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材料作文的由来及其概念(最终版)
新材料作文的由来及其概念
新材料作文的提法是针对2006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提出来的。1999---2005年,全国卷都是话题作文,2006年改为材料作文。而这种材料作文又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材料作文,它把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必须引用材料这些限制都取消了。于是,人们就把这样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实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看,类似于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点。过去的材料作文都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新材料作文题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情景性与条件性,而又不会失之宽泛,在具体特定环境规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可能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检测性。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滑溜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
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腿,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导语提供的真实情景,为考生规定了范围、提示了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必须结合所给材料来进行,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另外,文字提供的条件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但一般考生只把思维角度放在“放弃与成功”“面对困难”的层面上,得出如“成功在于放弃”“战胜困难是成功的前提”等普通结论。其审题立意方面的误区是忽略了对材料中两个关键细节的分析,缩小了立意的广度和深度。
细节一,妈妈“大声地喊„„”有几层含义:①不能放下担子,要坚持;②自己的担子要自己挑(鞭策要有责任心);③你能行,再试试(鼓励要有自信心)。
如上分析,其材料的内容范围包括成功、失败、坚持、放弃、责任、信心、勇气等多个话题,大大拓宽了立意的广度。
细节二,“外衣脱了,鞋子脱了”是产生顾虑的原因。“我”承担了肩上和心理两种压力。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只好把担子放下,必然产生观望心理和等待别人来完成挑秧的幻想。
如上分析,如果把“外衣”“鞋袜”产生的顾虑喻指生活中的“金钱美女”“荣誉地位”“讥讽打击”“天灾人祸”等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负担,压力、困惑、忧虑等包袱,这样考生便会从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方面去感悟材料的深层含意,拓展立意的深度。这就避免了材料作文立意规定“过死”的弊端。这样,读与写结合,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提炼主题的能力。
二、新材料作文命题的特点
1、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比较
相同点:两种作文形式一般都有材料,材料中一般都有命题者明确的观点、情感倾向及有关提示。
不同点:①写作要求不同。话题作文要求谈规定的话题,或自拟话题,依据“三自”要求作文。材料作文则要求针对材料,或其中某一方面发表议论,或要求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想,限制具体。
②材料的处理不同。话题作文的材料除了帮助提炼观点外,在写作中可以抛开材料自由写作,只要“抱着话题打滚”就行了。而材料作文却必须紧扣材料发表议论,或在写作中直接点击材料。
2.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
①材料构成与功能不同。旧材料作文除了叙述事实现象外,材料中和材料后一般有命题者较为明确的观点、感情倾向与有关提示,让考生明确命题者的基本态度。而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只有现象和事物本身,很少有命题者主观态度的表达,比较客观,考生有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
②写作要求不同。旧材料作文有时直接规定写作的题目角度,要求死板。而新材料作文却让考生任意选择一个角度作文,淡化最佳立意,更显出作文的自由度与人性化。
3.新旧高考材料作文题的比较
例如,旧高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2011年湖南卷)
新高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
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有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1年辽宁卷)
从新、旧材料作文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新材料作文是在旧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材料样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等要求,增加了开放性,减少了限制性。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长处,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既是有条件的,又是“多维度”的;既限定了写作范围,又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二篇:我国管理概念的由来
我国管理概念的由来
中国人讲管理,首先就要向中国人讲清楚,“管理”一词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如果说,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就没使用过“管理”一词,那岂不是说明了,我们的祖先从来就没有过管理的活动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还怎能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呢。从我国出版的各种管理学的版本来看,基本可概括为以下两种主张:
1、认为“管理”一词是外来说
当前国内出版的管理学,一言以蔽之,绝大多数认为,管理一词是个外来语,几乎成为定论。他们说,管理一词,英文是manage,它是从意大利文maneggiare和法文manage演变而来的,原意是指“训练和驾驭马匹”的意思。(见李建设 何根祥《现代管理学》第4页,1986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奇怪的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部《辞海》,也只有“管辖”一词,而没有把“管理”作为一个独立词条进行收集、解释。(见舒新城等人主编《辞海》第1017页,1947年中华书局发行)更让人感到不争气的是,33年后出版的《辞海》(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还是没有把“管理”一词作为独立词条进行收集、解释。因此,国内出版的管理学,一提到“管理”一词,便异口同声地说,中国没有这个词,它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这也就怪而不怪了。
2、认为“管理”一词是固有说
在我国汉语词汇中,过去有没有“管理”一词,如果说有,最早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如果说没有,那么有没有与管理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不管它是单音词,还是双音词。它是每个管理理论研究者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在汉语发展史上,压根就没有出现过“管理”或管理的同义词或近义词,那么毫无疑问,就会得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发生或存在过管理活动的结论。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所拥有的词汇,尽管它们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但是,历史上所遗留下的词汇,都是使用那种语言的人们在过去的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反映。所以,我们必须去翻一翻老祖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历史典藉,看一看“管理”一词到底是不是我国固有的词语。2.1、“管理”一词在我国的出现
“管理”一词,在我国古代分别用“管”与“理”单音词来表示。“管”字,原是指用竹管制成的吹奏乐器,后来由于古代钥匙像这种乐器,于是便把钥匙称作管。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就是郑国人让我掌管成都北门的钥匙。(《左传.僖公32年》)又由于钥匙是开锁的关键,具有约束性,于是便引申为管理的意思。如《礼记.》中就有“管库之士”的说法。(见该书“檀公下”)荀子也说,什么是“人君者”?就是“管分之枢要也”。(《富国》)即管理分工的关键问题的。他还认为,“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天下”(《荀子.富国》)不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就不配去管理天下。可见,这里的管字,已与今天的“管理”一词的含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
“理”字,最初是指对玉的加工,后来把对老百姓的治理,也叫做理。如《说文解字》就把“理”字解释为,“治玉治民为理。”引申也有管理的意思,如:“理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战国策、赵策》)、“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吴兢《贞观正要、公平》)这里的“理世”、“理国”,都是指管理或治理世间或国家,也都含有管理、治理的意思。
“管理”作为一个双音词,在我国开始使用最迟也是清代。起初用在官职上,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武英殿修书处就设置有管理官,乾隆十九年(1751年)雍和宫也设置有管理官,之后管理街道厅(管理京城道路沟渠的机构)、管理三库(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大臣、管理蒙古各部驿站员外郎、管理钱法侍郎(宝钱局的长官)、管理事务(总管部务的官,地位高于尚书)等官职和管理机构相继出现。管理一词的用法越来越同今天的用法相接近。如在《清会典事例、宗人府、天潢宗派、宗室觉罗册籍》中就有“管理宗人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王公及族长”的说法。
由此看来,尽管1979年我国出版的一部最有权威性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缩印本),并没有收集“管理”一词予以解释,直到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第466页)才开始收集了“管理”一词,并解释为“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管理”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和使用。事实上,1960年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就已收集了“管理”一词,并按着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把它解释为,“管辖办理谋事”(见该书第10752页)这是非常可贵的。2.2、诸多“管理”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我国古代不但很早就使用了“管理”一词,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还产生和使用了一些与“管理”同义和近义的词。如:治、统、总、纪、驭、御、乂、制、掌、执、摄、揆等单音词。
(1)、“治”字,原意是指对水的治理。它是与“管理”词义比较接近的而又使用很广泛的词,并且还和“理”字组合成双音词为“治理”。如:“商君(商鞅)治(治理、管理)秦(国),法令至(大)行”(《战国策秦策一》),“材技官能(任用有技术、有才能的人),莫不治理。(没有治理或管理不了的)”(《荀子君道》)
(2)、“统”、“总”、“纪”三个字,原义都是指由蚕成丝的生产过程。“统”是指从煮过的茧中有头绪地抽出丝,然后再把丝合在一起的过程。“总”的繁体字也是有个糸字旁的,它是指把所有抽出来的丝聚合在一起的意思。“纪”是指缕出头的丝分扎缠束起来的意思。因此,后来都引申为统领、总领、总统、总揽、纪纲、管辖、管理的意思。如:“冢宰(周代官名,又称太宰,是百官的头。)掌邦治,统(管理)百官,均四海。”(《尚书周官》),“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暂且返回国家)统(管理)万人乎?”(《战国策齐策四》)“彪(班彪)乃为融(马融)画策事汉(策划为汉朝办事),总(统领)西河以拒隗嚣(东汉时代的人)”(《后汉书班彪传》)“稷则遍诚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国语晋语四》)等等。
(3)、“驭”和“御”,原义都是指驾驶车马,后引申为治理、统治的意思。如“治国驭民,一调上下。”(《荀子.君道》)这里的“驭”与“治”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治理国家,管理(驾驭)人民,使群臣上下协调一致的意思。还有“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国语.周语》),这里的“御”字也是指管理、治理的意思,就是说,国君到戒斋的地方去了,由百官来管理事。
(4)、“乂”和“制”,原义也是有共通之处。“乂”字是指割草或谷类,“制”字是指对树枝干的修理。所以后来都引申为治理、管理的意思。如:“淮沂二水其乂”(《尚书禹貢》)就是说,淮水、沂水这两条河,治理好了。“保国乂民”(《汉书武五子传》)就是保全国家,治理人民的意思。
(5)、“莅”和“临”,原义都是指到、临的意思,相当今天人们所说的领导到现场察看、指导,因此引申为治理、管理。如齐景公曾问晏子说:“莅国治民(治理国家管理百姓),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國(选拔贤明的人管理国家)官能以敕民(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则其道也。(这就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的道理)”(《晏子春秋》)
(6)、“掌”、“执”、“摄”、“楑”四个词,原义都是指人用手去握牢、拿住或拉某物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执掌、统辖、控制等含有管理的意思。如:“使掌(掌管或管理)公族(君王的同宗子弟)大夫”(《国语晋语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就是说,圣明的国君主要是握住或管理好权柄,那么四面八方的人就会都来效力。“汉文帝总摄(统辖或掌管)纪纲(法令制度),故遂褒增隆为太宗也。”(桓谭《新论识通》),“使主后土(掌管大地),以揆(管理)百事(百官))”(《左传文公十八年》)
此外,还有一个“宰”字,原义是指在房子里劳动的奴隶,后来转指为奴隶主、贵族家管家务的总管。它主要是用来指各级管理官员,属于中央最高官员就是管理百官的叫冢宰,又称太宰,或宰相。属于地方的长官,也叫宰。
由此可见,“管理”一词根本就不是什么外来语,而是中华民族早已固有的一个词语,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从“管理”及其同义词、近义词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我国,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代表奴隶主利益的国君越来越感到,加强对土地、臣民统治或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他们从驾驭马车、雕琢玉器、煮茧成丝、割草剪枝以及用手去有效地抓、握某些东西的过程中,也悟出了强化管理的道理。于是便把有效从事这些活动的关键词语,如管、理、治、统、总、纪、驭、御、乂、制、掌、执、摄、揆等词,赋予了“管理”的新义,甚至成为一个专门管事人员的官名。所以说,“管理”一词在我国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个管理理论工作者,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还在盲目地向学生讲,“管理”一词是外来语,不仅是数典忘祖,也是贻误良家子弟。
(摘自我的《中国人讲管理》一书)
翻开各种有关企业管理的教科书可以发现,关于管理的定义见仁见智,色彩纷呈。我手头有一本美国怀尔德著(台湾陈卫平译本)《管理大师如是说》,有趣的是,作者作为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家,他所汇集的一百二十三位杰出经理人才的“金言”,对什么是管理也莫衷一是,作者自己说:“这是一个我既不愿意提出,也不愿回答的问题。”再翻开案头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竟没有对“管理”进行注释的条目。
尽管没有公认的“标准”答案,并不影响任何人进行企业管理的实践,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给企业管理下出不同的“定义”。每一位学者也都可以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管理观念,从而形成了一种“理论的丛林”。这种现象固然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但是它也十分清楚的告诉我们,管理并非一定需要一个统一的模式,其成功取决于每一位管理者的智慧。
然而管理者的智慧却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制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管理是以管为主的。从汉字的字源上看,古文中管与官相通,有时特指掌次舍帷幕之官。(《仪礼聘礼》)如《史记.李斯传》记载:“赵高以刀笔吏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管事即为官为吏。管又有锁钥的本意,“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引伸开来,管就是管辖、管制的意思。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下,“管理”中沉淀着厚重的官本位意识。毫无疑问,和官本位意识相对应,管理对下属而言,“总管”、“管事”可以只谈管不谈理,重管辖而轻管理。只要由他来管,他便有理。管字当头,理也就在其中了。既使讲“理”,也是为“管”服务的。古代的“理”字本意似乎是治玉,“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和氏》)引伸开来,“理”也有了治人、治乱、治罪之意,渗透了尊卑有序的封建礼教精神。夏朝的执法官即为“大理”。这种文化背景中的管理其实也不是不讲理,只不过讲的是统治者的“理”,体现的是统治者单方面的智慧。正如法国的罗伯斯庇尔所说:在此之前,管理的艺术不过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让多数人破产和受奴役的艺术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步,管理的重心逐渐由“管”转移到“理”上来,当然,这种“理”的内涵也逐渐由人之“礼”转移到物之理上来。
在西方文明中,管理的英文拼写manage是从意大利文和法文演变而来,原意是“训练和驾驭马匹”,但它并没有被引伸到人治上来。如果反过来用中文管理的概念来解释,它是“理”在前而“管”在后的,所以有人建议把“管理”改为“理管”。这倒不一定是西方的首创,也并非因为“中国的月亮没有外国的圆”,而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使其得到了彰显。19世纪中后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过程、组织、工艺、技术诸要素的日益复杂,靠企业原来的所有者来管理已力不从心,需要有专门知识的人来管理或参与管理,于是便出现了职业经理人。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之类被选聘来实施管理,不是基于其有多大的权力,而是基于他特殊的智慧。这就出现了所谓的两权分离,它也类似于管与理的分离,职业经理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理”,当然要把“理”放在前面。“管”字退居“二线”,会不会使企业一盘散沙呢?当然不会。在商业文明中,企业的形成与发展一般不是因权而集,而是因利而聚。经过趋利避害的精心算计,只要能“理”出更多的利,就为彼此结合、利益均沾提供了可能。
通过国人对管理规律的反思,从管理到理管的认识轨迹来看,管理的最高境界当是不要管字。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企业由谁管的思考开始的。管理权“下放”给企业后,不少管理者认为:管理就是你管他他就理你,你不管他他就不理你。然而随之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完善,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树立,以理服人逐渐成为认识上的主流,讲理的管理才被认为是真正的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加以理性思考,可以悟出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或者看不到管理的境界,这就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根据“无为而治”的观念,管理可以不要管,只要理。要达到这种不要管的管理境界,其实需要管理者具备更高的智慧,例如要使被管理的人从被动的依从到主动的认同,从外在的对弈内化为共振共理。
其实,不论什么时代、什么文化背景、什么层次的管理,体现的都是管理者的智慧,只不过这种智慧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有不同罢了。因此可以概括地说:管理就是智理。企业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企业内部针对相关要素或主体,围绕着赢利所展开的专门的智力处理活动。
这样的追问是一种典型的西方思维方式,因为中国的先哲在说明一个概念时并不对其下定义,而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如老子和庄子在说明“道”这个概念时,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这样读者如果领悟到了其中的一个寓言或比喻就能悟出“道”来,否则很难理解什么是“道”。“管”
“管”的本义是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用得比较多的物件有管状乐器、钥匙等,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此处即为钥匙义。
从细长圆筒形物引申出的含义是狭小、狭窄,如管见、管窥等。
从钥匙义引申出的是枢要、保管、看管、管束等含义。如《荀子?儒教》:“圣人也者,道之管也”此处即“枢要”的含义。与此紧密相关的词组是“管辖”:“管以开门闭户,辖以解脱车轮。管辖:喻机要之地(《词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第1版)。”进一步得出“总理其事曰‘管’(《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1月版)”的含义,如管家、总管等。
“理”
“理”的本义是指玉石的纹路,“物之脉理唯玉最密,故从玉(《康熙字典》)”。由此引申为物体的纹理或事情的条理,如文理、肌理等。因为“井井兮其有理也”,“井井”是整齐不乱之意,故此又引申出“道理”一词,表示“规律”和“原则”。古人把人心所同的,便谓之“理”,如“乘理虽死而非死”,乘理,指合乎原则。凡是人心所向、合乎原则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便是“真理”。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想象或目标,便是“理想”。(陈政:《字源谈趣》,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理”作动词时的本义是“治玉”,即把玉石雕琢加工,制成玉器,所以引申出“治理”、“整理”的意思来,如修理、理财等。
“管理”
由于笔者暂时查不到“管理”一词中文含义的来源,这里我们只能运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来推测一下当初创造“管理”这个词的本意。创造“管理”这个词肯定是因为“管”和“理”都不能包含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两者的意思加起来基本上就是那个意思了。因此,“管理”=“管+理”。那么“管+理”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管+理”肯定是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一定有主体和客体(活动者和对象),我们假设自己就是那个活动者面对一个对象(人或物)在进行“管+理”的活动。首先是“管”:即将对象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进行看管,这个对象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必须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接下来就是“理”:因为这个对象有自己的纹理、条理、道理和规律,所以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对象自身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对对象进行整理或治理,最终达到一个使我们满意的理想状态或目标。
第三篇:模糊技术的由来及概念
模糊技术的由来及概念
模糊技术的由来应追溯到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L·A扎德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论,它为模糊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74年英国学者E.H马达尼首先在试验室里实现了对蒸汽发动机的模糊控制,从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控制技术——模糊控制,简称模糊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冠有“模糊”字样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遍及世界各地.以模糊电冰霜为例,电冰箱的模糊控制主要是根据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各室温度值和算出的温度变化,运用模糊推理确定食物温度,控制压缩机运转和风门,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和最佳保鲜效果.现以用于冰霜化霜的模糊控制为例具体地加以说明.以前冰箱的定时化霜的冰箱门的开闭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模糊控制技术将冰箱门开闭次数,开闭频率和最佳化霜时间加以统计和分析,预置于控制程序中,让其记忆,而后,根据冰箱实际运行选择在冰箱门开闭最少的时间段内进行自动化霜,使冰箱内温度波动最小,对食品的质量影响最小.简言之,模糊控制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工具,把控制专家和操作技师的经验模拟下来,通过模糊控制软件,将最善于处理模糊概念的人脑思维方法体现出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模糊控制最适宜用于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表达的控制系统,多数的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智能化且节能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而其控制正是一种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控制问题.模糊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将模糊理论应用于工业,医学,地震预报,工程设计,信息处理以及经济管理等,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目前,应用最多也是最成功的,一是工业过程控制,二是模糊家电产品.前者如水厂水质净化控制,地铁车辆运行自动控制,汽车自动变速控制,染色配色系统,超净室恒温恒湿系统,化学反应罐温度控制等.80年代下旬日本开始把模糊技术用于家用电器,在全世界迅速掀起了模糊家用电器热.市场上陆续推出了模糊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电烤箱,电饭锅,摄录一体机,电风扇,吸尘器,自动电话,衣物干燥机,自动热水器,电子炉灶等,不胜枚举.模糊控制技术使家用产品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操作更加简便,性能得到改善,同时又有明显的节能效益.无疑,它将成为家用电器更新换代的关键技术.1987年,可以说是日本模糊控制技术推广应用的里程碑.寺野寿郎将1987年称之为“日本模糊元年”,因为这一年日立公司将模糊控制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仙台市地铁,使地铁启动和制动均极为平衡,再无冲撞之感,而且停车能精确到10厘米以内.因此,模糊控制技术的知名度和声誉大增.由于美国的半导体技术,软件设计和单片机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为模糊控制技术在军事工程方面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并使这一高新科技已成为美国90年代军事工程中的热点之
一.美国已将它用于信息工程,图象识别,人工智能,空间飞行,卫星与导弹的控制等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模糊技术在地震预报,心理学和金融等领域也得到成功的应用.如证券公司应用“模糊”逻辑买卖证券和股票,可以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像最有经验的行家一样,指导人们何时买入,何时抛出等.国内外发展现状
模糊技术作为一门引入注目的应用科学,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专家们认为它有可能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一项基础技术.为了确保21世纪的科技竞争力,各国争先恐后地发展模糊技术.在模糊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美国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从1995年到1997年,美国的电力部门拨款120万美元资助美国电网的模糊神经元网络控制系统的开发.另外,智能汽车高速公路运行系统,金融管理系统研究计划也在实施之中.日本就模糊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了长远规划,确定了6个重要发展课题:1,基础研究:研究基本概念,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以确保应用开发的连续性.2,模糊电脑:实现模糊信息的电脑处理,包括电脑的构造,逻辑记忆和存等.3,机器智能:实现模糊信息处理,使机器能高速地识别和判断模糊信息,包括智能控制,机器人,通信处理和模式识别等.4,人机系统:实现人机系统,包括模糊数据库,模糊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5,人与社会系统:主要进行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医疗诊断系统,行为心理透视系统及社会经济模型.6,自然系统:研究模拟和理解自然现象,包括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判断大气污染状况,进行地震预测和经济系统分析.近年来,我国在模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经贸于1994年所立的国家重大技术项目“模糊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中特别包含了一个子项目——模糊控制技术标准化.这个项目,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直接承担并负责组织实施.迄今已有两年时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个子项目的实施必将对我国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模糊控制无所不在,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专家认为模糊控制技术高深莫测,它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未来的某一天,它将会以更使人出乎意料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第四篇:新作文
新作文:多一圈定律
多一圈定律
野田圣子37岁就当上了日本内阁的邮政大臣,在重男轻女的日本,成为无数现代职业女性的精神动力和学习楷模。她为什么能够如此突出?在一次演讲中她说,这全得益于她刚进入社会时的一次培训。
圣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做管理,不过培训期间,她却被安排去打扫厕所,每天都要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当时,圣子的心情非常槽糕,以至到后来,她一碰到马桶就想吐。这一切都被领班看在眼里。一天,领班做示范擦完马桶后,居然盛了满满一大杯厕水,当着圣子的面一饮而尽。然后,领班告诉圣子:
“你擦得并不是不干净,但是,如果你想做得出类拔萃,你就得永远比别人多擦一遍,让擦过的马桶里的水都可以喝!”
圣子大吃一惊,从此,她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培训结束的那一天,圣子在擦完马桶后,也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厕水,并自豪地喝了下去。
与圣子成功的原因相同,在欧洲,德国汽车普遍比法国汽车受欢迎。经著名管理大师马歇尔·多普顿深入工厂一线调查,终于发现了一点:在拧螺丝时,德国人会比标准要求的多拧一圈,而法国人由于天性浪漫,却往往是少拧一圈。积少成多,产品质量的最终差异也就出来了。
马歇尔·多普顿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例发现,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一般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努力的差别很小——优秀的人就是“多拧了一圈”,但是最后,他们取得的成就和大多数人比起来却有天壤之别。这被马歇尔·多普顿总结为“多一圈定律”。
【分析】世间的事就是如此,没有谁比谁强多少,关键是能否用心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一丝不苟。这既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更容易成功的保证。
【适用话题】严格、细节、成功„„
【优秀作文】
1.用心前行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用心来弹奏就会让音符更加动人;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用心前行则是为你导航的罗盘;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用心飞翔方能飞往理想的天空。
心在远处呼唤你。
用心,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俄罗斯撑杆跳名将布勃卡,在一段时间得不到突破。于是他对导师说一看到横在那里的横杆就感到害怕。导师立即大声对他吼了一句:“布勃卡,只有先让你的心跳过去,你才能过去。”这一次,他成功了,并凭借着这种方法32次打破世界纪录,被誉为“撑杆跳沙皇”。布勃卡的成功,在于他的心永远有一个撑杆跳的新的高度呼唤他。他便只用追随着他的雄心,一次次地实现心灵的高度。假如他没有用心去跳,那么他肯定只能一直对着横杆心慌,而就此隐于茫茫人海。
用心,才能崭露头角。影视巨星成龙,最初踏入影视界,只是为了得到一碗盒饭。于是一开始演戏都只是一个跑龙套的,他一开始被安排演死人,但每次都效果不好,被导演训了很多回,于是他就想:如果我连死人这最简单的活都演不好,我以后还有什么出路?此后,他用心钻研,终于成了“死”得最好的特约演员,直到一步步走向成功。成龙的成功,在于他用心去演戏,用心投入演视界,把自己的角色演得最逼真。正是成龙大哥的所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他当时没有用心演,也不会让他人赏识,到现在估计也只能吃盒饭了。
用心,才能走向成功。日本内阁大臣野田圣子,在大学实习时只是一个洗厕所的。当时她十分懊丧,觉得实在干不下去,后来受一位十分自信的敢于舀水马桶水喝的老清洁工的启发,下决心要做一位好清洁工,并这样想:连马桶都清不好,凭什么说我有能力?因此用心工作,收验时日本帝国饭店直接预订她。直到她步入政界,得到小泉纯一郎的赏识,都十分用心。她的成功,在于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让他人赞赏自己,走向成功。如果她不能用心,只会被戴上“厕所都清不干净”的帽子。
夏洛蒂三姐妹用心习作,写出了世界名著。
牛根生用心奋斗,创造了蒙牛。
刘翔用心练习跨栏,成为了“世界飞人”。
正值青春热血沸腾的你,是否已带上一颗炽热的心,接受心的呼唤而前行了吧?
2.让心底盛开一朵花
没有人会阻止一朵花的盛开,如果你愿意的话。如果你愿意微笑着迎接每一次失败,如果你愿意昂起头颅迎接挑战,如果你愿意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那么,一朵艳丽的花朵正在你心底悄然盛开,那就是乐观。
乐观的人懂得半杯水的含意,也能看到针刺上的玫瑰,乐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智慧,是战胜困难的不二法宝,有了乐观,就拥有了飞越万里的翅膀。
野田圣子让心底盛开一朵乐观之花,微笑着面对挫折,她曾是娇惯一时的小公主,却受到了命运的捉弄,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竟是洗马桶!她也曾为此彷徨过,但最终却走出了迷茫,因为她选择了乐观,选择了绽放,她的微笑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在年底考核时,她从容不迫地用杯子舀出马桶中的水喝掉,然后甜蜜地笑了,在所有人惊讶的目光中,她找到了未来。于是,野田圣子,这个刷马桶的女孩,竟一步步走上了日本邮政大臣的宝座,无数光环映照出的依旧是她那颗乐观的心。让心底盛开一朵花,野田圣子因此而精彩。
卡莱尔让心底盛开一朵乐观之花,从容地迎接困难。英国著名史学家卡莱尔一生的巨著《法国大革命史》,我们都耳熟能详,可谁又知道他曾写过两本呢?没错!当年卡莱尔在完成第一本时迫不及待地送去给朋友米尔指教,第二天却得知,那本仅有的书稿被女佣当成草纸烧掉了!他也曾消沉过,但片刻后又振作起来,买来稿纸重新创作,终于又诞生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法国大革命史》。卡莱尔是乐观的,唯有乐观才让他焕发了斗志,赢得了辉煌,他的心底,一朵花已经盛开。
乐观是一朵芬芳艳丽的鲜花,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因为总有人自己先丧失斗志,悲观厌世,也许我们不能像野田圣子和卡莱尔一样功名赫赫,但我们可以追求与他们一样的乐观,战胜自卑才能拥有乐观,而乐观源于对生命的热爱。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不能选择生活道路的曲直,但可以选择乐观,让心底盛开一朵乐观之花,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
【简评】
当代中学生多为温室中的花朵,未经历波折坎坷,难以适应社会。本文选择的论点(乐观是心底盛开的一朵花)很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所选事例典型新颖也是本文胜出的地方,素材的选择应做到“人无我有”,从文中可看出小作者平时很注意素材的积累。
第五篇:2013新作文 材料
2013新作文 材料“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温暖的巢穴的勇气。”蛹就问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蝶告诉它:“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700字。
归纳: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有不凡的人生,要志存高远,要敢于为实现理想而经历艰苦的磨砺,在磨砺中重新更生,塑造一个“新我”。
总体立意 A.进步、发展须希望和勇气 B.安乐、怯懦必落后、灭亡 哲理启示 这个寓言讲的是一个关于生命升华的道理。用它来意喻企业家,是非常合适的。企业家要创新,有时候不得不进行“破坏”甚至破坏他自己亲手建造起来的大厦。管理学的老鼻祖熊彼得讲过一句话,说所谓的“企业家就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那些人”,就是说他要在创造中进行破坏。我们是否有勇气打破我们赖以成功的基石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
【范文评析】 勇敢地启航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很喜欢这首《隐形的翅膀》,亦喜欢张绍涵那柔弱中的坚强,在徘徊孤单中,我也渐渐地鼓起了勇气,让自己勇敢地启航。都说蛹离开它那温暖安全的家门时是痛苦无比的,可是为了飞翔的梦,为了蝴蝶的明天,它必须忍住撕心裂肺的痛苦。终于明白成长是段不断忍住滴血疼痛的历程。于是收拾行装,离开温暖的巢房。从没有过的陌生和彷徨莫名地从无人的天街上袭来,想起那首鲁冰花,想起了妈妈煎好的荷包蛋,泪潸然落下。离家是件让人不堪忍受的痛事,却也是必然,为了某个不奢华的梦。都有说凤凰涅槃时,烈火的焚烧中,她又获得了新生。或许吧,没有经历过痛苦抉择的凤凰永远不是永生的。成长的必然过程就是要经历人生的无数考验,离开家门,离别妈妈,在徘徊与无助中寻找自己的路,然后才是成熟,然后才有自己的人生路。懂得了化蛹的道理,找了许多理由说服自己,终于决定鼓起勇气,开始起航,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也许痛苦是必然,可是也明白生之为人的规则,来是偶然,走是必然。那些曾经触礁的也未必不是勇士,曾经失败的也未必不是英雄。只要启航了,路就在脚下,希望就在前方。勇敢地启航,别怕痛,别怕苦,别被温暖的寝室绊住前行的脚步,别被遥远的征程吓倒了脊梁。坚信破茧而出便是生命的新起点,坚信路在前方。又记起姚明曾说:当你发现自己的目标在何方,而又很遥远时,就不要总是东张西望,只管看着脚下,走你的路,总有一天当你抬起头,伸出手,目标已近在咫尺。化蛹为蝶是痛苦的,但却成就了蝴蝶飞翔的梦;凤凰涅槃是痛苦的,但却使凤凰获得永生;成长离家是痛苦的,但却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历程,少了这个历程的人生便会行将枯萎,黯然失色。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让生命在历炼中实现质的飞越。迈出前行的脚步,勇敢地启航,在痛苦的历炼后生命脉络领衔可见的时候,便是辉煌。
【简评】文章在张韶涵的一曲《隐形的翅膀》中娓娓展开,在曼妙的乐曲中述说着自己的勇气和渴望,背负着蛹化蝶的启迪,肩负着人生的梦想,扬起理想的帆,挥动勇敢的浆,迎着风,踏着浪,启航。感受深深,情意浓浓。不疾不滞,水到渠成。
突破生命之蛹,化蝶而飞
高三(5)徐美丽
蝴蝶舞于丛中,自有其生命的美丽与绽放,让蛹羡慕。而蛹亦不知许多蝴蝶在这一化蛹成蝶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坎坷,积聚了多少勇气。蝴蝶告诉蛹要有勇气脱离巢穴,获得与蝶一样的新生与突破。其实,我们的生命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拥有了我们人生的“蛹”,我们在这个生命之“蛹”中成长。父母、老师、朋友给我们人生的“蛹”不断注入养料,我们大部分的人也都安然成长着,偶尔的风雨也并未使我们受到“惊天动地”的伤害,因为我们的“蛹”足够强大,为我们抵挡了一些人生的风雨。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突 破生命之蛹,化蝶而飞的理由。毕竟我们的人生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人生之蛹再安逸,那始终不是属于我们真正的人生。只有破蛹成蝶,突破自我,我们才能找寻属于我们的花丛,像蝴蝶一样,美丽地飞舞。李嘉诚曾说:“我一直相信,如果世界上有任何成功的秘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必定是你对成功的欲望远远大于失败的恐惧。”是的,我们无需有太多的恐惧,我们无需恐惧离开了安全、温暖的巢穴,我们便会变得胆怯,变得不知所措。我们应该要坚信,坚信属于我们对化蝶而飞的欲望将会战胜对破蛹的恐惧。只有如此,生命的历程才有可能朝着你想要的方向行走。(有语病)还记得那个盲人歌手张玉霞吗?当她出现在“中国好声音”(栏目、节目名称统一改书名号)的舞台上,以她独有的声音感动评委,感动无数听众的时候。(标点有无)那时的她宛若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舞着人生最华美的乐章,舞在每个人的心间。她获得了生命的新生与升华。然而,在这之前,她经历了无数个与生命抗争的日子,她也曾
绝望,她也曾惶恐,但她最终突破了生命之蛹,化蝶而飞!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样也可以!(这句话可以去掉,因为文章没有分析我们也可以之理由)尼采曾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们要有勇气去突破生命之蛹,化蝶而飞,为我们的人生舞出最华美的乐章,这方是我们对生命最美的诠释。高三(5)谢珺(42分)驶离港湾,乘风破浪 有这么一则故事:蛹十分羡慕蝶自由自在地飞翔,便询问蝴蝶飞翔的方法,忽的告诉它要有勇气离开巢穴并渴望飞翔,蛹担心自己会迎来死亡,蝶告诉它在蛹的生命中它死了但在蝶的生命中它获得了新生。看完故事,我不禁感叹:只有驶离港湾,我们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在追梦的漫漫长路上,驶离港湾,乘风破浪是一种必备的心态,失去它,我们只能沦为贪恋温暖浅海的乌龟。在人生的旅途中,驶离港湾,乘风破浪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踏上这条路,我们才能走向明天,否则,我们只会沦为将头埋在羽毛中的驼(鸵)鸟,毫无阳刚之气。在生命的长河里,驶离港湾,乘风破浪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唯有具备这种应对世事能“处乱不惊,临方舟而不乱”的能力,我们才会看到阳光。那么,为什么要驶离港湾才能乘风破浪呢?首先,自古以来,“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在荫庇下成长的生命,一碰即碎,如何能具备搏击风雨的能力?温室中的生命,终究是脆弱得让人不忍直视的。其次,有舍才有得,舍不得锦衣玉食,如何卫国杀敌?舍不得灯红酒绿,如何政治清明?舍不得昨天,如何去把握今天与明天?只有舍下温暖的避风港,才能拥有乘风破浪的机会进而具备这种宝贵的能力。在现实中,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才能驶离港湾,乘风破浪呢?首先,在学习之中,我们要有悬梁刺(骨)股的吃苦精神,俗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对于难题,多下点工夫,总是可以解答的;对于冬天,多下点气力,总是可以“逃离”被窝的。在生活中,要有直面艰辛坎坷的勇气,不仅要想克服困难,更要敢克服困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直面困难,我们就成功了一半。在人生路上,在以后的创业路中,我们更要具备筚路蓝缕的精神,不畏艰难,打拼一番事业。只要有梦的地方,梦想就会在那里升起。驶离港湾,乘风破浪,我们的人生价值将飞越,刚强意志将磨砺,生命也将走向完整。驶离港湾,乘风破浪,你我都可以,并且必须做到!