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操盘手的自白》读书札记
《一个操盘手的自白》读书札记
2005年初版之后一个读者的评论“一个人如果读完了之后没有什么感觉或者发现新大陆式地心潮澎湃,基本上是门外汉;读完之后感同身受、恍然大悟的,基本上是做过实盘但赚不着什么钱的;如果读完之后发自内心地会心一笑,才基本上算是入门了”。呵呵!还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但是这个读者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
其实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但是看到有人把它比成中国版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就一直没买。所以最近才买回来读,读过之后,觉得虽然谈不上中国版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但是如果说成是中国版的《股票小做手回忆录》,还是货真价实的。
作者在谈论投资的时候,引述李连杰在回答外国记者“什么是中国功夫”的一句话,“时间”!这马上让我联想到巴菲特曾经说过四十岁之前很难理解价值投资。异曲同工啊!很多人生的历练和事业的发达,其实最大的相关因素都是时间,而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诸如智商、情商和人脉等等。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在18年前入市,买入类似一篮子的指数股,到现在不说通胀也不说房价、收藏,只告诉你当时1300点而现在也就是2800点,涨了一倍多一点儿,可能还不如存银行呢!呵呵,单纯的长期投资看来也未必是大概率致富的事件啊。
作者说到,“现在看来,当时我重仓买入股票的投资决策,并没有什么依据。既不是基本面分析派,也不是技术分析派,而是生活和市场的一般常识。外行的某种内在本能和直觉而已。也就是相信股票价格从高处跌下来,肯定还会涨上去”。这和林奇告诉我们通过常识投资看起来正好相反,但是其实道理是相通的。我就是曾经相信中石化从29.9元跌到22.78元会涨回去,而买入的。并且自认应该坚持自己的理念在20.78元又买入同样的数量,而三年之后的今天中石化也就是8、9元,问题是我和大多数投资者都已经转为相信可能很长的时间都不会涨回去了。看来这样的常识对于投资来说很有危害性啊!
作者还说,“对于一个新手的最佳策略可能是找机会大赌一把。而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投资者,每次下注反而应该小一点,减少偶然性的影响,让概率发挥威力”。这和我们从很多“成功或失败的故事”里听到的可能正好相反。孰是孰非大家自己判断吧。
作者在早期投资股票的时候,认为需要想清楚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大利润一定来自于大的市场波动,因此从理论的角度频繁操作就可能确实不如耐心等待少数大机会的牛熊循环。这是彻彻底底的周期性思维,我非常认可。第二是市场信念问题,如果对待市场甚至国家没有坚定甚至愚忠信念的人是无法拿得住那些可能给他带来巨大回报的仓位的。在这一点上我有些忽略,甚至还曾嘲笑过但斌的那种只有信仰的投资思维。但是其实这很有道理,就像我们身边成功的企业家,哪一个不是曾经在没有什么希望的情境下坚持下来的,而当时可能基本上没有什么逻辑和未来可言。坚持本身可能才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念。第三投资者要对指数有个基本的高低观念,这虽然未必有指定意义,一些时候也会犯错,但是罪不当诛啊!
“行情显示器好像有某种魔力,一旦坐到之前,就失去自我,毫无意思地被其控制。昨天晚上做好的操作原则马上忘到九霄云外”,作者还曾找两个助手来帮助按照某种原则操作,但是事后证明没有什么用。不必分析其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内涵,只要知道不仅别人自己也会如此就有足够的价值了。我不是也曾瞬间决定买入中国人寿吗?
对于预测,作者的观点也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对于一个投机者来说,比较明智的态度是相信市场价格不能被准确预测。而把不确定性作为市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投资策略。其次价格预测也只是每次交易的起点而非全部。需要事先考虑好后面一系列的更为重要的问题:每次减仓的比例、止损点、止盈点、加码等等可能相关的问题”。作者接着说,“因此投资不是参与者的预测能力的比赛,比如谁预测准确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就一两次交易或者局部来说可能确实如此。但是长期而言则是后者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与后者相关的可能是下面这些能力,综合实力、市场信念、心理、策略等”。也就是说预测准确很可能只得到“不彻底”的成功,而预测错误也可能没有遭遇“彻底”的失败。我又想起江平说的“屡战屡败、善败”以及索罗斯说的“你应该问问预测准确的人买了多少”等等。呵呵!
经过数年的历练,作者形成了自己的期货投资方法:中长线和加码策略。股市也可以借鉴,至少没有自己的投资方法和清单,失败的概率一定会大很多。
作者认为在期货市场上一定不要逆向而为,应该是“逆向思考、顺势而为”。作者说“我见过的因为重仓而爆仓的投机者,数量上远远小于因为逆势操作而破产的投机者”。其实期货的中长线和股市的中长线根本就是不一样的。期货的特征是杠杆和期限,这是股市尤其国内股市不具备的东西,这两个特点甚至远远超过期货的做空机制和T+0。
作者进一步说明,“重仓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做这类决策时,投机者都是深思熟虑过的,而且很可能没有买入就临阵脱逃了,买入之后也很可能见机不妙就逃之夭夭。而逆势操作则不同,这是很和我们的物极必反等常识匹配从而给我们更多信心和信仰,投机者像开水里的青蛙一样,慢慢地被市场所吞噬。而且相对于重仓操作者,逆势操作的数量多得多,市场上比比而是”。这段话和作者的观点一样,我觉得非常精彩,虽然对于股市并不是完全如此,但是决定具有很强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作者对于偶然性也持有很客观的心态,这和作者的哲学背景很相关。在我们知道的一些故事里,为了描述上吸引读者的需要,作者有意回避偶然性这个命题,而更愿意像写福尔摩斯一样,一切都是必然的并且符合逻辑。其实事实上远非如此。也因此,作者认为市场上很多大成功者其实和大失败者本身的能力、水平都差不多,跟多地因为一些偶然因素造就了他们截然不同的结局。我觉得这至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
我们在股市上,得承认随机性和偶然性。
作者认为“在市场上,投机者应该做正确的决策,而非让自己舒服的决策。后者的结果往往不如前者”。因此投资绝对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至少不仅仅是一件快乐事情。作者还说“在期货市场上,做个逆势的决策往往比顺势的决策更觉得舒服”。这可能和股市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期货的价格往往是过度的,趋势比反转更不易被心理接受。
作者在谈给亲戚朋友推荐股票的时候,引用了“冥河的摆渡人”这个阴寒的画面。帮助朋友即使在一两次赚到了钱,最后也会让人家养成不良有害的投资观点,这会大多害了亲戚朋友。
作者认为,长期和最终的投资成功,应该和投资者的修养和境界很相关。这包括对于市场本质的观点和对于自我的本质看法。包括最后的篇幅中引申佛洛依德的名言“凡是被禁止的东西,都是被欲望的”,也就是说像芒格的清单、每个人的投资方法之类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充当被禁止的提醒价值。清楚并且压制欲望不仅是投资也是很多其他领域的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二篇:一个操盘手告白范文
一良心操盘手:我们是这样玩死散户的!
做庄必须考虑很多问题:
第一是证监会的监控。操控股票不能让他们抓住把柄,这时候就要考虑多户头,或者拉几个私募大户集体作战。
第二要考虑产业资本的问题。如果我们拉的时候,他们看到利润可观,结果大量抛出筹码,那我们就惨了,必然会亏本出局,在做之前就必需先和他们沟通好,而且还要了解他们手上的流通盘是多少,抛售意向如何,这就是大小非问题。
第三个要考虑的是老庄。如果这个股没有被老庄放弃,那我是尽量不会去碰的,因为一但被老庄反做,那你死得就惨了,就像中国联通套游资一样,那死得是非常惨的,所以,选股非常重要。
第四个就是大盘状况,跟风的多不多。社会上的存量资金足不足,就像现在这样,大部分散户或者大户都被大宰一刀,这时候就不适宜做股票,你拉人家卖,结果把自己套在里面.那现在最适宜的就是砸股票。一般人都有个心态,20元买的股,跌到15元不卖,跌到10元不卖,跌到5元仍然没多少会人卖,但是你要跌到2元再拉回4元,不少人一看翻倍基本上都会割肉的,特别是长时间的向下或者横盘。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砸盘就要开始。砸多少为适宜?根据大盘状况,每天操盘必需跟着大盘走,当大盘大跌时,你必需深砸下去,这时候成本很低,只要用少量筹码将关键点位砸开即可,会有止损盘帮你接着砸下去。但是尾盘必需进一些筹码,防止第二天大盘走低或者走高,有一定量筹码就好灵活掌握,也就是说,要在操盘时盯着指标股。
为什么要盯着指标股去做?关键就在于成本,随着大盘波动,你的成本最低,指标股跌时,你也跌,所用砸盘筹码量最少,因为没有多少人敢买,可以深砸。当大盘涨时你去拉,同样无须买多少,只要将关键点位的筹码买掉即可,有人会将股价推上去,到一定高点,你还可以将低位进的筹码出掉一些,这样可以腾出一点资金做一点差价。
所以,我们看到的股市局面就是要涨一起涨,要跌大家都去跌。
坐庄的风险是什么?
一是操作这只股票的不会是我一个庄,一般都是邀请几个人来联手,就像大草原上的猎狗一样,采用群体战术才能更容易获得成功。要是一个人,第一不一定有这个实力,第二就是太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搞不好打不到狐狸还惹一身骚,所以,邀请朋友来合作是肯定的,就谁主谁次的问题了。
既然是合作,风险也是明显的,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其中一个朋友立马放水,这时候你就栽了,很长时间的辛苦都会打水漂。还有一个问题是,当市场趋势向下时,自己却没发现,因为筹码还在自己手中,就想硬扛,这时候同样会完蛋,前几次大牛市结束后不少庄家摔跟头就在这上面。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风险,这就是,注意指标股的动向,因为坐庄的人对大盘指数动向非常敏感,当指标股向上,而一些主力控制的次要股却滞涨,或者有掉头迹象,那我就要先于股指下跌之前想办法将手里的筹码尽量的都交到散户手里去,尽量的腾出现金,只要手上有充足现金,是涨是跌我都不怕。涨了,我手上剩余的筹码完全可以将其打下来;要是跌了,那就可以购买更多的筹码。
当大盘到底准备反转时,也同样会痕迹明显。
谈谈顶和底的问题。
现在不少人都在关心大盘跌到什么位置才是底,2000、1800、1235?说老实话,我不知道,我不但不知道大盘会跌到什么点位为底,我会连自己坐庄的股票能跌到什么价格为底都不知道,怎么能测算大盘。有人说,20元跌到5元行不行?到底了吗?我说不行,也许跌到1~2元,也许会到8元就算到底了,在股市里没什么顶和底之说,真正起作用的就是供求关系,当跌到供求平衡时,底自然就到了。
例如我的股票,我每天都在让它波动,涨涨跌跌,但某一天我发现,我卖出去的股票,用这些钱买不回来更多或者同样多的股票了,这时候我就不可能再向下做了,这里就应该是它的底了。也许是5元的位置,也许1元的位置还不到,又有谁知道在哪个位置能达平衡呢,只能不断的测试。
顶部也一样,我向上拉,却没了跟风的,那我高价买来的股票又能派发给谁?当然,我拉高给你看价格却又是一码事,底部也一样。
在指数里,同样如此,如果进出资金能达到平衡,那指数就到底了;如果不能,一直要跌到平衡为止。
庄家在下跌中是如何赚钱的?
不少人有时候不理解,庄家的成本是20元,他将股价打到10元或者15元,他不也亏了吗?这真是傻庄,其实散户是不明白的,庄家赚钱的手段很多时候是和散户不同的。我来举个例子,600331,当时有些机构的成本是70多元,但开盘后连砸7个跌停板,最后在38元被打开,按理说机构亏惨,如果庄不砸跌停板,出货的价位不是高些吗?损失不是小些吗?
其实不是这种情况,不砸跌停板出货,散户也会跟着出;而承接盘有限,机构的货是出不掉的,慢慢的下跌机构损失会更惨,并且你由于价格没有吸引力,找不到对手盘,那就成了钝刀子割肉,痛苦只有自知。
采用了猛砸跌停的办法,市场的目光就会集中到那上面来,当跌到一半时,有协同私募或者机构开始巨量吃单,因为在这几天的跌停中市场的关注度非常高,而出现巨单吃货了,这说明这时的股价应该反弹了,技术上超卖出现,股价腰斩,怎么着都要反弹个百分之十几到二十,所以散户、大户一哄而上,机构卖单被哄抢。
但现实情况并不是散户和大户们所想象的,在熊市中放巨量的往往都是出货,看似大单扫货,其实就是庄家们设的陷阱,然后利益分享。
所以,我操作的股票我就希望它能跌下来,尽量的低。
谈谈散户的和庄家的定位问题。
在一个大草原上,小股民就是羊群,而庄家是狼。我这样定位大家可能没什么意见吧,中国股市里70%股民赔钱,这基本上是真实的。就像打麻将一样,四个人打,三个人赔。这三个人的钱自然流入到那一个人口袋里去了,也就是说,股民所赔的数万亿既没消失,也没挥发,而是转移,转移到少数人口袋里去了。这就是狼吃羊的故事。
在草原中,羊看到狼会跑,为什么?怕它把自己吃了。但在股市里却不一样,大部分人买股票喜欢买有庄股,说有庄股拉起来就凶了,会涨的快,最好是强庄。羊在草原上吃什么?吃草。它会选择有狼的地方去吗?而且这个狼还非常彪悍。绝对不会。
这就是股民的自我定位上的错误,你本来是羊,吃草就行了,这个草就是找个业绩良好的股,在合适的价格下把它买来,然后每年等着分红送股来升值。但大部分股民不这样,总想跟着狼后面吃点残羹剩渣,这还有不亏损的道理?所以,大草原上的羊群大部分保留,而股民大部分都被吃了。
主力是如何对散户进行教育灌输的?
我说的这个题目,不少人可能觉得新鲜,没听说过这样的事,主力还能对我进行教育灌输?是不是维稳或者保障群众财产性收入之类的。我说不是,其实你没感觉,那就是主力的成功,主力不需要你感觉什么,只要你按着他的指挥去做就行。
主力有这样的本事?那他叫我割肉我就割肉,让我站顶我就站顶,那我的钱不都让主力赚去了?对,情况就是这样。
那主力给散户灌输的是什么呢?很简单,熊市思维和牛市思维。只要你接受了这两种思维中的一种,你到股市来基本上就是赔钱的,成了主力下酒的小菜。
市场主力是怎样让散户割肉的?
一般人在被套初期总有这样的想法,我就相当于存银行了,我不卖,就是不卖,打死我也不卖,这个股质地又不错,业绩良好,凭什么让我卖?过几年肯定会涨回来的。这时候被套10%,20%,40%,但到了最后70%或者80%以上时反而说了声:“庄爷爷,偶怕你了,给你行了吧。”喀嚓一刀,割个干净。
这种现象很奇怪,为什么在套得少的时候不卖,结果到账上所剩无几时反而能痛下决心割干净呢?其实这就是市场主力的诱惑,因为几年的牛市思维惯性,使你坚决相信牛市还存在,跌20%咱补仓,摊低成本,等它反弹到我不亏时我就出局。但情况却不如你料想的,散户大部分表现为两种:一是到其成本位就不太愿意出了,还想再赚一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股价到不了他的成本位就又下去了,散户的补仓不但没有减少成本反而扩大了亏损。
那我坐庄是怎么做到这一步的?太简单了,当跟风盘变少而抛压增大时立即反做,我跑在大部分人前面。
这样的反弹后面的幅度会越来越小,最后干脆横盘,到了最后期,一天跌个一分两分,上下幅度只有几分,你想做T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我把做T的成本计算好了,买卖的差价不够手续费,再说了。因为不断的下跌,你只要卖出去基本就没什么兴趣再买回来了。
市场主力是到底谁?
要说明这个问题,还是从美国道琼斯最有名的1929年大崩盘说起。
1929年10月,道琼斯发生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崩盘,到现在为止各个学者仍然是众说纷纭,莫终一是,只是说泡沫破裂,导致道琼斯走入熊市,并对后来美国经济破坏极大,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萧条。
不过翻翻历史,我到是感觉很奇怪,当时美国经济相当繁荣,完全可以支持美股继续高涨,拿现在的时髦话,基本面支持股价上升,市盈率并不高,那它在牛市7年后为什么突然改变方向?终于我发现了一点,美联储在1929年3月份开始收紧流动性,在后面几个月里有人在大量做空,当年它的一季度,二季度的指数平均值要高于三季度,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市场主力在大量出货,而10月19日的那一天不过是个临界点被击穿罢了。
当时美国总统胡佛发表谈话,要求美国人民要有信心,美国的基本面仍然健康,不过后来好象没有多大作用,救市也不了了之.再后来就更有意思了,美国普通人的财富大量缩水,政府的财力却直线上升,罗斯福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建议下实行新政,将美国的大量资源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市场重整,武器军工方面等,终于赢得了二战的胜利,使美国从一个普通国家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当然,在1987年美国股市走熊,还没两年苏联就在美国打压下跨台了,当时苏联赖以生存的能源出口全面亏损,国际原油居然降到9美元一桶.要知道将国际原油打到9美元,需要多少财力支持,那都是高买低卖.在29年到87年中间还有几次走熊,因为限于篇幅我就不说许多了。
这说明,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股市走熊和政府的财力是负相关的。政府越有钱,股市就越走熊,政府越没钱,股市越牛!
说说赌场,看看股市有没有它的影子?
一个老板想到一个镇上去开一个赌场,他需要怎样做才能吸引人进来?添置必要的设备,例如吃角子老虎、轮盘赌、明星九
七、21点等等。为了吸引人进来,先把这些装置调到1赔2,意思就是你放一元进去,它就吐两元出来。因为刚开始,人家都还不熟悉,所以尽管老板一赔二,玩的人由于不多,老板也不用拿出多少钱来。
由于这个赌场有赚钱效应,结果吸引了小镇上不少人目光,有些人就开始进来也尝试赌一把。这时候老板一看,人来的多了一些,就将装置调1赔1.5。为什么要这样调呢?因为人进来的多了一些,老板贴一点,大家互相赢一些,赚钱效应仍然强烈。
这时候小镇上就开始沸腾了,那个赌场进去的90%以上都赚钱,我不进去还等何时?大家都把钱向里面送。因为人更多,等于人气被激发起来了,赌场老板也要赢利了,就把赌*具的赔率调到1赔0.8,老板开始赚0.2。这里可能有人有疑问,人气已经激发起来了,那个老板为什么不把赔率调更高一些,这样赚得不更快一些吗?
对这个问题老板自然有考虑,还有不少人并没有把钱全部拿出来,如果短时间的调很高就会把人吓走,老板不是赚不到多少钱。终于,赌场里人声鼎沸,大家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倾其所有都来赌了。
这时候老板就不动声色的将赌具的赔率改成1赔0.2了,当然,为了稳住人心,留几台机子不改。经过几天,不少赌徒就有疑问,怎么这些机不吐分啊,我都喂了它好些进去了,原来不是这样的啊,喂一点就开始吐了啊,是不是喂少了,还要继续喂?
这时候大厅总有几台机子丢一元吐几元,叮叮当当发出脆耳的响声。因为不少人的疑问,老板就指那几台吐分的机子说:“不是我这赌场不赚钱,主要是你们机子没选好啊,你看看,那几个人不是赚钱了吗?”
经过一段时间,小镇上的人大部分的钱都装进了老板的腰包,没有多少钱再去赌了,但不少人还不死心,就在赌场里死不走,要求救救赌场,说如果不救,那赌场就完了。其实,这时候的老板心如明镜,你们口袋里都没钱了,我救赌场就是我要拿钱出来给你们继续玩,这对我有什么好处?你们继续在这儿玩,口袋里又没几个钱,我还要找服务人员,还要茶水、电费和机器损耗的倒贴,发神经了我啊?不但不调高赔率,干脆将其调到1赔零。但老板也不想得罪小镇上的人,因为还想人们挣钱后下次继续来,就说,你看看,我又添置了不少新机子,而且到镇上到处号召人家来赌,都尽了最大努力了,人家不愿来啊。
实际上老板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是希望小镇上的人离开赌场去外面挣钱,你不出去挣钱,整天泡在赌场里,老板下次赚谁的?不过小镇上的有些人总整不明白,向老板建议,赌场不旺是否和新玩法缺少有关?例如添加点狮子猫、牌
九、梭哈什么的。老板自然点头称是,说后面会考虑,转过背去肚里却骂到:一群蠢货,那玩意更耗钱,这小镇上的人有吗?
大部分散户为什么在股市里不挣钱?
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网友问我操作的座右铭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慢慢做”。一个庄家,他选择一只股票进入后,就象一个商人选择了一个铺面,租下或者买下后就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买卖股票就是进货和出货。一般来说需要运作很长时间,几年或者更长时间。
那么散户呢?大部分都是过客。什么意思?就是看到这个店生意好了,立即在这个店买点货就在店门口摆着卖起来,所希望的就是店铺能将经销的货物提高价格,自己也能卖上个好价格。这在生意繁荣时无所谓,因为足够的生意,店铺提价仍然可以卖出去,你批的货自然可以沾点光,赚点差价。但到生意疲软时就会怎样?自然会赔掉老本。
这里的关键就是店铺的定价权。你的货首先是在这家店铺里批的,那就说明,你的成本、数量、价位等一系列商业数据无密可保,店铺老板自然知道得一清二楚,在生意清淡时老板会让你卖给可能是自己销售对象的顾客吗?绝对不会。
那他会怎么做?以比你低的价格向别人兜售。你由于对老板的成本和数量等一无所知,最后你只能以比老板价格更低的办法来出手,而可能买你这个产品的人你可能都不知道是谁。
也就是说,店铺老板的活动在幕后,你的活动却在店铺老板的眼皮低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吧。
讲讲“给你看价格”的用意。
在街头,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商铺门口写着“清仓大甩卖,羊毛衫原价98,现价56”,不少路人一看,确实便宜了不少,那就买一件吧。当然,现在还有,但可能少了一些,不过,原来是相当多的。
那么,老板亏本了吗?原价98,现价56,这中间老板好象降了不少。其实呢,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老板如果不标那98,现价56是卖不出去的,那个98是给你看的,并不是成交价,要是98能卖出去,老板何必56卖,直接卖98就行了。
这就是给你看价格的妙处,如果你不看到98,你会56去买吗?不会。
在股市上也一样,往往有些股股价拉得很高,这个高位其实不是成交价,是给你看的,就像卖羊毛衫的老板,他真正想要卖给你的价格也许是这个价位的30%~50%。这就是不少人抄底被套的原因,你看到了原来的价,发现跌了不少,就以为它还会上涨,所以被套了。如果你没有看原来的价格,你会在那个价位去买吗?同样不会的。
对上面这个问题,估计现在大家都清楚了,那么我就反过来说说主力是如何让你卖的。
在底部同样有个给你看价格的问题,就是主力如果想在4~5元一带收集筹码,他必然要把它打到2元左右,这个2元不是成交价格,而是给你看的价格。关于这个问题,网络上有一篇很好的帖子,说的是一个庙里的主持,看中了外面一个店铺里经销的佛像,但又不愿意按店铺老板的价格支付,就命和尚们轮流去还价,和尚们去了,一个比一个价格出的低,经过较长时间,使那个老板每一次都悔恨不已:要是早卖了就好了。
最后主持出面,开出了比最后一个和尚高一倍的价格,立即成交,老板还感激不尽。
这个故事就是主力在底部所做之事,打到尽量低的位置给你看。
第三篇:读书札记
读《弟子规》札记
撰写人:梦一莎李豪 李梦娅 林 晔
08级20班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清中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必读课本,现在,它依旧是人修身养性,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因为它有它的特色和内涵。
入则孝——为人子之道是“孝”。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自觉遵守的一条道德准则。“入则孝”就是教育孩子从幼童时期就开始用感恩的心对父母。所谓由小见大,积少成多,在家懂得孝的人,出外才知“人不独亲其亲”,尊敬老师长辈及一切人,对于孩子应该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孝”之态度,听父母的教诲,虚心接受父母的训诫,不让父母担心,做事之前要向父母咨询,要谨慎,不因失德而让父母感到羞愧,齐备父母所好,不让父母蒙受耻辱,不让父母的不慈成为自己不孝的借口,这些都应该是身为人子所必须的,只有这样,亲情之花才会在家庭的每个角落开放,也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因年龄而产生的代沟才会被温暖填平,一切不快就都会像过眼云烟一样,生活会淡雅,幸福会长久„„
出则弟——兄弟相处之道。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其实这句话中的朋友更确切的对象应该是指兄弟之间吧。懂得尊重,无论是长辈朋友,都会是你生命中不可多得的贵人,所以“受人滴水
恩,就当涌泉报”就用来形容对于生命中贵人的尊重,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故不需要悌道,这种看法是狭隘的、短浅的。“兄弟”一— 也叫“长幼”。孩子终会长大步入社会,视年长于已的为长辈,视有才德知之人为兄,就是“弟道”,所以有古人云“四海之内皆兄弟”。懂得“出则弟”的人,明白友谊的长河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亲情有多么不可或缺,所以他们更能够在天下争雄的天地里站稳脚跟,成就自我。
谨——教你一种生活态度,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质量高低,水平好坏,所以学好“谨”,对于日后孩子成大事,担大任具有指导意义。它教导人三方面的能力:一为自制力,二为独立生活的能力,三为做事的能力,所以就不难得到《论语》中“洒扫,应对,进退”这六个字的教导作用了。俗话说“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习劳知感恩”,”这就更要求我们亲身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谨”的能力。敬爱的周总理12岁那年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伟志,“慎独”以及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言传身教,都启迪我们力行“谨”而为大事。
信——承诺的力量,“人无信无立”,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在亲情,友情中畅游。同样的,企业无信,同样不能使企业成功运转,所以企业家们一定不能因眼前利益而破坏信誉。“信”的另一层延伸含义是信念,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没有信念,就如一盘散沙,抵不住狂风暴雨,而信念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水和凝
结剂,所以建成的大厦高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站得更直,更令人肃立。人与兽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懂得立志,立志干什么呢?当然做圣贤,这是正确的信念,所以幸福和成功才会源源不断。无论你是谁,身在何方,身处什么样的境遇,“信”都会是一种力量,对于你,是前进的号角,是奋斗的动力,所以立信,志在必行。
泛而众——爱对天下。从微尘到大爱无彊,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学生到边防战士,“小我”已不再成为社会主流,人们心中满满的爱,早已比过了长江,黄河。溢出海平面的爱在困难的洗礼中成就了中国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真心爱家人,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践行大爱。所谓“性情中人多至爱”,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青年还是老年,有“重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就应该被众人称颂,被世人传唱。
亲仁——亲近仁德,择师要亲仁,交朋友要亲仁,学习别人要亲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对于我们,亲仁就是进步的阶梯,是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的至关重要的价值导向。“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则臭”,假如每天身边都是低俗之人,那么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变得粗俗而可笑,所以“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才是真正而真实的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也唯有“亲仁”才能“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余力学文——提高自己修养道德的阶梯。学文很重要,文不可不学。“文化”就是用文来化我们,学文的目的就是在化自己,变化自己的气质,把文化融进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化到点滴生活之中,所
以文与力行是相辅相成的。圣贤教育指导我们去相处,去待人接物,真正力行了才理解“力行是行门,学文是解门,小解行要并重”。“能者为师”,所以对于学文的一个要点就是请教而“求确义”,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所以用力行去学文吧,那是人们德行显圣的必由之路。
《弟子规》是照妖镜也是显圣镜,只要用弟子规去衡量,去践行,德行就会稳固,实践能力就会提高,学会做人,才能成事。《弟子规》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准则,而我们呢,需要的只是一颗虔诚的信心去领会和一颗力行的心去实践,那么孔子中彬彬有礼的君子就不会只有“圣贤七十二”了,也许会有君子之城,君子之国了吧!
我相信,在《弟子规》哺育下,作为幼苗的我们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弟子规》的浇灌下,我们这些幼嫩的禾苗也会成为未来的根基。在《弟子规》的陪伴下,作为未来主宰的我们,身边必定不会缺少朋友,亲人和其他爱我们的,我们爱的人„„所以,努力学习并践行《弟子规》吧。
古之圣贤,今之榜样;古之圣言,今之训诫。站在时代的潮头,中华儿女站起来,携着《弟子规》等一批中华经典文化,民族复兴不再是梦!
第四篇:读书札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世间最苍凉的诺言。诚然,最开始的相爱,每个人都希望和自己最爱的人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可是,到最后的最后,又有几个人信守了当初的诺言。别人都说,做人家老婆,要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泪水,放得下诺言。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喜欢和爱有什么分别?喜欢一个人,不至于渴望跟他共度余生。需要和爱有什么分别?需要一个人,还不至于希望下辈子再跟他一起—张小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和你白头到老。有的人,是拿来成长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起生活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辈子怀念的。
一个懂你的人,能带来一段彼此舒服的爱。一个不懂你的人,最终会让你懂得一个道理:人生中,懂,比爱,更重要……
我多想有个人能对我说:你不用改变自己,我来习惯你就可以了
At least even for a little while, I was the reason behind your smile.至少曾经有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我是你微笑的原因。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拍拖就应该经历一下异地恋。体会一下欣喜忧愁无从分享,欢笑落泪不能拥抱。隔着屏幕隔着电话隔着书信联系直到你几乎疯狂。学会拒绝诱惑,学会处理一个人的时间,学会照顾自己。也只有这样,在下一个拥抱,乃至白头偕老,你才会感恩,异地恋不仅是考验着对方的耐心,更是考验了自己的认真。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哭的时候,闭上眼睛不让它流泪;伤心的时候,找个地方静静的发呆,告诉自己、要坚强;孤独寂寞的时候,静静的想着某人;难过的时候,学会了伪装自己 对别人笑;失落的时候,笑着对自己说没事的;失败的时候,尽管已无力也要爬起来,告诉别人我很坚强
不要去骗人,因为你能骗到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而不言,另一种是笑而不语。
我们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骗;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把握住自己的心,让心境清净,洁白,安静。——放下不等于放弃,执着不等于坚持。
我想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一个人 他完全不是你的菜不符合你的择偶条件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是喜欢他 哪怕最后无疾而终 他带給你的伤害大过于甜蜜 纵使有他在的时光你总是患得患失 自己都不像自己 但很久后和別人提起他 你只记得他的好 在我懵懂不成熟时 曾有一个你点缀我百无聊奈的生命 我由衷的感激
傻逼样的去坚持,自会看见牛逼的结果。
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 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 更珍惜这份感情。
第五篇: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生活中的“搏斗”
——读《家》有感
巴金爷爷在我心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自从读了激流的第一部《家》之后,我觉得他更是一个勇于追求美好生活,勇于打破封建陋习的人。
《家》这本书主要描写了高氏家族的悲欢离合,描绘了许许多多不同性格的人,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的黑暗、违心、奉承,通过描写三兄弟的性格不同和对社会、对未来不同的看法进行了层层分析,也决定了一个人最后的结局。小说中的人物上上下下不少于七十个,衰老的高老太爷专横跋扈,逼迫了许多正值青春年华的高家子孙走上了无底的深渊,甚至死亡之路。他不顾子孙们多么奋力的反抗,毫不体会他们的心情,逼觉明娶素不相识的女子,逼鸣凤嫁给一个荒淫残忍的老头做姨太太„„这一起都令我又悲又愤。
此外,我对觉新、觉民和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作为长房中的长子,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应有大好的前途与美满的婚姻,但在封建礼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莫大的苦衷。他又是那么懦弱,丝毫不反抗,看着心爱的女人死去,看着自己的妻子死去,一点儿也没有反抗。他爱着他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侩子手。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不能争取自己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自己所爱的妻,他是那样无能,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关系,也可能是长子的理由,但他却不知道,是他扼杀了两个最爱的女人的命。
可两个弟弟就截然不同了,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梦想,坚定的信念,他还坚持“五四”,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最糊涂的时候也许就是在爱情面前,他的自私让鸣凤投湖自尽,却留给了他一具清白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也正是她,让觉慧有了反抗的力量,赢得了光明的前途。巴金也在附录上说觉慧身上有一点他的影子,这样的人,是被社会欣赏的。相比觉慧,二哥觉民不冲动,拥有进步思想,也因此,他赢得了琴——一个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应该是《家》中最幸运的。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巴金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是的,就让它成为我们鼓舞的源泉,与生活“搏斗”!
初二:金静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