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主体性作文教学的三点定位
主体性作文教学的三点定位
一、构建“导写与自写相结合”模式,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过程是事物在写作前头脑里加工的过程,它经历“双重转化”——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主体观念向语言表达转化。因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过程也必须尽可能与文章产生过程一致,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实际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要顾及“导学”与“自学”的两个方面,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补学习写作学习。作文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实现目标的优化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个“导学—自学”作文训练模式,步骤大体是:1.老师定标—学生定题;2.老师导写—学生自写;3.老师点拨—学生自改;4.老师评讲—学生总结。这一教学流程重在体现老师是“导”,而学生是“主”的主体性发展式的教学。
二、采用“给题与给意相结合”方法,拓展作文命题思路
怎样才能让学生“我能写”、“我想写”呢?笔者认为原则依然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设置作文训练任务。加强作文命题的实用性,积极探求开发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新途径,为学生提供情感表达的方便。学生表达目的一般分为五种:1.传达意志和要紧的事;2.为了记忆(备忘);3.为了使多数人知道;4.为了把情感传达出来;5.为了说服他人。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作文训练,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另外,作文教学还应重视创新导向,命题切忌陈旧,要力求新颖。例如《我的梦乡》、《假如我是你„„》、《1234„„引起的联想》等这些题目适合中学生幻想心理,能激发创作的内驱力,有利于迅速提取储存大脑中的物象知识。
下达作文训练任务时,应采用“给题与给意”相结合的方法,不要“一刀切”全是命题方式。可以统一命题,也可以按程度给题,还可因人给题,甚至可以只给一个“意思”、“意象”、“情境”让学生作文。“给题”一般多给几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做,“给意”一般给“材料”让学生自己命题。这些不同的命题形式,拓展了命题思路,广开题源,有利于兼顾共性,发展学生个性和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选材、拟题、审题的能力。
三、重视“他改与自改相结合”评价,培养作文赏析能力
修改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认识、不断寻求好的表达形式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思想的深化和表达的完善。因此作文不仅需要他改,以明自己的不足,还需要自改,自品文章得失的结果。培养学生自改能力,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作文教学整个过程的主人,这不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且适合了一切真知均来源于自身实践的哲学观点。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培养作文“他改与自改相结合”的评改方法,让学生互改、自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断加强赏析能力;采用“大家评”、“小组改”、“写后记”、“作小结”、“办展报”等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改”、“互改”办法,收到了显著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反思
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反思
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我以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目前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或主导式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充当的是 “课上成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下最亲密的朋友”等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在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引导策略,以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一、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彼此尊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教师应消除自己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走下命令、评判的权威地位,和学生共同交流、商讨、争鸣,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关系。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孙权劝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回,俯身指导,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学生:“读过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主动举手提问,教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当学生提问告一段落后,看来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其实作为老师都知道,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突出强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于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来,老师说:“还有问题吗?没问题了?那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来帮我解答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于是,这篇文言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样的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巧妙而自然地加以解决了。
二、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
要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必须处理好 “扶”与“放”的关系。“扶”,就是指教师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学会“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过程。所谓“放”,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扶”时的方法,去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教师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适时”地采取“扶”和“放”的教学策略。该“扶”的时候不能“放”,该“放”的时候绝对不要去“扶”。教师的“扶”应侧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比如有目的的进行阅读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有意质疑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等等;还应侧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比如要教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认知性阅读,丰富语感;学会理解性阅读,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特殊对话,学会鉴赏性阅读,读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通过适时的“扶”与“放”,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三、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
一般的阅读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师必须明确: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精读,“提纲挈领”的略读,“一目十行”的速读。教会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捕捉文章中心的方法,审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筛选并提炼加工信息的方法,合理想象补充有关情节的方法,以及规范、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的方法等等。总之,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与积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体用心
爱心
专心 2 现阅读教学之本色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于各个环节中运用新教法。
《羚羊木雕》中,学生围绕着该不该拿羚羊木雕送人,以及既然已经送人,又该不该要回来等问题,各抒己见,争论不休。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简单地给出唯一或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展开讨论,把学习效果扩展到课文之外,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任何事物不能简单地用“对”“错”“好”“坏”来作绝对的评判,合理的东西也包含着不合理的因素,不合理的东西也可能会有存在的必然因素,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事实证明,学生是喜欢自己动脑而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
二、让情感进入课堂,创设生动情境和想像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理性地呈现文字的“静态”,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课文的教授中展现生活的情思,学生才感到新奇有趣、活力倍增。
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为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与爱国情怀,课前我有意识地提及学生熟悉的《上甘岭》,让学生重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美;然后配以悲壮的音乐,介绍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最后转入深情地介绍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此,课文未“动”,学生已经沉浸其中。这种引情入境,使学生仿佛看到黄河“金涛拍岸”,长江“滚滚东去”的壮美,也使他们仿佛听到“山润幽鸣”,“小鸟啼叫”的清新。情境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形成直接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想像,拓宽课堂的意境。
三、把质疑带进课堂,启迪创造性思维。
李政道教授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座谈时曾说:“同学们,有没有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提出过问题?比如对牛顿力学会不会问诸如„我为什么要学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错的‟之类的问题。这种年纪不问这种问题,将来就问不出这种问题了。”李教授在此强调的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的精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干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海阔天空、“胡思乱想”。我认为,一堂课有时虽被一个问题多“缠”了几分钟,但对学生而言,可能就“缠”出了真知,“缠”出了能力,“缠”出了创造性思维。这正是一种教育目标的达成。
质疑能力的调动,需要抓住学生心理,倡导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国外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若采取积极态度,学生的能力则可以发挥80~90%。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易做起,及时鼓励、表扬和激励。积极的评价,能促进求新的动力,教师的热忱期待,也常常会促发学生的巨大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满怀期待的心态对待每颗求知的心灵,从而感染激发他们。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点心得
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点心得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于各个环节中运用新教法。
《羚羊木雕》中,学生围绕着该不该拿羚羊木雕送人,以及既然已经送人,又该不该要回来等问题,各抒己见,争论不休。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简单地给出唯一或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展开讨论,把学习效果扩展到课文之外,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任何事物不能简单地用“对、错、好、坏”来作绝对的评判,合理的东西也包含着不合理的因素,不合理的东西也可能会有存在的必然因素,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事实证明,学生是喜欢自己动脑而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
二、让情感进入课堂,创设生动情境和想象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理性地呈现文字的“静态”,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课 文的教授中展现生活的情思,学生才感到新奇有趣、活力倍增。
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为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与爱国情怀,课前我有意识地提及学生熟悉的《上甘岭》,让学生重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美;然后配以悲壮的音乐,介绍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最后转入深情地介绍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此,课文未“动”,学生已经沉浸其中。这种引情入境,使学生仿佛看到黄河“金涛拍岸”,长江“滚滚东去”的壮美,也使他们仿佛听到“山润幽鸣”,“小鸟啼叫”的清新。情境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形成直接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想象,拓宽课堂的意境。
三、把质疑带进课堂,启迪创造性思维。
李政道教授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座谈时曾说:“同学们,有没有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提出过问题?比如对牛顿力学会不会问诸如‘我为什么要学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错的’之类的问题。这种年纪不问这种问题,将来就问不出这种问题了。” 李教授在此强调的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的精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干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海阔天空、“胡思乱想”。我认为,一堂课有时虽被一个问题多“缠”了几分钟,但对学生而言,可能就“缠”出了真知,“缠”出了能力,“缠”出了创造性思维。这正是一种教育目标的达成。
质疑能力的调动,需要抓住学生心理,倡导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国外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若采取积极态度,学生的能力则可以发挥80~90%。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易做起,及时鼓励、表扬和激励。积极的评价,能促进求新的动力,教师的热忱期待,也常常会促发学生的巨大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满怀期待的心态对待每颗求知的心灵,从而感染激发他们
第五篇:论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二0一0—二0一一学上学期)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
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有经验的老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 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
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
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
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论文
(二0一0—二0一一学上学期)
姜丽雪
兰河一中
二0一0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