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丁玲青少年文学奖征文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我唱响青春之歌,我要唱响那青春激情的歌……
每天清晨睁开眼,我微笑,欢愉的空气包围着我,是青春吗? 每天打开阳台的门,灿烂的阳光扑向我,我欣喜,是你,青春吗?
你何时来的?不打声招呼吗?
是要给我一个惊喜吗?
青春之歌,我唱响那青春之歌,我要用号角吹你到四方……
当我排着整齐的队列做操时,我感到了,春风如母亲的轻吻; 当我走进洁净的教室,我想我看到了,你那如长者的爱抚。
你是要说什么吗?对我?我的伙伴?
啊,是对我们的青春吧!
我也曾找过你……
你一定是蓝穹里射出的金线,直直的引线;
你一定是路两旁嫩薄的叶子,团结成荫,浓绿的,坠到地面;
你有一定是那鸟的歌,要告诉我你来到的消息;
而我,却有时厌恶你的无休无止,你,不会怪我吧?
我也曾找过你的……
你一定是那托住大一美梦的树……
你一定是那教诲大二坦实的砖……
你一定是那劝勉大三厚积的土……
你一定是那直指大四未来的线……
你一定在操场?
你一定在教室?
你一定在图书馆?
你一定在大礼堂?
你在哪,我的青春?
你就在我的身边吧,因为——
我确实唱着你的歌——青春之歌呀!
青春之歌!
我唱响青春之歌,我要用你点染我的生活!
那自习时笔尖下的每一个字,是否是你行过的足迹? 那谈天说地时吐出的每一个音节,是否是那匆匆的话别? 那歌唱时侵入的每一个声符,是否是你多情的挥手? 那生活中记录的每一段精彩,是否是你留给我的想念?
你,走了吗?能为我再伫足会儿吗?
因为我童心未泯……
因为我志气未灭!
因为我很骄傲我的青春与年华!
青春之歌,当我满头霜花在唱你时,你,不会讨嫌我吧?
你不会的,我相信!
我不曾真正怪过你的无休无止,你一定也不会因我的乐此不疲而与我决裂。那么,就这样,我们说定了,我要唱你一辈子的!
不论到哪……
青春之歌,你就是和教学楼比高的那棵青松吧?
春天,多绿啊!
作者:王辰(文学院2010级对外汉语专业)学号:
寝室号:
联系方式:
(文章性质:原创)
第二篇:浅析丁玲作品
浅析丁玲作品
内容提要: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现代文坛中很有成就的女作家,擅于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女性心理。笔下人物女性多追求个性解放,一些配角人物也个性鲜明,生动反映出当时社会景,其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女性爱情生活描写为主,文风哀伤;后期逐渐转向对现实生活的细微观察,表现当时社会现象。下面我将针对丁玲两个时期一些典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中可以体会其文风的变化及创作思想的成熟过程。
绪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过“五四”运动机文学革命的洗礼,文坛之中已被添入更多的革命现实的因素。男性作家成就非一般,而女性作家如冰心等,虽逐渐摆脱旧时代在言律上的束缚,但其对母爱及自然的赞颂,仍无法更深刻地触动当时刚刚逃脱桎梏的青年们的心。此时,丁玲“在谢冰心女士沉默了的那时,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撼。她作品中的人物尤其以一些女性形象的细微刻画使其蜚声文坛,并且随着大时代背景的转换,其描写的人物个性也趋于现实化。一,丁玲前期作品人物分析
1927年12月,丁玲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梦珂》。主人公梦珂虽只是一名学生,但性格倔强,个性反叛,勇敢理智,开场时便在看见女同学被教员欺侮时挺身而出,并且对那些同龄人充满不屑。她怀念仍有浪子情愫的父亲,喜爱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讨厌一板一眼的学校,在姑母奢华的家中小心翼翼的生存也体现其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聪颖。在这个大家庭中纠纷不断,尤其围绕梦珂竟也生出几位表兄之间的争端。梦珂也曾为表哥动了心,却因偶然发现其不轨意图而心灰意冷,最终不得不寒心离开这个虚伪的家。为独立解决经济问题而入了剧社,因感觉到自己卖掉灵魂却已身不由己而痛苦。故事终结于一个曾经纯真的少女已变为女明星的看似喜剧收场,但梦珂最后由于对于这个社会的隐忍而加在其心身的痛,却是如此悲哀。从开始时她勇救了一个被轻薄的女同学,到最终她成为被众人的浅薄的对象,无疑揭示了当时一个渴望解放个性的女性无力扭转的无奈。而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如残留着旧时代气息的父亲,善良友爱的匀珍,表面谦和温雅内心却大胆浪漫的表嫂,虚伪的表哥晓淞,有心机的澹明,整洁有礼的导演张寿琛,剧班中粗俗的众演员……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善与恶,当这些施加在尚还单纯的梦珂身上时,她时而彷徨时而振作时而挣扎时而隐忍。但无疑,最后社会中阴暗的一面给她上了沉重的一课。
较起梦珂的少女形象,完成于1928年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便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③几篇极富情感的日记,拼凑起一个内心痛苦复杂,追逐浪漫和解放的女性,但那个时代的沉重只会让她生下追求无果的空虚苦闷,对“不太会爱的技巧”的苇弟,他充满怜悯,但又难以忍受他的怯弱;对可鄙的凌吉士,她又爱又恨,但最后亲手遏住了对他的迷恋,因为他的市侩气与她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她对相恋却不敢同居的毓芳和云霖表示不理解,这个大胆的描写在当时社会显然掀起了轩然大波。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早期代表作,使之以善写女性并持女性立场的形象在文坛树立并稳固,她将一个集个人主义,叛逆于旧礼教的莎菲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于读者面前,引起当时大革命失败后同样陷入困境的知识青年的共鸣。
而写于1929年的长篇小说《韦护》中的女主人公丽嘉是“莎菲”式的女性,她追求与共产党员韦护的爱情,却无奈于当时的革命背景让她的爱情梦无情破灭,这是当时盛行的革命与恋爱的概念的创作模式,留有翟秋白与王剑虹爱情生活得投影,虽歌颂了男主人公投身革命的热忱,但也表达了对丽嘉的无限同情。从丁玲早期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不难看出正值青春年华时的她满怀了感伤情愫。
1931年的小说《从夜晚到天亮》通过对第三人称她的心理描画,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两个女人复杂心理娓娓道出,写出了理性的虚伪,从而体现了丁玲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丁玲后期作品人物分析
从1931年的短篇小说《水》,丁玲开始清算过去的创作思想,克服了以往女性感伤情调,作品中融入了现实因素。《水》中没有特别明显的主人公描写,但通过对场景,语言,心态刻画,以同年中国十六县水灾为背景,将农民同洪水,饥饿抗争的惨烈情景再现。而对乡绅官吏的腐败无情充满愤慨。其语言描写十分生动,乡土气息浓厚,将对抗洪水的男人们的勇敢强悍,逃难女人们的无依无靠描述的震撼人心。
而后丁玲的作品越来越接近现实,并与时代背景紧密接轨。作于1937年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描述一个掉队小红军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共联合的强烈支持及对广大抗日军民的赞扬。小红军机灵勇敢,善良执着,被老太婆领回家后先是竭力掩饰自己的身份以防暴露,念念不忘回到部队,因为“只有那种生活才能养活他”。被村里淳朴的人们感动后热情的向他们宣传抗日,宣传红军。被国民党抓住后敢于牺牲,并且镇定对要用枪杀他的连长说“还是留着一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我。”小红军人虽小,心却伟大,让当时叫嚣着抓捕“共匪”而无心抗日的国民党自行惭愧。这句让人感动地热泪盈眶的话,却从一个小孩子口中说出,足以让那些只为自身利益着想的国民党汗颜。而文中善良的老太婆,有着爱国热情的连长,代表了民众和国民党中的有识之士,代表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少年红军则是刚刚壮大的红军队伍的形象代表,但他有足够强大的信念与勇气,鼓舞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救国。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创作于1940年反映抗日战争中女性生活的作品。其中女主人公贞贞是个开朗乐观叛逆善良的女孩。十八岁时被日本人掳去受尽凌辱,后被共产党重用担任情报传递工作。她的遭遇让大多数人唾弃不屑,但她仍然自尊自爱,绝不因为现实的沉重枷锁而低头屈服。在家人好心“逼婚”时据理力争,并选择远离深造。不接受夏大宝事后的同情怜悯,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也视若不见,热爱生活,有追去和梦想,使“新的东西又在她身上表现出来了”。通过第一人称你“我”对她的印象,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刻画的鲜活生动,也反映了当时女
性的勇敢和对梦想的热烈追求。而文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短浅陈旧的人,表现了旧封建思想的残余,小农思想的庸俗。由他们烘托,贞贞的形象愈见高大。丁玲再一次用手中的笔为女性形象鸣响礼炮。
1941年的作品《夜》中塑造了一对抗战时期的平凡农家夫妇,以最平实的笔调通过极其细致的景色,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将已年衰的妻子内心的荒凉无力,对自己日益衰老的悲伤自卑,对丈夫的依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男主人公勤奋淳朴,忠厚老实,虽与妻子的唠叨与无理取闹也有嫌厌,但仍不离不弃,忍让劝说。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对中年夫妻。却也是很典型的。为着工作与家庭,柴米油盐而争论,但这些磕磕绊绊终在两人的平凡质朴中被化解。而正值抗日时期的二人生活也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文中配角信桂英,丈夫才十八岁仍不满意,对男主人公数次暗送秋波却遭拒绝,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上妇女地位的提高与女性大胆的自我追求。文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何华明”也是别有深意的,即“何时中华得到光明”,以一人之身寄托作者对抗战胜利的盼望,并在文章结尾处时,对主人公的名字进行呼应“映在曙光里的这窑洞倒也显得很温馨很恬适,天渐渐的大亮了”。这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疑已摆脱丁玲早期时的哀伤文风,逐渐走向成熟现实的创作心境。
三、丁玲创作时期文风变化总括
丁玲的个人创作生涯中优秀作品仍有很多,其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如莎菲等激励了一代青年尤其是当时女性对个性解放的不懈努力。他的作品明显分为两个创作时期,前期以描写女性挣扎于新旧社会交替
处的叛逆,个性鲜明,追求浪漫爱情,向往真情的复杂内心为主,刻画得细致入微。她赞扬那些不屈、敢于与旧礼教斗争,独立有思想,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的女性,这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并带有年轻人特有的朝气。经过前期文风与现实社会逐渐融合过度,后期作品已转向描写生活中平实的人物或一些革命者,从而表达其对广大淳朴人民的热爱及对革命人士的崇敬。
丁玲笔下的主人公们多为可敬可爱的人,他们不做作,不懦弱,对生活有热情的追求,这为那个沉寂或被极左极右思想控制的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女性解放吹响了嘹亮的号角。
摘自毅真《中国当代女作家论》
摘自茅盾《女作家丁玲》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莎菲女士的日记》(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三篇:第二十五届梁实秋文学奖征文通知
第二十五届梁实秋文学奖征文通知
2012-5-25 10:51|发布者: sisu04|查看: 1022|评论: 0|来自: 九歌文学网 摘要: 第25届梁实秋文学奖
主办单位:财团法人台北市九歌文教基金会
协办单位:中华日报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文化部
赞助单位:台北市文化局
一、目的:
为纪念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对散文及翻译之贡献,鼓励散文创作,发掘翻译人才。
二、类别:
甲、散文创作类:
以叙事、抒情为主,不限题材,文题自订。字数以三千五百至四千五百字为限。
优等奖一名:奖金十五万元,奖座一尊。
评审奖若干名:每名奖金三万元,奖牌一面。
乙、翻译类(英译中):
译诗组
首奖一名:奖金五万元,奖座一尊。
评审奖若干名:每名奖金一万元,奖牌一面。
译文组
首奖一名:奖金五万元,奖座一尊。
评审奖若干名:每名奖金一万元,奖牌一面。
译诗及译文之题目及原文,由梁实秋文学奖评委会订定。
三、参赛条件:
(一)全球华人均可参加。
(二)获得梁实秋文学奖翻译类首奖者,其后一届,不得应征同一性质的奖项。散文奖则不受此限。
(三)应征散文作品必须未曾出版或在任何报章杂誌、虚拟媒体(包括网站、部落格、BBS等网路媒体)发表或公开展示者
(四)每人应征散文组以一篇为限,译诗组或译文组可择一或两组都参加。参加译诗、译文同时获奖,由评审择优录取其中一项。
四、相关规定:
(一)收件日期:一○一年七月一日至八月十日(以邮戳为凭)。
(二)揭晓日期:一○一年十月中旬。
(三)颁奖日期:一○一年十一月中旬。
(四)发表及出版:散文类及翻译类作品由协办单位中华日报社发表,九歌出版社出版得奖作品集(包括正体及简体字版),不另支稿酬及版税。
五、参赛相关规定
(一)作品须用电脑列印于A4纸张(单面列印),作品弥封评选,如有任何姓名资料,一律淘汰。散文创作类一式2份,翻译类一式4份。
(二)应征者填妥报名表,请至九歌文学网(http://.tw/)下载相关表格填写,附于稿末,以便弥封及获奖时联络(如有疑问,请电02-2577-6564转24查询)。得奖者另须提供较详细之个人资料、照片及得奖感言。
(三)发现抄袭、冒用他人作品、利用他人姓名应征者,除取消资格外,并公布真实姓名及地址。
(四)应征作品应由个人创作或翻译,集体创作或翻译不予录取。
(五)翻译类之原文,请上文化部、台北市文化局、中华日报社网站、九歌文学网网站下载。恕不提供传真服务。
(六)作品请掛号邮寄至10558台北市八德路三段十二巷五十七弄四十号梁实秋文学奖评委会,封面请註明应征类别(散文创作类、译诗组、译文组)。作品一律不退件。
(七)凡不符征件规定者,一律不予参赛。
(八)应征者需尊重本办法有关规定,不论是否获奖,均不得提出异议。
六、评审:
(一)分初审、复审、决审三阶段进行。
(二)作品如有未臻水准,主办单位得尊重评审意见,奖项予以从缺﹔或作品水準相当,亦得以同一奖项并列。
(三)各阶段评审委员,均敦聘名作家、学者或评论家担任,以昭公允。评审委员名单,於揭晓时同时公布。
七、其他:
本办法如有未尽事宜,将另行公告补充。
八、洽询电话:(02)2577-6564分机24
文化部网址:http://.tw
九歌文学网网址:http://.tw
第二十五届梁实秋文学奖征文办法.doc 第二十五届梁实秋文学奖报名表.pdf 第二十五届梁实秋文学奖报名表.doc 第二十五届梁实秋文学奖译文题目.doc 第二十五届梁实秋文学奖译诗题目.doc
第四篇:第45届青年文学奖征文比赛
第45届青年文学奖征文比赛
一、比赛简介:
青年文学奖始创于一九七二年,由本地大学生组成,属一年一度香港文坛盛事,也一直获海内外人士踊跃支持。作家评判评选出优秀作品后,我们会发行得奖文集,为年轻作家提供途径晋身文坛。
四十五年来,不少得奖人已成为知名作家及文坛新秀,如王良和、钟国强、刘伟成、刘伟恒、胡燕青、陶杰、何良懋、马家辉、张小娴、钟伟民、钟晓阳、韦娅、刘芷韵、王贻兴、谢晓虹、邓小桦、袁兆昌、雨希、吕永佳、卢劲驰等。
二、参赛资格:
11至40岁之香港居民或
以华文写作之海内外人士,皆可参加。
三、比赛组别:
新诗、散文、小说:只设高级组及初级组;
小小说、文学评论、儿童文学及翻译文学(必须根据本会网页提供的比赛文本作翻译):只设公开组;
高级组开放予19至40岁人士参加,初级组开放予11至18岁人士参加,公开组则予11岁至40岁人士参加;
年龄计算以截稿日期(2018年08月19日)为准,出生于1977年08月20日至2007年08月19日之间即具参赛资格,生于1999年08月19日或以前即属于高级组。除翻译文学公开组外,各组别均不设题目或主题限制。翻译文学公开组参赛者必须为作品命名。
所有来稿必须使用繁体中文。
四、字数规定:
新诗:不论形式是一首诗或组诗,初级组不多于70行,高级组不多于100行; 散文:初级组不多于2500字,高级组不多于4000字; 小说:初级组不多于6000字,高级组不多于8000字; 小小说:不多于1200字;
文学评论:不多于10000字,内容为现、当代中文文学(包括香港文学)作品的赏析、评论或文学理论的评论; 儿童文学:不多于3000字;
翻译文学:不设字数限制;设翻译文本(请于<重要文件>页下载文本)注意:标点符号包括在内。
五、来稿须知:
来稿格式──稿件必须以计算机打字,本会不接受手写稿件;
纸张大小为A4,边界阔2cm,行距为「单行距离」或「固定行高:18pt」,并需采用字体大小为12号的黑色文字。(边界亦可采用Microsoft Word预设格式)
须以阿拉伯数字于文末标明全文字数(不包括文章命题)。所有稿件一律不得有任何身份标记(如个人姓名、院校标记、笔名等); 如来稿违反上述指引,本会有权拒绝接纳稿件。
投稿方法──填妥Google窗体报名表格。详见<投稿方法>。来稿须于<重要文件>中的Google窗体报名表格中上载
1.以Word Document方式贮存之作品。请以作者真名及作品名称命名(例:陈小明〈青文〉),档案大小上限为10MB,每份报名表格只可上传一份作品。2.参赛者身分证明文件影印本。请以作者真名命名,并将文件格式设定为jpg(例:陈小明.jpg),档案大小上限为1MB。
为免混乱,烦请各参赛者为每一份报名表格都附上一份身分证明文件的副本(例1:一人投稿两篇作品往散文高级组,便需两份身分证明文件副本;例2:一人同时参与两个组别,如投交一篇作品往散文高级组,两篇作品往小说高级组,便需提交三份身分证明文件副本);
如身份证明文件影印本档案大于1MB,请参考<重要文件>中的「压缩身份证明文件影印本教学」压缩文件案;资料不齐全者本会有权不受理。
六、截稿日期:
截稿日期为2018年08月19日,截稿时为23:59:59。日期以Google窗体报名表格接收时间为准。
七、注意事项:
严禁抄袭或冒名顶替; 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个人原创,且未经任何形式之公开发表(包括任何公众/私人网站、博客、网上论坛、报章杂志等刊物)、演出或获奖。所有未曾公开,仅用于私人传阅,或被院校老师审阅、批改的作品则不在此限。一旦发现抄袭,本会将严正处理,抄袭者有机会被永久取消参赛资格;
参赛者只可投交两篇稿件至同一组别,亦可同时参加多个组别,不设上限,惟同一份稿件不可分投至多个组别。如同一组别投稿超过两份,本会只考虑投稿时间最早的两份;
在比赛结果公布前,参赛者不可将参赛稿件投交至其他比赛; 不接受集体创作;
投寄稿件为参赛定本,本会不接受参赛者于来稿后修改稿件; 所投稿件一概不获发还,请自留底稿;
得奖作品的版权由本会拥有,参赛者须得本会书面同意方可转载、刊登、发表文稿;
如违反比赛规则,本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及褫夺其得奖资格,所有已颁发的奖金及奖品亦须全数归还。
第五篇:青少年科普征文
智慧未来
我正睡得香甜,在床的摇晃中渐渐醒来,原来是闹钟的时间到了。大家好,今天是2030年暑假中平凡的一天,我在床中自带的摇晃闹钟的催促下醒来。站在传送带上,不需要行动就能被传送进浴室,牙刷受到感应自动挤好了牙膏,热水也随之流出。我仍然懵懵懂懂地站着,洗漱已经自动完成。接到浴室传递过去的信息,厨房开始准备早餐。等我刚坐在椅子上,早餐已经被机器人保姆放在了桌子上。
走到玄关处,门便自动打开。如今每个人都配备了一辆一人座的超小型太阳能轿车,也无需方向盘,只要说出目的地,车就会自动驾驶,绝对不会出现酒驾的危险。今天的目的地是步行街,每家商店都是无人销售,顾客只要刷张“一卡通”,就能把心仪的衣服带走。而且省去了试穿衣服的繁琐的步骤,只要站在镜子前把衣服比划一下,镜子中就会呈现出试穿后的效果。不仅衣服,鞋子、裤子等等都是如此。
既然出来了,我打算去看看最新刚出的电影。走进电影院的大厅,醒目的显示屏上显示着电影名字、开始时间和房间。只要找到对应的房间,在门口刷卡付钱就能进去。而且现在的电影不止停留在3D时代,已经研制到第五代,并且不用带专用的眼睛,更加方便。晚饭时间回到家,听到我的脚步声,电灯自动打开,空调也自己运作,晚餐也准备完毕。什么东西都不需要亲自动手,或许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多么美好。可是当这一天真正来临,你就不会这么想了,或许还会后悔莫急。你什么都不会,没有了生存能力,如果这一切忽然消失的话,你靠自己能怎么办?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人们幻想已久的,节省时间也节省精力。
所以,一切还是未知数,一切且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