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时间:2019-05-12 13:0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宾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宾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第一篇:来宾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来宾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提高全市各族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结合我市“三求”惠农工程和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省(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夯实我市体育基础,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较为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我市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各项目标要求。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全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5%以上,其中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的城市居民达到2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市区建成一个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一个体育公园;全市50%以上县(市、区)建成一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的乡镇建有灯光篮球场或体育活动室,全市100%的行政村(社区)及条件好的自然屯建有标准的灯光篮球场;辖区内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至少有保证教学的场地设施,加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设施建设;机关、企事业单位至少有一个体育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做好大型活动中心建设的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积极开展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网球、田径、游泳等覆盖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踢毽、门球、气排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全市每4年举办一次农民运动会、一次少数民族运动会、一次妇女运动会、一次残疾人运动会和一次职工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运动会、承办好每年一次的广西体育节来宾系列活动和广西万人气排球大赛来宾赛区的比赛等各种赛事。鼓励和支持行业系统举办系统运动会。

(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成立市级体育总会,充分行使指导、协调、监督全民健身工作职能。力争全市县(市、区)、乡(镇)、行政村(社区)普遍成立体育协会,鼓励有条件的健身团体成立各种单项体育协会或健身俱乐部等社团组织,协助做好体育工作。重视加强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建立乡镇(街道)文化站和体育指导站,配有专(兼)职人员具体抓体育工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晨晚练点)登记注册,规范管理。

(六)全民健身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2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民族体育的保护、传承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县级政府制定并实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规划统筹和组织实施。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申遗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建有一支完善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队伍。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发金秀瑶族传统体育。促进民族体育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特色体育旅游产业。

(八)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更加完善。宣传推广科学的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对城乡居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不同人群体质状况提供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服务质量和水平。

(九)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发展以体育表演、健身培训、体育中介等为主的体育服务业,成效显著。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有举措,有成效。全市体育服务业所创增加值逐年提高。依法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并依法对全市体育事业、体育市场等进行监督、管理。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广西体育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二)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体育健身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有部门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工作,有条件的街道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点)、社区体育俱乐部等社区体育健身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扶持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经常性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市、县、乡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以“送体育器材、送体育知识、送体育活动”为主题的“体育下基层”活动;充分发挥“三求”惠农工程村级篮球场的作用,积极组织各行政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篮球比赛、大力推广普及气排球比赛及鼓励各行政村开展符合本地传统习俗的、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办好农民运动会、万村农民篮球大赛。

(四)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充分利用好全市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扩大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影响力。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发金秀瑶族传统体育。促进民族体育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建立来宾市金龟岛“红水河”民族体育文化园;建成集壮、瑶民族传统体育为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建成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传统体育旅游、休闲保健、健身、养生基地。

(五)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办好学生运动会及其他体育赛事活动。

(六)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广泛开展经常性的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七)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全区残疾人运动会和残疾人体育比赛,向上级输送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性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开放使用。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重视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

(八)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九)继续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定标准。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达标活动。建立证书证章激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好系列群众体育活动,改革办赛模式,淡化锦标,突出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勤俭办赛,推动普及。组织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打造一批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办好中学生运动会、妇女运动会、全民健身万里行、城乡万人气排球赛等重大活动。

(十一)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院校师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十二)加强体育市场的培育、开发和管理。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利用全市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走特色化体育产业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来宾市壮族、瑶族等民族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发展体育休闲旅游、户外山地运动、探险体验等项目。借助金龟岛民族体育文化园的开发,走具有来宾特色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单位和团体、个人的积极作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全民健身投资体系。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市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提高体育健身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留归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关键领域和基础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和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少数民族县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

(二)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三)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根据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来宾市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设计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建设规范标准,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户外运动设施。

(四)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各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各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在公办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和学校体育设施,可改造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公园每天安排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特别要着重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市、县(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免费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档案、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严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指导高危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工作。

(六)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行

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依托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县级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组织。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支持职工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七)扶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新方式,积极开展新兴的户外运动,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结合;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融合,互相带动、共同发展。扶持大众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加快体育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体育健身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进体育健身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体育健身科学性、安全性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八)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充分发挥体育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研工作,组织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研攻关,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加快制定《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完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计划在来宾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依照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责成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推行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和协调,并对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负责。

各县(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

(二)加强成效评估。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和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市人民政府将对为全民健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六、组织机构

成立来宾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成员如下:

主 任:张秀隆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和荣 市长

副主任:莫 桦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曾 艳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陈 维 副市长

秦全贵 副市长

成 员:韦祖乾 兴宾区区长

龙 秀 象州县县长

韦德斌 武宣县县长

谢大研 忻城县县长

赵贵坤 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

韦佑江 合山市市长

吴 立 华侨投资区管委主任

指导委员会下设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如下:

组 长:曾 艳(兼)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副组长:盘启亮 市委副秘书长

莫 成 市体育局局长

成 员:黄旭升 市政府副秘书长

谭少勇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

林 湘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余治平市发改委主任

黎瑞江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

权永能 市广电局局长

林世权 市财政局局长

何基敏 市住建委主任

覃凯萍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玉 德 市环保局局长

侯代忠 市教育局局长

邓海明 市卫生局局长

廖华武 市民政局局长

韦穆尤 市民委主任

潘启勇 市农业局局长

马忠华 市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罗胜奇 团市委书记

方秀琴 市妇联主席

陆远怀 市文联主席

黎耀宗 市残联理事长

廖燕玲 兴宾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

范洪亮 象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

罗君钰 武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

黄小波 忻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

梁爱华 金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

蓝艳青 合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莫成同志兼任,副主任由谢露军同志(市体育局调研员)担任,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

驻来宾市部队可根据本计划,结合部队实际参照执行。

第二篇: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我县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快体育强县建设进程,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沧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全民健身发展特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体育强县、杂技名城”的要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得到提升,全县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第三篇:沁水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沁水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我县全民健身事业,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现结合沁水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这一契机,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高效能、广覆盖、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建设“三晋十强县”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紧紧抓住沁水人文环境资源,广泛开展富有沁水特色的低碳、绿色、生态、休闲的全民健身活动。初步建立与沁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覆盖全县各乡(镇)、行政村的,基本满足广大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培养群众健身意识、健身习惯,使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加,人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加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不断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加大乡镇、农村体育 1

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到2015年,全面完成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县、乡(镇)、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进一步改善群众体育健身条件和环境。加快以沁水县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综合馆、游泳馆)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广泛组织秧歌舞、武术、太极拳(剑)、骑车、登山、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单项体育协会达到20个以上;85%以上的县区街道、60%以上的乡镇、农村建有体育组织;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以上的农村建有体 2

育健身站(点);所有乡镇有专职体育工作者;建成“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定期开展全面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

(六)成立沁水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每年培训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20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县城乡每1000人有1名以上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均每周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

(七)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三、工作方法

(一)抓好“三个环节”

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健身活动要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富有沁水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认真开展好“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周”等一系列活动。

2、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进一步加强社区和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

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指导水 3

平,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注册制度;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授予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加大同民政、共青团、教育、工会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

(二)突出“三个重点”

1、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创造良好的体育人才培养环境。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形成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相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足球联赛,使学生全面发展、多项选择、发挥特长。拓宽竞技体育投入方式,逐步加大竞技体育资金投入力度,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重发展。

2、加快发展农村体育。虽然我县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地域相对封闭、经济欠发达乡(镇)、村群众体育发展比较滞后。我县在“十二五”期间,要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偏远、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

3、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十二五”期间,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我县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

(三)加强“三项建设”

1、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和《全民健身条例》要求,推进全县城乡居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加大实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人民体质监测制度。

2、加强优势体育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我县秧歌舞、门球等项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专业队伍,形成特色,形成气候。打造沁水群众体育品牌,形成镇镇有精品,村村有特色的体育氛围。

3、加快各类民生体育工程建设。加快以沁水县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综合馆、游泳馆)为重点的项目建设。2015年底,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四)服务“三类人群”

1、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广泛开展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做到有专人负责。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2、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3、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体育部门、总工会等各类组织的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坚持工间(前)操制度,丰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激励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社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评比、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社会团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执行本实施计划。

(二)加大经费保障,确保全民健身事业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形式支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三)健全设施管理,确保健身设施的开放率和完好率

健身设施实行属地化管理。乡(镇)负责本辖区内健身设 6

施的日常管理,确保器材使用安全,常年无事故发生。同时落实健身器材的日常维修保养、更新及保险资金,所需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任何组织和人员未经县体育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改变社区健身设施的性质、用途和面积。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力度,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完善体育设施,为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四)加强健身宣传,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载体不断加大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建立县级全民健身网站,方便群众查询体育健身信息。建立全民健身数据库,为群众开具科学健身处方,逐步形成全民体质监测服务系统和预警机制。

(五)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督办检查机制,强化工作考核,维护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权益

县体育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职责,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机制。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五、组织实施

本实施计划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依照本计划,并责成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各乡(镇)体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 7

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

各乡(镇)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沁水县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为全民健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四篇:西吉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西吉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全民健身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我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县委政府提出的“4156”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的身体支撑发挥作用。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口达到2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5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35%以上。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体育消费产业逐步形成,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二、主要任务:

(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至少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达到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人数比例不低于49%,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体育人口比例明显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不断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

(二)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明显改善。在“十三五”时期对已建设的西吉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及公共体育场等项目,争取早日竣工,投入使用,同时将新建投资1.35亿元,占地180亩的西吉县体育公园和投资1.5亿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室内游泳馆。完成8个公共体育场地(占地面积8610㎡,投资4600万元,其中6个学校,2个社区)、2个足球场地(占地面积12000㎡,投资700万元)的建设。在全县各乡镇建设19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8000㎡,投资1900万元)。建1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占地面积10000㎡,投资600万元)。对已实施的全县298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行提档升级和改扩建,改善设施条件。到2020年,努力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并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体 育设施,对我县已建成运营的滑雪场,要求体育部门按照高危行业的具体要求,加强管理和指导。同时积极申报和创建自治区级及国家级示范县。使我县体育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三)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组织、场地的功能作用,各乡(镇)要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各种健身活动,使全民健身活动做到常态化、大众化。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群团拉动、协会带动”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群众体育组织。县上要建立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80%的乡镇建有体育组织,80%以上的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40%以上的学校建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形成遍布城镇、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领指导作用,选拔培养高素质体育骨干队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十三五期间建立1个县级全民健身指导中心,给县体育中心增加两名事业编制,招录两名专门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在8个城市街道(社区)和19个乡(镇)建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站,配备1名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面向农村基层举办5期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 员培训班。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队伍。

(六)全民健身服务业特色鲜明。引导和促进体育健身消费,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明显增加,形成规范有序的大众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和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规划》,积极争取县级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完善乡镇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和村级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建设,到“十三五”末,实现县、乡、村级体育设施全覆盖。并达到一定的设施水平。

(二)深化体育体制改革

1、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性措施办法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并加快体育制度的创新。提倡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开办优秀运动队员业余训练,集中力量办好县级业余体校和优秀运动队。

2、加强新时期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的建设。抓好业务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岗位培训、进修、深造,不断完善学历教育 4 资源认证制度,提高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进一步提高群众身体素质,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即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健全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网络。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20年,全县社会指导员人数占人口万分之三以上,并坚持每年一次的业务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指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努力使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体协、个人及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不断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要求各乡(镇)、村至少每年举办1-2次以上的体育比赛,县上至少举办2次以上的大型运动会,各协会每月都要有比赛活动。

4、突出四个重点。

(一)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 间,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就学、训练上,对具有体育专长的青少年学生要实行加分制和特招制等政策。并通过各类比赛选拔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竞技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要结合我县农村实际,积极开展农民喜爱的体育健身活动,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科学文明地开展活动,丰富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

(三)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社区体育要积极开展争创全省城市体育先进区活动,重点抓好2至3个社区创体育先进社区。每个社区要建立全民健身站点,努力创建体育组织健全、体育设施完善、体育活动经常、居民健康文明的社区。

(四)加快发展足球运动。把建设足球场地纳入全县总体规划,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成立足球协会,组织举办全县足球联赛,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推动足球运动成为群众普遍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

(五)积极挖掘和整理民族体育项目,推动我县民族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三)建成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1、加大引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高水平教练员的力度,落实体育优秀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以此推动项目发展,提高运动成绩,全面提升我县竞技体育的竞争实力。建立科学、高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培养和输送拔尖人才。

2、加大对县级业余训练工作的管理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县业余体校,落实训练经费和训练基地,切实抓好青少年业余训练这一基础工作。

3、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建立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的输送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输送体系。县业余体校和各中小学校运动队,向银川市及区体校、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并制定业余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县体育中心定期对业余体校和学校运动队进行评估,合格的予以授牌,所需经费由县财政予以解决,对各级培养和输送体育优秀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在全县实施《西吉县业余训练工作奖惩办法》及《学校课外体育训练工作责任书》。

(四)着力打造体育品牌。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大力开拓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旅游,着力打造西吉县“火石寨丁香花节暨攀岩活动”及“农民篮球”等品牌活动,努力推动全县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提升。充分认识和把握体育无形资产的价值,充分发挥体育中介组织的纽带作用,促进体育无形资产与市场结合,与企业联姻。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夯实责任。本实施计划由县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并由县教育体育局(体育中心)牵头,会同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组织实施。各乡(镇)要依照本实施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的《全民健 身实施计划》。县直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县工会、团县委、妇联、残联和行业体育协会等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投入,强化监督。各乡镇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终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之中,并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全民健身事业经费按人均1.5元纳入财政预算。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要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建立体育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文化、政务信息办公室、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工作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加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和各级体育赛事、体育健身展示活动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四)及时督查,做好评估。要充分发挥县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作用,同时,县教体局(体育中心)要切实加强《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的检查、督导工作,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工作机制和奖励机制,2019年底前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第五篇: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的通知

沪府发„2011‟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

全民健身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为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保障市民的体育权利,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率先探索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以及《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发布以来,社会各界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科学化、信息化、法治化,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名列全国前列,健康寿命进一步延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民健身事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增强作出了贡献。

--健身设施大幅增加。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7741个,公共运动场316处764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建成健身步道859条469公里;全市8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

--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000余人;建有社区体育指导站213个;开展了体育健身配送服务,开通社区体育配送网站。

--健身活动创建品牌。每年举行的“全民健身周”、“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已成为本市市民体育健身的三大活动;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各区县积极创立“一区一品”健身活动。

--体质监测深入推进。全市建成9个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8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依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上海市民的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宣传平台有效拓展。各级体育部门建立门户网站,方便市民进行网上简易体质测试,及时公布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名单,创办《健身时代》栏目交流健身技能,向市民普及健身知识。

虽然上海的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还不完善、不系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人均公共体育设施数量、面积和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较薄弱,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三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科学健身指导有待深入;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广大市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利,放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效应,以突破性思维、突破性措施,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多元化、健身生活化、资源信息化、服务便民化,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本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初步建立与上海城市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覆盖城乡、组织完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指导有力的基本满足广大市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市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生活方式成为更多市民的选择;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1.市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质健康教育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主要体质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水平。

2.健身场地设施显著增加。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公共运动场全覆盖。各区县形成相应规模的体育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体育健身规模和功能进一步拓展。规划并逐步建设“一村一场(灯光球场)”、“一镇一池(游泳池)”、“一街一中心(含健身指导、体育设施、体质测试、团队组织于一体的文体中心)”。社区、村镇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和管理均质化。建成奉贤、松江、宝山、崇明、浦东5个具有运动休闲功能的体育公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基本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3.组织网络体系更加健全。探索并逐步形成体育行政部门、全民健身指导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站)、体育社会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构成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建立并推行社区体育社工服务制度。体育健身俱乐部或协会实现社区全覆盖。基层体育组织的数量不断扩大,社区健身团队达到15000支。

4.青少年体质进一步改善。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每天锻炼1小时、人人学会游泳、阳光体育及大联赛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多彩,深入推进校园足球等活动,每年举办中小学生足球千队赛;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5.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各区县、各行业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广泛建立职工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经常性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在职职工每人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锻炼,每年参加一次以上体质测试,掌握一项以上科学的体育健身锻炼方式。积极组队参加全国体育大会等重大比赛,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比赛和活动,推广“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大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做强做大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打造“一街(镇)一品”的全民健身主题特色活动。“全民健身日”、“上海市全民健身节”等活动广泛开展。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进一步发展。

6.科学健身水平明显提升。健全市、区(县)、街道(镇)三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市民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实现区县全覆盖。健全18个区(县)级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探索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市民体质监测指导站。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考核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率,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本市常住人口的1.5‰。完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制度。开展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和运动干预相结合的市民体质干预工作,定期公布市民体质和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结果。

7.工作创新实现较大突破。设立“上海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运动处方、信息咨询、设施建设管理等工作,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建立全民健身指数评价体系。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改革发展试点。推进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每年向社会推荐健康、有益、新兴的健身项目。

四、推进重点

以体育生活化、健身科学化、服务便民化为统领,以天天运动、人人健康的“全民健身365”为重点,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工作方式,促进上海全民健身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着力提高全民健身工作水平

1.提高市民体质健康水平。重点改善青少年和在职职工体质状况,本市城乡居民体质综合指数高于全国水平。

2.提高市民健身参与程度。重点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倡导市民人人喜爱并参加一项健身活动,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3.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将市民体育需求作为民生需求,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基本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二)着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体育组织健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社区健身团队、基层体育协会等基层体育组织覆盖到居(村)委会,覆盖率达到90%。

2.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便民、利民、惠民的社区健身苑点、社区公共运动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游泳池、百姓健身房等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到居(村)委会,覆盖率达到95%。

3.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现状调查、市民健康状况研究、市民体质测定标准、市民体质监测制度,《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优秀率达到25%。

4.推进体育健身活动与竞赛,积极营造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动员吸引广大市民坚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全民健身竞赛活动,各区在“一区一品”的基础上,形成80%的街道“一街(镇)一品”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5.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和公共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促进开放的政策和机制,探索建设区域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和完善体育场地开放的新途径,力争85%学校场地向公众开放,进一步增加开放时间。

6.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3.3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8000人,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三)着力实施全民健身实事工程

1.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工程。在全市大型公园、绿地,建设具有一定标准的符合市民健身需求的300条健身步道;新建300个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各村全覆盖;在郊区乡镇建设50个游泳池,改善游泳池严重不足的现状;对100个社区文化中心或全民健身中心的健身房,实施标准化建设;新建9个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实现区县全覆盖。

2.实施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大力培育全民健身典型示范,推动社会各界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培育国家级、市级职工健身示范基地50个、社区(乡镇)体育生活化示范基地30个、学校场地开放示范校50所、青少年体育示范俱乐部30个、社区体育示范俱乐部3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示范站30个以及各类先进个人典型。

3.实施全民健身信息工程。建设上海体育地图在线服务平台,方便市民查询体育健身信息;各区县建立区域全民健身网站,丰富健身电子地图、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全民健身活动信息等内容;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4.实施全民健身配送工程。建立和健全市、区、街道(乡镇)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加大配送服务的力度;明确各级配送任务,加强配送职责和功能,扩大配送服务项目、内容,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各种健身实际需求,促进全社会对体育资源的统筹和体育成果的共享。

5.实施全民健身培训工程。加强全民健身专业技术和素质培训,提高全民健身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建立18个市民全民健身技能培训中心,每年为4万人次市民、2000名各类指导员提供健身技能培训。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作用,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直接提供、委托提供、购买服务或政策扶植等多种形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激励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城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评比、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重点支持农村和社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行业体协等社会团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执行本实施计划。

(二)确保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彩票公益金,要根据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形式支持全民健身计划,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三)整合体育资源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造体育健身设施;已建造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得挪作它用。进一步加大以健身苑点为标志的全民健身设施的发展和创新力度,重点建设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公园绿地开辟健身设施,特别是中心城区要深入挖潜,在高架下、黄浦江两岸、苏州河两岸、绿地、楼宇(顶、地下室)配建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笼式足球、健身步道等多功能运动场所。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制度,对向公众开放的学校给予支持,为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腾出或开辟体育设施,为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四)营造健身氛围

组织实施市民体质监测,逐步建立体质测定数据与市民健康档案数据共享,开具指导科学健身的运动处方,形成市民体质监测服务系统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广大市民体质存在问题和全民健身方法的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改善市民体质方向转换。重视全民健身志愿者资源的开发研究,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和互联网不断加大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图书和电子读物,提高全民健身科学素养。

(五)引导健身消费

鼓励和引导市民体育消费,扶持和发展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为各种人群提供多种需求的健身服务。规划并建设运动休闲聚集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和健身休闲用品。加快体育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推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制度、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和体育健身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体育健身服务水平。

(六)推进法治建设

体育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神圣职责,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责,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权益。要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提高法治水平,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六、组织实施

(一)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施行本计划。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作为协调机构,负责推进全市实施本计划,各区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市体育部门每年要将本计划实施情况报告市政府。

(二)区县政府要根据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区县政府每年就实施计划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区县体育部门在政府任期届满时,将全民健身实施情况及评估结果报告区县政府和市体育部门。

(三)各部门、各行业要将实施本计划纳入日常工作中予以落实。对全市全民健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下载来宾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宾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瓯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建瓯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为进一步发展建瓯市全民健身事业,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3-2016......

    蚌埠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蚌埠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为进一步发展我市全民健身事业,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

    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关于转发省体育局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体育局《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已经省......

    大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大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我区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努力开创我区全民健身运动新......

    湘潭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精选五篇)

    湘潭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

    X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X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增进健康、增添幸福的基础保障,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为推动......

    鹤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1

    鹤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和《黑龙江省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黑政发„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