下载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浅析动画片对儿童 “成人化”的影响 【摘要】人类社会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儿童逐渐成......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最近,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观看了红色经典电源《永不消逝的电波》。影片主要讲了抗战时期革命工作者李侠的故事,在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共产党......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基本内容:该片讲述了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共产党为了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到上海与党员......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前段时间医院组织观看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讲的是1938年抗日战争中,为了革命事业,有两名战士假扮夫妻,潜入敌人内部为共产党总部延安发送情......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前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一代红色经典,这部电影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我。电波本是会消逝的,而从主角手中发出的信息却......

    永不消逝的经典——评《乱世佳人》

    永不消逝的经典——评《乱世佳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09级师本四班欧佳莉090101438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一出版.便风靡全国,成为......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前几天,医院组织我们观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扣人心弦的电影,故事讲的是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共产党中央为了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李侠同志......

    如果那记忆永不消逝(精选五篇)

    如果那记忆永不消逝 如果那记忆永不消逝 如果记忆永不消逝,那就永不忘记,新兵入伍那天,你拉着我上了卡车,你擦掉我思念的泪,自那天起,你,就进入我心里。 如果记忆永不消逝,我一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