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作文教学之反思篇
高中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而我们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也一样在这三个方面存有太多的困惑吗?穷则思变。《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有所突破,这三座大山是绕不过的。它们就在那里,就在我们的面前。想让我们的学生爬过山,我们自己首先要翻山越岭。
关于作文,我们让我们的学生做了什么。
我们有阅读摘抄本,里面有学生平时的阅读摘除,来源有《名家散文》《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高考满分作文选》等,其他还有他们自己的书籍,老师们给引发的阅读材料,试卷中讲评过的文章等。作文怎么写,老师说多读,多做摘抄,写好感悟。
作文写作训练。
两节作文课,我们布置好题目,学生开始写。上交后,我们开始漫长的批改。而后是讲评。选出几篇优秀的作文当堂朗读。主要是鼓励,表扬,为大家作文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指出其中可取可学之处,主要有审题、立意、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材料等。老师很是苦于批改作文,集中批改难免粗糙,易于疲倦。学生互相批阅,一看老师引导,而看学生程度。好则相互促进,激发兴趣;坏则流于形式,一片喧哗。因为作文出成绩慢,不能立竿见影,因为成绩评比,作文课又靠后站了。两节作文课,有的放羊上阅读,有的做题考试,有的继续讲课赶进度。
除了作文课,就是我们考试试卷中作文的写作以及讲评课中作文讲解。一篇作文,一个分数。老师做好统计,看看学生作文分数如何,有问题的单独找学生谈作文。作文出现的失误:有的审题偏了,跑了题,有的作文“四不像”,有的结构层次不清晰,有的表达不畅有语病,有的罗列材料不知所云,有的开篇老长还未入题,有的引文错误闹笑话,有的错别字连篇,有的标点单一,有的字数不够。总之,作文水平亟待提高。
审题立意怎么办。老师一遍遍讲作文之前先审题。可是,考后还是跑了题。如何审题,领会命题人的写作意图,确定自己的写作突破口,这就要“立纲起草”。关于立纲起草,我已经写了一篇作业,大的方面就是生活、阅读、自然,小的方面就是根据作文题写提纲,打草稿,胸有成竹。比如作文题目、中心主题(关键词)、切入点、结构层次、材料筛选、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
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学生依旧如故,困惑不已。最后,困惑的还是我们老师自己。功利之心,人皆有之吧。面对作文教学,几多忙碌困苦,几多忧愁烦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了,还要穷。穷则思变。
读了我第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陈洪昌老师的《写作教学:系统规划创新机制激发热情》,很受启发,此文对写作教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系统阐释,在作文机制上进行创新,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努力践行,操作性很强。
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除了备课、批改、讲评外,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成绩,有的老师让学生坚持背诵优秀语段,大多出自高考满分作文,短时间内效果明显,成绩显著,但是也存在死记硬背,生硬抄搬,侥幸得高分者;有的老师坚持让学生做摘抄,及时督责,为学生做长远计,但是也存在学生简单抄录,疲于应付,学生直接抄学生的,根本不读书;有的老师进行一句话作文,多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话题、一个名言展开,课下准备,课前三五分钟展示,同时也是为了督责,一段时间还可以,时间一长,学生就没了兴趣;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但是安全第一,没谁敢冒风险;有的老师写下水作文,很是令人敬佩,偶尔为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不是真正热爱,坚持下来太难了。
小学生作文教学心得体会反思
第二篇:高中作文教学思考之素材篇
高中作文教学思考之素材篇
湖南省临澧一中陈芳
作文能力是高中语文各种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中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摇篮.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状况令人担忧,成了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很多学生的作文很难“凑齐”八百字的文章,我觉得主要是素材积累不够或者不会灵活运用。下面从这两方面来谈怎样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让学生收集积累写作素材。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搜集作文素材。
1、从语文教材入手。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或塑造可歌可泣的人物,或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这些也都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大而化之,不够重视。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对这些素材驾驭归纳和整理,比如,我们高二选修的《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很好的素材书。每篇文章都可以从文言知识、著作思想、写作素材这几点来把握,在学习顾炎武的《日知录》时,我的学生就积累这样的素材,顾炎武提出的“文须有益于天下,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我们今后的文章也要有益于天下,写一些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称道别人善行的文章。还有的学生这样体会,顾炎武说文须有益于天下,我们做人也须有益于天下。也有的学生根据顾炎武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学生不同意,认为怪力乱神之事并非无益于人,那么《西游记》《聊斋志异》又怎么说呢?„„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积累很多的作文素材。日积月累,学生通过对教材名篇的感悟和体会,既增加了对语文的兴趣,又丰富了自己的感情世界。积累写作素材是再创作之源,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得到锻炼,思维为之扩展。只要立足于课本这眼深井,努力挖掘,文思与灵感一定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关注生活热点。
社会热点问题,或弘扬先进,或暴露黑暗面,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我经常引导学生加以关注,指导他们从电视、报刊等媒体方面搜集和整理热点问题中的感人事迹,以及暴露出来的阴暗面。2008年的汶川地震,神州五号、六号进入太空,以及奥运会、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等等,我都引导学生予以关注,给他们印发相关的材料,寻找相关的资料,及时给他们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报道,在教室里张贴一些热点人物的事件图片,努力在班级和同学之间营造一种关注热点、评论热点、搜集整理热点、敞开想象热点的浓厚氛围,进而形成一种习惯和风气,这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又提高了学生认识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
3、关注自身爱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自己熟知的领域懂得多,挖得精,我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搜集各方面的作文素材,从自己熟知的领域和角度入手,查找
自己所喜欢对象的特点、爱好、行为,以及感人事件,并在班上加以交流,于是张艺谋、于丹、金晶等许多名人感人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通过这种方式被众多学生所熟知,被大多数学生所掌握,成为作文的有力素材。
二.搜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素材,在写作中可以让学生掌握一材多用的技巧。
例如有这样三个作文题,a.人生时时面临诸多诱惑,权重的地位是诱惑,利多的职业是诱惑,光环般的荣誉是诱惑,畅快的娱乐是诱惑,甚至漂亮的时装、可口美味都是诱惑„„面对这些诱惑,我们该怎么办? b.我们都有过跑长跑的经验,当长跑跑到一定的时候,身子会感到特别的不舒服,整个人就像面临死亡似的难受。可是一旦越过了极限,跑起来就不那么难受了,反而畅快了,这就是“高度”,一个考验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高度”。C.人的一生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帆船,无论在多平静的海域,总会有起起伏伏,总会遇到风浪的打击。“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选择勇气,还是选择退缩?我们可以根据掌握的有关巴尔扎克素材灵活运用,应对自如。
例文1做律师是一个赚钱而体面的工作,巴尔扎克的父亲让巴尔扎克学律师,可巴尔扎克抵挡住了名和利的诱惑,宁可蜗居在租来的房子里,靠借钱度日,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正是这种“拒绝诱惑”的坚毅品格,才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才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例文2整整写了三年却没有发表一个字,反而欠了一脖子债,这可以算是一个一般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可是巴尔扎克却跨越了这一“高度”。巴尔扎克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正是他具有这种坚毅的品格,才使他跨越这一“高度”,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使他的作品永垂青史。
例文3 整整写了三年却没有发表一个字,反而欠了一脖子债,靠借钱度日,这对于一心热爱创作的巴尔扎克来说,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挫折。但他没有气馁。他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正是凭着这种坚毅的品格,巴尔扎克勇敢面对挫折,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念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这三段例文灵活运用了巴尔扎克的素材,论证了三个论题,可以说是一材多用,通过这样一材多用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兴趣。
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素材,并能灵活运用素材,才觉得有话可写,有内容可以表达,这样可增强学生内心的信心与快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写作的动机。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能力。
第三篇: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
高中作文指导之第一节 自然篇
金牌教练精讲
文题展示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师法自然。大自然虽然不声不响,却能给人超常的力量: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那是在教我们勤劳;含羞草默默收拢叶片。那是告诉我们切莫过分张扬……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所收获。面对自然,我们要怀着尊敬、虔诚的态度去亲近它,学习它。
请以“师法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师法自然”,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其实人类的发展史何尝不是一部向自然学习的历史呢?三千多年前的老子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向自然学习从来就是人类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肃问题。然而,到了现代,人类与自然却越加隔膜了,人们疏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间构筑自己越发虚幻怪异的幻梦。加之科技的进步,尝到甜头的人类失去了对天地自然的那份朦胧时代里的天然敬畏,嘲笑、轻视自然进而妄自尊大,以为天地间唯人类是第一。然而,面对自然的一次又一次的惩罚,人类终于收敛了对自然轻浮、贪婪的面孔,并由自发向自觉地认识到,自然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浅薄,浅薄的倒是人类自己。于是,在当下,怀着尊敬、虔诚的态度重新来认识自然,学习自然,不光是一篇作文的小问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问题。高考命题的专家们当然不会忽视这一热点。
那么人到底应该向自然学习什么?我们在构思的过程中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首先,是自然对个人的智慧的启迪和精神世界的提升。比如,迎客松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间展示出的生命价值,小虫子经过艰难的蜕变终于化蛹成蝶的生命精彩,都给我们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以深深的启迪。其次,是自然对人类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的巨大推动力。比如,一个苹果的落地使牛顿开创了物理界的新纪元;小鸟的流线造型,使人类几经磨难终于通过飞机的模拟创造实现了飞天的梦想。最后,也是更高的一种智慧,是自然教会了人类如何把握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如何与万物和谐相处。如犀牛身上的一种寄生虫,它与犀牛是友非敌,相互依存,相互帮助。自然界的食物链不容破坏,人也只能是其中一环而不能独立超越,否则一毁俱毁,人类也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人向自然学习,必然涉及到态度问题。首先,应是尊重自然。人类在远古时代,由于能力有限,常常是屈从于自然,从一种近于绝望的屈从中生发出人类最早的崇拜,所以那时的先民只有崇拜自然而不会真正地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建立在人类对自己的力量和对自然的规律不存偏私的、理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其次,应是亲近自然。人类也曾和自然相处无间,天当被,地当床。但那是被动的接受。而当人类稍有能力时,他们便将自然——他们的“衣食父母”弃置一旁,躲入亲自营造的钢筋水泥的梦幻中不能自拔。然而,正像一棵植物必须在土地里扎下根才能健康生长一样,人如果离开自然,必定是要付出可怕的代价的。倘若这种对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续下去,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上的退化。最后,还要敬畏自然。学习自然要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而不要过于相信人类自己的技术和信息,倘若对自己生命的来源和基础浑浑噩噩,那便是最大的蒙昧和无知。人类的聪明在于对自然,对人类以外的生命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为自己开辟了一个与自然既有联系又能使自己惬意的世界。
在文体的选择上,本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通过对历史、现实的梳理,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态度;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一个具体的自然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向自然学习的主旨;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议论的角度,上文中已经提到了。当然这只是从整体来说,学生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关注重点,加以分析。审题误区
本题话题明确,不易走题,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确实和自然接触极少,所以容易泛泛而谈,所谈内容不过是一些常识,而少有动心动人之处。其次,不能突出“师法”,而只突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就会使重点旁落。
文题展示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翻开语文课本,走进中国古典诗词,我们发现古人的世界无不放射着“自然”的光芒。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诗词却遭遇到了现代尴尬: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脆音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远、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现场”早已荡然无存,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发”和“陶醉”一番。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就是:自然正在一步步地远离我们。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你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和认识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审题导引
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析,这则材料的核心就是现代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材料中的文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一是古典诗词中的自然,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时代,人们所处的自然存在着天壤之别。清醒着的人类猛然发现,古诗中的自然正在一步步地远离我们。当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沉浸在古人为我们营造的优美意境中时,一种荒唐、悲怆的情感油然而生。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现代人对自然的破坏。中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两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而现今人类在高速发展自己经济的同时,却在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根据材料中引用的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今人们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土壤退化正在加速,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海洋生态危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大规模生态破坏„„近些年来,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日趋严重,其原因与国人的环保生态意识差,有关方面对生态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施行不力有直接的关系。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人类要做的就是不要破坏自然,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这个话题可以从大处着笔,从“人与自然”这个话题人手,它包含着人对自身与自然现象的关系的思考、对自身“反自然”行为的质疑以及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探索等方面的内容。写此类话题要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要尊重自然,认识自然,善待自然。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反思现实生活中人对自然的非理性开发,表达“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写这类文章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让读者看清“非理性开发”的危害和实质。
2.调动联想、想象,描写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以艺术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构筑美丽的画面,将自己对话题的理性思考融入到艺术的画面之中。也可以小中见大,大到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的许多方面;小到某一方面,甚至一草一木。可以回顾过去,可以关注现在,还可以预示未来。
写议论文,可以从宏观上去阐述,也可以就某一件事展开论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求条理清楚,说理充分。可以分析破坏自然、爱护自然的原因,也可分析危害或好处,但必须结合实际,联系现状。写记叙文,可以写生活中的小事,一个饭盒、一棵小树、一块绿地、一方天空、一只小鸟,都可入题,或伤害破坏或爱护保护,小中见大,从行动中体现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也可以想象作文,从动物、植物的视角来展示内心,解读人类,呼唤人类。写散文,“形”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神”聚就可。
审题误区
“环保”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可以写人们在开发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可以写人们对自然的关心爱护,还可以议论自然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写这个话题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太空泛,欠具体。所以切入点一定要小,要做到以点带面,升华主题。
文题展示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体,人类热爱自然、生存于自然之中,但同时,又不断地从自然中攫取生存所需的一切。“人定胜天”曾被当作一种人生信条,征服自然展示了人类的力量,一度成了人类最爱说的话。何谓“征服”?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难道这就是人类所谓的“征服”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也不是在挑战自然,我只是做到了千方百计地顺应它,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人主张“征服”,也有人主张“顺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请以“征服与顺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审题导引
综观材料,不难总结出,文章所要阐明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材料中的观点可分两种:一种是征服,一种是顺应。这是面临问题时的两难选择。征服,固然代表了一种精神;顺应,也不仅仅是一种策略。如果脱离材料看“征服”与“顺应”,二者都是一种美,但材料中的观点态度很明确,那就是赞同“顺应”,否定“征服”。所以,在作文中,我们也要把态度倾向于“顺应”方面。再者,话题“征服与顺应”是指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征服与顺应,不能离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谈征服与顺应。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征服还是顺应,你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材料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来确定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构思文章。有见闻可以以记叙文的形式形象地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思考可以以议论文的形式论证二者的辩证关系,当然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表现。写这篇文章要先明确人类与自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然后再构思成文。
针对以上审题分析,文章的主题应该这样定位:人类要不断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变自然,发展自然,从而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一切都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适应。改变自然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更好地顺应自然。唯有顺应,才能更好地发展。
提供参考的素材:1.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有大批生物因不顺应环境而绝迹,有的则顽强地活到了今天。可以写一则童话故事,写某一种动物(如长寿者乌龟)是怎样为顺应环境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2.人类对待自然界也有个征服与顺应的问题。如愚公移山的故事,移山便是一种挑战,而搬家则是一种顺应。挑战固然精神可嘉,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在环保问题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应选择顺应。3.冬天来临,人们就要穿棉衣,来顺应寒冷的气候。人类选择春天播种,是因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也是对自然的一种顺应。夏天,万物生长蓬蓬勃勃;冬天,万物敛形遁迹,这都是顺应自然的结果。人类对自然的顺应,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靠本能被动地顺应,而人类靠智慧,借外力积极地顺应。有些动物可以以丰满自己的毛发的方式顺应寒冷,有些则以藏入地下冬眠的方式顺应寒冷;而人类靠增加棉衣,靠空调,靠暖气顺应寒冷。从根本上说,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对自然都是以顺应为主,只是顺应的方式不同而已。4.人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当沙漠蔓延,侵蚀人类赖以生存的领地的时候,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法和沙漠作斗争,最终可以做到把沙漠变成绿洲;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筑堤修坝等方法驾驭洪水,使之服务于人类。总而言之,人类应积极地顺应自然,在顺应的基础上尝试加以改变,使人类生活的家园更秀美。
审题误区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态度问题,所以话题“征服与顺应”应该是指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征服与顺应,而不能离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谈征服与顺应。比如说有些同学单纯地从话题人手,而忽略了材料,写面对生活工作日复一日的枯燥和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该顺应这一切还是征服这一切。生活如此无奈,如何抉择。如此构思就有失偏颇。再者,话题“征服”与“顺应”二者虽然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态度,但同学们在作文时切忌单从一个角度人手,只论述“征服”或只论述“顺应”,而应全面地分析,两个角度都要涉及到。
文题展示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颗敏感的心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看黄昏,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李白在与敬亭山的对视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王维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请你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导引
准确审题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要想立意不出现偏差,必须牢牢把握所给的材料及话题,明确写作重心。第一步,从所给的话题“自然与心灵”来看,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作文。从所给的话题材料来看,题中的“心灵”被限定在“自然”中,是人的心灵在“黄昏”“细语”“秋菊”“流水”“浮云”“星空”等自然事物中的感悟。所以,本话题应阐述“自然”与“人的感悟”之间的关系,只写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第二步,要注意材料中的限定性因素,同时还要从所给材料中找出可以为我所用的提示性和非限定性因素。材料中的“黄昏”“细语”“秋菊”“星空”提示我们,可以选择大自然中的任何景物与事物,而“闲适淡远”“心灵慰藉”“精神归宿”“精神家园”“精神依托”等词语又提示我们,所选的自然景物不能是随意的,对所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感官方面,它必须是可以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启示的,是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依托的。第三步,本着“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原则,在确定最终立意之前,我们还应注意,文章不能涉及太多方面的自然景物;泛泛而谈就会缺乏深意。我们应力求将话题集中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将话题写深刻,写透彻。
这个话题,比较适合写成叙事散文,可选取历代文人崇尚自然、陶冶性情的事例构思行文,如可以借王维、陶渊明等人的事例进行故事新编,或借自己与古人如谢灵运、李白等对话的方式写作。文章还可以写成带有议论性质的抒情散文,借对一种自然事物的描述,阐发一个或多个哲理;或者借对几种自然事物的描述,阐发一个或多个哲理。而材料中的“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则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角度的提示,即不同人的眼中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悟是不同的,同样的自然景物会折射出不同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从这一角度出发,如能运用逆向思维的写作方式,写“心灵”反过来影响“自然”,那就是较高层次的一种创新了。
审题误区
此话题是一个“关系”话题,如果缺乏认识穿透力,就不会看透这个“关系”的重点应是阐述“自然”与“人的感悟”之间的关系,从而泛泛而谈大自然景物而不谈人心灵的感悟,导致偏离话题的重心。不能全面把握材料,只抓住细枝末节、只言片语,就会导致偏离题意。如只抓住“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一句人手写成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就会偏离话题。选取自然景物过多,谈不出深刻性与哲理性,文章立意层次就难免低浅。
文题展示五
题目:与_______对话
要求:从“蓝天、大地、高山、大海、草原、沙漠、黄河、长江”中任意选择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组成一个完成的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对“与______对话”这个题目的内涵有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对话”的理解。所谓“对话”,必然是双方的一种相互交流,单向的倾诉,显然不是“对话”的范畴。既然是“对话”就得有比较集中的话题(对话的主题),漫无目的的交流,也算不得“对话”。那么,以什么为话题呢?这就需要“细化”,就需要作者有思维视野的宽度。通过交谈互相了解,倾诉对对方的热爱和崇敬,或者表明自己的不满和斥责,自然是可以的,但终究是比较一般的写法。要是话题新鲜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必须跳出这个一般的角度。谈人生,谈世界,谈现在,谈未来,谈宇宙,应该化虚为实,定于一。当然,所谈的内容,必须和“对话”的对象有必然联系。再深一层想,“对话”就只是双方的谈话吗?能不能超越语言的“对话”这个层面呢?当然可以。思想的共鸣,共同相处之中互相了解,甚至一方对另一方的挑战、征服,何尝不也是“对话”的特殊方式呢?沿着这个思路考虑,就会发现可供写作的领域十分广阔。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选择最能表现个性的内容。
这个话题有较宽阔的写作空间。话题本身不带有命意上的倾向性,便于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话题中横线上的内容的选择是很重要的,能否保证选材富有个性,能否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选择一个恰当的对话对象最为关键。“蓝天、大地、高山、大海、草原、沙漠、黄河、长江”等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自然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半命题作文就成了以“与自然对话”为话题的作文了。如选择与大海对话。可以写感受大海的宽阔胸怀,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感受“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境界。如选择“与高山对话”可以写感受大山的倔强,感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节等。
这种话题,没有明显的思想倾向性和主题的指向性,人文素养不高的学生或无从下笔,或立意浅薄。但对人文素养较高的学生而言,写作中会如鱼得水(其实,什么样的命题对他们都无大碍)。所以,个性化的选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文体的角度看,哪种文体最好写,这完全因人而异。总的来说,写比较典型的议论文,难度比较大,因为对方的“语言”和反应很难表现。相对来讲,写“托物言志”的散文是最佳的选择,散文的结构比较灵活,选材自由,表现方法多样,能比较容易地写出对方的反应,以形成互相的交流;但写散文必须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点,必须有一条明确的线索,否则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当然写记叙文也是可以选择的,写记叙文要有一个适宜的事件,这个事件必须能作为“对话”的一种形象的演绎,必须完整、集中而又能紧扣“对话”的双方展开。当然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也不是不可以。
无论用什么样的文体,无论是什么样的写法,都要充分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充分显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切忌空洞的叙述,更不可中途随便地转换对象。
审题误区
与自然对话,不能单为对话而对话,如果缺少“对话”的话题,或者“对话”的内容不够集中,只是漫无边际,浮光掠影,文章就不会有一个明确的主旨;选择的对话对象的自然属性,要能够照应一种社会属性,即所托之物的“形”,一定要与所言之志的“神”有相通或相似之处,如果仅仅写出自然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写出现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所选择的自然之物的“神”一定要有新意,不能一味重复他人用得“俗滥”的内容;选定“对话”对象,不能中途变化,转变了对象,就严重背离了作文的要求。金牌教练集训
真题体验
文题一(2007年福建卷)题目:季节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1.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一年四季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我们会发现季节里蕴涵着丰富的哲理。
2.大自然有季节,人生也有季节,可以以自然的季节喻人生季节,谈人生的感悟。
3.写两个不同的季节的碰撞,比如写中学生和家长的代沟与交流的问题。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二(2005年辽宁卷)题目:今年花胜去年红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1.以花喻人,写个人现在和过去相比取得的进步、成绩。
2.以花喻国,写我们国家现在和过去相比取得的成就。
3.以花喻理,写事物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进步的规律。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5年浙江卷)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1.自然的一切语言中包含了无限向往,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做的只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自然界的启示,超越有限的生命个体,追寻无限的生命价值。
2.从一粒沙里看世界,从一片云想见天空,人生也是这样,从小见大,你会受益匪浅。
3.“一粒沙”“一片云”是大干世界的缩影,学而习小,成则大功。大成功孕于小积累,重视“一枝一叶”,成就你的“大世界”。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4年江苏卷)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1.以“山”的沉稳和“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喻父亲,表达父爱的无言伟大。
2.山和水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以此喻人,谈中学生“张扬个性,释放魅力”的主题。
3.由山水谈其中蕴涵的道理:事物具有多面性,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我们应全面、发展地看问题,不能片面、静止地看问题。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
水,滋润万物,是生命之源;暴雨倾盆,江河泛滥,也会带来灾难。水,看似柔弱,却能把坚石滴穿; 汇成洪流,更可穿峡破谷,一往无前。水,演绎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流淌着古往今来多少悲欢。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1.水的灵动、智慧。灵动表现在有些人坚守气节而避开繁杂;智慧表现在包容大度,百折不弯而并非懦弱,这是人走向成功的另一途径。
2.水的多变。能化云成雨的是水,这正是人适应环境,完善自我的智慧和境界。
3.水是柔弱的,但却能流过峡谷,一往无前。人是有缺点的,但是,如果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你的柔弱也会使你无坚不摧。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关检测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草丛起了大火,蚂蚁四处逃窜,眼看蚂蚁将被大火吞噬。突然蚂蚁迅速积聚成团,开始朝不远处的溪边滚动。火焰烧死团表面的蚂蚁,但是蚁团丝毫没有减小,死的蚂蚁仍然紧紧依附,蚁团终于滚入水中,冒起一股轻烟。团中间的蚂蚁得救了。
材料二:煮鳝鱼时,一锅汤煮沸了,锅中的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汤水之中。原来这条母鳝鱼为了保护肚子里的众多鱼卵,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死亡。
材料三:企鹅寿命长约十年,一个巢只住一对企鹅,一对企鹅在整个一生中彼此绝对忠诚。若一个遭遇不测,另一个即会异常悲伤,独守空巢,不再与其他异性接触,每天站在海岸上,不吃不喝,期望其归来,直到最后饿死。企鹅对爱情的坚贞,让人类为之感叹。
请以“动物是人类的榜样”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参考
1.针对人性的弱点,论证动物的许多优秀品质值得人类学习。
2.斑羚飞渡,以牺牲自我的生命保护同类的安全。
3.老鹰将小鹰推出巢穴,训练其飞翔的本领,由此可联想到对子女的教育。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自古以来都是诗人和画家的挚爱。超凡脱俗的竹总能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一竿绿竹有着生机勃勃,顶天立地的气质。白居易的《养竹记》中认为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
请以“竹韵”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立意参考
1.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竹子可以高耸入云。
2.竹子的内心是空的,“虚心”是一种美德,对做人、做学问大有裨益。
3.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始终如一的人。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三: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1.人类对动物的肆意捕杀,一方面造成了动物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动物对人类的敌意不断增强。人类会失掉自己最好的伙伴。
2.在自然界里,人为因素破坏了环境,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会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统计,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距离蜂房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酿造一公斤蜜,就得飞上四十五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参考
1.甜蜜的生活来自于辛勤的劳动。
2.在学习、工作上,都要广泛求师,博采诸家技艺之长,锲而不舍地辛勤工作,这样才能一步步创造出成绩来。
3.只有广泛地吸收,才能够博大精深。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之物上。例如屈原将爱国的赤诚寄寓于“香草”,陶潜将孤傲的品性寄寓于“菊花”,于谦将正直的追求寄寓于“石灰”……
请你选取一种自然物,以“人生寄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宿构抄袭。
立意参考
1.把虽然平凡、默默无闻,却甘愿无私奉献的精神寄托于铺路石。
2.选取禾穗,寄托对越是内涵丰富却越是谦虚谨慎的人的赞美。
3.把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心性寄托在白云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给学生上来开学后第一次作文课,一说作文学生总有畏难情绪,有学生一节课写不了几个字,上完这节作文课后我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反思,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1、今后我将尝试作文课写作样式的调整。今天这节作文课我提前一天命题,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出了两个题目让课代表选,选好后给我反馈,并把作文题写在黑板上,让同学构思选材。今天上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间由原先的两节课减为一节课,并尝试模拟考试情景,增加写作紧迫感,加快写作速度,增强学生精神集中程度,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够字数,再慢慢训练其文采,下课铃一响就收卷,不交者登记姓名,课后不再收作文,也就是说不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不收其作文。节省下的一节课作为点评作文之用。我会尽量缩短评作文的周期,增加面批的几率,遇到佳作要进行表扬,或在教室张贴,或在班内宣读,或往学校投稿,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积极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其明白自己不是写作文而是写作品。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而是要努力写出让人称赞和欣赏的佳作。写之前就要有写这篇是用来发表的意识。观念一变品味就变,对自己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往往会精心构思,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3、要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好文章是需要修改的,并且是自己修改。自己要有一个反复揣摩的过程,那真是“吟定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可以尝试有作文修改课,上一节学生写好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觉得不好的地方就进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写一遍,让学生对比前后两篇文章,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这一个修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学反思《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4、要尝试上阅读课,因为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有道理的。不读书、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要想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是不可能的。要不断探索阅读课的形式,我在上海嘉定二中参观时,发现他们的阅读课是很有特色的,他们的阅读课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衔接,让学生读书时,必须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自己心灵思维的火花,如果灵感来了可当场进行自由创作,阅读课的时间一般是两节课联排,上完课本子要马上交给老师。这期间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写文章是练出来的,熟能生巧,越写越快,越写越能写,如果一个月还不写篇文章,别说写好文章,可能连字数都凑不够了,这是我有深刻体会的,在华东师大学习时,老师总是逼着你写,我们也可借鉴,逼着我们的学生写,写不出我就进图书馆,在图书馆读书,读书是享受,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我现在还怀念华东师大图书馆的摇铃声,那是说要关门了,当从图书馆出来,看看天上的星斗,你会觉得收获很多,那也算是幸福的感觉吧。看书看到有了想法,就写出了,坚持写,越写越多,从刚开始的无从下笔到后来的几千字一挥而就,这是练出来的,写出了还要反复修改,当听说有杂志社给自己汇款时,心里是兴奋的。这也就是学语文的过程,自己读书,自己感悟,有了想法,抓紧形成文字,反复修改,周而复始,语文素养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平时应加强学生练习写作的量,只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如日记、周记等,并鼓励学生多参加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6、老师要经常下水写作,和学生分享创作的乐趣,这样老师就不是光说不练了,也就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就不是隔靴搔痒,空洞无物。而是和学生去进行共同创作。
7、要探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平时做好档案整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作文训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杂乱无章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不过刚开始可进行研究的准备阶段,比如这一学期,作文教学都做了些什么,效果如何,都有哪些作文题目,学生习作范文,平时教学反思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对其进行研究,这将是一篇很好的硕士论文。
第五篇: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半壁河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考察,从而匡正除谬,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上正轨,并取得最大效果。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观念:抒写情感,见证生命。许多人认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有“‘生命倾诉’的特点,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①中学生作文应“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遮蔽的生活底蕴”。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或者如一篇谈“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题目所言“写那想的,想那新的”
2.教学目的: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平时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每次都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可以对全班朗读,也可以拿出去发表。每一次作文,教师又都希望学生能够创新,能够写出一般人不能写或没有写出的内容。
3.作文备课:既无计划也无教案。多数教师只在写教学计划时点明安排几次作文,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不写作文教案。不仅没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虑。
4.进行方式:就是“写”。作文课几乎都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去写。不放心的教师会对作文题作一些简单的解释或提示,说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安排在课外的多因课文教学时间紧而不得已而为之。
5.作文题目:话题作文一统天下。随着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学无论平时还是考试便一股脑地采用活题作文题目,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赶上时髦跟上高考。话题作文从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连小学也在实行话题作文教学了。
6.作文批改:选优说劣。优秀作文一般会在全班朗读,教师简单总结其优点所在。对于较差的作文,多是总体评价其不足,具体到一篇较差的作文,则是多鼓励少批评。本来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训练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学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别出心裁地写了一篇可读的文章,教师也会认为这是本次作文中的优秀篇章。这就等于写什么都可以,写歪了,还会被认为是创新呢。7.教学效果:效果堪忧,能力不高。有教师指出:“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学作文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④张志公先生也曾说:“现在,学生最习惯于写抒情散文,别的不会。”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是这一次作文写得好,得到老师表扬,但多数时候则写不好。平时作文常受表扬的学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一个好分数。事实上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水平达到何种程度也说不清楚。
对上述七个方面作一下总结,不难发现这样两个问题:(1)高中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在引导“创作”,引导文学写作。随着新世纪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比重的加强,作文的文学化倾向更为显著。(2)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及形式极其简单:它的备课就是出出题目,上课就是让学生写作,批改就是选优评劣。
二、作文教学的文学化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的文学化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它与社会对写作的认识和评价方式有关。在一般社会人士看来,作家诗人才是写作的高手,只有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才是写作,作家诗人那样的“创作”能力才是写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写专业论文那是专业人士理所当然的事,那只是证明你的专业水平高,并非是写作能力高。
2.它与教师把作文的内容定位于抒写心灵有关。在许多教师看来,“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时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以我手写我心”。这样的“自我”中心论,必然使作文教学重体验、感悟、表现等。这样一来,“写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类的创新便弥漫了中学作文教学,独特、怪异、体现个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睐的。而这些正是文学创作的特质。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不自觉地钻进了文学的圈内。
3.它与教师把作文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发展有关。许多教师认为,作文是为了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纯化学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于是无论是“作文——生活”论者,还是“作文——做人”论者等等,都把作文当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于是从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变成了一种手段——文学的塑造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驱导下,作文不是为了去叙写学生人格思想,而是为了去提升学生人格思想;不是为了去再现学生人文情怀,而是为了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不是为了去表述学生生活,而是为了去开拓学生生活。
4.它还与高考导向及教师对文学的偏爱偏重有关。高考的话题作文倡导学生发挥个性,表现自己所体验的生活,即使是写议论文,也要求写得具有文学味,要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实质上就是在倡导文学创作。由于高考的影响,广大学生无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学化。而广大教师无不“竭忠尽智”,作文教学几乎都是围绕文学写作来进行,办“文学社”,“写作兴趣小组”,等等。
诚然,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文学写作引导,让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甚至还应该强调的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体。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从文章写作的动机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冲动与灵感,二是写作的某种实际需要。前者即是文学创作,而后者却并非文学创作,而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用型写作。
2.从社会实际需要来看,“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教养和审美能力当然好,但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诗人、作家”。大多数学生将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极少进行文学写作,写的最多的可能还是发言稿、实验报告、法律文书、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等一类文章。
3.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其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诗人,作文教学也没有必要主动地承担这一任务,任何文学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学作文教学来产生。极少数写诗歌、散文、小说的学生,大概也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当了作家、诗人的人也并不感谢中学作文教学。
4.从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的情况来看,像德国、日本、美国等,他们的作文教学大都以社会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实际的需要。如日本写作教材中设“书信和日记”、“生活和意见”。“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作文题,实用性的特点显著。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