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学院党支部参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
历史学院党支部参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
3月8日下午,山东大学学生党史学习研究会组织09级、10级本科生党支部和10级、11级研究生党支部共30余位学生党员来到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暨中华文化体验馆参观,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感悟儒家文化精髓。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董雪梅、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扈玉萍、学院团委书记朱伟以及辅导员张丽昙、朱骊冰等老师,也跟同学们一道参观体验,共度了一个充实而难忘的下午。
参观开始,工作人员先带大家来到孔子像前,为大家讲解儒服儒冠的穿戴礼仪以及行周礼的细节,随后全体师生按照周礼一起向孔子行拜师礼,感恩先师开儒学之风。随后大家来到馆内特设的拓碑体验区,工作人员向大家详解了碑文拓片的制作步骤,很多同学都一展身手,在亲自捶拓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笔墨生香,丹青流韵”,信息学院钟恩秋孜同学在书法体验区的行书表演格外引人注目,她当场挥毫写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幅,赠与在场的历史学院师生,希望大家传承文明共同进步。
本次参观活动最为精彩的当属中国茶艺表演,体验基地的王晓燕老师通过精湛的表演向大家展示了中国的“乌龙茶艺”。王老师的表演优雅沉静,再配以适当的解释说明,使大家不仅品尝到了醇香好茶,还感受到了中国茶艺所推崇的静谧意境和精致生活,身心都得到了极好的慰藉。另外大家还体验了剪纸和民乐演奏等项目,这些寓教于乐、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参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参观活动后董雪梅副书记表示,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体验基地的志愿服务活动,感受传统文化,增加文化底蕴。同学们也都觉得此次参观收获颇丰,是一个走近历史、感受传统、体验文化的绝佳机会,纷纷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学习中华文化知识,提高传统文化修养。
国家汉办/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是由国家批准建设的首批10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共设琴棋书画、民俗百态、当代中国等11个文化场景和100多种文化体验环节,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现中华文化,反映人民生活。馆内装饰设计极具中国特色,点点滴滴都能让人触摸到齐鲁文化跳动的脉搏。
文/郑晓彤
第二篇:基于传统文化体验的儿童的玩具设计与研究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的儿童玩具设计与研究
王婷婷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摘要: 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与调查,探讨当今社会的传统文化现状。儿童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度与普及度,儿童产品的相关研究与分析。深入了解儿童玩具在市场上的现状,并且具体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儿童玩具之间的可行性,以及体现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传承;儿童玩具的设计研究;中国特色的家庭交流式传统文化玩具 中图分类号:TH 212
文献标识码:A
Children's toys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xperience design and research
Tingting Wang(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ies and survey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oday's society.And for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popular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related to children's products.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of children's toys on the market, and specifically discuss how feasibility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ldren's toys, reflecting the approach.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design study of children's toy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amily-style tradi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toys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且是传统优良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而其中,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富丽多彩,是我们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可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已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而慢慢遗落,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如果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年幼的学习阶段时就耳濡目染的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通过他们的学习与所激发出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来继承和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认为一个传统习俗或者传统文化能佛继续在下一代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与我们对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的普及性是息息相关的。通常来说,我们所知晓和得到继承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大部分是从长辈中一点点传承到下一代中,这是民族文化的根本。而我认为传统民俗文化要很好的传到下一代不能只单单依靠老一辈的口口相传,很重要的一点是言传身教,使受传承的下一代在亲力亲为的感受传统民俗文化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使之不再只是枯燥的刻印在书本上的文化知识,而是在其亲身的行动行为,语言和触摸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将鲜明的传统文化与生活娱乐紧紧联系不仅可以提升新一代对传统的继承兴趣具有深远的意思价值,而且还蕴含着较大的市场潜力。
在儿童5到9岁的这个年龄层里,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相对比较独立的思维或者思考模式,大多数儿童在这个年龄层都开始懂得一些事情了,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喜恶爱好。且这个年龄阶段是儿童认知与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可以通过在日常娱乐活动过程中来拓展视觉经验、激发联想、表达情感、开发想象力、增进创造力。儿童会通过日常兴趣娱乐来表现与传达他们的想法和精神世界。这时就需要家长从旁进行良好的引导,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做铺垫,同时亦可以很好的传达家长对孩子的一些优秀文化传承。所以,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儿童文化艺术的培养,文化传承与现代工业结合,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与儿童玩具娱乐间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该研究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分析研究,儿童玩具市场现状的调查,对于传统民俗文化与儿童玩具之间的关系,培养儿童的传统民俗文化兴趣、记忆、传承和儿童产品设计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儿童玩具市场潜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状态以及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接触
一直以来传统文化传统习俗都被我们束之高阁,将其放置在枯燥乏味的书本中,由传统文化学者或者民俗文化学者进行小范围传播。缺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由学者生硬的进行推广强塞入广大群众怀里。因为群众与学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也使得学者与群众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一些矛盾。学者口若悬河的推广往往难以引起群众的共鸣,使文化缺少重视与认可,且推广起来有难度。加之现代文化大潮的冲击。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现在许多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节日文化都正在渐渐被西方的工业文化和西方的节日文化所有替换所遗忘甚至所取代。虽然近年来媒体与网络正在逐步重视并不遗余力的进行宣传,但是却也是很少的实行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娱乐当中,无法被大众普遍接受继承。如此一来,在面对我们的下一代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的认知也迫在眉睫。
现如今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关于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一直都在向世界宣传我们的文化是如何的博大精深;而另一方面,我们却也在渐渐遗弃,丢失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继承这些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已经消失在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些文化或者传统会在其他国家很好的传承着,保留着。这一现象是很值得我们国人深思和反思的。为什么我们在渐渐丢失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看见过一则新闻。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曾经做过一项调查:90%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只有10%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而回到家中,近七成的孩子把时间用于看电视,近三成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很少有时间外出散步和做游戏;他们喜欢的玩具当中,电动玩具45%、芭比娃娃18%、机器猫12%。
通过这一则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如今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但是他们生活的天地却越来越小了。而我们的文化流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里,孩子们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间文化环境也越来越远,我认为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不利于我们民族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儿童玩具相结合,可以辅助学者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从小孩子开始让小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带动家长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与推广,这样一来小孩子也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家长也会由此重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推广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工业技术使得传统文化不流失又得以发展与发扬。儿童产品的研究与分析
儿童对于外界非常好奇、爱幻想,喜欢鲜艳的色彩、童话般的气氛,生活中以游戏为主,需要较大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产品就需求色彩比较鲜艳的外观,以及造型丰富的设计感。并且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感,外观可以夸张一点,但是也不能脱离实际功能需求。如果是与文化结合,则需要去除枯燥乏味的单一形态,加入一些新鲜的能另儿童引起兴趣的设计点。加入一些手动功能就会变得比较有较强可玩性,并且要能更深入的从儿童内心世界出发,来探讨产品需求。
3.1产品的安全性需求
儿童都是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小小冒险家!在这个时期,家长会对儿童所处的娱乐环境感到担心,希望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因此,产品的结构要稳固,材料要绿色环保,避免坚硬粗糙和尖利的棱角,线条要圆滑流畅、边角应光滑。大块玻璃等较容易产生危险的材料也要避免。保证儿童娱乐的基本安全非常必要。
3.2产品的功能性需求
要营造儿童对艺术性的发展和培养的良好环境,产品要求有明显的传统文化要素。但是却不能仅仅从传统外形角度单一开展,要通过趣味性,以“玩”的方式引导儿童去发挥没有收到限制的想象力。同时,不单单只有传播文化功能,还要加强儿童的动手能力,从平面到立体来延伸他们的思维。所以外形和手工平台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另外,为了能够存放儿童不可缺少的喜爱的玩具,可以增加家庭互动环节,或者可以成为成长形玩具。
3.3产品的色彩需求
色彩能影响人的心境、感情和性格。鲜艳色彩和生动活泼的风格,是儿童产品的最大特色。由于儿童的想象力丰富,不同颜色可以刺激儿童的视觉神经,提高儿童的创造力,训练儿童对于色彩的敏锐度,满足儿童的想象。如今的设计都会与色彩心理学挂钩,所以色彩对儿童产品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4产品的舒适度需求
儿童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儿童阶段是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学习和娱乐所处的环境需要适合儿童的成长,促进儿童的发育。不科学的产品设计会导致儿童成长阶段生理或者心理上的损害,使儿童成长为不健康的个体,对以后长成青少年或者成年之后带来不好影响。比如出现一些骨头发育不健全、视力不健康等疾病,避免这些,给儿童舒适的学习娱乐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儿童玩具市场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他们也逐渐意识到玩具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的重要作用。玩具不仅有传递社会文化,娱乐、审美和益智的功能;还可以激发儿童游戏的动机,支撑游戏开展,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玩具应该是按儿童成长阶段制作而成的,并且它应是适合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东西。但如今,儿童玩具市场的玩具种类又是五花八门。就有很多的家长对这对此感到迷茫。不知道应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怎么的玩具。
对此,要了解市场上存在的各类玩具的基本种类以及价位;了解家长购买玩具的原则和标准,看看市场有没有符合这些家长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对家长的调查,对玩具市场有不同的认识和发现;对家长购买玩具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4.1儿童玩具在市场上的主要种类分布
(1)现有的儿童玩具品种很多,以国外进口玩具为主。
(2)现有的儿童玩具类型偏向于外来文化,有关于中国传统的玩具少之又少。
(3)现有的儿童玩具学习娱乐平台主题性弱,不能凸显有意义的主题,缺乏文化的传播性。(4)现有的儿童益智文化玩具缺乏趣味性、互动性以及引导性。无法给儿童更多体验性尝试和与人交流的活动。
(5)现有的儿童手工类玩具也是以国外的文化为主,市场上缺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玩具。
4.2儿童玩具与传统文化的设计构想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手工类的童玩具可以方便儿童在玩儿的时候了解制作的方法,从而了解饮食文化和关于食物起源的传统文化。既能提起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又能使孩子从中学到很多文化知识,且生动形象。但是大部分都是依照西方饮食文化进行设计。
如果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儿童玩具相结合,例如将古时候的石磨磨豆浆缩小版制作成儿童玩具,让孩子在玩儿石磨玩具时了解传统民俗的磨豆浆的文化;又如将打年糕的传统民俗制作成儿童玩具,让孩子了解传统打年糕民俗…..等等。让孩子从小了解民俗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玩儿的过程中也可以和家长进行交流,实现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以启发儿童对传统民俗文化兴趣为目标,人性化的设计一款为儿童考虑的寓教娱乐玩具设计。结构力学、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及人的感觉特性都兼顾和运用,统一风格,完善细节,全方面为儿童着想,从传播文化、关爱儿童角度出发,设计出完美的儿童产品。
4.3巧妙的将传统元素加入儿童玩具之中
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传统元素在儿童玩具上。
1)运用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将直接影响到儿童对产品的接受度。熟悉的元素能够唤起儿童美好的回忆,使他们对产品更加亲切,像传统节日吃食的做法、年糕是怎么做出来的、豆腐是怎么做的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普遍会问的问题。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将其巧妙运用在产品上。
2)运用积极健康有趣的传统文化元素,直白的显现出想要传达的文化要素。
儿童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是家长,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使用产品的过程能够对儿童的成长起到健康积极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例如,通过玩儿儿童汉堡机了解到汉堡的制作过程,通过玩儿益智游戏使大脑得到开发,玩儿踢毽子跳绳编麻花等游戏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保留最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要素。
当选定了要使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后,可能为了适应产品的特征,不得不对选定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设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传统文化元素在色彩和造型等方面的原有特征,这样才不会影响这些元素的可识别性,从而激发他们对产品的好奇心,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4)谨慎选择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对象。
儿童天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看到与自己熟悉的生活元素相关的物品以自己不熟悉的形态出现,会有想要了解的想法。因此,对儿童可能造成危害的产品,如机械工具、机械装置、药品等,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传统民俗文化与儿童玩具结合的可行性
关于这一点可以举一个例子。譬如欧洲的“海洋文化”论,就一直影响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心态,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政治扩张、文化扩张„„无所不在的扩张。演变到今天,扩张就变成了所谓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上面的个案分析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
传统文化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是随时都能够见得到的。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要注意衡量是以幼儿教育阶段儿童的喜好为标准,还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标准。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应该以成人的眼光刻意强求,而应该将民间文化中美好的、符合他们需要的东西整理出来,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去选择,只有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他们才会去感受、去想象,才会去发扬和创造。
意义再重大的东西也要跟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不问新与旧,只问适不适”,任何教育都要与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能让他们对美好的东西有所感知、有所体会,并从中得到快乐,这是我们应该推崇的教育。6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现有儿童玩具市场调查研究与问卷调查研究,辅以文献研究的方式,研究分析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娱乐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儿童在玩玩具过程中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帮助。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运用于设计实践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促进了儿童产品市场的繁荣,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灵感和元素。如何巧妙的将传统元素与儿童玩具结合,关注儿童兴趣,将孩子们喜欢的元素巧妙的运用到儿童产品开发与设计中去,满足儿童的情感、文化和物质的需求,提升产品的品质,使我们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值得产品设计师和厂商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应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桑青松,王文婷.家长选择和购买儿童玩具的心理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3] 罗仕鉴,应放天,李佃军 《儿童产品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1 [4] 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 杨大年.中国传统玩具与现代玩具的比较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6] 罗华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的误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7] 宁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 [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8]戴端主编.产品设计方法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9]罗碧娟.儿童产品的人性化设计[J].包装工程.2006(01)[10]罗仕鉴,应放天,李佃军 《儿童产品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1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精神之魂,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根源,但不是惟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民族性等特征,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前提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那些具有民主性精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弘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大爱情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等等。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具有某些历史局限性,不尽适应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的目的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一是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思想道德营养,只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不难发现其现代价值。如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博施济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本意是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如果深入挖掘,则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以人为本、平等博爱、和谐友善等现代价值。将它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大力培育人们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精神,形成相互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天人合一”体现古代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古代先民认为:天人关系犹如父子关系,人由天派生,天与人共存。天人和谐,则万物兴盛;天人相逆,则人要受到天的惩罚。如果抛弃“天”的人格神含义,完全可以将“天人合一”改造为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即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直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揭示了一个真理:老百姓是社稷的基础、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繁荣,统治者地位才能巩固。如果直接将民本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就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
普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先进的文化只有走向民间,普及大众,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通俗解读。对一些较难懂的古文,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使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二是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广大学生普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与价值自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近年来,各地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载体和形式。如开展经典诵读、传统艺术展演、中国历史巡礼等活动,以及创办道德论坛、百家讲坛、历史大观园等品牌栏目,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要充分发挥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使公民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家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要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如在清明祭祖时,举办一些纪念祖先活动,不仅“慎终追远”,追忆祖先的创业功绩,而且“民德归厚”,提高自己尊老、敬老、感恩、孝亲意识;通过端午节划龙舟等民俗活动的开展,既缅怀屈原的爱国精神,又增强国人的爱国情感。
第四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一、课题背景
本课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
1.“传统文化”对母语的修养、文化的积淀、人格塑造、伦理道德培养都有积极影响。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的教与学。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阅读表达和交际。现在的汉字是古代汉字的延续,所以学习古汉语、阅读经典,是提高母语修养的必经之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被称为软实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义”,即仁者爱人,义者担当,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人格塑造和伦理道德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2.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对于农村牧区资源相对欠缺,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我校尤显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人教版教材课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剧、明清小说、对联灯谜、神话故事、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等,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挖掘教材内资源更便捷;解决农村牧区孩子阅读量不足问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在经典文化长廊里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增进文化底蕴,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3.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利用我旗有利条件开发“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家乡的教育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滋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品读、实践中增强传统文化底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浸润孩子的心灵。
1.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建设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漫步在校园400多米长的“文化墙”旁,仰望着先圣孔子塑像,欣赏着墙壁上张贴的名人画像、书法、名言警句,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将其内化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利用我校立孔子像为契机,每年9月28日组织孔子诞辰纪念活动。
2.立足教材,播撒传统文化种子。(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利用教材中的历史故事明理、从历史笑话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多渠道入手,让孩子们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乐趣。(2)强化诵读,加强积累。(3)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课文阅读提示、课文注释、阅读链接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人物背景、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导出作品情感特征,陶冶高尚情操。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和弘扬传统文化。(1)引领学生走进名著,品味经典。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情操。(2)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基点进行语言实践。(3)开展“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开发。阅读奈曼相关主题的书目;走进我旗清朝王府、契丹文化、怪柳景观、沙湖水色、古代白塔等自然景观和代表性建筑等,进行传统文化熏陶;观看奈曼相关的影视片;访问身边的名人等实践活动,全方位的阅读“奈曼”。
三、研究方法
1.诵读经典法。研究如何把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是教学资源的开发的主要途径。
2.调查研究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实践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研究的基础和样本,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成败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可鉴性。
4.行动研究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5.实践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可利用和借鉴的规律,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研究原则
1.传承性原则: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基础上,挖掘古代经典的教育价值,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创新性原则:既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既要给学生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精深。
3.适应性原则;从实际出发,打造教师能够接受、适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
4.发展性原则:从人的发展的广阔角度来看待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充分反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的学习过程。
5、实践性原则:研究的题目来自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紧随教学实践;研究的结果要靠教学实践检验,反过来又给教学实践以指导。
五、实施过程及成果形成
(一)实施过程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发课内外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我们将在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课外阅读、开展实践活动中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视野。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五年(2016——2020年)。计划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研究申报资料,开展论证调查,拟写研究方案,参加开题培训,组织研究力量。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9年7月)按照既定方案组织实施,开展专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察、评估;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施工作。
2016年9月,举行开题论证;2017年9月—2019年7月,撰写中期报告,交流研究论文、每年9月开展纪念孔子诞辰日活动、开展教材内传统文化教学及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展示、“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实施、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调整和改进阶段研究工作。
3.总结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2月)
撰写课题终结报告、工作报告、展示各类传统文化教学及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策略、进行结题鉴定。编写论文集、传统文化教学案例集、形成“奈曼”主题阅读实施提要。召开结题鉴定会: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接受专家评审。
4.相关活动(1)孔子诞辰纪念活动。
(2)课内教材中古诗词、成语故事、明清小说片段、神话故事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探究。(3)学生课外经典诵读。(4)经典整本书阅读。
(5)“奈曼”主题阅读活动(阅读观看内容:整本书、单篇、电视、歌舞剧;主题活动设置:参观、探访、感悟)。
(二)成果形成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论文、案例、教学实录、专题著作、研究报告等。
1.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资源研究开题报告。2.语文教材内传统文化教学及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实录。3.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系列论文。4.“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中期报告。6.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结题报告。
六、研究团队及保障条件
(一)研究团队
本课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工作。并成立我校课题组组织机构:
课题总负责人:刘国富(校长)课题主持兼组长:金常胜(教导主任)
实验教师:孙菲菲、索明婧、张芳、李明慧、温海楠、祝锴山、吴萨如拉、徐丽娜、刘颖、刘国丰、吴丽丽、王明丽、陈文龙
课题指导:李强(副校长)
(二)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该课题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教研室主要领导对课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此为契机,在学区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并多渠道开发主题阅读和校本课程开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中。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对课题研究极为重视,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刘国富校长为课题总负责人,副校长李强为课题指导。
经费保障:学校足额支付实验经费,由课题组长掌握,用于书籍的购买、相关报刊的订阅、校本教材的组编、实验成果的制作与展示、参加课题研讨等有关费用。
实验场所:校长办公室为课题督查室,备课室为课题实验室,相关的实验班级教室为实验场所,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为辅助实验资源。
第五篇: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支部召开入党宣誓大会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支部召开入党宣誓大会
11月27日晚上,在长清校区综合教学楼B区236自习室,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支部召开了入党宣誓大会。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巩固,团总支副书记魏宁,辅导员张晓波、陈福广以及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全体学生党员参加了此次大会。
大会由陈老师主持,一首高亢嘹亮的《国际歌》拉开了大会的帷幕。在陈老师的带领下,预备党员宣誓入党,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面对鲜艳的党旗,学生党员们右手握拳满怀深情地庄严宣誓。随后,学生党员代表发言,承诺会认真学习各项政策,履行党员义务,严于律已,热心服务他人,起到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其后,,巩书记宣读历社学院学生党员考察办法,号召学生党员起表率作用,组织内部严格纪律,使党和个人永葆先进性。定性定量测评,党内党外测评,由学生党委组织,各党支部负责。测评内容分四部分,德育表现,学习表现,群众满意度,党性修养,使得即便成为了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同学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巩书记宣读了测评标准和测评办法,针对同学们的意见,制订了量化标准。考评成绩分为四个登记,总分满20为优秀,满16为良好,12以上合格,以下不合格。民意测评内容分为关心集体,学习态度,努力为同学服务,宿舍卫生、诚信度五部分。先对老党员进行测评,再推荐到新党员,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巩书记又宣读了支部内部考察内容、考评次数,要求各党支部发挥应有作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将考察细化贯彻,实行无计名方式,评选优秀学生党员和优秀党支部,并参考评定标准给予特殊贡献者加分等奖励,评选结果将作为考察党员和预备党员的标准。只有制度健全,组织才能正常运转,要求各位党员、预备党员学习考察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场坚定,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20日停电为例,要求学生党员了解后及时上报情况,制订紧急预案并实施,力求做到最好。
最后,陈福广对本次宣誓大会进行了总结。他要求不断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本次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结束。会议结束后,学生党员纷纷表示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自己在党旗下承诺的誓言,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学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带动作用,影响周围的同学,从而继续推动学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